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linlin1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9年小牛鑫儿和妈妈的读经小楼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1-11-26 23:27:2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星期没怎么上网,才发现你也建楼了。一定要坚持写下去啊!

  以前想看你的发言,总要到别人的楼里去找,多麻烦呀

    我们两家孩子年龄差不多,你家还小一个月吧?有什么好的可以多分享下

    P.S:鑫儿已经可以跟读《论语》了吗?我家这位,枉我从小给她读过100多遍,还是一句没有跟读过呢!最近两个月我给她读的《论语》已经停掉了,专注于蒙学、诗歌了,指读识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09:5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子云008 的帖子

  小孩说话有段时间就是模仿,大人说什么她也说什么。我觉得很长的句子她都能模仿的时候就萌生了让她跟读论语,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还好她也不抗拒,一跟两跟就跟下来了,那索性就读吧。字是不认的,完全就靠耳朵听一句跟一句。
  
  感觉每个孩子都他自己的一个时间点,爬行,走路,说话,到了那个点想让他不干也不行,笑笑心里一定也是酝酿了无数遍,我们只管熏陶,那个时间点就留给这个生命自己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5 + 5 我好喜欢。。我们只管熏陶,那个时间点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8 10:03:05 | 只看该作者
  “学而第一”二十遍跟读完,学而第一不是很长,十六句,开始是两天一遍,到后来基本上可以一次跟读完,就变成一天两遍,妈妈上班前和睡觉前的任务,形成了规矩也就好操作了。现在开始“为政第二”,为政第二相对于学而第一比较长,开始还是一天一遍吧,上班前一半,睡觉前一半。常常告诫自己,不急不躁,但要绵密坚持。感激孩子能够开口读,能作如是想,便不容易为她一时的状态而心浮气躁。

  论语听了那么多遍,妈妈读的和mp3放的,跟读过以后,鑫儿听着mp3里放的学而第一,居然也跟着念起来了,不过她念得慢,常常是听到一句跟着念完,mp3已经下了好几句,然后她再跟着念,念着就笑眯眯地看看我,很是得意的样子,这就是孩子的成就感吧,就像她通过努力自己会吃饭,自己会穿鞋,这样的快乐可是别人不能给她的,只能是她通过努力自己得到的。

  外公的兰亭序暂告一段落,开始邓石如篆书那一篇,也是短短的,但古人的文总是读来颇有深意,不管她读了多少,我不在家的时间,她能读一句便是一句了。
  
  万绿阴中,小亭避暑,八闼洞开,几簟皆绿,雨过蝉声,风来花气,令人自醉,大抵黑白善恶,只宜在心,不宜在口,内存精明,外示浑厚,此大豪杰之局,量若灵台无主,一味鹘突,岂包荒之谓哉,回光自照,予心中善恶太分明,遇有不平,触机辄发,以此涉世难矣。请取此语为终身之韦弦,一言而能伤天地之和,一事而能折终身之福者,切须检点。
  凡人及语,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惟韩魏公不嘫,更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处而辞气和平,乃如道寻常事。
  好丑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受益才称德量,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受用者,才情必不云露,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空。邓石如篆书。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28 10:1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5 + 5 真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3:27:31 | 只看该作者

读经的目的-转自赤壁幽谷

  督导儿童读经,重在立身行道。所以我们作为家长的要尽量避免读经教育的短视性和功利性。最起码在童蒙养正阶段应如是,孩子的人生规划那是孩子以后自己的事,因为各种机缘的不同,孩子以后的路也不可能按照我们给他的规划而走。我们现在最要紧的是培养他们的正知正见,培养孝心,滋养慈悲心,张扬他们的善心,这样他们的人生道路将是幸福的,这是我们目前该做的事。所以读经教育应该是爱的教育、智慧的教育,而且更是长期的教育。假如将读经教育短视化,导入功利主义的轨道,就误入歧途了。那样,我们实施的儿童读经教育将是危险的!
  http://www.37ct.com/thread-6995-1-27.html
  

  正知正见,没有经典,多么难啊,妈妈的感叹!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29 13: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14:49:59 | 只看该作者

