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681#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8:13:29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对一些问题的简单回答
鲁素 发表于 2013-12-16 16:30
我想弄明白的是,天书对未来学习经典到底有没有帮助?还是只是一剂心理安慰剂,毕竟中文的学习在清以前已经有了漫长稳定的私塾式学习,为什么前人的经验不直接用呢?如果读天书帮助这么大,早就该有人发现并且推广了,我自己带鲁读经,深知引导他读这个经典有多么不容易。。。是我做的最费劲的一件事。这还仅仅是让鲁鲁跟我读,还没有开始正式的学习,我指小学的训诂,说文解字。所以啊,这么简单可行的方法,我基本持怀疑态度,强烈请求申爸能说服我。 ...



嗯,看来,躲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反正早晚也要涉及这部分最艰苦的东西,现在,再试着说一把。

首先呢,直接回答鲁鲁妈妈提出的问题。先把答案摆在这儿,然后,慢慢说为什么。
“天书对未来学习经典到底有没有帮助?”
有帮助,有决定性的帮助。但是,这需要在未来,把天书和孩子的敏感期匹配起来。

“中文的学习在清以前已经有了漫长稳定的私塾式学习,为什么前人的经验不直接用呢?”
这个很简单,私塾式学习,有高效率的精髓在,更有没用的形式。这些形式巨花时间花精力,没啥效果。
用改进的私塾式学习,最有效。

“如果读天书帮助这么大,早就该有人发现并且推广了。”
这可不一定。好比说,青蒿中的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特效。可是,几千年了,青蒿在马路边青了又枯,枯了又荣,一点点不影响路上打摆子又冷又热最后悲惨地死掉的人数。
确实有些部族很早就用青蒿治疗疟疾,偏方。可就是推广不开。没人信。
这是没法子的事情。

“还没有开始正式的学习,我指小学的训诂,说文解字。”
那啥,孩子有一个小学敏感期。基于大量聆听阅读的孩子会是在九岁。抓这个敏感期就够了,早了费心于此,没用的。

“这么简单可行的方法,我基本持怀疑态度,强烈请求申爸能说服我。”
申爸说服不了任何人。事实上,没有人可以被说服,只能自己说服自己。而自己说服自己呢,有一个关键:看孩子,看自己的孩子,看已经这么做的更大的孩子。更大的孩子的现在,是更小的孩子的未来。当然,大孩子的现在和小孩子的未来,是要有思考连结到一起的。这是唯一可以讨论的部分。

“我就是想不明白啊,因为天书这部分在儿童发展心理学里据我所知没有人提到过,我认识的那个爱好研究儿童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爸爸也没有和我提到过...”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其实就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大杂烩....当然,是比较科学的大杂烩....它缺少一个关键,一个要点,把自己系统化,组织起来。申爸已经找到了这个关键和要点.....如果有人感兴趣,回头去翻申爸和米爸特别是美言妈的帖子评论。这里不再吹牛了。呵呵,话说这个发展心理学哈,它目前连自己要解决的问题,都没有精确地定义出来呢.....
当然,申爸不是刻意贬低发展心理学。正相反,即便是大杂烩,申爸也还是很尊重发展心理学。没有发展心理学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启迪,没有那些发展心理学家的伟大的发现和深刻的思考,申爸什么也发现不了....

“我不知道你提的这个天书理论是否科学可行啊,为什么没有人从根本上质疑这个问题呢?”
当然科学可行。申爸曾经一度认为天书不可行......当时的原因很简单,没有别的孩子可以复制天书敏感.....现在,一群孩子已经有了天书敏感,并且,我们业已知道,引导天书敏感的时间窗口和前提条件是什么了。
爱因斯坦不是在1919年戏剧性的日全食星光偏转时才相信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
有意思的事情就在这里。
要是1919年的某个观测报告说,星光没有偏转。你猜,爱因斯坦会怎么说?他会说,“观测错了”。
不过,1919年戏剧性的日全食观测报告,让巨大一批别人相信这是正确的。

