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0:06:49 | 只看该作者
大申呢,就这么着,听。怡然自乐,乐此不疲,听上了瘾,你要是不给听,那还了得:小嗓门儿比天都高,嗷嗷地喊,不干。
从五岁半开始,一直听到今天。
大申已经听了几十部长篇小说,好几遍世界上下五千年。
反正,这几年,大申一直在听。

小孩子,专注、执着、乐此不疲、兴趣盎然地做着的任何事情,都有价值。
我们看到的,是外表的现象;孩子的小脑袋里面,构成智力的一个个神经回路,就在孩子专注的时候,点滴不断地形成这。这是我们看不到内在过程。
建构中的这些神经回路,触发了大脑的自奖赏机制,孩子一从事这样的活动,自己就感觉舒服。越舒服越想做同样的事情,越做同样的事情越舒服。
这是一个正反馈的循环。

网上购物。
话说,你的面膜还剩最后一片,明晚,就没有的用了。
你打开淘宝找面膜。
要是你找到一家同城的店,你会说:“亲,明天一定送到。”
回答:“放心吧,亲。”
要是你找到的不是同城的呢?上海的,比如说。
你说:“亲,用顺丰吧,明天一定送到!”
回答:“是用顺丰,上海到北京,一天应该到了。放心吧,亲。”

顺丰在物流上的投资和圆通在物流系统上的投资,那是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的。顺丰租有自己的货运包机,热点城市之间,直接空运,速度快快的。圆通就不行。可是,同城的话,两者的速度就一样了。所以呢,同城一般没人用顺丰,异地要是着急,都会说:“发顺丰,亲。”

在着急用的时候,选快递,大家都会怎么选。
在选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头脑中,把整件事情分成两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从商家送到自家门口来签收;第二个阶段,自己打开包装,使用。
这两个阶段,在“明天”这个时间点上踩准了之后,它们相互之间,是不干扰的。一片兰蔻的面膜,你在用的时候,不会因为是用顺丰运来的,就感觉更好用更舒坦那么一点点。其实,在用的时候,根本没有人不去想,它是怎么送到自己家里来的。
更好更舒坦那么一点点的感觉,是在用兰蔻和怡人草的时候会有。

作为工具和手段的“聆听”和“阅读”,不过是用圆通还是顺丰,把信息搬运到头脑中来而已。
搬进来之后呢?大脑用同一个机制来处理。
建构起这个处理机制,让这个机制进入正反馈的循环状态,是“聆听”和“阅读”的用处。

手段和工具不重要,用途重要。

在大申五岁半,开始听《哈利·波特》的时候开始,“听故事”就已经在本原意义上起作用了。
以后,大申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听,孩子的大脑在不停地建构........到去年暑假结束的时候,这个游戏,大申已经玩了整整三年了。

反正大申已经在用着兰蔻了,至于顺丰还是圆通,申爸一点儿也不在意。
故对于大申能不能自主阅读,申爸一点儿也不着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0:1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3-20 10:11 编辑

“为无为”与机会成本(一)

那边厢,大申在听他的“故事”,不让人打扰。
申爸这儿没事儿干,枯坐书房,自己琢磨这个事情。
你看啊,这个事情。在小学,一入学,老师就教汉语拼音,教识汉字。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任何一个小学生,都能阅读,都能写字了。不管是城市里的学生,还是乡村小学的学生,都能。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今天的教育体系,已经达到了很的高水平。教会孩子识字读书,已经成了基本要求了。
申爸不是在说反话,讽刺。
识字这件事情,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不往远了说,倒退四十年,搁农村,光靠识文断字,就能吃口好饭:四里八乡,谁想给远方的亲人写封信,都得提着蓝鸡蛋,登门相求。
之所以老百姓不识字,部分原因也在于中国的汉字很难,很不容易学会。
现在的教育技术,已经高超到可以普遍地教会每个孩子识字了。

那啥,想说啥来的....
对了,既然申爸能笃定学校能教会大申阅读,大申在六岁的时候,又必须进学校去.....法律规定的哦.....那么,学前教大申认字,时间精力就白白地浪费了。
上了学,还要费二遍事么。
考虑到从四岁到十岁这六年时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六年时光,用大量的时间学前识字,机会成本奇高。

申爸的规划,必须把学校学习这个重大因素包含进来。忽视了这个因素,孩子的机会成本会高得无法计数。
这个考量,造成大申入学之时,一个字都不认识。
大申的字,都是学校语文课上教会的。

