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linlin1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9年小牛鑫儿和妈妈的读经小楼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6:20:24 | 只看该作者
昨天跟鑫儿爸爸聊起,说陪读论语对成人而言真是一大枯燥事呢。孩子现在只是嘴跟,手脚都不停的,什么都忙活,可成人只能端正坐那里,一句句领读,常常还要催一下,重复几遍,一篇下来二三十分钟,对成人也是个考验呢,特别是现在习惯多方位媒体刺激,心一刻都闲不下来的成人,坐下来读那么枯燥的东西,要不是为了孩子,恐怕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不过常常是因为自己觉得痛苦,更是会觉得孩子是否已经痛苦不堪。有时让鑫儿开始读,她也会说不要读不要读,然后我们坚持一下,这是一定要读的,她也就读了,我猜想这段时间以来她也是觉得读这个是有些累的,特别是这个牛皮糖老妈韧劲十足,所以会尝试抗拒一下,有时我也会跟她商量,那我们睡完觉再读吧,或者出去玩一下再读等,她也总是能够接受,当然后一步肯定是不退了,这也是需要她明白诺言是要兑现的。(似乎是不平等条约,呵呵)。
       作为一个普通的孩子,不想读是正常的,想读的也是正常的,至于什么要逼一下,什么时候要退一下,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2-13 16: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14:38:25 | 只看该作者
 鑫儿两岁了。    
  这段时间读得状态比较低迷,可能鑫儿过了最初的新鲜期,现在跟读起来不那么积极了,时常要三催四请的。
  考虑到年龄还小,我们不要求她好好坐,专心跟读,随便她跑来跑去,手里玩什么都可以,只是嘴里跟我们读。但是最近时常不开口,像没听到一样。
  鑫儿爸和外婆都觉得这样习惯不好,既然语言上已经能读了,应该让她一心一意跟读,但是鑫儿不肯,气氛很差。
  而我有些心软,觉得毕竟还小,能读多少算多少吧,不要太强求了,我们自己多读一些,等她再大一些再慢慢要求起来,现在那么小,吸收力很好,我们读让她听到也很好,但是可能一板一眼的执行力还不那么到位呢,不会是故意要我们三催四请的。我还是希望她读得快乐一些。况且本来也是打算到3岁再开读,既然如此,何苦这么为难她呢。也不知道自己这样想对不对。教自己的孩子读经,确实是难度颇高的一桩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0 15:07:46 | 只看该作者
也许是开口比较顺利,鑫儿一时的变化便是让人心起起伏伏,想想真是不应该,孩子能坚持就很好了,一点一点要求起来,不可操之过急。教自己的孩子的读经确实难,但也是自我修身的考验,在此过程中,便是需要时时审视自己的起心动念,抓大放小。
    无论如何,坚持是最重要的,宁可慢,不能停,每天一点两点,积累起来也是可观,随着她的语言能力逐渐成熟,这样跟读的难度应该是越来越小,需要的只是克服惰性罢了。八佾第三已跟读到14遍,鑫儿愿意的时候,居然也能一章顺下来,顺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再接上,比照前段时间,进步是明显的。
    能读到论语是很有福气的,在平时,我时常对鑫儿这样说,也许她还听不懂,但是我希望把这样的心念能点点滴滴传递给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2 11:13:05 | 只看该作者
  鑫儿爸现在带读慢慢进入主力状态,我有时也可以脱手做一些事,不过尽量还是两人都陪着读,以显示我们的重视。一般6点半吃晚饭,七点开始带读,正常的话,七点半能读完,我们约好,千万不能发脾气,要感谢孩子愿意配合我们,笑眯眯地要求,笑眯眯地鼓励,有时来不及了(常常也是因为大人的原因),就今天读多少算多少,明天再读,不用急着赶进度,这样气氛很轻松,七点半结束后还能一起玩会儿,其实鑫儿在读的时候也是在玩。
 
