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761#
 楼主| 发表于 2015-6-24 07:07:47 | 只看该作者
爱无言 :
对这些点评在这里回复,也继续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申爸是认为只要孩子伴随聆听了,语言能力强了,孩子的智力提高了,孩子就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一招制胜啊。呵呵,我也多么愿意这一招赶快被全世界都采用起来,每个家庭或者说学校都这么做起来,让孩子变的没有问题。但实际上这只是美好愿望的!语言和思维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语言的发展确实对智力有很多影响和促进作用,这点是千真万确的。duducurl说的一点也没错,申爸在孩子身上体验到的都对。 ...



哎呀,看来,申爸是不能开步走了。
这不,又给美言妈给拉住了。

首先,对嘟嘟妈引用的海德格尔的观点的评价。
其实呢,不止是海德格尔这么高水平的人,人类从古希腊开始,就不断有人指出语言和智力之间有非常暧昧的关系....不过,没有人能够理得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现代的语言学,不管是那个民族的语言学家,都十分倾向于语言是思想的家这样的观念。可是吧,单从这句话上来看,固然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但是,把这句话反过来,说思想是语言的家,也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但是,思想,它肯定不等于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家”。对。
“思想是语言的家”。也对。
从逻辑的角度分析:语言=思想。
但是,感觉起来,这话不对。

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问题的根子,其实也是美言妈的疑惑所在。

问题出在“自展性”上。
1997年,IBM的“更深的蓝”打败了卡斯帕罗夫,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人工智能领域里面的一件大事。

一台电脑,它下象棋,打败了人类的象棋世界冠军,这件事情会引发无穷无尽的哲学上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电脑它自己不会干任何事情。
只有软件工程师给电脑写好了软件,电脑运行软件,电脑才能干事,才会下象棋。
电脑自己是执行不了什么功能的。
电脑+软件才会下象棋。

现在,问题来了:那个给更深的蓝编程序的软件工程师,能下过卡斯帕罗夫吗?
肯定不能!
编写象棋软件的人都不能下得过卡斯帕罗夫,更深的蓝它怎么就把卡斯帕罗夫打败了?
诶,奥妙就在这里。
“软件的妈妈”不能,但软件能。
你下象棋,肯定下不过卡斯帕罗夫,可你的儿子有这种可能!
奥妙就在于“自展性”。

那个软件工程师编的那个象棋程序,是“可自展的”。“自展”“自展”,意思很简单,就是“自己发展”。
这个意思是说,那个软件基于一些我们人类了解得非常清楚的、简单的有限的几条规则,然后,利用这几条规则,不断地产生复杂棋局......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复杂.....这个软件一运行,就开始复杂,很快,复杂到连编软件的人自己都对付不了了。
软件,它自己跑了,跑到连“软件妈妈”都不知道的什么地方去了。
这就是自展性。
软件就利用自己的自展性,打败了人类的国际象棋冠军。

我们用这个模型来看孩子。
孩子生下来,相当于“更深的蓝”。一台电脑,裸机,上面什么软件都没有。
一台裸机是干不成任何事的,刚生下来的孩子也一样。
可是,一台更深的蓝,它有打败卡斯帕罗夫的潜力。孩子也是这样。在人类任何能做到的事情上面,一个孩子都有做得比那更好的潜力。
要想让潜力发挥出来,得有软件。

可孩子的软件是怎么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2#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07:00:18 | 只看该作者
让我们先来看看,更深的蓝用来打败卡斯帕罗夫的那个软件,是怎么来的。

