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08:49:42 | 只看该作者
在前边,
申爸提到过一本书,《儿童思维发展》。
这是本美国本科的教材,西格勒本人也是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里面提到的观点和事实,都有明确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持。那些东西,还是比较硬的。相信它们,准没错儿。
西格勒在他的书里提到,孩子在出生之后,大脑的各个区域,仍然是继续发育的。在所有的脑区当中,前额叶的发育比较晚。
前额叶是干什么的呢?
前额叶和人的计划、分析、推理、抽象等高级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这能看出来啥?
这可以看出来,在孩子的前额叶发育之前,逻辑的、计划的、分析的心理活动,在本质上意义上,孩子是不可能做到的。“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它的生理基础还没有呢,妄谈其功能。

可是,比如孩子玩逻辑狗,明显的,孩子在现象上有“逻辑的”能力。这个事情,也仅仅是“看上去”而已,其内在处理机制,和真正的“逻辑的”是完全不同的。
这不过相当于“这是些文字”那幅图片而已。

另一个方面,几乎所有过来人都说,小学三年级是关键。
小学三年级,相当于8周岁的孩子。
申爸设想:如果是因为大脑前额叶的发育,孩子获得了某种影响学习的功能。它发挥的作用,能够真正在学习上表现出来,需要有一个滞后期。比如说,今天孩子能唱歌了,今天他唱得一定吱吱哑哑,很难听。真的能唱出动听的歌儿,得到明天。孩子需要有一些练习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所以呢,老话儿如果说小学三年级是关键,那么,本质上的变化应该提前一年,在小学二年级,七岁。
七岁呢,又合了一句老话儿: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在学术上,在学生家长的口中,在民间,所有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时间:七岁。
于是,申爸笃定:在大申七岁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七岁半,大申发生的故事,申爸已经讲述的十分清楚了。
下面,解读这些事情背后蕴涵的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09:0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3-26 09:05 编辑

这个那个....要整清楚翔宇妈妈指出的遗忘现象,得多说一些东西。
主要吧,在这个节骨眼儿上,翔宇妈妈提出的问题,倒是提醒了申爸:翔宇妈的问题和申爸正谈的问题,两个问题高度相关,得一块儿说。




这个人,照片中这个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快一百年了,这张照片今天已经变得如此著名,差不多已经成为知识分子的智力、深邃、孤傲、神秘的象征。
照片中的弗洛伊德右手熟练地夹着雪茄,左手叉腰,威严地怒目着镜头。

弗洛伊德在人类探索自身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已和笛卡尔、达尔文、爱因斯坦、皮亚杰这些人并列,成“开一代之先河”者也。

弗洛伊德呢,这个人的主要贡献,在于把“潜意识”这个范畴明确带入人类的视野,他还对潜意识做了周详的阐述分析。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
潜意识有什么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我们意识不到。意识到的,我们才能加以谈论,意识不到的呢?我们似乎用远都不可以谈论。

这个呢,不一定。弗洛伊德就改变了这种“不可谈”性。
他怎么做的呢?用理性的方式,从可意识的现象入手,倒推出潜意识的运作规律。
这其实很简单。
前边那个帖子,申爸记录了大申“要看清楚自己是怎么睡着”的。
“睡着”这种事情,我们是不能够意识到的。因为能意识到的,都不叫“睡着”。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确信,自己睡觉。
我们是怎么知道自己睡觉的呢?
当然是靠理性的推演得到的结论。

第一个呢,看到身边的人睡觉,当然就可以揣测到自己也睡觉。晚上,小孩子依偎着妈妈,看到妈妈睡着了,他自然能想到,自己也睡着了。并且睡着的样子和妈妈很像,闭着研究,呼吸均匀;
第二个呢,平常,可以观察到,黑白是渐渐交替的。睡着之前,天使黑的,睁开眼睛,发现天亮了,这和经验中的“渐渐交替”的感觉,完全不符。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刚才,自己是“睡着了”。“睡着了”,丧失了意识,度过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现在,醒来,天亮了。这样想,才符合常理。
第三呢,爸爸妈妈都会说,你睡着了如何如何....这让孩子能够推想到,自己确实有睡着这回事情。

