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江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校】越层阁楼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6-8-17 12:12:5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辛苦 了,很实用很好的东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2:44:48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情感</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正确培养学生的情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有重要的作用。<p style="TEXT-INDENT: 2em">1.结合日常活动和课外活动,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义务感、成功感、自信心、自尊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等。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互相尊重、互爱、民主的关系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源泉。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是有效地培养学生情感的途径之一。<p style="TEXT-INDENT: 2em">2.对小学生,要从具体事物出发,从当前的行为对今后的影响出发,引导学生理解道德标准,培养学生的道德感。<p style="TEXT-INDENT: 2em">3.对小学生,不仅引导他们去体验事物的外表美、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体验事物的内部特征的美,如心灵美等。<p style="TEXT-INDENT: 2em">4.发挥教师感染力的作用。在教育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有感染力的教师会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其中包括情感的倾向和情绪的表达方式等。</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2:45:1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孩子识字的最佳年龄</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什么年龄教孩子识字最适宜,这是每个家庭都关心的问题。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识字依赖于其形象知觉的发展,而4~5岁是儿童形象知觉的敏感期,是开始识字的最佳年龄。我国近年来的一些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4~5岁的孩子普遍可以学认字,并且识字速度不比6~7岁孩子慢。实验研究还表明,3岁的孩子也能够学习识字,5岁多的孩子能学会汉字的大部分笔画,并且能运用笔划分析字形和书写。因此,4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开始学习汉字,有条件的家庭,可以从3岁开始教孩子识字。 <p style="TEXT-INDENT: 2em">识字对儿童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家长能在幼儿期教孩子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使之能连认带猜地看连环画,就会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为孩子上小学打下基础。也许有人担心,这么早就让孩子识字读书,会不会对儿童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会不会因儿童负担过重而影响其健康,甚至影响其寿命,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首先,4岁左右是幼儿求知欲最强烈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为儿童提供知识信息,促使儿童主动学习,可以使儿童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促进儿童求知兴趣的发展。其次,从出生到6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科学实验证明,在幼儿时期进行学习会促进大脑皮层的发育,培养出脑细胞质量高、头脑聪明的人来。再者,早期教育不会影响人的寿命,国内外的许多受到早期教育的著名学者都已证实,他们大多寿命较长。因此,家长不必担心过早读书识字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但关键在于引导得法,量力而行,不要过分强求,操之过急,强迫孩子学习,或者是学的过多,时间过长,都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的发育。当然,孩子智力发展的高低并不是以能认多少字来衡量的。为此,在教学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对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以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全面发展。</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2:45:4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孩子成长的七大需要</div><div class="bt_content">黄春明(台湾)</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的头脑需要输进什么吗?教育心理学家列出下列7项: <p style="TEXT-INDENT: 2em">第一,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这是语言教育。 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语言。学习母语,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正常的孩子,不到6足岁,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状况。