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801#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09:07: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7-10 09:13 编辑

泓泓妈 :
申爸说“其实吧,应该很简单。爸爸妈妈们就具体的事情,讨论那四个神童,慢慢儿的,答案就清楚了。
准保很简单。”
申爸,俺忍不住“抱怨”一下,您老这不是“逼着”俺们跟您一起写作文么 ...



它这个事儿吧,内什么,很重要。
这个作文,最值得写的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2#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09:14:17 | 只看该作者
大申听Rubinson Crusoe
当初,听《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大申忒别喜欢,反复听了好几次。前些日子,大申还从Nano里翻出《鲁滨逊漂流记》,完整地又听了一遍。

申爸看大申实在喜欢这个,就打算引导他听原著朗读。
为了成功,申爸打算循序渐进:先给儿童版的Rubinson Crusoe,把这个听完了,再听原著的朗读。

大申开始听儿童版。申爸心里期望,大申坐在沙发上,认真地听。大申不。一会吃牛肉粒,一会跑去灌水,还上厕所,把衣服换了,完全没听的样子。
申爸挺失望,觉得大申不会喜欢这个了。

大申把事情都办完了,坐在沙发上,评论道:“这个跟《鲁滨逊漂流记》里说的一样。”
这说明,大申在听,并且完全听懂了。申爸一下子高兴起来了。
申爸就接着试探:“你听的这个是入门版。这个《鲁滨逊漂流记》还有广播剧,原著朗读,高级版。你想听高级版吗?”
大申大感兴趣:“当然想听了。你给我装高级版。”
申爸:“那个是笛福一七几几年写的小说,你能听懂?”
大申:“当然能听懂了。”
申爸:“是英文的啊。你以前听的《鲁滨逊漂流记》是中文的。”
大申很惊异地说:“中文的?”那表情,明显表现出他不相信他以前听的是中文的,似乎应该和现在听的一样,是英文的。大申顿了一下,沉吟到:“哦...是中文的。”

大申要外出,自己跑到Nano那里,把故事暂停,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09:21:31 | 只看该作者
都是“孩子”和看纪录片
申爸吧,就一trouble maker。自打五年前,从爱坛一冒出来开始,申爸走到哪里,哪里就争得面红耳赤。又冒烟,又冒火。一个话题争完了,对峙多方平静下来,才会想想除了冒火以外,争论的问题到底是啥。
其实吧,争论的问题本身倒很简单,结论也不难得出。
于是,大家一致了,和气了。
不几天,申爸又挑事儿,就又争.......就又烟,就又火。
申爸为自个儿自责一下哈。
可是吧,这个事情,也不能全怪申爸。怪得怪大申。谁让他一天一天地,老是不停地往大了长呢?他一长大,就有新的冒烟冒火的问题出来了。

它那个什么吧,大家一开口,就说“孩子”。“孩子”如何如何,“孩子”是怎么怎么样,应该怎么对待“孩子”。
可是这个“孩子”和“孩子”吧,应该有所区别。真不一样。

“孩子”是会长大的。几个月的学爬小家伙,是“孩子”。这个时候,你跟他说话,他都听不懂;两岁不到,他在学话,也是孩子。你跟他说:“把拖鞋给爸爸拿来!”他颠颠儿地跑到鞋柜那边,抱了一只拖鞋过来。你随口说:“那只呢?去把那只也给爸爸拿来。”话一出口,你忽然呆住了:儿子竟然能听懂我说的话了!惊喜;六岁了,上学了。平时坐哪里都坐不到十五分钟的小家伙,竟然能够一坐坐40分钟一节课,一坐坐一上午。“他怎么做到的呢?”你既好奇,又心疼地想;八岁了,懂事了,他自己要当“好孩子”,可不知道怎么才能当上“好孩子”,就自己努力,使劲儿地努力,还刻意地隐瞒,不肯承认自己在为“好孩子”努力;等到了九岁呢,小东西开是试着使坏了。他开始弄一套道理,来套老爸老妈。他的那套道理,一天比一天复杂.....这些都是“孩子”。
不只这些呢!
申爸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
申奶奶摸着申爸的鬓角,怅然地说:“啧啧,这‘孩子’,都有白头发了。一个人在外面,不容易啊。好好过日子,教育‘孩子’。你们好,比什么都强。”
申爸也是“孩子”。大申也是“孩子”。