可是,不管怎么用理性推演得到自己是睡着了,自己仍然不能直接“看到”自己是怎么睡着的。
经过几天的努力之后,大申已经想清楚,自己是不可能看到自己是怎么睡着的了。这两天,他把这个任务推给了老爸:“老爸,你要好好看看,我是怎么睡着的。”
我哪里能看得到他想看到的“睡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09:08:56 | 只看该作者
爱微笑 :
1、你举的金枪鱼、马面鱼的例子非常形象、生动,自然界里,金枪鱼、马面鱼的都是很具体,看得见,摸得着的动物,它的特性也非常容易了解。能否介绍一下你所认为的教育中的“金枪鱼”、“马面鱼”是什么?你如何描述它们的样子?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正是基于它们长的样子、特性,决定了你后来的种种对大申的教育行为和方式。

2、你在帖子中直接的间接的,提到很多次孩子的智力发展,除了孩子的智力发展,你还看重孩子的其它的什么发展?这些发展大申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获得?

3、5岁半的孩子能够听夏洛的网,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夏洛的网一般会推荐给9岁左右的孩子阅读。上天给孩子12年的童年,你如何看待孩子每个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微笑提问的时候,申爸还不能点评,用帖子回答起来,非常不方便,故此,留下了。
另外,些个问题,是综合性的大问题,当时,好多内容还没有展开,亦不易回答。
帖子走到现在,好多前期的准备铺垫已经做过了,先简单回复一下。

先说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申爸已经在别的地方回复过了:这是一个隐喻,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没什么对错之分,只要能够引发深入的思考,就达到它的使命了。
至于申爸的金枪鱼,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以后会继续“钓鱼”。

第二个问题的存在,大概在于我们对“智力”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一样。随着帖子的展开,这个概念会继续扩展和深入。
明确地说,申爸的“智力”,除了情感因素以外,它包含其他的一切。

第三个问题。微笑提到的《夏洛的网》,推荐9岁的孩子阅读,这是很中肯的。孩子到了9岁才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意蕴,这个确实。
问题不在这里。

假设,我们面对的是一本纸质的书,《夏洛的网》。
孩子一岁半的时候,这本书就可以拿来给孩子“用”了:妈妈可以指着《夏洛的网》说:“书....书。”这时候,和指着苹果跟孩子说:“苹果.....苹果”的道理一样;
孩子三岁了,能够做些简单的手工,可以把《夏洛的网》给孩子,当垫板用。这也是在“用”这本书;
孩子五岁了,他要听词汇,当然可以拿来亲子阅读。因为妈妈读出来的,都是词汇;
孩子九岁了,他能理解了,可以拿来给孩子看,他理解里面的关爱、友情;
孩子十五了,试着写自己的小说,这本书还可以拿来给孩子读。让孩子学习怀特高超的写作技巧;
孩子二十三岁了,教育学博士毕业,这本书依然可以拿来给孩子读,孩子据以研究童话对儿童世界观形成的影响。

同是一本书,可以有无数的用法。当然,每一次用的时候,是在“用”这本书的不同属性。

所有的妈妈都有同样的观察:孩子会反复不停地看同一本书。有些书,孩子在三岁看,五岁看,八岁看.....长大到成人,还会拿起来看。当然,每一次看,都会“看”出不同的东西。