  读完了一定给她划勾让她自己看着,用红色的水彩笔,等这张纸全画满了,也是一张小小的成绩单吧。没有评价,读了就是成绩,有读就好。

  八点洗刷上床睡觉,昨天再度问鑫儿,论语是谁的话呀,之前教过几遍,每次再问起都不记得了,昨天倒是爽快地说,孔子的话,呵呵!我们说终于记得了,其实也不完备,先如此这般吧。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2-22 11: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10:52:04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晚上没有读完,饭前我抓紧时间跟鑫儿跟读了八佾第三的前二十句,想留下不多了,饭后稍花点时间就能跟读完。

没想到饭后因为一桩小事,鑫儿爸批评了鑫儿,我看来是小事,她大概什么时候发现咂巴嘴巴很好玩,能发出响声,一直在咂巴,鑫儿爸告诉她很难听,不能这样,云云,态度严厉,鑫儿似乎没有立即接受,仍然我行我素,鑫儿爸有些生气,还小小体罚了一下。我倒是觉得这是孩子一时觉得好玩,影响别人、伤害别人的事是一定要马上制止的,这样的事或许过段时间,她没兴趣了就好了,不必如此上纲上线。不过为了维护爸爸的权威,我也没有发声。这样昨天鑫儿的情绪显然有些低落,跟读积极性不高。依鑫儿爸的意见,是要读完的,我说冬至前后就早些睡吧,他倒也默认了,我想气氛不好,读得大家都很累,何必呢,还是早点睡吧,于是昨晚几乎没有读。睡前,我跟鑫儿说,爸爸是为了你好,咂巴嘴巴是很难听,也很难看的,你能理解吗?她点点头。

今天早上一起来,我就跟鑫儿说,昨天后面一小段没有读,早上我们读了吧,一般最近早上都不读,因为来不及,也有我懈怠的缘故。然后我就balabala領读了,鑫儿状态也不错,很快就读完吃早饭了。我想这样不也挺好,情绪不好的时候还是放一放吧。

鑫儿爸和外婆都觉得我在读经方面太过宽松,不过还是依了我。

想想当时是我把读经引入到我们家庭中,是我的热情感染了他们,义无反顾地要让孩子读经也是我一直坚持的,但我虽然大方向不变,想法总是很多的,被鑫儿爸戏称为一天一个想法,但他总是能把一桩事情比较不折不扣地坚持执行下去,现在有时,他的执行力比我还到位,外婆也是,说读书就好好读,其它宠着点也就算了,看起来读书方面好像目前是我最纵容着鑫儿了。。。世界真奇妙。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5 + 5 这样才好,对两岁孩子肯定不能和十来岁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2:51:51 | 只看该作者
  里仁第四完成第五遍,昨天读完后,鑫儿强烈要求自己划勾,于是把着她的小手划了一个勾,她意犹未尽,嚷着还要再划一个,告诉她要再划一个只能再读一遍哦,呵呵,小家伙悻悻作罢。

  里仁也是二十六章,不过读下来比八佾感觉要少一些,因为很多章都很短。

  一篇的进程状态大约是这样,开始八句十句是士气很足,到中间开始惓怠,需要七催八请,然后到最后几句,通常告诉她快结束了,加油,然后似乎又劲上来了,跟读的速度,声音响亮程度,都上来了,最后一句是最完美的,整个家里都可以听到,也算“虎头虎尾”了。

  晚上睡前读一些诗经,最近又翻出“护生画集”,丰子恺和弘一法师图文合作的,结合里面的图片跟她讲讲小故事,尽量直接念原文,有些转换成现代文也跟她讲讲,彩色绘本固然漂亮,这些精美的黑白画也是别有风味。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2-28 13: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2-1-4 11:02:50 | 只看该作者
净空法师开示:
所以學佛,我們一定要記住,經教一天都不能離開,離開經教你保不住自己,你肯定被環境影響,肯定被環境俘虜。因為今天的環境太複雜,誘惑的力量太強大,名聞利養的誘惑,財色名利的誘惑,你能夠抵得住嗎?除了天天聽經,天天讀經,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沒第二個辦法。閉關不行,住山也不行,還是會胡思亂想。尤其現在,再高的山還能收看電視,電視是第一號的污染。所以,依止善知識,不離開善知識,這是最聰明的選擇,善知識就是經典,展開經卷如對佛菩薩。我們今天展開《無量壽經》,面對著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面對著諸大菩薩、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天天跟這些人在一起,就錯不了。一天不聽經,一天不讀經,就跟他們沒見面。三天、五天不見面,心就變了,就會動搖,你說多可怕!所以經典跟阿彌陀佛佛號是我們的護身符,決定不能離開。

