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3-13 16:49 编辑
爱无言 :孩子近视吗?我小时候读书很多,但是一直没近视。近视到底咋造成的,确实人类并不清楚。最难的科学是对人的科学。
近视。近视倒不是读书读的,偷着玩儿iPad上的游戏玩的。近视也没啥大不了的,戴个眼镜,就完了呗。这是细枝末节,无足挂齿。
爱无言 :自然科学现在发展的很好了,可是对人的探索其实只开了个头。你探索研究人的思维的建构,可思维和身体精神其实密切相关的,所以掉牙齿戴眼镜可不是细枝末节,搞明白了,你那个思维理论的建构才会全面。
申爸一直在想美言妈的这个思路....如果认为,要搞清楚孩子思维的发展过程,那就得先搞清楚人是如何思维,还有精神是什么;可是,要搞清后者,又需搞清前者....这就掉进了邪恶的循环,出不来了。跳出怪圈的途径只有一个:去看实际的孩子,他的思维是怎么建构起来的。当孩子的思维建构起来了,“精神”也就随之而来的。“精神”不过是思维的一种属性而已。它依附于思维。 就像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没了物质,也就无所谓运动。当然,这是物质一元论的观点。正途起始于皮亚杰。可是,皮亚杰之后,这个传统就消亡了。后来的学者忙着些类似“中文脑区激活区域也和英文大体一样”这样的无关痛痒的主题,没有人真的去看孩子。抽了枝烟,终于想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和很多爸爸妈妈的分歧在哪里了。“精神”这个心理特征,在前此教育大申的过程中,在申爸这里,根本就没有位置。申爸关注的只是“智力”。申爸认为,“智力”是精神的基础,就如同“物质”是“运动”的基础一样。运动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不过,不从物质的质量和物体所受的力下手,“运动”是永远搞不清楚的。申爸认为,“精神”是不能直接起手去构建的.....这个东西不是一种“实体”, 它只是另外一种更本质的实体的一个特征,你怎么直接构建它?在七八岁的转折点过后,“智力”已经很好地被建构起来之后,申爸现在开始给大申涉及“精神”的资料了....热爱、尊重、初级的哲学问题、《人类群星闪耀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居里夫人传》、《水浒》、《三国》、《西游记》等等这些。申爸利用前此大申形成的强悍的认知能力,快速地吃掉所有这些资料。现在培养“精神”才是时候。如果,“精神”的这件事情弄早了,申爸推测,可能引起孩子“过早唤醒”的问题。
爱无言 :思维和过多的思考,使得一个人的能量聚集在头部,就和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内心世界联系的少了。思维在我看来,和精神,情绪等等都是相同的,而身体是你说的物质基础。大脑是这个物质基础的一部分。你这里看重的思维其实是大脑神经元的连接,也就是你想在孩子7岁前让他建构起来一个复杂多样的大脑回路网络。当然某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物质基础,但是看书形成这个回路,我女儿那样的敏感多样的情绪体现同样是形成很复杂的大脑回路。所谓的过早唤醒,只是一种不平衡,哪种大脑回路建立时极端了都有可能不平衡。
在申爸的图景中,男孩子....女孩儿可能例外,申爸实在不知道....先通过词汇建构起对整个世界的粗糙图式。这里面也包含精神和部分的情感因素。然后,孩子通过建构起来的图式,用同化和平衡的方式,逐步完善。 因为大脑有很强的可塑性,尤其是儿童的大脑,可塑性更强。这种可塑性提供了一种可能,让某种能力脱离上述的普遍过程,其对应的神经回路被提早建构起来。这是“过早开发”的原因。 从伦理的角度来讲,申爸不反对“过早开发”:家长最重视的能力,自己的孩子提早形成并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无可厚非。至于申爸对大申,申爸希望大申遵循“自然之道”划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走,就行了。“这里面也包含精神和部分的情感因素。”改为“这里面也包含精神和部分的情感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