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531#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22:50:35 | 只看该作者
人有病 天知否(十七):沾着什么味道的智力申爸开始继续写爱网里的几个帖子。
有妈妈在那里回帖,申爸把它直接引过来:

真的吗?所谓“经典”的东西就是人生真相了?那些含糊不清、不易理解的四书五经,真的就能直达我们的心灵了?
现在很多学校都兴起读经诵经,一些幼儿园居然也有此现象。或许大家都觉得,这些“天书”,就算孩子现在不理解,我让他先入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也就理解了,那么那些经典的东西就印在脑子里了。是啊,“圣人”的话都是对的么,不需要再探索了,不需要再质疑了。《论语》里许多对世俗的追求,譬如孩儿们摇头晃脑的读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的只是因为以学为乐吗?哦,原来目的在这里,是为了“学而优则仕”。而且这本东一句西一句,七拼八凑拼凑起来的不能称之为一本书的“书”,大家都知道,是由千百个人七嘴八舌出来的,就是一锅乱炖。里面说的话是谁说的,在哪个场景下说的,什么时候说的等等,都没有任何依据和说明,完全没有逻辑可言。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中国的传统知识多为伪知识。是啊,传统文化应该是习以为常、习而不察的,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的,而不是写在所谓古代经典著作里的独断句。
鲁迅先生曾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我们如果想保护孩子的天性,就应该保护好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认识这个社会,这个世界。


这实在是在虚空中自己和自己较劲。
申爸引这段话是要说这么个意思:如何让孩子避免这种陷阱。

再把昨天Wendy妈妈的回帖引过来:

不过话说回来,我买了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自己在看,同时在找机会灌输给女儿。看着,就发现很多东西对我来说也是有启发性的,能让很多模糊的东西清晰化,同时对孔子的认识更加深了。比如说,如何对待“怨恨”,孔子的学生说以德报怨,孔子却说: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还有对待朋友,孔子也不是无原则的付出,而是提出,可以付出但不要勉强人家接受,免得自讨没趣。——的确是经典,值得给孩子。

很显然,那位妈妈和Wendy妈妈以前都没读过《论语》的原文,她们对《论语》都有自己的成见。但问题是,到了今天早晨这个时点上,两位妈妈对这个的态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咱们这里不解决妈妈的问题。解决妈妈的问题,那是心灵版的活计。咱们这儿,只是解决孩子的问题。
如何让孩子更像Wendy妈妈,不像那位妈妈......甚至,让Wendy比妈妈做得更好呢?

很显然,那位妈妈和Wendy妈妈都有很好的智力,但是,去除口吻、态度的因素,那位妈妈和Wendy妈妈肯定哪里有不同。请爸爸妈妈们仔细品味一下,那不同,到底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对我们教育好孩子,至关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2#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22:51:03 | 只看该作者
yuximin :
申爸,《神奇校车》《丁丁历险记》《林汉达历史故事集》,四岁半到五岁读,合适吗?感觉有点难度吧?////// ...


后两个不是一般的难度。等孩子五岁之后,再给孩子吧。
神奇校车可以当绘本给孩子讲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3#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22:51:41 | 只看该作者
融融言言:
申爸呀,我们家小小子(2岁半)最近突然迷上了粉红猪小妹英文音频,一开音频就要听粉红猪小妹,其他统统不要 ...


两岁的小宝宝,他要听啥,就给他听啥呗。过一段时间,他就不要红粉小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4#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22:54:54 | 只看该作者
一骆 :
还有一点不明白的请申爸解惑,在7.5岁之后培养聆听能力与在之前培养区别在哪些方面,除去对词语吸收能力下降 ...



骆妈,你这个问题比较好回答,先回答这个问题,顺手把想到的一些相关的东西,也记录在这里。

孩子在7.5之前,除非爸爸妈妈刻意训练过,孩子的聆听是无意识的。就是说,对于“自己在听”这件事情,孩子有感觉,但没有知觉。
他以听词汇为主,伴随着聆听的活动,孩子可以做任何其它他感兴趣的事情,相互之间并不干扰。
7.5岁之后,孩子聆听的情形不同了。
首先,以前那种伴随聆听,聆听词汇的能力,在迅速衰退。
其次,孩子的聆听对象从词汇,开始向故事情节转,同时,也涨落性地和故事的意义有关。在聆听过程中,孩子的知觉开始起作用。一旦知觉开始起作用,孩子的意识就被唤起,他就会要求专心地听,拒绝在听的同时,做其他事情。知觉是逐渐唤起的,不是哪一天突然发生的事情;
最后,这种感知同时起作用的情况,为下一步,理性被唤起,孩子开始为理性聆听,做好准备。理性是逐渐唤起的,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发生的事情;
当孩子从感性经过知性,到达理性之后,孩子的聆听和我们大人的聆听就完全一样了。孩子长大了,成熟了。

