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181#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5:06:45 | 只看该作者

米爸:有点理解申爸所说的意思了。阶段不同,阶段之间怎么过渡,怎么由直接感知,到具备抽象感知能力。米米现在就经常问我“骄傲”“自豪”是什么意思(读绘本的时候),呵呵
这些抽象名词,是不能教的。因为如果孩子不懂抽象名词,你用来解释说明抽象名词的词,还有这些词的搭配,也就是句子,孩子同样不懂。在智力建构阶段,给孩子足够的听的资料,里面包含这些抽象名词,孩子自己在头脑中就建构起其内涵了。顺便说一句,这些词不能教...严格意义上,所有的概念都不能教....但是,可以提示。比如说,前边理解是“应用已有知识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你自己总结不出来,《辞海》一明确表述出来,你就说:“啊,对,就是这个意思”。辞海的解释就是一种提示。这个道理被用在哲学上,就产生了“语言哲学”这个分支;在日常生活中,这就是“师傅请进门修行在个人”背后的道理:师傅只能提示,提示产不产生效果,在“个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2#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5:13:21 | 只看该作者
米米爸爸:有点理解申爸所说的意思了。阶段不同,阶段之间怎么过渡,怎么由直接感知,到具备抽象感知能力。
米米 ...



米爸啊,米爸是个最认真的人。大赞!
既然米爸的军心已经动摇,那啥,倒戈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先放上一段时间,让米爸好好儿琢磨琢磨。

那啥,其实吧,不是申爸心肠好,给米爸时间琢磨,而是,这最后一步.....这最后一步吧,真的不容易说明白。申爸不知道该怎么说。
总不能看着家门口儿了,进不了家门儿吧?
可就是看着门口儿,这一步迈不过去。

理解这最后一步,需要头脑中雄厚的物理和统计学方面的建构,或者说,需要物理和统计方面的图式。只有这样,申爸的“提示”才能起作用。可咱们要是没有呢?这咋办?

申爸不知道咋办。
先放一放吧,就先这么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15:13:55 | 只看该作者
不过呢,申爸发完贴就改主意了。
可以先说几句不关物理和统计方面的事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啊,对了。申爸得发一些“高级”话题。这个高级,不是说这些话题里面说的道理,有多高贵,非我等所能理解。而是说,这些话题里面说的道理,还没有被通俗化。它需要读者头脑中有某些学科方面比较深的建构基础,才能被“提示”出来,感受得到。
一说到某些学科的深厚功底,那就不是咱们大家都办得到的事儿了。
这个麻烦,真麻烦。
不过,麻烦也得干,就像咱弄孩子一样。

其实这个道理吧,是这样的:凡深刻的,必都是浅显的。
在传播方面,唯一的问题是,把这道理第一次揭示出来的那个人,他头脑中的图式,别人是不是也有。
那个什么呢,每个伟大的文明吧,在它的早期,都曾经出现一些集大成者,比如孔子、老子、柏拉图、穆罕默德、耶稣这些人。你去看这些人的书吧,你会觉得,诶,他也没说什么啊。他们说的,不过都是些常识而已么。
他们呢,生得早,就沾便宜了。他把我们每个人头脑中都有的图式所需的“提示”都说了。这些当然都是有道理的啦。所以么,他们的著作,都成了经典.....当然,要是他们有著作的话....

后边的人呢?再怎么智慧,生晚了,没用。普遍图式的提示都早已经给人说完了。所以,根本不可能再出现那些文明范式的缔造者了。
8知道爸爸妈妈们留意过没有,那些无聊的电视剧,都有一段爱情在里面。当然,不无聊的电视剧,也有一段爱情在里面了。唐宗宋祖,武则大帝,康熙乾隆,甄嬛慈禧,莫不如此;就连《西游记》,也弄段唐僧都被迷得“心儿摇摇,意儿飘飘,何必西天万里遥”的情节出来。连和尚都不放过。
这个电视剧呢,娱乐为上。
娱乐不是坏事。
可是,这个世界上,娱乐多了去了。比如说,攀岩是娱乐吧,登山也是,打扑克、斗蟋蟀、捧票儿、飙车、下棋、钓鱼、提笼架鸟、秋日围猎........多不胜数。
这些娱乐没成为每部电视剧都表现的主题,唯独爱情成为了。
为啥?
因为每个成年人,头脑里都有爱情的图式。别的主题,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有喜欢那项娱乐的人头脑里才有。当你拍出一部电视剧,拍的时候,真不知道会具体去娱乐谁,那么,最保险的手段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娱乐所有人”。
就因为所有人(成人)头脑里都有爱情的图式,造成了电视剧都会弄段爱情在里面。变成了行规了,没爱情元素,拍了,也没人给播。

上边儿,都是些图式的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08:40: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4-3 08:43 编辑

妈妈的问题和孩子的问题

清爽茶香: 只是,我理解的是申爸不是不感冒,只是没有写出来。这个这个,这个帖子一股强大的男性的理性思维。 ...



