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4:40:02 | 只看该作者
湿件:第一个“高级”话题

这些“高级”话题吧,其实,它要揭示的道理本身,说穿了,并不高深。
之所以称它们“高级”,不过是因为人类还没有找到通俗浅显地阐释它们的方法。
所以呢,这些话题需要一些学科领域的背景知识,作为建构基础,进而理解它们。

这些标着“高级”的帖子,如果爸爸妈妈们读不懂,没关系,直接跳过去,无视它们好了。没有多大关系。

先说湿件。
申爸这里所说的“湿件”,不过是借用了鲁迪·卢克(Rudy Rucker)创造的这个词汇而已,和它原本的涵义,有很大的相关,但也有不同。

咱们都知道硬件.....键盘、液晶显示屏、光驱、USB接口.....这些是看得见的;内存、CPU、电路板、整流器、硬盘.....这些是封在电脑的壳子里面,看不见的。
也知道软件,很多人都会编写软件,我们也知道哪些东西是软件:电脑提示你,某个程序要更新,我们知道,有新的软件要往电脑上装;买来的电子游戏光盘,上面有软件;要用微信聊天,就要装微信在手机上,这也是软件;我们在回帖子,是运行着李网的某种软件......
尽管我们都知道那些东西是软件,可是,至今为止,也没有人能说清楚,到底什么是软件。这个和硬件不一样。

不管说不说清楚软件是什么,但是,有一个观念,是大家都十分清楚的:软件可以随意增加,可以随意修改,可以随意删除,能够随意增删改的性质,其实就是“软”的意思的来源。
硬件就不行:你买了电脑,就是你的这台电脑,你不能随意增删改你买来的电脑的什么东西。你可以一直用着,直到报废淘汰。
在这个属性上,硬件和软件是明显不同的。

硬件是供软件运行的平台,软件是在硬件中运行的程序。这有点儿像戏台于戏剧。戏台......长安大戏院.....搭好了,就是搭好了,舞台尺寸、灯光、座位什么的,就一次性定好了。搭好了之后,可以在这戏台上唱任何一出戏。唱什么都行。
这个我们都知道,也认可。

可是呢,在座的什么人都有。一定有电脑高手。他认真了。
什么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
他说:“不对啊,申爸,你不能这么忽悠人。”
申爸:“怎么?”
他说:“硬件也不是不能随意增删改的。我的电脑,我把卡子松开,就可以把CD-ROM拆下来,换上DVD-ROM。同样,我也能再换上可刻录DVD光驱。这不就是能够改吗?我电脑的内置整流器坏了,我找一个大功率的外界电源,直接连到主板的供电电路上,把原配的整流器废掉,这不就是删吗?我在主板插槽上加上图形加速卡,就能玩儿3D游戏了,这不就是增吗?”
他这么说,申爸只能点头。
“至于“随意”,你可以想象,你有一个巨大的硬件库,里面各种主板、电源、扩展卡,应有尽有,随手可得。那我改起我的电脑来,不就“随意”了么?况且,里面的伺服电路,BIOS里面的程序,如果我要改,我都能改呀?如果我高兴,我连总线都能扩充!”他继续得意地说。
他这么说,申爸只能由衷地点头。
“那你说,你这么定义硬件和软件,对吗?硬件和软件真的有区别吗?”他来将申爸军。

可是申爸呢?因为刚刚发现了“硬件”与“软件”的区别,正得意着呢,哪里肯承认自己不对。正辩论间,另一个人插口了。
别看这人年轻,可是老聪明了,学校学的课程掌握得非常好,考试考得好自然不在话下,他确实掌握了一门课里讲授内容的精髓,明白了背后蕴含的原理。
他刚考完《信号与系统》这门难考的试,心里正轻松,走在路上,碰上了申爸和电脑高手聊天儿,就停下来听。
话说,年轻人用的是郑君里的书作教材。那书老牛了,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他也掌握得明明白白。
“你的电脑,从系统的角度看来,不过是一个复杂的网络而已。”年轻人插口说。
这个申爸同意。申爸不动声色,静静地听着。看他要干嘛。
年轻人继续说:“给这个复杂网络加电.....就是开机.....不过相当于给这个网络一个无穷高的脉冲输入。我们都知道,无穷高脉冲中所含有的频谱是无限丰富的,在频域中相当于一根平行于x轴的平行线。无穷频谱经过这个网络的滤波,其输出就是你在屏幕上看到的东西。这么看没问题吧?”
信号与系统当年申爸在北大也学了一点点。尽管当时不懂事,胡混,学得不怎么好,可明白这个,还是不在话下的。
申爸点点头。
“那你们讨论什么呢?从系统的角度看来,你换硬件也好,”年轻人指指电脑高手,“你换软件也好,”再指指申爸,“都不过是改变整个网络的一部分而已。哪里有什么硬件,又有什么软件呢?硬件就是软件,软件就是硬件嘛。”

