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0:14: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3-8 10:16 编辑

词汇(十二):那些我知道的事情(二)

说有一根棍,很直的。
这根棍的一头向下插在水里,是湿的;另外一头暴露在空气中,是干的。
我们根据常识,都知道,在这根棍上,一定有一个点,处在水和空气的交界线上。在这个点上边的一个点,是干的,在这个点下边的一个点,是湿的。
一定有那么一个“交界点”。

人的任何一种能力,在时间轴上,都存在这样一个交界点:在这一点之前,人是没有这项能力的;在这一点之后,人掌握了这个能力。
小宝贝生出来,柔弱地躺在那里,他什么都不会。一个成年人,他具有很多很多能力。从小宝贝到成人,由一条笔直的“时间棍子”连着。在这条“时间棍子”上面,一定有一个交界点。
找到这个点!
这个点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关键。
在这个点前后的教育,对于这项技能,非常重要。
在这个点所代表的时间点的前边一点点、后边一点点那小段时间,是孩子的敏感期。

每一种能力都有各自的一个交界点啊....不是人生只有一个。

有爸爸说,不对!这里面有问题。
比如说,孩子会哭。生下来,护士往小屁屁上拍一下,孩子就发出了第一声响亮的啼哭。这个哭,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天生就有的,不是谁教的.....是啊,让你教的话,你怎么能教会呢?.....
这么说是对的。
有些能力是天生的,有些能力是后天习得的。

哭、笑、咳嗽、打喷嚏、眨眼睛这些能力,都是天生的;
会说话、会写字,会读书这些能力,都是后天习得的。

好像....后天习得的能力,还应该继续区分....区分成两种:一种是主动习得的;另一种是被动习得的....我姑且这么说。
比如说话,这就是主动习得的能力。只要把一个孩子,放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中,两岁之后,孩子自己就学会说话了,不用大人教。有报道说,有一些孩子,因为特殊的原因,生长在一个没有语言的环境里,等到十二岁发现了孩子的时候,孩子不会说话。这样的例子表明:孩子说话这种能力,和环境有关系。环境中没有语言,孩子就不会说话。
被动习得的例子。比如读书。文盲的例子告诉我们,他们生长的环境中,是有文字存在的......考虑到从小长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黑人,有很多都是文盲.....可是,没有刻意的教,孩子不会自发地学会。
这和说话的情形,不一样。

现在的问题是:像概念化、抽象思维这样的高级思维能力,情况是怎样的呢?是天生的?后天习得的?是自发地学会的?刻意教的?
如果某个爸爸妈妈的孩子还小,四五岁,他们是不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
可是,如果孩子已经要上小学了,这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了。
事实上,这个问题就是乐爸问斑爸的那个问题背后的本质。
那个问题是:“七岁之后呢?”

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对它的看法,决定怎么看孩子在小学阶段思维的发展。

有一个交界点,这大家都同意;有争议的地方在于:这个交界点,在哪里?是几岁?
我的回答是:“概念化”的交界点,在五岁半.......这就是我把这个帖子放在这里,而不是放在“学校教育”板块的原因;“抽象思维”的交界点,在七岁半。

现在,说说什么是“概念化”。
[发帖际遇]: 大申爸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请喝酒,并获得 5 金币,太幸运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10:19: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3-8 10:28 编辑

词汇(十三):那些我知道的事实(二)——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

任谁都能理解,在本初的时候,一个微小的差异,都会被未来的发展不断放大,最后,形成巨大差别。
巨大的差别来自发展的过程。

孩子发展的差异,根源在于他的头脑的发展基于一种“自展开”、“竞争性强壮”的发育方式。

昨天,我带大申到首都图书馆去挑书。
以前呢,都是我挑好书,买回来借回来,让大申看。
我找来的书,有些大申确实喜欢,爱不释手;有些大申不喜欢,扔到一边儿,不动。我就只好把不动的书还回去,或者束之高阁。
这法子效率很低。
往往是我找来一堆,他只挑出来两本。