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首选自然是国际语言──英语。精通英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学习英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重要和迫切!为什么说迫切呢?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学好。还有,对幼年孩子来说,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对孩子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另外,孩子学习语言,对他来说,是游戏,不是功课。<p style="TEXT-INDENT: 2em">第二,孩子需要认识生活环境,这是知识教育。 孩子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和现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对环境做到能区别就够: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是爸爸,那个人是叔叔,那个人是阿姨;这是桌面,这是椅子,那是床;这是汽车、这是火车、那是飞机、那是船……孩子逐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增多了:妈妈陪我的时间最长,爸爸只有晚上出现;叔叔和阿姨很多,但并不常见到+……孩子的好奇心扩大得很快,有些孩子还未认识家、学校和他的国家,他就要认识地球和宇宙了;孩子还会好奇过去和未来;好奇森林里的鳄鱼和蟒蛇,也好奇要靠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已经感觉到环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会着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给他带来方便;火是烫的,最好远远躲开,但是控制在火炉里,可以炒菜、烧开水;坐着汽车可以到公园,那你就不必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孩子认识环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 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片面而且肤浅,深入的认识就非靠读书不可了。 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他越有自信。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p style="TEXT-INDENT: 2em">第三,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这是创意教育。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觉得寂寞,为什么?因为他觉得玩具是没有生命的,他认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孩子读童话故事,或者听大人讲故事,他很快融入情节中,故事里的人就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幻想,是真实的故事。 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孩子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类的梦想。幻想是创作和发明的开始。反应迟钝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励。为什么有些大人会被觉得单调、乏味?很简单,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为少听少读童话故事,而狭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长大成人后,自然显得较少创意,让人感到他单调而乏味。显而易见的,多读童话故事,可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的能力。 <p style="TEXT-INDENT: 2em">第四,孩子需要学习做做事,这是品格教育。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别人也愉快;相反的,不会做人做事的,他难过,别人也难过。 和自己相处困难吗?当然,许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不但讨厌他,自己也不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处。 和别人相处得好也不容易。动作、说话少考虑别人,多考虑自己的,在大人世界里处处可见。这种人也许不讨厌自己,但是别人肯定讨厌他。 和环境相处得好更不容易。因为环境有所抱怨的话,不会马上反应,不会马上给你脸色。当你发现环境不高兴的时候,你差不多没有时间后悔了。随便丢垃圾袋,随便砍掉一棵树,不节省用水,不节省用电,不节省用纸......都是和环境作对的行为。 人和人在一起,游戏或者工作,都不免有冲突。什么时候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让步,怎样让步,让多少,这是很难的决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纯粹只是一个人的,不妨埋头苦干 。不理别人。但是一牵涉到别人,你就要考虑别人怎么想、怎么讲。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难的地方。 做人做事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困扰着孩子。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p style="TEXT-INDENT: 2em">第五,孩子需要认识人生,这是生涯教育。 孩子要长大,最后要成为能独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时候,多认识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学上的考虑,而是实际上的需要。“我长大要做什么?”这一个问题并不困扰着孩子,孩子认识人生,是从看电视卡通和电视连续剧,讲故事和连环漫画开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丽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认同并想模仿的对象,而主角的冒险经历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体验的生活。