申爸被两大高手逼没了退路,进了死角。就老老实实投降认输......申爸才不像某爸那样,逼没了退路,还嘴硬,“我大致理解你的意思了,可是.....”
于是,申爸就想了:这个这个,没什么硬件,也没什么软件,只有网络.....没什么硬件,也没什么软件,只有网络,那也就是说,硬件就是软件,软件就是硬件。那有没有一种“湿件”,从“湿件”的角度看来,硬件就是软件,软件就是硬件呢?
申爸想啊想啊,忽然有一天,申爸想明白了:“有啊!怎么没有。大脑就是一个湿件么!”

那么,湿件是怎么运行的呢?接下来,就不是什么“高级”话题了,下面单开一贴,另外说。

写这种不能为所有人都懂的东西,申爸怎么老感觉偷了东西后那种莫名的不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4:41:06 | 只看该作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时候,你有么?
每个人都会有,多一些,少一点儿罢了。
[发帖际遇]: 热情好客的 大申爸 花了 1 金币 请坛友去旅游,有想去的吗,快回帖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4:44:33 | 只看该作者
米米爸爸 :就是说,一个人,基础条件(智力方面)都差不离的人呢,经过几年的时间,今后一生会发展成怎么样,就基本定了,非常确定。

这个,不吓出人一身冷汗么!

米爸脑子里,也一直认为孩子小时候是重要的,但是呢,也一直下意识地,觉得,俺家娃娃,就这么长,到了上学,长大,总没问题的么。但是呢,现在看到的情况是,n多在这里或者其他网站发言的爸爸妈妈,大多在现有教育体制里冲杀出来的,是或大或小的学霸,对于孩子读书啊,智力啊,都非常的自信。但真的有不少学霸们的后代,没“继承”爸妈的优良传统,出了问题。所以呢,这个问题啊,真的得提前好好重视。
...



哎呀妈呀,米爸终于想通了。
米爸吓出一身冷汗的时候,米米的年龄还要小于当初申爸冷汗时大申的年龄呢。况且,有大申前边蹚雷,米爸大可把冷汗收了。

那啥,当初吧,申爸的为啥吓出冷汗,怎么说也说不明白。米爸这一说就明白了。这个米爸强,超赞!

话说,某爸还是不肯无条件投降。这次,句型变了,变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型,申爸学不来。
等申爸好好儿琢磨琢磨,非挖个巨大深坑,让某爸“咣当”一下掉进去,然后摔得头昏脑涨眼冒金星儿之际,就把实话招了:“投降投降,无条件投降!这回,连倒戈都不是,真的投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4:45:15 | 只看该作者
米米爸爸 :对申爸在开篇说的,孩子在7岁左右阶段的变化,古今中外的教育学理论和文献都没提过,米爸也是大大的怀疑的(气短的是,米爸对理论没申爸上心,要是多读点理论,能能找出一个反例来,申爸就没话说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起码超过百年,对其中重要的东西,米爸不相信居然没人深入关注、论及。
...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理论和文献都没提过”的原因是那些学科的学科范式架构得有问题。这个“七岁”的明确事实,不在他们的范式涵盖之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4:45:49 | 只看该作者
米米爸爸 :现代教育的发展,起码超过百年,对其中重要的东西,米爸不相信居然没人深入关注、论及。 ...



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儿。
其中重要的那点儿东西,又不是什么难于上青天的事儿,怎么没有前人发现呢?
有的。
不过啊.....
那都是些往事,有的很悲壮,有的很悲凉,有的很凄惨.....真的很凄惨......哎,不说也罢。

向那些在人类探索自身的道路上,率先摸到上帝之匙的伟大的先行者们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09:30:04 | 只看该作者
图式:一个半高级不高级的话题

图式,schema。这个术语,是皮亚杰第一次引入到发展心理学里面来的。

皮亚杰真的很有智慧,引入了这样一个概念,让他后边的理论有了一个可靠的,绝不动摇的基石。
这块基石一旦奠基,就不会动摇.....就如同一个人孩提是通过自己的动作引入的头脑中的图式一样,这些图式将成为孩子一生的思维的基石。此后,词汇也好、概念也好、观念也好、空间能力也好、数学能力也好,这些建筑物尽管高耸入云霄,可是,不管它们长得多高,多雄伟,它们都是搭建在这块卑微的基石上面的。我们都知道,由一个人的亲身动作引入头脑的东西,那是绝对不会错的。这就是稳固.....它是绝对稳固的东西。后来的人,可以继续挖掘这块基石的细微结构,以获得更深的洞见,寻找更大的启发。但是,不管怎么挖掘,都是在这石块里面的动作,于这石块的基石地位,毫无影响。

