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7:29:29 | 只看该作者
回答一位妈妈提出的问题

有一位妈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有一问题想请教下:孩子现在2岁,自己的东西不许别的小朋友玩,也不愿别的小朋友靠近自己,如果要是侵占了自己领地,就会动手打人,请问这种情况换做您,您会怎么处理?”

直接了当的回答是:不用处理。过几个月,就好了。

我要说的不是这个。
我要说的是:新晋的爸爸妈妈,由于没有经验,不知道应该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哪里。常见的情形是:放在了完全不该放的地方。
孩子呢,自打一生到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时刻,都有这个时刻正在发展的东西。
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时刻”正在发展的东西上,是最妙的。

比如说,这位妈妈提到的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是孩子的表现完全不符合社会的要求,在社会的交往需要孩子大度、宽容的时候,孩子表现出自私、粗鲁还动用武力。
这位妈妈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可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合适的时间不是在2岁,甚至6岁之前都不是合适的时间。当孩子上小学之后,是很好的引入期,用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孩子,在学校和小伙伴交往,做么做。
在孩子7岁之后,可以给孩子讲道理了,为什么这么做。
也就是说:在孩子入学之后,是这个方面的问题的“正在发展的东西”。在8岁的时候,是教导孩子的合适时机。

假如,这位妈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社会交往方面,来教导孩子......这是什么结果都不会得到的,枉费了时间和精力.....孩子在2岁的时候,是音乐、节拍、节奏发展的敏感期。
把时间和精力挪一些,放在和孩子一起听音乐,踩着音乐的节拍蹦蹦跳跳......几年之后,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在孩子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2-11 17:30:31 | 只看该作者
“智力”是个什么意思(一)


爱微笑
呵呵,这个问题跟我疑惑的第一个问题是有关联的。即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和目标、基于对孩子有什么 ...

微笑妈妈........8好意思哈,先前把妈妈和爸爸搞错了......上来,直接点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目标是什么?
微笑妈妈有种直奔垓心,不为任何枝枝蔓蔓的小问题所纠缠的能力。
这种直指问题本质的能力,就是我所说的“智力”。
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我称为“智力发展良好”。

有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我郑重地提给微笑妈妈:你能够回忆起,你的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吗?
这是个需要仔细回忆,认真回答的问题哈....
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重要。

十分奇怪:
在成人世界,良好的智力无疑是一种“稀缺资源”.....就因为稀缺,所以十分“值钱”......
可是,对于孩子.....每个孩子天生的智力发育都是“良好”的....当孩子长到12岁.....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实际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孩子的“良好智力”消失不见了,这些孩子预备好,行将归于成人世界中的“大多数”的大堆中去;只有剩下的个别的一些孩子......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分到了“智力发展良好”那堆里边去了。

实际的情况,它就是这样的。
掌控人类发展的上帝,在智力发展这个问题上,似乎是在做减法,而不是加法。

让我们专注于主题....实际是让我专注于主题:
有两个问题。一个呢?是“什么是智力”,另一个呢,是“智力是什么”。

前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
在八十年代末抛弃了铁饭碗,毅然下海的那些人,有良好的智力。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些人都成功了;
在零七年股市大顶的时候,清盘,入袋为安的那些人有良好的智力。后来,中石油从48块一路跌到了几块钱;
林毅夫有良好的智力。79年的时候,他就抱着几个篮球,游过台湾海峡,“叛逃”到大陆。因为他认为,一个巨大体量的经济体,经济将会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会产生巨大的机会。他游过来抓机会。三十年后,他称为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要是一直呆在在台湾那个小地方,林毅夫无论如何也到不了这个位置....
.....其实呢,任何一种成功,它背后站着的那个人,都是具有良好智力的人.....不好再举例了。再举,会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胜者王侯败者贼”上面,而不是“什么是智力”上面。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 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具体事例,都是些大事例......要不,我们怎么能都知道呢.......可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和这些大事例没关系....我们每天每天遇到的,都是些细碎的小事:要不要跳槽?工作有许多事项可做,做哪一个?2岁的儿子出现了“完全不符合社会的要求”的行为,要不要干预?