5年半的教育心得-----纪念我姑娘今天上学

5年半的教育心得-----纪念我姑娘今天上学

转自里仁前辈 2010年的帖子

最近一段时间很少在论坛上发表一些关于教育方面的贴子,也很少回贴。我认为我该说的都说完了(以前有贴子),并且大家有时提的问题都是一些梢枝末结的一些东西,我也不想去参与这些问题。


孩子都很好教育,最难教育的是家长。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家长,这个很难办。家长都是成年人,有自已的思维,有自已的主见,很难去改变他们。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的惰性都很强,家长为了自已的孩子可以牺牲生命的很多,可为了自已的孩子,能抽出时间来好好学习,并且付诸于实践的就太少了。


教育的根本,并不是去找一个好的老师,或者去找一个最好的教育方法。任何的人、任何的方法,都不可能替代孩子父母(或者带孩子长大的人)对孩子的影响,这也就是我常说的家教。没有任何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可以代替家教的,包括读经教育。我之所以说这些,就是想提醒家长,教育孩子不要本末倒置。


我们以经典教育为例来说,不知大家想没想过,我们让孩子从小一直背诵,这种教育方式首先解决的什么问题?不知有几个人想过这种问题,教育首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我个人认为解决的是人的惰性!惰性不除,人是不可能会成功的。没有什么事情,需要智商150的人来做。爱迪生、陈景润如果非常懒惰的话,他们也不会被大家所认识的。读经更困难,因为读经不只是需要克服孩子的惰性,更为重要的是家长的惰性也要克服!所以,能坚持下来的人特别的少。并不是方法不好,也不是孩子学不会,而是能坚持下来的家长太少了。

以上零散地说了一些心得,今天写贴子的目的,是因为我姑娘今天终于上学了。所以,发此贴标记一下,以后有个纪念。


我姑娘2001年12月份生人,10个月大去本地第一家早期教育幼儿园。2岁零10个月从幼儿园退学,回家自修。2008年9月份应该上小学一年级,我只是给她报了学籍,期中期末考试参加,平时在家自修。今年3月1日之所以上学,并不是我想让她去学校去学习应试教育,只是她一个人在家学习,实在是太寂寞了。所以,我们夫妻商量之后,决定让她每天上午在家接着自修,下午去上学校学习。
5年半的自修,主要是以中英文经典诵读为主。学校的课程,2008年9月份以前,每天学习的时候不超过30分钟。2008年9月份以后,每天不超过1个小时。


中文的诵读,头四年主要是大量地背诵,后1年半基本上停止背诵,以复习为主。

5年半的学习时间里,中、英文背诵书籍如下(我们用的是厦门绍南的教材):
《学庸论语》(全本)、《老子庄子选》(全本)、《孟子》(总计7章,背诵4章)、《易经》(全本)、《中医养生启蒙》(黄帝内经的头5章)、《唐诗三百首》(能背诵约1万字,其余熟读)、《孝弟三百千》(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心经》、《佛说阿弥陀经》、《大悲咒》、《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英文:《英语1000句》(全本背诵)、《仲夏夜之梦》(熟读三分之一)

以后的课程安排:
中文背过的要不断复习,并且想再新熟读一些经典,比如《伤寒论》等。英文背过的要不断复习,《仲夏夜之梦》争取学完,但现在主要以背诵单与英文的阅读理解为主(不涉及到语法)。
小学的课程,我采取的方法是一直学,而不是象别人那样抽出一段时间来集中学习。现在数学已学到4年级的教材,语文只是跟进正常的教学进度走。

除读经外,还学习书法(软笔、硬笔),其余的都不学习。想深入一门,争取有成就。背诵、书法之外,就是带着孩子玩,夏天主要去公园,冬天主要是滑雪,孩子喜欢读书,但是我们不敢让她看太多的书,主要是怕眼睛近视,每星期基本都去书店看看。

至于心得,没有什么特殊的,赤壁幽谷师兄写的我都赞成,除此之外就是坚持,别无他法。不过,想提醒家长,5岁之内最好不要指读,对视力影响很大。5岁以后,只要适当的指读就可以了。切不可看书过早,对视力影响非常不好。有些事情是虚荣心在做怪,比如我的孩子几岁就会看书。这些事情不要攀比,读书太早,孩子的视觉未发育成熟,近视的会比较厉害。

