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17:47:58 | 只看该作者
还是回来,接着说。

话说那天,申爸再怎么和大申搭讪,大申自顾看书,再也不理。
申爸失了法子,乃径至书房。
不管是不是真看,大申在看,这是不争的事实。
看样子,大申很快就会把《魔法石》看完了。
探寻大申是不是真看,倒不忙,还有的是时间。可是,不能让大申没有书看。

申爸上当当,买了一整套精装的《哈利·波特》。
当当反应神速。头天晚上7点下单,第二天早上八点,书就送到了。
一个大纸箱,满满一箱子。
快递送书上楼的时候,大申正好把《魔法石》看完。
申爸还没付完钱,大申已经抄起剪刀,剪断了包装箱上的带子,打开箱子,把书乱七八糟地倒在地板上,挑出第二部《密室》去了。
等申爸付完钱,关上房门,大申已经躲在自己的狗窝里,心满意足地看上了。
申爸望着地板上被大申扔得乱起八糟的书,发了好一会儿呆。

申爸还是不相信大申认真地阅读了书上的所有文字。原因很简单,实在太快了。
一本《魔法石》吧,尽管薄,可是也有191页,22万8千字呢。大申从前一天下午一点半开始看,看到晚上九点半,还剩下53页没看。眼睛累得已经迷离了,好说歹说,大申才算放下书,睡觉去了。第二天早上,五点半就爬起来,继续看。看到8点,22万8千字全完了。
这种阅读的速度,即便申爸现在也根本达不到。
况且,这是大申有生以来看的第一本纯文字书....在此之前,看得最过瘾的字书,也不过是《丁丁历险记》而已。

申爸上学晚,自己自主阅读的时候,已经记事了。申爸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初读《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有多难:
申爸趴在炕上,查生字。用手指一笔一划地数笔画数,然后翻字典。数笔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个走之儿,申爸就老也数不清楚。翻到了指定的偏旁,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看,找生字。有时候,从头看到尾,也没找到想找的字,就再回去数笔画。数啊数啊,怎么的都是11画;再仔细看书上的字,原来刚才漏过了,没看见。
好不容,一句话里的生字都查完了,回头通顺句子,磕磕绊绊地去读的时候,这才发现,自己刚才查过的字,已经忘记了。怎么也想不起念什么,只记得自己刚才查过。
真悲催啊!只好重查。
精疲力尽,头昏脑涨。
阅读速度?根本谈不上。能读下来就好不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17:50:28 | 只看该作者
申爸自己的经验,让申爸坚信:大申认真地把字都读了。这不可能是真的。
申爸的主意多多啊,换着法子,骗大申,想让大申说自己不是认真读的。
大申咬定确实认真读了。
孩子很诚实,不管申爸怎么诱导,到了最后总结的时候,大申都一口咬定:我看了,一页一页看的,中间没瞟....大申把略过一些文字不看叫做“瞟”.....一个字一个字看的。
最后,大申终于忍无可忍:“你闭上嘴!不要再问这些幼稚的问题。我最后告诉你一遍:我一页一页看的,一个字一个字看的。”

申爸还是不信。“一个字一个字看”不可能看那么快。更何况,大申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字,钉子,扎在句子中。
字我全认识,我还看不了那么快。他不认识那么多字,怎么可能看那么快。

到了周六,大申在沙发上看哈利。申爸决定测试一下,大申看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申爸走到大申身后,看一眼,现在看到哪里。然后,到网上把《密室》下载来,文本文件,找到大申看的地方。
一个多小时以后,申爸再找到大申看的地方,把文本切出来,拷到Word中数个数,然后一除。
577个字每分钟。
申爸吓了一跳。

照这个速度,22万8千字只够大申看6个小时的。
可不嘛,从头天下午一点半,到第二天早上八点,能看完。

尽管孩子的正面回答不令人信服,可孩子的错误,倒可以确证事情的真相。
隔天,申爸和大申坐在车上。申爸忽然想起来:尽管大申已经认识很多字了,可是,书上的字,他并不能都认识。那些不认识的字,大申拿它们怎么办呢?
于是,申爸就问:“大申,你说你一个字一个字看的,没瞟。可是,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怎么办呢?”
这下,大申不好意思了,小声说:“要是不认识的字,我就轻轻瞟一眼。”
然后,马上补充道:“我只瞟不认识的那个字,别的字不瞟!”