事情尽管小,那些“选择对了”的爸爸妈妈,也都是有“良好智力”的人。
让我们试着做一点儿归纳:
第一,智力和未来有关。不管怎么说,当下是混乱的,未来是不确定的。混乱导致我们不知道当下该怎么办.......不知道怎么办,就乱“办”,导致丢失了当下。丢了当下,就丢了未来.......不确定导致很多人躲避未来这个问题:这才是所有人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第二,智力是一种能力、是人的一种素质,这种能力和素质能够让一个人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可惜,这些归纳,根本不足以回答“智力是什么”这个问题。

要搞清楚“智力是什么”,还得扩大视野,更换角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10:18:29 | 只看该作者
老师能教给孩子什么,为什么(五):组织能够做到什么


彼得·费丁南德·德鲁克(Peter Ferdinand Drucker)。
此翁生于1919年11月19日,卒于2005年11月11日。

2005年11月26日。
整个一个上午,我没干别的,一直在打电话。
打给《21世纪经济导报》的北京发行部。从邮递员打起,一直打到他们的总经理。
一路上去,训斥每一个人。

我一定是气疯了,当时。
05年,我花“巨资”,订阅了一整年的《21世纪经济导报》。目的倒不是为了看里面的“投资分析”,主要是,这个报纸背后有一群大写手,当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它能够快速地联络的这些写手,及时奉上深度分析专题。
我就是为了这些深度分析,才订了厚厚的那摞纸的。

21世纪为了德鲁克,专门制作一份纪念专辑。应该有厚厚的一摞,随报纸递送来的。
我订一年的报纸,就是为了这种专辑。
可是,送到我家的报纸里,那摞专辑,却没有了。
报纸的页号连续地排着,正正好好,到了我需要的那些页,没有了。不见了。
我反反复复地翻,希望小偷能够为我留下几张。
可惜,没有。
一张都没留下。

我暴怒了。
尽管被骂的每个人都承诺,为了“补上”缺失的那些报纸。
可我知道,他们是补不上的。
确实,一直到2006年的11月,我也没等来“补上”的报纸。

德鲁克,何许人也?
如果你去请度娘,它会告诉你:这个人是管理学之父。
其实呢,准确地说,这个人是一个社会学家。在他中年的时候,他想搞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组织是怎样创造价值的。
这里所说的组织,相当于我们现在口语里的“单位”、“公司”这类词。

在德鲁克试图弄清楚他自己的疑问过程中,他顺路“发明了”管理....也许,是“发现了”管理.....没谁知道准确地应该怎么说。
反正,不管怎么说,自打德鲁克之后,才有了“管理学”这门学科。
所以,他才成为“管理学之父”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10:31:52 | 只看该作者
斑斑爸爸:我这里说的理性思维能力,可能用”思考“这个词来代替会比较好。从你的帖子看出来,你是一个特别会深度思考的爸爸,我是自叹不如。你的儿子在这么小的年龄就表现出跟同龄的孩子不一样的思考能力,在你的循循善诱下能做出那么理性的决定,我就在想是不是你过早地给孩子引入思考了。
你给你儿子看的那些电影我看了没有一部是动画片,都不是完全拍给孩子看的电影。我给儿子提供的还是一些优秀的动画片(也很少),这就是从我的视角来看的区别。


我明白斑爸的意思了。
先说简单容易的问题,就事论事动画片。
大申不是没看动画片。正相反,孩子看的动画片应该比一般同龄的孩子可能要多得多。
大申看的动画片,主要是《蓝精灵》。不过,是英文版的。
那个东西非常长,总共有427集,播放一遍要110个小时。
大申不只是“看了”....事实上,他前前后后看了三遍.....这意味着,要是有个孩子每天都在电视上看动画片,《动画世界》,每天半个小时。大申光看Smurfs的时间,就相当于风雨不误地连续看了两年。
这并不包括大申很小的时候看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当时,孩子差不多把那些美术片,都看了一遍....还有这几年去电影院看的动画大片,回到家里看的相应的英文版动画片。

现在,不纠缠于这个简单的问题,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复杂而重要的问题上:
我们能给孩子引入思考吗?
我们真的能通过循循善诱引导出孩子的思考能力吗?还是思考的能力已经在孩子的头脑中了,“循循善诱”仅仅是把这种能力激活?
.....还有,思考的本质是什么?到底什么是思考?一个人思考的时候,他的头脑中到底在进行着怎样的过程?....