我姑娘从小做过杜曼的点卡、阅读、百科的训练,做过殷红博的关键期潜能开发训练、日本七田真的右脑开发训练,那些东西我都很认真地研究过,并且专门去学习。比如为了学杜曼的东西,我专程去北京2次。不过,现在看来,好象没有特别的必要去做那么多的训练,读经基本上是够了。所以,家长不可好高务远,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好效的


我的其它教育观点,在论坛里都有贴子,在这里我也写不出更好的东西。教育不难,难的是坚持,关键是方向要正确。目前的家长都喜欢从众,别人怎样做,我就怎样做,这样非常的不可取,要自已去脑筋,孩子是自已的,我们要对得起他们。


没有高深的教育理论,我只是在说实话,希望对各位家长有帮助。

对网友的回复:
你所问的问题不难解决,最重要的是您对经典诵读的态度。如果你的态度能提升到很高的一个层次,那你自已肯定就会有好办法的。看您的描述,您对经典教育有的只有热情,缺乏的是认可。试问,哪个家长会因为孩子不爱去医院,就不带孩子去医院?不爱去上学,就不让孩子去上学???我说的是实话,很尖锐,希望你能明白一些东西。

我认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他并不懂什么是理想、人生。在这个时候,他的人生之路需要你来帮助指明方向。我想,好象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去读经?就象没有一个农村孩子生下来就喜欢去种地一样。习惯就好了,当读经成为一种习惯,就象天天要吃饭、要睡觉一样,就没这么多的麻烦事了。关键是你能不能提高到这种认识程序?

所以,再重复一次,如果你很认同读经,你的孩子就会去学了。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读经这件事,是每天都要做的。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你都要做,并且你要做好。天天坚持,天天读的时间短都不怕,看看东风能压倒西风,还是西风能压倒东风?关键是你的态度。不过,如果同时有几个孩子一起读,会好一些的。但,这也不是最重要的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30 09:1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12:52:01 | 只看该作者
  鑫儿的论语进行到“为政第二”,还算比较顺利,早上读一半,晚上读一半,现在听音听到中音F.外婆外公配合白天读邓石如篆书和听音,真是感谢他们。
  今天早上鑫儿读了二十二句,她一边玩着一边跟着读,也不觉得读了多少,我就顺势多读了几句,我想周末可以趁热打铁,争取把“为政第二”一次读完。小孩一边读着一边玩着,看似不专心,效果还是很好的,这段时间读下来,她现在没事也会嘴里念叨几句论语里的长句,在以前,虽然听了那么多遍,但是从来没有主动说过,像是三字经这些琅琅上口的,时常会念几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读,是她主动的参与,调动的感官更多,小孩什么时候能读是他自己的奥秘,但是能读了以后读起来配合听,比单纯听的效果好很多。而且可能是从小听的缘故加上妈妈的热爱,鑫儿读的时候没有怎么抗拒的过程,一下子就读起来了。现在时常一边玩一边读,有时要常常催一催,只要大人不以为意,她也是不以为意的,我就像牛皮糖一样,催着催着也就读完了,实际情况往往是开始要催两下,越读到后来声音越响亮,跟读越爽快,最后一句往往是最响亮的,中气十足,哈哈!然后我理所当然大加赞扬她,她则哈哈大笑,拍手表扬自己,可爱极了。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1-30 13: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13:11:54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自己的反思:反思是为了更好教育下一代,而非怪罪父母,这是命运所限,谁也怪罪不得,自己努力才是正道。
一.家里有什么好吃的要分成几份,每人一份,外婆总要把自己的给鑫儿,我很反对。长此以往,她会觉得理所当然,没有感恩心,以后不给她反而起怨恨心。外婆反对这个说法,说我小时也是这样对我的,你没有感恩心吗,我说是的,没有,接触净空法师前我觉得我真的没有感恩心,什么都想着自己的,不大想着父母。我有个亲人是个典型的例子,常听我妈说以前有什么好吃的大家都让着他,给他吃,结果成人以后大家都觉得他没有感恩心,只考虑索取,不考虑付出,小时是一颗糖,长大了就是更大的利益,他会觉得什么都应该是他的,别人都是应该让给他的,这样的思维方式只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逆缘,所以我不希望鑫儿是这样的,从小就要注意,用这个社会的规则对待她,而不要总给她特殊待遇。

