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3-20 10:22 编辑
说说散养 阅妈:申爸说到一个目的性,确实是,我们每个人养育孩子,其实潜在是有一个目的性的,不管否认也好,或是以别的什么名义也好,而且每个人都是从小孩子过来的,回首自己的成长路,什么对自己的成长产生过有益的正向的影响,什么是自己成长中的缺憾,遗憾,这些认知都会对自己的养育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能感觉到申爸知识广博,博览群书,有强大的独立思维能力,这些一定也让你成年后很收益,从思维发展方面,你一定是希望下一代也至少也具备你这样的能力。
而我(斑斑爸爸是不是属于此列?),从小属于放养的,看书没你那么广,写的东西也没你那么深入浅出,文采非凡,但我们从自己的成长中,我们真实的感受到童年自然的、放养的方式,是我成年后对的幸福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的一个重要源泉,而且是越到中年后,越有这种感觉。我对很多事物道理输出功能不行,也就是不会引经据典的辩论,但我相信我的直觉。我的直觉在生活中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好处,所以,我会坚持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玩,家长的干预尽量少一些,最好能多和自然界接触。
申爸前面提到的两条线,这两条线的具体走法,每个家长可能会侧重点不一样,在我,在孩子童年阶段,会以各感官去实践的第一条线为主要线路,一直到孩子小学3年级之后(这也要根据当时具体孩子情况而定),我可能会慢慢引入理论高度的第二条线,这时,也是实践现行的,理论随时候补上的那种。 ...
这是阅妈的一个老帖子。先回馈一下“散养”。
“散养”这个词,申爸是在大申四岁多,接触《爱和自由》那本书之后,才第一次看到的。
仔细看了很多蒙氏爸爸妈妈的帖子之后,我明白了“散养”背后真正的涵义,就放下了。
“散养”在申爸这里,不是问题。
我自己是将近九周岁才上小学的,在此之前,我整天在农村野地里疯玩儿,有时候,一天都不着家。
上小学之前,申爸一个字也不识。申爸不到六周岁的时候,有了第一个弟弟。申奶奶恰在此时,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加上孩子多了,已经无力再教申爸什么。
形式上的“散养”,申爸并不缺少。
在申爸接触到“散养”这个词之前,申爸在大申那里,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
回想起来,申爸自己借力的,是再小的时候,申奶奶给申爸读的大量的书,再有,就是听1979年刘兰芳版的《说岳全传》。
“散养”呢,在申爸看来,其本质是环境的多样性。
对大申而言,追求农村的环境,已经不现实了。现在,城市里每家每户把自己全在一个钢筋水泥的小笼子里,孩子出去,必须有大人跟着,这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这环境,固然限制了农村孩子“疯玩”带来的某种类型的多样性,可是,追求“多样性”,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事实上,孩子身边的多样性,自然地来自身边的六个大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年轻的有知识的父母,自然是跟隔代老人有代沟的。六个大人,每个人的想法,对待孩子的方式,甚至“什么是对孩子好”这个问题,都不一样。在申爸眼里,奶奶和姥姥带孩子有多溺爱,在奶奶和姥姥眼力,申爸带孩子就有多“不经心”。
申妈带大申,安全上的短视、无谓的小心翼翼进而精神紧张带来的麻木引发的安全隐患,在申爸眼里有多可怕,在申妈眼里,申爸带孩子的大大咧咧给大申带来的安全隐患就有多可怕。
这些事情都是相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