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江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校】越层阁楼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32:11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您怎么给孩子零花钱?</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爸爸,给我20块钱,我要买一个变形金刚。”“妈妈,我的铅笔用坏了,给我3块钱。”现在的孩子经常向父母提出这样的要求,当家长的既不想拒绝孩子的要求,又怕孩子拿到钱以后乱花,常会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所措。那么,到底要怎样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呢? <p style="TEXT-INDENT: 2em">家长首先应区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不要认为孩子要钱是不应当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能脱离钱而生活,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要与钱发生联系。因此凡是那些合理的要求,例如买书、买练习本,家长就应适当满足孩子并让他自己去购买这些东西。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p style="TEXT-INDENT: 2em">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严辞拒绝,并向孩子讲明道理。例如,孩子已经有许多布娃娃了,还缠着父母要求买新的,这时,家长就应告诉她:“家里还有十几个布娃娃,你买这么多是没有必要的。爸爸妈妈的钱也挣得很辛苦,你要懂得爱惜爸爸妈妈用劳动换来的钱。”一般来说,上学以后的孩子,都能接受这些道理,约束自己的行为。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给孩子零用钱时,切忌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家务劳动联系起来。孩子干点家务活是正常的,这既能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也能教育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感。但不能和钱联系在一起,家务劳动都是无报酬的,不能因为参加家务劳动而获得零用钱,这样会扭曲正常的家庭关系,扭曲天伦之乐,扭曲家庭劳动的意义。同样,零用钱也不能用在奖励孩子考试成绩上,这无疑是贿赂,用金钱来作为一种物质刺激,有碍于培养孩子端正的学习态度,有害无益。 <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家长要牢记的一点就是千万不可对孩子有求必应,纵容孩子花钱。否则,让孩子从小养成好逸恶劳,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到头来会后患无穷。</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32:47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科学素质不仅仅来自读书</div><div class="bt_content">朱李平</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劳动者。明天的劳动者的劳动质量和劳动效率,取决于科学素质的高低。科学素质的养成,离不开读书。因为,书籍是前人创造的各种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记录。读书,可以使孩子了解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这是培养科学素质必需的。但是,科学素质不仅仅来自读书。 <p style="TEXT-INDENT: 2em">科学是由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组成的。对于孩子来说,培养科学素质,自然科学的学习固然重要,人文科学的学习更为重要。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交往伦理等等,都属人文。其实,人文科学就是社会科学。没有人文科学的素质,孩子成人后生存生活都会发生问题,更何况做事做人。 <p style="TEXT-INDENT: 2em">大量的人文科学知识,需要在生活中亲历体验,才能领悟,才能化为自身的素质。即使是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也要靠良好的人文素质来支撑。因为,学习的兴趣、情感、意志、对待他人的态度(谦虚、礼貌、友爱、互助、合作等),都是组成人文素质的重要因素。而健康良好的情感、兴趣、道德,只有在生活实践中逐步体验养成。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多观察、多思维、多实践,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文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p style="TEXT-INDENT: 2em">多观察,就是多看。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行各种创造性劳动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事、物是孩子没有接触过的。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去认真观察。俄国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用“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一切科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观察。培养孩子养成对任何事物都认真观察的习惯,是积累他科学素质的重要一点。 <p style="TEXT-INDENT: 2em">多思维,就是多想。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孩子在观察中了解事物“是什么”,但还必须通过思考—分析判断推理,才能领悟到“为什么”,进而找到“怎么办”。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但是学科学的关键,也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科学素质。光看不想,不可能有进一步的认识。