这些,都是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2-12 12:12:36 | 只看该作者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六)——发现和探索



“孩子到底在听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不知道,在成长的孩子的小脑袋里,到底发生着什么事情。发生着的这些事情重要呃....它们将决定孩子思维的水平,认识事物的能力,对待事物的态度,对待周边人的态度,孩子未来的行为.....如果我们认同“头脑指挥着人的一切行为”的话,那么“头脑”的形成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
可惜,我们还是不能直接知道孩子的小脑袋里,到底发生着什么事情。

尽管如此,事情也并不绝望:孩子自发的兴趣,可以透露出一些隐秘信息,让我们可以一窥里面那神秘的世界。
现在,一缕神秘光线....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缕光线....冲过重重迷雾,透露出来。
我要破解它带来的信息。

我的第一个猜测是:孩子为故事中亲切的语气所吸引....
大申听的《夏洛的网》是一个叫刘佩佩的姐姐讲的。佩佩姐姐的态度和蔼,语气亲切....我觉得有些太亲切了,称得上亲昵了....
妈妈给孩儿讲故事,态度、语气是很重要的事情哦....这大家都清楚。

测试这个猜测,很简单。
我还有佩佩姐姐讲的《法布尔昆虫记》。
同一个人播讲的故事,态度语气都是一样的。
我把《昆虫记》中的一节,插到《夏洛的网》里面,看看大申的反应怎么样。

《夏洛的网》在音响里正常播放着。大申坐在沙发上,手里翻着一本书,一边看,一边听。
佩佩姐姐在做一集的结语:“........到底是谁取得了胜利?故事总要是有悬念的。想知道的话,明天,不要忘记了,到这儿再来找佩佩姐姐。好啦,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啦。我们....明天再见啦!”

我紧张地观察着大申的反应。
一切都很正常。
大申看完了一页书,伸手去摸书页,准备翻页。
一个文件结束之后的短暂停顿。
接着,音响里想起了《法布尔昆虫记》的声音:“最近,毒王非常想家。”同样的佩佩姐姐清新亲昵的声音。
大申正在翻起书页的手,停在了半空中。孩子警觉地抬起头来,把脸转向音响,努力地、仔细地聆听,皱着眉。然后,佩佩姐姐唱了起来:“阳光照射着.....”
大申啪地一下合上书,把书往沙发上一摔,愤怒地大叫:“爸爸!《夏洛的网》!你放的不是《夏洛的网》!给我播《夏洛的网》!”
我赶紧跑过去,按键,跳到下一首。
“嗨!小朋友,今天,你心情好吗?真高兴,又和你在一起啦。我现在.....”是佩佩姐姐的《夏洛的网》。
这回对了。
大申愤怒地瞪了爸爸一眼,伸手去拿刚才摔走了的那本书。

我赶紧退回书房,打开千千静听。
《法布尔昆虫记》讲到“阳光照射着.....”的时候,时间显示:12秒。
我按了一下暂停键,呆住了。

很明显,孩子不是在听语气。
我的假设不成立,想错了。

让我吃惊倒不是这个。让我吃惊的是,孩子的反应速度。
12秒,这么短的时间,孩子凭什么确定,给他放的故事换了?
不仅时间如此之短啊....还有更甚者:孩子当时正在专心地看书。孩子是在一心二用的状态下,用了这么短的时间,捕捉到换故事这个事实的。

哎呀,神奇。
太神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1:44:53 | 只看该作者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六)——真的喜欢听


实验过了各种假设。
没有一丝进展。
不知道孩子到底在听什么。

在合适的时候,给到孩子合适的环境,孩子自己就开始贪婪地吮吸。
我把成人的故事给了大申,孩子就没命地听起来了。
是时,大申5岁5个月。

冬天,天亮得很晚。早上七点半的时候,天才刚刚放亮。
大申五点半不到,就爬起来了。
小东西睡眼惺忪,跌跌撞撞地摸进卫生间,照着马桶的方向,来个大哗哗,也不知道都撒到哪里去了。
然后,就跑进客厅,打开灯,一只小手遮挡强烈的灯光,一只小手去抓Nano。

故事从音箱中流淌出来。
大申心满意足地到沙发上,端端正正地坐着,听。
只要故事一开始播,大申的睡意顿时全消,精神起来。
7点钟到了,大申动身去幼儿园。这时候,天还很黑,星星和月亮都还挂在天上。
那段时间,大申去幼儿园,动身前,他已经听了一个半小时的故事了。

周六日,大申不用去幼儿园,可以一直听。大约到了七点半的时候,大申坐不住了。
小东西跑到书架那里,抱来一抱书,摊在沙发上,一边看一边听。
除了出去玩儿,整个一天的时间,大申就这样一边看一边听。
小东西可以一直听到晚上九点。
听了一天,实在太累了。小脑袋瓜一沾到枕头,一分钟都不到,就睡熟了。

