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經兒童英語學習之我見 (代序 )
魏邦老師
王財貴教授首倡兒童讀經, 孜孜矻矻,念茲在茲, 汲汲推廣經教近廿載,深思熟慮,理論完備,言簡意賅,辯才無礙;影響所及,今世海內外兒童以及成人,受其感召而開始讀經,或從事讀經教育,乃至崇尚讀經,矢志不渝者,絡繹於途,其數逾億,漪歟盛哉! 開一代中興之契機, 示端正人心之津渡, 解天下父母于倒懸;道高願大,照世明燈,其庶幾乎!
王教授主張之讀經,傳統經史子集而外,尚包括西方經典。此非但為應時之必要,抑且為生存所必需;措意于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通實踐。融貫古今,全盤化西。其首選之溝通工具為當前國際通行之英文,其方法則為以高度語文涵蓋低度語文。
夫擅文言者必精白話,通經典即能文章,洵為事實,而必先有一前提存焉;曰日常言行思辨,待人接物,必賴中文母語以行。此身日夜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胸次鬱勃,性靈與之相浹而俱化,乃有神而明之之一日。此謂之高度語文涵蓋低度語文。
外文者,未溶入日常生活之語文也。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睡,眼耳鼻舌心意皆罕及之;日日誦習,卻昧於使用,近不能以之組織思緒,遠不能以之歸納演繹事情,口困於言,耳聽不明,筆難於書,徒有片段記憶,甚或集滿腦金句,揣摹勾勒之不暇,冀藉此無本之語文自悟自通,嘎嘎乎其難矣哉。
今日何日? 曰泰西文明所宰制之世界也。試看今日國中, 文法理工醫農商諸學科,食衣住行育樂之內容,乃至國家制度,社會環境,筷子毛筆而外,寧有未西化者耶? 西化即現代化,實歐西人所擅長而非歐西人則動輒得咎之無形桎梏 (ghost lasso) 也。欲得自由,捨入其骨,化其髓而上之,別無他途。
欲入其骨,化其髓而上之,非先將外文完全母語化不可,如此所背經典方為我有,一如中文然;亦必如此始能上下古今中外,得豐神諧暢之果。依賴注釋翻譯,無論如何研精覃思,終係隔靴搔癢,猶讀英譯古文,無由得知於義云何。
三代吃飯,四代穿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今日讀經兒童,乃文化慧命種子,所望者遠大,既應免吹糠見米之勢利,復莫須有及身而榮之期許。深耕易耨,厚積薄發,請從練就雙母語本事始。
茲就讀經兒童學英語,讀英文方方面面之見聞,不惴譾陋一述之, 以求方正。
一
首錄筆記一則,交代緣起,其文淺易,遂不迻譯。
作者: 讀經老師
Rock and Ice
1. I've become importunate to parents on pushing over my idea of having them urged their classics studying kids to master two mother languages in a seems impossible surroundings.
The idea came two years ago when I was in northern mainland China, where I had been living with a few ingenious yet very hard working youngsters of 8-19 in a special experimental private boarding school, trying hard to help them in English which they were very eager to improve with.
Those kids were spending all their time, usually more than 8 hours a day, rote memorizing the major Chinese classics as well as some selected English works. After a couple of years every one of them was able to recite a lot of wonderful books both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However, since they believed in memorizing without understand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what they had recited could be mastered and enlightened spontaneously into apprehension later with time. The theory has turned out to be true in Chinese, their mother tongue, but futile in English.
The reason is simple. While they are memorizing hard to understand Chinese classics, they are immersed in using Chinese languag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clock whatsoever. A block of ice exposed in air is bound to melt sooner or later. English, on the contrary, which has never been applied to the daily life ubiquitously is like a rock there, can never make sense with systemically but remain some symbols at random in mind.
After tried many ways to help them master English in vain, and cogitated it over and over seriously for a long time, my understanding now is that there is but to build a fully assimilated English mind , otherwise there is no hope to turn the English language into a natural mother tongue which is vital to savvy the modern world.