孩子上了学校,课本上的大人物,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将军、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政治家……是他们另一个并想模仿的对象。当孩子向往的目标锁定于有限的几种之后,对他自己,挫折将多于鼓励。显然,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之路百条千条,条条道路认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尊重别人的选择,努力于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认识广泛的人才有这样胸襟。<p style="TEXT-INDENT: 2em">第六,孩子需要培养智慧,这是思想教育。有人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有人读了许多书,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心得,有人获得各方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断;有人现象呈现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义,这种人,我们便说他缺乏智慧。 什么是智慧?智慧,简单说,就是创造新东西,创造新观点的能力。他不但比别人能更快从现象中、消息中、知识中、经验中读出不同的意义, 而且能从中发展出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作品、新的观念。创意是智慧的表达。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不错,有一些人的确比另一些人有创意而被认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还是靠后天训练来的。和语言的能力一样,训练孩子的智慧,不但要从早,而且要从小: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更进一步训练他非难别人的和自己的观点,推翻别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导他试着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训练孩子的智慧,当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难: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励。成就获得肯定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原动力。<p style="TEXT-INDENT: 2em">第七,孩子需要培养幽默感,这是气质教育。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会说调皮话的人,会说笑话的人,善于讽刺的人,常常被看作是有幽默感的人。这些虽然和幽默感沾上边。但是还是不能正确地说明什么是幽默感。什么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复宁静的能力;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很象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驶,上下震动不会过于剧烈。飞机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安稳着陆,不致摔坏。幽默感不管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润滑剂。当你沮丧于或狂热于某些事情上的时候,幽默感将平抚你的情绪,而回到平日的宁静。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富于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觉,他的智慧放出来的,是清风,不是熏风,是清泉,不是是烈洒;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伤、太悲观,也不叫你太兴奋、太乐观。 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尚的气质,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这种气质怎样培养呢? 和培养智慧一样,可以从训练得来。从小训练,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是训练的内容。幽默感是人生态度,所以必须从小训练,严肃紧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样严肃紧张。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个人气质形成后是很难改变的。 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目的在于把幽默感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并内化成孩子的气质</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2:47:0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也是检验孩子智力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那么,在家庭教育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p style="TEXT-INDENT: 2em">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思维能力是一种求新求异、设法打破框框条条的束缚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孩子充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基础上的。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就应改变&quot;包办&quot;思想,让孩子充分拥有做事和思考的权利;同时家长还应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民主、自由的家庭气氛,以利于孩子自主性的确立和培养。<p style="TEXT-INDENT: 2em">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大量事实表明,发明创造往往萌芽于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好奇。