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5-3-23 15:47:55 | 只看该作者
慧根(一)


​接着说哈,申爸的真正目的。

话说昨天.....啊,不,前天上午了,申爸去见了一个朋友。他是位居士,佛学深湛。
这兄弟很有意思。他研修佛学,可身边的人,很少有知道的。
他只和不多的几个朋友交流佛学,与之交流的其他人,都是研修佛学的,申爸是唯一一个例外。
申爸不研修佛。

两个人呢,好几个月没见面了。我们两个,见了面,也不寒暄,开了门就见山:先谈正经事。
每一次,正经事谈完了,双方总结一下:“我”要干什么干什么,什么什么时间干完,要“你”配合什么什么。
“没漏下什么吧?”
“没漏下什么。”
“好啦,正经事谈完了,该扯淡了。”
我们最喜欢的就是接下来的扯淡。

他没孩子。申爸也没孩子的时候,他主导,聊佛学的主题。
佛学申爸喜欢。聊完了,申爸回去,继续琢磨那些话题。
申爸呢,佛学的见识,大都是从他那里来的。
在这方面,申爸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抓起电话,三下五除二,他就给申爸解释得清清楚楚。他有种本事,能把圈儿内的事,用圈儿外的话解释清楚.....只要你知道你自己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就行.....不像别人,老用他圈内的话解释他圈儿内的问题。申爸请教之前,还只有一个问题,请教完了,变成三十个问题了。那个原来不懂的问题,更加不懂。
后来呢,大申出生了。以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之复杂有趣意义深远还有启发深刻,他立马就被吸引了。这几年,都变成我主导,聊孩子教育的主题。
聊完了,居士回去,继续琢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5:32:17 | 只看该作者
慧根(二)

每一次,宣布“开始扯淡”之后,都由琢磨的那一方,开始阐述琢磨出来的结论,好继续讨论。
“我在青海湖边开着车,”他去青海湖玩儿了,“忽然想到,你的教育,其实做好一件事情就行了。”居士开门见山,说。
“....................................................”
此处省去半个小时聊程的n多内容。居士由徒手折勺的“特异功能”说起,阐述意识对物质是有作用的,然后,庄生梦蝴蝶,到底谁梦谁。用的是佛家术语体系。这个体系,申爸能听懂,但复述不出来。硬要复述,就会怪怪的,不恰当。正如同申爸的术语体系,他能听懂,一旦复述,申爸听起来感觉到的“怪”,一样。故,这里省去。
“嗐,你要说的,是不是就是:人的基本问题,就是自我存在的问题?”申爸问。
“对!就是‘自我’....‘自我’什么来的?”
“自我存在的问题。”我说。申爸的术语体系可以把居士术语体系中罗里吧嗦说不明白的事情,一句话就说明白。这是申爸术语体系的长处。

接下来,可就轮到佛学术语体系中的长处了。

“其实,你教育大申,很简单。你只要调整大申的意识,让他的意识对学习产生作用,就像特异功能对勺子把儿产生作用,拧成麻花一样,就行了。”居士很得意地说,“这事儿你能做到。你做不到,我帮你做!”居士继续说。
这家伙确实厉害,申爸就是这么想的。但是,居士厉害在能用“特异功能”的模型,给申爸沟通清楚。
申爸就不能。
“我明白你的意思。我就是这么想的,只不过,同样的想法也给你想到了,并且,你还能把它讲出来,让我明白。这个,你牛X。”居士十分得意。居士确实牛。类似的意像,申爸想了好多年,才想清楚的。距上次我们聊完,这才短短几个月,居士就想清楚了,确实了不起。
“你先别得意。教育这件事情,要这么简单,早已经完美解决了,哪里轮得到你我坐在这里琢磨。你提到的,根本就不是我说的‘教育’。”申爸的论断,兜头给了居士一盆凉水。居士不得意了,警觉地坐直了身子,瞪着申爸,等听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5:35:16 | 只看该作者
慧根(三)

“我问你,要是咱们脑袋上面有一个上帝,”申爸拿手指在脑袋上面划了划,居士不自觉地抬眼看了看天花板,“他拿着一个录音机,把刚才你的每一句话都录下来。然后,到大街上去随便拉100个人,进来听你刚才的话。你觉得,有多少人会听明白?”
居士沮丧地摇摇头:“要是有一个能明白,就很幸运了。”