抽象出“图式”的概念,其实是基于一个很直觉的考虑。
试想:不管在哪里,什么时候,孩子们都能认出妈妈的面孔。这件事情,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在孩子的头脑中的什么地方,一定存储着妈妈的面孔。我们要记住一个名字,这个名字肯定存储在我们头脑里面,即便存储的方式我们并不清楚,可是,“存储”这件事情,一定是有的。上述这些“存储”的过程,是一些心理过程。皮亚杰推测,这些过程实实在在地对应着某种生理上的变化。
皮亚杰毕竟是二十世纪中期的任务,自然科学发展的瓶颈约束着他:他无法继续推测,那变化,底是什么样的生理变化。
就如同我们可以不知道刻DVD具体引起了DVD盘面上产生了什么变化,才让信息记录到DVD盘上,但这并影响我们刻DVD传递大文件一样,皮亚杰也可以不管“具体是什么生理物理变化”,仍然可以用图式来解释人类的心理发展。
于皮亚杰,图式变成了一个黑盒子。不用管盒子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要看黑盒子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性质,就行了。

因为没有搞清楚图式的具体机制,图式变成了一个令人非常困惑的概念:妈妈的脸孔,对应着一个图式;一个词,也对应着一个图式,这还好理解,因为它们是静止的,或者更干脆地说,是“死的”;可一个概念,它怎么也会对应着一个图式?概念似乎就不那么“死”,但你硬说它是“死”的,也勉勉强强;可是,为什么一段思维,也对应着一个图式呢?思维,这可是完完全全“活”的东西啊!
还有呢!我们的精神和自我也是图式吗?如果是,这个概念又有什么用?什么都是,就什么都不是;如果不是,图式的概念用到哪里为止?

以皮亚杰的江湖地位,他当时要面对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精锐的头脑。上述这些破绽,根本逃不出他们敏锐的眼睛。终其一生,皮亚杰都在为丰富图式的概念而努力。到了后期,他甚至把图式的写法,从schema改成了schama。这其实是重新引进了一个新的术语,以避免原来schema所产生的混乱。
但schama也没改变什么。甚至,理解了皮亚杰这个新术语的内涵的人,也不多。
自然科学不给力。是时代限制了皮亚杰的天才。

不止一次,申爸去抓头脑中模模糊糊的感觉,抓累了,实在是累了。疲惫中,自己坐在那里,呆呆地想:这个皮亚杰,他为什么不就晚出生个二十年?要这样,以他的天才,配上那二十年自然科学的发展,申爸笃定他能找到完整的人类智力发展过程,开发出一整套完善其发展的可操作的方法。这该多美啊!申爸只要直接拿过来用就是了,不必自己在这里想破脑壳。
可惜,皮亚杰,他没有。他在1980年就死了。
这个美梦还没开始做就破碎了。

申爸没了指望,只好努力晃晃疲惫的脑袋,集中精力,自己继续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09:31:00 | 只看该作者
“死”的怎么就“活”了:“万鬼窟”(一)


暂时,我们可以先不管把“图式”用到后边,所产生的争议。可以肯定的是,把“图式”的概念用在诸如“妈妈的面孔”和“词汇”这些“死”的东西上面,没有任何争议。

斑爸一直没有给申爸找来令人信服的“过度思考”的具体例子。申爸以前没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请斑爸找具体例子,所以想了下。
其实呢,外边那些奔走呼号,阻止别的爸爸妈妈不要“过度开发孩子智力”、不要让孩子“思考过度”的人,他们自己思维有些不太清楚。他们反对的,不是“开发孩子智力”,更不是“过度开发孩子智力”;不是不要让孩子“思考”,更不是不要让孩子“思考过度”。他们反对的,其实是“不要让孩子在不恰当的时候过度从事某些心理活动”。这么说,就不会有人反对了。可没有人反对的同时,也就是失去了针对性。
如果我是斑爸,就不会继续去找那例子了,因为,根本就不存在那样的事情。

女人一般都是反对竞争的。尤其是做了妈妈以后,最深沉的母爱一旦被建构,看整个世界,都是玫瑰色的,充满了温馨充满了爱。这个时候,妈妈们连竞赛都不喜欢,遑论你死我活赤裸裸血淋淋的竞争了。
可惜,事实是冷酷无情的。没有竞争,就没有孩子的成长,没有智力,没有思维.....没有一切。
申爸所说的竞争,是发生在孩子的小脑袋里的,不是指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竞争。

孩子只要一呱呱落地,小脑袋里面的竞争就马上开始了,并且,是以最残酷的方式进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09:32:38 | 只看该作者
ccrubyduoduo:申爸,问些细节问题:1、5岁时大申是自己安排看片听故事的时间的吗?2、他每天听几小时的故事,还要抽出时间 ...


