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三岁前进行过的一些早教活动的总结和简评。活动排列顺序以课程表6.1(《课程笔记(2)》)为参照。
#杜曼闪卡#
从8月龄时开始,到三周岁共闪过点卡100张,中文字卡120张,词卡60张,少量英文单词卡,百科卡500张,其中一半加闪英语。
点卡,从8月龄闪到12月龄,闪过点卡和一些加法算式。宝宝开始兴趣很高,后来明显下降,点卡测试,正确率很高,可以确认是认得的,但算式测试结果不佳。一周岁之后因故停闪3个月,之后出现严重遗忘,重闪,兴趣和成绩都大不如前,遂放弃。
字卡,一周岁前与点卡同步闪了3个月中英字卡,宝宝兴趣一般,测试结果一般,但汉字卡成绩明显好于英文单词。一周岁后有意放缓认字教学,18月龄后与百科卡每两周交替闪一批,每次只闪10张左右的汉字卡。两周岁后,在已闪字卡的基础上加闪一些词卡,直到三周岁。宝宝大了,测试结果很好,但兴致一直不温不火。
百科卡,从10月龄开始,闪到33月龄。一批卡,先用汉语闪,过段时间,再加英语。宝宝超级喜欢,尤其是两周岁前,成绩也相当好,认卡速度很快。500多张用过之后,剩余的卡片或者远离生活,或者概念抽象,没有继续。
我是从儿童教育论坛知道的杜曼,最初只想给宝宝闪些百科卡,增加认知,丰富信息刺激,然后据说还能开发右脑。后来详细阅读了杜曼博士的几本书,对他的包括数学、阅读和百科在内的整套课程产生了兴趣。近两年对杜曼的批评渐渐多了起来,我刚接触这个的时候网上不同的声音还很少,看到很多人都热火朝天的投入,自己也不自不觉中被感染了。如果让我再重新选择一次的话,我肯定会节省下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如果非要谈谈收获的话,那就是宝宝认了一些字,看过很多他喜欢的花花绿绿的卡片,显然我更看重后者,因为他开心了。至于右脑是否得到了开发,如同对所有其他医疗或教育方法的效果评判,它必须经过严格的标本采集和数理分析来获得,个体无从判别。反正我已经不指望这个就是了。不过,抛开杜曼本身的方法不谈,杜曼博士书中的一些观点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baby signs#
从10月龄开始,到19月龄语言爆发结束,一共教了30-40个手语,大部分投入使用。
宝宝10月龄的时候虽然杜曼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我对许多早教方法的选择已经开始谨慎起来,之所以选择进行baby signs,一是看中它由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资助的背景,二是看中它对情感发展、人际交流方面的促进作用。事实上,虽然我们最终也只是仅使用了30多个手语,但我已经能明显感觉到它们对宝宝交流上的帮助,并且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几丝欢乐。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张,我总觉得这个项目做得远远不够,没有充分展开,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一定会花更多的功夫把这个活动玩得更完美一些。
#读唐诗#
说是读“唐诗”,其实只是个统称代称,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古代其他朝代的一些诗歌词曲,甚至还包括了《三字经》和《历史朝代歌》。
活动从5月龄时开始,最早读的是《三字经》,分三期读完,每期20天,早起晨读一次,第二期时穿插了《历史朝代歌》,没要求过背诵。
《三字经》听完之后,8月龄时开始读唐诗,共选70首,每天10首,一周一循环,早起晨读一次,读了5个月。