这次,我带大申到首图的书库去,试着让大申自己挑。
大申在墙一样的书架中慢慢走着,扫视着书架上的书,漫不经心的样子。
走到世界史书架的时候,突然,扑过去,抽出了一本《太平洋战争史话:偷袭珍珠港》,郑重其事地翻看着了一会儿,然后,交给爸爸,表示要借。
男孩子都喜欢战争啊武器啊,海南出版社的这套《太平洋战争史话》还是相当地不错的。我以前确实打算借回来,给大申看的。
我没借,这回,大申自己选上了。

大申挑了一大堆书,有《太平洋战争》、《全景二战》、《马里亚纳海空战》、《罗马的故事》、《克里特岛迷宫:希腊罗马神话起源之谜》、DK图解系列的《希腊》和《罗马》,还有一本《希腊》,忘了是哪个出版社的了,风格和DK图解系列的一样。
我顺手抽出DK同系列的《古巴比伦》,推介给大申,问大申要不要。
大申看了一眼,摇摇头,表示不要。
我又热情地介绍说:“这本书和你那两本是一套诶。”
大申又仔细看了一眼,不耐烦地说:“我知道!”
可还是摇头。不要。

书挑好了,大申抱着,一大抱。他表示要去借书机上去借这些书。我说,借书卡的借书额度快用完了,没法借这么多书了,得放回去几本。大申摩挲来摩挲去,哪本也舍不得往回放。
最后,大申想出了主意,决定了:“我把这三本看完吧!”
大申指最后三本图解。最薄的三本铜版纸图画书。
于是,大申就坐在书架旁的地板上,开始看那三本书。

首图不让坐地上看书,管理员来了,会把他哄走。
我到阅览区找了把椅子,让大申坐在椅子上看。
50分钟之后,大申叫我,说那三本书看完了,咱们走吧。

大申对古希腊、古罗马的兴趣,起源于上个寒假。
寒假的时候,我给大申找了一套《世界文明讲坛》,他把里面的《古埃及之谜》、《古希腊之谜》和《希腊神话之谜》三部分,都看完了。
这三部分,说来很简单,就三个词。其实,全加起来,有将近20个小时的播放时间呢。

一个学期之后,大申自己选的九本书中,有五本是这个题材的。占了55%。

孩子在原初,第一推动的时候,是无所谓什么主题,哪种风格的读物的。你给他什么风格,哪种主题的读物,他就接受。
随机的。
区别在于未来。
大申一个学期之后,自己选书,还是选自己已经熟悉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主题。因为有寒假的积淀在起作用。
这次的读物和寒假的读物,又共同构成新的积淀....当然,更厚重了。
下一个寒假的时候,如果再让大申自己选书,他还会选同样主题,因为有更加厚重的积淀会起作用。
从主题上看,大申对古代希腊古代罗马感兴趣。从题材上看呢?目前,大申只不过对这两个主题下面的史实故事感兴趣。
对于历史事件感兴趣,年复一年,孩子就会形成路径依赖。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早晚会对这个主题下面的艺术、文化、哲学、社会结构、宗教这些主题感兴趣的。

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源头。这个源头卡住了,理解整个西方文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顺便说一句,对于中华文明,源头是春秋战国......

从孩子发展的角度看,对于某个主题的兴趣,在第一推动的时候,是随机的。第一推动的主题取决于家长的刻意准备。如果家长没有准备,孩子就在环境中随机地撞上一种,并确定下来。

接下来,孩子的头脑的发展依照“自展开”、“竞争性强壮”的方式,会在这些早期主题上继续深入强化.....他自己不断地在环境中寻找同样主题的内容,吸收学习;从一个反面可以证明这一点,就是大申拒绝DK同系列的那本《古巴比伦》。寒假的时候,我根本就没给大申看《世界文明讲坛》中的《古巴比伦之谜》......

明显的主题选择倾向,是从孩子五岁半开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5-3-9 14:36:17 | 只看该作者
阳阳妈:关于你说的神经元状况及之前说的“不用则废”生物法则,我深以为然。

我之前在《斯波克育儿经》上也看 ...