  对孩子也一样,鑫儿不是那种宿慧深厚的,自发地热爱读经典的人,这个不用问别人为什么,问问自己就知道,什么样的孩子都是父母吸引来的,怀孕前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心性,自然招致什么样的孩子。一切都是有因果的。
  
  既然如此,天天读经,听经的熏陶更是重要,我心里也常常有两种思想在打架,有时想孩子每天读会不会累,我家的事实却是,每天读,状态都比较好,跟读很顺畅,如果一天分时段读上两三遍,状态更好,越读越顺畅,而这次放假停上两天,退转就比较大,回来读很长时间都不愿开口,真是神通用尽,黔驴技穷,还好后来还是开口了。昨天一天读了三遍,状态马上又上来了,量真的是重要呀。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2-1-4 11: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6:27:3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又爬了齐妈的楼很多感慨,之前自己的宝还小,虽然几位优秀妈妈的楼都爬过,没有遇到过的终究不是很深入。

  里仁第四快结束了,慢得很,过了新鲜期,鑫儿进入抗拒阶段,我也能理解,毕竟读经没有讲故事轻松,而且妈妈陪她的时间太少了,要严格的时间也要有温馨的时间啊,不能把有限的时间全用在对决上了,可是现在她是不愿而不是不能,这个我是心里有数的,不过妈妈上班,也只能如此了。有限陪她的时间里还是要坚持与怀柔并进。
2012年五点总结心愿:

1.        希望有更多的时间陪她,再努力,艰辛啊艰辛。
2.        量还要再上去,前提是第1点要做到,否则就不上去了。
3.        自己的量还要再上去,前提还是第1点。计划易经完成100遍。
4.        不要求背诵,只要开口念。
5.        顾虑视力,不要求指读。先用耳朵和嘴巴混熟,啥时指读,且行且看。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2-1-13 16:2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3:28:14 | 只看该作者
开始公冶长,比里仁第四篇幅上增加很多,还是两天一篇吧。
  得承认在“爱和自由”和“严格要求”上是有些纠结的,我常常问自己,这是不是可以要求的,是不是她做得到的,如果是,那么是一定要要求的,如果不是,那么等待。
  那么小倒是真的不用用到体罚,我对体罚还是持慎重态度,特别是女孩子,那么小的孩子,有求于父母的太多了,这也是我应该给她的,不过在读经上,常常成为一些筹码,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做,但是有时也是无奈。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前段时间,她的懈怠主要责任还是在我,作息的改变也是一个借口。早上起得晚了,晚上睡得早了,便是没有时间带她读经,偶尔捡起来读也是抗拒的,不情愿的,东拉西扯的。
周六上午开读,硬了心肠,不读别的不要谈,大哭,全家人意见一致,不睬之,哭得有些久,心里其实真是不忍,最后主动跑来要读,读完夸奖,让她自己划勾,小吃零食,顺便说一下,表格打得很小,划勾的准星倒是准了不少,虽然看着不像勾,起码也是在那格子里了。
下午再读,还是抗拒,又哭,哭了没多久,让我抱抱,在我腿上读完了,效率还挺高。满意,读完夸奖,全家亲亲。
周日上午,我说早饭前就读吧,读完早饭,早饭后出去玩玩,反正读读很快的,不情愿,哼了两声,看看没戏,也就读了,等爸爸从房间里出来时,自己高兴地说读完了,爸爸抱着她去划勾,拿着水彩笔,挺得笔直,意气风发,像个凯旋的将军。
周日下午公冶长,毕竟是新的,要求不高,没有抗拒,就是磨蹭着,倒也无妨,磨蹭着读了一半,公冶长第五1-14章。
今天早上,还是早饭前在房间里打算跟她读完下一半15-28章,高帽子送了好几顶,马上就读了,中途停了停没跟,我重复几遍后说那你先休息下,妈妈先去刷牙,刷完牙再读哦,读完我们出去吃早饭,我是真这么想的,她不想我出去,又跟,一会儿也就读完了。皆大欢喜。一起出去,让她去跟外公外婆宣布已经读好了,当然是一通夸奖,小家伙心情美美地吃早饭了。