“开始读的时候陌生程度和没听过的表现是完全一样的,经典伴随聆听我试验的结果只在短期内有效...”
大家对“有效”的定义不一样。申爸定义的有效是:作为以社会伦理为主要论述对象的论语,孩子在八岁,社会伦理敏感之后,他就会对论语非常感兴趣;对于以辩证为主要的道德经而言,孩子在十三岁,“辩证敏感”时,孩子就会对道德经非常感兴趣。
不管一个孩子,他听没听过这两部天书,八岁和十三岁,都是社会伦理和辩证敏感期。
差别在哪里?
差别在于,六岁的时候,当天书听过这两部经典的孩子,到了八岁和十三岁,你给他论语和道德经,他马上欣然接受。没给过的,不听不读不要。
这就是申爸定义下的“有效”。
申爸不关注“短期内”。一个六岁的孩子,你跟他说“以直报怨”,他什么反应都没有。他不懂其内涵。也不可能懂,年龄没到。
换句话说,申爸不在乎大申能不能复述经典中的句子,在乎大申是不是在经典中找到了内容上的共鸣。
申爸所说的有效,是在孩子统一的持续发展框架下,系统地来看的。申爸不在意孩子的一些偶发的论述性的表现。

“小时候的语言印刻有帮助么?没有体现出来啊~~~”
英语环境下的短期中文印刻和汉语环境下的短期中文经典印刻,它们是性质完全不一样的两件事情。尽管看上去形式很像....

“我还有个问题,拿英文音频给完全不懂英文的孩子听,这孩子也能接受,算不算给他听了天书?有没有效果?效果和中文天书一样不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么到底是什么天书中的什么元素对孩子有作用?对大脑产生了影响。”
当然算天书。效果呢....按照申爸的定义,在于不长时间的某个“以后”。以后,某个敏感期,孩子还会回来用英文吗?如果用,就有影响。如果不用,就没了。

“意识导向的聆听指的什么呢?不太清楚。为什么有限呢?能解释一下么?
另外亲子阅读中的互动,对伴随聆听有什么影响么?.....”
这里有一大巨堆细节的问题。大的方面没有厘清,不好回答。大的方面厘清了,这些问题早就不存在了。

还是抓大的方面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2#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8:14: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6-22 18:31 编辑

为什么:方法论问题(一)

申爸极度讨厌从理论到理论,争得唾沫星子横飞,争得自己到底为什么争都争忘了。
有一个免争的法子:看孩子。对于不看具体的孩子,不看孩子具体的问题的争论,申爸永远躲得远远儿的。

真理不辨不明。
扯淡!
真理不做不明。
这才是正解。

申爸很在意爸爸妈妈们在自己的孩子那里,实验过了什么,怎么实验的,结果怎么样。结果好....就是出现了预期的现象......固然高兴,结果不尽如人意,具体操作的时候,哪里错了....或者,什么都没错,可能有新的事实出现了。
申爸一看到具体的孩子的实验,就来精神了。眼睛都亮了。
好在,咱们这里,每个都一个需要教育的孩子。
孩子是唯一的准绳。
爸爸妈妈不要被什么理论什么专家唬住。孩子一个基本的事实,胜过所有的专家捆在一起的观点.....

所以呢,申爸很喜欢这样的切入:如果妈妈有一个五岁半的孩子,那么,到怡妈群里找来昆虫记,播放给孩子听。昆虫记是经典,即便没好处,给孩子听一下这有声故事....就做这一件事....没坏处不是?啊,孩子很喜欢听!那好,找来中华上下五千年,周末家里,放在那里播放着,一整天。晚上,孩子入睡快吗?很快。很好,这说明孩子已经在伴随聆听了.....就这么伴随聆听着.....两三个月后,找本论语,给孩子读读,听吗?听。那好,这说明,孩子已经接受天书了,聆听习惯已经有了......

实际上,对于一个5.5岁的孩子,上述这个典型过程,都是有的。一个也跑不了。
可是,会遇到各种问题.....申爸对解决这各种问题感兴趣。

首先,上边这个典型过程,是一个事实
事实就是事实。事实是颠扑不破,无可怀疑的。
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
我们要做的,是对这个事实进行解释。
我们每个人的解释,会很不一样。
申爸有申爸的解释。
申爸的解释,不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这很正常。