申爸隐隐感觉到,好像有什么东西......很基本的东西.......大家对它的看法完全不一样。

出现这种情况,要解决问题,很简单。让我们来看孩子。
看哪些孩子呢?看我们自己的孩子,实实在在,活生生的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孩子。
所以呢,申爸希望有几位妈妈,或者爸爸也行,能够配合一下。咱们现场调查一下,孩子的时间和妈妈的时间,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奥妙。
有自愿报名的妈妈吗?在点评里或者回帖报名。调查今晚开始。
申爸一时也想不清楚,到底哪里看法不一致.....还有,就是申爸一定有什么最基本的观念,申爸没有讲。没有讲的根本原因是:申爸认为“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基本观念”,根本不需要讲。可事实很可能不是这样。
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真实的孩子身上,走完一个过程,这些问题就都能找到,并且解决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09:34:17 | 只看该作者
ccrubyduoduo :3、在大申看片(因为是英文原版)时遇到他看不懂的情况,你们在一旁即时解释吗?抑或等看完前都不去打扰?
...



这个问题不需要调查,就直接回答了吧。

大申看英文片子的时候,没人理他。他就在那里自己看。
我们留意一个基本事实:孩子只要是自发地、长时间地看英文的片子,那就一定意味着孩子是“理解”的。只不过,是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对不“理解”的东西,孩子是不会长时间兴致勃勃地看的。
大人去给孩子讲解的行为,本质上,不过是大人试图让孩子以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罢了。这种努力会不会起到效果,先不说,至少,它打乱了孩子的“理解”过程,这是一定的。

孩子自发的“理解”行为,可是自然之道哇!
不管大人怎么自信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违反自然之道,一定是会有什么问题发生的。

所以呢,不只是大申在看片的时候,我们不去打扰;看完之后,也不提。看完就看完了。除非大申主动和爸爸说,爸爸妈妈根本不和大申提他看的片子。权当没有这回事一样。

申爸在这里所说的一切,其根旨,就是想说清楚:孩子的理解,具体是怎么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5-4-10 10:21:02 | 只看该作者
欢迎阿妞妈,大坤小祥妈和ccrubyduoduo。咱们这就开始.....热烈欢迎其他的妈妈继续报名,随时加入哈。
这是问卷,直接回在帖子里,就行:
孩子几岁几个月:
妈妈是上班还是专职妈妈?
孩子上幼儿园吗?
昨天,孩子是几点离家去幼儿园的?
昨天,孩子是几点回家的?
在幼儿园呆了几个小时?
从妈妈早上起床,到早上和孩子分手,大约有几个小时的时间?
请简单写一下,妈妈在这段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晚上,妈妈是几点见到自己的宝宝的?
从自己见到宝宝,到宝宝睡着,一共几个小时的时间?
请简单写一下,妈妈在这段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用回忆得太详细......当我们要写些什么东西出来时,我们就会马上发现,我们的记忆是如此的粗糙.....大致差不多就行,不必把自己的时间花在和粗糙的记忆较劲上。

把770楼的后续问题,也转过来,请一并回答。

根据昨天的情况,回忆一下如下问题:
1、昨天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算睡觉),一共是多长时间?
2、昨天妈妈用于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是多长时间?(指一起做亲子活动:运动,游戏,散步,亲子阅读等活动)
3、昨天孩子不在园,也没在睡觉,但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是多长时间?(注意,这个问题要单独计算。比如,妈妈在厨房做饭,孩子在客厅玩儿,就算在这个时间里面。孩子已经离园了,可妈妈还没下班到家的时间,也算在3里面。)

补充一下:比如,妈妈在厨房做饭,孩子在客厅玩儿,这个时间要算在1里面。1的答案是这样构成的:妈妈把孩子叫醒,到妈妈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分手的时间;妈妈下班到家,到孩子睡着的时间。
假如妈妈不需要忙别的事情,这些时间就可以用来陪孩子。可是,妈妈必须做一些家务什么的,导致尽管和孩子同在家中,可不能在一块儿陪着孩子。这种时间,都算到1里面。

欢迎妈妈们继续回馈!
[发帖际遇]: 大申爸 在新儿教收获很多,贡献了 3 金币,想收获更多,多转转,多分享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3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1 03:30 , Processed in 0.111489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