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0:53:49 | 只看该作者
阳阳妈2010: 嗯,先说动画片的事,从你考量的几个角度来说,朵拉历险记貌似也是符合滴哦。难道还有你没说出来的潜意识角度?!
另外,我发现申爸对情绪好象不感冒,觉得情绪不是个好东西。而我觉得人的情绪却是个很重要的东西,一直存在于生活中,作用着我们的生活。你撇开或者忽略情绪单谈智力,恐怕最终结果会事与愿违。嗯,动画片的事我又突然觉得还是最终目的决定方法.我给阳阳看朵拉的目的只是学英语,仅此而已;可能申爸的看蓝精灵的目的不止学英语吧?!所以我们的手段不同.
朵拉和柳林风声也都很不错。申爸选择蓝精灵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长。另外,申爸给大申看蓝精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小孩子都喜欢看动画片,这应该有什么意义在里边儿,尽管申爸没心思去找出这个意义之所,在每个孩子都干的事情,大申也应该有。也就是说,申爸认为动画片本省,孩子一定是得看的。大申在蓝精灵之前,只看过很少的动画片。这个得补上。  至于情感,那当然重要。很重要很重要,重要得无以复加。在大申那里,不还有申妈呢么....娘儿两个那个腻啊,心肝儿啊宝贝儿啊,亲啊,肉麻得要命要命的.....这是麻麻们天生会干的事情,不消申爸劳神。申爸也做不好... 麻麻们做这个,那个,神了。申爸只管做好自己该干的事儿,申爸擅长的事儿。才不操心麻麻擅长的事儿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5:09:39 | 只看该作者
米爸指出的完全正确。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客观的;另一条是大申的环境所赋予的。先说客观的主线,孩子到了5岁半,聆听的需要是一定有的。不管之前家长做过什么,到了这个时候,孩子都有强烈的渴望,要听。米爸指出的完全正确。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客观的;另一条是大申的环境所赋予的。先说客观的主线,孩子到了5岁半,聆听的需要是一定有的。不管之前家长做过什么,到了这个时候,孩子都有强烈的渴望,要听。还有一条个体的线。申爸叙述的,更多是在这条线上,在大申那里发生的事情。孩子越小,客观线上发生的事情,申爸在大申那里同样的做法,别的孩子越容易做。但是,现在大申9岁,申爸能在大申那里做的事情,很多孩子, 想做也做不了了。在孩子小的时候,别的爸爸妈妈可以这么说:我不想这么做;因为如果他们也这么做,他们就可以做。可是呢,在大申再往大,可能大申那里能做的事情,只有不多的孩子可以做。 申爸做的所有事情,其本身并不重要。这些事情,不过是些“棋子”而已。什么时候成局呢?应该是在大申12岁或者13岁的时候.....申爸推测,大申的这个年龄很可能提前,最大的可能性是11岁,就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 那个时候,会有意见特殊的事情发生。因为生理上,孩子各脑区之间的长程神经纤维开始发育;在心理上,孩子开始出现认知地图的能力,并且,他可以初步感受到战略及其价值,进而自己试着去构建自己的战略。 所谓一窍通,百窍通。在这个时间点上,大申只要开了“一窍”,他自己就走上了自发展的道路。申爸现在琢磨的,就是这个“窍”选在哪里,怎么通。 那时涌现出来的认知地图,将会把孩子前此吸收进来、建构起来的所有感受、信息、知识、概念、观念.......形成一个整体,建构起完整的图景。至于米爸强调的因果关系.....申爸不知道。申爸只知道大申是怎么样的,不知道别的孩子是怎么样的。所以,申爸自己,很难切割,哪些是客观的每个孩子都有的,哪些是因为大申的独特路径,才为大申所独有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到了大申这个年龄,再切割这个事情,已经没有意义了。孩子七岁半的转折,已经彻底把天生的、后天的东西,搅拌在一起,成为其一生的基础了....全混一块儿了。从实证的角度,当小学学习论坛中,每个家长都惊叹牛孩儿的时候,这种区分就没意义了。牛孩儿总是会牛,不牛的,没有机会了。申爸说的11岁那个转折之后,家长对孩子的天才憧憬,将彻底消失。各安各命了。 总体来讲,从5.5岁到12岁,就这么一个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5:13: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3-31 15:19 编辑