小豆妈:可是我还听过用过度了以后废掉的,不知道阳妈怎么看

这种感觉有点像当年主张大家深翻地一样,把潜在的这么多东西翻出来,是好还是坏?有多少数据可支持?这可比深翻地要严重,那个是三年不得收。这个的后果,我也不知道。

注意,俺不是在提反对意见,这是个疑问。我要看到数据。。。。。。结果。。。。。而不是猜想和信念。

我的看法是:“用过度”本身的提法有些问题。“天有时,地有节”,在不合

适的节气来用,一用就会过度。


小豆妈:无论是智力也好潜能也好,大约大家的分歧都在于

到底是用进废退呢?还是需要妥善爱护,让种子自身发芽,不要过度开发?

看到现在,双方的立论都不算可靠,请继续提供论据。懒人很开心。

掌握好节气,“用进废退”和“妥善爱护,让种子自身发芽”并不对立,能很

和谐。在种子没发芽前,努力给水,提高地温,促进种子早发芽,发茁壮

的芽。同样的给水,种子成熟了,就不能。成熟的种子再给水,就烂到地

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5-3-9 14:37:51 | 只看该作者
水天一色:人,毕竟不等同于作物。你如何保证,你的方法不会摧毁某种我们所不知道的平衡,而单是发展了你目前所关注的这个能力。而该能力在人的整个架构中到底占几成的作用,这些问题不可不思考不慎重。...



水天所指出的,确实。
我们先不说孩子,说成人。
一个成人做出任何一个决定,决定发展自己的某项能力,并且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几年之后,他终于获得了他想要的能力。
这是个挺好的事情。
然而,这个事情也可以这样看:这几年的时间,他也可以用来获得另外一种能力的。他现在获得了这种能力,是因为这几年时间,他已经这么用了;他已经把时间“这么用”了,获得了这种能力,他就没有可能“那么用”,获得另一种能力。
“另一种能力”可以看做他获得“这种能力”的机会成本。
现在看孩子。
孩子的教育,有三种情况:
第一、机会成本过高。反正不管怎么样,想到哪一种能力就养成这一种。这是一种概率性行为,有可能撞对了,但机会很小。
第二、不敢动手。因为担心失去某种“更重要”的机会,导致什么也不敢做;
第三、最低机会成本的路径。找到一条路径,使培养孩子的机会成本最低。

现在的问题是:做什么是机会成本最低的选择。
找到了,按照这个来培养孩子。
可是,不管做什么,它的机会成本都不是“0”。
做机会成本最低的事情,也是如此。
如果找到了机会成本最低的事情,做就好了,就不用嘀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5-3-9 14:42: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3-9 14:44 编辑

朱爸 :遭到否定的感觉多少有些不爽。
回想自己,我完全否定申爸,而申爸还能保持风度,说明申爸还是很大度的 ...





朱爸,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解释。
俺倒是没想风度的问题,更没想放过别人的事情。
申爸的动机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都有不同的解释,一件复杂的事情....像教育孩子......那就更有不同的思路了。申爸写东西,只不过是寻找想法相同的人,共同探讨而已。
阐述、论证、辩论、调侃、挖苦、攻击。这是一个序列,有先后之分。申爸在发帖的时候,挺有分寸的:最多到调侃为止。
没必要迈步再往下走。
尽管有时候,在兴头上,调侃会被理解为挖苦,但是,“调侃”是调侃,“挖苦”是挖苦。它们是不同的。过些日子,凉一凉,就看清楚了。
在申爸的动机里面,没有一丝一毫想说服“持不同政见者”的意思。骨子里,申爸尊重所有有自己见解的人,有时,也仔细研究他们的想法,得到自己的理解。得到的理解,申爸很少说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5-3-9 14:44:4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有用吗?之一个为人们所忽视的事实

学习有用吗?
或者,等价的提法:
为什么要学习?