二.机缘巧合,我从小读的书很多,但都偏于故事书,自我感觉很明显,重情节远大过重描写,看小说一路情节看下去,描写一般跳过,这样的好处是看书很快,坏处是对作品的文学性吸收很少,而且思考没有深度,流于肤浅,很多名著它的小说情节只是它的价值的一部分,而且深意往往在一些描写中,看书快和多的价值很有限。阅读多的好处虽然是明显的,但以我现在想来,如果读经可以更好,思考可以更有深度,而不像自己这几十年来看的书层次不高,对于个人的修身养性来说,作用非常有限,特别是一些言情书,在小学就涉猎很多,初中已经不想看了,虽说自己自认为定力足,部分是有正知正见,但不得不承认,负面影响是有一些的,言情书中都有意无意地宣扬这样的情况,书香门弟的大家闺秀往往内心并不好,或者很冷漠很教条,而一些没有读过很多书的女子,品味也并不高的,反而又热情又有意思,然后书中男主角往往喜欢这样的女子,这样的导向并不好,我现在认为,也许她的本意不是如此,可是十几岁的女孩子读这样的书,如果没有坚定的主心骨,很容易受其思路影响,觉得女子读书是没有用的,多读书只会让人变得冷漠和不可接近,要会搞怪,会玩乐,会把生活弄得丰富多采才有人喜欢,现在看来,多么错误啊。将来我不想让她过早地接触这些,且我认为妈妈当时对我有所管束这些书的阅读是利大于弊的。据妈妈现在所说,她当时认为我什么也不懂,看看也无所谓,我现在告诉她,我懂的,但是可能不像成人理解的那种懂,没有生活阅历,不能从更高的层次,带着自己的思考,批判的眼光去读这样的书,反而受书的影响。为什么要读经再读史,原因可能也在于此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13:20:29 | 只看该作者
  初中的插曲:当时有位老先生很喜欢我,想教我古文观止,我去读了两天,还是贪玩心重,没有坚持下去。妈妈对我一向比较自由的,也随我去。现在我想来真是痛苦流涕,悔不当初。妈妈说,当时没有这个见识,只知道教教唐诗,早识点字,看我也挺优秀了,如果当时看到读经理论,恐怕还是会软硬兼施让我读点古文观止。初中,我想已经很懂了,都不用来硬的,只要有人跟我认真讲讲这个道理,想来我是能接受的。没有这样的人,所以,还是命运所限。

  因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每每看到不能强迫孩子,要凭孩子的兴趣,我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现在想来,强迫也好,不强迫也好,打也好,不打也好,一切都取决于家长见识,把自己提高了,更接近人性了,自然会做得更利益于孩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好运多多 + 2 + 2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15:31:31 | 只看该作者

推荐: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

推荐: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
《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本辑为单张发行的《中国古典音乐欣赏》系列的豪华典藏合辑版本。是以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历朝音乐作品为基本线索的普及性音响制品。全国首创第一黄金版本。建立比以往同类音响制品出版更高的学术标准,选题上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意识,编选上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在技术上具有较高的质量标准。不仅能满足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需要,同时也适应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基本需要,在应用上直接服务于国民音乐教育而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极具收藏价值,一册在手,中国古典音乐精髓尽在掌握中,方便享听欣赏。除了个人收藏鉴赏外,还可以作为礼尚往来的赠礼佳品,共显文化品位,共受中华经典文化的滋养熏陶,同时传继民族高级文明。

◆ 总序作者:修海林——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中国音乐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 历朝音乐状况概述、珍稀曲谱曲种歌曲重点推介、古典乐器介绍,专辑曲目一一扼要赏析介绍。
◆ 所有文字内容为中英文对照,中文为繁体。
● 开本:方正典雅,书香十足,具有典籍的厚实厚重感。尺寸:26.5CM X 26CM X 3.2CM
● 设计:仿古装帧排版,高雅质朴,古色古香,传统文化图像完美结合现代视觉艺术。
● 载体:6张高精CD+32页精美画册

先秦·汉魏六朝-《古乐遗响》
01 楚商(曾侯乙编钟与乐队)
02 哀郢(埙与乐队)
03 流水(古琴独奏)
04 屈原问渡(曾侯乙编钟与乐队)
05 楚歌(埙与乐队)
06 胡笳十八拍(琴曲演唱与琴箫伴奏)
07 幽兰(古琴与编钟乐团)
08 梅花三弄(古琴独奏)
09 酒狂(古琴独奏)
10 广陵散(古琴独奏)
11 原始狩猎图(骨哨与乐队)

