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17:44:11 | 只看该作者
斑斑爸爸:自己给孩子讲故事和给孩子阅读书籍的区别?我自己在这个方面深有体会。
我以前也是偷懒,经常拿一本精心挑选过的儿童故事书给孩子睡觉和起床之前念,儿子当然每次都听得很入迷,很满足,每个故事都要重复读好多天。但是我发现这有一个问题,孩子特别纠缠于文字,我稍微有点不按书上的文字读,孩子立马就会指出来,告诉我这里读得不对。我就感觉这有点不太对头,我就想我是给儿子讲故事,儿子应该听故事情节才对,可是他就为什么就偏偏纠缠于文字呢?
在华德福理念里自己编故事,或者把已有的故事通过自己的语言讲给孩子听,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后来就自己编故事,讲我小时候的故事,各种搞怪,捣乱,以及好玩的事情,儿子也听得不亦乐乎,津津有味。我也把故事书里的故事翻译成自己的语言讲给孩子听,哪怕是重复很多次,儿子也不会纠缠于文字了。我知道儿子就是在享受这个故事情节,在他的头脑里发挥他的想象力。
给孩子读书和用自己的语言给孩子讲故事,我真是觉得差别还是很大的。

哦..........斑斑爸爸,我好像明白你的意思了.......
各位:
大申在开始听成人小说时的年龄是五岁半......听《战争与和平》的年龄是五岁十一个月零八天.....孩子呢,一般6岁入学,也就是说,申爸说的事情,是在孩子入学年龄之前半年和22天发生的事情;
申爸绝没有意图,想说服哪位爸爸妈妈,在孩子四岁半的时候,听这些东西。
我一直在强调孩子的年龄,甚至发生的事件的日期都精确到日,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醒看帖的爸爸妈妈:注意时间,注意时间。

这个贴是要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思维的发展的,我想,适当地把叙述时间稍稍探进幼儿年龄段里面去......半年和二十二天,并以此为起点来叙述.........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申爸强调一些事情,这不假;可是,申爸强调,不等于申爸反对申爸没强调得事情....特别是,考虑到孩子不同的年龄:对于更小年龄的孩子,如果有针对性地说的话,申爸不但会强调很多未强调得事情,更会鼓吹其中某些事情.....
这个是没问题的。

事实上,申爸不会在没有具体环境的情况下,去反对任何一种教育手段或者措施.......当然,反过来,命题也成立:申爸不会不问孩子的年龄,而鼓吹任何一种教育手段或者措施....

具体的手段......哎呀,这个事情,我已经说了很多很多遍了:手段就是手段,其本身的性质是中性的,无所谓合适不合适、好不好;合适不合适、好不好,是另一个问题,要依具体环境和使用手段的目的来决定.....
没有没有用的手段,同时,也没有包打一切年龄和情况的手段。

举例来说吧,比如,打孩子。这“不是一种好手段”....可是,且慢下结论。如果打的话....用得合适....可以给你打出一个心理健康、阳光灿烂的孩子....
有空儿的话,可以说说这些问题。
哎.....这些事情,都是些无足重轻的小事。


还是言归正传,要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12:59:28 | 只看该作者
167楼很清爽,只有两行看不出任何意图的文字:“这是一些文字”。
这两行字,看上去完全一样。

在168楼,展示了这两行文字放大之后的情形:第一文字行变形了;第二行还是很好看的文字。
“这有什么?你不过是把一幅图片和一行文字放在了167楼而已。”很多爸爸妈妈心里都会这么说。

是的。一个是图片,一个是文字。这两者“看上去”一样,可是,电脑内部对它们的处理机制是不一样的。
这种不一样,在原图的时候,很难察觉,自然也很难区分出来.....事实上,要是申爸做得精心一些,PS好,是根本区分不出来的......可是,在放大看的时候,区别就很明显了。

这体现了很简单但极重要的一些观念。
让我们看看,它有什么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13:00:51 | 只看该作者
补充几句,为的是定义两个术语,接下来好用。
电脑放大理图片的时候,是怎么弄的呢?
图片是由一些点,一个挨一个排在一起,组成的。
具体到167楼的第一行这幅图片,是由105*26个点构成的:有26行点,每行105个点。
如果把这幅图片放大到四倍大,电脑很简单,把每一个点的面积都放大成四倍,也就是长度加倍,宽度加倍。
可以想象,放大之后,原来很精细的点,变成一个大黑疙瘩了。
放大后的图片,粗糙难看。
我们把这种放大方式叫做“简单僵化的处理方式”。