这里的“学习”,既指学校学习,也指在学校学习的知识。
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留在最后。
先说一些其他的事情。

1960年,年青的西奥多·莱维特(Theodore Levitt)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叫做Marketing Myopia。Myopia就是孩子们经常犯的眼病:近视。
《营销近视症》。
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毫无悬念地入选第二届麦肯锡经营管理大奖(McKinsey Award)。这个奖项是当时........也是现在.......营销管理领域最重的荣誉。
这篇文章说了什么呢?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出来,就是:
“顾客买的不是直径五毫米的电钻,而是直径五毫米的孔”。
经营之道在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可是,客户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
如果你是一家经营电钻的公司.......博世,Bosch,比如说.......你满足你的客户什么样的需求呢?
你要提供世界上最好的电钻,还是提供最好的孔呢?

在营销学的领域,第一次有人明确地指出了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在被指出来之后,竟然是这么明显.......这就是:别拿手段当目的。电钻只不过是打孔的手段,一个“直径五毫米的孔”才是人们真正想要的东西。

这个这个....想说什么来的?对了。
当电钻是唯一的在人们家里的钢筋水泥墙壁上获得一个“直径五毫米的孔”,博世的经营者就把注意力放在:怎么提高钻头的硬度,保证在高温下也能有足够的硬度;怎么提高电机的瞬间启动功率,保证有足够的扭矩打断钢筋;怎么提高电钻的稳定性,保证钻头旋转起来,电钻不抖动,还轻;把手怎么才能握起来舒服.......
一个电钻,有无穷无尽的说道。
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顾客为了得到一个“直径五毫米的孔”,就需要电钻。
电钻是获得“直径五毫米的孔”的孔的一种手段。

从博世的经营者的角度,上述那些事情做好了,是不是就行了呢?
不行。
你到百安居去看。
电钻可不只是一个品牌。
有各种,摆在那里,供客户挑选。

很多年以前,申爸装修房子。
请来的施工队,里面有一个小伙子,很热爱他自己的装修公司,也非常善谈。申爸边儿上当监工,没事儿,和他聊天儿。
需要在墙上打孔。小伙子很仔细地打开自己的工具箱,取出电钻,一边把包着的无纺布打开,矜持地往上面安钻头,一边带着点自豪,对申爸说:“我们公司,用的都是博世的电钻!”
博世的电钻好呗。
申爸这才第一次知道了博世电钻。
因为这次经历,申爸到百安居去,仔细研究了一下挂在架子上的电钻。
博世的电钻看上去确实好,每个都有精致细腻的塑料表面,漂亮。高傲地排在货架上,大大小小,琳琅满目。
仔细看说明,申爸才知道这是德国的产品。
德国的产品质量好,出了名儿的。
不怪小伙子得意。比起用山寨电钻的装修公司,用博世很有面子。

角色不同,这不用去管他。有三个诉求,明确地指出来:
一个是做“最好的电钻”;
另一个是提供“直径五毫米的孔”;
最后一个是“有面子”。

“最好的电钻”是获得“直径五毫米的孔”的手段;“直径五毫米的孔”是“最好的电钻”的目的、“有面子”也是一个合理的目的;用“最好的电钻”“有面子”;就“真正的目的”而言,有没有“面子”无关紧要。

可是,“真正的目的”,真的只有一个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14:31:4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有用吗?一个本身就不对的提法

学习有用吗?这个问题,申爸自己在初中的时候,就在问。
很久很久的历史了。
那时候....特别是在高中的时候....申爸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琢磨这个问题。在课堂上,花在这个问题上的时间,超过学数学语文英语.....任何一门学科的时间。因为申爸虽坐在数学语文英语课的课堂上,脑袋里实在琢磨这个问题。现在回想当时的感觉,是有时候觉得自己想明白了,“学习有用”;过几天,又开始怀疑,再几天,又想明白了,“学习没用”。可是,这结论一经得出,又觉得,还是哪里不对劲儿,再琢磨,又“有用”了。
就这么乱起八糟,一直琢磨到大学。
遗憾的是,当时具体的思路,现在完全回忆不起了。
只留下这个么感觉:学习本身似乎没用,可是,学习这件事情有用。