感想:二三岁时(说话能力到了就行)把习惯树立好,以后慢慢长大也是想办法延长时间罢了,立好的习惯不容易打破,孩子应该认为一贯如此,理所当然,难度会小很多,如果到五六岁甚至更大,之前都没有习惯的,有求于父母的越来越少了,是会有一些难度的,不过亲子关系好的应该还是没什么大问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2:25:01 | 只看该作者
面对浅阅读时代——儿童文学应有的观察和体悟(一)
文/曹文轩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6ce9c0100tibn.html
我不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家,因为我在写作过程中一般较少考虑我作品的阅读对象是儿童,更少考虑他们是我作品的惟一阅读对象。在书写的日子里,百般焦虑的是语言、故事、结构、风景、意象甚至是题目和人名之类的问题。不时闪过脑海的可能是契诃夫的一句话:如果在第一幕挂上去一把剑,那么在最后一幕务必要将这把剑拔出剑鞘;或者是卡夫卡的一句话:一本书必须是能砸开冰冻海面的斧子;或者是帕慕克的一句话: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用一根针挖一口井。我曾经许多次发表过一个偏颇的观点:没有艺术,谈论阅读对象是无效的。但我十分走运,我的文字引来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当那些书以每年每种十万册的增长速度被印刷时,我暗自庆幸我所选择的文学道路。我要在这里告诉诸位:儿童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读者。
这一次,我想谈论的话题是:儿童文学作家如何面对浅阅读时代。这些观点可能是非常个人化的,没有普遍意义。
如果要讨论今天的儿童文学写作状态,可能要从当下儿童的阅读状态谈起。道理很简单:生产出来的作品是供人阅读的,阅读状态影响着写作状态,尤其是当世界运行到今天这个高度商业化,并将娱乐作为重要取向的时代,写作状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阅读状态的影响和制约。
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一个无处不在的事实:当我们用尽天下最优美的言词去赞美阅读时,我们却同时面临着泛滥成灾的无意义的、劣质的、蛊惑人心的、可能会使人变得无知和愚昧,甚至会使人堕落的书。
童书的状况也大致如此。
这些书几乎与那些优美的图书一样多。它们也是书,问题就正在于它们也是书。书和书是一样的面孔,我们无法说它们不是书。有时,它们甚至比书还像书。事情的复杂性一下子使我们陷入了似乎永不能走出的泥淖。
因为知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因为道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们很难指认哪些书不是书而是垃圾。它们混杂在好书中间,甚至是冠冕堂皇地与好书堆放在一起,我们望着它们,却根本不能判断它们。加上当今世界的唯利是图,这些书在被出版商们以及被出版商们贿赂过的媒体的大肆宣扬与轮番炒作之后,竟然都成了善书——甚至还被美化为经典。而那些养精神、长智慧的书则显得默默无闻。这些书严重败坏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损伤了他们的心智。
这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这一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图书丰富——丰富到泛滥的时代,却有可能是一个阅读质量严重下降的时代。
读不读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而我以为读什么书,却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对于儿童来说,这个问题则尤为重要。
面对浅阅读时代——儿童文学应有的观察和体悟(二)
什么是“儿童阅读”?
我的定义是:所谓儿童阅读,应当是在校长、老师以及有见地的家长指导乃至监督之下的阅读。道理很简单: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正在成长中。换句话说:他们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是不成熟的,甚至是不可靠的。
我们在持有民主思想与儿童本位主义时,忘记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这便是:我们是教育者,他们是被教育者。这是一个基本关系,这个关系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不可能改变的。我们在若干方面——包括阅读在内,富有审视、照料、管束、引导和纠正的责任。这是天经地义,既是一种现实,也是一种伦理。
我们可以在这里张扬人权。但当人权成为教育与被教育这一关系的颠覆者时,那么,这种人权要么是错误的,要么就是被我们曲解的。当我们沉浸在人权主义的高尚、正义的情感之中为今天的孩子仗义执言,摆出一副保护神、代言人的架势,完全不加分辨地尊重他们的包括阅读在内的若干选择时,我们怀疑过自己行为的正确性吗?
人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是在后天的漫长教化中逐步趋于成熟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的选择,可以成为我们根本不需要疑惑的标准吗?只是因为他们喜欢,我们就可以判断这是优秀的作品吗?因为他们喜欢,所以好,所以优秀,这个逻辑关系可以成立吗?
如何确定一些书籍算是好的、优秀的,大概要组织一个陪审团。这个陪审团肯定不只是有孩子,还应当有成人、专家等。只有这样,一个陪审团作出的判断才是可靠的。
从读书中获得愉悦,甚至以读书来消遣,这在一个风行享乐的时代,是合理的。对于一般的大众阅读者而言,我们大概没有必要要求他们放下这些浅显的书去亲近那些深奥的、费脑筋的书。因为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有那么多的过于深刻的人。对于一般人而言,不读坏书足矣。
但一个具有深度的社会、国家、民族,总得有一些人丢下这一层次上的书去阅读较为深奥的书。而对于专业人士而言,他们还要去读一些深奥到晦涩的书。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阅读阶层的存在,才使得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阅读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上。