申爸不浪费大申时间,教识字,富余下来的时间,用来干啥?
用来听,和读图。
大申读图,也和他听故事一样的专注。事实上,大申在听故事的时候,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一边听着音响里的故事,一边看着手上的书。
当一个人的脑筋开动了,思考进入到头脑中的信息的时候,他的外在表现就是“专注”。
孩子越专注,他的头脑中处理信息,思考的强度就越大,建构起更加宏大、更加完美、更加深刻的神经回路。

你看啊,阅读这个事情,它需要有几个方面的前提条件。
第一,需要认识字。这毋庸说。
第二,需要有阅读本身的技能。这个是说,孩子要有这个能力,把书页上的汉字,转变成相对应的声音。还要能正确地处理这些声音,能够把感觉上没

有差异的字连成词汇,串在一起。能在语义之间有差别的地方,留有停顿。举刚才这句话为例:“还要能正确地处理这些声音,能够把感觉上没有差异的字连成词汇,串在一起”。
正确的停顿方式是:能够----把----感觉上--没有差异的-字----连成-词汇----串在-一起。
四横表示大的停顿。这停顿,既是语气上的,同时,也是语义上的。
整个句子,由五个大的停顿组合而成:一、“能够”;二、介词“把”;三、“感觉上没有差异的字”;四、“连成词汇”;五、“串在一起”。
识别出这五大停顿还不够。进一步,“感觉上没有差异的字”,还要往下细分成两个层次的停顿。第一层次,是识别出“没有差异的-字”,停顿;再高

一个层次,是区分出“感觉上”和“没有差异的字”两个部分,停顿。

这还没完。

什么是“感觉上没有差异的字”?
前边,申爸曾经发帖问,“在座的爸爸妈妈,有谁读过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或者黑格尔的《小逻辑》或者柏拉图的《对话录》的吗?”
很多热心的爸爸妈妈回馈,没读过。
没读过的爸爸妈妈有福了。因为,你们有一个绝好的机会,来体验一下,如果没弄对,孩子们学习阅读时的感觉有多难受。
你在搜索引擎中搜“小逻辑”,找一个在线阅读的版本。申爸找的是“天涯在线书库”的,点《第五章》....哎呀,太麻烦,申爸还是干脆Copy-Paste好了:

    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一种优越性: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进程里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哲学的对象与宗教的对象诚然大体上是相同的。两者皆以真理为对象——
    就真理的最高意义而言,上帝即是真理,而且唯有上帝才是真理。此外,两者皆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上帝(即二者的真理)的关系。所以哲学当能熟知其对象,而且也必能熟知其对象,——因为哲学不仅对于这些对象本来就有兴趣,而且按照时间的次序,人的意识,对于对象总是先形成表象,后才形成概念,而且唯有通过表象,依靠表象,人的能思的心灵才进而达到对于事物的思维的认识和把握。


这说的什么呀?

每个字都认识。在单句范围内,识别词汇和停顿,没有问题。问题来自,黑格尔的思维有一种连绵不断的....不是很清晰的....罗里吧嗦的特征....我们很难断清楚他写的句子。他的句子与句子之间,在语义学上,模糊一片。
糊涂,不明所以,厌倦。
如果不以某种东西的良好发展为基础,直接从识字开始阅读,孩子刚开始,就是这种感觉。
第三,理解。“理解”是什么?理解是把新的信息溶化到已经有的知识和体验中去,从整体上,对新信息的把握的过程。如果孩子阅读到的东西,不能够“理解”,他肯定不会有持续阅读的兴趣。
反之,要是有了持续阅读的兴趣,也表明,孩子已经在头脑中对新的信息有了很好的“理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0:1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3-20 10:22 编辑

说说散养
阅妈:申爸说到一个目的性,确实是,我们每个人养育孩子,其实潜在是有一个目的性的,不管否认也好,或是以别的什么名义也好,而且每个人都是从小孩子过来的,回首自己的成长路,什么对自己的成长产生过有益的正向的影响,什么是自己成长中的缺憾,遗憾,这些认知都会对自己的养育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能感觉到申爸知识广博,博览群书,有强大的独立思维能力,这些一定也让你成年后很收益,从思维发展方面,你一定是希望下一代也至少也具备你这样的能力。

而我(斑斑爸爸是不是属于此列?),从小属于放养的,看书没你那么广,写的东西也没你那么深入浅出,文采非凡,但我们从自己的成长中,我们真实的感受到童年自然的、放养的方式,是我成年后对的幸福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的一个重要源泉,而且是越到中年后,越有这种感觉。我对很多事物道理输出功能不行,也就是不会引经据典的辩论,但我相信我的直觉。我的直觉在生活中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好处,所以,我会坚持认为: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玩,家长的干预尽量少一些,最好能多和自然界接触。

申爸前面提到的两条线,这两条线的具体走法,每个家长可能会侧重点不一样,在我,在孩子童年阶段,会以各感官去实践的第一条线为主要线路,一直到孩子小学3年级之后(这也要根据当时具体孩子情况而定),我可能会慢慢引入理论高度的第二条线,这时,也是实践现行的,理论随时候补上的那种。 ...