在大申入学前的三个月,大申从幼儿园结业了。
整整三个月时间,天天都是这么过的。
[发帖际遇]: 大申爸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请喝酒,并获得 1 金币,太幸运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1:48:48 | 只看该作者
斑斑爸爸  
其实我不主张在幼儿阶段给孩子看过多的动画片,我们家是很少看的。​我儿子是在华德福幼儿园长大的,我也有幸了解了一点华德福教育。在华德福教育的理念里,就不主张在幼儿阶段看任何形式的动画片,接触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子科技产品。不主张学龄前的儿童听录音、看电视,而主张爸爸妈妈、老师给孩子唱歌、讲故事。

动画只是一种形式。
给孩子看动画的目的、什么内容的动画是关键问题。
哦...华德福啊。
我对华德福没有任何了解,也没有任何成见。

如果华德福坚持在学龄前,孩子不接触任何现代视听手段....那也会有它的道理。
让时间退回到100年前,那时候,啥现代的视听手段都没有的。那时候的人,也是要琢磨怎么教育好孩子的。

在这个意义上,华德福也许只是忽略了近一百年来人类在信息传播方面取得的成就而已,把自己退回到100年前,和那时候的人一样的起点。
现在,好像.....利不利用这些手段,好像不是关键。华德福应该有核心的什么东西,来开办它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1:50:00 | 只看该作者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七)——神性和听的结果


我想做个测试:大申一边看书,一边听,到底听进去了没有。

“黑暗中出现了一双明亮的眼睛,渐渐地…”音响里的故事说。
大申正坐在沙发上,专心地看他的《DK大百科·太空卷》。
“大申,这是谁来啦?”申爸问。
“多比!”
大申头也不抬,随口说。
说完就完了,大申仍然看他的书。
看书的专心,一点儿也没有被打断。

果真是多比来了。
大申看过DVD的。

这真让人惊奇:孩子在专心地看书,可也在专心地听故事。
这个叫做“一心二用”。岂止是一心二用,就这个例子来说,大申是在一心三用:一用于看书;二用于听故事;三用于听爸爸的问题并回答。

孩子来自于神秘之界。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带来了神性。我们成人办不到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却是轻松容易的事情。至少在大申五六岁的时候,这种一心多用的能力,惊绝老爸。
孩子自己,却浑然不知。
也许,“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于孩子来说。反倒是,大人竟然连一边看书,一边听故事都做不到,会令大申感到惊奇不已。
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消失.....消失了,不见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今天的大申,还可以“一边....一边”地做事,但是,孩子已经开始喜欢“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情”了,偶尔,会拒绝一边看书,一边听什么东西。

这种转折点,是在7岁之后的某一个时刻。

在听完了《哈利·波特与密室》之后,词汇方面的效果就明显显现出来:大申的话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文陬陬的词儿,明显是从《哈利·波特》中学来的。从用词上看,用得基本不错。
看来,大申确实理解那些词汇的基本意思了。


举几个例子:
有一天,申爸和大申一块儿去大郊亭桥,买做科学实验用的玻璃器皿.....是时,大申五岁八个月......那边比较荒芜,很多小店用蜂窝煤取暖,烧剩下带孔的煤渣,就扔在门口的人行道上。
大申指着煤渣,问爸爸:“爸爸,这里怎么有这么多烟花的废墟啊?”
“废墟”!
从“废弃的东西”这个意思看,“废墟”用得还算可以,只不过从来没有人说烟花放过剩下的带洞的纸盒是“废墟”——当然,大申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蜂窝煤。


刚出门的时候:“大申,我觉得你应该练练新学的两首曲子。要不然,你下午上钢琴课,就得不到小贴画了。你说呢?”我对大申说。
“我早就对小贴画不感兴趣了。你还小贴画小贴画的。幼稚!”
呵呵,“幼稚”。
大申很“幼稚”,但不喜欢别人说他“幼稚”。他倒喜欢说别人“幼稚”。


前一天,就在去买玻璃器皿之前的那一天:
《可怕的科学实验》里面,“实验需要准备的东西”中有一个大玻璃碗,申爸和大申探讨,可否用大申的鱼缸代替大玻璃碗:“...那好吧,你再找别的东西吧…反正我是坚决不肯把我的鱼缸推荐给你做实验的…”大申总结说。
呵呵,“坚决不肯”。

“废墟”、“幼稚”、“坚决不肯”,这些都是第一次从大申口里说出来的词汇。大申用得显然还不够妥贴。可是,不管怎么着,大申是记住了,并且在用。用着用着,词意就会慢慢体会,能用得越来越精确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11:50:47 | 只看该作者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八)——狂暴!