1952年7月,一年中最热的那个月,一个叫阿瑟·塞缪尔的年轻人在IBM的机房中,考虑给新的,他们叫做防务计算器的机器建立数学模型。
呵呵,又是IBM。防务计算器是当时军方对IBM的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内部称呼。
那个晚上,一个念头涌入阿瑟的脑海:原则上,应该有一种算法,能够让程序根据简单的几条规则,不断地去产生更加复杂的局势.......嗯,对,这玩意儿可以用来下棋。
肯定很好玩儿。
很快,阿瑟就编好了这样的一个程序,没事的时候,让它运行在当时世界上最昂贵,最机密的电脑上,和科学家们下棋玩儿。
阿瑟不断地完善这个小程序,直到1959年,阿瑟才正式把它发表出来,叫做个什么“具有自学能力的跳棋程序”。
这个程序的C#代码,你到互联网上就可以下载到。就那么几百行代码。
我们把“跳棋程序”的出现,称作电脑下国际象棋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个可“自展”的思想能够实实在在地实现了。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我们可以猜到,阿瑟的这个“自学能力”,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自展性”。
这个几百行代码的“跳棋程序”是一粒种子,一个核心,它代表了一种思想,一个方向,在这种思想熏陶下,沿着阿瑟的方向,人类终于走到了1997年。
可是,这个事情,从1959年到1997年,这中间有38年的时间呐。既然阿瑟已经编出了具有“自展性”的下棋程序,为何过了这么长的时间,电脑才把卡斯帕罗夫打败?这期间,人类干嘛去了?
事实上,直接靠几百行代码的“跳棋程序”去打败卡斯帕罗夫,是不靠谱的事情。
为什么呢?
遇到了什么问题?

人们开始编写能够打败人类象棋世界冠军的程序。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人类迎头撞上了一个让自己啼笑皆非的问题:下棋是什么?
下棋的本质是什么?
下棋就是下棋。还从来没有人认真思考过,这个下棋,它的本质到底是啥。

可是,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编出高水平的国际象棋软件。
哎呀,解决这个问题,费了劲了。
[发帖际遇]: 大申爸 经常泡在新儿教,得到新儿教奖励 2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3#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07:00:51 | 只看该作者
啊呀,写这个东西,实在忒费劲了。申爸的脑袋都“沸腾”了。
先不写了,记录大申语录。

大前天,25号晚上。圣诞节那天晚上。
大申跪坐在沙发边的地板上,把胸脯舒服地靠在沙发沿儿上想什么事情。
忽然,大申没头没脑地对申爸说:“这就怪了!”
申爸:“什么怪了?”
大申:“苹果怎么是平安果呢?”
申爸:“苹果怎么了?”
大申:“苹果不是基督教的禁果吗?亚当夏娃。邪恶果。”
申爸:“是啊。”
大申:“圣诞节不是基督教的节吗?那圣诞节怎么吃苹果?”
申爸:“你怎么知道圣诞节要吃苹果?”
大申:“如果你现在就去那个哪儿...那个哪儿来的....哎呀,算了.....”
大申显然想不起某个地名了。既然在说基督教,申爸猜是基督教的圣地,就提示着说:“耶路撒冷。”
大申:“对,耶路撒冷。如果你现在就去耶路撒冷,他们就会吃蘸了蜜的苹果。”
申爸没法解答大申的疑问。基督徒在圣诞节怎么时兴吃禁果?

那个啥,除了亚当夏娃,邪恶果,大申提到的事实,申爸一概不知。
有谁知道,大申说的是真的吗?咋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4#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07:02:21 | 只看该作者
泓泓妈 :
窗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作者却能由窗引起联想,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思考1.作者由窗联想到 ...



泓泓妈,申爸一直在想......
比如说,泓泓妈给出的这个教学纲要。

申爸看了一遍网上找来的那篇《窗》,一边看一边改错别字。这文章是OCR的,没有校正过。除了个别一两个地方,别的地方申爸差不多读通了。这一两个地方,申爸实在搞不懂是钱锺书原来的文字就是如此,申爸没有索解呢,还是关键的字里面有一两个错别字,申爸无法索解。
申爸读了一遍,校了一遍。
有感觉,可惜,还是对钱锺书要表达的总体思想,没有概念。
个别细小的弯弯绕绕,很有趣儿,申爸看明白了——这本来就比较容易明白。

到此为止,申爸对于校正这篇文字感兴趣了,想积极去找扫描本,把那两处无法索解的地方搞清楚;
还有呢,就是对钱锺书文里耍的那些小手段,有了感觉。比较有意思。
这时候,申爸还没有看到你发的这个教学纲要。

