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79040|回复: 1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9年小牛鑫儿和妈妈的读经小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8 11:0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鑫儿23个月,算是开始读经了,妈妈在这里建个小楼,督促自己也方便与各位读经爸妈交流。
   
   大概17.8个月开始有意识的说话,还是算稍晚的吧,不过进展很快,现在已经可以说很长的句子,由此妈妈才想到可以开口让她有规律的跟读经典了。
   
   弟子规三字经会前面一部分,没有刻意教过,都是经常放着,又比较上口,自己就会念一些了,究竟会多少妈妈也不是很清楚,自己喜欢拿着书像模像样地念,翻在哪里是不管的。
   少儿学古诗里面的诗大部分会背,不过现在可能也忘得差不多,那本书是杨永青画的,很美的图,我也很喜欢。

   大约从出生四五个月开始放经典,有英文的中文,开始放得比较杂,后来逐渐集中放四书。英语当时还没有接触王教授编的英文经典,于是自己找了一本比较旧版的英语背诵文选,里面是一篇篇小短文,也有各种文体,我也挺喜欢的,也就听起来了。另外用电脑放一些中国的古乐给她听,包括古琴,古筝,偶尔也听听交响乐,这个还是从田田妈的楼里取了不少经,很感谢田妈。我起初还比较勤奋,时不时找些英文儿歌给她唱唱,现在也是很久没唱了,有时间再拣起来。

   杜曼试行过一段时间,还是精力有限,没有坚持下去,还是读经,一则易于操作,二是心有独钟,除了用电子设备放,妈妈自己也读,也算坚持下来了。目前读过的经典,论语100遍,孟子20遍,易经20遍。一般是上班前和下班后那一点时间。

   目前跟鑫儿一起读论语,采取我读一句她跟一句的方式,开始是用了一点利诱,不过很顺利就过渡到自觉跟我读了。开始是一次读七八句,学而第一分了两次,后来尝试了下,也是一气可以跟我读下来,当然手里是不会闲着的,这也就随她去了。如果周末在家可以读上两三次,上班就只能读一次,我想不用设什么时间表,就这样慢慢坚持每天读一点,有积累就好,孩子也在长大,随着她的情况再作调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6:31:34 | 只看该作者
轉貼自 http://www.hanminzu.com/bbs/disp ... D=74962&page=22

按:崔元章老先生,1923年生,現在受聘擔任河南少年先鋒學校國學經典誦讀指導老師.他小時候斷續讀過四年私塾,背會了九本書.現在仍能背得滾瓜爛熟.小時侯的聖人之教,伴隨他度過了當右派挨批鬥的苦難歲月.

過去他在小學教書,從不敢說自己讀過孔子的書,更不敢背出來.即使這樣,仍然迫害不斷.退休後趕上了"改革開放",他四處覓友,尋求同道,希望儒學復興.

十幾年過去了,"儒家"就像"珍稀生物"一樣,真是難覓呀難覓.後來,我們發現了他,把他當作"國寶"敬重.他為我們背誦<大學> <中庸><論語>,我們聽了,有的說是"中原古韻",有的說是"河洛之聲".我們到他家裏去,四壁空空,冬無取暖爐子,夏無電 扇,但他和老伴卻生活得很充實,平靜而安適.我們問他夏天熱了怎麼辦?他說"到太陽底下曬一會兒",冬天冷了"去外邊放風箏".他在家裏,或書法習字,或 裝裱字畫,或關起門來朗聲誦讀<四書><五經>.他住在四樓,從街上買回一袋面,用自行車馱到樓下,然後把大袋分成小袋,搬到樓 上去."買小袋唄?大袋便宜."他說."前幾年還能一氣扛上去,現在得上一層歇一歇了."他又說.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儒家精神的頑強生命力和浩氣 正氣.

下面是崔老先生給先鋒學校校刊寫的一篇文章,介紹他小時候是怎樣讀私塾的.供借鑒.

我的私塾生活         崔元章

我從八至十四歲,斷斷續續上過四年私塾.