现在呢,大伙儿有了“图式”这个工具。
那啥,先用这个工具,解决一个烦得申爸要死的问题。
这问题解决了,断了念想的麻麻们,就不再来烦申爸了。

话说,优优妈提出的这个问题。

生了孩子之后的妈妈是一个神奇的物种。
当初,大申妈没怀孕的时候,跟申爸说得很清楚:“我就负责生。生下来,你养!”
这个....这个申爸只能忍气吞声,接受任何不平等条约。咋的呢?申妈说了:“你有本事,你自己生啊?”
申爸可没那本事。
申爸又想要大申吧,又不能“自己生”。你说咋办?没办法,面对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申妈,就得接受所有的霸王条款。
然后吧,申妈怕申爸毁约,不停地提醒:“到时候你自己养啊,我可不管!”
申爸喏喏连声:“是是,自己养,自己养。申爸自己养。申妈只要生出来,就算完成任务。”
这个怀孕那段时间吧,把申爸都折腾稀了。一会儿呢,想吃西瓜,申爸上天入地,好不容易西瓜淘腾回来了,又改梨了。一会儿说不给吃肉,好不容易排骨炖好了,又说腥。去检查,一会儿这个指标高了,焦虑得要命,过一会儿那个指标又低了,同样焦虑得要死。申妈应该也折腾,难受。比申爸难受,申爸自己安慰自己道。
反正吧,就折腾这些事儿,申妈是不是再提醒条约,申爸没留意。
申爸留意这条约的时候,大申在妈妈的肚肚里都长的很大了。稍不满意,就乱蹬乱踹,搞得妈妈肚肚翻江倒海的。申爸忽然想起了条约,问申妈:“生出来,我养,你不管?”
申妈幽怨地看着肚肚,不吱声了。

大申终于生下来了,申爸高兴得吧,腾着云架着雾的,脚底下都飘起来了。
小家伙静静地躺在小床里,该洗澡了。
申爸烧好了热水,试过水温,冷暖正合适。
自然地,伸手去抱摇篮里的孩子。
申妈本来静静地床上躺着呢,这一下子就坐起来了。肚肚上的伤口还没长好,起急了,拉了伤口,疼的直皱眉。申妈从床上委过来,伸手挡开了申爸的手:“你毛手毛脚的,怎么能给孩子洗澡?去,把水盆儿端过来。”
申爸只好去拿水盆儿,站在旁边伺候着,渴望地看申妈给孩子洗澡。伤口疼,申妈洗两下,换个姿势,再洗。

从此后,申爸就沦为只配干“粗活儿”的人。亲手弄孩子的工作,被申妈垄断着。
申妈早已经把早前的条约,丢到十霄云外去了。
这挺不错,申爸觉得。

十月怀胎,数不尽的牵挂焦虑辛苦痛苦,点点滴滴,时时刻刻,流淌进妈妈们的头脑中,建构起了关于孩子、自己的孩子的图式。这图式是孩子的,但更是妈妈的。

现在吧,你去翻心理学的书,很少有书用图式这个术语。心理空间取而代之。
心理空间这个术语也不错,它带来的内涵,比图式丰富多了。
关于自己的孩子的心理空间一旦在妈妈的脑海里建构起来,所有和孩子相关的思考、推理,就都在这个空间里发生。当然,这个“空间”时间的推移,会不断改进、完善。
妈妈们是透过这个“空间”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或者说,孩子生活在妈妈心中,生活在这个“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妈妈和孩子是一体的,不能分开的。妈妈就是孩子孩子就是妈妈,孩子就是妈妈的“我”的一部分。
还有,这个空间是伴随着痛苦建构起来的,这些极端的感受,都是和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呢,孩子在妈妈的心中,和感情紧紧地纠缠在一起,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话说,问题恰好就出在这里。
幼小的婴儿,必须靠妈妈的这种连心的保护,才能在肉体上成活。这是这空间的卓越贡献。
可问题是,孩子毕竟在物理上,和妈妈分开了。他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了。
在妈妈的图式里,还是一体的。
这个独立的个体和妈妈心理的空间上的不匹配,必然产生很多问题。
可产生的这些问题吧,说穿了,它们都是妈妈的问题;这些问题,它们不是孩子的问题。