申爸是这样的:
申爸会有各种各样的构想......汗牛充栋,数不胜数。绝大多数,也就是想想,想完了也就过去了。能够拿来到大申那里试试的,都是深思熟虑的好点子。这些点子当属极少数,寥若晨星。

可是,从绝对量上看,在大申那里试过的点子,也非常之多。差不多每天都在试着什么想法.....绝大部分,过去了就过去了。过去了就忘掉了,现在,一点点也回想不起来了。
一个想法,大申那里一试,不成功。申爸就想:“哦,这个可能想错了,再看看”。因为,这是个孤立的,“不成熟”的想法;或者,“哦,这个想法,大申的年龄还没到,过段时间在试试。”因为,这是个深思熟虑的,非常重要的想法。我记得这个想法,过段时间,再试。
就这么着,绝大多数想法在大申面前....也就是在事实面前....夭折了。
夭折了就夭折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可惜。
绝大多数,不行,砍掉;绝大多数,不行,砍掉....
就这样一层层地筛选....最后,总会剩下些什么。

那些预谋已久的想法,一旦在大申那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就开始抛却所有其他的思路,集中在这个思路上,进行拓展。
现在,听成人小说,明显就是其中的一个。

“废墟”这个词,显然不是一个口语常用词。大申不看电视,不听收音机....现在,在大申的语汇里面,竟然出现了这个书面语汇。很显然,这个词只能来自大申正在听的《哈利·波特》。
真神秘啊......我的意思是说,从“废墟”所蕴含的词义来看,这个词确实是指那些“废弃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看,大申用得没有错。可是,从来没有人拿这个词来指代一块烧完的蜂窝煤灰。这个词传统上被人们用来指代“废弃的建筑物”。在这个意义上上,大申用得不是很贴切。

我的思考角度是:“废墟”这个词,即便是在《哈利·波特》中,也不是一个常用词。大申也许只在小说中听到了一次,也许听到了两次。只听到一两次,大申就“猜到了”这个词的基本意思,并且能够用出来,用了出来,尽管牵强,但也并不突兀。
我要的就是这个!要给大申更多的成人小说,让大申有一个环境,尽可能地用一样的方法,获取更多的词汇。
大申喜欢听,要听;狂暴地听。
既然有这么好的事情,得多给啊!
申爸也狂暴了。

这是当时的真实想法。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着棋走对了。
并且,这是一招手筋。

大申大约从五岁五个月,到六岁三个月上学之前,听了数量惊人的小说。
从《夏洛的网》开始,听了《波普先生的企鹅》、《法布尔昆虫记》、《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小布头历险记》、《小熊维尼》、《吹小号的天鹅》、《蟋蟀历险记》。这些都是童话,短短的,只能算是开胃小菜而已。《哈利·波特》一共七部....这个东西长,整个播下来,竟然有183个小时。
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18小时
第二部《哈利波特与密室》                   22小时
第三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23小时
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29小时
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33小时
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29小时
第七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29小时
即便是每天听4个小时,也要听上一个半月才能听完。
这么长的东西,大申兴高采烈地啃了下来。不让听?那哪里成!每天必须听,听够为止。
听完了哈利,大申开始听儒勒·凡尔纳。我找来了所有能找到的凡尔纳,有《神秘岛》.....这个有两个版本,大申都听了....《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气球上的五星期》、《太阳系历险记》、《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机器岛》、《环月旅行》。听完了这些,大申开始听《亮剑》还有《藏獒》,这个有I、II、III三部。
后来,大申上学了,没有那么多时间听了,这是一,其二,我的思路也变了。仅有的时间,用来给大申听《世界上下五千年》。这也是个巨长的故事,大申听了好几遍......事实上,古代史部分,大申听了至少六遍!