因为正确的思维,才能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不断创新。 <p style="TEXT-INDENT: 2em">多实践,就是多做,多动手。孩子在实践中—自己参与接物待人处世,才能得到运用书本知识的操作体验,才能有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才能化知识为能力素质。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培养孩子科学素质的目的是很难最终实现的。 <p style="TEXT-INDENT: 2em">大事物有大道理,小事物有小道理。小事物联结起来成了大事物,小道理综合起来也便成了大道理,大科学。从小注意观察小事物,思考小道理,实践小事情,那么,孩子的科学素质就会日积月累地提高起来。</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33:20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r><td></td></tr><tr><td class="bt_conten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家长教育的发展方向</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这里所说的家长教育不是像师生关系般“教”家长一套称职父母的法则,而是支援家长全面参与孩子的成长。家长教育的目的是:<p style="TEXT-INDENT: 2em">1.让家长更能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p style="TEXT-INDENT: 2em">2.让家长更“善”于与子女沟通。<p style="TEXT-INDENT: 2em">3.让家长更“勇”于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面对青少年成长的种种问题。<p style="TEXT-INDENT: 2em">4.让家长更“敢”于为子女的成长,全面参与教育事务。<p style="TEXT-INDENT: 2em">简单来说,就是要使家长都能有心有力地担当为人父母的角色。 <p style="TEXT-INDENT: 2em">据一项研究发现,年幼子女(0~5岁)的家长较关注的儿童问题主要是烦躁不安的情绪和行为及不良习惯的形成。而学龄儿童(5~15岁)的家长遇到的主要问题则是孩子在学校遇到的学习问题。这一结果显示,家长教育必须紧扣子女的学习及成长的需要,结合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意义的了解,才能解决家长最关切的问题。 <p style="TEXT-INDENT: 2em">同时研究发现:家长课程应多元化及地区化,若课程不能配合地区需要,便会浪费资源。此外,在执行上也要有系统地规划如何让处于弱势的家长得到支援。 <p style="TEXT-INDENT: 2em">研究结果还显示,学校是推动家长教育的理想地点。而现实是,教师并未做好充分准备,因而尚不适合作为家长教育的培训导师。建议学校应作为家长教育的基地,教师和社会工作者需真诚合作,共同肩负以学校为基础的家长教育工作。 <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学校层面,校长及教师的培训对促进家长教育及改善家长参与均十分重要。由于现在教师的工作量十分沉重,校内需要协调家校合作,以推动整体性的家长教育及家长参与的模式。 <p style="TEXT-INDENT: 2em">除学校外,亦应鼓励社工界、教育界和医学界的联系,并成立地区层面的家长学习中心。家长学习中心是家长汇聚的中心,政府提供资助成立家长学习中心,目的是为区内家长提供各种资料、资源、服务及不同种类的家长教育课程,以迎合地区家长的需要,为家长建立自强的支援网络。 <p style="TEXT-INDENT: 2em">1995年的“国际家长教育会议”曾达成共识,认为家长教育工作者有三大类:1.一些经常接触孩子及家长的专业人士,例如教师、社会工作者、医护人员、心理学家;2.一些家长教育的专家,例如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工作者等;3.一些家长领袖,例如一些愿意担任义务工作的家长或家长组织的领导者。</div></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33:42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家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近日,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秘书长蒋月娥在第七届全国家庭报刊年会上讲话,指出新世纪家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p style="TEXT-INDENT: 2em">素质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主旋律。<p style="TEXT-INDENT: 2em">新世纪家庭教育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求知、生存、共处和做人能力,其中,以培养做人能力为核心。<p style="TEXT-INDENT: 2em">道德教育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p style="TEXT-INDENT: 2em">新世纪的道德教育在体系、内容上都应有所突破,培养健康心理,提倡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成为题中要义。<p style="TEXT-INDENT: 2em">社区家庭教育是家庭教育新的增长点。<p style="TEXT-INDENT: 2em">新世纪家庭教育将走出家庭,充分借助社区资源来实施家庭教育,特别是0~3岁的社区家庭教育。<p style="TEXT-INDENT: 2em">家庭文化多元化发展。<p style="TEXT-INDENT: 2em">包括:家庭成员间形成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亲子之间形成开放互动的相互学习关系,家庭生活中消费娱乐等开支占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大。<p style="TEXT-INDENT: 2em">家庭教育更注重个性化。<p style="TEXT-INDENT: 2em">新世纪家庭教育更加关注孩子个性化的培养,强调生存交往能力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p style="TEXT-INDENT: 2em">儿童参与是家庭教育的关注点。<p style="TEXT-INDENT: 2em">新世纪家庭教育更尊重儿童,倾听儿童心声。儿童的参与权要贯穿家庭教育的全过程。