你看申爸的楼的标题:“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申爸说的是孩子,不是妈妈。

话说,申爸从来不在育儿论坛别的帖子里发言。什么原因呢?在申爸看来,那些话题,其实是在解决妈妈的问题。不是解决孩子的问题。
申爸当然认同,妈妈的问题也是问题,也需要解决。
故,那些帖子极有价值极有价值。
可是,妈妈这个物种,对申爸来讲,比孩子复杂多了。实在是令人头大的生物......太复杂了,太神秘了.....申爸搞不定。真搞不定。
申爸搞不定,妈妈的问题就留在孩子教育的版块里面的别的话题里面吧。由这方面的高手去解决。

申爸还是专注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上为好。
要不,大家都一股脑地跑去解决妈妈的问题,剩下孩子丢在那里没人管,如何是好啊。
阳阳妈和优优妈都是聪明的妈妈,把申爸这里引起的“妈妈的问题”单独开贴,去那里讨论妈妈的问题,留申爸在这儿专门讨论孩子的问题。

尽管如此,从解决“孩子的问题”的角度,孩子的情感就不重要了吗?
当然不是。

在申爸“冷冰冰”的理性思维里面,孩子的情感问题,解决的敏感期,还在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08:53:22 | 只看该作者
转篇文章,习远平回忆父亲的。
http://news.sina.com.cn/c/2013-10-11/092028403826.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6#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09:01:08 | 只看该作者


爱无言 :人人都智力开发超群的话,觉得是很可怕的事情,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都觉得是很可怕的事情。说出来这句话,再看着就觉得这不纯粹荒唐吗,可是在我内心里真的这么觉得而不知的。我对孩子智力开发真是吓死了,就好像觉得是在改变孩子塑造孩子似的,就好像这就是不让孩子成为自己了。这有多荒唐啊!...



不止美言妈一个指出申爸所做的事情伦理问题。可是,申爸觉得,伦理问题是对申爸所做事情的误解。为啥呢?

那个啥,申爸来澄清一些事情。
这个“开发”,申爸觉得,是不适合于“智力”的。严格意义上来讲,智力不能“开发”,智力只能“建构”。
这么说吧,用宽爸的比拟来说。
“人们在不知道卵子和精子相遇才能生出孩子之前,一直在生孩子。”
我们都知道,要有一个孩子,一定得有一个伟大的妈妈把他生出来。
谁要说“开发”出一个孩子,他的意思是说,不需要爸爸,也不需要妈妈,直接造出一个来。就是现代的克隆干的那种事情。
这当然很可怕。克隆引发的伦理论战,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种可怕。
但是,说“生”出一个孩子,就一点儿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男孩儿女孩儿在恋爱,生殖医院、不孕不育症治疗,甚至百合婚恋网,你都可以看作是为“生”出一个孩子所做的努力。
这些都存在,没有人感觉有什么可奇怪的地方。

谁指着一个笨蛋,说:“你把他的智力开发出来,变成一个聪明人!”
申爸从来没有说,能干成这样的事。

申爸说建构一个人的良好智力,意思是遵循一个人智力发生的自然过程,在关键的时刻给予必需的养料,孩子就自己建构出良好的智力了。
是“生”孩子,“生”个智力良好的孩子;不是克隆人,克隆一个超人。

所以呢,申爸从一开始,就避开了道德困境。
道德伦理方面的约束,从来没有出来困扰过申爸。
从申爸的出发点来讲,也遇不到这些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7#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09:24:29 | 只看该作者
爱无言:千山月 说“婴儿可能连一岁孩子的逻辑都没有,你让它如何去理解这些外界的限制?” ...