这是阅妈的一个老帖子。先回馈一下“散养”。
“散养”这个词,申爸是在大申四岁多,接触《爱和自由》那本书之后,才第一次看到的。
仔细看了很多蒙氏爸爸妈妈的帖子之后,我明白了“散养”背后真正的涵义,就放下了。
“散养”在申爸这里,不是问题。

我自己是将近九周岁才上小学的,在此之前,我整天在农村野地里疯玩儿,有时候,一天都不着家。
上小学之前,申爸一个字也不识。申爸不到六周岁的时候,有了第一个弟弟。申奶奶恰在此时,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加上孩子多了,已经无力再教申爸什么。
形式上的“散养”,申爸并不缺少。
在申爸接触到“散养”这个词之前,申爸在大申那里,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
回想起来,申爸自己借力的,是再小的时候,申奶奶给申爸读的大量的书,再有,就是听1979年刘兰芳版的《说岳全传》。
“散养”呢,在申爸看来,其本质是环境的多样性。

对大申而言,追求农村的环境,已经不现实了。现在,城市里每家每户把自己全在一个钢筋水泥的小笼子里,孩子出去,必须有大人跟着,这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这环境,固然限制了农村孩子“疯玩”带来的某种类型的多样性,可是,追求“多样性”,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事实上,孩子身边的多样性,自然地来自身边的六个大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年轻的有知识的父母,自然是跟隔代老人有代沟的。六个大人,每个人的想法,对待孩子的方式,甚至“什么是对孩子好”这个问题,都不一样。在申爸眼里,奶奶和姥姥带孩子有多溺爱,在奶奶和姥姥眼力,申爸带孩子就有多“不经心”。
申妈带大申,安全上的短视、无谓的小心翼翼进而精神紧张带来的麻木引发的安全隐患,在申爸眼里有多可怕,在申妈眼里,申爸带孩子的大大咧咧给大申带来的安全隐患就有多可怕。
这些事情都是相互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0:43:07 | 只看该作者
先把“散养”说完。
申爸对“散养”这个事情呢,它带来的好处知道得很清楚。
“散养”带来的好处,很重要。

可是,申爸一丝一毫的没有去模拟“散养”形式来给大申。
只要洞察“散养”给孩子带来好处的地方,把本质的东西,以不同的形式给大申,效果一样.......还可以搂草打兔子,顺带捞些别的好处回来。
“散养”的本质前边说过了。

当你爱孩子,围绕着孩子的六个大人,都爱孩子,对待的方法态度又不一样,这个时候,每个人的第一本能,就是:“说服他们!”
围绕着孩子,有两个最重要的人,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奶奶....或者姥姥。愤愤不平无可奈何恨铁不成钢的妈妈哭诉老人如何不蒙氏,成为任何一个育儿网的永恒主题。
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方式,可以把孩子养育好。
孩子天生就需要多样化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健康;这就好像人天生就得吃各种东西一样。大米营养好,好吃,公认。一个人,每天只吃大米,行么?不服的话,谁都可以自己去试,只要坚持一个月,就晓得厉害了。

六个大人,六种风格,六种价值观,六种态度。放手让六个大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大申。
天然的多样性。
这种美事儿,哪里去找?

申爸在外面说怎么怎么教育孩子,在家里,从来不提怎么教育大申。申爸知道,自己这个家长的位置,你说任何一句话.....在教育孩子这个重要的问题上.....其他的人都会在意的。在意就不对了,就会影响大申生活中的多样性。
申爸中意的事情,有申爸一个人在大申身边做,就足够了。不需要全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做到了这一点,“散养”在申爸这里,从来就不是个问题.....或者说,这是个早已完美解决了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说这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4:56:36 | 只看该作者
先把“散养”说完。
申爸对“散养”这个事情呢,它带来的好处知道得很清楚。
“散养”带来的好处,很重要。

可是,申爸一丝一毫的没有去模拟“散养”形式来给大申。
只要洞察“散养”给孩子带来好处的地方,把本质的东西,以不同的形式给大申,效果一样.......还可以搂草打兔子,顺带捞些别的好处回来。
“散养”的本质前边说过了。