对于孩子来说,好奇既是天性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心理素质。因为好奇,孩子就会有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在探索活动中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儿童心理学家指出:凡是因好奇心而受到奖励的孩子,都愿意继续进行某种试验和探索,这既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p style="TEXT-INDENT: 2em">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创造性思维能力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一旦孩子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去,就容易出现新思想,并在实践中增长智力、开发创造力。知识和经验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丰富多彩的生活又能为孩子提供运用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因此,家长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空间广阔、内容丰富的生活环境,使孩子拥有较多的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机会。<p style="TEXT-INDENT: 2em">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许多孩子都可难会因种种原因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家长却不能因此而对孩子大加斥责,甚至因此而给孩子做出种种限制,剥夺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比如,有的孩子为了看看玩具里面究竟是什么,而把新买的玩具给拆坏了,对此,一味的惩罚只能阻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家长在耐心地给孩子讲明道理的同时,应该对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予以肯定和鼓励。<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创造性思维更偏重于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非常规、反常规的思考方式,往往有想像和幻想成分的参与。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当孩子天真地向父母发问或用自己的想像来解释某些客观事物时,父母不能一笑置之或随意地加以嘲笑,而应正面鼓励并积极引导孩子大胆幻想,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还应设法促使孩子动手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去寻求答案,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2:47:31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r><td></td></tr><tr><td class="bt_conten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孩子情感的六个需要</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孩子有很多情感需要,这些情感需要的满足,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孩子来说十分重要的。<p style="TEXT-INDENT: 2em">被别人爱的需要<p style="TEXT-INDENT: 2em">家长要经常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对他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可能地接受并帮助解决,从而让他感受到:父母喜欢我,希望我能进步。<p style="TEXT-INDENT: 2em">取得好成绩的需要<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老是有失败的感受,他就会变的灰心丧气。因此,家长一方面应注意向幼儿提出的要求不宜过高,以免超出孩子的能力限度而使他受挫;另一方面,在提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特点,使他能够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成绩,并享受到由此带来的乐趣。<p style="TEXT-INDENT: 2em">归属集体的需要<p style="TEXT-INDENT: 2em">孩子往往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学习,在集体中得到快乐。如果长时间独处,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压抑产生抑郁情绪。家长应该设法为孩子创造与同伴共同学习和娱乐的机会。即使孩子暂时不得不离开集体(如生病住院、放假回老家等),家长也要设法通过捎口信等多种途径,让孩子了解到伙伴对他的思念,从而让他时刻体会到集体的温暖。<p style="TEXT-INDENT: 2em">自尊的需要<p style="TEXT-INDENT: 2em">孩子学什么、怎么学,玩什么、怎样玩等不要由家长硬性规定,家长应明智地激发孩子开动脑筋去想去做,并让他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责任感。孩子一旦有了进步,则应及时作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p style="TEXT-INDENT: 2em">摆脱过失感的需要<p style="TEXT-INDENT: 2em">有些孩子犯了过错或经历了几次失败,就精神不振,家长此时若再盲目指责,就更容易使其形成心理压抑的状态。因此,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让他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p style="TEXT-INDENT: 2em">克服胆怯的需要<p style="TEXT-INDENT: 2em">当孩子对陌生的活动产生胆怯的心理而不愿参加时,家长的任务不是催逼他。