我长出了一口气。
不管怎么不相信,如此看来,孩子一夜之间,确实能自主阅读了;并且,阅读的水平还相当高。
这,是事实了。
换句话说,孩子已经具备了阅读的能力,水平之好,不要说我的预期,连想象都超了。
大大超出我的想象。
我从来没敢想,第一本书就能有这么高的阅读水准。

没有一丝自得的时间。
我开始着急了。
这回,是真的着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发表于 2015-3-18 22:21:05 | 只看该作者
理解孩子,兴趣使孩子最好的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0:09:02 | 只看该作者
爱无言:大申的阅读和我当年的几乎一模一样,兴趣和沉迷程度也差不多!我也是三年级开始的,第一本书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现在还记忆深刻。
爸相当多的很有头脑的朋友,阅读之初,都是这样的。这个方法,可以成为一个建构良好智力的、可操作的典范。

爱无言:我现在还对此持保留意见,我懂你的意思,但执行之中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嗐,美言妈,这很简单。道理就是:先建构内部动机,然后,给孩子形式辅助物(有声读物啊、中文书啊、英文书啊,都是),让他自己去啃,甭管他。就OK了


爱无言:我天性比较警惕,你说的这个简单好用的方法,我暂时保留态度吧。
真正的好方法,管保都是些简单好用的方法。这就好像看中医,大国医开出的方子,就那么简简单单的几味药,还便宜得要命。可就是有效。这没辙

[发帖际遇]: 大申爸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请喝酒,并获得 5 金币,太幸运了。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0:10:34 | 只看该作者
大申上学之前,申爸就遇到了教大申识字的问题。

识字,确实是个很重要的事儿。
大申五岁之前,申爸坚定地不教大申识字....不管什么“两岁认识三千字,四岁能读三字经”的广告吹得多诱人,申爸只冷冷地看着,不为所动.....什么原因呢?
申爸想看看,在人类个体成长的过程中,智力这个事情,是怎么形成。
申爸的意思是,斑爸引来的度娘的那种定义下的“智力”,是怎么形成的。

度娘的“智力”是一个应该拥有的最重要的素质...这一点,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否认。
如果想知道度娘的智力是怎么回事,可以往前,翻斑爸的引用贴。

申爸是这样的:文字出现在人类历史上,是近早的事情。中国文明五千年.....有了文字记载,才算有准确定义下的文明。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最多也只有三千五百年。要准确,应该说,中华文明三千五百年。我们国内都称自己为五千年文明。不知道什么原因.....最早的两河流域的钉头文,也不过有七千年。
几千年在生物进化史上,不过一瞬而已。
在此之前,人类已经具备良好的智力了。
换句话说,自然选择赋予人类的智力形成过程,是不依赖于文字的。
朱元璋最开始就不识字,刘邦也不识字。我们的地球上,有很多没有发明出文字的民族,他们中的很多民族,都曾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比如北美的玛雅人....智力肯定是不低的。
他们的智力,不关文字一丁点儿事儿。

申爸认为呢,智力的形成,有一个客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百万年为单位的自然选择过程塑造的。具体到某一个婴儿,他的智力取决于他所携带的人类基因和他成长过程所处的社会环境。
婴儿的基因让智力形成的过程能够展开,社会环境为一个个智力形成步骤提供营养。
一只鸡,携带鸡的基因;你把一只鸡放到多么好的社会环境中,都不会形成什么智力。
阳妈把这两者比喻为种子和土壤。挺贴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0:11:10 | 只看该作者
只要是婴儿,他们携带的基因就没多大差异。每个孩子都有成为智力良好的人的潜质,都是合格的候选者。在这个意义上,面对一个刚出生的婴孩儿,能把孩子教育好,父母都没有必要悲观。
成年之后,巨大智力差异的原因在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每个孩子成长的环境都不一样。
最终那些拥有良好智力的人,只不过是那些环境恰如其分地配合了智力形成过程的人:他需要什么,环境就恰好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既不早,也不晚。恰好是在刚刚好的时候提供的。

现在,有一个问题:基因规定的智力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申爸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申爸着重于小学阶段。
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孩子教育方面的其他事情,就很好办了。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大申爸 头上,大申爸 赚了 1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09:48: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3-20 09:54 编辑

小孩子为什么喜欢看动画片?