將母語譬作冰塊,外語譬作石塊,一者自融,一者難化,非無所見。結論在營造全英語意識,如何實施則未及之。
次試看一份曾氏量表,雖某些觀點有待商榷,但描述屬實,頗具參考價值 。
曾氏量表(學習英語的目標)
100分:發音典雅,用語適當,能寫暢銷書、法律文件、學術報告,閱讀經典,能在聯合國演講、在法庭辯論舌戰,也可作同聲傳譯或先後口譯。
90分:發音與英美上流社會完全相同,用語典雅、音質迷人,足以追求高智力異性朋友、向客戶推銷任何產品和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看Time和New Yorker、聽廣播完全懂。
80分:說一口地道的英語,沒中文味,寫文章時詞彙不十分充足,看Time和New Yorker、聽廣播不吃力,華僑子弟的水平。
70分:發音相當正確,語法完全不錯,用詞造句仍略有中文痕跡(外國人不是這麼說的),能演講寫報告,看Time和New Yorker、聽廣播稍微吃力。
60分:參加國際宴會時外國人講笑話你能聽懂,一般閒聊對答如流,發音大致正確(外國人能懂),很少語法錯誤(大部分留學生及外交官辦不到),在國外生活愉快,能翻譯。看Time和New Yorker、聽廣播吃力。
50分:發音尚可,老外大致能聽懂;詞彙大致夠用,偶爾想不起該用什麼字;語法大致可,冠詞、介詞不行;國外生活語言不大夠用,勉強過日子;大致可試作翻譯,看Time和New Yorker、聽廣播非常吃力。
40分:發音一般,老外聽來吃力,能用較長的句子,詞彙勉強湊合用,常常想不起該用什麼字,基本語法尚可,中、高級語法不行,中國式的英語句子。
30分:發音不正確,或帶有濃重的中國方言腔;只能用簡單句,無法使用複雜句。與別人講簡單的意思或搭訕,別人回答聽不懂或很吃力;對答緩慢,詞彙不多,語法基本錯誤。
20分:發音很差,外國人完全聽不懂(必須寫在紙上);詞彙很少,湊不出一個句子;沒有語法,只有一堆一堆的單詞。
10分:發音很差,只有少數單詞。
現行體制之英語教育, 捨本逐末, 規劃乖舛, 曠時費日, 結果大學畢業, 徘徊在五十分左右, 終身糾纏不清。欲達表列八十分以上, 則非徹底母語化莫辦。
既或依表臻至滿分,如近代中國英文勝出之辜鴻銘、 林語堂、 錢鐘書、 宋美齡、葉公超、 趙元任、蔣廷黼、 梁實秋、 朱生豪等固領一時風騷, 仍不足歙動全世界。 而下列同以英文為第二母語諸哲則不然:
紀倫伯, ( 黎巴嫩)
在阿拉伯現代文學史上,紀伯倫是一頁傳奇。他同時接受過阿拉伯與西方教育,除了能以這兩種語言寫作,並將兩種文化的智慧做了完美的融合。他於15歲時即以阿拉伯文寫下《先知》初稿。1923年,他以英文直接寫作,五度改寫的《先知》在美國出版後,整個英語系國家及阿拉伯世界都為他帶著強烈神祕主義與東方意識的作品深深著迷。美國人形容他就像「像是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評論則將他與印度桂冠詩人泰戈爾相提並論,同為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此外,他也是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海外僑民文學)奠基者之一。他以獨樹一幟的散文詩,創造了所謂的「紀伯倫風格」──既有詩歌的精煉性和音樂的節奏之美,又具有散文富於靈活和多樣的表現力;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也有詠歎調式的浪漫與抒情,為阿拉伯現代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艾茵蘭德, ( 俄 )
艾茵•兰德(Ayn Rand,1905年2月2日-1982年3月6日),原名“阿丽萨•济诺维耶芙娜•罗森鲍姆”(俄语:Алиса Зиновьевна Розенбаум),俄裔美國哲學家[1]、小說家。她的哲學理論和小說開創了客觀主義哲學運動,她同時也寫下了《源頭》、《阿特拉斯擺脫重負》等數本暢銷的小說。
她的哲學和小說裡強調個人主義的概念、理性的利己主義(「理性的私利」)、以及徹底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她相信人們必須透過理性選擇他們的價值觀和行動;個人有絕對權利只為他自己的利益而活,無須為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利益、但也不可強迫他人替自己犧牲;沒有任何人有權利透過暴力或詐騙奪取他人的財產、或是透過暴力強加自己的價值觀給他人。她的政治理念可以被形容為小政府主義和自由意志主義,雖然她從來沒有使用第一個稱呼自稱過、而且相當厭惡第二個稱呼[2]。