在私塾裏,絕大部分時間是讀書.凡讀書必須背誦.每天上午,走進學屋,即向老師背誦前一天所讀的書.之後,老師另教新的內容.其法是:師生同用手指著字, 老師念一句,學生跟著念一句.其量是老師根據學生的能力而定.重複教四遍,學生就到自己的座位上讀.讀至會背,去向老師背,老師再教新的.背多少遍,因人 而異.讀到大約十一點左右,老師示意停止,開始寫字,直到中午放學.

下午,仍是寫字,老師看作業交得差不多了,示意讀書.進行仍如上午,直到放晚學.學生吃過晚飯,複讀一天所讀的書.

第二天雞叫頭遍或二遍即起床讀書,直到熟背.每天如此,除大小便外,不出學屋,也沒有休息. 在一個屋裏,有十幾個學生,或二十幾個,不等.老遠就能聽到書聲琅琅.因為個人都在聽自己的聲音,用心記憶,彼此之間,沒有妨礙.

每一本書讀到一半時,老師讓返回復習. 一次背初讀時三天的量.每天共復習多少,也是依各人的能力.復習完,再復習第二遍,每次背初讀時九天的量.復習完,再一次背完半本,讀完下半本,仍如前複 習.待背完下半本,要全本合在一起背.這次復習,一般要四天.這次背,老師要提,提到哪,都必須接著背下去.如提某章節的第一句,比較易接.如果提某節的 中間一句,甚至末尾一句,則不好接,但都必須能接,才算背完這本書.接著再讀新的一本.

讀完幾本書以後,為了不遺忘,老師要學生既讀新書,有要帶著復習已讀過的書.有的帶一本,有的帶三本或 更多.不僅帶經書,有的還帶古文唐詩等,以擴大知識範圍.初上學的時候,覺得比自己大的學生,大學長二學長,老師,讀書背書都特別好聽,並且輕鬆自在,那 情景是怎麼得來的呢?沒見人問過也沒聽老師講過.但當讀完幾本書後,自己就慢慢也成了那樣子.速度快慢隨己,聲音高低隨己,抑揚頓挫隨己.所以常有在上學 放學的路上,在田野看莊稼的時候,就情不自禁放聲背起書來.在私塾裏,一直讀呀背呀,天天讀,月月讀,年年讀,我們也不厭煩,並且越讀越喜歡讀,越讀越聰 明.本來有些躁氣的人,讀了幾年書,竟能不自覺地沉靜了.常聽老人們議論學生說:"你看某某,滿臉書色."這可能是<孟子.盡心>篇說的:" 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脺然見於面,盎于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還有點象易經坤卦六五的文言說的:"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 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轉自《華夏復興論壇》,作者步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4:05:50 | 只看该作者
鑫儿现在会跟我们调皮,有时变着花样声调读,有时乱读,明明是知道的就不给你好好读。我也不予评价,有时笑着说她一句,只是要她把正确的读出来才算过这一句。
妈妈上班时,外公的兰亭序也是成效斐然,现在可以全文跟着外公读下来,外公比较威严,所以鑫儿更听话一些,呵呵。
往往读完了,大家都表示赞许。
我觉得跟读很好,初期也只能这样,虽然我知道她很多也许能背,但我不要求,一是催着她背会比较有压力,她会不愿意开口,二是父母也容易不够淡定,怎么还没背出来,但是我读一句她跟一句,这总是可以的,只要说话能力到了就好,这样的要求不会给她压力,只是要勤快一些,而且只要读了,就是赞许,小朋友也会比较高兴。她是不是能背现在可以不多考虑,只要读到一定遍数自然能背。
而且从小养成习惯每天都是要读的,可能大一些也会觉得习以为常了。
识字我倒不是特别急迫,我想如果能这样跟读下来,读熟了,等再大一些再看书指认,是不是能方便地识下来了,嗯,纯粹我的想像。特别是像兰亭序这样的书法,读熟以后就看字帖指认,字大,且顺便让小朋友看一眼书法。