这个由基因调控的客观过程,是怎样的呢?
现在,说这个问题。

小孩子,只要他是一个正常的孩子,他就喜欢看动画片。一个五岁的孩子,你给他一部真人影片,一部动画片,让他自己选。他一定选动画片,不选真人影片。如果一个在偏远山区的孩子,从小长大......从来也没有看过电影电视的,一路长到五岁.......你第一次给他看视频影像,也是真人片动画片让这孩子随便选,他一定选动画片。
“喜欢看动画天是孩子的天性。”
现在,问题来了:小孩子为什么喜欢看动画片?
有人说:“啊?这个有什么为什么的?这是天性。”
可是.....这个.....这个为什么不能有“为什么”?
提出正确的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
全部的奥妙,就来自于对这个“为什么”的回答。

让我们看看:
动画片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
“当然是画出来的!”
没错。
谁画的?
“这还用问,当然是人画的。”
没错。
人是用什么画出动画片的?
“当然是用手画的。”早已经的不耐烦,现在更加不耐烦了。
人当然用手画动画片。
什么控制手画的?
“这个....当然是大脑啦.....”现在,有些警觉了。
大脑是怎么画出“动的”画的?
“这个嚒....当然是观察别人的动作,然后,思考,怎么才能用连续的动作画幅,模拟出连贯的动作。”
这个过程,肯定动用了人类大脑一种叫做“抽象”的能力。第一个画动画片的人,必须从自然动作中抽象出动作的特征,精髓。这就是些观念。然后,用抽象出来的观念指导画笔怎么把一个动作分解成1/25秒的连贯图画,画出来。

我们回头,看小婴孩。
小婴儿一睁开眼睛,就看到了周围的景物,也注意到爸爸妈妈的动作。
婴儿眼睛收集回来的信息,大脑就一刻不停地对其处理,形成相应的神经回路。
孩子周围充满了运动。
大脑对运动的处理过程,也一刻不停地在进行....在我们不注意的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地一直运行着。
大脑是一架自动运行的机器,启动了,就日日夜夜地自己转。

大脑形成的神经回路,随着时间的增长,吸收回来的信息日益增多而日趋完善。
这个神经回路负责指导孩子,模仿周围人的动作,从粗略到精细,直到完全自如。
幼教专家们敏感地抓住了这个过程,称其为人成长的“感知运动阶段”。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让孩子充分感知运动,感受身边的世界,形成对应的神经回路,这是“机会成本”最小的做法。在这个时候,着急忙慌地教孩子任何别的,其机会成本都比做这件事情来得大。

运动,对一个人多重要啊!好在,人类基因规定的“天性”:有完善的眼睛,有对应的大脑处理机制,能够形成神经回路,进而指导身体的运动器官,模仿着做,直到自己也能运动自如。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头脑中建构起的运动神经回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完美,这些大脑中的神经结构,就会自然产生另外一种微妙的变化:抽象。
推一下某个东西,这东西就会动起来。这是自然的规律;
把秫秸堆在一起,过一段时间,里面就发热。这是自然规律;
把铀235不停地堆在一起,体积不断变大,到了一定大小的时候,就会爆炸。原子弹。这是自然规律。
举起一个苹果,一松手,苹果就会往地面掉。这也是自然规律。
当神经回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孩子头脑中就会形成更高级别的神经回路,这神经回路对应这“抽象”这种心理能力。这也是自然规律,和上面说的自然规律一样,没任何差别。
在神经回路多到一定程度,到了阈值的时候,头脑中就会第一次出现抽象过程,这叫“涌现”。涌现也是一种自然规律。

抽象所对应的神经回路中包含的神经细胞,要远远多于任何一种运动神经回路中神经细胞的数量。它本来就是以这些运动神经回路为基础,建构于其上的神经回路。包含包含所有运动神经回路中的神经细胞。
前边说了,动画片是画它的人,动用抽象能力画出来的.....动画片中的动作,你去看,和真实的动作,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次看起来,觉得有些“怪怪的”......孩子看到动画片的时候,头脑中的抽象神经回路被激活....激活的意思就是处于活动状态,神经回路中的神经细胞兴奋起来,开始电的、化学的运动过程。
再前面,提到过:神经回路被激活,就会激活大脑的自奖励机制。神经回路中包含的神经细胞越多,自奖励就越强烈。自奖励越强烈,愉悦感就越强。
真人影片只能激活个别的运动神经回路,里面的细胞数量根本无法同抽象神经回路中的数量相提并论。
孩子自然地会去选择给自己带来更大愉悦的活动。
孩子当然选择动画片,不选真人影片。