紐約時報的「Book Notes」專欄在1991年對國會圖書館和每月讀者俱樂部的調查中,蘭德的《阿特拉斯擺脫重負》被讀者俱樂部成员列為第二具影響力的書籍,僅次於聖經[
「我曾在許多文章裡提到,康德是摧毀了現代世界的首腦…你會發現在每個基本的議題上,康德的哲學都是與客觀主義完全相反的」[34]
而在The Objectivist雜誌的最後一期裡,她則進一步闡述道:
「假設你遇到一個瘋狂的、痛苦的年輕人並且…發現了他是被一個仇恨人類的怪獸所養大,那隻怪獸有計畫地癱瘓他的心智、破壞他的自尊、消滅他享樂的能力、並阻止他所有逃離困境的嘗試…這個年輕人就代表了西方文明,而那隻怪獸正是伊曼努尔•康德。」[
泰戈爾, ( 印 )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孟加拉語:রবীন্দ্রনাথ ঠাকুর,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學家,但在印度這兩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他本人被許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個聖人。
鈴木大拙, ( 日 )
1959年,将在美国哈佛、哥伦比亚、耶鲁、加州各大学的佛教讲稿整理为《禅为日本文化》一书,在纽约、伦敦出版。同年在夏威夷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世界东西哲学会议上,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晚年隐居镰仓松冈文库,英译出版了真宗创始人亲鸾的《教行信证》。主要著作有《禅的研究》、《禅的诸问题》、《禅思想史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佛教与基督教》、《华严的研究》等。全部著作收于《铃木大拙全集》。
他早年曾在日本担任英文教师,后来又在美、英等国工作和生活长达二十五年,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他又曾在日本近代临济宗高僧今北洪川的指导下参禅,有过禅门开悟的亲身体验,而且对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思想文化具有精熟的了解。由于他自身具备的这些条件,因而既可以自如地用英文向西方介绍佛教禅学和东方文化,又可以深入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他本人因介绍东方的禅学和文化而闻名于西方的人文学界,比之同时代的其他日本佛教学者更具有世界性,所以在日本被誉为“世界的禅者”。
杭士基, ( 猶 )
艾弗拉姆•諾姆•杭士基博士(Avram Noam Chomsky,1928年12月7日-),或譯作「荷姆斯基」、「喬姆斯基」,是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的榮譽退休教授。杭士基的生成語法被認為是20世紀理論語言學研究上的重要貢獻。他對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所著《口語行為》的評論,也有助於發動心理學的認知革命,挑戰1950年代研究人類行為和語言方式中佔主導地位的行為主義。他所採用以自然為本來研究語言的方法也大大地影響了語言和心智的哲學研究。他的另一大成就是建立了杭士基層級:根據文法生成力不同而對形式語言做的分類。杭士基還因他對政治的熱忱而著名,尤其是他對美國和其它國家政府的批評。從1960年評論越南戰爭以來,他的媒體和政治評論便越來越著名。一般認為他是活躍在美國政壇左派的主要知識分子。杭士基把自己歸為自由意志社會主義者,並且是無政府工團主義的同情者。據藝術和人文引文索引說,在1980年到1992年,杭士基是被文獻引用數最多的健在學者,並是有史以來被引用數第八多的學者。
薩以德, ( 巴 ) Edward Said