感性聆听是孩子其它任何形式的聆听的基础,它是天赋能力。
知性和理性在孩子自然成长的时间坐标上,是递次发生的事件。
但是,可以肯定,知性和理性可以被提前唤起。也就是说,孩子可以在5.5岁,甚至之前,被训练成聆听任何东西,都要专注地听。听完之后,孩子就可以复述(知性的表现),甚至涨落式地阐述故事的意义(涌现出一个故事的意义,这是理性的表现)。

从申爸的角度来讲,因为没有实际孩子的对照比较,申爸无法判断,一开始就理性聆听的孩子更好,还是按照感知理性顺次发展的方式更好。
申爸自己直觉的选择和理性的分析是:
按照大自然的方式,感知理顺次展开;
理由是,如果孩子一开始就以理性、至少是知性的方式来聆听,聆听到的资料数量,会比感性聆听听过的资料数量,少好几个数量级。听的资料少,头脑中建构起来的词汇的图式就少。头脑中词汇图式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到下一步。下一步是什么呢?头脑中会涌现概念。头脑中涌现出来的概念的多少和概念的质量........概念的准确性和周详性........会影响到下一步,头脑中基于概念涌现出来的观念的多少和质量。而观念,很明确,它是智力的发动机。
一开始就按照理性聆听的方式来听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好处,这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已经按照申爸的建议,动用孩子的感知来伴随聆听的孩子.......申爸不妨称他们为“申爸的孩子们”......长到8岁的时候,他们头脑中就会涌现出来非常多的概念,和对照组........自然成长的孩子.......做比照实验的话,他们对概念领域的得分会高出对照组几倍。
伴随聆听的效度,在5.5-7.5的静默期中,是无法探知的。申爸只能找到入睡速度这个间接指标来揣测孩子“是不是听了”。但是,孩子“听了”之后的效果,无从知晓。
在“申爸的孩子们”8岁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孩子判断抽象名词......伟大崇高卑鄙团结勇敢这类词....的使用是否得当,在实验心理学中来测度孩子们的概念水平是不是很高了。
在这一点上,申爸非常有信心。原因就是大申。大申在走出静默期......其时,申爸绝望地往一个黑乎乎不见底的洞里灌巨量的水.....灌完之后,孩子忽然表现出难以言传的灵动。
这灵动来自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孩子的触类旁通。你给他一个资料,他会瞬间就窜到其他的地方去。并且他窜到的地方,令人匪夷所思.....哎呀,昨天晚上就有一个特别生动的例子,可惜,现在申爸就想不起来具体是怎么回事了......
第二个方面,他的见解的深刻性。他随口说出一个观点,你冷丁听上去,觉得很怪。可是,你仔细琢磨琢磨,越琢磨越有道理。他怎么想出来的?不知道。刚开始很怪的感觉,就是源于我们成人日常不这么想。这一点,已经作为儿童思维创造性的证据,为很多人反复提到过了。
第三个方面,是孩子的思维的活跃度。大申被激发起来,兴奋起来之后,他思维的强度和反应的速度,让申爸自叹弗如,老老实实,甘拜下风。受不了他。
别的同龄孩子是不是也有这三个方面的表现呢?
是的。但是,在强度上,大申的突出表现是明摆着的。申爸和别的同龄孩子也有深入的交流,强度明显不同。
这些表现,在思维层面看起来,无非都是由概念水平决定的。

申爸知道.....其时,是已经体验过......过了7.5的妈妈们,一旦理解了申爸说的是什么,初期的强烈的情感反应。那是后悔伤心以致悲痛。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申爸能够理解,同情,但无能为力。
孩子手上拿的,是一张单程票。风景过去了,就永远地过去了,你不能掉头回来,重新再走一遍。
可是,不要忘了,你专心悲痛过去的风景,就又错过了现在窗外的风景。
在13岁之前,永远有美好的风景供孩子欣赏。
错过了5.5-7.5的词汇建构,只相当于输了一局棋而已。整盘棋,还有很多很多局没下呢。

先发有先发的好处,后发有后发的优势。
目前,大孩子们,可以结合前路上特有的景致,拍出更没的照片来。
所以,已经错过的爸爸妈妈,最好的应对态度是:痛痛快快地认输,卸掉包袱,集中精力,下下一盘棋。只要以后每一局都赢,整场比赛也就赢了。没人说非得15:0才算赢,14:1也是赢。