一边是动画片,一边是首播的《甄嬛传》,成人还是选择《甄嬛传》。
为什么成人的抽象机制战胜不了真人版《甄嬛传》?
这是后边的要提到的事情。
现在只提到五岁。五岁的孩子,肯定选动画片,对甄嬛贾嬛,一概不鸟。
[发帖际遇]: 大申爸 乐于助人,积极发帖,得到新儿教奖励 3 威望。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09:55:38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总结引申一下动画片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爱看动画片不那么“天性”。它是在最基本的“看的能力”,“大脑建构神经回路的能力”和“抽象能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个现象。
上述的三种能力才是“天性”。
好在,这种“天性”人人都有。善哉善哉!
可以用实验证明这一点:找到一个孩子,因为某种器质性眼疾,天生无视力。孩子长到五岁,通过手术,让孩子复明了。
这个孩子,你拿真人版视频和动画片给他看,他一定选真人版视频!
这是肯定的。
只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
这实验可以做,不难。
第二,能看动画片,是智力的一种表现。刚才说的那个盲童,他的运动智力因眼盲而没有得到良好发展。任何一种智力,都对应这由最基本的能力.....就想上述的三种天赋能力....在环境配合下,大脑形成的与其相对应的神经回路,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产生涌现,最后,所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神经回路。这种神经回路包含更多的神经细胞。
最高级的智力能力,比如战略规划,可以囊纳大脑所有的神经细胞。
第三,神经回路有级别,分层次。在时间轴上,大脑先建构最基本的单元,然后,由最基本的单元形成高一级的神经回路。高一级的神经回路再构成基本单元,为形成更高一级的神经回路做好准备。

现在,“这个由基因调控的客观过程,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就简化成:上帝到底为人类准备了几类最基本的单元呢?
这几类单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在什么间,怎么发生作用?

接着,说这个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0:02:02 | 只看该作者
​当申爸确信大申已经开始高水平的阅读之后,申爸立刻开始着急。
着急什么呢?

这个,得从前呲,申爸不着急说起。
大申在班级所有的孩子当中,是最后一个开始自主阅读的。
申爸一点儿也不急。

要阅读,首先得识字。
好像,这是一个常识。

大申他们班级,参与了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个科研项目。这个研究项目,目的是研究小学低年级儿童入学后的识字水平的进展,城乡之间的差异。
每个学期,孩子们都把2500个常用汉字测一遍。

第一次测试是在大申开学之后40天测的。当时,大申在语文课上已经学完汉语拼音,并且把独体字部分学完了。
学完了140个汉字了。
那个测试卷,有整整两大张A3纸,印着密密麻麻的2500个常用汉字。
孩子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才把自己认识的汉字圈完。
大申圈了121个汉字出来,表示自己认识。
这121个,清一色是大申在课堂上学过的汉字。还有19个,藏在汉字丛里,大申没认出来,没圈。
在这个意义下,大申学前一个汉字都不认识。大申所认识的汉字,都是开学后语文课上教会的。
大申的班级,孩子们平均识字量是839个,识字量在1500个以上的有7个孩子。
最多的一个孩子,识字量竟然达到了2473个!
这个很恐怖。大申的卷子,满页白花花的。统计的时候,你要仔细去找用铅笔圈起来的字。字是安笔画次序排列的,大申稀稀疏疏画着的圈圈,基本上都在第一页的前半部分。第二页零星有一两个,到了第三页第四页,根本不用看,一个也没有。那孩子的卷子,满页被铅笔画得黑乎乎一片。头两页只有一两个不认识没圈的字,你需要仔细再仔细地看,才能在铅笔划的壁垒中把它找出来:上下有一点点小空间没封口。就是最后一页,不仔细观察,也很难找到没有圈的几个字儿。
可不么,只有27个不认识的字,找出来,不容易。