“对啊,我也这么认为。”申爸很兴奋,也坐直了身子:“为什么他们听不懂,申爸能听懂?你说给他们的,和说给申爸的,不一样吗?不会啊,录音机录下来的,原汁原味,原封不动。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的是申爸。”下面这句完全是顺口说出来的:“申爸有这个慧根,那些人没有。‘天助自助者,佛渡有缘人’,即便是‘佛’,也得遇到有缘有慧根的,才能‘渡’,否则,连佛都没办法。”
申爸说到这里,心中一动,拿手指在桌子边沿点了一下,继续说:“你看啊,这是一个点。”居士看着申爸手指点的地方,“在这个点上,你点化了申爸.....比如,就是刚才发生的事情.....在这个点之后,申爸的修为就进入了更高的境界。”申爸向右边指了指,代表“点化”之后,“现在,我到外面随便找来一个人,”申爸指指外面,居士不自觉地眼睛往窗外瞅了一眼,回来继续盯着那个点,“同样把他放在这个点上,你点不化他。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在这一边发生的事情,两个人不一样”申爸指指桌沿上那个点的相反方向,表示在“点化”这件事发生之前,继续说:“这一边发生的事情,才是我说的教育。具体到大申这里,等到我们能够点化他,教育的过程其实已经完成了。在这点之前,怎么教育,是我想解决的问题。”申爸总结说。

居士长出了一口气,轻声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你一直在说,‘教育之前’‘教育之前’,原来是这个意思。”
“对啊!”申爸伸手指指隔壁。我们在人大附中旁边的咖啡厅聊天儿。隔壁就是人大附,“如果我是人大附的校长,我才不费神去做我所说的‘教育’。我去找那些有慧根的孩子就行了,多省心。反正北京有十几万孩子呢,总能找到既有考大学的慧根,又想进我学校的人。进了人大附呢,他们做的,相当于你的点化。他们把这个过程叫做‘教育’。和他比起来,我就悲催了。我是大申的爸爸,我只有一个儿子,我不能选。我只能想办法让我这一个孩子有慧根。这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我管它叫‘家庭教育’。这个教育,和他们学校的那个教育,不一样。使命不一样....打根儿上就不一样。”居士点点头,重新舒服地堆回沙发里。申爸的话,彻底废掉了几个月来居士冥思苦想的结果,他有一点点沮丧的样子。皱着眉头,认真地在思考。

申爸继续说:“慧根这个东西,有了就是有了。我只要让大申有了慧根,至于他遇不遇上高人点化,一点儿也不重要。我们不是自己摸爬滚打,瞎摸瞎撞了这么多年,才到了这个境界的么?他将来遇到高人,点化他,他年纪轻轻,就入境,挺好;遇不着,自己慢慢摸,摸到四十岁,一准儿也能入境,也不错。我根本不在意慧根之后的事情。”

居士又高兴起来了,坐直了身子:“刚才你说的时候,我在想以前你说怎么教育大申的。这回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些,都是借助孩子天生的性质,怎么让孩子构建起慧根!”
“建构....天生的性质就是天赋”,我轻声补充纠正道。

“对,天赋。建构。我老说反。我说的么....我以前问你,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要培养大申的‘认知能力’,你说是,也不是;是不是培养大申的‘思维’,你说是,也不是;是不是培养大申的‘科学素养’,你说是,也不是;是不是想提升大申的‘智力’,你说这个最靠谱,快了,但还不完全是;是不是想提升大申的‘素质’,你说是,但是建....建构大申的‘素质’.......这件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我第一次听到‘建构’这个词。建构慧根.....确实,包含上面所有的那些,但还不只是那些。我知道孩子在小时候,会有那些特点。你利用那些特点....啊,不,天赋......做的事情....我也知道大申那里产生的结果....”
忽然,居士激动了,脸一下子涨红,站了起来,双手撑在桌子上:“天哪,兄弟!这岂不是说,你有套法子,能给任何一个孩子,培养出慧根!”