既然大申已经“遗忘”了,就不存在“提醒”破坏“自然的遗忘过程”这个问题了。去年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申爸努力回忆大申成长过程中曾经发生的事情,拿来问大申记不记得。
绝大多数“不记得”。
但是,肯定有一些个案,大申回答说“记得”,也能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情节。
但是具体是些什么事情,怎么回事,申爸现在回忆不起来了。
这个“记得”淹没在大量的“不记得”里面,根本没有引起申爸的注意。
可是,有一个现象,倒是引起了申爸的注意:大申对这个游戏,并不反感。很多时候,申爸提完了问题,大申就安静下来,皱着眉,努力的思索。就像前边描述过的,在河边发生的那样。
渐渐地,申爸对这个游戏失去了兴趣,不再和大申玩“记不记得”的游戏了。

因为要写这个帖子,申爸又来了兴致,要在大申那里再玩玩“记不记得”的游戏了。

10月7日夜。西安机场。
申爸申妈和大申在登机口排着队,准备登机回北京。

申爸问大申:“你知道天线宝宝吗?”
大申玩得兴致正高:“知道!”
“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申爸问。
大申一刻都没有迟疑:“不太记得了。”
“那你到底记得自己看过没有?”申爸追问。
“当然看过。我不太想得起来了。”大申很干脆地回答。
申爸继续问:“你记得爸爸给你讲《战争与和平》吗?”
“记不清了。”大申回答得清楚明白。
“那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讲过什么书?”
“《战争与和平》、《可怕的科学》,还有,还有《论语》......还有好多。记不清了。”
“那....你记得《论语》里面说什么了吗?”申爸又问。
“不记得了,”大申愉快地回答,“哎呀,你老问我记不记得,干嘛?”大申开始不耐烦了。
“就是随便问问,不行么?”申爸试图掩饰。
“不行!你什么目的?快说!”大申并不买账。
“!@@#$%^^%$$##%^^^”
申爸不想告诉大申什么目的,一顿胡搅蛮缠,总算是把这个问题给糊弄过去,大申不再追问了。

大申的记忆又回来了!
这个,申爸真没料到。
这回美言妈不笑出声了。

申爸详细描写了三次和大申的对话。请回头仔细琢磨一下这三段文字,再接着往下看。



语言这个东西,是很苍白无力的。如果你在现场,你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大申在三次对话中,哪里有明显的不同。可惜,除了申爸,没有别人在现场。申爸也只好用语言来描摹。

大家注意大申的用词。在第一次对话中,大申如果记得,就直接去说:
“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又蹦又跳”;
“西湖边上有鸽子,我买了很多鸽子食,喂鸽子。”
“买馒头。先喂鱼,再喂鸽子!”
“.....别祖霍夫.....”
这些,都是在申爸提出问题之后,首先涌现在大申脑海中事情,大申张嘴就把印象最深的事情,直接说出来了。
当申爸给出一个主题之后,大申就在记忆中,把当时的情景拉到了当下,然后,用语言直接描述出“当下”最有特点的侧面;

第二次,当申爸问大申“‘知道’某事吗”的时候,大申说“知道”,但是,问“‘记得这件事’吗”的时候,大申说“不记得”;

第三次,当申爸问大申“‘知道’某事吗”的时候,大申说“知道”,但是,问“‘记得这件事’吗”的时候,大申的用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这样的说法:
“不太记得了。”
“我不太想得起来了。”
“记不清了。”
三天之前,大申已经不能在记忆中把当时的情景拉到当下了。隔了一层。大申在隔着的这一层中,抽取出感受,把感受化成语言,回答申爸。大申的回答基于一种抽象,是对抽象出来的感受的描述。

孩子在第一次对话到最后一次对话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给自己所有的记忆,加上了“索引”!
当申爸问知不知道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大申的头脑先在“索引”中去找,找到了,就说知道。申爸追问细节的时候......找到了索引.......相当于我们到图书馆,查到了书目和架位号.......小脑袋再到索引所指示的地方去取具体的记忆。有时候取到了,孩子就明确地说出来,比如:
“《战争与和平》、《可怕的科学》,还有,还有《论语》......”
索引里面有,可是取不到具体的东西......就像找到书架的位置,但那里是空的......孩子就回答“不太记得了”......或者到了书架那里,一套书,缺了好些,只剩下不全的几本,孩子就说“还有好多。记不清了。”
大申小脑袋的这种处理机制,是第一次谈话的时候,完全不具备的。

第二次记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留下了一个记录,记录孩子的头脑在建“索引”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个记录很重要,就如同找到了一块长着翅膀带着羽毛的爬行动物化石一样重要。

