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20:16:29 | 只看该作者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九)——听了一耳朵《论语》



这是一场遭遇战。
起先,我完全没有料到,事情会是这样。

我不是想给大申经典文献么.....咱们中华文明,首当其冲的经典,当然是《论语》......我就时不时地拿着论语,到大申哪里去试试:读给大申听。
不知道什么原因.......似乎和史代纳有关......我有种信念:如果某种知识真的是有价值的,孩子会自己喜欢它。是本能地喜欢,你不用做任何引导,只要给他,他就喜欢了。
那......“为什么我给我儿读《论语》,他不喜欢听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要不然,是时间未到;要不然,是时间过了。如果你在正好的时候,读《论语》给孩子,他会非常喜欢听的。

这是我的信念啊.....信念么,你知道的,没什么“为什么”。信念就是信念。
我就这么认为。这就是信念。

大约是从大申三岁的时候开始吧.....具体时间,我实在想不起来了......每过几个月,我就拿着《论语》到大申面前念一念。大申很好奇地听着,一两分钟吧,转身就跑了。
孩子不感兴趣。
不感兴趣就不感兴趣呗,总有一天,孩子会“感兴趣”的:按照我的信念,事情应该如此。

最开始的时候,我用来给大申读的是一本《论语》的小册子。流行书的风格,没有定价和版权,应该是某种玩具的赠品。
后来,我把那小册子扔了,换做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

时间定格在2012年的4月底或者5月初的一个什么日子。我又像以前一样,拿出《论语》,读给大申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一路读下去,一边读,一边观察大申的反应。大申没什么反应,静静地听着。不过,这次跟以前不一样。以前,大申会跑开,而这次没有。

听了一会儿,大申要继续去听《哈利·波特》,我就不读了,让他去听哈利·波特。

这只是一丝微风。
微风过后,一切归于平静。
可是,一场风暴,马上就要降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16:00:06 | 只看该作者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九)——啊呀!


2010年5月3日,星期一。
我想通了点儿什么,决定在大申那里试试。

每天晚上,我都给大申讲8页《可怕的科学》,绝不多讲。
我把这个当做亲子阅读。
大申天天听得甜嘴吧舌地,一边喝牛奶,听完我讲的“故事”,自己到卫生间刷牙,互道晚安,就睡觉。

大申已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每天9点多钟,刷过牙之后,就自己躺下,和我互道过“晚安”,不一会儿,就睡熟了。
我呢?早已经到了不需要那么多觉的年纪,就自己在旁边看书。根本不影响大申入睡。

大申刷完牙,我对大申说:“爸爸给你讲讲爸爸看的书,好不好?”
大申极感兴趣:“好!”

我顺手摸过《先天,后天——基因、经验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这本书,从头开始给大申读了起来。
这是本“大人”看的书…内容的深度显然不适合大申的年纪…大申躺在床上,把头枕在爸爸的腿上,兴致勃勃地听着。

为了知道大申到底听懂了多少,我就停下来,问大申:“听懂了吗?”
大申点点头。
我问:“刚才说的什么意思?”
大申就用屁话回答:“刚才说的是‘屁’意思。”然后,哈哈大笑。

读了很久很久,我读得口干舌燥…大申那边呢?闭着眼睛,呼吸均匀,好像睡着了。我就停下来,自己往下看。
没一会儿功夫,大申就哼哼唧唧地说:“爸爸,你讲!”依然闭着眼睛,呼吸均匀,睡熟了的样子。
我只好再大声继续讲。

显然,大申没有“懂”。
可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懂”,要不然,大申不会不依不饶地要爸爸持续不断地“讲”。

隔几天,我没有给大申讲我的书。
目的是想看看大申什么反应。
什么反应都没有。
每天,讲完《可怕的科学》,互道晚安之后,大申就睡了;不管我看不看书。
大申不主动要求我给他讲“我的书”。

又过了几天,我看《创造性领导的挑战》这本书,就又跟大申说:“爸爸给你讲讲爸爸看的书,好不好?”
“好!”
于是就开讲:

“关于创造性领导的挑战

中庸的腐朽

我们的星球可能是颗珠宝吧,它不是。我们的社会是曾有过的最好社会吗?也不是。我们能否充满自信和满足,以至于如凯旋般地狂喜呢,我们不能。
怎么会这样呢?
这是由于我们当代社会趋向于选择一般性的对付策略,我建议称之为中庸。中庸释义为被迫过于盲从于多数人可能的或真实的认知、思想、感觉、要求和行为,以及它们在心理上的作用过程。到目前为止,一切都顺利。
…………