现在,申爸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这个问题本身提得有问题。
学校学习,其本身无所谓有没有用。
在这个方面,正确的说法是,第一,“有没有用”是在一种态度下才会有的问题。在这种态度下,“学校学习”是没用的;第二,得把“学习的知识”和“学习的活动”区分开。前者的用处很窄......不一定绝对没用......后者“有没有”用,取决于人们要用这种活动实现什么目的。

下面,申爸来详细地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14:32:3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有用吗?一个本身就不对的提法

哎呀,讲清楚这个,我很踟蹰。
真难讲明白呀。
正犹豫间,昨晚看范增的《国学开讲》。
我们看范增和主持人王利芬的对话。

王利芬:“您精通国学。对您画画它这样一个帮助,您能谈一下吗?”
范增:“学国学,是为了画画,能让别人看着更漂亮,就是为人之学了。我学国学是为己之学。我到底这个为己之学,怎么在我的画笔上体现,它乃是一个不其然而然的、不可以年月计的、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它就流露出来了。这个我很难讲得具体。”

范增在这里,说了个什么意思呢?
范增所说的“为己之学”,意思是为了自己快乐、自己愉悦,才去学习。他是借用孔子的话:“古之人学为己,今之人学者为人。”来阐述自己的感受的。
呵呵,这个事情.....
第一,申爸的问题,看来不是个体的问题。不是申爸独有的,而为他人所无的问题。源远流长啊!就连作为古人的孔子,在这个问题上,也感叹“人心不古”;
第二,学习,是“无用之用”。范增自己说,自己学习是为了自己快乐。自己快乐,乐此不疲。恰好,他的学习对于作为画家的范增而言,“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它就流露出来了”。这就有用了。可这个“有用”,是“不其然而然的、不可以年月计的”,也就是说,它起的作用是软性的、无所不在的。它肯定起作用,但不能期望它在规定的时候和规定的场合,一定起作用。
第三,毫无疑问的,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申爸没法子说得比孔子好,也比不上范增。
申爸只好来补充。

范增也好,孔子也好,他们都没有从一个角度来认真思考:这个角度就是,人之初,“为己之学”是怎么样表现的。

这个话题,正好落在小学年龄段的孩子这里。更精确地说,典型的时段在8周岁和9周岁这两年。相当于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
[发帖际遇]: 大申爸 被宝箱砸中,开宝箱花了 3 金币,想知道开出什么好东东?回帖试试。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14:33:20 | 只看该作者


过来人都说,孩子的求知欲是无限的。
可怎么个无限法儿......申爸自己的感触,总结起来,就是:恐怖、震撼。
大申为了看他的《少年科学画报》,可以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躲在他的“狗窝”里,一整天都不出来,看。
清晨,天刚放点儿微光....五点钟都不到.....大申起来上厕所。过了半天不见动静,我以为回卧室睡觉了。哪成想,到客厅一看,地灯开着,大申抱着本画报,看睡着了。
一般的时候,大申不起夜,上面这种情况,只发生过一次。
正常情况下,大申五点半就爬将起来,跌跌撞撞地摸到卫生间,朝着马桶方向就是一阵扫射,根本不管搞到哪里去。然后,孩子一边抹眼睛,一边撞进他的“狗窝”里,就着微弱的天光,就开看。你要是不给他开灯,他就这么一路看下去,直到阳光从窗子射进来,照到书上,也不罢手。
晚上,困得都睁不开眼了,还是掐着书不放。谈判半天,才说好再看二十分钟,就睡觉。等二十分钟的铃声响了,你和他说赶紧刷牙、睡觉。他答应得好好儿的,可一转身,你到卧室去,孩子已经抱着枕头,睡熟了。
前后一分钟的光景都不到。

最猛的那几个月,大申可以不写作业,不睡觉,不看电视,只要有他的画报,就行。

这种渴求学习的欲望,震动亲历者的感觉。欲望太强烈了,一丝恐怖的感觉油然而生。
可是,这种劲头,竟是天生的。
在小学阶段,每个孩子都有。绝不会少掉了哪个孩子。
家长对于这天赋的把握,将决定孩子一生对于学习态度。也将决定所有和学习有关的智力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5-3-13 16:46: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3-13 16:49 编辑