申爸淡淡地说:“是的。就是这么回事:如果我想,我就能。手段还特别简单。关键只有一点:得抓准年龄。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级这个阶段。”

申爸早已经不激动了。
当初,申爸激动,眉飞色舞地给居士解释。
申爸的术语不行,怎么也不能解释给居士明白。
居士觉得申爸的激动有些怪。

现在,轮到居士激动了。
先让他激动些日子,看他能想些什么好想法出来,下次见面的时候,再用来“扯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13:14 | 只看该作者
爱无言:申爸,你说的慧根,我觉得就是给孩子建构自我,就是孩子成为"我", 自然就是有创造力地去做事,包括“碰”到“点化”。咱俩的差异在于,我认为每个人这个慧根都有,虽然长大的过程就是一直在被破坏的过程,但也是他努力在斗争成为“我”的过程,当然悲催的是大部分人没度过去成了摧残。我的方式是做治疗,帮这样一个个人剥去一层层壳,和“我”连接起来。而你做的是,想要让每个父母通过你的一套方法就能让孩子一直保持“我”  你说的慧根。 我当然渴望你能成功啊!在我的治疗技术理论里,这就被叫做能量。就是中国人说的气。让哪个人有足够的气,当然也还有人类已经积累的这些知识,这个人都能创造力大爆发的。这是我发觉的最根本的一点。
美言妈是心理治疗师?我大概明白美言妈和乐珂的意思了。分歧在于,于申爸,“慧根”既有先天的成分,亦有后天的成分。申爸想借助于先天的成分,把后天的建构起来。二位认为这个东西是先天的。可问题是,“慧根”这个东西,它明显是先后天的混合物呀。
爱无言:申爸,其实你的意思是找一种技术把每个孩子的慧根给开发出来。我的意思是这玩意儿每个孩子先天就有,它不出来是因为孩子的环境让它被埋藏或者歪曲了。我们用治疗技术就是帮助每个人感悟链接到这个慧根。这个治疗 技术就只能是一个个人或者一组组人经过不短的一段时间来。而你是想通过一种技术象学校老师教学生一样能大量复制的。听着真是好啊!我也希望这个美好的愿望能成真啊。忘了说了,我是心理治疗师。跑来美国学这个技术来了。
申爸觉得,大致是这么个意思,但还是有些区别。申爸的意思是,孩子先天就有的,是产生“慧根”的潜力,而不是慧根本身。这就如同大厨的手艺不等于一桌丰盛的大餐一样。要想有大餐,还是得动手,把它做出来。至于说美言妈的“患者”,和孩子是不一样的。患者已经经历了做大餐的过程,只是自己做好的大餐,自己还不知道,美言妈帮着指出来,让他们自己也“看到”而已。孩子呢?除了大厨的技艺,啥都还没有。那个自己看不见的其实已经存在的一桌香菜,还不存在。 诶,这个大厨的比喻不错。这么说吧,申爸发现了怎么做出一桌满汉全席。它用什么原料,什么时候做等等。
爱无言:你想说的是成人(不是“患者”)已经经历了做大餐的过程。可其实孩子成长就是做大餐的过程的,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都在参与这个过程。你觉得你发现了怎么做一桌满汉全席,可本来孩子自己想做的才是满汉全席。成人长大后失去了慧根,原因只在于当初自己的父母和环境不允许不支持自己做满汉全席,而是非要说他们给的是满汉全席(这点几乎是所有父母不想却无意中在做的,所也不用内疚)你是好父母,给了孩子做餐的一套好厨具 ,我是一直纠偏,想搞明白我咋样是允许和支持孩子自己做满汉全席,可自己都不会做满汉全席的父母,咋能允许和支持孩子做呢?父母根本做不到这点的。哎!好在一直走在路上。
申爸去除借喻和比拟的手法,直接用科学的术语,来说这件事情好了。主要采用皮亚杰的术语体系。孩子在5岁到8岁这个年龄段中,建构起对应于整个世界的心理表征,就是图式。在今后的岁月中,孩子的心理活动,将会全部发生于建构起来的这个心理空间。大脑会不断地采用同化、平衡和顺应的手段,用新的信息持续地更新补充完善这个心理空间。可以看出,孩子最初的心理空间的质量非常重要。申爸发现,这个最初的对应于整个世界的图式....我们不妨叫它初始图式...是用词汇建构起来的。在建构之前,孩子需要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感受。这些感受在建构初始图式时,起着锚定的作用。因其内部心理发育的需要,在这个年龄段内,孩子对词汇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需要,对聆听(个别阅读技能掌握得早的孩子,可能是读)有着强烈的内部动机。这样,在这个阶段供给孩子的聆听资料的质量,就是所形成的“初始图式”的质量的关键因素了。