现在的情形是:我们有一大堆解释。谁的解释对呢?我们要往下走,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得有一个大家一致认同的解释。要不,再走,就乱套了。
那.....拿什么作为标准,在解释和解释出现分歧,打架的时候,出来评判呢?
靠解释给出的预测。看预测是不是能在孩子那里得到验证。
验证就是事实。我们必须靠事实来做准绳。
有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去解释,把自己的解释说得很圆.....申爸知道确实很圆....可是,他那解释不能预测。不能预测的解释,是没用的解释,再圆也没用。不值得在上面花时间。
比如说,申爸说大申有了伴随聆听的习惯。马上就有爸爸妈妈解释说,大申是大申,大申的爸爸是大申爸,大申爸能让大申养成伴随聆听的习惯。可我儿子的爸爸不是大申爸,所以......
这种解释,确实很圆。可是,没用。它不能给出任何预测。


[发帖际遇]: 大申爸 花了 2 金币 资助失学儿童,真是热心人啊,你也想试试帮助别人的快乐吗?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8:17:33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方法论问题(二)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2-17 05:49 编辑


对于典型过程,申爸的解释是什么?
对第一步,就是孩子喜欢听昆虫记的解释。
在人类天生的头脑中,就基因性固化了一些神经回路。有一个神经回路是对应于昆虫的。之所以固化了这样的神经回路,这和昆虫很长时间,是人类的食物有关。蛋白质的来源。有了这个神经回路,孩子一遇到昆虫,大脑就警觉起来了。这种警觉,变成了孩子聆听昆虫记时的兴趣。
这个解释本身,会引发无穷无尽的质疑。因为在这个解释中,申爸用了大量的既不能证实,也很难证伪的论据。
要是,咱们把注意力放到对这个解释本身.....进而这个解释所依据的论据的争论上.....我们就一步也走不动了。
那么,这个解释,我们怎么才能认同它,或者否定它呢?
看这个解释给出的预测。
既然神经回路被基因性固化的原因是昆虫曾经是人类的食物,那么,喜欢听昆虫记,就应该既适用于男孩儿,也适用于女孩儿。而一般来讲,五岁的女孩儿已经为社会文化所同化,到了讨厌虫子的年龄了。
讨厌虫子的女孩儿,也会喜欢听昆虫记?
这就得到女孩儿那里,实实在在试一把了。我们靠说,没有用。
你往前翻,看看女孩儿的妈妈对孩子听昆虫记的反馈。
有女孩儿妈妈反馈,连自己都没料到,那么讨厌虫子害怕虫子的宝宝,竟然一听昆虫记,就喜欢上了。
真让人大跌眼镜。
可这就是事实。
这就是对预测的证实。

让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解读这一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4#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8:17:49 | 只看该作者
泓泓妈 :
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
申爸,我来报到啦


哈哈,泓泓妈这个创新赛展板的例子,太中肯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8:18:06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方法论问题(三)
“我对这解释不踏实。”
没错儿,申爸自己的解释,申爸自己也“不踏实”。
可问题是,申爸看到过的解释....解释孩子喜欢听昆虫记的哈....有好几种,这个感觉起来,算是比较好一点的一个。别个呢,要不就是根本不能做预测,要不,思想实验也通不过。既能做预测,又能通过思想实验的,只有这一个。遑论预测的证实了。
那就只能用这一个。
那你会说,这个解释要是错了呢?我们用这个解释,一开始就错了,以后,错得就更不靠谱了不是。

到了这里,拷较原则的时候到了。
我们拿什么做原则呢?拿实际解决问题。
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好孩子。教育好孩子呢,需要有思路。这个解释,就是为了理思路用的。
如果我们走第一步的时候,都不敢选择一个“目前最好”的解释作基础,陷在这里,我们就永远迈不动步了。
孩子已经五岁半了。等你终于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找到了一个满意的解释,孩子已经长到十岁了,还有什么用?

“可是,你慌慌张张选一个,错了怎么办?”没关系。再往前走。如果这个解释错了,那么,在未来的某一步,基于此的推测,一定不会得到实际在孩子那里的验证。如果将来和预测的事实发生了矛盾,我们就得把前面所有的解释都重新思考一遍.......
“可这是不是工作量太大了?”
工作量确实大,可没办法。只能这样。这样做了,还有可能趟出一条正确的路来。要不,就动不了,正确也无从谈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8:19:31 | 只看该作者
一骆:
申爸早!泓妈早!学父早!大家都早啊!今天骆骆也早了,平常都是七点起床读会儿书,为了多听集三国,今早 ...


哈哈,骆骆上套啦!