当你爱孩子,围绕着孩子的六个大人,都爱孩子,对待的方法态度又不一样,这个时候,每个人的第一本能,就是:“说服他们!”
围绕着孩子,有两个最重要的人,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奶奶....或者姥姥。愤愤不平无可奈何恨铁不成钢的妈妈哭诉老人如何不蒙氏,成为任何一个育儿网的永恒主题。
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方式,可以把孩子养育好。
孩子天生就需要多样化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健康;这就好像人天生就得吃各种东西一样。大米营养好,好吃,公认。一个人,每天只吃大米,行么?不服的话,谁都可以自己去试,只要坚持一个月,就晓得厉害了。

六个大人,六种风格,六种价值观,六种态度。放手让六个大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对待大申。
天然的多样性。
这种美事儿,哪里去找?

申爸在外面说怎么怎么教育孩子,在家里,从来不提怎么教育大申。申爸知道,自己这个家长的位置,你说任何一句话.....在教育孩子这个重要的问题上.....其他的人都会在意的。在意就不对了,就会影响大申生活中的多样性。
申爸中意的事情,有申爸一个人在大申身边做,就足够了。不需要全家“团结一致向前看”。
做到了这一点,“散养”在申爸这里,从来就不是个问题.....或者说,这是个早已完美解决了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说这些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5:18:43 | 只看该作者
含薇妈妈:允许教育的多样性呈现在孩子面前,记得这是不是微微辣说的,很PET的呀:
挺奇怪的:怎么说“允许”呢?孩子本来生活的环境就是多样性的,除非人为阉割了这种多样性。 好像是说,实冬腊月,天寒地冻,坐在暖气十足的空调房子里吃火锅,热得汗流浃背,大喊:服务员,多拿些冰块儿来。

gongbu:散养的本质是“多样性”?
嗯。散养的本质是孩子可以“经历真实的多样的生活生存环境”。

朵朵老娘:关于吃大米的比喻,我一直认为,落后的育儿理念不是糙米也不是棒子面儿,而是发霉的米。一定会有人拍我,我先道个歉,可我心里真的是这么觉得的。
嗯,朵朵老娘说得形象。可是吧,这个事情....要是看不相关的旁人,教育孩子的理念不好,也就罢了。可是,这个亲人他不一样啊。奶奶不管怎么不好,总是教育出父亲的那个人吧?
姥姥不管怎么不好,总是教育处妈妈的那个人吧?难道爸爸妈妈真的一无可取吗?老人总是老人,有一些落后的观念做法,难免的。可是,你要是把落后的去掉了,好的就也跟着没了。



[发帖际遇]: 大申爸 文章写得好,得到了新儿教神秘人物奖励 2 金币,太好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5:20:25 | 只看该作者
茗峰妈妈做得恰当极了。

小孩子,你给他什么,他就会要什么。
那位妈妈说:“不对啊!我昨天好不容易下载了《夏洛的网》,放给宝宝听,他听了不到一分钟,就说‘不好听’,继续去听他的乖狐狸了。”
爸爸妈妈得细心,“给孩子一件新的”和“抢走孩子手上一件旧的”是两件事。
往往,这两件事是同时发生的。

我们拿一个新故事给孩子的时候,他往往正在听一个旧的。孩子不要新的,可能不是不接受新的,而是不想放手旧的。

要给孩子一个新故事,需要有耐心,等到孩子手上的故事听腻了,不想要的时候,给孩子,他就接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5:30:30 | 只看该作者
阅妈:我能感觉到申爸知识广博,博览群书,有强大的独立思维能力,这些一定也让你成年后很收益,从思维发展方面,你一定是希望下一代也至少也具备你这样的能力。
...



这是个关键的问题。
申爸的直接回答是:本质上来讲,不是。
表面上看,是的。
为什么呢?
假设说,大申可以不看书,就能够达到申爸真正想要的目的,并且更轻松,更容易,那么,申爸准定不让大申看书。直接照那样干就好了。
问题是,为了实现申爸的目标,除了看书,“思维的发展”,申爸实在想不出别的法子。
换句话说,看书、“思维的发展”是让大申达到申爸培养目的的唯一手段.......到目前为止,是这样的。申爸推测,这很可能就是唯一的一个手段.....那申爸只能阐述这唯一手段,没别的法子。
再换句话说,看书“思维的发展”是达到申爸培养的目的的工具。
工具就是工具。工具不重要,工具干的活儿才重要。


