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631#
 楼主| 发表于 2015-6-21 06:33:59 | 只看该作者
泓泓妈 :
举例子倒有个典型,当时我在重点班,班里来了个学生,他的情况是这样的,他以年级第一考进来的,不过初中就读的是个普通中学,考进我们班的大多是市里的重点初中来的。他努力学习这个是肯定的,自己琢磨自己怎么才能学得好,他是使劲的琢磨,不过我们各科老师的评价是钻牛角尖了,而且出不来,最后完全掉下去了
所以我想啊,这个孩子的琢磨得往正确方向,不然只会南辕北辙 ...



确实,“琢磨正确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申爸觉得吧....不,申爸断定,是否沿着正确的方向走,是不是钻牛角尖,和孩子是不是深陷一个虚幻的世界,不接地气,在本质上是一回事。
它们是同样一个原因造成的。

在智力建构的关键期给错了读物。

[发帖际遇]: 大申爸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开宝箱,分到了 3 金币,太幸运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2#
 楼主| 发表于 2015-6-21 06:34:32 | 只看该作者
瑶瑶的妈妈:
但是智力的建构对这个创造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有的时候知识反而是思维的“枷锁”。这也是我一直追着申爸 ...


瑶瑶妈妈能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知识是思维的枷锁”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3#
 楼主| 发表于 2015-6-21 06:38:18 | 只看该作者
瑶瑶的妈妈 :
这是理解人类大脑工作方式的基础,了解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有时候知识储存会造成对创新的阻碍。你头脑中的知识越多,模式就越多,那意味着沙滩上的沟越多,水只会往沟渠里面汇聚,而不会自己跳出来,信息也会自动往已有模式上靠拢,不会自动跳出新模式来。经验会阻止你去体验新的方法,知识也如此,经验和知识总是提醒你什么是对的,你会故意去做你认为不正确的事情吗? ...



哦....明白了。
瑶瑶妈妈一放出德博诺的话来,阅妈就抢先表示支持....看来,这可不是影响很范围很窄的一个问题....估计,会有不少人犯同样的错误。这个确实值得花些时间,说清楚。

说清楚这个,比较复杂....莫着急,一步一步来。事情总能说得清楚,正确的就是正确的,错误的就是错误的。
德博诺说:“为什么有时候知识储存会造成对创新的阻碍”。瑶瑶妈妈,按照你的理解,德博诺这里所说的“知识”,是什么意思?

[发帖际遇]: 大申爸 乐于助人,积极发帖,得到新儿教奖励 3 威望。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4#
 楼主| 发表于 2015-6-21 06:38:51 | 只看该作者
瑶瑶的妈妈 :
我觉得这里说的知识就是指各种信息吧。哪位爸妈有更好的理解的可以帮我解释一下。


嗯,其实呢,知识这个概念,是很难说清楚的。即便有人觉得自己说清楚了,说出来的东西,别人认不认同,还是一个问题。

可是,我们确实得用知识这个术语,需要知道“它到底指什么”。怎么办呢?
咱们请度娘吧,暂时以度娘上说的为准。
麻烦瑶瑶妈妈把度娘上的“知识”定义搬过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5#
 楼主| 发表于 2015-6-21 06:41:53 | 只看该作者
瑶瑶的妈妈 :
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可能包括事实,信息,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能是关于理论的,也可能是关于实践的。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英文名;Knowledge ...



申爸去看了,度娘确实就是这么说的。
这个度娘果真名不虚传。
它的这个知识的说明,相当全面,滴水不漏。

让我们假设,度娘的说法是“正确的”,先来分析一下德博诺的说法。
“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德博诺本人一定不会反对智慧,那么,他说的“有时候知识储存会造成对创新的阻碍”就可能有问题了。
我们永远不能说,形成一个东西的根本因素,会反过来对其本身造成障碍。
但是,德博诺所说的.....就引用的这个断章而言.....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他说的是“有时候知识储存”会对创新造成阻碍。
他要强调的是“储存”,而不是“知识”。
如果没有理解他的根本意思,曲解他的意思成为“有时候知识会造成对创新的阻碍”,那就错得很远了。从根子上错了。单从引用的这段话来看,德博诺没这个意思。