<p style="TEXT-INDENT: 2em">当孩子对陌生的活动产生胆怯的心理而不愿参加时,家长的任务不是催逼他去做或吓唬他,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避免不幸和伤害。当孩子不小心跌倒磕破膝盖,这时家长千万不能大惊小怪地制造恐怖气氛,而是安慰他:不要紧张,血流出来还会在身体里长出来的。对孩子害怕的事情,家长要加以解释,以消除他的顾虑。<p style="TEXT-INDENT: 2em">情感的建立会形成一种无声的动力,情感过程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家长心里有了孩子,孩子就愿意和家长在一起,就产生了亲切感,家长尊重、理解、关心孩子,孩子就更加尊敬家长。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孩子自觉地接受家长的教诲,还可以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div></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2:47:4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r><td></td></tr><tr><td class="bt_conten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如何与儿女沟通</div><div class="bt_content">高素菊</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不少家长都有疑问:为什么孩子会变得那样的独立和难以沟通呢?父母怎样和孩子沟通呢? <p style="TEXT-INDENT: 2em">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希望别人能够明白我们内心的感受?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其实,子女也同样有这样的愿望。 <p style="TEXT-INDENT: 2em">倾听是最佳策略 父母愿意倾听儿女的心声,了解他们意见或问题,实际上就是对他们的尊重。但要做到真正的倾听还须注意以下几点:1.和儿女交谈要专心。要暂时放下手上的事情,专心交谈。只有这样,儿女才会感受到父母的爱心;2.要清楚倾听的目的。倾听就是要真正了解儿女的思想和感受,所以要让儿女昼说出他们的心事,不要急于批评;3.要核对所听到的是不是儿女真正的意思;4.要帮助儿女更深入,更具体地去面对问题。 <p style="TEXT-INDENT: 2em">考虑周详之后再说 要针对问题,不要做人身攻击,更不要把过去的错误和现在的错误纠缠在一起。不然,就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拒绝交谈。 <p style="TEXT-INDENT: 2em">尽快消除怒气 作父亲的难免会发怒。发怒是一种情绪失去控制的表现,在怒气中解决问题往往容易犯错误。事后,一旦觉悟到自己不对,就要有勇气承认错误。这样,父母的心和儿女的心才能沟通。 <p style="TEXT-INDENT: 2em">用爱心说诚实话 父母和青少年子女之间既要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又要用爱心说诚实话。父母应该对儿女有更深一层的关怀,不但要有完全的真诚,还要有完全的感受。 <p style="TEXT-INDENT: 2em">避免争吵 父母在处理儿女的事上要保持冷静,并且尽可能做到理智、公正,这样对于密切关系、避免争吵是很有效的。 <p style="TEXT-INDENT: 2em">要强调积极面 很多父母喜欢谈儿女的缺点和过失,甚至夸大儿女的缺点和过失。这样做,只会使关系恶化。不如记着儿女的优点和长处,并欣赏和鼓励之,这样才有助于亲子关系健康地发展</div></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2:48:0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孩子智力的一般表现与开发</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一、孩子智力的一般表现: <p style="TEXT-INDENT: 2em">1.观察力强。表现在对事物观察得细致、精确,看同样的东西,别人没有看见的,他却看见了,对于周围的东西,能主动去观察。 <p style="TEXT-INDENT: 2em">2.注意力集中。做什么事都很专心,聚精会神。注意的时间比较长,同一时间内可以注意比较多的东西。注意力能很好分配,也能及时转。 <p style="TEXT-INDENT: 2em">3.记忆力强。记得快,记得清,记得牢。需要回忆时很快回想起来。 <p style="TEXT-INDENT: 2em">4.想象力强。能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想象出新的形象。想象的内容丰富、新颖,而且符合思维逻辑。 <p style="TEXT-INDENT: 2em">5.思维力强。能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快,思维灵活,概括能力强,考虑问题有条理,有独立性,不是人云亦云,并能广泛、深刻地思考问题。 <p style="TEXT-INDENT: 2em">6.语言表达能力强。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用词贴切,词汇丰富,语言逻辑性强,叙述事情清楚、明确、简练、生动。 <p style="TEXT-INDENT: 2em">以上是一般孩子应该具备的智力,当然,有的孩子并不是样样都能具备,可能侧重在这一方面,也可能侧重在另一方面。还有的孩子从小具备绘画能力,写作能力,文艺表演能力,这些都是聪明才智的表现。<p style="TEXT-INDENT: 2em">二、开发儿童智力的原则。<p style="TEXT-INDENT: 2em">陈鹤琴先生认为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p style="TEXT-INDENT: 2em">适宜的刺激。小孩子的大脑是一张白纸,无知无识,他通过看、听、感受等方面来认识世界,他的反应动作便以所认识到的为“张本”。所以做父母的应“选择良好的环境使小孩子得到优良的刺激和印象”。 <p style="TEXT-INDENT: 2em">实地施教。儿童的大脑很简单,不懂得抽象的道理,但模仿能力强,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注意实地施教。若要孩子认识小熊猫,就要给孩子看活的熊猫或是正确的熊猫图。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游戏中学习。小孩子的生活是以游戏为主的,教他学习应采取游戏的方式,寓教于玩之中。因为,“凡能使小孩快乐的刺激容易印在孩子的脑筋里”。 <p style="TEXT-INDENT: 2em">独立地学。凡孩子能够做的事,做父母的不要代替他,小孩子好动与他的能力发展密切相关。