孩子从外部吸收进来的词汇,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图式,大脑在建构初始图式的同时,这些独立词汇所涉及的突触网络,会产生涌现。涌现的结果是孩子形成了“概念”,概念、已经建构的初始图式雏形、感觉所对应的图式, 所有已有的这些加起来,所涉及的神经突触网络,会涌现出更高级的心理表征形式,就是观念。恰在最初的观念形成之时,大脑的前额叶开始加速发育。新形成的观念借助这个新的生理机能,调控孩子的行为。这时候,孩子开始表现出一个理性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此时,外部观察者可以第一次观察到孩子的理性行为,可以感知其理性行为的质量,可以“七岁看老”了。 在整个过程中,词汇是一个核心。它是建构整个初始图式的基本建筑单元、它是形成概念的温床、它也是观念之母。前额叶的加速发育,对人类个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会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方式、大脑的生理过程。因为前额叶的发育,让注意力这种最重要的心理能力成为可能,但同时,它的抑制作用会让孩子失去同时并行处理外界信息的能力。在意识和潜意识的分野上,前额叶的发育会把原意识层面的心理表征,丢进潜意识层面里面去。前额叶的调控聚焦作用,会让孩子的观念加速发育,但同时,概念层面的涌现会相对停滞。前额叶的加速发育,会让一个孩子更像一个理性的人那样行动,但同时,孩子也就告别了很多天赋能力。这种告别,是永别。回到美言妈所说的“建构自我”。我觉得,自我这个东西,是存在于心理表征空间里面的。在孩子的的初始图式建立之前,很难在严格意义上有ego这件事情,但似乎有一个例外,就是情感。情感是个很独特、很麻烦的范畴。 情绪在人类做决定的时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意识可以控制情绪、情绪和潜意识也有作用....哎呀,很复杂,搞不明白。孩子除了感情这个因素之外,所有的自我的特征,都是在初始图式成形之后的事情。反正,“自我”里面应该包含概念、观念、情感和由此形成的精神世界.....自我的主观感受必须基于由初始图式提供的框架而构成的“时空”之中.......哎呀,说什么呢....有点儿乱。这个范畴,实在不是申爸所擅长的。那啥,得到有如此深厚的心理学底子的美言妈妈帮忙想清楚,真好。
爱无言:前额叶发育好以后,理性的同时也使得人类不能活在当下,就是大脑对未来的担忧焦虑紧张会控制着全身,而孩子虽然担忧焦虑却因为前额叶没发育好,就不会笼罩着自己的所有。孩子也就能使得脑髓质发挥功能,一心好几用。大人做到真正的放松时,前额叶和脑髓质就都能使用的,我前几天体验到过,真的是记忆力领悟力是神速的。可惜只那么短时间,这也就是中国古人的气功啦坐禅啦道功啦那些功夫被那么推崇的原因。 你对认知方面关注的比较多,你猜想的初始图式和后续的发展,可能是有道理的,但和语言相关的认知思维在人这个大网络里只是一个小方面,情感,情绪精神,还有潜意识都很重要。一般心理学家认为7岁重要,是因为ego。说清楚这点,得先明白”自我“和ego不同的。ego相当于本我的,孩子的ego才强烈呢。7,8岁以后,前额叶建好,本我就不能这么随意冒出来了。要靠”自我“了,就是你说的那个理性。 这时基本自我就形成了,后面都只是加点枝叶而已。图式的概念可以引用到每一方面的形成上,比如自我,ego等等。什么都可以图式,可是情感是不能的,这是人和机器人最不同的地方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31:20 | 只看该作者
亢龙有悔 :嘻嘻,向你讨教学习来啦,我们小学高阶段面临毕业,现在也在反思小学中家庭教育的得与失,看了你的育儿真如打磨玉器一般,又精心又乐在其中!说实在的我也很好奇那些转折点是在什么时间出现的,期待你的进一步研究!
文中提到的那些转折点呢,我在大申这里清晰地观察到了,并且清楚地知道大申是什么时候。开来,别的孩子,也应该都有这些转折点。具体时间,会有一些个体差异,但是大的时间点,不会有太大出入。
青豆雪:说的真明白,这些年学校和家长的矛盾就在这吧。
嗯,是的。不管家长们希望孩子钓什么鱼,学校教的东西,总是必须的。在孩子入学的当口,家长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尊重学校和老师。
青豆雪:这段我看的感觉很搞笑
天啊,大申居然听这个~~~~
我看帖子时,只看个开头,其他跳过去了