《三国演义》。
不管是评书也好,原著朗读也好,申爸只是神断式的推荐,没有说为什么。
其实呢,这又是一个又长又粘的坡。
三国演义本身不是目的,申爸这么推荐,目的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名字: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里有一个著名的节目,易中天的《易中天品三国》。
短期目的,是让孩子通过在听三国演义时培养起来的兴趣,在听完三国之后,吃掉《易中天品三国》。
吃掉这个有什么好处呢?《易中天品三国》本身的好处,申爸毋庸多言。另外的一个更大的好处是:孩子听完易中天品三国,就会对那种讲座的形式,十分习惯。
有了这个习惯,事情就好办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5#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22:55:33 | 只看该作者
规划孩子的教育战略,是受到很多限制的。
首先,需要知道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智力特点。根据孩子的不同智力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大家想想,既然孩子能听天书,又能伴随聆听任何类型的有声读物,为什么申爸不建议5.5-7.5的孩子,直接去听《易中天品三国》,直接去听百家讲坛,而是听哈利、儒勒·凡尔纳、上下五千年那些呢?
这肯定有它的道理。
哈利、儒勒·凡尔纳、上下五千年和易中天品三国是不同类型的有声读物。
其次,需要知道有哪些有声读物,可以用。你不能说想什么是什么。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明显比上下五千年好,为什么不推荐孩子听《中国历史故事》?你这个,它得有这个资料的有声读物,你才能让孩子听,不是?这个中国历史故事的有声读物,它就没有。
最后,资料本身的限制。这个那个啥,给小孩子三国原著,申爸也觉得,有些不妥的地方。
要是孩子生在西方,事情就好办了。给孩子荷马史诗和合适版本的希腊神话......比如,斯蒂芬尼德斯兄弟版本的希腊神话....妥帖得不得了。它这个西方,它的文化建设,特别是有针对性的文化建设.......斯蒂芬尼德斯的希腊神话就是那兄弟俩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版本,那学术水准,那艺术品位,其本身就足够经典的地位......不是比我们先进么。我们给孩子们量身定制的读物呢?俩字:粗劣。根本没法儿用。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给孩子量身定制的历史读物,就是林汉达先生的《中国历史故事》,还没有多少人认,没有有声书。
你让申爸解决这个问题....申爸哪里能解决这样的问题。这可是文化积累的问题啊!这哪里是某个人能解决得了的。
所以,我们面临很强的资料方面的约束。这是我们文化虚弱造成的系统性缺陷。我们必须正视这些约束,粗中选精,折衷求权,才能制定出一个既能够达到战略目标,又可以执行的战略计划出来。

许多很有头脑,很有见解爸爸妈妈已经指出,三国的问题。此前,申爸都没有回应。
诚然,爸爸妈妈们提出的那些问题确实都存在。可是,这些爸爸妈妈大都在就三国说三国。当大家把视野放宽,在大视野下制定战略规划的时候,该怎么选择资料呢?
成功的路不止一条。除了三国系,理论上,应该还有别的。申爸欢迎在大视野下,探讨给孩子的资料的选择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6#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22:5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到刚才的主题上来。
百家讲坛是什么?
我们不讨论这个栏目的早期节目。早期,这个栏目是混乱不清晰、没想法的。
百家讲坛应该有一个很有见识的总编辑,在他之后,栏目有了明确的定位:一部中国通史。
他利用了大学里面现有的学术成就,在全国范围内,找到最能讲的教授,各负责自己擅长的一段,最后,连缀成了一部浩大的中国通史。
这个节目,在制作的时候,是有大思路在的。
从体例上看,这个节目有点像司马迁纪传体通史。它选取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文化事件,详细的解读这些人物和事件,来还原历史的全貌。
百家讲坛应该说是中国电视史上,最具雄心,做得也最好的一个电视节目。
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有音频,还有视频,更有针对每个节目的书。孩子可以听,可以看,也可以读。
申爸要用这个东西。

可是,这个东西怎么起步,让孩子喜欢听呢?
早在两年之前,申爸就开始在大申那里试。
可惜,大申不要。
对于百家讲坛,大申在最喜欢古埃及的时候,听过《古埃及探秘》那个节目。当申爸试图把《古埃及探秘》扩展,扩展到别的节目的时候,大申就不干。
然后呢,大申听过王树增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听的时候很喜欢,当要扩展,大申又不干了。
突破在上个暑假。
申爸为了引导大申听百家讲坛,给大申看《大秦帝国》的电视剧。看了十几集,大申对那段历史,极度感兴趣起来。于是,申爸停了《大秦帝国》,改百家讲坛。大申一口气把春秋战国,秦汉部分所有的讲坛节目,全都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7#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22:56:42 | 只看该作者