现在,让我们来解读第二次谈话。
解读之前,先要让申爸说清楚:申爸是怎么预测出,大申一定会产生遗忘,并且“就在那个时间点上产生遗忘”的。



[发帖际遇]: 热情好客的 大申爸 花了 1 金币 请坛友去旅游,有想去的吗,快回帖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5:14: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3-31 15:22 编辑

说实话,申爸对任何训练方式....Doman也好、两岁识字也好、背经也好.....都不拒斥。
首先,这些为我们所知道的方法,都应该是有效的方法。否则,谁会投资投精力把它宣传到你我都知道的程度呢;
其次,这些有效的方法,在大申这里也会有效。那些方法,应该针对孩子的普遍能力开发的,只要是孩子,就应该有效;
最后呢,所有的方法,都有阶段性。在那个阶段,效果应该显著。过了期了,效果就很小很小了。

PS.
这个PS最气人:申爸自己对这些方法,一概不采纳。
PPS.
“申爸,做人得厚道”.....嗯,确实,所有这些方法里面,有一个申爸挺看重的,那就是逻辑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5:28: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3-31 15:31 编辑

米米爸爸 :不过,申爸定义很清楚,用这个术语,至少米爸读起来,理解没有障碍。米爸所关心的,是申爸在大申身上所作的实验,是不是说明了,申爸的那些个输入,对申爸定义的智力发展,具有决定性或者说主要的作用。 ...



不是对“智力发展,具有决定性或者说主要的作用”,申爸所说的过程,其实就是智力建构的过程。智力就是这么形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5:33:46 | 只看该作者
米米爸爸:申爸智力的定义,按米爸的理解,至少有两点:一、有行动的动力,人(孩子)自我有学习、寻求解决方案的强烈动力;二、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


智力+情感=一切。

让申爸来解释,米爸关注的这两点,“智力”怎么成为其基础的。
行动的动力最好解释。
申爸说7.5的转折,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孩子能按照观念的要求来主动地行动。
在这座楼开始的简短扯淡完了之后,申爸就开始直切主题。
从第17楼开始,就开始说这件事情。到第33楼,这个观点通过一个精心的实验,得到了完整的证实。
人的行动是要靠头脑指挥的。头脑透过7.5岁形成的这种能力,有意识地指挥自己行动。
但大脑怎么具体选择做什么动作、采取什么行动呢?或者说,大脑指挥行动的依据是什么呢?
观念和目标。
观念涌现自“概念”,“概念”来自大量词汇的涌现....其实是大量词汇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式的涌现....这个前边说过,一时找不到了。肯定说过。

解释米爸的第二点。“能力”这个东西,其实本质上就是“主观愿望”。不信,大家查查《现代汉语词典》。主观愿望,刚才已经说了。不过,申爸理解,米爸提出的“能力”,还应该包含技能、技巧,Know How的成分。
良好的智力确保孩子能够产生强烈的内部动机。有了内部动机,他当然就会去做。只不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孩子先做简单的,包含单一技巧的事情,慢慢地扩展,发展出处理更复杂事物的能力。
需要时间,这个当然。
[发帖际遇]: 大申爸 被宝箱砸中,开宝箱花了 2 金币,想知道开出什么好东东?回帖试试。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5:36:23 | 只看该作者
米米爸爸:很多人说的,孩子自己没想法,就是没这个动力,而这些孩子知识、能力方面很可能不弱。 ...


米爸引来的是流行的说法。

孩子没想法,就没动力;没动力,就更没想法.....这是个邪恶的循环,掉进去,就再也爬不出来了。
其实,“没想法”和“没动力”是一回事.....在本质上来说........如此说法,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能力”这个词,申爸刚才说了.........诶,劝大家真的得好好细儿,动手查查《现代汉语词典》,看看“能力”到底是不是“主观动机”,这辞典电子版有的是,网上找起来很容易........
“知识”和信息是不一样的东西。只有“溶化”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的信息,才叫知识。如果头脑中某个方面的“知识体系”本来就很弱,甚至没有,那这些人说的,不过是些“信息”而已。图书馆里全部都是信息,满架满架,一层楼一层楼的,全是,这些东西,不“溶化”到一个人的头脑里,有用么?没用。