<p style="TEXT-INDENT: 2em">女童问题引起家庭教育的足够重视,女童的发展受到关注。<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蒋月娥还强调,要建立新世纪家庭教育的新理念:确立现代化的家庭教育观念。要求家长认识到儿童是成长中的人,是独立的人,应当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因材施教,帮助他们独立成人。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作业,树立以儿童为本的观念,变家教中的被动为互动,为主动。探索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模式,带儿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34:4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r><td></td></tr><tr><td class="bt_conten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家长的教育意识</div><div class="bt_content">一哲</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父母良好的教育意识有利于孩子良好个性行为和品德的形成。教育意识包括5个方面:尊重意识、信任意识、锻炼意识、适应意识和发展意识。<p style="TEXT-INDENT: 2em">1.尊重意识。<p style="TEXT-INDENT: 2em">孩子一出生,就成为独立的个体,无论年龄大小,他首先是一个人。家长应该培养他的独立性,设法帮助他成功。例如,一个两岁的孩子推着童车走路,父母不要阻止他,要微笑地看着他给予鼓励,让他走得更快、更远、更稳。认可孩子想独立行动的意识并给予鼓励,这就是对孩子的尊重。<p style="TEXT-INDENT: 2em">2.信任意识。<p style="TEXT-INDENT: 2em">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说“你真没用”之类的话。即使孩子遭受了失败,走了弯路,也要理解、信任孩子。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叹气,而是要拍拍孩子的肩膀,给他信心。<p style="TEXT-INDENT: 2em">3.锻炼意识。<p style="TEXT-INDENT: 2em">把握孩子锻炼的机会,不迁就,不姑息,不过分保护。当3岁的孩子摔倒时,你可以不去扶他,要他自己站起来。10岁的孩子要和伙伴一起行动时,你不必阻止,但要耐心教他使之既受到锻炼,又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之法和应急措施。<p style="TEXT-INDENT: 2em">4.适应意识。<p style="TEXT-INDENT: 2em">教育孩子学会忍耐和克服困难,注意不要埋怨环境,也不要挑剔他人,要从自己做起。孩子嫌地方太小,你可以教会他利用空间。当孩子和伙伴相处不合群时,要教育他发现别人的长处。这方面不能“呵护”,要孩子学会适应他人和环境。<p style="TEXT-INDENT: 2em">5.发展意识。<p style="TEXT-INDENT: 2em">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设计,要体现时代特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使孩子有广阔发展天地和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要发现孩子的长处,挖掘其潜力。不能让自己的好恶影响了孩子。<p style="TEXT-INDENT: 2em">总之,父母良好的教育意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有助于孩子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div></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35:10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儿童性教育应因势利导</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妈咪,小孩是怎么生出来的啊?”你考虑过如何回答吗?如果你不愿意失去自然回答的机会,你应有准备地与你的孩子客观地谈一谈对于他这个年龄来说能理解的问题。要根据小孩发育的速度,家庭环境和日常生活中自然出现的机会来进行。有关性的交谈应是流畅的,就像日常与孩子的交流一样。应在不歪曲原意的情况下使用简单词汇,还可以利用启发式的书籍或插图帮助沟通和理解。你应对他的好奇心感到高兴 ,并表示对回答他的问题感兴趣。在谈到性的同时,你不应忘记向他谈及爱情。<p style="TEXT-INDENT: 2em">从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开始,孩子就表现出一种了解他自己的身体的自然倾向。孩子两岁的时侯,我们可以在给他洗澡或穿衣服的时候,让他现察人体结构,或者给他讲一些启蒙小故事。你应使用正确的关键词汇,可以教他正确地说出身体各部位的名称。孩子满3岁的时候,开始进入经常提问的时期,一般来说,问题涉及的多是形体和器官,你应在日常生活中用简单的句子向他解释。孩子6岁时,已拥有一些有关性和身体解剖学方面的知识。你可以观察到他开始表现出害羞,你应尊重他的生理和心理空间。从9岁开始,他已懂得许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有关性的知识,应让他养成保持生殖器官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当他长到11岁至13岁时,就应该理解性健康的含义了。这时,你一定要向他谈性生活的责任和后果。你应谈及怀孕和性病的传染,以便让孩子掌握一些必要的原则并逐渐走向心理成熟。</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35:32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单亲家庭教子良方</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1.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p style="TEXT-INDENT: 2em">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平心静气地接受夫妻离异的现实。这样,你才能坦然地面对孩子,告诉他你们将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这种生活和原来相比会有一些不同,你们需要做一些调整来适应;你们还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你们共同努力去克服。