那啥,轩轩妈妈,麻烦把上面这些内容,也整合到你2233#的指南里面去,拜托啦!
给那个指南起个名字......嗯,就叫《“申爸的孩子们”的听读指南》,咋样?
孩子都会长大的,不要叫5.5-7.5岁的指南了。让申爸仔细回忆回忆,再想想,回头抽空儿再把5.5岁以前的听读资料开发出来,补全。
最后,咱们得到一个从0岁到......不知道多少岁......目前推测,至少到13岁吧,一个完整的听读指南。

完了呢,轩轩妈的发帖形式。建议不要在原来那个帖子上改。每次补充、完善之后,把整个内容发一个新帖。次次都是最完整的。这样比较容易看到全貌,一目了然。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8#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22:57:1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天书
zlinging :
不好意思地问一下:这些天书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给,还是在哪个年龄段给? 故事是只要听完《哈利波特》,建立起聆听的能力以后,什么时候给都可以吗?...



专门说说天书。
首先,说说天书和伴随聆听的区别。
天书和伴随聆听,对孩子而言,都是听词汇到耳朵里。从这个角度来说,天书和伴随聆听,没有什么区别。
它们的区别,来自效用。
你给孩子读《论语》,当天书读,孩子接受,听。可是,你找来《论语》的朗读MP3,播放给孩子听,孩子不一定接受,他不要。
这有什么差别?
差别在于,孩子在接受妈妈给自己读天书,其原因大概来自情境兴趣。是亲子阅读的延伸。这个这个.....没有亲子阅读习惯的爸爸妈妈,他们的孩子不会接受天书.....申爸推测。
尽管怡妈说,怡现在“特别好说话,给什么听什么”,其实呢,并不是真正的“给什么听什么”。怡妈可以试下,MP3故事,给怡听《易中天品三国》,怡肯定不要。准确地说,是在特定类型的MP3故事中,孩子给什么听什么。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9#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22:58:33 | 只看该作者
一骆 :
那么申爸,感性聆听是如何被训练成知性聆听的呢?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听和幼儿园里对老师的听是不是知性聆听? ...



为了表答对骆骆妈提出的高质量问题的感谢,申爸先周详地回答骆骆妈提出的问题。天书回头再接着写。

“那么申爸,感性聆听是如何被训练成知性聆听的呢?”
原则上,从感性聆听到知性聆听,是孩子大脑自发完成的一个过程。不需要外界干预,到时候,孩子自己就从感性聆听过度到知性聆听了。
但是,事情从来就不这么简单。
家长要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孩子上学,得考试,得跟上进度。
感性聆听的最大问题是孩子不能够复述。无法表达。
不能表达,课堂就无法互动,更遑论考试。孩子的学习成绩无法保证。
这是非常现实的,强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从原理上来说,孩子一旦习惯于知性聆听,就回不来到感性聆听了。尤其是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更不允许孩子走回头路。
申爸可以肯定,在感性聆听过程中,积累的更多的词汇图式,对于孩子的智力建构,有最大的益处。
这就两难了。怎么取舍,取决于每个家长的观点,更取决于每个家长的心理承受能力。每家不同。
申爸也面临这个问题。
现在,大申小学四年级了。申爸决定,开始训练孩子从感性聆听向知性聆听转变。
接下来,着重说说具体手段。
其实呢,具体的手段,很寻常。
申爸是有意识,刻意去寻找具体的手段的。
具体手段是什么?
书声琅琅!
照申爸看来,刚入小学的孩子,都是感性聆听的。或者说,孩子是碎片化思维的。碎片化思维,固然无法在课堂上回答提问,更无法系统地陈述。
那么,小学老师是怎么做的,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小学老师采用的方法,就是训练孩子从感性聆听到知性聆听最好的法子。原因很简单,小学老师的传承,那是千百万人、几十几百世代积累起来的精华。
你就闭着眼睛,照着小学老师的方法做就是了。

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听和幼儿园里对老师的听是不是知性聆听?如果给孩子提供的材料是浅显易懂的,是不是就容易形成知性聆听呢?骆在五岁半之前,基本没听过有声故事,第一个木偶奇遇记一上来就入迷,听了不知多少遍,当时很多章节是一字不落背下来,让他用自己语言讲述,不会。当时这种情况已经是知性聆听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0#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23:01:31 | 只看该作者
爱无言:
理解申爸自创的这两个名词,感性聆听和知性聆听。

但是感觉申爸把这两个阶段完全区分开了,似乎一个 ...


感性和知性的划分,哪里是申爸想出来的。
这些日子,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他在里面划分的,感性、知性和理性。
康德不是通过观察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纯粹通过自省,就达找到了如此深刻的洞察,着实令人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9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2 11:01 , Processed in 0.084461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