第二行,电脑是怎么处理的呢?
当我们要放大两倍,电脑先把每一个字的轮廓,放大两倍.....这样,就可以保持整体不变形.....然后,在轮廓里面,填充进去小黑点....这些小黑点的大小,和没放大的时候,是一样的....这样,就可以保持细节的精细度.....
这样的处理方式,我们不妨叫做“矢量处理方式”。

现在,明白了“简单僵化的处理方式”和“矢量处理方式”,让申爸先来回复昨天爸爸妈妈们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13:01:46 | 只看该作者
理想与现实之间: 我看莫言的书这种感觉就很明显!他都是一些简单的词汇,可是你能感觉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画,之前读《瓦尔登湖》也同样的感受,看过华德福孩子们写的东西,也能感受到那种灵性。
   同样,读文学博士的书,你的感觉会很不一样,其间很多概念,很多美丽的词汇,但能打动我的还是是前者。 ...


莫言在写作的时候,用的是矢量处理方式;
“文学博士”在写作的时候,用的是简单僵化的处理方式。
为啥要用引号呢?概非所有的文学博士,都不能用矢量处理方式来写作.......申爸抓了理想一漏洞,得意!
且慢且慢且慢........申爸的漏洞,比理想多多了.....还是甭得意了。要是大家都来抓申爸漏洞,恐怕大大不妙.......
赶紧转换话题,不谈这个,不谈这个。

在矢量处理的时候,首先要保证的是“轮廓明确”。
莫言在写作的时候,他的头脑中关注的是自己要说的故事的本身。要说故事在头脑中想清楚了,然后,才涉及到采用什么样的风格、怎样的文字,把自己的故事表述出来。
先有本质,再有表达。
轮廓清晰,细节精细。

“文学博士”是用自己知道的词汇,去堆砌本就不清晰的观点,希望因为砖块的华丽,堆出建筑的宏伟。
呵呵,没有本质,只有手段。
没有轮廓,只有细节。

莫言呢?要是让他描摹一篇“文学博士”风格的文章......比如说哈,在莫言的故事里,因情节而需要这样一篇文章.......莫言写出来的文章,会比“文学博士”还“文学博士”。
这在申爸提到的列夫·托尔斯塔的战与和中,托尔斯泰就描摹过没有文化的交际花的文笔,惟妙惟肖。又臭又长,思维凌乱,逻辑混沌,读得申爸都快背过气去了.....申爸算是领教了。有兴趣的家长,可以找来看看。

现在,把莫言模拟的“博士”文章和“博士”的文章拿来,并排放在一块儿。
就像在167楼的情形那样。

它们看上去一样。

可是,它们背后的“内部处理机制”是完全不同的。

莫言的模拟和“博士”的文章,都是用“很多概念,很多美丽的词汇”构成的。
我们现在知道,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有不同的“内部处理机制”。莫言用“矢量处理方式”,“博士”用“简单僵化的处理方式”。
可是,莫言是怎么建构起他的“矢量处理方式”的机制的呢?

还是“词汇”。
现在,已经有一大堆“看上去一样”的词汇了。

可为什么呢?听我继续讲“词汇”的故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13:02:48 | 只看该作者
斑斑爸爸:
这个利与弊真的很难界定。每个人培养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样。按照申爸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申爸自己会觉得很好 ...


斑爸已经开始指出:每个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我们很可能是在培养不同的东西。
不是在说一件事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13:05:51 | 只看该作者
斑斑爸爸  :那我呢,比较简单,我觉得华德福的那一套基本理念很好,我就按着那一套去实践,每天给他安排有规律的生活,给他提供简单自然的玩具,健康的食品,抽出时间经常陪孩子玩游戏,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在7岁之前不给他灌输知识的学习,就是让他玩。我觉得儿子也成长得很好,健康阳光,很能玩,对我来说这就够了。如果父母都是喜欢读书的,孩子将来也肯定会喜欢读书。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是一个喜欢读书,会独立思考的人。那我们作为父母,自己也要多读书,少用电脑,手机。


...就依照斑爸在这里的说法,斑爸把华德福的一套实践作为一种手段。
那么,斑爸要拿这种手段,实现什么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13:06:31 | 只看该作者
斑斑爸爸:你编好的一个故事,你可以重复给孩子讲很多天,很多次,这也是一种由符合期待的重现所引起的稳定感,也很 ...