美言妈推荐的帖子里面是这么说的。
其实呢,申爸觉得,这种讨论,同样陷入了米爸引来的观点所陷入的邪恶循环里面去了。

我们的思维不能无中生有。一旦遇到这样的邪恶循环,那就意味着我们思维时所用到的事实有重要的缺陷缺失或不足。需要去现实中把这缺失补足。任何在基本事实缺损的情况下,继续的思考和争论,都不会带来有价值的积极的成果的。

解决引述问题的关键是:去看孩子!到孩子那里去找缺失的基本事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8#
 楼主| 发表于 2015-4-3 09:27:40 | 只看该作者
跟着孩子走(三)

米米爸爸 :但大申那个量,真有必要么?不这么给,会产生显著的不同么? ...


这个这个.....这么说吧。
申爸确实发现了什么东西。
发现了之后呢,就试图沟通,说给别人明白。
申爸自己的想法是:要是申爸说了,找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说了。可没有一个人能听懂,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可能是申爸没说清楚。
如果申爸一直去说,认真,努力,还是一个人也不明白。那最后,申爸对自己的结论就是:你什么也发现。

其实呢,整个发现是一个过程,申爸的说明也是一个过程。
这两个过程交织到一起了,在听的人听来,混乱肯定是不可避免的。

米爸的弱点在于,自打大申听天书开始,大申发展的每一步,米爸都清楚。然后呢,申爸试图做的解释,也都清楚。
米爸要是不晕,才怪。
什么原因呢?

在于申爸的解释。
本质上,有两种解释思路:
一种是描述事情本来的发生过程,说明申爸所得到的启示,一步一步推测、验证的过程,最终,走到结论。
这种方式在51和群里,申爸试过了。不灵。
不灵的原因很简单:申爸自己都还没完全想清楚,这么复杂的东西,搁谁听,都会被细枝末节给带乱了。不信米爸回去翻当年51的帖子。那个时候,申爸在探索,在推测,还没有得到最后的结论。整个陈述充满了混乱和前后矛盾,甚至,有些时候,胡说八道的。

另一种是总括整个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抽出关键的点,然后,把关键点解释清楚。只要几个关键点听者明白了,申爸整个的思路,就会有人明白。
在李网的这个帖子,就是按照这种思路过来的。
结果,美言妈凭着自己深厚的心理学功底,第一个感受到了申爸到底要说的是个什么意思。

要想给一个完全不知道的人,说清楚一个新的体系,只能用后一种方法。用前一种方法,搁着神来了,也听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可是啊,这后一种方法,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就是造神。
孩子智力建构过程的第一个关键节点是:申爸发现了大申听《夏洛的网》的时候,不是在听情节!
这个确实引起了申爸的注意,但不是像前边的帖子里面所描绘的那样,申爸一下子找到了孩子聆听的奥秘。
真实的情况是:直到后来,宽爸重提在宽宽身上,也观察到同样现象的时候,才彻底引起申爸的关注。直到那个时候,申爸才把别的现象引起的推测,织缀成一幅完整的图景:孩子在听词汇!当时,真实情况是:申爸记录了这个事件,也试图去解释。但当时申爸的解释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直到很后的后来,申爸才纠正过来。解释错误,当然就意识不到这个事件里面蕴含的巨大价值。(但是,这个很神奇哦:在前边申爸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当时就有爸爸妈妈指出:孩子是在听词汇。)
词汇,包含在有意义的语境中的词汇,而不是语言,是建构孩子智力的基石。
任何一种思想,要想让别人明白,只能用后一种方法说。可是,只要用后一种方法说,就必然给人一种讲着“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错觉。这种错觉会如此之强烈,有时阐述者本人都会相信。
这就是申爸一直在说的一句话的意思:那些成功的人,在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的时候,他们是真诚的,但是在撒谎。最好的情形也不过是“在真诚地撒谎”。
申爸推荐给美言妈的托马斯·库恩的那本说,主旨就是写这个事情的。