那他为什么说“有时候知识储存会造成对创新的阻碍”呢?这个,在度娘的这段话里,也有很好的解释。
首先,度娘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
奥秘就在这里。
度娘的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知识不是一种静态的描述.....静态的描述,那叫信息.....知识需要一个人.....他想获得知识....开动脑筋,经过大脑的“许多复杂的过程”处理之后,才能获取到。或者用德博诺的话说,就是“存储”。这句话说得很明白:知识是和人类的大脑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大脑的处理活动,无所谓“知识”。

每一个爸爸妈妈,都有过学习高中初中的化学物理的经验。相当多的爸爸妈妈,尤其是妈妈,在高中阶段,最怕的功课有两门,一门是数学,另一门就是物理。原因很简单,化学可以靠背,但物理光靠背,就行了。数学就更不行了。
可以肯定地说,初高中的物理化学两个学科,里面学习的,全部都是知识。
那么多爸爸妈妈,为什么害怕物理?原因很简单,他们在学这门课的时候,头脑中没有启动那些“复杂的过程”,他们只是在把课本中的陈述背下来。
他们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记住了信息。
知识是活的,信息是死的。
在头脑中存储了巨量的死信息,不堪重负,苦不堪言。
其实呢,物理,尤其是数学,是两门最有趣的科目。
按德博诺的说法,这样的“存储”,是对创新有害的。呵呵,这样的“存储”,不止对创新有害,对什么也没益处。

说到这里,顺便解释泓泓妈在上一个贴中说的“当你对知识一知半解时,那才是思维的枷锁”。
我们想像,大脑的处理一个知识,需要一套完整的过程,比如,随便说,十个环节。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大脑往往并不一口气儿跑完所有这十个环节,比如,随便说,跑完了五个,就停下来了。
这个时候,大脑所处的状态,就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有经验的出题的老师,就会利用这种不完善性,出题让学生回答ABCD。这时,学生的表现就会比随机蒙答案的方式的成绩还要差。

其次,就更有意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6#
 楼主| 发表于 2015-6-21 06:43:50 | 只看该作者
任正非:我不是一个低调的人
 “直到40多岁以后,我才知道有那么好吃的法国菜”

  回声报/Solveig Godeluck:您是个低调的人,我们希望了解您是什么样的人,您的童年是怎样的,您来自哪里?

  任正非:我也不清楚怎么解释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因为不知道应从哪个角度来看。我认为自己从来都很乐观,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我都很快乐,因为我不能选择自己的处境。包括小时候很贫穷,我也认为自己很快乐,因为当时我也不知道别人的富裕是什么样的。直到40多岁以后,我才知道有那么好吃的法国菜。

  我小时候生长在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边缘小镇(镇宁县),在小镇读了小学和中学,随父亲工作变动,到了很小一个城市(都匀市)读中学,然后考上大学。我父母都是中、小学教师,虽然他们没有给我们宽松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在我们的教育上付出非常大。我不知道这个回答您是否满意?

  回声报/Solveig Godeluck:希望您接着向下说。

  任正非:我考上大学后,学的是建筑,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电子方面是自学的,是改行了的。

  回声报/Solveig Godeluck:后来我们知道您从军了一段时间,有人说您那段时间做的是工程方面的工作,也有人说是密码方面的工作,有人说是军官,也有人说不是军官。

  任正非:大学毕业后我是当兵了,当的是建筑兵。当然是军官,不是士兵,在中国“当兵”这个说法是指行业,而不是职位。我当兵的第一个工程就是你们法国公司的工程。那时法国德布尼斯•斯贝西姆公司向中国出售了一个化纤成套设备,在中国的东北辽阳市。我在那里从这个工程开始一直到建完生产,然后才离开。我跟法国很有缘分,第一个工程就是法国的。我是从事石油裂解开始的油头8个装置的自动控制工作。当时有400或600多个法国专家在现场指导工作,他们教了我化工自动控制。

  因为当时中国比较贫穷,国家的理想就是每一个老百姓都能穿上化纤的衣服。中国人那时认为化纤的衣服很挺,不打皱,很漂亮。那个化纤厂建好以后中国就改革开放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认为棉布比化纤好。化纤有个缺点,不透气,一旦着火以后沾在身上烧很危险。这个厂没有实现给每个中国人提供化纤服装的梦想,后来转变为做包装袋材料,而不是做衣服了。