从零岁到四十四岁,都是“孩子”。
说话的时候,我们得时时留意,自己说的,是指哪个年龄的“孩子”。
在这里呢,讨论的爸爸妈妈,不管你有多厉害,可你的孩子毕竟都是小孩子。
你没有“大孩子”的亲身经验。
你所说的,客观上来讲,都是在你的孩子从零岁长到几岁这个过程里边,你体会到的。你有了体会,你认同某些道理。
可这些道理,真的契合大孩子的情况吗?
不知道。

前瞻呢,很重要。
可是吧,这个前瞻,真的很困难。
困难在哪里呢?困难在,你现在头脑里认同的,都是你经历过的。你经历过的不过是零到五岁的孩子,你得到的观念,真的适合五到八岁吗?零到八岁得到的观念,真的契合八到十三岁吗?零到十三岁得到观念,真的契合十三到二十岁吗?
要是你觉得,不是很契合的话,那就得修正。
当修正真的来了的时候,你得告诫自己:先别冒火,也别冒烟。
想想,再想想。

观念这个东西,很重要。有了观念,很多类似的事情,你不用去看,就能得出结论。很节约时间。
可是,要是观念要修正了的时候,你还不去看实际发生的事情,闭着眼,用自己小孩子的观念去得出大孩子的结论,这就有问题了。
所以呢,要去看实际的大孩子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归根结底,你还得去看那五集纪录片。那是实际生活中的大孩子,实际发生了什么的一手资料。

看完纪录片,让我们就纪录片中实际发生的事情,具体的事例,来谈感受感想。
我们在前瞻的时候,永远不能只是观念对观念。
观念对观念,永远得不出有价值的观念。

我们还得去看,前面的大孩子那里发生的基本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4#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09:22:41 | 只看该作者
还是接着说《窗》吧。

申爸想找一篇周作人的文,引来参照着看,就到度娘里去搜“周作人”。
一搜,搜出了一句有趣儿的话:“学生学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作人。”
这个周作人,有什么好怕的咧?
让我们读读《厂甸》。

这《厂甸》,算是小品文中的极品了。
它说了什么?
除了絮絮叨叨,什么也没说。
勉强地看起来,周作人这文可以分成两半,前一半冷静地说正月里的厂甸的热闹;后一半说自个儿买的三本书,如数家珍。前一半呢,农历年的热闹,给作者不冷不热的态度写出来,不但一点不觉得热闹,反而有一丝凄冷的感觉。后一半呢,几本旧书,给作者啰啰嗦嗦絮絮叨叨地写出来,很透出些热情。几页旧封面上的残旧,霉味中倒泛出了生气喜兴,读来比“五光十色”、“十里洋场”还热闹,让人高兴。
这文,要写的东西不是写出来的东西。
周作人不过是在写自己的心境罢了。

可是它这个事情吧,周作人是怎么做到的呢?
申爸的意思是说,这篇小文,算上标点符号,也才2135个字符,周作人他怎么就能用这2135个字符,把那种直说都说不明白的心境,写出来的呢?
况且,他通篇都没有用“我觉得”“我感到”“让人产生....的感觉”这样的话。
这真奇怪了。
这真比“手上做,心里无痕”还难。
周作人到底用了什么技巧,做到这一点的呢?

周作人做到这一点,最大的技巧,就是“没技巧”。
他任由自己的思绪流淌,把流淌的思绪,写下来,就成了。
不信,你看,周作人自己就这么说:“……话说得太远了,还是回过来谈厂甸买书的事情罢。”
这么说,反映出什么?不过是作者在跟着自己的思绪在漫游,仅此而已。

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周作人的这文,不是他一边逛厂甸,一边拿枝笔,往稿纸上写的。作者这文写于1934年3月,也就是说,写这文的时候,已经出正月了。
周作人这文,是事情发生完了,后来才写的。
其实呢,我们所有人写文,都是完事之后才写的。
这说明什么?
我们写的,不是事实本身!我们写的,是事实在头脑中的反映。
这是一个事实。
所有文,都得遵循这个事实。
我们提起笔,要动手写文,首先就得在自己的头脑里,梳理自己头脑里的反映。
如果我们写出的文,符合了这个梳理的过程,那我们的文就是自然的,好的。要是读者恰好习惯这种“流动性”阅读,那读者读的时候,就会是深度阅读:作者的思绪在读着的头脑中激起了同样的思绪,产生无穷尽的感受。

如果,一个孩子,在初学写作文的时候,直接就习惯于写这种“梳理过程”,他的文,起点就极高。
让孩子能做到这一点,电光火石,只有极短的时间窗口去实验练习。
[发帖际遇]: 大申爸 经常泡在新儿教,得到新儿教奖励 2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09:24:28 | 只看该作者
爸老让别人写作文,自个儿不写。这已经引起麻麻们的不满了。泓泓妈就表示强烈抗议。