需要反省的地方:
  英语因为缺少环境,虽然听了很多,现在还是开不了口,仅限于偶尔说一些简单的单词,不像中文可以长句了。妈妈还需要增加真人版阅读,虽然口音不能尽如人意,就跟读录音,先勉强为之吧。以后看鑫儿能不能自己纠错。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19 14: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35:34 | 只看该作者

外婆读心经的感受

  在我长时间的思想工作下,鑫儿外婆从七月份开始读心经,三个多月坚持下来,居然也读了五千遍。
  据外婆说,读了上千遍的时候,觉得很熟了,想背,但是背起来还是要想一想,虽然也很流利。后来想想算了,不动脑子读下去,读到后来真是脑子都不用想,像自来水龙头流出来一样,嘴巴自动会出来的,反正就是那种感觉。之前看到有个帖子是一个人把新概念背了500遍,英语大大提高,也是到那种效果。现在大部分人背书应考都是临时抱佛脚,很少有背到这种程度的,就算小时背点唐诗也是背出就好,不会熟到这个程度,到了成年把什么东西读上上千遍时间上也是不大可能,不过我想孩子是不用那么多遍就可以达到水龙头效果的。
  无他,唯口熟尔!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让雪花飞 + 2 + 2 我很赞同。我自己诵心经也是跟着歌曲,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1:57:50 | 只看该作者
  鑫儿从10月底我开始尝试带读论语以来,开端还比较顺利,我想首先跟出生后大量听是有很大关系的,开口说话后从两三个字到长句的过程很短,学而第一中,九、十个字的句子都能一下子跟出来,口齿也算比较清楚,应该是听了很多遍,在心里酝酿了很多遍吧。其次,我不管她读经在干什么,只要开口,有时一句要等很久,或者一句我读上好几遍也不开口,我就要等待加催促,但是常常告诉自己,要淡定,要温柔,她能读就很好了,不指责不批评,呵呵,有时真难!不过最后她总是能配合读出来,如果某句读得很顺利,没有催也没有等我就表扬她,隐恶扬善了。如果她接龙我也随她去,我直接下一句,不接龙也不逼她,只要每句跟读就可以了。无论如何,全部读完她总能看到妈妈的笑脸,然后抱起来亲亲。如果有时状态实在不好,我就分两次,读完八句就让她玩一会,或吃完饭再读下八句,总之尽量保证学而第一一天至少一遍。
  
  另外我对别的诱惑作了一些处理,比如绘本,或许有些孩子很有定力可以两不误,不过鑫儿明显是绘本太多影响读经,甚至不让妈妈读经,所以妈妈还是打算把读经走上正轨后再以绘本作为奖励,我想绘本以后再拿出来鑫儿还是会很感兴趣的,可是一直讲绘本拿出书法字帖来可是一眼都不会瞟的,哪比得上花花绿绿的诱惑呢。况且古人也没有绘本,并不妨碍他们拥有通达天地的智慧啊。
  
  崔元章老先生的读经跟春花姐读英经的方法有些类似,我觉得很不错,或许可以借鉴。

  论语二十篇二十个部分分篇读熟后,那时鑫儿也大多了,可以尝试每天连读两篇或者一次读完,这样整本就分为十个部分,再回头每天连读三篇或四篇,这样整本就分为七或五个部分,到时再配合看孩子的程度如何做。足够大了以后就全本读,不要求背,如果能背就最好。这样孩子的读经时间,注意力集中时间是一点点被拉长,可能不觉得太突然。操作上比较温和一些。
  我又空想了很多,现在还是老老实分篇读吧,打算读上好几个月了。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19 22:1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22:10:59 | 只看该作者

王丽:民国大师与私塾教育

2011年11月05日 04:11
来源:新京报 作者:王丽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o ... 05/10432552_0.shtml

时下,许多人质疑,民国时期为什么能出一批思想文化学术领域的大家,而今天少见?

笔者以为,除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跟当时的教育格局有关。

据资料统计,1922年,南京有私塾五六百所,广州有一千多所,全国加起来有一万多所,遍布广大乡间的三家村式的蒙塾更是无以计数。从数量上说,远远超过当时全国的新式小学,形成蔚为大观、新旧并存的格局。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

那么,这一格局对当时的人才成长起了什么作用?