薩依德是世界學界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作含括文學、文化批評,政治評論,以及支持巴勒斯坦權益等領域,這使他在西方學界佔有一獨特的位置。薩伊德以他提出的東方主義最為世人所知,他在1978年出版的《東方主義》一書中指出,19世紀西方國家眼中的東方社會沒有真實根據,而是憑空相像出來的東方,「西方世界對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人民和文化有一種微妙卻非常持久的偏見」[3]。薩伊德認為,西方文化中對中東和東方長期錯誤和浪漫化的印象為歐美國家的殖民主義提供了藉口。這本書已經成為後殖民論述的經典與理論依據。他同時也嚴厲地批判阿拉伯知識精英內化(internalize)了英美東方主義學者對阿拉伯文化的觀點。
奧修, ( 印 )
香卓拉•穆罕•簡(印地語:रजनीश चन्द्र मोहन जैन,英語:Chandra Mohan Jain;1931年12月11日-1990年1月19日),1960年代前又稱阿闇黎•羅傑尼希(Acharya Rajneesh),1970年代到1980年代自稱巴關•希瑞•羅傑尼希(Bhagwan Shree Rajneesh,這三個字分別是「神」、「偉大」、「王」的意思),1989年改名奧修,意思是海洋。奧修曾經旅居美國,啟蒙奧修運動(英語:Osho movement),該運動著重在性靈與哲學層面,但頗受爭議。他的思想對於新時代運動有很大的影響力。
於1953年3月21日認為自己已開悟、洞察本性與它的不可說性(道可道,非常道),而他在自己的著作中願意稱呼自己為一個類似「老子」式的不可定義的人物。他也稱自己為「真正的存在主義者」。通常他都是一個對於宗教本身而言的反對者,或是一個與傳統宗教離經叛道的人,主張自身體驗而不是對宗教與教義/教條的盲從,當下(Herenow)就是那神聖的。
他的追隨者或稱門徒(sannyas)為他立碑著名——「奧修沒有出生也沒有死亡,只是拜訪了這個地球於1931年12月11日-1990年01月19日」。雖然他有部分追隨者與門徒,但為此他卻沒有建立也反對建立任何的宗教信仰或教派。
達賴喇嘛, ( 藏 )
聯合國選出世界政府十一大領袖, 達賴喇嘛名列第一.
上述諸君個個吐屬不凡,言之有物,震聾發聵,茍所主張,舉世同仰;學養而外,其等同母語之嫻熟英語文能力,是為關鍵。
中國無人乎, 非也;中國無學乎, 非也;中國無志乎, 恰恰相反。 道統扭曲三百載 (蔡仁厚語 ), 摧殘蹂躪一百年, 猶有氣壯山河,頂天立地, 足以引領世局之新儒家,數峯長青。奈何乏人挺身而出,侃侃而談, 以國際通行語言, 指點江山, 激揚義蘊, 主導浮沈。
天下三分,二分在我。釋儒耶三聖,釋迦孔子,駐蹕神州。 矧一旦遭劫, 國人即數典忘祖,妄自菲薄。 何其無特操歟 ! 天道好還,剝極必復,錐處囊中, 亦勢必脫穎而出。 然魯莽滅裂之不肖子孫弄權既久,未得新知先失故我, 斯文道喪, 唯利是圖,跟班買辦遍地;抬望眼,盡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傖俗,茍言今日國中尚擁有引人入勝之超越者,于誰曰信。
唯我王老師開發之讀經兒童,源源不絕,天真無邪,潛力無窮。屏三毒,遠污染,直面聖賢,葆本培元。乃期以雙母語能力,會通中西,為天下先。世路多歧,未有取徑乎此之捷且適也。待其成長妥帖停勻,學力果充;言行和雅深秀,性靈自然流露;再任其散落人間,為奇葩芳草,普渡眾生。實厚望焉。
二
自嚴復林琴南譯天演論茶花女以鳴,舉國學英語文迄今逾百年矣。 整體而言, 其成績慘不忍睹。自幼及長, 練習不止,考試不斷,結果率皆口不能言,筆不能書,聽不能明,讀不能知;數學亦如之,學了大多一無所用。 而英數也者, 耗去學子精力近三分之二矣。
語言之道無他,順其自然而已;王老師既已慨乎言之矣。 『語文的各項能力, 都是從大量反覆熟習中自然領悟獲得的』。吾人母語之習得,係 『大量反覆熟習』及 『自然領悟』,全天候且深淺同步也。英語文何能例外。
兒童讀經有中英文三七開之說。一日學習時數以八小時計, 則可學英語文時間約二小時。學中文時間則為十倍以上。蓋無時無刻不在使用中文也,睡夢亦然。誰人夢中說洋文? 上課所記,下課忘卻過半;考試過後, 一覺忘光。又幾人能堅持每日平均學習二小時? 況且英文仍在用中文學習講解。
外語者, 無根無底無頭緒之陌生語言也。據稱一字之識,需反覆重查十七遍,而所記住者,若為某種中文解釋,則該字應有之意 (denotation) 及可有之意 (connotation),依然闕如。
體制內之教學法,一言以蔽之,曰 『ESL』,不外發音、 文法、 句型、 字彙、 詞語、 加上無數題海,各級考試 : TOIEC、ELSE、TOFEL、GRE、GMAT、SAT等,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似乎蠻科學。敢問閣下之中文學習需如此折騰乎? 中文不必,英文何必?