  回声报/Solveig Godeluck:丝绸更好。

  任正非:丝绸很贵啊,那就更不可能了。那时候中国人总体生活水平还是很低的。所以为什么那个时期以化纤为中心,就是为了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像现在法国奢侈品对中国的出口,在那时候连印象都没有,因为30年前中国的基本问题是温饱问题。

  “进去后才知道电信最难干,对小公司是一种残酷”

  回声报/Solveig Godeluck:当时您已经想到要创业吗?因为创建一个像华为这样的企业,不是什么人都能想到的。

  任正非:没有。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要裁减军队,要裁减非战斗部队,比如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我们就脱下军装了。

  世界报/Philippe Escande:你创建华为时,政府是否鼓励你们创业?

  任正非:我们脱下军装以后就要走向生活。其实那时我们很缺乏生活能力的,因为不熟悉市场经济。中国当时正面临着社会转型,我们这种人在社会上,既不懂技术,又不懂商业交易,生存很困难,很边缘化的。我转业在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公司工作,这个公司主要是盖房子。

  世界报/Philippe Escande:哪年?

  1982到1983年,这时已经是市场经济时代了。南海石油深圳开发服务公司,它不属于石油系统,隶属深圳市政府。深圳想给南海石油多盖些房子,赚它的钱。我因为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管理方法,没有干好,人家也不要我了,我只好辞职找工作。

  世界报/Philippe Escande:为什么走上电信这一行?

  任正非:如果我去卖水果,你也会问我为什么去卖水果。但是如果我聪明的话,不走上电信,也许对我的人生意义会更大。如果我去养猪的话,这时可能是中国的养猪大王了。猪很听话,猪的进步很慢,电信的进步速度太快,我实在累得跑不动了。不努力往前跑就是破产,我们没有什么退路,只有坚持到现在。我根本跟不上电信发展的速度。那个时候就是错误地以为电信产业大,好干,就糊里糊涂地进入电信了。进去后才知道电信最难干,它的产品太标准了,对小公司是一种残酷。但是我们退不出来了,因为一开业一点钱都没有了。退出来我们什么钱都没有了,生活怎么过,小孩怎么养活。退出来,再去“养猪”的话,没钱买小猪,没钱买猪饲料。因此也不可能改行了,只好硬着头皮在电信行业前行。

  回声报/David Barroux:您是指开始很不顺利?后面才好些?

  任正非:应该是无知,我以为电信市场那么大,我做一点点养活我就行了。进来才知道电信不是小公司能干的,标准太高了,进步太快了。要活下来只有硬着头皮干到底,不然就干不下来了。那时应该说和我们同样傻走上电信行业的公司有几千家、上万家,也许他们早认识到他们的傻,所以转到别的行业成功了。因为不认识他们,说不清他们的故事。

  世界报/Philippe Escande:当时中国政府是否有鼓励计划,鼓励人们在电信领域投资?

  任正非:我们那时是因为傻继续走下来了,越往前走公司越少,越走越孤单。当时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上千万“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城市,无法就业,政府那时鼓励大家去卖大碗茶、卖馒头等做生活。这些人那时叫个体户,做得很成功的就叫万元户。万元户的概念就是一年能挣1000欧元,在那个时候可能是大明星了,政府渴望解决知识青年回城就业问题。我也就是一个成功的个体户。有些成功的个体户就开始雇工,成为雇主,那时有法律规定雇工不得超过8个。中国的市场化,私有化就是从这样的情况磕磕碰碰开端的。不可想象今天可以十几万的雇工。

  中国那时还没有想到在高科技产业产生突破,高科技在那个时候的中国还认为是高不可攀的事。中国那时想解决的是文革的后遗症,使国家尽快稳定下来。在那个变化的时代,我们这个年龄段是很容易被时代抛弃的。转型的时代,中国从封闭的落后时代,转化到现代化电脑化的时代,我们这个年纪是最没有价值的。电脑不懂,英文不好。那时最代表中国潮流的是大面积的出国留学,吸收外国的经验,这对中国后来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我们那个时代没有条件出国留学,只能看看书,从书中了解外国的经验是什么。

  世界报/Philippe Escande:那您当时为什么没条件出国呢?