检索史料,我们发现一个有意味的事实:民国时期的那一批文化大家,童蒙时几乎无一例外接受过私塾教育。陈寅恪,出身文化世家,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周树人,6岁入塾,12岁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读四书五经。钱穆,9岁入私塾,熟读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像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他们早年所受的“落后”、“封建”的私塾教育,并没有妨碍他们日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进而成为融通中西的一代文化巨子。而陈、胡、周三人,更被公认为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不仅如此,即便是当时培养出来的一代科学大家,也可以从他们早年求学经历中找到私塾教育的轨迹。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乃钱穆之侄,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杨振宁幼时在厦门上过私塾,背过《龙文鞭影》等,后在清华上初中的暑期,时任清华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先生特地请了清华历史系的一位高材生教他《孟子》,花了两个暑假才把一部《孟子》讲完。无独有偶,200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原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高锟,从小在上海长大,每到寒暑假,其父专门为他请一位家庭教师,指导他读《论语》、《孟子》,还有《古文观止》,并且都要背诵。

今天,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培养不出如民国那一代的大家?那是因为,20世纪上半叶新旧并存、活泼多元的教育格局,为他们这一代人提供了后来者再也不可能有的黄金时代;而新旧、中西两种教育的交汇融通,也奠定了他们日后成为一代学术大家的深厚根基,更熔铸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和襟怀。

任继愈是最后一代完整接受过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学者。他6岁左右入私塾开蒙,9岁进当时济南市省立第一模范小学。后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念书,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汤用彤、熊十力、贺麟、钱穆诸教授。在他生前,笔者曾与他有较多交往。从任继愈先生身上,笔者真切感受到一代儒者的精神风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厚德载物,君子以自强不息”……而这样的精神气度,在当今学者身上已鲜见矣。

一个人启蒙时期所受的教育犹如文化母乳,融化在血脉里,滋养其一生。私塾教育是中国传统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让儿童在开蒙之初,便将根深扎在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并汲取其精华。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这样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日后在治学上的气象与格局,以及为人处世的胸襟与境界。

今天,当我们追问为什么民国时期能出现一批思想学术大家时,不能不联系到他们早年所受的私塾教育。当然,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后来在此基础上接受的现代西方教育的熏陶有关。在民国一代大家身上,是中西合璧的教育成果。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19 22:1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09:20:30 | 只看该作者

绝对辨音器

  这个也是想了很久,终于还是一狠心买了。有些小贵,但是据说三岁以后效果会差一些,六岁以后基本就关闭了,还是买来试试吧,不管有没有效果,总归是尽力了。
  如果家里能经常接触钢琴,我觉得也不用买了,我们现在不大有机会接触,虽然亲戚家也有,但是都比较远,还是用教具来试试吧。对于外语方面的作用不作奢求,能听音高听得准一点也是好的。