唐-《霓裳羽衣》
01 春莺啭(壹越调,原唐歌舞大曲)
02 倾杯乐(弹拨乐, 据《敦煌曲谱》抄写同名乐谱改编)
03 撒金砂(合奏,据《敦煌曲谱》抄写同名乐谱改编)
04 霓裳中序第一(器乐合奏)
05 阳关三叠(古琴独奏)
06 菩萨蛮(歌曲演唱)壹越调
07 离骚(古琴独奏)
08 玉树后庭花(歌曲演唱)
09 王昭君(筝齐秦)(大食调)
10 春杨柳(丝弦合奏)(平调)
11 泛龙舟(水调) 笛子独奏
12 剑器浑脱(筝独奏) 般涉调
13 酒胡子(壹越调) 丝弦合奏
14 大漠抒怀(筚篥与乐队)
15 秦王破阵乐(编钟乐队与歌队)

宋-《杏花天影》
01 潇湘水云(古琴独奏)
02 鬲溪梅令(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03 杏花天影(词调歌曲,谱见《白石道人歌曲》,人声演唱)
04 玉梅令(合奏,据宋词人范成大之谱曲改编)
05 惜红衣(合奏,双声调)
06 醉吟商小品(词调歌曲,人声演唱)
07 暗香(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08 疏影(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09 越九歌·帝舜楚调(词调歌曲)
10 角招(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11 徵招(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12 扬州慢(词调歌曲,谱见《白石道人歌曲》,人声演唱)
13 长亭怨慢(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14 越九歌·越相侧商调(词调歌曲,人声演唱)
15 淡黄柳(合奏,七弦琴弹奏,哑筚篥角吹奏)
16 翠楼吟(词调歌曲)
17 凄凉犯(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18 秋宵吟(词调歌曲,人声演唱)
19 古怨(琴歌,民乐合奏)
20 石湖仙(合奏,据祝寿词改编)

元-《潼关怀古》
01 海青拿天鹅(琵琶独奏)
02 黄莺吟(古琴、箫与琵琶)
03 乌夜啼·石榴(琴歌)
04 纳西古乐·白沙细乐套曲(乐队与声乐)
05 窦娥冤(古琴、箫、琵琶)
06 诸宫调董解元西厢记·凭栏人缠令(《美中美》《大圣乐》唱段)
07 诸宫调天宝遗事·马践杨妃(《滚绣球》唱段,人声演唱)
08 九宫大城(《风雨像生货郎旦》(九转货郎儿)四转、五转、六转 唱段)
09 潼关怀古·山坡羊(元散曲,人声演唱)
10 事林广记·愿成双令(唱赚 配元顾德润《忆别》散曲词)
11 秋思·离亭宴(元散曲,谱据《九宫大成》,人声演唱)
12 闺怨·翠裙腰(元散曲,谱据《九宫大成》,人声演唱)
13 题西湖(《十八拍》《阿纳忽》 元散曲,人声演唱)
14 窦娥冤·斩娥(《滚绣球 》戏曲唱段)

明-《洞庭秋思》
01 洞庭秋思(古琴、箫、二胡合奏)
02 阳春(古琴独奏)
03 渔歌调(琴歌,据琴谱《太古遗音》改编,人声演唱)
04 湘妃怨(古琴独奏)
05 傍妆台(萧与乐队)
06 佩兰古琴(独奏,据《春草堂琴谱》改编)
07 朝元歌(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团演奏)
08 乌夜啼(古琴独奏,据《神奇秘谱》改编)
09 良宵引(古琴独奏,据《神奇秘谱》改编)
10 琵琶记·口契糠(《孝顺儿》南戏唱段)
11 浣纱记·打围(《醉太平》昆曲唱段,中国京剧院演唱)
12 玉簪记·琴挑(昆曲唱段)