  任正非:第一,我有老婆小孩,他们要吃饭、上学,总不能留学两年不管他们吧!第二,我本人英文不好,我自学英文要花很长时间。又要挣钱又要补习英文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我目光短浅一点,没有出国。

  员工股份不能传给下一代

  费加罗/Marc Cherki:华为公司的名字是您建立初就起的,还是后来起的?华为是中国繁荣的意思?

  任正非:我们当初注册公司时,起不出名字来,看着墙上“中华有为”标语响亮就拿来起名字了,有极大的随意性。华为这个名字应该是起得不好。因为“华为”的发音是闭口音,不响亮。所以十几年来我们内部一直在争议要不要改掉华为这个名字,大家认为后面这个字应该是开口音,叫得响亮。最近我们确定华为这个名字不改了。我们要教一下外国人怎么发音这个名字,不要老发成“夏威夷”。

  费加罗/Marc Cherki:中国在继续变革,您拥有华为1.4%的股份,您想怎样把您的股份传给子女?

  任正非:中国在进行变革,我相信这个变革是有利于世界的。特别是近日范佩龙和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的会谈很成功,他们达成的决议是非常伟大的,规划了未来20年中欧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激动人心。亚欧两个经济体能发挥作用,对世界的贡献是巨大的。最近,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定也非常伟大,因为推动中国国内的内部改革有了非常清晰的方向。在未来的10-20年中一定会发挥出巨大价值。如果中国真的能够繁荣,就会对世界经济起到巨大支撑。

  我在开放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仅仅是个过客,我没想过身后什么事,我太太的观念是把儿女培养成有能力的人。她说前面十几年辛苦,后面一辈子都不苦。如果前十几前没有努力教育好孩子,孩子没有教育好,后面几十年都是痛苦的。我赞同她的观点。我太太为了教育孩子,一生就是做了家庭妇女。

  记者:有几个孩子?

  三个孩子,因为我孩子总体教育是成功的,所以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财产怎么分配的问题。(记者:像比尔•盖茨)我没有比尔•盖茨有钱。

  世界报/Philippe Escande:为什么你只有1.4%的股份,而不是更多,以便更好地把握企业的经营?

  任正非:为什么要持有更多的股份?能不能解释一下?难道我要一辈子承担企业的经营责任吗?迟早一天我会得老年痴呆的。总有后面的人比我们优秀,就让他们去管好了。后面人也会更辛苦,他们钱比我还少。

  世界报/Philippe Escande:您在董事会里掌握的表决权是否比股份份量更重?

  任正非:我们是一人一票制,而不是根据股权重量。在董事会上我说得对大家听取,我说的不对,大家反对,我们从来都是民主讨论。

  费加罗/Marc Cherki:说到国际化发展,华为的董事会里目前只有中国同事,这一点今后会不会变化?

  任正非:我们国际化是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走出来。如果一开始就强调董事会国际化的话,今天会乱得一塌糊涂,不知道向哪里走。我也不认为今天华为公司就很先进,我觉得我们还是一种过渡时期,我本人也只是在过渡时期起到一定作用。

  我们在逐步地使自己走向国际化。我们子公司已经开始有外籍董事了,如澳大利亚子公司董事会。

  世界报/Philippe Escande:公司现在一共有多少股东?多少股份?

  任正非:大概有7万多人持有公司股份。外籍员工持有的是一种TUP模式。

  世界报/Philippe Escande:是否有外籍员工持有公司股票?

  任正非:具体多少我不知道,应该是几千人,上万人。我们中方员工持有的公司股份也不是真正股份,叫虚拟受限股。因为全球法律不一致,我们要适应不同国家的法律形式的要求。我们也不是上市公司,我们能做到的是利益分享一致。

  世界报/Philippe Escande:是否从股权结构上讲,华为是合作式的股权结构?当员工离开华为时,是否要把持的股交回企业?

  任正非:不一定。比如员工到了一定年龄,退休时可以自愿决定放弃还是持有。如果持有的话是要承担风险的。

  世界报/Philippe Escande:员工所持的股份不能传给下一代?