  这是从王教授的网路集成汇编中看到的:
  5、如何訓練兒童的音感
日期:  2003/07/08   發言人:  LIN   
主題:   音感的訓練
內文:  (鏈結:聯誼中心P、94)
現在,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去補習班學習外語,卻很少有家長能預先想到:孩子是否具備了良好的學習基礎?一般沒受過聽覺智慧提升訓練的孩子,因為缺乏優越的語音和腔調辨別力,學起來常顯得很吃力,往往學了好幾年,說起外語來還是帶著本國語的腔調……
美國研究聽覺智慧生學的科學家,在1989年了一項研究,發覺絕對辨音這個能力,有所謂的「學習視窗」,必須在視窗尚未關閉之前培養,否則就再也學不來了。那麼,絕對辨音的學習窗口會在幾歲關閉呢?答案是六歲。所以,要培養這個能力,必須在六歲以前起步。
絕對辨音的學習在0~6歲之間,而最佳學習年齡是6個月至3歲之間,做父母的必須把握住這個黃金學習時段,一方面陪著孩子學習成長,另一方面在不斷的親子互動中,讓親情滋潤著共同的心靈!
二.教具:絕對辨音器:
培養絕對辨音的能力,需要一種特別的教具──「絕對辨音器」,標準型的絕對辨音器它是用平板特殊鋼做成的,共有17個基本音,包括12個中音階(7個主音、5個半音) 的音以及5個高音階(3個主音、2個半音)的音,音域從C" ' 至E;這些音的個別頻率都經過調音鑒定過(A音頻率440,誤差在 ±5度以內,因此絕對正確……
玩的時候,在這17個音裏任選一個,例如中音的D,在寶寶面前敲一下。然後告訴他:「是中音的D。」停個兩三秒,再重複做一遍。同樣過程連續做30秒,每天最少玩三次。
一個音教過10次後才換教另一個音,直到17個音全部教熟。注意做完活動後要將絕對辨音器收起來,不要讓孩子把玩……
這個活動認真做,快則三四個月,慢則六七個月,就可以把孩子絕對辨音的能力培養起來,以後學外語會易如反掌,占儘先機,如果將來想往音樂方面發展,也有了扎實的辨音基礎。這項活動對提升聽覺智慧有非常大的幫助,宜儘早開始……
要特別提醒您注意的是,在說每一個音名時,一定要說辨音器上所標示的「絕對音名」:例如「中音的C,中音的D升半音,高音的D……」等,這也是正統音樂樂理上的音名。千萬不要唱成「Do,Re,Me,Fa……」,因為這種唱法不是「絕對」的;好比中音F,在C調時它固然唱成Fa,但在F調時它就要唱成Do,這樣寶寶將會無所適從。……
接下來我們可以玩兩個音的組合遊戲。玩的時候,你先選定兩個音,隨意選就好,例如選出「中音階的E」跟「高音階的C升半音」;兩個音各敲一下,然後告訴他:「這兩個音是中音階的E,跟高音階的C升半音。」像這樣重複個五、六遍,失30秒算一次。……
整個過程只奏這兩個音,10次以後再換另外兩個音。17個音可有很多種組合,照這樣反復不斷地玩,孩子對每個音都會聽得很熟,絕對辨音的能力就培養出來了。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21 09:2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dhr + 1 + 1 以前好似看见过关于绝对音感的文章,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1 16:09:54 | 只看该作者