申爸需要索解的是:钱锺书这篇文,到底是为了有一个更高的意图呢,还是仅仅是为了写来玩儿的。
申爸不能断定,也不敢断定。
钱的手段,不露声色地把一个更高意图藏在游戏般的幌子底下,是有可能的。

这时候,泓泓妈把教学纲要发出来了。
申爸就着泓泓妈的纲要,理钱锺书的行文线索:春天.....开窗.....窗.....门....门外....门外的春光....由视觉,而听觉.....听觉里的鸟鸣....屋内的鸟鸣......屋内的春光....窗口中的春光,至此,钱锺书得出一个感受,画框。画框中的春光美过屋外的春光,因为有对比,不泛,不贱。
这只是第一自然段的行文线索。
然后呢,继续理。理完整篇文章的行文线索。
申爸一边想,一边理,一边理,一边想,理完整篇文章的行文线索,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理完了,申爸发现,理这篇文章的行文线索,于申爸,也是十分有趣儿的事情。
理完了,申爸发现,钱锺书在这篇文章中,实在没有什么更高的意图.....这和他写《管锥篇》完全不是一个事儿......这篇小文,完全是作者的“文字游戏”。真真实实写来玩儿的东西。
当然啦,在任何一个点上,有意往深了想,都能想到一个什么理儿上去。
但是,钱锺书,单从行文上看,他没这个意思。

钱锺书写这个东西,完全像会书法的人写字儿,没事儿用来游戏的东西。没啥深意。
没啥深意这件事情本身,却很有深意。
钱锺书为啥写这个东西?
原因很简单:好玩儿。其实呢,《写在人生边上》这书里所有的文字,差不多都是这种好玩儿的文字。作者不露声色地时不时随手讽刺一下时局:“这当然只是在社会常态下的分别,到了战争等变态时期,屋子本身就保不住,还讲什么门和窗! ”
这种东西,作者是写了,可是从动机的角度看,确实没啥深意,就是随口说了,好玩儿而已。

什么是好玩儿?不过是愉悦自己而已。
写文章,确实是愉悦自己,让自己舒服的一种手段。很有效的手段呢。
让自己舒服。

怎么做到让“自己舒服”呢?思维。像流水一样舒展流淌的思维。所谓行文线索,不过是作者的思维轨迹罢了。
钱锺书的这篇小文,深意没有,但是确实是一个展示一个人的思维的轨迹的标本。
它这个思维的轨迹吧,它就像一个游人的游踪.....一个线路,把一个个景点自自然然地串起来。
这个那个什么.....玩这个游戏的人,头脑中得先有那些景点才行.....于玩儿这个游戏的作者那里,就是有那些能够从旁“征”的知识,可以用来随意“引”的广阔的信息......相当于“景点”。

这些景点,被头脑条理化的过程中.....终于形成了一幅更大的景色....人会感到极度的愉悦。
钱锺书写这个,就是为了体验这愉悦。

事情到这儿,远远没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5#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07:10:20 | 只看该作者
千江一月:
继续啊。我的体会。
我最近工作忙,睡眠不好。有时觉得人麻木不仁,而且内心干涸,有一股戾气蠢蠢欲动。我 ...



其实吧,美言妈和楠楠妈说指出的,确实是极其重要的。
那个啥,对于大申来说,他不止有申爸,那边,还有申妈呢么。美言妈和楠楠妈说的,申妈那边儿呢,天然地解决。申妈从不操心申爸这些智力呀、计划呀、规划呀、战略呀、学习方法呀什么什么的。申妈就干一件事:和大申亲、腻歪。心肝儿啊,宝贝儿啊,大申和老妈永不分离啊、老妈爱大申啊、大申爱老妈啊.....就这些个。
这些玩意儿,申爸腻歪得要死。妈妈都喜欢这调调。麻麻的本能来的。
申妈不用管别的,只是按照本能了,解决该申妈解决的就完了。
这个重要啊,当然。
这个归申妈管。让申爸弄这个,腻歪死了。
申爸和申妈是天然有分工的。这一点,很多妈妈已经指出了。