岂止是听这个....我读什么,他听什么。只要我读,他就听。从不摘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37:10 | 只看该作者
“我要看看我是怎么睡着的”

和老妈一块儿散步归来,大申兴致正高。
和老妈一块儿散步,又撒娇、又谈心,又是说,又是笑。完了,大申自然心情愉快。很愉快。

大申一边换鞋,乘着兴致,一边对申爸说:“我怎么就搞不清楚,我是怎么睡着的呢?昨天晚上,我一直醒着,想看看,我是怎么睡着的。”
老爸正在端饭,准备开饭。一听这话,乐喷了。
笑了半天,老爸问:“后来,你看到自个儿是怎么睡着的了吗?”
大申一本正经地说:“我一直都在认真的看。后来,一不留神,就睡着了。没看到。”
这回,申妈也过来,跟着一块儿乐。
大申可不觉得可笑,仍然一本正经地说:“我决定了:我今天晚上再看看,我到底是怎么睡着的。”

吃饭了。
申爸决定,论证一下,人是不可能自己看到自己是怎么睡着的。
看看大申的理解能力,到了哪里了。
“大申,你知道,什么是睡觉吗?”申爸问。
大申仔细想了想:“睡着了就是睡着了呗。”马上,对自己的回答不满意,就又摇摇头,反问申爸:“那你说什么是‘睡着了’?”
“‘睡着了’就失去了对自己的感知了,失去自己的意识了。”申爸说,“你只要还知道,自己要看着自己是怎么睡着的,你就有意识。有意识,就没睡着。你要想知道,就必须通过意识。”下面到重点了:“如果你意识到你睡着了,那你就没睡着。所以,你永远也不可能看到自己是怎么睡着的。”
大申迷惑地看着申爸,申爸把刚才的论证又重复了一遍。
大申有些不耐烦:“反正我今天晚上要看看,我是怎么睡着的!”

大申显然没听懂。
这个,确实不容易听懂。
[发帖际遇]: 大申爸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关注,获得 3 威望,恭喜啦!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09:5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3-25 10:10 编辑

跟着孩子走(一)

“你沿着一条路一直走,总能走到一个什么地方。”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孩子呢,他做一件事情,如果是透过本能,自发地去做的话,就总会有他的道理。
申爸就是抱着这样一个信念的。前边说过来的,“信念”就是“信念”,没什么道理可讲。“我就是这样认为的,怎么啦?”

2010年5月9日。
大申开始听天书的日子。申爸前边说过的。
一方面,一到睡觉之前,孩子就非听“天书”不可。听得十分投入。尽管从来不能复述,不“理解”,可是,这是孩子“自发地去做”的事情,根据申爸的信念,申爸还是坚持一直给大申读。
当申爸开始给大申读天书的时候,很快就发现,孩子很奇怪。
每次读天书,大申都从床边抓起一本什么书,一边自己看,一边听爸爸读。抓起来自己读的,往往是他正听着的那本《可怕的科学》。
刚开始那个阶段,申爸有意把亲子阅读的时间分成三段,一段读《可怕的科学》,一段读《论语》,一段读《战争与和平》。在这三段中,大申最感兴趣的是听《可怕的科学》。等《可怕的科学》读完了,申爸放下书,换别的,大申就拿起《可怕的科学》,自己看。一边看,一边听爸爸读。

