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571#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09:31:05 | 只看该作者
雪中燕:
申爸能否考虑也在北京搞一个像上海菁爸那样的互助社团啊,这样你就可以一举两得了,是不,那啥,你不是一 ...


要是申爸也搞个互助社,怕是大大地不妙。时间都用来弄互助社了,没时间挖坑了。要是哪位妈妈想搞一个,申爸保证参与,绝对没问题。不信,你问问菁爸,搞那个互助社,组织协调的工作,花他多少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2#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09:31:24 | 只看该作者
千江一月 :
听申爸的建议,不给楠楠听三国演义的评书。结果他根本没意见,可见他还没听进去。

反复考虑半天,给他听 ...



楠楠妈妈,
1、电游,干脆掐了算了。把所有电脑设备上的电游全部卸载,坚决规定不准玩。一个星期,孩子就不想玩了。对于孩子,最重要的是维持他一个良好的内心状态。一个电游,一个电视,玩上了,孩子的状态就特别不好;
2、晚上以那样的状态读天书,完全没有问题。楠楠妈妈也试试,就像2398#里景硕妈妈那样,看楠楠对于已经度过的天书和未读的天书,能区分不;
3、申爸是在想:楠楠上的是国学幼儿园,楠楠家又喜欢古文,完全有条件走中国传统的道路启智。只是,涉及到天书和音频资料的选择,申爸可就捉襟见肘了。
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方式,目前在申爸看来,是最效率,最有针对性的方式。
总的来说,孩子智力的建构,申爸的思路是让孩子基于身边的客观世界来进行。中国的传统更直接,基于语言本身来进行。为什么说基于语言本身更直接呢?因为,“基于身边的客观世界”,是一个建构过程完成的。这个建构过程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
中国传统的智力建构过程,直接利用了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特性。

大致说来,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孩子智力的建构过程,也是以词汇为手段,形成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紧接着,用中国传统的小学和训诂,升华成理性和逻辑的思维能力。

这个这个......申爸再想想,楠楠妈也想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3#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09:32:14 | 只看该作者
一骆:
申爸辛苦了!反馈下骆听评书三国演义情况:因为过去都是他自己带着复读机,我放上东西,除了英语规定的三十 ...



骆骆妈,当然让骆骆继续听三国演义啦。孩子已经听进去了,莫嘀咕。

那啥,借骆骆妈的话头,申爸再说说听故事和听天书。
假如大家没有像这样,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孩子故事的话,孩子的词汇收集系统,也一样启动运转,在自己生长的环境中,从嘈杂的背景中捕捉零散的词汇,建构自己的智力。
这是一个自动过程,到了年纪,自己运行。等到了7.5岁,形成智力。
智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孩子捕捉到的词汇的周备性主题性和非断头性.....前边申爸是用的这几个词儿吧.....

给孩子听故事,孩子只要不在听的时候明确反对,就表示孩子在听。其实,明确反对,他也在听!
可是,要孩子表现出想大申、怡和景硕那样的“兴趣”,需要孩子听上一段时间。至少也得四五个月,孩子自己形成了聆听能力才行。

妈妈们特别在意于孩子对天书的评价。事实上,孩子的评价,无所谓。
但是,造成孩子评价的原因,有所谓。
这里的妈妈,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在给天书之前,已经给孩子形成了很强的情景兴趣。只要一开故事,孩子就条件反射地认为,妈妈要来问我问题了.....我得向妈妈提问,互动,妈妈才高兴......可是,这个听的东西,我真的听不懂,没法问问题,妈妈会不高兴,怎么办?这样的心态之下,孩子当然不要故事,对故事形成负向评价。爸爸妈妈一听到负向评价,就开始嘀咕。

其实呢,听故事,在孩子听故事的同时,爸爸妈妈彻底放手,让孩子一边听,一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最好的培养专注力的方式。
川京妈在隔壁聊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力。其实,在小孩子,自我控制力就是专注力+情境兴趣。
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做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他就会一直做下去,直到腻了,换一件做。这就是专注。孩子天生都是专注的。
为什么很多爸爸妈妈老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专注力(或者自我控制力)不好?
那仅仅是因为,孩子正在专注地做的事情,不是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当下专注地做的事情。仅此而已。
要是孩子自发做的事情,正好是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就好了。
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靠情境兴趣。
把最重要的一两件事情,培养成孩子的情境兴趣,问题就圆满地解决了。
比如,听天书,在敏感期,把它变成情境兴趣。孩子上学了,把“回到家,先写完作业”,变成孩子的情境兴趣。
在大申那里,申爸就把这两个事情变成情境兴趣。基本上,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