再介紹一篇針對市時下英語教學質疑短文,已經翻譯。
Here are the top 5 English Learning Mistakes:
英語學習的五大盲點 OD譯
Focusing On Grammar 一、著重文法
This is the biggest, most common, and worst mistake. Research shows that grammar study, in fact, actually hurts English speaking ability. Why? Because English grammar is simply too complex to memorize and use logically.... and real conversation is much too fast.
此為最大、最普遍、最糟糕的錯誤。根據研究結論,學文法其實直接斲傷語言能力。因為文法規則太複雜,又不合邏輯,而一旦交談,通常都快到間不容髮,如何顧及文法。
You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think, remember hundreds or thousands of grammar rules and choose the correct one, then use it. Your logical left-brain cannot do it.
連想的時間都沒有,哪裡能從無數的文法規則中選條正確的,拿出來用;管邏輯的左腦做不到這個地步。
You must learn grammar intuitively and unconsciously, like a child. You do this by hearing a lot of correct English grammar- and your brain gradually and automatically learns to use English grammar correctly.
文法只能像小孩那樣憑直覺,下意識的學會,脫口而出。也只有像小孩一樣大量聽到正確說法,腦子才會自行記住英文文法。
Forcing Speech 二、勉強表現
Both English students and teachers try to force speech before the learner is ready. The result is that most students speak English very slowly- with no confidence and no fluency. Forcing speech is a huge mistake. Don't force speech. Focus on listening and be patient. Speak only when you are ready to speak- when it happens easily and naturally. Until then, never force it.
不論師生都在還沒學會,就急於表演。結果學生支支吾吾,勉強開口,既乏自信,又不流利;這是另一大錯。千萬別急,集中精力耐心的聽,毋寧更重要。直到能自然而然就說得出口時再說吧,在此之前,不要去逼。
Learning Only formal Textbook English 三、學教科書
Unfortunately, most English students learn only the formal English found in textbooks and schools. The problem is- native speakers don't use that kind of English in most situations.
今天學子何其不幸,全在用學校的課本學英語。沒想到碰上真的英語,幾乎全不是書上那樣子說。
When speaking to friends, family, or co-workers, native speakers use casual English that is full of idioms, phrasal verbs, and slang. To communicate with native speakers, you must not rely only on textbooks.. you must learn casual English.
英語母語人士和朋友、家人、同事相處,誰不是在講滿口夾雜成語、片語、俚語的”隨興”英語? 和這些母語人士交往,能靠教科書嗎? 只有乖乖學”隨興”英語一途。
Trying To Be Perfect 四、講究完美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ten focus on mistakes. They worry about mistakes. They correct mistakes. They feel nervous about mistakes. They try to speak perfectly. No one, however, is perfect. Native speakers make mistakes all the time. You will too. Instead of focusing on the negative- focus on communication.
師生有志一同,唯錯是視,有錯必糾,逢錯必改,以求完美,乃至全患上恐錯症。誰能無錯? 說母語的人,無時無刻不在犯錯,君何能免? 與其用心除錯,何若用心溝通。16 Your goal is not to speak "perfectly", your goal is to communicate ideas, information, and feelings in a clear and understandable way. Focus on communication, focus on the positive.
咬文嚼字不是個事,表情達意、曉暢明白才是交流目的。凡事要正面去看,別儘挑刺。
P
You will automatically improve your mistakes in time
火侯到了,錯誤自消。
Relying On English Schools 五、依賴上課
Most English learners rely totally on schools. They think the teacher and the school are responsible for their success. This is never true. You, the English learner, are always responsible. A good teacher can help, but ultimately you must be responsible for your own learning.