那啥,鉴于很多家庭,爸爸根本不管孩子的教育,把事情都堆给妈妈。
妈妈要应付“本能”和“需要”两个方面的难题,确实比较艰难。

[发帖际遇]: 大申爸 分享了自己的快乐,得到了 1 金币,多好啊,快来分享你的快乐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07:10:53 | 只看该作者
内什么,美言妈那边的话题......就什么智力建构窗口啊,时间窗口啊,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关键期啊,什么的.....实在忒难写,过几天在写哈。况且,也需要点儿时间,美言妈琢磨琢磨。它吧,这事儿吧,从来没有人宣称确实可以给一个孩子建构出良好的智力....古往今来,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并且,考虑到申爸说的“智力”的无所不包,面对如此的宽泛,不要说宣称能了,绝大多数人,可能连想都不敢想,这个事情.....如果现在有了,那一定是超出常识的.....常识么。什么是常识?从经常遇到的事情得到的认识.....就从这一点上来看,刚开始,各种想法都有。美言妈不过是说出来了而已。

这些问题重要呢,但不紧急。
现在,申爸没心思搞这些问题。申爸的心思在语数英上。
反正孩子们在听故事,对原则感兴趣的爸爸妈妈需要时间理解已经有的这些内容,申爸正好用这个时间来和老师妈妈们搞掂语数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7#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09:52:36 | 只看该作者
mingming_mummy :
以学习的角度考量,这场竞赛到了高考基本就有定论了。身为父母,面对的是子女终身的幸福,所以不能仅仅只看 ...



申爸想,我们没必要更好地去理解智力.....可能,应该.....我们应该更一致地去理解智力。至少,用更一致的内涵来使用“智力”这个词。

申爸把这楼210层,斑爸从度娘引来的智力的定义和斑爸自己的解释重新引用到这里:

用度娘搜索了一下,“智力”的解释。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象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好像每种解释都有道理,但我理解上面提到的智力应该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简单的数学加减乘除,要听懂你给大申读的《战争与和平》,我觉得也需要很好的智力才行。


申爸希望,咱们呢,在这里,提到“智力”的时候,心中所想的“智力”,都是度娘里的那些意思....或者说,一想表达度娘里的那些意思的时候,我们就用“智力”这个词。如果想要表达别的意思,那种不包含在度娘定义里的意思,再用别的词汇。

我们没必要揪住度娘里的定义本身“是不是正确”这件事情不放;咱只要每个人都把对“智力”这个词的用法一致到一个同样的基础上,就行了。

如果我们采用度娘的对智力的定义.....那么,如果我们是在认真地讨论子女的终身幸福,其它的,孩子们还需要什么呢?

引来的帖子,是这座楼早期的一个帖子.....那时,还是在打地基呢......顺便说一句,申爸所说的在5.5-7.5的关键期,孩子所建构起来的智力,很强地包含度娘定义里的所有其它意思,唯独,很弱地包含斑爸说的意思!
你看看,对一个词汇的理解,会产生多么大的问题。
如果斑爸用他的理解来使用“智力”这个词,申爸用申爸的理解来使用“智力”这个词,那要能说到一块儿去,太阳就打西边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8#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09:53:09 | 只看该作者
哎~~~以美言妈为首的这帮坏银,非把申爸的兴趣拉在啥么乱七八糟的问题上,纠缠着不放。
嗯.....申爸深深地吸口气,吐纳一下,静下来。
那啥,还是得把精力放在正经事儿上.....不能分心。
不能分心。
申爸得和小汐妈为首的老师妈妈混.......