爱无言孩子近视吗?我小时候读书很多,但是一直没近视。近视到底咋造成的,确实人类并不清楚。最难的科学是对人的科学。
近视。近视倒不是读书读的,偷着玩儿iPad上的游戏玩的。近视也没啥大不了的,戴个眼镜,就完了呗。这是细枝末节,无足挂齿。

爱无言 :自然科学现在发展的很好了,可是对人的探索其实只开了个头。你探索研究人的思维的建构,可思维和身体精神其实密切相关的,所以掉牙齿戴眼镜可不是细枝末节,搞明白了,你那个思维理论的建构才会全面。
申爸一直在想美言妈的这个思路....如果认为,要搞清楚孩子思维的发展过程,那就得先搞清楚人是如何思维,还有精神是什么;可是,要搞清后者,又需搞清前者....这就掉进了邪恶的循环,出不来了。跳出怪圈的途径只有一个:去看实际的孩子,他的思维是怎么建构起来的。当孩子的思维建构起来了,“精神”也就随之而来的。“精神”不过是思维的一种属性而已。它依附于思维。 就像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没了物质,也就无所谓运动。当然,这是物质一元论的观点。正途起始于皮亚杰。可是,皮亚杰之后,这个传统就消亡了。后来的学者忙着些类似“中文脑区激活区域也和英文大体一样”这样的无关痛痒的主题,没有人真的去看孩子。抽了枝烟,终于想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和很多爸爸妈妈的分歧在哪里了。“精神”这个心理特征,在前此教育大申的过程中,在申爸这里,根本就没有位置。申爸关注的只是“智力”。申爸认为,“智力”是精神的基础,就如同“物质”是“运动”的基础一样。运动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不过,不从物质的质量和物体所受的力下手,“运动”是永远搞不清楚的。申爸认为,“精神”是不能直接起手去构建的.....这个东西不是一种“实体”, 它只是另外一种更本质的实体的一个特征,你怎么直接构建它?在七八岁的转折点过后,“智力”已经很好地被建构起来之后,申爸现在开始给大申涉及“精神”的资料了....热爱、尊重、初级的哲学问题、《人类群星闪耀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居里夫人传》、《水浒》、《三国》、《西游记》等等这些。申爸利用前此大申形成的强悍的认知能力,快速地吃掉所有这些资料。现在培养“精神”才是时候。如果,“精神”的这件事情弄早了,申爸推测,可能引起孩子“过早唤醒”的问题。


爱无言 思维和过多的思考,使得一个人的能量聚集在头部,就和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内心世界联系的少了。思维在我看来,和精神,情绪等等都是相同的,而身体是你说的物质基础。大脑是这个物质基础的一部分。你这里看重的思维其实是大脑神经元的连接,也就是你想在孩子7岁前让他建构起来一个复杂多样的大脑回路网络。当然某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物质基础,但是看书形成这个回路,我女儿那样的敏感多样的情绪体现同样是形成很复杂的大脑回路。所谓的过早唤醒,只是一种不平衡,哪种大脑回路建立时极端了都有可能不平衡。

在申爸的图景中,男孩子....女孩儿可能例外,申爸实在不知道....先通过词汇建构起对整个世界的粗糙图式。这里面也包含精神和部分的情感因素。然后,孩子通过建构起来的图式,用同化和平衡的方式,逐步完善。 因为大脑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儿童的大脑,可塑性更强。这种可塑性提供了一种可能,让某种能力脱离上述的普遍过程,其对应的神经回路被提早建构起来。这是“过早开发”的原因。 从伦理的角度来讲,申爸不反对“过早开发”:家长最重视的能力,自己的孩子提早形成并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无可厚非。至于申爸对大申,申爸希望大申遵循“自然之道”划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走,就行了。“这里面也包含精神和部分的情感因素。”改为“这里面也包含精神和部分的情感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4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05:08 , Processed in 0.221612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