大多數人靠在課堂上學英語,以為英語學不學得成,全看老師和學校好不好。絕無此事。學英語永遠是冷暖自知的事。好老師有用,而說到底還是要看自己有多少領會。
You must find lessons and material that are effective. You must listen and read every day. You must manage your emotions and remain motivated and energetic. You must be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No teacher can make you learn. Only you can do it!
學英語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課程和教材,要每天不斷的聽和讀,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維持上進心和活力,自信樂觀。沒有老師能把你教成材,只能靠自己修行。
While these mistakes are very common, the good news is that you can correct them. When you stop making these mistakes, you change the way you learn English. You learn faster. Your speaking improves. You enjoy learning English.
這些錯誤儘管普遍,都不難改正。一旦不再折騰,你就會走上學習英語大道,突飛猛進,言語便給,樂在其中。
Good luck... you can do it!
我相信你一定做得到。#
言語者,表情達意之工具也,文法後設。所謂 『繪事後素』。縱有所依據,一如相術,寧有定論。能以吾言表吾所欲言 (Mean what you say , say what you mean),即文法也。 請看
『 I came here to study.』 『 I come here to study.』有何文法? 前者曰 『來此讀書』,後者曰『在此上學』,意義有別而已。與時態何涉 。
再如
『 I've got to go.』『I got to do it.』『She got murdered.』乃何詞? 有必要分辨乎?
吾言之意也,視吾心之醞釀,情意之發揚,非可規範,亦無庸規範,文法何物哉?
ESL 之有關考試,不到一萬單字,其內容亦僅初中程度。而欲通曉其義蘊,則非若干年苦功不可。ESL之各級教師,乃至相關碩博士,其英文程度又如何? 可有何動人非專業之英文著述? 或曾涉獵何經典? 其實不堪聞問。謂予不信,請看下列單音節字 :
smug, smock,snap, snip, snub, stub, snuck, snug, chap, chum, shag, whiff, spun, slug, flab, plod, pluck, grit, bran, drab, cram, prod, trot, ket, kedge
若有英語專業人士, 請教認得幾字? cram? smug? stub? flab? 還有多少?
大都識得? 恭喜恭喜,閣下已有母語幼稚園程度。天地良心,這幾字未經搜尋,亦非採集,不過信手翻開手邊幼教繪本,隨便抄下。
母語幼童,未必明白上列各字確詁,閱讀繪本,卻一無滯礙,習見自了也。
母語與非母語人士,差別非程度,往往在細節,不僅貽笑大方,極易產生誤會。
I will 及 I'll ; I am 及 I'm有何差別?
Are you sure 及Are you certain 不是一回事。
We have company in China 及 We have a company in China 可曾誤會?
同樣 Do you have time 及 Do you have the time 是否 聽錯?
Could you go out to dinner with me? 及 Could you go dinner with me 千萬別搞混。
Is it on time? 及 Is it on schedule? 哪句是錯?
下面短句能否脫口就對?
What time are you convenient? When would be convenient to you?
I'm willing to do that. I'd be happy to do that.
I'm sorry to disappoint you. I'm sorry I couldn't do more to help.
Could you tell me the reason? I'm not clear on the reason.
Is there anyone who can speak Chinese?
Is there anyone here who can speak Chinese?
How much is the exchange rate? What is the exchange rate?
I have to leave. I have to be leaving.
I'll think about it. I'm sorry for couldn't help you more.