说到这儿,米爸的优势就来了:
米爸是唯一一个走过了两条路的而又表示“有点理解申爸所说的意思了”的人。

说完了这一点,就能理解米爸提出的这个具体的疑惑了。
确实,一个六岁不到的孩子,每天听故事,成人的小说,一连听上三四个月,每天都听,这真的是件很恐怖的事情。
可是,爸爸妈妈试想一下.......你的孩子就是这个年龄......你自己看一下自己的孩子的真实状态。你能想象,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情,能这么执着吗?就算是给孩子最喜欢的动画片,孩子也能进入到这个状态里面来。
因为“听”这个事情,在形式上,看起来确实是单方面的传递。
可是,如果孩子已经是这样了,这已经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了,这就表明,孩子的头脑中,一定进行着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心理过程。在这个心理过程中,大申这样的“聆听”,不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一种最活跃的互动过程。
如果不是活跃的互动心理过程在支撑孩子,那么,孩子很快就会厌倦的,根本不会以那么大的强度,持续那么长时间。
申爸的当时的思考时什么?申爸当时的思考是:这是一个客观的现象,怎么解释它呢?那个神秘的“互动的心理过程”到底是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4:42:06 | 只看该作者
添吉添瑞 :前段时间一直追这个帖子的,但是我发现自己看多了优秀的大申,回到家再看我家那2个普通的儿子,就开始焦虑了,甚至有一天为了2个家伙不认真听我讲故事的事情,狠狠的发了一次脾气,把所有的书都放起来了。。。...


现在,顺便回答吉瑞妈妈的提出的疑问。
当爸爸妈妈听过大申的真实过程之后,就明白: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能够这样的。还真不是独大申“优秀”。
前边说过,申爸给大申听天书,是怎么个过程。
现在,申爸把完整的过程,仔细地梳理一遍。大家就明白了。
因为《论语》于中华文明如此之重要.....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有好心的爸爸妈妈请帮忙,把链接粘在“评论”里,便于点看,谢!......申爸是不会放过《论语》的。
可是呢,申爸给大申《论语》的方式,和诵经的方式不一样。申爸不认为诵经的方式不好,只是.....于大申,机会成本高了点儿.....
在大申不到四岁的时候,申爸就拿了《论语》,到大申面前去读。那个时候,大申还整天《小喇叭》睡前故事呢,对于那些“之乎者也”,自然不感兴趣。听一耳朵,转身就跑开了。
跑开了就跑开了,申爸并不在意。申爸的解释是:孩子的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到能够接受《论语》的程度。
总有一天会发育到那个程度的,急啥?
为什么这么想呢?这是受了华德福的创始人,史代纳的影响。这个前边也说过了。
既然每个孩子都能够达到以艺术和哲学为代表的人类最高智力水平,大申一定有一天会接受《论语》。
就这么个简单信念。
因为实在没有理论能够预测,到底孩子多大会接受《论语》,所以,申爸就采用了个最笨的法子:去试。
过几个月,想起来了,就拿起《论语》念给大申听。大申不听,就放下,等下次。
在2010年5月9日,申爸试到大申竟然听《论语》了之前.....这件事情,是重大事件,前边申爸说过了....申爸至少已经试了十几次了。

不止是听《论语》.....拿听《论语》作例子,只不过是因为这个事情目的性强,申爸记得清楚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0#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4:42:31 | 只看该作者
接着说哈。

大申脱离睡前小故事,脱离幼儿画报,开始听的第一个复杂的故事,不是《夏洛的网》,而是《小熊维尼》,米尔恩的原著。不是听的MP3,而是申爸给大申读的。
为了给大申听这本书,申爸试了有半年多。最后,才在四岁多,捕捉到一个机会,读给大申一口气听完了。
大申听完了,申爸才开始给大申找《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等来替代。
大申听《哈利·波特》,也是,先试过一次,不要。后来,听完上述十几个童话故事之后,才开始听的。

至今,申爸还在不停地在大申那里试验。试验什么呢?试验大申接受不同种类型的书。这是一个专门的话题,很重要,容后开一个专题,专门谈。

孩子在神经系统发育的每一个阶段,一定有与这个阶段相匹配的资料。
只给相匹配的资料,多给。越充足越好。
超越孩子发展阶段的资料,不用着急逼着孩子去接受。
你费劲巴拉地让孩子接受超越阶段的资料,孩子接受不好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孩子本应接受的资料,被挤掉了。

机会成本非常之高。一点儿也不划算。

教育孩子的难点,也是关键,就在于它的系统性。
得选一个又长又粘的坡,爸爸妈妈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搓着雪球,逐渐地往大了滚。
最忌讳搓了两天,就觉得另外一个坡更好,雪更多,扔了已经搓起来的小雪球,到那边去重新开始。
换100个雪道,最后也还是手下那个小雪球。

更不要看了某种教育好,不问适合几岁孩子的,回到家就在自己宝宝身上用。孩子反抗,就硬压。没用的。
雪道选好了,切入点找对了,开始耐心地滚雪球。不多久,就会得心应手,雪球嗖嗖地往大了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95|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1 03:30 , Processed in 0.077456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