多动就能多获得经验,多发展他的能力,不要包办代替,一切包办只能养成依赖心理。</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2:48:1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儿童撒谎的心理治疗</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很多家长对孩子有撒谎的现象感到生气和苦恼,特别是对明显的说谎和死不承认的说谎尤其恼火。<p style="TEXT-INDENT: 2em">孩子为什么说谎?──他们说谎有时是由于不让他们说真话。有些家长常以打、骂等惩罚手段来对待孩子的错误。一个孩子打破了一个花瓶,妈妈回家后,就原原本本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妈妈,可妈妈一听珍爱的花瓶被打破了,很恼火,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了一通。从此,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为了逃避惩罚,就采取说谎来保护自己。<p style="TEXT-INDENT: 2em">想让孩子避免说谎,父母不但要听得进孩子令人高心的真心话,也听得进令人伤心的真心话。<p style="TEXT-INDENT: 2em">孩子的感情体验无论是积极的、消极的,或是矛盾的,都不应该鼓励他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说,而应该按照孩子自己的体验去说。例如,孩子生病时,不想服药,家长骗他说药不苦;不想打针,家长骗他说打针不痛。这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什么印象呢?那就是可以用说谎的方法欺骗别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和实现自己的意愿。<p style="TEXT-INDENT: 2em">家长所谓的权宜之计往往会成为孩子说谎的样板。如有人敲门找爸爸,爸爸不愿见,就叫孩子告诉找他的人说:“爸爸不在家”。家长骑车带孩子,被民警发现并批评时,家长就对民警说:“孩子生病,急着送医院”。孩子遇到类似的情景,情急之下就会说谎。所以,家长平时应该时刻留心自己的言行,切断孩子说谎的隐性心理动机,为孩子做出诚实的榜样。<p style="TEXT-INDENT: 2em">母亲急着催孩子起床去上学,孩子还想睡一会,哼哼唧唧的一脸苦相。母亲不应提示说:“是不是肚子疼?”孩子为了达到目的,就会按母亲的提醒顺杆爬,谎称肚子疼得利害。如果真的肚子疼,孩子会主动说出来的。孩子和玩伴打架了,有的母亲会不由自主地鼓励孩子说谎:“是不是他先打你?”,“是他先惹你的,对不对?”,“你没有打他,他就哭了,对不对?”,“他头上的包是自己不小心摔的,对不对?”这样的提示绝不会使孩子诚实地说出事实真相“不,他是我打哭的”。刺激孩子说谎的家长往往自食其果。<p style="TEXT-INDENT: 2em">孩子由于判断不准,把心里想的当作事实说出来,说出自己对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的一种想象,如“我看见一只漂亮的小狗在天上飞”,“我爸爸有一把手枪”。这种谎言说出了孩子畏惧或希望的事实。这时候,审慎的家长就会理解孩子的心理希望和动机,而不是简单责备孩子说假话。从谎言中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用于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希望。<p style="TEXT-INDENT: 2em">总而言之,父母的态度和言行不应该引起孩子用谎言为自己辩护的心理动机,也不应该有意提供说谎的机会。发现孩子说谎,我们的反应不应该是斥责和惩罚,而是就现有的事实向孩子讲解,使孩子懂得和感受到没有必要对我们说谎。</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12:48:44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r><td></td></tr><tr><td class="bt_conten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讲话看性格</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小声讲话的人 若不是性格上气度小,要不然就是善于谋略。喜欢窃窃私语的人是小心翼翼、神经质的性格,有某种秘密,口封密实,绝不流露真心的人。 <p style="TEXT-INDENT: 2em">讲话嗲声嗲气的人 有双重人格的可能性,善于编谎。 <p style="TEXT-INDENT: 2em">讲话硬邦邦的人 精神不安定,个性强,独裁权威的性格。不依照他的话做,就会高声厉斥。  <p style="TEXT-INDENT: 2em">讲话低沉的人 生活疲惫,体力衰弱。对工作无法决断,生命力弱。 <p style="TEXT-INDENT: 2em">讲话快速的人 反应快,但易怒的个性。无意义的事、无关紧要的事唠叨不绝,一意孤行。 <p style="TEXT-INDENT: 2em">撅着嘴讲话的人 愤世嫉俗,不平不满,爱唠叨,愚痴的性格。不能替他人着想,自私,缺乏反省之心。 <p style="TEXT-INDENT: 2em">讲话沉稳缓慢的人 思虑深,具有耐力的性格,是打心底可以信赖的人。 <p style="TEXT-INDENT: 2em">讲话木讷的人 不善于讲话,但讲话予人诚实感,或因木讷之故,反而具有说服力,是能信赖的人。 <p style="TEXT-INDENT: 2em">讲话口气像发怒的人 心地狭小,内向的性格,有些别扭情绪的怪人为多。自卑感强,没有社交性,没有余裕的心情,笨拙不中用,但本性正直。 <p style="TEXT-INDENT: 2em">讲话不看对方的人 若不是害羞不敢看人,要不然就是不讲真话,所以不敢正视对方。 <p style="TEXT-INDENT: 2em">以手势讲话的人 表现力丰富,像演艺人员一般,乐天大方的性格。但自信过剩,喜欢出风头。 <p style="TEXT-INDENT: 2em">讲话频频抖动的人 精神上焦虑不安,急躁的个性,有浪费癖性,又不懂赚钱的人。 <p style="TEXT-INDENT: 2em">突出下巴讲话的人 不是看不起对方,就是讲自己得意的事,常常自鸣得意,得意忘形。 <p style="TEXT-INDENT: 2em">摸着下巴讲话的人 过于自信,而有傲慢之气的人,有轻蔑他人之意阴险恶毒的性格。 <p style="TEXT-INDENT: 2em">经常中断他人讲话的人 易怒、反应快,与人讲话常常插嘴。因武断而造成判断错误。不能体贴对方,是轻率、自私的人。</div></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2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1 12:11 , Processed in 0.10404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