不勝枚舉。
有教養英文母語人士基本不會錯,而非母語人士則不然;程度再好,亦未敢自信,難登大雅之堂,是為終身之痛。此所以標榜創意、思想、執文化論壇牛耳之TED.com 講台,始終只見全球各地以英語為母語人士在喋喋不休。
一回網購中押錯dispute鍵,網主反應激烈, 忙不迭致歉中, 網主忽曰:
『please post twice “dispute fled error” on my web. 』
Dispute fled error, 精彩之尤, 非母語人士絕不能脫口而出 。
中文若以ESL方法學習,行得通乎? 且看一眼何物主謂賓:
主语即一句话中动作的发出人; 谓语即一句话中的表示具体动作的部分; 宾语即一句话中动作的承受者; 补语是句子中动作状态进行修饰; 定语是对句子中名词性的词语进行修饰的部分;p 状语是对句子中的动词性词语或全句整体进行修饰的部分。 有首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 主要成分主谓宾, 附加成分定状补。 主语功能被描述, 谓语最爱说主语;宾语多在谓语后,配合谓语来描述。定语只在主宾前,限制修饰不含糊; 状语有时在句首,谓语前面常光顾;补语天生胆子小,谓后宾后小嘀咕;的前为定得后补, 地字前头是状语。明确概念常练习,学习语法莫怕苦。 例如: 我打他 主谓宾 我打得他头破血流 主谓 宾补 我打得那个人头破血流 主谓 定 宾补 今天我打得那个人头破血流 状 主谓 定 宾补 今天我痛快地打得那个人头破血流 状 主状 谓 定 宾补 组成句子的各个部分叫句子成分。英语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表语,宾语,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等。 顺序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而表语,定语,状语的位置要根据情况而定。
所有所謂孔子中心,確在以主謂賓、定狀補教學生中文,誤盡蒼生。
其實英文文法何嘗非同樣可哂。
老友Allyn Stillman, 在美教英文四十年, 每見文法表, 輒曰:
“ I like it, it's a good game.”
“Don't you think it's helpful?”
“No, absolutely not!”
口氣一如 Stephen King.
ESL制度充其量教出一解人。難免許多地方格格不入,腦中不停摸索轉換文句,終生不自在。學外語不能母語化等於甘心做淡水魚,或能遨遊五湖,甚且為翻江龍,就是下不得海。遑論縱橫四海。
讀經兒童在熟背英文經典之後,雖然語感與夫不知其義之辭彙充足,母語化時機已過,必須銜接ESL教法,入其彀中,永不得脫。
而王老師也說 : 『 一個外國人, 居然想用人家本國人學母語的方式來學外語, 這是一件很奇怪的邏輯,也可以說是一件很不切實際的辦法...... 平常既不在外語環境中,日常並不應用,故所學一時並無所用,於是整個外語教育就費力多而收功少了。如在那環境中,不學即會;如不在那環境中,學了也幾乎等於白學。因為在學習的當時並用不上,或許一輩子也用不上,而等到數年或數十年後要用時,以前所學早已忘卻,必需重學。』
旨哉斯言。
學習外語時間既嚴重不足,原地空轉,ESL又不可恃,母語化復不可能,則所謂融會中西,開太平世,出幾個紀伯倫、達賴喇嘛,寧非癡人說夢,原來空中樓閣。
讀經兒童,何去何從 ?
三
民國一百年前夕,第一屆世界讀經教育學術研討會在台中教育大學召開,由讀經教育發起人王財貴教授擔綱。與會專家學者中,有一年輕瀟灑, 風度翩翩之法國人,杜傑庸教授,望之若大學生,一開口遂令全場驚艷。國語標準流利, 抑揚頓挫,精穩沉著,毫無語病。為學專攻陸九淵。所提論文,文從字順,言之有物,足以羞殺國內大學畢業生。乃私下問之曰:
『閣下說中文時,腦中可有法文?』
『怎麼來得及!』
怎麼來得及。 一言道破母語非母語關鍵。
『敢問中文如何學得?』
『在北大住了三、四年,沒專上學中文課, 不過師生聚居,一同作息,不斷討論,那段時間連法文都很少看。』
幸好沒上學中文課程。
杜傑庸教授中文母語化程度不僅及格且芳華正茂,此後中文功力可如滾雪球般加大。
2010 年底美國某文學獎決選作品名 ”Room”,作者 Emma Donoghue,, 乃一部充滿懸疑、洞見、哲思之長篇小說,厚達五百頁,敘述一對遭綁架關押母子之遭遇,相當轟動。從頭到尾大致透過不到五歲男孩觀點敘述,無一句話超出五歲小孩知見。 頭一句:
Today I'm five. I was four last night going to sleep in Wardrobe, but when I wake up in bed in the dark I'm changed to five, abracadabra.