得找一些又长又黏的斜坡来滚雪球。
在选书这个问题上,《夏洛的网》是申爸找到的一个“坡”。

申爸不喜欢那种无法“延伸”的“适龄读物”。
这些读物,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机会成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09:29:46 | 只看该作者
皮皮妈:虽然看到此处一直也有种大申被引导开发思考功能有点早,但大申爸爸这个过程和简单的知识性学习知识还是有所区别。也算建构吧,就是深度广度有点超出普通孩子的标准。我更觉得需要提到的是平衡,均衡发展。
皮皮妈说中了一半。确实,知识是有层次的。人类的认知,要从低层次逐步提升,到高层次。可是,5.5-7.5是个例外。在这个年龄,孩子天生感兴趣的是词汇。这就好办了:不管多高的层次,它总得用词汇不是?  这就是给大申那些“天书”的理由。社会伦理高度的《论语》,是大申无法接受的。可是,在这个年龄,孩子接受“学而时习之”这个词,并且把这个词焊在小脑袋里。有了这些词,将来会有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09:31:23 | 只看该作者
大致明白斑爸这两个例子之所指了。
中医申爸真不明白,对于它得出结论思考方式,申爸付之阙如。

申爸只想指出一点,供斑爸参考:
外面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早些获得“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花大力气,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报班、按照“科学的”逻辑训练方式,一有机会,就自己教,让孩子练。
以申爸对斑爸的了解,即便斑爸为了敲开民办学校的大门,在短时期内强化斑斑,那个强度,也远远比不上外面那些家长给自己孩子的强度,持续时间更赶不上外面那些家长。
相信斑爸也认同这一点。

现在,申爸的问题是:那些孩子为什么没有过早掉牙。

至于文中提到的那个早熟的女孩儿,申爸的推测是:避孕药。十有八九是孩子偷吃了妈妈的避孕药。口服避孕药的成分一般都是大剂量的雌孕激素,这个东西,对于幼儿,是要命的。从动物实验的结果推测,女孩儿只要连续三个星期,每个星期偷吃一两片,乳房就会加速生长、泌乳、月经、换牙。这个事情,对于大医院的内分泌科医生,是常识来的。

很实际的提醒是:爸爸妈妈千万千万,一定一定,管好避孕药。无论如何,不能让孩子偷吃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09:33:0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集中精力,回忆些什么事情的经验。

比如说,回忆一个名字。你看到了一个初中同学,面恍恍儿的,自己知道,就是他!错不了。可是,你回忆不起他叫什么名字了。于是,自己集中精力,就努力地想,想那个名字。
这个时候,我们是有感知的:我们知道我们在努力想,我们走在路上,回忆那个名字。我们知道我们正在走,可是,脚下的路是什么样的,身边的声音,外界的图像,我们知道我们并没有去留意。
我们努力地调动整个大脑,把注意力集中在“想名字”这件事情上。
哎呀,就在嘴边儿上,怎么就想不起来呢?
这个时候,我们只知道我们对这个名字很熟悉。可那名字就是隐藏在一片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背景,我们一时无法让这个名字清晰起来。
他姓什么.....忽然,一个极微细的念头在头脑里闪现:好像是姓叶.....姓叶?不对.....叶.....叶......自己有些疑惑.....哦,想起来了,姓易!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我们确信,是姓易,绝对错不了。可是,易.....易.....易什么呢?我们反复默念着这个姓氏,试图顺口把后面的名带出来。
猛然间,在默念中,易中天“脱口而出”。对,易中天,准没错儿。
终于想起来了。

在回忆一个名字、一段熟悉的旋律的时候,大都是这样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知道“我们在想”;我们也知道“自己在努力”;我们知道“闪现在头脑中的片段细节”;我们知道“这个细节是有疑问的”;我们知道“这个细节是肯定对的”;我们知道“自己想起来了”。
可是,我们就是不知道“是怎么想起来的”。

换个词,也是对的: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我们在想”;我们也意识到“自己在努力”;我们意识到“闪现在头脑中的片段细节”;我们意识到“这个细节是有疑问的”;我们意识到“这个细节是肯定对的”;我们意识到“自己想起来了”。
可是,我们就是意识不到“是怎么想起来的”。
不管回忆的过程多么困难,回忆起名字的那一刹那,我们感觉非常好,舒畅、爽。