我们都知道,维持孩子自主活动的重要性。孩子在专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不应被打断。因为爱子心切、教子心切的缘故,爸爸妈妈老是觉得孩子自己摸索的时候,行为笨拙,做得不好,老是想去教孩子。可是啊,孩子的这种试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被父母打断,他的大脑的建构过程就被打断了。

其实呢,在申爸看来,很多很多家长,太想教育孩子了,所以把事情正好做反了。
正确的做法是:只留三国演义在播放器里面,孩子在家,就把播放器打开,然后,放孩子自己呆着,家长该干啥就干啥。对于孩子听的东西,干的事情,不闻不问不理会。过一段时间,孩子的专注力也恢复了,聆听能力也有了。
就这么简单。

可是,简单的事情,往往是最难做到的。

当然,孩子的很多技能,是要教的。什么时候教呢?高效陪伴的时候教。放手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爸爸妈妈休息好了,该做的家务也做完了,心情愉悦,全身心地和孩子一块儿玩,做游戏,教孩子各种技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4#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09:34:12 | 只看该作者
人有病 天知否(十八):走路不走断头路,行船不行险恶滩(之二)
背后的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怕蛇。
可是,你仔细观察过吗?小孩子,尤其是三四岁的小男孩,特别喜欢蛇。不止是蛇,还有鳄鱼啊、恐龙啊、蜥蜴啊,凡是那些丑陋恶心的东西,他们都喜欢。孩子们特别喜欢把那种质量低劣的塑胶蛇拿在手里,黑乎乎不停地蠕动,又恶心又怕人。冷不丁一回头,鼻尖正撞上淘气的孩子手里久已等候的假蛇,吓得心都快从嗓子眼儿蹦出来了。

人类这个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是和爬行动物共享同一片天地的。和爬行动物,打了千万年的交道。
这些动物,对人类的祖先的安全,威胁是最大的。
人类的祖先需要警惕这些爬行动物。
进化把人类对这些爬行动物的警觉,固化到了基因里面,一直遗传给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让我们头脑中都有一个处理这些动物形象,并提请大脑注意的神经回路。
人生下来,只有对这类动物的警觉。警觉不是害怕,警觉是一看到这些动物,注意力就高度集中起来,预备做出反应。这是物种生存的需要。
害怕是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后天心理。这个不去说它。

这种警觉,在人生之初,小孩子那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家发现没有?一旦有妈妈说,孩子对于申爸推荐的其他故事,全部不接受,申爸是怎么做的?
申爸推荐昆虫记。一沾到昆虫记,基本上所有的孩子就都马上喜欢上了。昆虫记听完了呢,听夏洛的网。
这种推荐,不只是从大申的经验来。申爸受到资料的限制。如果有有关恐龙的通俗的有声读物,那更会受到孩子们的喜爱,肯定可以百发百中。问题是,到目前为止,申爸还没有找到这样的资料,只能退而求其次,建议昆虫的。

这个昆虫呢,很显然,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人类祖先的食物。就如同安全的警觉是为了生存,觅食的警觉也是为了生存一样,人类的大脑中,也固化了有关昆虫的神经回路。
利用这种神经回路提起的警觉,让孩子喜欢聆听昆虫记。

至于小猫小狗小兔子,这些都是人类后来驯化的动物,只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人类的祖先是遇不到的。小孩子对于肖毛小狗小兔子的喜爱,是一种文化现象:孩子从一出生,爸爸妈妈给的资料就是这些。久而久之,习惯了这些,表现出对这些主题的偏好。这是后天养成的,和神经回路和遗传没有关系。三四千年比照起动辄以百万年为单位的人类进化史来讲,短得实在不值一提。这么短的时间,不会进化出有针对性的神经回路。

申爸是根据科学假说,推导出给孩子什么资料,作为聆听的启蒙的。
这没什么问题,申爸就是这么做的,实践下来,不管是在大申那里,还是在这里的别的孩子那里,都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5#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09:34:40 | 只看该作者
人有病 天知否(十八):走路不走断头路,行船不行险恶滩(之二)申爸说这个干什么呢?
这和要把不适当的绘本收起来有关。
接着说。

话说上一个帖子里提到的,人类头脑中有现成神经回路的,应该只有几种。一种是自然的景色,大自然;一种是威胁到人类生存的动物,比如蛇,恐龙;一种是人类的食物,比如昆虫;一种是孩子受到的关爱。
原则上来说,这些类别的读物,因为可以借助孩子头脑中天生的神经回路,提起警觉,唤起注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可是,一味地给这些主题的资料,孩子喜欢是喜欢了,可有问题。

让我们来看,一个生活在大都市中,像申爸这样的人家的孩子。
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生存、取食、受到必要的关爱,都不是问题。对于大申这样的孩子而言,维持自身的物理性存在,拜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福,他们一生下来,就不是问题......说到底,最不济,就是糟糕透顶了,孩子什么也不会,每个月领560元的低保,也能维持一辈子活着。560元低保,能买560斤米呢,足够吃了。