基本的建筑砖块

我把领导释义为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过程,其参与者扮演着基本上等价的但又是互补的角色,他们为了非凡的表现而获取到灵感和动机。
这个定义有着多种含意,包括:
领导并非某人所具有的一种品质,也不是某人为其它人所做的某件事。领导是一种特殊种类的人际关系,即人类之间不断交换着质量-能量和信号的一种特定秩序。
领导关系中的参与者各自扮演着特定的角色。换句话说,在一个领导关系框架中,各参与者以确定的方式,而非其它方式进行运作(如:理解、思维、感觉、生理反应和行为)。
这些角色基本上是等价的。作为领导的一个必备条件是既有一到几位领头人,也有一群所谓的追随者,而后者通常又分属各个阶层。一个选民都没有的总统,就不是什么政治领导人而是一个沙漠上的孤家寡人。一个发出了向敌人进攻的信号却得不到部下响应的将军,不是军事领导人,而是一个悲剧、甚至是荒谬的角色。一个在讲道中呼吁与他一道寻求永生。却没有人追随的狂热信徒,不是什么精神领袖,而是个孤独的宗教狂。隐喻地说,探戈需要两人共舞。所谓的领导者和追随者,可称之为“领导”这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上边就是当时读的片段…不要说大申的年纪,就是成人,能够从上面这段文字整理出自己的思路的,恐怕也不多。

这一次,我不再问大申听不听得懂了。我径直读下去,一直到大申彻底睡熟...我停下来,等了10分钟,也不见大申有反应....

啊呀!
大申竟然听这个。
我的天哪。

大申睡着了。
我却睡不着了。

一场大风暴,降临了。
[发帖际遇]: 大申爸 花了 1 金币 资助失学儿童,真是热心人啊,你也想试试帮助别人的快乐吗?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16:00:39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呢,补充一点事实。
到今天为止,我给大申的有关公认的经典的接触,总结起来如下:
1、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读了两遍;
2、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译》读了一遍;
3、罗念生译《荷马史诗》之《伊利亚特》,读了大约2/3。
就这些。并不多。
尽管读这些给孩子听,有点匪夷所思......可是,孩子喜欢听,读也就读了。

“过早给孩子输入他无法明了的经典”。
让我们好好琢摩一下这句话。

为了叙述简洁,咱们来个借代:
用《论语译注》代表经典的文献,用《不一样的卡梅拉》代表“适合于六岁孩子的读物”.....申爸对《不一样的卡梅拉》没有成见哈....尽管俺自己也没看过,也没给大申看过。就是因为看到这本书在当当童书中的排名如此靠前,才拿它来借代的。

好啦,准备工作就绪。
现在,问题来了:
《论语译注》可能是“过早给孩子输入他无法明了的经典”......为什么大家笃定,《不一样的卡梅拉》孩子就能明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16:02:16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孩子而言.....注意,是对孩子而言,而不是对于大人而言.....《论语译注》和《不一样的卡梅拉》,真的有差别吗?
[发帖际遇]: 大申爸 经常泡在新儿教,得到新儿教奖励 2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16:02:48 | 只看该作者
嗯.......大家的回馈相当有活泼,强调孩子的天性......
我提醒一下:在人类个体发展过程中,会不会有两条主线,交织着向前发展?
一条主线以亲身的经验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不断整合直接经验到的信息,形成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壮大的自我。在这条主线上,蒙氏,华德福....强调得非常多了。
《不一样的卡梅拉》是适应这条发展主线好资料。

还有第二条发展主线。这条主线,以概念的形成为起点,沿着另外一条线路,向前发展。在这条主线上,孩子的天性呈现出另外的面貌。
有三个事情,可以隐约泄露出这条主线的痕迹。

一个事情是,孩子获取词汇的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效率,完全是令成年人吃惊的:在五、六岁的年纪,孩子只要在自然语句中听到一个新词,哪怕只听到极少的几次...哪怕只有一两次....孩子也能“猜到”这个词的主要意思。前边提到的“废墟”就是这样的例子。
而要胜任这种水平的“猜测”活动,需要大脑拿出近于极限的强度来思考。
任何由意识控制的思考过程,都无法胜任这么繁重的思考,提供不起如此的强度。奇怪的是,这种能力,却是每一个孩子天生都具有的。孩子在无意中轻松自如地就能完美地完成这些分析任务。
这是一种天赋的能力。
天性。
一个事情是,孩子穿透现象,直达本质的能力。孩子的这种能力一旦开始显现,就会让成人惊叹不已。
这也是一种天赋的能力。
天性。

还有一件事情。我们去看宗师级的艺术大师。在他们晚年,其艺术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之后,他们手下的艺术就“返璞归真”,无一例外。
那种朴真状态,是孩子童年天然就有的。

在精神气质上,经典是和这种“朴真”相和谐的。
在这个意义上,孩子的“理解”能力,要远远强于成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16:04:30 | 只看该作者
还有其他的爸爸妈妈有见解要发表?欢迎交流。
我们只有讨论,没有对错
孩子发展的两条主线,一条是“由细到粗”,是一个逐渐积累、增加的渐进过程;
另一条,则正相反。一出现,就呈现最强的力度,然后,逐步衰减。