在头脑中,有明显的两个领域:一个领域是意识。在这个领域中发生的事情,我们全知道;另一个领域是不我们不知道的。潜意识。
可以肯定的是,在回想起“易中天”这个名字的过程中,这两个领域都参与了。我们可以调控意识领域,但我们调控不了潜意识领域。我们知道意识领域中发生的所有的事情,每一个细节和过程;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潜意识里面发生了什么。

潜意识是存在的。它就在那里。
这就是弗洛伊德带给我们的知识。

在“易中天”这里,我们看:这个名字一定来自潜意识;它原本不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内......要在的话——比如你儿子的名字——我们不需要有这个回想的过程,直接脱口而出了。
这个名字,曾经在我们的意识范围之内。只是因为长久不用,它和我们的意识的纽带为时间斩断,跌入了潜意识的黑洞里面去了。当我们再度要用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们只能像上面说的那样,努力回忆,把它从漆黑的世界里拽回来。经过一番努力,当这个名字离开漆黑的潜意识的井口,进入到阳光明媚的意识世界中来的一刹那,我们知道,我们“想起来”了。
也就在那一刹那,我们感觉非常舒爽。

真正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是由无数的从潜意识到意识的动作组成的。这也就是说,从事这些创造性活动的人,在体验着持续不断的由衷的愉悦。
这是会叫人上瘾的。

申爸的帖子,和别很多帖子,有明显的区别。
区别在那里呢?
申爸写东西,你不要说明天写什么....就连下一刻写什么,申爸都不知道。反正,在互动中,围绕一个大的主题,兴致所之,随意挥洒,别跑太远就是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创造性过程。其中,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过程,持续不断,连绵不绝。
现在,我们看跟帖的爸爸妈妈。比如,齐齐妈妈。
很显然,昨天齐齐妈妈看帖是看爽了。
如果申爸所说的主题,齐齐妈妈在读之前,从来也没有思考过,相关的感受、知识没有任何积累.....就像一个还没结婚的姑娘对育儿那样.....那么,齐齐妈妈如论如何都读不爽。
齐齐妈妈闭上眼睛,细心体味一下:最爽的那一些刹那,是不是就是自己以前模模糊糊朦朦胧胧意识到,可是从没有明确说出来,被申爸明白无误地讲出来,读到,那一刹那?
肯定是的。
真的是心痒难搔啊....可老板就坐在身后,他也不去开会,真讨厌....不能打开浏览器,一打开,老板肯定会看到的。于是,只好拎着手机,上厕所。蹲在马桶上,打开帖子,看有什么新东西.....这个这个,李网的WAP版又不好用,老是时好时坏的,只好用Safari打开电脑版来看,拇指和食指不停地开合,放大啊缩小啊....
这个上瘾,十分那个啥.....

在头脑中,从模糊到清晰,从“欲辨已忘言”到清晰明确、条晰缕清,大脑释放了大量的自奖励物质,让人们十分愉悦。
这就是思维的魅力所在。

申爸讲这些,干啥?
咱们在这里讨论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么。
如果,让大申对思考也体验到同样的愉悦,也去把模糊变清晰,也去从潜意识的黑洞里去捞东西到阳光明媚的意识里.....一句话,也“上瘾”,就成了。

可是,怎么办呢?
说实话,当初,申爸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直到大申不断长大,经过一个个发育阶段,整个思维发育成熟的脉络清晰起来,有一天,申爸才忽然看明白:哎呀,原来是这样的,上帝真TMD绝。


很明显,不管是意识也好,潜意识也好,“那个名字”都早已经在我们的大脑里面了。如果我们的大脑里根本就没有,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回忆起”“那个名字”。
潜意识里面有,这是前提。潜意识里面有,才谈得上创造性思维,体验思维的乐趣。

现在的问题是:人之初,潜意识里面的东西,是打哪儿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09:42: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3-27 14:36 编辑

It's time to say......