大申只认识121个,最少的孩子之一.....还有19个刚学完的字,大申都没认出来。
申爸很淡定地在书房里分析完这些识字结果,走到客厅,打开音响,给大申播故事听。申爸一点儿也不着急。

大申他们班级,讲台旁边的门后,有一个图书角,里面堆满了家长送给班级的图书。
申爸很在意那个图书角,过一段时间,就问大申:“你们班图书角里的书,有人看吗?”
在整个一年级,大申的回答很干脆:“没有。”

到了二年级的上学期,大申的回答是:“只有William一个看。”
申爸仍然一点也不着急,兴致勃勃地询问大申,看孩子们读书的进展情况。
到了二年级下学期,大申的回答是:“William看书,还有几个女生也看。”
“William是我们班读书最好的学生。”每次大申都不往补充一句。
“那你看吗?”申爸问。
“我不看,没意思。”大申答。
没意思就没意思吧,申爸仍然一点也不着急,兴致勃勃地询问大申,看孩子们读书的进展情况。大申比较不耐烦,因为申爸打扰了他听故事。

在二年级的下学期,申爸号召家长们,给孩子们送书。这次,申爸指定,要几套书,包括《神奇校车》什么的。很快,家长们捐赠给班级的书“图书角都放不下了。就堆到讲台上。送了好多旧书给三年级。”这是大申回来说的。
申爸捐了一套《史努比》,精装的,一个大盒子,里面有十好几本,很沉。放在一个无纺布袋子里,大申勒在肩膀上,摇摇晃晃地往班级拖。
马老师说书很精美,要孩子们看的时候爱惜。
因为老师鼓励,几个孩子带头看书,课间找书看,成了一种游戏。
“一敲下课铃,大伙就准备好往图书角跑。老师一说下课,我们就冲到图书角,抢。抢疯了,老师都出不了门。一下课,图书角就成了一个大肉球。挤住了,最里面的人,抢到书,都爬不出来。”大申如是描述。
“有人看《史努比》吗?”申爸问。
“《史努比》抢得最厉害。都抢坏了。”大申回答。“马老师让我管理,发给他们看。我要是不发,谁都不能拿。谁拿了,算违反纪律。”大申兴致勃勃地说。
“那你抢吗?”申爸问。
“有时候抢。现在不抢了。”大申答。
“为什么不抢了?”申爸问。
“看书没意思。”大申回答。
大申不在言语,专心看图画书,一边听他的故事。
没意思就没意思吧,申爸仍然一点也不着急。

申爸不着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大申在听故事。
可听故事....听故事和阅读有什么关系呢?
干系极大。
“听故事”就是“阅读”。
全在于家长怎么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0:02:36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是一种工具,“聆听”也是一种工具。
工具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用这工具所做的事情。
我们把孩子整个生命纳入视野:“阅读”本身不重要,“聆听”本身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用“聆听”和“阅读”所做的事情。

申爸推测:尽管孩子用的工具不同,但做的却是同一件事情。

孩子们首先发展的,肯定是“聆听”的能力;然后,才轮得到“阅读”。
孩子早在能说话之前,就能听大人讲话了。这个很早很早了,不到一岁的时候,孩子们就开始干这个事情了。
婴儿现实听周围环境中人们讲话,学会说话。然后听句子结构简单,情节简单的“睡前小故事”。到了四岁多,小东西开始对“睡前小故事”厌倦了,能够听像《夏洛的网》那样的、长篇的,能够带来更多词汇的故事。
这是一个小小的飞跃。
在大申五岁半的时候,由《哈利·波特》破冰,孩子开始听完全、完整的小说了。

那是怎样的一种听呃:大申神情专注地坐在沙发上,瞪着两只亮晶晶的大眼睛,认真地听着音响里放出来的每一个字。一般,都能够坐上两个小时,就那么静静地听。两个小时之后,坐不住了,跑去抱几本他的图画书回来,在沙发上,一边翻书,认真地琢磨里面的图画,一边听。
你如果不干涉他,一整天下来,他就这么着,听整整一天。
很陶醉,很愉悦。
到了睡觉的时候,头一沾枕头,就着了。
第二天早上,上完厕所,第一件事就是抓起Nano,放出故事,继续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8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10:53 , Processed in 0.07863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