那啥,申爸也交作文哈。
不过,交作文之前呢,引两首宁铂的诗。

长河东去十二秋
夜寐不安时时惆
猢狲生计皆依树
水狮受宠全为球

千年古松经千历
半月蟪蛄不知愁
此山不及彼水好
终成破舟(?)泛中流。

这第一是宁铂12岁时写的。当时,他参加了江西省的青少年围棋赛,只得了17名的成绩。不服气,写了这首诗。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其实,当时他应该11岁刚刚过一点点....能写出这样的诗,极赞。

金城烟雨近大荒,
梦舞流云亦苍黄。
新识久欲功名叹,
旧友多堪利禄伤。

怅歌晚亭秋实暂,
满舞晨缨夏风凉。
此生应合夷甫未?
犹许吴钩带寒霜。

这是宁铂22岁的时候,写给幼时的老师倪霖的。比起12岁时的青涩,此诗确实老辣多了。诗中透出浓浓的暗晦和自责,但也有希望,企图的心犹存。

这首诗最后两句用典。夷甫是西晋王衍的字。这个人西晋灭国宰相,出生望族。他幼时,山涛看到他,惊叹道:“什么样的人家才能生出如此聪慧的孩子啊!”不过,山涛接着说:“将来误天下苍生的,恐怕也是此人也!”
“吴钩”暗示还要建功立业。

能写出这等诗的人,不简单的。
[发帖际遇]: 大申爸 在新儿教收获很多,贡献了 2 金币,想收获更多,多转转,多分享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09:24:5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怎么知道他是神童的?
《天生少年》这部纪录片,五集其实只讲了四个人。最后两集讲的都是宁铂。
每集的片花播完之后,基本上都响起许戈辉的介绍的声音:“他的名字叫宁铂,13岁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实际上就是大学,只不过学员的年纪都很小,十多岁,故称少年班。他们学习大学的课程。
或者,许戈辉说:“曾经在14岁考取沈阳工业大学的少年王思涵....”“2000年,湖南一位年龄只有17岁的少年魏永康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硕博连读,他成为数年来中科院硕博连读录取的学社里面,年龄最小的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7#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09:25:16 | 只看该作者
泓泓妈:
申爸,订正一下,学生学语文,第三怕的不是周作人,是周树人,就是鲁迅
您正好搜到的那个,一字之差
偶 ...


鲁迅?他有什么可怕的啊。
鲁迅很有些愤青元素在,孩子们应该喜欢才对。




[发帖际遇]: 大申爸 文章写得好,得到了新儿教神秘人物奖励 4 金币,太好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8#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09:29:1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怎么知道他是神童的:三个意象
魏永康、王思涵和金今,这些名字,申爸在看到《凤凰大视野》的时候,是第一次听到。
申爸第一次知道有这些名字,这些人曾经被认为是神童。
申爸相信,别的爸爸妈妈可能也一样。
这是一个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基本事实。
可这确实是一个最重要的基本事实。
我们从这个基本事实开始说。

记者采访超常人才教育委员会理事长贺淑曼。贺说:“少年班现在回避采访,这实际上也就是宁铂的教训。”
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可很容易被大家忽略。
我们知道,现在中国科技大学和西安交大,还是有少年班一直开着的。可是,你从来听不到哪个神童是在西安交大学习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呢?除了宁铂、干政他们第一期的一些孩子,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名满天下,后来的孩子,你也一个不知。

让我们来看看魏永康和王思涵还有金今。
他们三个,在十岁以里,就已经是“省级”神童了。前两个孩子折了。
你想象一下哈:魏永康也好王思涵也好金今也好,如果他们的爸爸妈妈坚决不肯让媒体宣传他们,他们可能连进《天生少年》这个节目的资格都没有....自己要不玩儿命地宣传,谁知道他们是神童?
嗯嗯....这里,产生了第一意象。

让我们再看。
在北京.....我相信,上海、广州等地方也有....北京八中和人大附中,开有少年班。这个少年班,不是中国科技大学的那种少年班。八中和人大附的少年班是从小学五年级招生,学习四年,完成初中和高中所有的学业。孩子十五岁的时候,直接参加高考,考大学。
都是神童。
你听说过哪个神童在八少和人少就读吗?
没有。
你可能和半年前的申爸一样,八少和人少的名字,也从来没听说过。
嗯嗯,这里,产生了第二个意象。