It's time to say,开始揭开谜底。

昨天晚上,美言妈妈爆发了,发了无数的点评。申爸看了,美言妈妈明白怎么回事了。

那对喜悦的翅膀,看了一夜。得注意休息。

以前,电视上有一个节目,智力竞赛的节目,最终赢了的,有很丰厚的奖品的。
节目里有一道题,把一幅风景照片剪碎了,然后,一小块一小块儿地放出来,谁先猜到是哪里的风景,谁赢。
话说,申爸和居士聊孩子教育的这个话题,已经好些年了。申爸找到怎么培养慧根,业已一年有余。即便是水平高如居士,申爸面对面地交流,还是无法让他明白,申爸找到的东西,到底是怎么回事。
最后,是申爸用他自己建构的一个意象,让他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的。
那么,有没有办法让很多很多人明白是怎么回事呢?
申爸觉得,办法还是有的。就是智力游戏节目里猜风景的办法。
申爸把自己的方法告诉居士,居士直摇头:“我不看好你的方法。不可能有人能猜到。你直接把风景画给他们看,他们都不知道是哪里。因为没有人去过那里。”
申爸倒信心满满:“我倒不这么悲观。一定有的。网络上,藏龙卧虎。况且,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儿,申爸到过的地方,一定也会有人去过。我笃定,会有人猜出来。要不,咱们两个打个赌?”
居士对打赌不感兴趣。申爸底子里也不像口头上那么硬.....这个赌就放下了。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要是打这个赌就好了。
美言妈妈猜出那是哪里的风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发表于 2015-3-27 08:20:36 | 只看该作者
好长啊,慢慢学习。
[发帖际遇]: 雨后彩虹2005 花了 3 金币 资助失学儿童,真是热心人啊,你也想试试帮助别人的快乐吗?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5-3-27 14:44:51 | 只看该作者
爱无言:我不是你哎,你也不是我,你按照你的思维推理结果来预测,认为我能猜出哪里是风景。嘿嘿,实话说我一头雾水,虽然模糊明白你的意思,但不觉得你会成功。你打算执行的时候,尽量先挑选男孩吧,我可以帮你检验下父母是否适合,这个太重要了,否则就真的害了人家娃和父母的。到时你就痛苦了。你对你的发现太兴奋和自信了,老兄!
哈哈,美言妈,那啥,你对人的想法的洞察确实厉害,真的。这些东西,也不是一夜之间就有的,它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申爸确实兴奋。在这套想法成型之后,申爸确实想过,找一些孩子实验一下,保管管用。可是呢,申爸的进路很明确。申爸身边有很多很有头脑的朋友...那不是些一般的头脑,申爸经常赞叹,这脑袋,怎么长成的呢.....他们也有孩子。申爸就想了,先说给他们明白。这个这个申爸面对面地说,这些人又这么地强,应该更易明白。要是申爸连他们都说不明白,那就甭想什么实验了....当初,申爸确实很自信,认为他们会明白。可是,哎,这些人的脑袋,在这方面真不好使。申爸怎么也不能让他们任何一个明白,是怎么回事。如果你不能让别人明白,那就说明你的脑袋里还是一片浆糊。申爸努力了好几个月,绝望了。放弃了。说都说不明白,还做个什么屁实验。渐渐地,申爸放弃了。现在呢,一点点儿都不想这个事情了。可是吧,这个事情也怪。申爸觉得没劲了, 他们反倒觉得来劲了。申爸觉得,他们一个个都“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了,真的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并且,我们单独喝茶的时候,有人开始打听具体的技术细节:大申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听MP3的(申爸那里记得)?亲子阅读读些什么?大规模地听,是从什么年龄开始的?怎么引入的,中间有没有反复.....选题的思路是什么。哎呀,豆芽菜,比麻麻都烦,把申爸腻歪得。从前吧,咱们聊天儿,全都是宏观的方法论,找共鸣,啥时候涉及过实操?这些细节,烦也烦死人了。申爸明白,他们打听这些,是想在孩子那里试试了。有人开始着急了,开始兴奋了。反倒申爸不急了,也不兴奋了。这个事情,随缘就好。
爱无言:你的那些有头脑的朋友是因为大申能看英文厚部头书,他们只是被这个吸引了!不是被你的慧根理论。你现在开个教育培训学校,招收家有2,3岁儿童,怎么让孩子在9岁时能喜欢看英文原版书,肯定能赚好多钱。
不是,他们哪....都是些民粹主义者。他们认为,全世界都应该学汉语的。对英语,一点都不感冒。申爸才不开什么培训学校呢.....教育这个事情,一开学校,就会悖离其最初的宗旨。申爸自己才不干这事儿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5-3-27 14:45:27 | 只看该作者
It's time to say 之检验