清-《平沙落雁》
01 沧海龙吟(合奏,又名《苍江夜雨》)
02 平沙落雁(古琴独奏,据《学琴丛书琴谱》改编)
03 凤凰台上忆吹箫(琴歌,据清《东皋琴谱》改编)
04 秋风辞(双管独奏,据清《东皋琴谱》改编)
05 板桥道情(琴歌,据清《望山堂琴谱》改编)
06 行街四合(丝竹合奏,据清代民间乐曲改编)
07 弦索备考·清音串(合奏,《弦索备考》13套乐曲之一)
08 霸王卸甲(琵琶独奏)
09 夜深沉(京胡与乐队)
10 十面埋伏(琵琶独奏)
11 弦索备考·十六板(合奏,《弦索备考》其中一部汇集谱)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5 + 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3:51:33 | 只看该作者
教授的回复要常看常新,今天看到一段,与我想法相应,贴来此处。

季謙:
下面引用由drucker在 2010/07/02 08:16am 發表的內容:
学童,刚过四岁,已经读九个月,不指字,上课总是东看西瞅,甚或不经意会于课堂上睡着觉。其他同学仍是正常读书,然而到要检查进度时仍是其第一个可以将书中内容背出。 ...常思若其可以指字,认真跟读,盖其成就将不可估量。
我譅為這個小孩的表現是對的,
drucker 的希望是不對的。
不「專心」而能學習,乃小小孩之天性,此天性維持愈久,可能能是愈有智慧。
開聰明者,必「專心」--集中心力,才能學習,亦即用「意識」來學習,其所吸收資訊的能力就減弱了,而且資訊也不能進到生命的深處了。
所以,我常說,一個人自從開始用注意力學習時,就沒有大希望了。
一個人初生到世界來,是老天的力量幫他在學習,所以一生重要的本領都在很早期時,不費力的完成了。大人必須「注意」才能學習,那是很笨的一種學習方式,這時老天己經不能幫他了,他只是用人的力量在學習,人的力量又有多少呢?
學校自小學開始,即很注意「注意力」的訓練,有的幼稚園已經開始訓練專注力,那是逼迫孩子早熟,是扼殺孩子的天真,恐怕弊大於利,所以我近來常警告家長和老師不要太拘束孩子,包括不要太要求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要太要求孩子讀書指字,不要太要求孩子及早認字。
一個孩子到六歲才把漢字二三千字認完,不嫌晚的。
所以,六歲之前,不必太要求指字讀經,因為指字,一方面會傷眼力,二方面,會增長注意力,都不是好事。
但我這樣講,也不是故意要他注意力渙散,而只是不要太強調。
也不是都不指字,而是不嚴格要求,稍微要求指一下,指得多少,指得對不對,不在意就是了。
又,也不是拒絕認字,而是不要攀比,不要因為孩子認字多,家長老師就沾沾自喜就是了。認字是長遠的事,讀經久了,年紀到了,自然認完該認的字。
讀經背誦為要,其他都可含糊過去也。


所以,思前想後,反覆自我設想,論證,結論是:抾除百年恐懼感是第一要務,至於識字效果打折扣,其實,終究也還是能識字的,只是延後三個月半年,最多一兩年,那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對不識字的小小孩,最重要的是多聽就會背,只要會背,讀經的成效就達到百分之八九十,識字只是讀經附帶的功能.何況一般學者要兒童提早識字的理由是要他提早閱讀,提早表現聰明才智,而真正認真讀經深意的人,是不鼓勵孩子看課外書的,不願意太早讓孩子表現聰明才智的.如果不需要提早閱讀,那,提早識字的意義就不大了.
當然,能識字才能閱讀,而閱讀也有相當的意義,所以吾人也不是故意禁止孩子去識字,去閱讀,只是教育的重點不在這裡.如果用的是注音本,老師和家長偶爾提醒孩子要看字,也就夠了,因為識字是人類的本能,而且喜歡閱讀也是人類的天性使然.
有的學者認為教會孩子識字很難,教孩子喜歡閱讀更難,所以國家的教育把識字和閱讀視為大工程,擺下大陣仗,不知費了多少時間和金錢,還不能如願.我卻認為讀經讀多了,要孩子不識得字才難,識了字,要孩子不喜歡閱讀尤其難上加難.
所以,何者為難,何者為易,見識眼光不同,答案便不一樣.



  目前也是没有特别要求鑫儿识字,想着用耳朵把论语先读下来,如果能背就更好,不能就再读,到大一些都背熟了再渐渐看书认字。这样也许对眼睛会好一些。

[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1-12-1 14: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9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20:41 , Processed in 0.080893 second(s), 3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