让我们看看度娘上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2036682.htm
你把滚动条拖到底,看最后一个项目,“卓越校友”。
科大的少年班,从78年开始招生,到98年,20年间,一共招收了590名孩子。看看那一长串“卓越校友”,大致的感觉就是,这个成才率,还是很高的。
其实,我们要是能实际一些看的话,所有严肃地办少年班的学校,他们的少年班的成才率是很高的。

在这里,爸爸妈妈们不能把成才的心理标准放在爱因斯坦这个层次上。如果这么干的话,人类整个文明史所覆盖的几千亿人,只有一个成才了。你得实际一些,去掉“虚幻的收获”的幻想。科大少年班的学生,最小的三十岁就成为教授....想想你自己,三十岁的时候,你在干什么?
申爸呢,旁观很多爸爸妈妈对成才的评价,卖呆儿。
看得申爸乐不可支。
比如说,那个卡尔·威特。那是个著名的孩子,就因为他老爸写了本书。那书申爸没看....可很多爸爸妈妈看了....申爸看她们的评价,很好玩儿:“卡尔·威特后来的出路也不见得好,只不过得了个什么教授而已......”
你这个,那什么,真的是没法说。你要知道,卡尔·威特那个时候.....上个世纪初,或者大上个世纪末?申爸没看过书,不知道....在欧洲,能够在当时的大学里面,得一个“教授”的头衔,那就相当于今天的铁饭碗,比今天的铁饭碗还“铁”呢!那是个遍地文盲的时代,一个人,只要有点儿文化,能写信,在社会上就很好混。替人写信就能混口好饭吃。一个教授是最高教育机构里面认可的能教出“有文化”的人。
你想想教授,那是个什么劲头。

申爸乐什么呢?乐那句话后面的心态。这有什么可乐的呢?
其实吧,你想想,那些评论的爸爸妈妈,他们去找来威特的书看,是为了什么呢?头脑深处的动机又是什么呢?如果对卡尔·威特的教授都轻蔑,那暗示着什么?自己的娃将来准定“比教授要强,教授算什么”....还能是什么。
另一方面,这么评价的爸爸妈妈,你去翻他的发帖纪录,确实对什么英才教育天才教育神童嗤之以鼻的。
两者都轻蔑....你想想就知道。还不乐翻。
乐归乐,这里,产生第三个意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9#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09:31:25 | 只看该作者
这意味着什么?
申爸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中科大开少年班,可以理解,那是大学么。
八中和人大附开初中开少年班,很多人也可以容忍,孩子大了,到了初中了么。
现在,问题是:为什么没有人开小学的“少年班”?小学一年级?
“申爸你疯了吧?谁开小学的少年班呀。”
嗐,就这么问问,设想一下,还不行么?

要知道,少年班这个事情,大家都争着开....很多是争也争不到....是有很多好处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让我们退后一些,在大视野下,淡定地看看少年班这个事情。

对什么年龄的孩子开少年班,这是在一线从事教育的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是经验。
所有在实际中摸索出来的,有规律性的东西,是我们最需要借鉴的。这比任何人根据自己脑袋里的观念得出的结论,靠谱程度,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根据贺淑曼理事长的说法,这种“少年班”的教育,称作英才教育。
我们看真实发生在各个学校里面有“英才教育”倾向的教育项目,他们怎么招生。

所有的有英才教育倾向的项目,招收的孩子,开始入学学习的最小年龄是11岁。
再没有更小的了。
那些孩子们开始英才教育之前,他们得选啊。他们的项目,在多大的孩子里选呢?
10岁。
考虑到英才教育项目成才率之高,这也就是说,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来看,孩子在10岁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某种有决定意义的差别了。
我们再往前推。孩子的任何变化,它都不是一夜完成的。它得有一个时间段。如果10岁出现了明显的差别,那么,这种差别的直接酝酿期,应该是9岁。肯定是9岁。
假如不是9岁,而是8岁的话,那么,那些英才项目的选才期肯定是9岁,而不是10岁。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就一定会把选才的时间提前。从实际学校的项目看,最大是10岁,没有再早的了。

真实的生活中,凡是比较好一点的学校,都用自己的“英才教育”项目抢生源。尽早把好学生抢到自己的学校里面来。学校间的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竞争,很是残酷的。这种竞争的结果,就是当确实能看出孩子有“天分”的时候,尽早把这些孩子抢到手。越早越容易抢。
这种竞争,把孩子的年龄分野给竞争出来了:10岁。