17月龄开始,自制唐诗绘本,边读边讲,每册5首诗,已做8册,诗歌的选择以先前读过的70首为基础。前6册每册读一个月,后两册读半个月。开始只进行讲读,两周岁后逐渐要求背诵。讲读背诵复习反复进行,一直到满三周岁,熟读所有40首古诗。
读诗读经一方面受到“国学热”的鼓动,一方面是出于文学考虑,另外也夹杂着一些个人喜好的因素。杂七杂八也给孩子念了不少东西。我甚至曾经动过给他读《诗经》的念头,还好及时打住。现在回头看,诗歌背也就背了,也许出于个人原因,仅出于个人原因,我以后还会给他读很多诗,只要他不反对,也会教教他写律诗,只要他愿意学,但不用开始的那么早吧?几个月听《三字经》,真没少喝。
#晨听&儿歌音乐#
儿歌,一词含两义,一种指韵文童谣,一种指儿童歌曲。最初从2-3月龄开始,我们就常为宝宝唱儿歌,唱过很多,但基本属于想到哪唱到哪,
5月龄时我特地从网上搜集了一些童谣,我和姥姥学了,应景时念给宝宝听。15月龄时,我入了一枚移动音箱,开始有规律的晨听。晨听不局限于晨间,听不完白天找时间接着听,只是早上听得最多而已。晨听分三部分:童谣、歌曲、古典音乐。
童谣听过《三字儿歌》(这个放了很长时间),《小不点童谣》,后来也挤用这个时间放过《三字经》和绘本里的唐诗。
儿歌主要是听《经典少儿歌曲180首》。
古典音乐,最早继续放了一段时间的胎教音乐,后来是专辑《莫扎特让宝宝更聪明》、少量雷蒙拉普和《莫扎特效应》,金宝贝的古典音乐合集听了15张,后来他屡次表示不喜欢,中断了。
音乐是孩子的好伙伴,每个孩子都应该在音乐的陪伴下成长。Andy很爱听这些歌曲乐曲,呃,你长时间不换曲除外。他现在也很喜欢唱歌,喜欢跳舞,老师说他在学校常常自己一边玩玩具一边就唱起来了,他还会把喜欢不喜欢的事物套进儿歌里唱出来;他会自己放起电动车里的音乐,跳上半个小时,在外面玩只要见到有舞团,立刻进场跟着扭。不能说这些现象跟早期的聆听没有一点关系。原先我还纠结于莫扎特啊,提高智商啊,这些东西你看得见吗?这些东西比音乐本身更重要吗?音乐可以涤荡灵魂,音乐可以净化心灵,爱上音乐是一个孩子一辈子的幸事。
#儿歌游戏#
这个活动只进行了6个月,从15月龄至21月龄。内容如题,念儿歌做动作,配合儿歌做游戏。一共玩过约10首儿歌,小家伙都会自行表演。
这个活动还是很好的,既包含了儿歌本身对孩子的积极影响,也锻炼了孩子的身体运动、协调能力,而且很能给孩子带来欢乐体验。孩子们在幼儿园里也会每天进行这样的活动。后来放弃的主要是因为找资料困难,既要有足够合适的儿歌,更要有相应的动作教学。感觉每次花掉了太多的时间去准备,而我的时间一直是比较紧张的,就只好把这个活动停了。
#分项能力训练#
参照每个阶段孩子在各方面需要达到的能力标准,有针对性地安排游戏等训练活动。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月科里的追视抬头,只是当时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早期内容也比较少,时而在网上各处翻翻,看到该做能做的就做起来。到10月龄时重点选择了认知、大动作、精细动作等三个方面做强化训练。15月龄,大动作发展高峰期后,将大动作与精细动作合并为动作类训练,每天只安排其中一类动作项目。两周岁以后,根据早教教材,系统地按照认知、行为、大动作、数学/语言、精细动作、感知等7个方面进行专项训练。
这个活动的内容多、覆盖面广,也曾想过详细记录,但没坚持下来,许多细节只能零散地存放在日常口水贴中了。后来为了有备可查,每天记录下了所进行活动的名称。
这些活动对孩子还是很有帮助的,至少它可以让孩子在一种目前公认的评价体系内获得更高的认可。Andy在幼儿园的入园面试中表现很好,其中一个原因是许多测试项目他在家里都玩过。如今回头看,这些活动也有许多安排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并不是都采取了游戏的形式,游戏设计得不够好,日程安排过于僵硬,过于拘泥于书本,有时对成绩过于看重等等。