看看,孩子这早起,其实不是啥难事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7#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8:20:36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方法论问题(四)
接着说哈。

方法一定要正确。
这种方法,有一个名字,叫做批判理性精神。
顺便说一句,人们常说的科学精神,是这种方法的另外一个名字。

当我们面临主题主线的前进要求时,不要花力气于解释本身,而要关注解释所带来的必然推论,就是预测。预测的结果,如果已经是有实践的事实了,这结果和事实是否相符;要是还没有实践过,那就设计一个实际的操作,在孩子那里做一下。要是结果和预测吻合,那就说明:到目前为止,解释还没有什么问题。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探索出一条路,走得通的路。至于在探索过程中,穿草鞋留下了脚印,穿皮鞋留下了脚印还是穿布鞋留下了脚印,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路。

话说,在5.5-7.5岁之间,聆听,词汇增长建构起了孩子的智力基础,这种解释,申爸老早就有过。好几年之前了。可是呢,那个什么,申爸从来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什么原因呢?因为它通不过一个思想实验。

如果说在关键期,聆听的数量决定智力建构的水准,这个推论必将导致一个结果:在收音机发明之后,人类的智力水平有了一个飞跃。
事实上,在人类存在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即便知道了这个规律,也很难让孩子有条件聆听更多的内容。什么原因呢?因为那个时候,人们没有技术手段,让孩子有更多的聆听。
今天是行了,你买个便携MP3播放器,就能播声音。可是,倒退130年,留声机还没有发明出来之前,除了找一个人坐在孩子身边朗读,没有任何法子,能让孩子能伴随聆听。
真正改变这种状况的发明是收音机。
在收音机发明之后,孩子才真正有了可以伴随聆听的音源。

收音机是上个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在美国普及的。
这个时间点,和人类的知识爆炸的时间,很好地吻合在了一起。
我们有理由这样看:由于有了收音机,孩子在他的敏感期中,就有了更加多的机会,能够聆听到更多的资料,建构起良好的智力。
人类总体水平的智力发展,是造成知识爆炸的根本原因。

我们完全有理由这么认为。
可是,接着,遇到了严重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8#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8:21:08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方法论问题(五)
什么困难呢?
电视。
在90年代,电视在中国城乡普及了。
按照道理来讲,看电视的孩子,要比听广播的孩子,至少多一个数量级。
看电视的时候,孩子也在听啊。
考虑到这些伴随着电视长大的孩子,听的很多,非常非常多,申爸的周围的他们,在总体上而言,在智力和创造力方面,应该有一个飞跃才对。这个飞跃应该感受得到。
可惜,申爸仔细品味身边的九零后的年轻人,不但感受不到智力和创造力的飞跃性提升,反而觉得,似乎反倒不如。
这就解释不通了。
申爸怎么想也想不出问题会出在哪里。
从大申的表现看,聆听到的词汇,应该直接进潜意识了.....孩子就像一个黑洞,填也填不满。可是,那么多看电视的孩子.....尤其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孩子,家里的电视一早就打开,晚上看没影儿了再关.....他们的智力不高,反倒傻傻的感觉。

申爸解释不了。这是致命的事实。
很长时间里,申爸把这个想法就放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9#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8:21: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6-22 18:31 编辑

为什么:方法论问题(六)

事情到了两年多前,忽然有了转机。
申爸公司有一个项目,申爸负责。供应商是一家顶级的广告公司。

有一次,和广告公司的客户经理,吃工作午餐。她的孩子刚刚一岁半,话题自然就围绕着孩子。
她很兴奋地跟申爸宣布她的发现:“我发现,我家小宝看电视的时候,最喜欢看广告!一到广告,小宝就跑到电视机前边,仰着头,认真地看。广告播完了,到电视剧了,小宝的兴趣马上就下来了,自己跑开,玩儿去了。”
说着无心,听者有意。
“孩子爱看广告”....“孩子爱看广告”.....这就对了!
孩子的聆听,应该有两种不同的内部机制。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0#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8:24:42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方法论问题(七)
为什么说有两种聆听的机制呢?
首先,要知道,孩子为什么对广告感兴趣。
其实,确切地说,不是广告引起了孩子的兴趣,而是广告引起了孩子的注意。
孩子看广告的行为,是注意的外在表现。
我们都知道,电视广告片是拍出来的。可很少有人有概念,一个广告片拍出来,要花多少钱。一个好的广告片拍摄出来,30秒种的广告哈,企业为其花个五七百万,很正常。也就是说,一秒钟20万元。
这可比好莱坞大片贵多了。
和播放费用比起来,拍摄费算是洒洒水了。没有几千万的播放费用,给电视台的,哪个广告也播不到你的眼睛里能看到。
既然如此高的费用,弄出来,送到你的眼前,要是你是企业主,投广告的,你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
你最希望的事情自然是:让观众记住我的产品。
要是观众的注意力不在你的广告这里,那无从记住。
坐在沙发上的土豆,头脑都已经被电视剧刺激木了,终于播广告了,可以休息了,你的广告能不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就是关键。
拍摄广告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自然就是唤起观众的注意。
广告主花那么多钱,拍出来的广告,在唤起观众注意力方面,自然无所不用其极。