不止一位朋友,在明白了申爸的真正目的之后,劝申爸:“你最好发明一套自己的术语体系,不要用现有的术语。”
申爸仔细考虑过这些建议,最后,决定还是用现有的术语体系.....智力啊、思维啊、图式啊、神经回路啊、学习啊、认知啊、同化啊、平衡啊、顺应啊、组织啊、主体啊、客体啊、涌现啊、自组织啊、正反馈啊、自奖励机制啊、突触网络啊什么的。
倒不是不能。发明一个新词儿,然后,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其实很简单。
申爸仔细研究了发展心理学,发现,申爸感兴趣的范畴,前人早已经在不同的领域都识别出来,并且给出精确的定义了。至于说这些精确定义的词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遭到了误解,那是另外的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解决......
申爸不能遇到困难,已经识别出困难的本质,不去解决这个问题,而试图绕过去。
绕了也没用:申爸就是再发明一套术语体系,仍然还是会被误解。
发展心理学领域,本来就够混乱的了,申爸不想再添乱。

申爸用的这套术语,是科学领域的术语。科学,因为占据了当今社会的主流,遭到的误解也最多。申爸一开口.....开口就要用到概念和术语.....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出来。这不但很正常,更重要的是,这很有价值。

现在,申爸用另外一套不常用、但和科学体系同样了不起的一套的术语体系,来说明申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申爸要拿这“工具”干的活儿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5:31:12 | 只看该作者
gongbu:我发现历经散养的孩子都有一个特性,没有科学依据,就是看身边的人有感而已,都喜欢瞎琢磨,
显然,这个琢 ...



为散养这个事情而操心的爸爸妈妈,还真不全是捕风捉影。
gongbu有机会接触一些从小就一直精心教育的孩子,就有切身感受了。
那孩子细看上去,哪里都好,无可挑剔。可就是总体上,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孩子的爸爸妈妈都是很聪明的人,孩子的问题,他们自然感受到了。焦急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倒是。

那些孩子感觉起来吧,就像看西方古老的油画,人的五官端正、描摹精细、比例准确、用色精准,可就是脸孔看上去很生硬,不自然,不像是真的人。
这个问题,直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才解决掉。
那幅画,在绘画技巧史上,也是有它卓越的地位的。不只是在公众中有名而已。

说多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5:47:10 | 只看该作者
阅妈:关于申爸一直在提到的孩子阅读阶段,我不知道是对于6,7岁就到了敏感期还是个体有差异,我印象里,我小时那个阶段真的狂迷,小学前,没认过字,也没上过幼儿园,也就是没经过任何启蒙教育,上学不到半个学期,其实也认不了几个字,但就能捧着365夜童话故事着魔一样迅速的看完,二年级找到一本《茶花女》的书,一天看完,看的时候,因太投入剧情而哭的稀里哗啦。要说认字也差很多,这个阶段的看书,主要是因为故事情节很吸引,书里的一句话,只要认识其中几个字,就很容易就能猜测那句话是在讲什么意思。现在看了申爸讲了这么多的关于孩子阅读的思考,是不是那个年龄段,对文字,想象力,理解力的发育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峰?这阶段需要提供给孩子大量的好的优秀的书给孩子?
阅妈,个体差异肯定是有的。在阅读这件事情上,申爸笃定,是可以“提前唤醒”的。就是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识字,然后,很小,学前,就能够自主阅读。这样做,有这样做的好处;
在阅读方面,男孩儿群体和女孩儿群体之间的差异相当突出。女孩儿的阅读开始的普遍比男孩儿早。
除非家长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提前唤起男孩儿的阅读和情感敏感性....这种情况极度罕见....否则,男孩子在小学二年级,绝对不可能看任何一本小说,感动得稀里哗啦。
在二年级这个年龄,男孩子可以迷植物大战僵尸书、可以迷军迷武器枪支弹药书、可以迷恐龙书,但谈不上感动。

男孩子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处在一个极其特殊的“静默期”,除了身体以外,情感、智力、认知、语言....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暂停了似的。
这个时期,是为男性擅长的数学、推理、抽象思维奠基打基础的关键期。
至于“文字,想象力,理解力的发育达到一个阶段性的高峰”。我觉得,这个年龄段,是大脑生理活动的一个高峰。假如,孩子生在一个没有文字的原始部落,这个时候,孩子对于身边的植物、动物、方向等的认识,会飞速发展,形成一个高峰。至于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是这个阶段过去了之后,才迎来高峰的。

这里面有微妙的事实差异:对于我们成人,不理解,就不会有兴趣。孩子很神奇:他不理解,但仍然能兴致勃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7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10:55 , Processed in 0.10023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