斑斑爸爸:也许孩子真有你的说这种天性和理解能力,但是我们要不要这么早就去开发出他的这种天性,我是持怀疑态度的。我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更多的是凭直觉。

斑爸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确实有“过早开发”这么回事。孩子的某种能力在不恰当的时候被激活并强化,相应的支撑能力没有跟上来,最终导致崩溃。
从人群总体来看,“未被开发”的孩子,应该占绝大多数。在敏感期开始之后,环境中匮乏相应的刺激,导致潜力枯萎。
现在的问题就集中在两点上了:什么时候“开发”?判定是否是合适时间的标准是什么?
[发帖际遇]: 大申爸 在新儿教发帖时心情特好,花了 1 金币请回帖人喝酒,想喝,回帖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16:06:16 | 只看该作者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十)——亢龙有悔



以前,我一直认为,孩子会按照人类基因规定好的程序,一步一步地、有序地执行发展的步骤,进入各种发展阶段。
如果某个孩子在一定的年龄,进入到某个发展阶段,那么,其他的孩子也会在类似的年纪,进入相同的发展阶段。
现在,这个观点有些修正了:某些发展阶段,是以前此的阶段中,孩子良好的发育为前提的。如果前面的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后边一些阶段,孩子终其一生,可能也不会进入。
五岁半是一个分水岭。
在这个分水岭之前,孩子们的发展阶段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异。
可是,在这个分水岭之后,孩子的差异就越来越大......对于前边没有注意,给足环境,让其良好发展的孩子,就会很麻烦.....

话说三年之前。当我偶然发现孩子听《论语》,听《先天后天》的时候,我只是微感诧异。
大申在听《哈利·波特》么,这个东西,也不是“适合于五岁孩子水平的资料”,《论语》、《先天后天》同样也不是。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当我有目的地设计,发现大申竟然听《创造性领导的挑战》时,我震惊了。这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啊:大申听《哈利·波特》,这毕竟还是属于“童话”的范畴,小孩子喜欢童话,也是应该的;《论语》可能是大申好奇,听那么一会儿,过一段时间,就不听,也未可知;《先天后天》也是谈的人的发展,和大申的自觉,也有些关联。
可是,《创造性领导的挑战》......这个东西,完全社会科学领域的话题,如果没有社会经验,那听起来就是天书。
孩子凭什么喜欢听?

理论永远是跟在事实身后的奴婢。

不管理论怎么个反对,可是事实就是事实。
如果眼前的事实就是如此,那一定不是事实错了,而是理论错了。
申爸根本来不及管理论的事情。
首先要考虑的是,怎么利用眼前的这个事实。

这个事情本身........大申听申爸读书,读任何书都行......灰常灰常有价值。如果弄好了,申爸可以利用这一点,去解决一切教育上的问题,并且有效。
怎么说呢?
假如,大申到了需要学习数学的年纪,申爸就读数学书给大申听;
假如,大申到了道德发展的年龄,申爸就读品德书给大申听;
假如,申爸希望大申对物理学感兴趣,申爸就读物理学的书给大申听;
假如,申爸希望大申对哲学感兴趣,申爸就读哲学的书给大申听;
假如,申爸希望大申对人文科学感兴趣,申爸就读人文经典给大申听;
假如,申爸希望大申对几何感兴趣,申爸就读几何书给大申听.............
这玩意儿,就是郭靖的“亢龙有悔”。不管情况怎么样,对手怎么着,就这一招儿使出去,准管用。
申爸喜欢这样的招数。

实际上,在过去的三年里面,申爸就是读了上述的那些书,给大申听的。
巴菲特说,他要找一个又长又粘的坡,滚雪球。
当时,申爸的想法和巴菲特倒是不谋而合,也想找一个又长又粘的坡.......菲特的书是后出版的哈.....
申爸找到的是刘辽逸版的《战争与和平》。

申爸决定,给大申读这部长篇小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17:27:32 | 只看该作者
阳阳妈
还有一点是我注意到申爸在给申读非儿童书时,申的年龄应该在5岁多以后了吧? ...

阳阳妈说得是。
当时,大申是五岁十一个月零九天。


阳阳妈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引入的时机是需要把握的。

咱们现在正在讨论的问题,就是时机的问题。当然,还有手段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17:29:16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些文字

文字.jpg (2.29 KB, 下载次数: 2)

文字.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17:33:55 | 只看该作者
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上面这个帖子了。
内容很简单:
这是一些文字。
有什么不同吗?
有!
咱们用的浏览器,大概都有相同的功能:按住Ctrl键,再按“+”键。
页面被放大了。
放大之后呢,这两行“一样”的文字,变成这个样子了:


这说明什么?

放大.jpg (16.96 KB, 下载次数: 3)

放大.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5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05:08 , Processed in 0.077954 second(s), 2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