大人已经老油条了,广告看得多了,广告里面唤起注意力的招数,效用不那么立竿见影地明显。小孩子不然。小孩子的注意力被广告唤起,他马上表现出极度的注意,跑过去,兴趣十足地看。

其次,我们得知道,大脑的工作机制。大脑的最大的一个工作机制就是相互抑制性。
我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大脑就是一个整体,思考就思考了,思考的时候,大脑全都兴奋起来,不思考的时候,整个大脑都安静下去。
不是这样的。
大脑是分成很多很多区域工作的。
当一个区域兴奋起来了,就必须让其他的区域安静下去。
主要的原因不是别的,是能量。大脑兴奋起来,积极工作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能量。如果大脑整个都兴奋起来了,所有的区域都处于亢奋状态,全身的血液中带来的葡萄糖,它们所提供的能量,都不够一个大脑用。人就没有能量用于运动、呼吸、消化、心跳了。处于整体亢奋的大脑,很快就会把整个人带进衰竭状态。

人天然生就很多神经回路。
这些神经回路很容易被刺激,提起人们的注意。其实呢,注意的这种心理机制,不过就是某些大脑区域兴奋起来了。这些区域兴奋了,别的区域就必须同时抑制。
这些神经回路有哪些呢?首先当推情绪。其次,是和人类的安全相关的神经回路,比如处理爬行动物形象的神经回路;比如处理身在悬崖绝壁,临万丈深渊,处理这种地形的神经回路。接下来,是和生存相关的神经回路,比如前面提到的处理昆虫的神经回路,还有进食吃饭的神经回路。在青春期以后,和性相关的神经回路;和哺育后代,“萌”相关的神经回路;不管怎么说,最后一个,是和智力相关的神经回路。
人类的大脑对上面这些神经回路注意反应的敏感度,前边的要高于后面的。越排在前边的,越敏感;越排在后边的,越黯弱。

广告用了哪些机制?无所不用其极。广告会大量运用情感;激烈的运动的大场面;美食,美景;性就更不用提了,一车展,满展馆都是人肉宝贝儿,都看不到车了。
其实,不只是广告,电视剧为了争夺观众的注意力,也大量运用这些手段。

现在,我们看和小孩子有关的部分。
说了上面这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来,要想让孩子在智力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那就必须激活和智力相关的神经回路。而这个和智力相关的神经回路,又是敏感度最微弱的一个。只要在前边的任何一个高敏感度的神经回路被刺激到,和智力相关的神经回路就被抑制了:大脑其他区域兴奋起来,这里黯弱下去。

现在,可以回到为什么有两种聆听上来了。
孩子在看电视时听到的伴音本身,确实可以激活和智力建构有关的神经回路。所以呢,爸爸妈妈把电视的图像关掉,只让孩子听伴音,这就和听收音机或者听MP3,没有多大差别了。
问题是,图像。
图像包含了大量的高敏感成分。这些成分不让一个看电视的孩子的智力建构相关的神经回路正常运作。看电视的时候,和智力建构相关的神经回路不断地被更高级别的刺激所中断,相应的脑区被抑制,完全不能正常工作。
孩子怎么看电视?他拿着遥控器,选台,他去挑。挑什么呢?挑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节目看。
这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
申爸把听这种伴音,叫做有意识导向的聆听。

当孩子处于安静状态,没有任何更高敏感度的刺激来打扰他,这个时候,孩子的语言处理机制才会不被打扰地启动运行,开始吸聚词汇,建构自己的智力。


[发帖际遇]: 大申爸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富豪榜神秘人物关注,获得 4 金币,哇。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1 10:21 , Processed in 0.085079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