布丁妈的帖子,老帖重温

鉴于儿教论坛和这里的妈妈都问到关于英文读经的问题,我这里一起回复下。
  其实,真正的英文读经才开始没有多长时间,进展倒是出乎我预料的顺利。和当初一开始读中文的经典一样。布丁也是在有一定的英文单词量的基础上读的。从2岁多开始,就一直断断续续的听仲夏夜之梦,我有一段曾怀疑过到底听有没有用,因为在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每天当背景放却没有任何的回报。布丁也从来不会跟着一起读和背。但是一到4岁,开始从头读的时候,发现听的作用太大了。很难很长的句子,有时连大人读起来都很拗口,但是他却跟着录音学得很快,目前每天的英文读经时间和内容都很固定,已经完全不用我去帮助和跟读了,自己可以独立地跟着录音完成每天读的内容,新课也能自己顺利的读下来。而且进度比我想象的快,从目前的情况看,每天读也就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进度基本和吕老师制定的全日制读经班的计划一样。我也给他做了一个进度表,正常的话1年半到2年的时间可以把整本仲夏夜之梦背下来。
  对于英文的学习,我目前的计划就是主要通过英文读经,快速提高英文单词量,(目前读过的句子里的单词基本都能认读的),读完仲夏夜之后,英文阅读水平应该可以达到小学中高年级水平了。英文读经之前,布丁的英文学习是这样的:2岁多时,杜曼的闪卡,英文自制书,自制的百科卡片,积累了至少几百个常用词汇,3岁,机灵狗全套读了好几遍、体验英语等每天睡前亲子阅读。4岁开始仲夏夜,从现在的情况看,可以完全学中文读经的方式,不需要再单词学单词了。读过的单词应该都可以会的,所以一本仲夏夜相当于几千个常用词汇,到中学的词汇都够了。能把这个牢牢记住,并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那就不得了了。
  对于教材的选择,从中文读经我已经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先难后易的好处,布丁识字量及阅读水平的大幅提高就是在读了易经之后,感觉读过易经,任何书的难度都也不过如此了,看《本草纲目》也跟看绘本一样有趣。大部头的成人的书都不在话下,什么书拿起来都能够仅仅有味地看上一个小时,自己能够读初中语文书,甚至高中语文书了。而最近的1年里,我从来没有再给他做过任何的识字训练,什么部首、组词统统都没教过,完全就是读经然后配合自己大量阅读提高水平,现在布丁看书极少问我不认识的字,就算问了也没有用,他不认识的我大多都不认识的。我想这些,都是因为他把最难的《易经》给读下来的结果。因此,英文的学习同样采取这个方法,仲夏夜之梦是属于古英语了,里面有很多现在不常用的单词和句法,也是英语文学里瑰宝,比起新概念英语等来说,还是更有艺术性的,可惜的是这是部文学性的作品,缺少的是更深层次的哲学思想。
  对于时间安排,布丁越大我感觉是越省事了。现在每天在家的多数时间,都是他自己学习为主,我很少陪他了。读经、做数学、自己看书都是这样。我只是做一件事情,就是把计划制定好,他每天按照计划完成就可以了,看书则是完全自己安排,我一般不过问。我做了很多的表格,每个根据每个时期的不同情况做不同的表格。目前用的是中文读经表和英文读经表,每天读经的情况上面都有记录。一般是自己读完盖上章,看着一页空白的表格慢慢变满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这个表格是帖到布丁房间的小磁板上的,每天都可以看见,作为一种激励自己的办法。我曾经在书上看过,一个新的习惯坚持21天就能养成,我自己尝试过,在布丁身上根本用不了那么多天,只要能坚持个1个多星期就能固定下来,但是在最开始坚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有一天放松,过了那个点,一切都会成习惯的,习惯一旦养成,家长就可以轻松了。
  时间关系,只能想到什么说什么,希望与各位家长多交流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21 16:1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13:59:38 | 只看该作者
目前基本上定下来,每天两遍“学而第一”跟读,妈妈上班前和下班后,辨音三次,早中晚。每次她读完,我都很高兴,我想这种情绪是实在地感染着孩子的,现在读了十几遍,明显比开始熟练许多,跟得很顺利,有时一段自己顺下来。
    白天跟外公跟读一遍“兰亭序”,据外公说,跟读得比较流利了,估计能背,但要求的话,不愿意,我说还是别要求了,就老实让她跟读吧,那几遍的量,总是在的。
    识字是很没有规律的,外婆断续在做着,偶尔指一指,也是辛苦老人家了,我也没有时间,下班时间除了学习,也想陪孩子玩玩她觉得好玩的东西,只能先搁一搁了。
    英文经典我空时常在她面前跟读音频,一篇短文来个单曲重复读上几遍,一来她可听到native speaker的发音,二来也能看到妈妈的口型,也许会对她英文经典的酝酿有些帮助吧。对于我自己,纠一下发音也是必要的,而且以后要让她念的东西,妈妈先念念熟大概会好一些。
    音乐,常常听的是“国乐启蒙“和古琴,古筝,还有以前下载的“中国古典金典黄金年鉴”,刚听时没什么感觉,生了鑫儿后这两年听下来,带着膜拜的心去听,竟也是爱上了,看来熏陶熏陶,还是点点滴滴在其中呀。
    也收集了许多交响乐,钢琴曲,还是要选择不那么激烈的给孩子听,总体上,还是中乐多于西乐,对于中国古典的东西,我很偏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4 12:36:08 | 只看该作者
转载:人才培养与家学渊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66dbebc0100xln7.html