这一心二用的毛病,养成习惯,可不好。
申爸心想。
于是,申爸就跟大申谈心:“大申,做事情要专心。你要想听爸爸讲,就专心地听爸爸讲,不看书;你要是想看书,爸爸就先不讲,等你看完了,爸爸再讲,好不好?”
大申放下手里的书,小脑袋枕在爸爸的腿上,专心听爸爸讲。

听了两分钟,大申就爬起来.....没有丝毫不耐烦的表现......坐在床上,东张西望。然后,小手很自然地伸出去,把刚才放下的书拿过来,十分专注地接着看。爸爸刚才的话全忘了,就像根本没说过一样。

这个事情好有意思。申爸决定作进一步的测试。
隔天,申爸把卧室里的书,全部拿走,只剩下申爸手上正在读的《战争与和平》。
大申坐在床上,开始听爸爸讲。一边听,一边自个儿玩儿。一会儿抠抠手,一会儿扳扳脚,把枕头抱在怀里一会儿,又放好;放好了,再抱起来。玩了三四分钟,忽然跟申爸说:“你等一会儿!”
起身,跑道客厅去了。然后,大声问爸爸:“我的《可怕的科学实验》你放哪儿啦?”
“在爸爸的写字台上!”
大申拿着《可怕的科学实验》噔噔噔地跑进来,一边关门,一边忙不迭地说:“继续!老爸,你继续讲。”
然后,坐在床上,很自然地摊开书,一边看,一边听。和平常一样。

申爸一边读,一边拿眼睛的余光瞟着大申。孩子看得着实专注,小眼睛紧紧地盯着书页,抿着小嘴儿,一只小手拈着一页书,随时准备看完了好马上翻。
他在专心地看书。
申爸把读,停了下来。
申爸推测,大申应该没有反应。孩子在专注地自己看书么。
可事实不是这样。一秒钟都不到,大申马上说:“你讲啊!”除了嘴上说话,孩子别的方面,仍无变化,仍是专注地看着书,小眼睛仍紧紧地盯着书页,那只拈着一页书的小手,仍然拈着,一动都没动。

“哦呀!”这个事情,不应该呀。孩子明显是在分心二用。
当时呢,申爸没有深想,这一心二用,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反正,申爸没有逼着大申一心二用。孩子自发地去这样做,就随他好了。
申爸决定跟着大申走。

所以大申呢,一直到今天,他都是一边听爸爸读,一边看自己的书;一边听音响里的故事,一边看自己的书。
孩子的眼睛和耳朵,同时在做不同的事情。这么多年,习惯了。
这件事情于全家人,也习惯了,早已见怪不怪。

这个现象再度为申爸所特别留意,是在去年,大申重听交响音乐会之后了。
当申爸深入地探索到后面的机制,这才大吃一惊:哦呀!这件事情原来是做的如此地巧妙。

让孩子自己走,跟着孩子走,不知觉间,走过了其人生中最崎岖的一段难走的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08:33:17 | 只看该作者
跟着孩子走(二)

看过申爸说服大申听音乐会的故事,亢龙有悔评价道:“要不是你们有一个长期的习惯活动,这个转折点还不容易发现呢吧?我就总纳闷孩子是什么时候变了的呢?等明白过来已经走过去得太远了!”
亢龙有悔的意思是,因为大申有一个习惯性的活动,在这个单调背景上,大申忽然不去听音乐会了,显得很突兀。这才引起申爸的注意,才设计那些事情,来试验。

其实呢,真不是这样的。

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想看的东西。
真实的情况是:申爸老早就知道,在大申这个年龄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也知道这些“特殊的事情”背后的普遍性原理是什么,可就是猜不出具体会是什么样的事情。所以,申爸一直预谋着、好奇着、焦急着,等着看大申在七岁的时候,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
哎呀,真是好奇极了:到底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大申七岁这一整年,申爸一直在高度警惕大申各种微小变化。随时准备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结果才有了申爸在这楼开始的时候提到的音乐会预谋。
那次大申自己决定继续听音乐会的事情,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大申七岁十个月多一点点大。