这个流行的说法,不过是在同义重复,一些没有任何积极价值的抱怨罢了。
从最积极的意义上看,这样的说法,也不过是说孩子能够复述出很多信息,掌握了做某些事情的技巧和方法而已。
技巧和方法不重要。动机,或者米爸说的“动力”,这才重要。那话儿是怎么说的来的:要是不想做,总能找到借口;要是想做,总能找到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08:40:38 | 只看该作者
米爸,汪丁丁的这文章很好,尤其他推荐的《脑的进化》,好。
可是,他这里说的教育,和申爸说的,不是一回事。
这个问题,申爸和居士已经讨论过了。前边有写。

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要解决的是“教育之前”的问题。汪丁丁的东西,对现在的大申管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08:41:43 | 只看该作者
或者说,申爸在这座楼里探讨的是教育出一个可教育的人的过程,而不是这个过程结束了之后,怎么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08:44:28 | 只看该作者
嗯?
不对啊,我觉得汪丁丁的这个说法(且不说是否百分百可信,以我对汪的了解,其人做学问是认真的,可 ...



首先,米爸,汪丁丁的这个模型,肯定是不适合于智力建构期的孩子用的。在智力建构期,所谓逻辑、道德、语言这三个方面,都是无稽之谈。
孩子只有词汇和模仿,还谈不上真正的表达复杂意义的语言。孩子偶尔会说一些很复杂深刻的话,似乎在使用“语言”能力,不过,这是表象,这种情形,不过是孩子头脑的偶然涌现现象而已。当然,孩子会模仿大人说一些很“懂事”的话,但这话后面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就像前边的两种不同“这是一些文字”。
情感是在任何阶段都可以发展的,这一点,那幅图中是正确的。

其次,让我们退回到原点。我们都知道,如果不理解,就谈不上掌握。
可是,这个理解,怎么理解呢?
申爸在爱坛的时候,曾经“理解”过一轮,结果也没理解出什么东西来。
后来,穆蕊妈妈又撞上了这个问题,申爸又理解了一轮。有进展,但不大。
理解“理解”是什么,关键是要理解“理解”的定义是什么。
在这个词汇上,《现代汉语词典》帮不上什么忙。
得用《辞海》。
《辞海》是这么解释“理解”词条的:
应用已有知识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
既然“理解”一件事情,必须用到“已有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向前推:
我们都有“理解”这种心理过程......不只是我们,连大申都表现出强劲的理解能力。现在教大申,那真是一种享受,那种“得天下之英才一教之乐”式的享受......那么,之前的大申呢?在申爸刚给大申读天书的时候,尽管大申偶尔会冒出一些极具洞察力的话,可很明显,那时的大申,还谈不上“理解”。
反正,这么往前推,总会有第一次“理解”的时候。
那么,这个时候,“已有的知识”是怎么来的呢?
靠直接感知这个世界形成的知识。

是的。
申爸曾经就是这么想的。
所有坚持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里,一直感知生活的学说流派,都是这么想的。
但这只是走到中途的一个环节而已。
还远不是全部。关键的东西,根本还没碰到呢!

让申爸产生怀疑事件是:大申有一天,表现出对抽象名词的内涵的深刻把握。
抽象的名词,比如“团结”“崇高”“卑鄙”.....这些词汇,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谁要是不服气,请明确地阐述一下,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难住了几乎所有的人。
明确说出这些词的内涵,属于那种“我一直以为我知道,直到有人来问我”的问题。
这就是说,这些词汇的内涵,不是有人教我们,我们才会的。我们是自己学会的,并且是在自己没有意识的情况下面,学会的。
那到底是怎么学会的呢?

让我们来假设: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聋子。很不幸的孩子。
十聋九哑,他也不会说话。
这样的孩子,感知、看、运动,都没有问题。但是,这样的孩子,即便是长大了,他对这些抽象名词的理解仍会有极大的障碍。
选择那些在13岁以后才学会手语的孩子做研究对象......13岁之前学会手语的不行,特别是五岁之前学会手语的孩子,对于这些词汇的理解,比照参照组,会低一些,但基本会正常.....考察这些人对于抽象名词的理解程度,一定是很低的。
这是申爸做出的预测。这个实验,实验心理学是完全可以做的。
申爸敢断定:结果一定如此。

为什么?
这些不幸的聋孩子缺少了靠词汇建构其未来用于理解的“基础知识”。
大申是怎么理解到这些抽象名词的内涵的?靠听。“团结”在大申听到的有意义的语境中出现几次,大申就自己建构出了其内涵。

现在,距离事情的真相,只有一步之遥了。
让申爸喘口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3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18:59 , Processed in 0.09253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