我们面对着孩子,孩子在成长,成长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我们会有各种解释,形成各种理论。
这些解释,理论,在自己的脑海里,很容易想得圆:怎么琢磨怎么有道理。
可是,这个时候的“理论”,还只是一个“候选理论”而已。
怎么才能成为理论?第一步,就要进行思想实验。对于别的、同样的孩子的案例....这些案例,已经是明显的事实或者有明确的记载...我的理论是否能够解释?
育儿论坛上,有大量的爸爸妈妈兴奋地分享自己的解释和“理论”。其实呢,绝大多数的“理论”和解释,都经不起这种思想实验:在自己这里说得圆,但是,给一些同样的例子,“理论”就解释不了了。
不过,申爸还是很尊重这些爸爸妈妈们的。
有想法的人,就是英雄。
那些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拿自己的理论来论坛里分享呢?自己知道不就完了么?
创造的快乐。不管理论是否“正确”,只要自己想圆了,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创造者巨大的快了,人一快乐了,真快乐了,就有一种冲动,要和别人分享。别人也接受这理论,就更加快乐。
申爸自己有海量的想法,死在了思想实验这个环节上。

第二,思想实验检验过了,还要怎么做?预测。
这理论用在现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到什么?
这预测,要求爸爸妈妈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给孩子,看孩子是否能达到预设的地步。
这就涉及到行动了。
理论本身是一文不值的。除非行动。
理论的价值来自行动。理论可以冲开眼前的混乱和重重迷雾,指导行动,取得成果。

话说,申爸从大申的表现,识别出孩子在七岁半的变化,就是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能做有目的的事情了。
这种能力,竟然是我们所说的“计划”的真正本质。申爸一直想当然地以为,计划的能力是能够想出为了完成一件大事,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子部分,这些子部分的相互依赖关系是怎样的,完成每一件,大约需要多少时间.....然后,把这些子部分有条理地安排在一个日程表里....
这当然也是一种能力,但不是计划的本质能力。
计划的本质能力是按这个日程表,把事情做出来的能力。
怪不得,申爸年轻的时候,老是有很多计划,但一件也完不成。
申爸的计划能力比较弱。

当大申的成长给申爸指明了清晰的事实之后,申爸稍加思索,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测:大申即将“忘记”幼年时所发生的绝大部分事情,并且,这个“忘记”的时点,就在现在这个时点!
这个结论,实在是骇人听闻:孩子一直都记得的事情,怎么会一夜之间,全都忘了呢?
可是,不管听上去怎么骇人听闻,如果申爸在推理中所用的事实都是坚实的,推理的过程也是正确的话,这件事情就一定会发生。
不管申爸喜不喜欢,乐不乐意,它都将发生。发生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好事情。因为,如果不发生这样的事情,将意味着孩子将不会有最起码的创造力。
这就如同1919年,爱因斯坦预测在日全食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光线的偏转一样。
申爸仔细地把每一细节,每一个推理环节,想了又想。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信心更强了。甚至,笃定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现在,就剩下做了。
要做的事情就是:看大申那里,到底是不是真的发生了这种奇怪至极的现象。
要是这种怪异的现象真的按照申爸预测的时间和方式发生了,那反过来就证明:申爸据以预测的所有假设,都应该是正确的。(申爸反复检查过了,推理过程绝对没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2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18:57 , Processed in 0.143998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