这一件事情呢,我们得放到大视野下面去看。
我们不说别处,就说中国。中国变化很快。不往远了说,就是申爸小的时候,还吃不饱呢!那560斤米,从何谈起?为了560斤米,那得拼了命,把一个人所有的精力和能量都放上去,才能挣回来,填饱肚子。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的思路和目的,和今天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的思路和目的,肯定不同。

今天需要什么样的人?今天的中国需要产业升级,最稀缺的是能够从事知识密集型工作的具有高智力的人。具体是哪些人呢?水平高超的医生,特别是心理医生.....所以么,美言妈是聪明的人,选了好职业.....会计师、律师、精算师、精力充沛,热情四溢的领袖、投资银行家、艺术家、诺贝尔奖得主、时装设计师、体系架构师、建筑师、......其实,就是那些从事美国有,我们没有,美国多,我们少的职业的人。

别人,申爸管不着。对于大申,申爸需要按照这个标准的要求,安排从小开始的教育活动。
申爸肯定不会按照一个1840年的中国农民的要求,来安排孩子从小开始的教育活动。
与此同理,申爸也不会按照工业社会,对于一个守纪勤劳的产业工人的要求,来安排孩子从小开始的教育活动,尽管,这种要求,在中国当前,还很有存在的必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6#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09:39:50 | 只看该作者
千江一月:
帖子看到现在,我所理解的申爸的观点是这样的;
孩子在5.5-7.5岁有一个特殊时期,喜欢聆听,从周围环境吸收 ...


感谢楠楠妈妈的回馈!
请别的妈妈也写一写,你是怎么看现在的天书和聆听的。无所谓对错,大家一起头脑风暴,交流探讨。

[发帖际遇]: 大申爸 捡到钱包找不到失主,花了 2 金币寻人,是不是你掉的,快回帖看看。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7#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09:53:0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朱维群,实在太赞了。

http://news.sina.com.cn/c/2013-11-28/111628835678.shtml
[发帖际遇]: 大申爸 经常泡在新儿教,得到新儿教奖励 1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8#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09:55:08 | 只看该作者
做好该做的事情,剩下的事情交给上帝解决介是前两天儿,开了个头,没展开说的问题。
申爸吧,一被打岔,思路就跑了。
好在,这次这个岔,申爸没说好,说砸了。没说好吧,是没想清楚。没想清楚就没说好。没说好立马就给米爸抓住了,给米爸抓住了,也就给美言妈抓住了,给美言妈抓住了,也给米爸抓住了,这个两个坏人都抓住了,不是啥好事情。这两个银一唱一和,结盟友了,把申爸最后一块藏身的掩体都给掀开了,申爸这个惨呐,那个恨呐.......可也没法子。没法子吧,想想清楚,一时又想不清楚。
咋办呢?说点儿啥呢?
诶,说打岔之前正说着的吧。
要是不被这两个坏银抓住,申爸硬着头皮往前写,总能写清楚,顺带着想清楚。可是,要是这样的话,这个岔就再也回不来了。
看来,坏人不总是办坏事滴.......

话说,这个教育孩子。你总得选一个方向,决定一件事情,去做。要不然,孩子就长大了,等你想清楚,再想做,就来不及了。
这个想清楚吧.....根子上,你光靠想,是想不清楚的;除非你做,一边做,一边想,一边想,一边调整。
为啥呢?
这个事情的好坏,总是相伴而生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你喜欢光亮的正面,可是,你割不去黑暗的背面。你硬要把背面割了,硬币就不存在了,正面也就没有了。你想得到好的,同时避免坏的,做预案。在想的这个层面上,根本就做不到。

其实呢,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只要方向对,做的时候随时准备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最初担心的黑暗面,是自动消退,根本出不来的。
这是上帝解决的事情。

比如说,这个大量聆听,有可能导致孩子离群索居的担心。
其实呢,有这样的担心,是合理的。可是呢,有这样的担心,是“想多了”。
真实的情况是:申爸所说的大量聆听,其精髓在于,伴随聆听。就是说,故事在一边放着,孩子该干啥干啥。他可以吃饭、上厕所、玩积木、开飞机、剪纸、画画、看书、扳手指头、做倒立........所有那些没有播故事的情形下,孩子在干的事情,播着故事,也在干。
故事什么都不影响,播放着就是了。
一个妈妈,真的把昆虫记下载来,播给孩子听,她很快就发现,孩子很感兴趣,坐在沙发上瞪着黑溜溜的大眼睛,认真地听。可是,听了二十分钟,孩子就坐不住了,他爬下来,拿起自己的小汽车,嘴里一边“嘟嘟嘟”地叫着,一边让小汽车满地乱爬。孩子开始玩儿了,好像不听了。剩下的时间,都是这个样子。
可是,你要是过去和孩子商量:妈妈把故事关了,你专心玩儿。孩子不干,他告诉妈妈,他还在听。
第二天,满腹狐疑的妈妈来李网,回馈。说自己担心孩子没听。
这是正常的状态。
有经验的爸爸妈妈告诉她,这就是最佳的状态。孩子进入这种状态,就对了。维持这种状态就行了。
你只要开始行动了,孩子所处的发育阶段的心理特性,自动就发挥作用,让孩子进入这个“最佳状态”,尽管,你可能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最佳状态”。
这是上帝解决的问题,根本不用妈妈操心。