日前见季谦先生;先生非常感慨,一是读经推广越来越难了,原来面对的是七零后家长,人心相对还干净;后来就变成了八零后,就已经逐步的不着调,再后来就到了九零后,她那里还能坐下来听你讲读经!再一个感慨就是推广读经十五年来,越来越相信读经的孩子是需要福报的,认识和见地和未来孩子的成就成正比;我举古今之例,希望家长都切实明白这些"圣贤之培养"的背后都有一流坚实的家庭,学识修养非常深厚的父亲或母亲,几乎没有例外.不要说圣贤教育,三代尚成就不了一个贵族,从来都没有自己不读书学习,深以阴德的力量,孩子随便读读经就可以成就的;圣人周公,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父子二代为圣人),孔子的父亲叔粱纥(彼祖世代上卿大夫之家,鲁国第一武士,母亲颜征在,颇具传奇色彩的奇女子);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释迦牟尼自幼即受良好的教育以及各种技能的学习(释氏和老子孔子处同一时代,释氏先孔子七年去世)。老子父亲李乾是周朝的下层官吏(等级较低的贵族),使老子具有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使得他成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孟子的父亲孟孙激(鲁国三桓孟孙氏之后,母仉氏,著名的孟母三迁缔造者),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之子),庄周(宋国没落贵族)。曾参的父亲曾点(鲁之狂士,境界最为孔子之赞叹者,和儿子一起孔门学习,孔子年龄最大的学生),颜回的父亲颜路(孔子年龄最大的学生之一,和儿子一起为孔门弟子),苏轼的父亲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中和二个儿子苏轼苏辙一起独占其三),二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父亲程珦(名门望族,官至国子博士,母亲侯氏聪慧异常),朱熹的父亲朱松(南宋名儒韦斋先生,大兴教育书院创办,育人无数),.王阳明(守仁)父亲王华(世族大家,状元及第),王夫之(船山)父亲王朝聘(大地主,世袭武官之家,明朝大儒,精程朱理学),陆象山的父亲陆贺生(世族书香大家,到他一代时,较为没落,亲自开塾教子),之于现代之时,马一浮,梁漱溟,牟宗三全部出身于家道殷实的书香世家;唐君毅祖父一代开始读书,为所谓耕读之家。他的父亲为前清秀才,后曾赴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先生学佛,并著有《孟子大义》一书。他的母亲也有相当的学养,留世有纯朴情真的《思复堂遗诗》。以熊十立,徐复观例,彼父辈再差亦是私塾先生。此之以上,非是以给诸位家长以压力,同时也是动力之来源,深切知道,凡於一流之教育不是那么轻易的,但人是可以有志气的,他肉长的,汝亦肉长的,圣贤其有种乎?不要以太多的理由为自己开脱,读书吧!努力一些,再努力一些;少一些教育的误解,多一些开明的精神;为此一新时代,为理性而奋斗,理想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成为现实的。

古今几千年来,读书人何百千万,但他主要在士大夫阶层之有条件人士之间传播读诵,孔子本身即是开平民教育之先河,而使大量的民间子弟得到教育,但要注意一个细节:精品之人材仍只出精品之家长,这给贫穷富贵没有多大关系,谓有志者事竟成,此在於综合意志精神之传习;犹以划时代人材之培养,孔子并不能培育出孔子,孟子并不能培育出孟子,老子亦不能培育出老子,庄子亦不能培育出庄子,释珈亦不能培育出释珈,而这样的人材都是匹夫匹妇培育出来的,但你一定要清楚,这应该是什么样的匹夫匹妇,他们的志向见解都非比寻常,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虎父无犬子矣.我们此一时代的人,不要把古人看的太高了,实际上,古人能做到的,我们一样能做到.希望家长着重反思季谦先生儿童读经之意义---在全人类历程最危险之时刻,我们正干着二千五百年以来历史上从来没有人干过的儿童大读经时代.如果天赋予我们此一代儿童文化之担当,此态度更应奋发图强,负起儒释道西文化会通之使命,故坚韧其思想,以大志气,舍我其谁之精神,俯仰之间,以一个天真烂漫的态度,背经下百万,必则大器晚成.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的家长应有大雄之精神,因为我已洞悉孩子好学且最终成就之秘诀;即父母家庭各方面的以身做则行为表率,你先做了优秀的父母,你的后代必定一流.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24 12: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6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0:40 , Processed in 0.092390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