五歲小孩辭彙用語必定有限,沒有文法。其所有教育來自一台電視和母親, 再無其他,自然充滿無知誤解和局限。然則此書適足以證明只需有限字句及概念,亦足以充分表達人類所有複雜思感和情境。發人深省。
有人曰英文何難,先讀經,長大送美國住兩三年,學會再回來,且不說具備這種條件者有多少, 但問一批批小留學生有幾個成材? 有位僅考入美國有名高中,便出書大談經過,說因此幫做會計師父親增加多少客戶。大抵中國學生一旦考上哈佛耶魯,都恨不得拍成電影。
上小學受污染浪費時間,于決心讀經自學兒童已是不爭之論; 縱使讀經無成也過了一個無考試、無作業、無名次、無進度、有程度之快樂童年。怎麼都不會比天天上學同儕差到哪去,若或讀經頗順利更是意外之喜,如王老師所說有百利而無一害,而送到外國去學英文可就慘矣。
.
首先, 西方社會所有好處皆為外表,內容光怪陸離,目眩神搖,極難適應,呆一輩子都給牽著鼻子,還融不入白人社會。此所以各唐人街皆打死不肯沾西化也。送出去的兒女,不旋踵即成了潑出去的水。 大人不免,何況孩子。
在西方國家生活之辛苦,過來人方知,不足為外人道,總之不是個事,得不償失。 輕易試不得也。
兒童讀經,不是信教,有信就好。必須有具體目標。可怪者讀經家長竟然大都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反正該背的書還多,就這麼背下去吧。 『讀經,讀經, 讀經就好!』三五年轉瞬過去,主要經書也背得差不多,下一步哩? 繼續背。
殊不知此為正路。經為常道不可不讀,多多益善。目標是書卷涵泳 ,心領神會,十年寒窗之後,學力果充,必有資深逢源之一日,因為係母語環境也。而外語則行不通,理由如前述。然則果無法乎?
杜傑庸教授之例,足資啟發。為學道地中文,先徹底融入中國人生活,加上往來無白丁,日諸月將,靈源日濬,一朝驪珠在握,即能登堂入室。
而 Emma Donoghue 揭示,語言之真髓,在感情思想之運作,『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表情達意,千字文綽綽有餘,幼童亦優為之,中外皆然。
母語化又似乎何難之有。讀經兒童又如何具體因應之?
今日為學處世,若未通一門可據以融入西方文化之外語,則猶身有殘疾,終身不懌。徘徊宮牆之外,明知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卻不得其門而入。若謂藉翻譯亦可達。是不知肉雞與真正土雞之別,差之毫厘,謬之千里也。既好翻譯亦不過玉米雞。
其他一切莫不如之。現代生活,西化生活也。所有賴以生存之知識技術制度盡皆稗販而來,以中文教習之,不過給半桶子買辦提供糊口之助。
稱讀經兒童者,讀經自學已三、五年以上,主要經典背完,記誦能力成熟,全年無休讀書習慣已養成,葆本培根階段告一段落,王老師所謂中文二十萬,英文十萬者是也。年齡越小越好,最好不到十三歲。
此時應進行第二次返本開新。第一次回到儒道釋家園扎根固本,終生不輟。第二次要回到王老師所說一切語言學習之根本狀態 ,認識「無本之語不足以自行,無本之言不知所云」,原有讀經課程照舊,照進,只不過要把涉獵經史子集而外之所有學習 ,言行,生活,趁早換成以英語去摸索,思考,表達。以期若干年後,成為雙母語化讀經種子,盈科而后進,有朝一日站在高處,悲憫四顧﹔
『Listen to me ! Here is what I got for all of us.』
然後轉頭對舉手爭辯的洋人說﹔
『 You are telling me? Again?! Oh , come on, it’s my call! 』
謝謝大家 。#
跋
王老師有一回垂問 : 『為什麼英文要母語化?』
有一派主張,英文讀得通高深文章,寫得出精采論文,說聽小道也 。其然豈其然耶?
住台灣不會說閩南語,住上海沒一口地道上海腔,那份罪有多嗆,問問吧。何況跨國際語言。
做學問若上不得山,下不得海,做不得田野調查,取不到第一手資料,足不出戶,人不出國,一昧尋章摘句,學問有多大? 古時或有,今則存疑。
雙母語之道一言可了。想想第一母語如何學的,第二母語依樣畫葫蘆就是。
羅素百年前指出 : 『西方優勝於中國者兩端,一為軍事力量,一為管理營運技術。』如今依然。在此兩大巨鉗牢牢卡住之下,其政法經濟,宗教科技遂通行無阻。文化交流其實是性命交關之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