现在,回头看刚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
不可能有谁给6岁的孩子开英才教育班。原因就是上面说的,6岁的孩子,还远远没到能看出潜力的年纪。换句话说,英才教育的本质不过是挑“好苗子”培养而已。6岁的孩子还都是苗子,根本无所谓“好苗子”还是“坏苗子”。
这强烈地暗示我们:孩子6、7、8、9、10这五年中,发生了某种本质上的变化,让一个6岁的苗子,变成了10岁的“好苗子”。
小学一到五年级。

实际教育工作者,早已识别出这一点,他们的说法是:“小学: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可惜,他们说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关键的。
让我们看纪录片,从孩子思维发展的角度,慢慢讲清楚,到底是怎么关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10#
 楼主| 发表于 2015-7-10 09:34:13 | 只看该作者
一点补充
说到这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口水和可能随之而来的伤感,申爸做一点补充。

英才教育项目,可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
这个大家要清楚。
这说明什么呢?

现在,确实,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竞争,越来越低龄化。小学阶段,孩子还那么小,就逼着学各种东西,上各种班。孩子的童年被扼杀了。
可问题是吧,这个扼杀孩子的童年,到底是家长们教育的方法错了呢,还是教育孩子这件事情,本身错了?
难道说,就不存在好的思路和方法,不扼杀孩子的童年,孩子到了10岁,仍然符合英才教育的选才标准?
很多爸爸妈妈没分清这两个问题,把两个问题搞混掉了。
没分清楚这两个问题,就导致严重的问题。什么问题呢?你想搞清楚正确的教育方法,就得分析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你一分析,就引来没意义的干扰。首当其冲的就是妈妈的情绪。
可是,话说回来,你不收起情绪,冷静地分析,又怎么知道好思路好方法有没有,找不找得到呢?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你到小学五年级六年级的家长论坛上去看,再没有任何一个家长谈论“传统教育体制”“蒙氏教育和现行教育不相容”这类话题了。事实上,很多家长,孩子上了小学,一两年,就对小孩子时自己感兴趣的什么理念啊,什么理论啊,根本不感兴趣了.....这是大申进小学之前,申爸逛小学家长论坛时,得到的最深刻的印象。
那时候,申爸只是注意到了这个现象,现在,申爸知道原因了:小学是要考虑怎么实实在在地把鱼捞上来的时候,不是再趴在水边幻想的时候。
一个人,光知道拿着自己头脑中的美丽幻想去衡量现实,那就没有任何现实不是丑恶的。

回到开始的英才教育上面。
北京八中的少年班,已经三十多年的历史了。我们要知道,像现在这样,小学上课外班,学三一英语,上奥数,这是2000年以后才有的事情....2000年,国家取消了小升初的统一考试。是这件好事砸的锅。
退回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社会上是没有“扼杀孩子创造力”的那些班的。
现在,确实,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就逼着孩子学奥数,目的是为了上少年班。
可是,那时候,没有奥数....只有叫做趣味数学的东西哈,纯粹的兴趣.....八中少年班怎么选才?
现在他们每年选30个孩子,那时候,他们也是每年选30个孩子呀....
其实,他们的选才标准,一直没变过。
我们要找的,是怎么做才符合他们的选才标准。这和扼杀孩子童年的幸福,没关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被八中少年班选上的孩子,小学的时候没压力,天天玩儿,童年幸福。你找到了这个孩子成长的秘密,现在,同样做,你的孩子也没压力,天天玩儿,不也童年幸福么?
如果一个妈妈,只看到那些为了上少年班就玩儿命刻苦的孩子,扭曲压抑扼杀,忽略了少年班的本质,真正的使命,直接把少年班一棒子打死,那她可能就失掉了一次最好的机会。
少年班是另外一套游戏。进少年班这件事,它根本就不是玩儿命刻苦。

让我们再看看纪录片。
在第五集《青春记忆》里面,倪霖回忆了科大少年班创建的过程。他先写信给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中科院常务副院长方毅,方毅指示中国科大派人去考察一下宁铂。
这时候,还没有人有一丝一毫的开少年班想法。
两位科大的老师去了,一考察,大吃一惊。
回来,才想:既然赣州有这么个宁铂.....是赣州么?申爸想不起来了....那别的地方也应该有这样的孩子。为什么不把这些孩子都找来,开个天才班,系统地加以培养呢?
这就才有了后来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第一期找了30个孩子来。

那时候....1977年,你想想.....还读书无用论呢,哪个家长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上少年班?环境中没有任何助力,鼓励那30个孩子长成那样儿。
那些孩子是怎么长成的?
这是申爸在这里,要从思维发展的角度,寻找答案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3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10:53 , Processed in 0.08491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