编故事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这个手段可能是用来实现另外的目的的。
在大申小的时候,申爸也编故事,讲给大申听。只不过,现在不编了,因为现在要实现的目的和那时要实现的目的,已经不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13:08:31 | 只看该作者
阅妈:申爸说到一个目的性,确实是,我们每个人养育孩子,其实潜在是有一个目的性的,不管否认也好,或是以别的什么名义也好,而且每个人都是从小孩子过来的,回首自己的成长路,什么对自己的成长产生过有益的正向的影响,什么是自己成长中的缺憾,遗憾,这些认知都会对自己的养育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能感觉到申爸知识广博,博览群书,有强大的独立思维能力,这些一定也让你成年后很收益,从思维发展方面,你一定是希望下一代也至少也具备你这样的能力。

而我(斑斑爸爸是不是属于此列?),从小属于放养的,看书没你那么广,写的东西也没你那么深入浅出,文采非凡,但我们从自己的成长中,我们真实的感受到童年自然的、放养的方式,是我成年后对的幸福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的一个重要源泉,而且是越到中年后,越有这种感觉。我对很多事物道理输出功能不行,也就是不会引经据典的辩论,但我相信我的直觉。我的直觉在生活中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好处,所以,我会坚持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玩,家长的干预尽量少一些,最好能多和自然界接触。

申爸前面提到的两条线,这两条线的具体走法,每个家长可能会侧重点不一样,在我,在孩子童年阶段,会以各感官去实践的第一条线为主要线路,一直到孩子小学3年级之后(这也要根据当时具体孩子情况而定),我可能会慢慢引入理论高度的第二条线,这时,也是实践现行的,理论随时候补上的那种。

关于“散养”这个问题。我自己小的时候在农村,九周岁才到村里的小学上学。在此之前,整天在外边野玩儿。对整个一生的助益来讲,我不觉得童年那段时间的野玩,是关键。相反,我觉得我再小的时候,申奶奶给我读的书,还有1979年听刘兰芳的《说岳全传》起了决定性的影响。一个佐证是:我回去看我小学的同学(他们没有一个走出我们那个乡的),他们的各方面的水平,显然很淳朴,但原始。要说散养,他们很多是玩到10岁甚至11岁才上小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13:09:09 | 只看该作者
嗯,好的。
让咱们总结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取得了哪些共识。
还有哪些分歧。

我们同意,在孩子小的时候,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身体健康,阳光,会玩,能有很好的亲子关系的孩子”。或者这么说吧,我们都同意,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任其自然成长。
对孩子在5.5岁之前,大家都是这么想的,毫无异议......这么说的意思是,我认为大家是真么想的;大家也认为我是这么想的....

分歧在哪里呢?
分歧在于,斑爸认为,孩子到了小学三年级之后(可能,因人而异),才引入第二天主线。
申爸认为呢?申爸认为,在5.5岁之后,就应该引入第二条主线。

还有没有更深的分歧呢?
可能是有的。

申爸认为,孩子的整个童年........12年时间......孩子都应该是“身体健康,阳光,会玩,能有很好的亲子关系的孩子”。或者这么说吧,我们都同意,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任其自然成长。

从发言本身来看,斑爸似乎认为第二条主线和第一条主线是对立的。要执行第二条,就会妨碍孩子的自然成长.......我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斑爸说说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13:10:11 | 只看该作者
斑斑爸爸:我没有你这么大胆,在孩子5.5岁就引入第二条主线。我就是简单地认为在孩子7岁乃至到9岁之前是孩子长身体的时候,过早引入第二条线会不会带来孩子头脑过多的思考。而且你给孩子引入的那些东西都还不是一般小孩甚至是大人能理解的,我不知道这个会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副作用,反正在我自己还没有明确这个之前,我是不会这么早引入第二条线的。
我对你的探索和实验很感兴趣,但我不一定会采用。我觉得音乐可以让孩子多听听一些经典的,孩子不一定要听懂,可以作为一种熏陶。但是你在孩子5.5后给孩子读的书,看的电影,我是持否定的态度的。

我很想知道你这么早给孩子引入第二条线带给孩子的积极作用,让我自己去思考甄别一下。

当然了,这5.5只是这么一说,是一种指代的修辞方式。要不,每次都罗里吧嗦地把所有都讲一遍,那就说不成任何事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4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05:09 , Processed in 0.09121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