一般而言,我们一提到聆听,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孩子那前二十分钟,端坐在沙发上,瞪着两只黑溜溜的大眼睛,认真听的画面。
你再接着想:好家伙,这样的状态持续一整天,十几个小时,一连几年下来.......那孩子还不听傻了?不要说离群索居了,可能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了,听的,彻底傻了。
然后,你就担心。
其实呢,那些没想这么多,直接给孩子听昆虫记的妈妈听了,会哈哈大笑,会告诉你:嗐,这么小的孩子,他的注意力只有十五分钟。你想让他坐在沙发上,瞪着两只黑溜溜的大眼睛,一连听上十几个小时,他可得能做到啊!

直接去做,在做的过程中调整。不要想太多,想多了,就什么也做不成了。
其实呢,想是没错的。可是,有价值的想需要有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孩子那里发生真实的事情。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觉得需要完全想清楚。完全想清楚是可能的,但却是没用的。因为,只要你一动手做,事情马上它就不按原来设想的方式去发展。这么一来,原来想的那么大的一坨坨,根本就没有用。白想了,浪费时间。

教育孩子是一项实践活动。所有的有结果的实践活动、有好的结果的实践活动,都是这么做成的。这叫“摸着石头过河”。邓公的这句话,是有大智慧在的。所有成功的人,都是“摸”过来的。

那个什么,不少人.......豆瓣那里尤多,这也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一个表现......他们搁于想,但是懒于动。他们的想法确实很好,可惜,在申爸看来,没用。人很聪明,点子很好。想得条晰缕清,讲得入理三分,就是什么都做不出来,有啥用?
教育孩子,是一项实践的活动。得动。一动,很多上帝考虑的问题,上帝就帮你解决了。
既然是上帝的问题,你花心思去想,不是浪费么?光忙着上帝的问题了,你自己的问题丢在一边,没人管。

豆瓣的一部分人,总是会长大,当妈妈,做爸爸的。以前,别的方面还好说,想就想了,没做就没做。可是,教育孩子这事情,你必须得做。你要是不做,你还没想清楚,孩子就长大了。

这么说来,这贴儿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
可是........会起作用吗?申爸确实不知道。不管怎样,申爸自己的心意尽到了,起不起作用,随缘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9#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09:56:22 | 只看该作者
gscxhxh:
  另外,背诵,记忆,在这时候是被特别强调的,那,这个环节该如何理解?
  ...



清清妈,闭着眼睛先按老师要求的,做起来,“理解”自己就来了。

其实呢,这个背诵,也不难理解。孩子需要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孩子的思维太发散了。他们是在理解课文,可是,说出来的东西,和课文风马牛不相及。孩子把课文里的话背会,背会的陈述就起作用了。他们可以借用背会的陈述,放在“自己的话”里,作为对课文的理解。
这样,就解决了“不相关”的问题。

[发帖际遇]: 大申爸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关注,获得 1 威望,恭喜啦!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0#
 楼主| 发表于 2015-6-17 09:57:31 | 只看该作者
gongbu :
所以,我的想法是,在大申的状态里,虽然阅读啊、天书啊、聆听啊的很重要,但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是这一切背后的那个人,比如申爸和申妈。 ...



那个啥,小米妈妈说得是。
一切的原因都在于人。

可是吧,申爸也有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寒门也能出才子。
父母目不识丁,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家庭,孩子也有长得很好很好的。
父母都强,聪明,孩子长大,什么也不是的,比比皆是。

这强烈暗示着一件事情:孩子,他的教育,是有其自身的规律的。寒门的才子误打误撞,撞倒了那规律上,出了;强悍的父母误打误撞,没撞着那规律,挂了。
误打误撞不行。
只要找到教育好孩子的关键,找到操作的方法,不管是谁,都可以教育好孩子的。
这个关键很难找,这倒是真的。
可是吧,难找是一回事,能不能找得到,是另一回事。
申爸觉得,既然它存在,就在那里,怎么会找不到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0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2 08:01 , Processed in 0.099692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