我们来说孩子的阅读。
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之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未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出于其中。如果我们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
不久前,我曾在一次演讲中有过一个发问:儿童文学的读者是谁?听上去,这是一个荒诞的问题——儿童文学的读者当然是儿童。可是,儿童在成为读者之前,他们则仅仅是儿童。他们是怎么成为读者的呢?什么样的作品使他们成为读者的呢?回答这些问题就远不那么简单了。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那些顺从了儿童的天性并与他们的识字能力、认知能力相一致的作品使他们成了读者。可是有谁能确切地告诉我们儿童的天性究竟是什么?古代并没有儿童文学,但儿童们并没有因为没有儿童文学而导致精神和肉体发育不良。写《红楼梦》的曹雪芹没有读过安徒生,但无论从人格还是从心理方面看,都是健康的、健全的。鲁迅时代,已经有了儿童文学,他甚至还翻译了儿童文学,他与俄国盲人童话作家爱罗先珂之间的关系还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但鲁迅的童年只有一些童谣相伴。然而,这一缺失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个伟人。从这些事实来看,儿童文学与儿童之关系的建立,其必然性就让人生疑了:儿童是否就必须读这样的儿童文学呢?儿童喜欢的、儿童必须要读的文学是否就是这样一种文学呢?这种文学是建构起来的还是天然的?但不管怎么说,后来有了一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并使成千上万的——几乎是全部的儿童都成了它的读者。问题是:他们成为读者,是因为这种文学顺乎了他们天性,还是因为是这样一种文学培养和塑造,最终使他们成了它的读者?一句话:他们成为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培养、塑造的结果还是仅仅是因为终于诞生了一种合乎他们天性的文学?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在承认了儿童自有儿童的天性、是还未长高的人之后,提出了“蹲下来”写作的概念。可是大量被公认的一流儿童文学作家则对这种姿态不屑一顾。E•B•怀特说:“任何专门蹲下来为孩子写作的人都是在浪费时间……任何东西,孩子都可以拿来玩。如果他们正处在一个能够抓住他们注意力的语境中,他们会喜欢那些让他们费劲的文字的。”蹲下,没有必要;儿童甚至厌恶蹲下来与他们说话的人,他们更喜欢仰视比他们高大的大人的面孔。
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确实有儿童的天性。但经验也告诉我们:他们的天性之一就是他们是可培养、可塑造的。应该有一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但这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应该是一种培养他们高雅趣味、高贵品质的文学,而不是一味顺从他们天性的文学。
“读者是谁”的发问,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儿童文学的读者并不是确定不变的,我们可以用我们认为最好的、最理想的文字,将他们培养成、塑造成最好的、最理想的读者。
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大面积的文字只是停留在对儿童天性的呼应和顺从上。至于文学性则更无从谈起。而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无数的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提供着这些文本。有充足的浅文本供他们进行初级的享受。这些书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阅读的过程是片刻的、短暂的,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
一种具有深度的阅读仍然是愉悦的。不同的是浅阅读的愉悦来自于阅读的同时,深阅读的愉悦来自于思索、品味与琢磨之后的刹那辉煌。阅读者的乐趣不仅仅在文本所给予的那些东西上,还在于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浅阅读只给他们带来一种愉悦,而深阅读给他们的是两种愉悦,而这两种愉悦中的无论哪一种,都一定在质量上超越了浅阅读所给予的那一种愉悦。
面对浅阅读时代——儿童文学应有的观察和体悟(三)
书是有等级的,是有不同用场的。尽管都是书,而实际上书与书是很不一样的,得有区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除去那些有害的不可阅读的书而外,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还是有区分的。这些有益的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再读的书。这里,我们不必去衡量前者与后者谁更有价值(当然,我个人认为,还是前者更有价值——前者是属于文学史的,是与“经典”、“名著”这些概念有关的),只是说,它们在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时,是有先后次序的,其情形有如用油漆漆门,先打底漆,而后才是面漆。
对于孩子而言,这所谓的打精神底子的书,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这里,善、美和智慧,是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它与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呼应的。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
事实上,自有书籍以来,我们一直在为孩子的成长确认这些用于打精神底子的书,尽管因为时代的局限、认识能力的局限,有些时候,我们确认的这些书并不是十分理想,甚至还有害。但确认这类书籍的雄心和孜孜不倦的工作,却是应当肯定的。
当一个善良的、充满母爱并对自己的孩子的未来抱了巨大希望的母亲选择了某种书,我们基本上可以放心地说:那些书,就是用来为孩子打精神底子的书。相信一个母亲的直觉。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当一个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小孩去看某些书时,我们当对这些书表示疑问——尽管母亲们的判断并不绝对可靠。
但孩子自己对图书的选择,也许是最不可靠的。