  任正非:不能。

  华为还比不上思科

  新工业/Emmanuelle Delsol:您刚才说华为现在处在转型时期,你们在国外有很成功的发展,很多研发力量在国外。您觉得在哪些方面的欠缺,还不具备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公司?因为你们面临一些网络安全问题。

  任正非:转型是一个慢慢的过程,我们还在逐步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国际化模式。所以我们在慢慢地寻找真正的国际化。

  我们也不怕别人说我们什么不好。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是不是真正的不好。如果我们真正没有什么问题,不在乎别人是不是说我们不好。因此我们是经得起考验的,我们要保持自己真正的好。

  新工业/Emmanuelle Delsol:自从有了美国棱镜事件以后,西方国家对华为的态度是不是好了一些?

  任正非:对棱镜事件我们不关注。这个事件讲的是信息的问题。信息的问题更多是互联网公司的问题。我们做的是管道,就是传输信息的管道。甚至我们做的不是管道,仅仅是做管道的铁皮。自来水污染了,应该去找水厂,不应该怨铁皮。

  回声报/Solveig Godeluck:你们是否有点像思科?

  任正非:我们和思科还不一样。思科要比我们先进。全世界走向ATM技术模式时,唯有思科走的是IP模式。结果我们全部都走错了,就思科走对了。思科就站在全世界的前面,领先了世界。我们现在还创建不到这么高水平,因为我们还是走向IP的路上,在这条路上的创造能力还不如思科。

  华为退出美国市场是不想再夹在中间

  观点报/Guillaume Grallet:华为和中国政府的关系?如果华为在某些国家的发展遇到困难,中美两国政府双边谈判时是否会谈到华为?

  我们公司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公司。我们在美国的销售额就是10亿美金左右,中国的出口可是几万亿美金。中国政府更多关心的这个大数目对他们的影响。中国政府更多的关心是就业问题,关心大众的问题。我们本身是个民营企业,不具有什么高度的政治地位。如果中美两国的关系,华为夹在中间产生影响的话,很难办,影响两国的交往不值得。所以我们决定退出美国市场,不再夹在中间。我们现在从美国市场退出来以后发展也挺好的。但是我们手机在美国是有很好的销售的。美国不能说手机也有安全问题吧?因为软件是美国的,不是我们的,我们没有操作系统。所以我们做些合理的事情,放在合理的位置上,不去影响整个世界。

  回声报/David Barroux:在法国和欧洲越来越有保护主义呼声崛起,特别是针对中国针对电信企业,您是否担忧?对华为是否有影响?

  任正非:我对任何一种保护都不担忧。谁也阻挡不了这个社会变成信息社会。信息流的增长速度,非常非常地快,并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当流量越来越大时,主要是看谁能解决疏导这些流量的能力问题。我认为只要有流量就有希望。当前在疏导流量方面华为能力是强的。所以你愿意不愿意,可能都要采用华为的设备。我们不能保证别的企业以后不会超过华为。我们在组织上变革就是要使华为的人永远保持青春活力,保持和新兴的公司竞争的能力。

  观点报/Guillaume Grallet:您这次来是准备要见法国数字经济部部长、工业部部长、奥朗德总统?

  任正非:我这次来没有奢望见总统。我见了工业部长和外交部长,我已经很兴奋了。

  我们在法国的发展,未来将新增三个研究所:第一个是美学,研究所关注于色彩学,法国在色彩学上的积淀可以帮助华为的产品改变形象。

  第二个是数学研究所,未来的数字世界流的数据大得不可想象,我们不知道如何应对这样大的流量。自来水在管道里面分子是一样的,从这个支路到那个支路流动的都是水。巴黎的自来水管网就非常复杂了。而在信息管道里面流的每一个分子都不一样,而且每个分子必须准确流到它想去的地方。如果,这个信息流比自来水大千亿倍,信息管道比太平洋还粗,如何办。我们就打算在数学领域加大投资,用数学的办法来解决这样一个大流量下的管理办法。我们十几年前在莫斯科投资了一个数学所,数十名数学家帮助华为的无线发展成为全球一流,也使华为从一个落后公司变成世界先进公司。我们觉得面对未来的大数据业务,数学能力支持不够,因此想在法国成立一个大的数学所,希望能解决大数据的问题。

  第三个是芯片设计中心,现在芯片技术美国最发达,我们在设计水平上已经达到了美国水平。我们想继续加大芯片投资,改变我们的落后状况。

  韦尔奇对我没有任何影响,我的老师是IBM

  观点报/Guillaume Grallet:您刚才提到您年轻时是从书里了解世界的,都有哪些书?