#综合游戏#
这一项是对“分项能力训练”的补充和综合。一方面,前期两周岁之前,在能力训练还不够系统化的情况下,在这一项中会安排一些认知、动作类之外的训练活动,比如听觉、感统等;另一方面,更多的时候是安排一些没有特殊针对性的纯趣味性的游戏,它们不能说对孩子的能力没有促进作用,只是目的性不那么明显,孩子更能体会到“玩”的感觉。有段时间,15月龄至18月龄,还特意安排了一项户外游戏,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前期的游戏多是选自《金宝贝教材》,两周岁以后多是出自早教教材。
记录贴同上。
这个活动在前期开展得还算充分,但到了后期,两周岁之后,活动时间一直受到“能力训练”的挤压。原因可能是后者过多地吸引了我的专注,每天它们会被优先安排进行,原定时间没完成会自动挤占其他活动的时间,如果晚间时间不够了,“综合游戏”在优先取消之列,因为睡前的绘本阅读是铁打不动的。现在想来这种安排是很有问题的,严重破坏了原有计划的秩序性,也同时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原计划所能达成的合理性,其后背隐藏的是红果果滴功利心。早教教材上的综合游戏其实并不多,原想玩完之后,再回头继续《金宝贝》的,可就这么一直拖到了三周岁。唯一欣慰的是,这部分的游戏一般都比较得小家伙欢心,他常会自己主动提出来想玩,这时候无论有什么安排我是不能拒绝他的。所以虽然记录在案的游戏种类不多,好在许多游戏反复地玩,总能整出点新花样。
#早教书游戏#
在这个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亲子早教10分钟》,15月龄后每天安排固定阅读时间,至今一共读过两本。
当初只是和朋友一起在超市随便帮孩子挑的书,可是没想到Andy超级喜欢,所以它的地位也从有事没事随便读读一跃到每天的固定活动。我对这套书的评价并不是很高,或者认为它有另外特殊的意义。书籍的编撰者是一群幼儿教师,其内容可想而知,与我们同时进行的“分项能力训练”相对比,虽然它们在能力分类略有差别,但大体框架和目标指向基本相同,主要还是着重于智力开发。仅仅因为孩子很喜欢,同时好歹也能额外提供一些小游戏小故事,我权当其为能力训练的重复和补充了。
#亲子共读#
最早的亲子共读是从8月龄开始,第一套书是《小熊宝宝系列绘本》,至今从未中断,到三周岁时已读完250本书,以绘本为主,也有数量不少的分级读物,皆中英双语阅读。
20月龄之前,这个活动进行得很随意,时间随意,选书随意。虽然也规划过睡前阅读,但具体实施时基本上还是随时想读就读;书也一直没换,大约50本以信谊为主的绘本全部上架,随他心情选。部分绘本仅单纯中文阅读。
20月龄后,增加了大量的英语书,并为所有中文绘本匹配了英文,有原版的,有自行翻译的,保证所有书籍均双语阅读。与其他活动的时间规律性增强相同步,亲子共读也逐渐固定到午睡与晚睡前进行。书仅部分上架供选择,当然数量是有保证的,每册读到一定遍数下架备存,再替换上新书。
亲子共读的好处,勿需赘述,我要做的就是把这项活动一直坚持下去并努力做得更好。在亲子共读的坚持上,我自认做得还比较到位。在日程安排方面,随着孩子自主性的不断提升,前期还算适应的安排逐渐突显出僵化性,感觉到问题存在后,我也一直在不断调整,但结果不是很理想。读书的量还算说得过去,书目的结构根据孩子的需要不断调整,大致也还算合理,但阅读技巧的升级明显滞后,对绘本的深度利用,广度扩展做得不够,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亲子共读中努力改进。
#双语#
最后来说说双语。我们双语活动起始于5月龄,整体的安排就是我和孩子一天用中文交流,一天用英语交流。
对比前面的活动项目,杜曼和绘本中关于英语的使用已经顺带提过,各种游戏类项目,包括分项能力训练、早教书游戏、综合游戏,活动内容与中文日完全相同,只是在英语日用英语再重复玩一次。以下重点说说一些儿歌、教材及音像资料的使用。