我们在说这样的话时,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孩子的喜爱与厌烦。那些不能让孩子喜爱,而只会让他们厌烦的书,同样也是不可靠的。
我们只是要指出一个不可取的局面:当下,并未用打精神底子的文字来为那些孩子打底子,而用本来是打完底子再读的文字来打底子了。这一倒置,是很糟糕的。对于这一局面的形成,不要怪罪出版社,因为出版社完全有理由出版那些书,这是合法的。也不要怪罪作者,因为作者完全由理由写那些书,也是合法的。需要检讨的,是我们——我们这些学者、批评家。我们缺乏对这一阅读格局的剖析与解释,缺乏理论上的辨析,更缺乏警钟一般的提醒。
书是有血统的——这是我一贯的看法。一种书具有高贵的血统,一种书则血统不怎么高贵。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但你得承认: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安徒生的书、《夏洛的网》等,都是一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
我这么说,并不是在说:我们阅读具有高贵血统的书,而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统统排斥在外。我只是说:我们并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只是一味地读那些书,而没有机会去亲近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文字,毕竟是最高级的文字,它们与一个人的格调、品味有关,自然也与一个民族的格调、品味有关——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想成为高雅的人或民族,不与这样的文字结下情缘,大概是不可能的。
一个愿意成为高贵之人的孩子,读一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这是无法丢失的前提。
    如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只属于读者的童年,而这个读者在长大成人之后就将其忘却了,这样的作品、作家当然不是一流的。一部上乘的儿童文学作品、一个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是属于这个读者一生的。儿童文学由“儿童”和“文学”组成。在适当考虑到它的阅读对象之后,我们应当明确:它的文学性,其实没有任何特殊性。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所具有的元素和品质是完全一致的——儿童文学是文学。如果只有“儿童”没有“文学”,这样的儿童文学只会停留在读者的童年,是无法跟随这个读者一路前行的。如果一个上了初中的孩子羞于谈论他在上小学时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果一个成人不愿提及他的童年阅读史,那么,那些所谓的儿童文学一定是很糟糕的。
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若能在一个人的弥留之际呈现在这个人即将覆灭的记忆里,这部作品一定是一部辉煌的著作。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最大幸福就在于被一个当年的读者在晚年时依然感激地回忆起他的作品。
    这个境界对我而言也许非常遥远,但却是我向往的。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2-1-21 13:0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6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0:41 , Processed in 0.160393 second(s), 3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