  任正非:第一点看了哪些书我确实是不能回答出来。我实际上是个宅男,我没有其他的生活爱好,下班就回家,不是读书就是看电视,看纪录片,看网络。我阅读速度非常快,书读得很多,不知哪本书影响了我,哪件事影响了我,思想是怎么生成的。我脑袋里产生的想法我也找不到源头在哪。

  世界报/Philippe Escande:和您同一代的创业家很多以美国的韦尔奇为管理典范,您是否受到他的影响?

  任正非:我没有受到他的任何影响,因为我不了解韦尔奇。我们学的方法是IBM的。IBM教会了我们怎么爬树,我们爬到树上就摘到了苹果。我们的老师主要是IBM。

  世界报/Philippe Escande:您一生为人低调,媒体见得不多,为什么今天您这样做了?而且选择在法国?

  任正非:我一贯不是一个低调的人,否则不可能鼓动十几万华为人。在家我平时都和小孩一起疯。家里读书的小孩经常和我聊天,我很乐意夸夸其谈。我并不是像外面媒体描述的低调的人。

  我很重视中欧关系的解决,华为和欧盟关系的解决。我在英国、很多国家都会见过媒体。法国代表处老是叫苦,说你不出来见媒体我们不好做工作。我就说,有空我们就见见,只要你们不歪曲报道,我们就是朋友,以后有空可以一起喝下午茶。如果你们专门盯住我讲错哪一点呢,那么下午茶时我就会老老实实地、规规矩矩地呆坐在那儿。就不会像小孩打打闹闹那么随便。法国是个浪漫的国家,为什么不只看我的主流,忽略细节,一起浪漫呢?

  我今天的飞机马上要飞罗马尼亚,所以不能和大家多聊了。欢迎大家今后到公司去。非常感谢!

  (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7#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6:04:56 | 只看该作者
本来想转一篇文章,不小心被抓取审查了。
贴地址吧:
http://10136dongjinpeng.blog.sohu.com/281951818.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8#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6:06:53 | 只看该作者
从天涯搬来的
 水声渐起。

  申爸又感觉到激流险滩激起的水雾了。
  又一段急流险滩,就在眼前了。
  在孩子在校学习生活中,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段航程....紧扳桨,撑稳舵,只要顺利通过这一段急流,剩下的航程...一直到初中二年级...就顺水顺风,波平浪静了。

  申爸吧,教育大申。教育孩子呢,肯定要参考前人的经验。这毋庸置疑。申爸也参考,但是有一个比较奇特的地方:申爸不去看成功的牛蛙经验,更不去研究流行的教育方法....蒙氏啊、华德福啊、国学堂...这些,申爸知道有,但不去了解,学习。申爸只看重两个事情:第一个,经过验证,公认的发展心理学的学术研究成果;第二个,经验。就是那些老话儿,流行的说法,有经验的老师是怎么做的,有经验的老师的说法...这些。

  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说三年级是关键,四年级是分水岭。
  什么叫分水岭?你想那个山,山脉,东西走向的。分水岭是这么一种山,在山尖那条线以南,永远朝阳。阳光灿烂。温暖的季风携着的饱含水汽的云,刮过来,被身后的高山阻挡了,过不去,就一口气把满蕴的水汽变成雨,泼洒在山坡上。不管纬度如何,北半球能称作分水岭的山脉的南坡,丰沛的降雨滋润着草木生灵,温暖的气候更加助了草木的生长,都是一派热带、亚热带景象。
  分水岭不但把南面来的热量都挡在了南坡,更把北面来的冷空气,阻挡到了北坡。
  越过一条线,山脉的尖尖所构成的那条线,向北一点点,我们看到什么景象?荒漠。终日不见阳光的山石在寒风中光秃秃地兀立着,看不到一棵植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满眼所见,只是阴暗、萧索和寒冷。
  四年级是分水岭,无非是说,四年的时候,将会决定你的孩子以后是呆在南坡,还是呆在北坡。当然,是指在学校学习这件事情上,南坡还是北坡。
[发帖际遇]: 热情的 大申爸 经常请喝酒,得到了新儿教酒神奖励 5 威望,太爽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9#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6:07:14 | 只看该作者
从天涯搬来的 2013年11月19日,星期二。