狂暴的,听汉语故事的时代,就这么过去了。
大申疯狂地听故事。就在听了半年之后,发生了另外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件事情完全不在申爸的预期之内,却又如此地诡异....如此地重要,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它的重要性.....这个事情在大申思维发展史上....不,在孩子的思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件大事,导致申爸更加疯狂地想知道,孩子的头脑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也因为这件事情透露出来的线索,导致申爸最终终于搞清楚了,孩子到底在听什么,是怎么回事。

接下来,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0年5月9日,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
是日,大申五岁十一个月零六天大,还有22天,六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20:16:07 | 只看该作者
词汇: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实(八)——楔子


大申表现出了一种极度怪异的能力...就在差一点点不到六岁的时候....之所以说它怪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方面,这种能力极其重要....重要到几乎可以涵盖一切所谓“教育”的范畴;另一个方面,至今为止,据我所知,只有大申一个孩子有这种能力.....不管是现实中,我身边的朋友,还是成千上万的网友,都没有人报告说,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观察到了这种能力。就申爸所及的文字中,也没有提到这种能力。
当一个活生生的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真的是不可思议。

要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应该从“经典”谈起。
先说说经典,当做楔子。

经典文献,是些咋样的东西呢?
经典文献,自有它“经典”之原因。

有一类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称他们为“范式的开创者”。雅斯贝尔斯的那个大部头的作品,名字叫《大哲学家》的,是少数我认真从头看到尾的书之一。

在《大哲学家》中,雅斯贝尔斯说,有一类哲学家,开创了一整个文明...这样的牛人,迄今为止,在人类这个物种中,总共才出来四个:佛陀,苏格拉底,耶稣和孔子。
这些人有意思,全都尊崇“述而不著”...其实,从我角度来看,“述而不著”无非是懒惰的代名词...佛陀传下来的经,金刚经什么的,是弟子后来记录的;耶稣的新旧约也是门徒所写;论语是孔子弟子所写。最绝的是苏格拉底,根本就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下来。
要是您希望和这些人一样牛叉,就要每天光想光说,一个字不写。我是没指望了,因为已经写了这么多没用的文字在这里。

这里所说的“范式”,值得好好理解理解。一个文明的“范式”规定着这个文明的基本问题、整个文明大厦的主体结构、其文明的发展方向、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甚至什么可考量什么不可以思考...

跟这个同类,但比较好理解一点的是彼得·圣吉的“心智模式”。这个是指一个人,他认为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哪些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既定的事实,根本不用去质疑....一个人,在你看来笨拙而迟钝,只要更改一点点,就能有重大的突破,他面前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可他就是不能换个角度想一想,出现这样的事情,肯定是这个人的“心智模式”阻碍了他自己。
往大了说,一个文明...儒家文明、基督教文明、科学主义精神的文明...他们的跟心智模式相对应的,就是“范式”。

了解了“范式”是啥,就很容易了解,范式开创者的著作,对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文明之中的人,意味着什么。

有一个人,捡到了一张纸,上面画着条条道道,标着长度宽度高度...他到国家大剧院去,拿着那张纸和实际的建筑对照,他发现:诶!真神,这图也不知道是谁照着大剧院画的:大剧院里有什么建筑,纸上就画着什么建筑;找个卷尺量量,建筑物的长宽高是多少,纸上的长宽高就写多少...
这个人以为那张纸是照着大剧院的实物画的,殊不知,他捡到的是大剧院的建筑总图。
事情的真相是:大剧院是照着那张图建的!

我们这个文明,是照着《论语》《金刚进》《道德经》里面所说的东西建的。你要是这样认为,不会有大错。

我自己的感觉吧......我和很多朋友们谈天儿的时候......我记得,好像在35岁之前,根本没有谈到过《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可是,现如今,每次聊天,时间长的那种...几乎每次都能聊到对《论语》《道德经》《资治通鉴》的理解,要不然,也是引用里边儿的话:“呵呵,名可名么”,“君子以自强不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那么干法,暴雨飘风而已”....

我自己呢,当年是自己摸到《道德经》和《论语》这里来的。先是觉得那里面的话儿说得很对,总结得精辟...后来,就开始读这些文献,反复读,越读越觉得对,越读越觉得讲得妙...没有一句不中肯,没有一句无所指...我就像那个捡到纸的人一样,以为那经典总结了我身边的所有人事道理,我就想,孔老二老子这些家伙,咋这牛捏?好几千年之前,就把他死后好几千之后的事情的道理写了,写进了他的书里...

后来,有一天,我读《大哲学家》,我忽然意识到:靠!搞什么搞,那些经典就是建筑这个文明的建筑总图。这个文明是按照建筑总图构建起来的,要是觉得经典里面说的不对,那真的就不对了!


孩子还小,接受能力强。你给孩子什么,就是什么;教孩子什么,就会什么。
经典文献,是我优先考虑要给大申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5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9 23:53 , Processed in 0.08562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