每日的#晨听#活动中,在童谣和歌曲部分,英语日我会安排英语儿歌的播放。童谣用过《洪恩巴迪节拍》,这个用得比较早,所以持续时间比较长。这个资料全部放完后,后面主要是播放一些绘本的朗读音频。
儿歌听过《洪恩巴迪童谣》,《wee sing》三集,分别是《Wee Sing for Baby》、《Wee Sing Nursery Rhymes and Lullabies》和《We Sing Children's Songs and Fingerplays》。
此外,早期也零散地听过一些《经典英文童谣》和《45本分级英语故事》。
在倾听之余,英语的#儿歌游戏#也一直持续和坚持着,这个是和中文日的安排略有不同的地方,这主要还要归功于手头掌握的大量资料。早期是玩《洪恩巴迪节拍》,当初选用它也是因为看中它TPR部分做得好。最开始时宝宝小,不能看视频,我就照着动画中的表演做起给他看,早期需要很多的重复,再加上不时回顾复习,这套资料直到两周岁半才完全用完。后来就是玩《wee sing for Baby》。《wee sing》有书可以参考,再加上自己编排的一些游戏,玩得非常开心。此外,也少量玩过一些《洪恩巴迪童谣》的小游戏。
在#教材#方面,用过《hello teddy》,教材本身内容很少,早期主要是借鉴它每单元的主题,扩展开来和孩子聊点什么。水果啊、动作啊、五官啊,和他当时的认知水平还挺搭。后来也放过视频资料。然后是《国家地理儿童百科(入门级)》,这个说是教材也可,说是读物也行,就是比其他书读得细一点,在游戏实验手工等扩展方面工作做得足一些。
在看过《hello teddy》的#视频资料#之后,紧接着又放了《magic teddy》,后来是《迪士尼神奇英语》。每集都保证播放6遍以上,但其中很多集的播放次数远超这个数,因为小家伙总有他的要求。Andy对《迪士尼神奇英语》的兴趣最差,回放要求最少。到了接近三岁时,小家伙对于动画片基本上能够做到理解片中情节,复述句子,包括一些很长的句子,自主吸收一些生词,并用英语做简单的讨论。
对于双语,想说的不多。首先,起步够早,也许也可以推后一些,做更充足的准备,但如果想孩子接收更自然,输入无阻力,一岁半之前最好起步。其次,方法未必是最好的,但相对于自身条件(英语的和非英语的),我觉得这是我目前能找到的最好方法。
以上所列仅是日常进行的规律性活动,更多的是针对智力水平的开发,它们远远不能涵盖整个早期教育本身。随着孩子的成长,我越来越认识到,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的意义更在于使孩子成人,尤其在孩子的独立个性逐渐成长起来时,家长更要学会与孩子相处的艺术,这些东西无迹可寻,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活动,却是最能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走向,决定他们的人生质量。至于智力开发,也不可过于着意,引导性启发性甚至放任性的活动可能更会激发一个孩子的潜质。一个孩子大到对求知的渴望,小到自主探索能力、想象力,都比他目前在能力测试表上的成绩,更能昭示他未来在学业上所能取得的成就。显然,我的认知水平是一直处于滞后状态的,而我的行动能力是一直滞后于我的认知水平的,我是到了见到Andy的那一刻才忽然感到被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击中,然后就一直处于“教子无方”的紧迫压力下,被这种紧迫感追啊追啊,就追了三年,然后感觉还将被追啊追啊,继续追袭下去。如果说给前三年一个总体评价的话,论态度可以打个95分,论成绩勉强给个65。
[ 本帖最后由 冰极蓝莓 于 2013-8-16 21:2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