  前一天,大申他们数学第三次单元测验。
  考得一塌糊涂。
  “我还算考得好的呢!我们班有一堆不及格,N多个C。90分以上的,只有4个人。”大申为了给自己的71分开脱,如是说。
  大申的学校坚决地贯彻教育部的减负要求,这一减负,确实效果明显。孩子们玩儿得都疯了,每天就是变着花样儿的各种玩儿,考试不一塌糊涂,就怪了。

  半个小时,大申把作业做完了。
  做完了,大申吭吭唧唧到申爸这里来。看样子,是来求老爸帮忙的。
  申爸倒很爽快:“什么事,说!”
  大申拿出记事本,小声地说:“马老师让我们写总结....”
  “写总结?写什么总结?”申爸问。
  大申:“就写这次考试哪里考得不好,原因是什么。还有改进措施。最后....最后,还有你的意见。

  诶呀!老师让孩子们写这样的东西,这是第一次。
  申爸立刻警觉起来。
  要知道,如果一个孩子,他的智力发展到能够把现实生活总结出来的程度,那意味着...意味着很多很多事情!

  申爸来了精神,马上搬出电脑,跟大申说:“这个容易。你说,老爸帮你记录,回头你自己整理好,老爸给你写‘家长意见’。”
  大申看到老爸爽快地答应帮他,根本没有拿考试成绩来难为自己...这本是大申担心的事情....立刻来了精神,兴致勃勃地坐在沙发上,开始滔滔不绝地说:“错误原因是听写不够,没练;没有熟读课文,上课没有认真听;造句练习不够;没有认真检查;阅读练习练得很少,课堂上老师问的问题没有积极回答,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老师问的每一个问题没有都学会。改进措施.....”
  太流利了!申爸听呆了....光顾听了,没顾得上记录。
  大申还在继续往瞎说,申爸打断了大申:“谁教你这样说的?马老师?”
  大申奇怪地看着申爸:“没有啊...”
  “那你说得这么溜,谁教你的?”申爸追问。
  大申很得意地说:“我自己想的。今天放学,路上想到的。光想这个了,连报纸都没顾上看。”

  马老师让孩子们自己总结,提改进计划,已经让申爸微感诧异。现在,大申竟然自己总结了自己的不足,还这么系统,申爸震惊了。

  孩子的智力,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有经验的老师,孩子长到什么时候,就让她们做什么事情,这是她们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教学经验累积出来的。她们可能说不好其中的原因。反正,就这么做,就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0#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16:07:30 | 只看该作者
从天涯搬来的
申爸却知道其中的原因。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孩子们要经过几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刚上小学那会儿.....孩子们只是模仿。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老师演示给孩子怎么做,孩子们照着做。把横写成平平的一根棍子。

  再过一两年,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能够总结了。有小学高年级孩子的爸爸妈妈,你把孩子从小学一年假开始的写字本找出来看。刚开始的时候,横总是水平的。这是模仿的结果。可是,到了三年级,你会发现,孩子的横开始往斜上方翘了。这怎么造成的呢?
  孩子们用的小学语文课本,采用的字体都是楷体。楷体和宋体不同。宋体每个横,每个竖,都是平平垂垂的。楷体的竖都是垂垂的,可是,很多横,都向斜上方翘。
  老师从来没教孩子,横要斜上翘,可是,老师在不刻意做示范的情况下,自己在黑板上写的字,很多横也是斜上翘的。我们写字,横都斜上翘。不信,你现在就在纸上写几个字试试。横斜上翘的字,给人一种上升、活泼的感觉。如果横往斜下塌着,字就显得很压抑了。

  问题是,又没人教孩子,他们是怎么把横写成斜上翘的?
  他们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出来的。

  这种观察,总结经验的能力,我们说孩子具有了思考的能力。这种思考,形成了观念。“把横写成斜上翘的字好看”,这就是一个观念。
  大申能够如此系统地总结自己的不足,这又说明什么呢?
  这说明,大申具备了对观念进行思考的能力。

  和三年级的时候不同。那个时候,大申只能对身边的现象进行思考,还不能对自己头脑中得来的观念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出“更好的”观念。
  现在不一样了,大申能够对观念进行思考了。

  从对客观的现象进行思考,到对头脑中的观念进行思考,这是一个飞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2 00:51 , Processed in 0.078325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