话说,这个《窗》。
其实呢,即便是小品文,写到极处,大家,周作人、林语堂、汪曾祺。他们的文,要写出来,也一定得有个念头,有个想法,然后呢,围绕着他们的念头去串他们丰富的知识,敏锐的感受,连缀成文才行。
他们这念头呢,本不是在脑袋里存了很久,压箱底的陈年旧货。这念头来自生活中的感受。
钱锺书感到春天的气息,明亮的春色和房间里暗冷的氛围,在窗口那里交锋,才有了一个有关窗和门的念头。
有这念头就挺不容易的。钱锺书能把这电光石火般的一瞬,抓住,明确起来.....当然是尽量的....这就不牛叉。
不止如此,这电光石火般的感受,他还能从脑袋的存货中找的合适的资料,借助这些资料,把那感受和道理表达出来,这就尤其难了。

这文,于阅读它的人,又如何呢?
一篇文,它写出来了,发出去了,就算自由了。自由的东西,你没法子规定,非得让读文的怎么去读。
一句“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让美言妈看得泪眼涟涟。可于申爸,完全没得感觉。
申爸舒服地坐在北京的家里,脑后,大申妈在啰嗦,大申在嬉闹。这里就是申爸的故乡,没有“分离的亲友”....这句话,申爸完全没有感觉。
美言妈不同。美言妈身在米国,离乡万里之遥。
这呢,不是泪眼涟涟的关键。
美言妈本是走出了门,追求过了的。不过呢,似乎发现,门外的切身追求和窗外看到景色,那是不一样的。
窗外的春景好,不过是因为嵌在一个黑暗的窗框里,给人的感受罢了。
你真的推开门,走到春光里去,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你真的走到春光里,真的感受,就是这些。可能还有身着厚重的棉衣,在大太阳下晒出的燥热。
这里实在没什么好的。
这时候,读到钱锺书的一句“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凄然泪下了。

美言妈呢,读到了这些,对申爸“对钱钟书要表达的总体思想,没有概念”,愤愤不平。

这个,那个啥,美言妈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申爸真的不知道。
不过,刚才那二十分钟,申爸在头脑中一边拼凑“美言妈应该”怎么回事,一边写,一边开一堆窗口,回去找引文,Copy/Paste,确实感觉很爽。

还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9#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09:59:27 | 只看该作者
申的排序
昨天,申爸忽然好奇起来:大申对新知文库里面的书,感兴趣的程度,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不知道,试试再说。

申爸把所有的27本新知文库,都摆在一起,然后,跟大申说,让大申仔细看看,按照喜爱程度,排个序。
照片中就是大申排好的顺序。右边的排在前面。最前面的六本已经看过了。



1.jpg (880.5 KB, 下载次数: 0)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0#
 楼主| 发表于 2015-6-29 10:00:53 | 只看该作者
大申的排序是:
1、证据: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法医学案例;
2、谋杀手段:用刑侦科学破解致命罪案;
3、致命元素:毒药的历史;
4、烟火撩人:香烟的历史;
5、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
6、神祇、陵墓与学者:考古学传奇;
7、狗故事:人类历史上狗的爪印;
8、香料传奇: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
9、破解古埃及:一场激烈的智力竞争;
10、战争的果实:军事冲突如何加剧科技创新;
11、现代医学的偶然发现;
12、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13、为什不杀光:种族大屠杀的反思
14、颜色的故事:调色板的自然史;
15、说谎:揭穿商业、政治与婚姻中的骗局;
16、我不是杀人犯;
17、大背叛:科学中的欺诈;
18、权力的餐桌:从古希腊宴会到爱丽舍宫;
19、百变小红帽:一则通话中的性、道德及演变;
20、口述:最早发现北美洲的中国移民;
21、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希特勒与“林茨特别任务”;
22、穆斯林发现欧洲:天下大国的视野转换;
23、错引耶稣:《圣经》传抄、更改的内幕;
24、伊索尔德的魔汤:春药的文化史;
25、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
26、洞穴奇案;
27、智商测试:一段闪光的历史,一个失色的点子
前六本,大申已经看完了。现在在家里正在看《狗故事:人类历史上狗的爪印》,在学校正在看《逼近的瘟疫》。按照看的先后次序,《逼近的瘟疫》应该排在《烟火撩人:香烟的历史》前面,第四位。后面的,依次往后排。

有意思的是这个次序。
对这个次序的解决,可以一窥这个年龄的孩子,是根据什么来选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19:00 , Processed in 0.151642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