回忆和亢龙有悔说得都非常好。
其实呢,真没发生什么不寻常的事情在孩子身上。孩子还是做着和看上去和从前一样的事情。
但是,同样事情仅仅是“看上去”一样而已。它们后面的心理处理机制,已经完全不同了(往回翻,到167和168楼。那里在演示:表面上看上一样的东西,后面的处理机制是不一样的。)。
本质上不一样了。
本质上不一样的现象,顽强地一再出现,爸爸妈妈从细微飘渺难以捕捉的诧异,到明确而笃定的惊异感受,需要有一段时间。
这就是亢龙有悔提到的,我们只知道孩子“变了”,可是,没法回想出孩子具体是什么时间点“变”的原因。

明确地讲,申爸抓到的.....2012年5月.....也不是大申变化的第一时间点。
在此之前,四月份初,申妈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和申爸提:“你发现没有,大申变了,变得有趣儿了。”
妈妈的感受总是最敏锐。爸爸呢,这个物种,真不行。
申爸感觉不到大申哪里变得“有趣儿”了。让申妈说,申妈又说不出来。申妈勉强说出来的例子,在申爸看上去,都是些小字的“这是一些文字”,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可是,申妈抓到的时间点,也不应该是第一时间。
推测起来,大申真正的变化,应该是在2012年的1月份到2月份。
是时,大申七岁半整。
后来申爸做的那个音乐会实验,只不过相当于“在浏览器中按Ctrl+‘+’”,放大。经过这种变化,把事情的本质也放大,看清楚而已。

上面这段,算是对回忆和亢龙有悔的回馈的回馈。

申爸一听到大申轻声说:“然后....然后去听音乐会。”此前积累的思考,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几乎是瞬时,一个念头升起在申爸的脑海中:天哪,原来计划的本质竟然是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动!
只要死死地卡住了这个本质,接下来大申的教育,就顺水顺风了。

为什么呢?
[发帖际遇]: 大申爸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关注,获得 1 威望,恭喜啦!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08:47:02 | 只看该作者
一直纸船:看到斑斑爸爸的“会不会带来孩子头脑过多的思考。而且你给孩子引入的那些东西都还不是一般小孩甚至是大人能理解的,我不知道这个会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副作用”,也许孩子听经典的,成人的书籍只是听到词汇,用到记忆力而并不会有头脑过多的思考,他的理解和我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呢?

纸船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在那个时候,孩子的理解和我们的理解是两码事。
确切地说,孩子是在用听进来的词汇建构理解的能力。这个建构过程,用皮亚杰的术语来说,是建构起图式,“一种和外部事物对应的心理表征”。这个大脑的图式和我们看到的图片不同。图片是静止的,它是活动的。它能运行,有点儿像电脑的程序。
这个建构过程到七岁半截止。在随后的人生岁月中,孩子再用建构起来的东西,来理解。这之后的“理解”,就完全是我们成人意义上的理解了。
这个建构的过程,大致可以比拟做编电脑的程序。孩子的小脑袋在5.5-7.5这两年里,专注地编程序。然后,才轮到运行这些程序。
补充一句:在以后的岁月中,程序处理新的输入。这个处理的过程加上它的输出,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思维”和“理解”这些心理活动。
程序的好坏和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这些心理能力的水平,影响人的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08:48:11 | 只看该作者
嗯,鲁道夫·史代纳,是个挺了不起的人。
史代纳最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给人类的发展学说放开了一个视角:以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最高成就为代表的人类智力能力,人人生而有之,只是后天没有让孩子发挥出来而已。
在二十世纪初那个年代,以当时其他门类的科学的探索结果为基础,利用纯粹思辨的能力,得到这样的结论,非天才莫能。
稍晚于史代纳的皮亚杰,与史代纳相比,天赋伯仲之间。只不过,后者把稍稍挪动了一下视线,放在了身边的实实在在的孩子身上......这一挪动不要紧,大量的为前人所忽视的手边事实,被皮亚杰观察到了。皮亚杰也就是据此,跳出了人类发展学说的神学和思辨的泥坑,彻底摆脱了神秘主义的羁绊。
史代纳,一代天才,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不过,在极小的圈子里,还有影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4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18:57 , Processed in 0.203263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