但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爸爸妈妈都像以前一样爱你,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p style="TEXT-INDENT: 2em">2.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做为报复对方的武器。<p style="TEXT-INDENT: 2em">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这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和一个也许带给你很多创痛的人合作,你可能极不情愿,但你不能把你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迁移到孩子身上。毕竟双方都是孩子的亲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无法抹去。如果把仇恨强加给孩子,不仅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还会使孩子长大后失去爱心。所以,你需要以理性和宽容来对待曾经伤害你的人。抚养孩子的一方要允许孩子与另一方联系,不抚养的一方则要多来看望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一起,但对自己的爱没有变。<p style="TEXT-INDENT: 2em">3.单亲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独立。<p style="TEXT-INDENT: 2em">单亲家庭中的两代人之间往往在情感上过于亲密,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联盟,但过分的情感依赖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所以,让孩子和自己都有独立生活的心理意识和能力是单亲家庭最明智的选择</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36:2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父母:请注意您的性形象</div><div class="bt_content">孙宏艳</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两个人在一起总要拥抱一下,但现在她不敢这样做了,怕12岁的女儿看见学会了怎么办? <p style="TEXT-INDENT: 2em">还有一位母亲也打电话来说,她的女儿已经15岁了,平时不和男生说话,就爱和女生一起玩。过生日的时候,有个男生给她送了贺卡,她为此还大哭了一场。我问她和丈夫的关系怎样,她哀伤地说两个人关系不好,一直处于冷战中,几乎形同陌路。 <p style="TEXT-INDENT: 2em">因此,在这里我想和各位父母们谈一谈性形象问题。<p style="TEXT-INDENT: 2em">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每一位为人父母者的责任,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的一环。有的父母把性教育简单理解成向孩子灌输一些生理知识的教育,也有的父母把性教育理解成“我说你听”式的灌输教育。但实际上,性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它至少包括性的生理现象和发育、性的心理和行为、性的人际交往与关系、性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和意义,等等。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这个“教育”不是单纯的你说我听,也包括孩子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和学习。 <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说您平日对孩子所进行的口头性教育是“显教育”的话,那么您在孩子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性形象就是一种“潜教育”了。 <p style="TEXT-INDENT: 2em">父母到底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性形象呢?下面几点建议也许对您有帮助。 <p style="TEXT-INDENT: 2em">1.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气氛。在前面我所提到的两个咨询案例中,第二个家庭父母关系非常紧张,长期的冷战使孩子习惯了恶劣的家庭环境,反而不习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和亲近,尤其不能适应来自异性的帮助,害怕与异性正常的交流,这些都和父母的性形象有很大关系。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很容易对爱情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形成错误的性观念。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形象,让孩子看到父母之间经常有说有笑。 <p style="TEXT-INDENT: 2em">2.夫妻之间要亲密有度。在第一个咨询案例中,那位母亲担忧孩子学会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拥抱,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如果父母能够经常让孩子看到夫妻之间亲密的身体接触,对孩子也是一个性教育。从父母的亲近中,孩子能够感受到爱的美好,这将为未来的婚姻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当然,这种亲密接触是要有度的,亲密不是过分亲热,夫妻在孩子面前要适当注意,不能无所顾忌地表露性行为。 <p style="TEXT-INDENT: 2em">3.父母要给自己留一些时间进行交流。夫妻之间如果没有了感情交流,而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不仅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时间久了,也容易使孩子养成惟我独尊的心态。 <p style="TEXT-INDENT: 2em">模仿和观察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孩子是通过父母的行为来了解成人世界和异性世界的,也是通过父母之间的关系来了解整个人生历程的。因此,当您站在孩子面前的时候,请注意自己的性形象。</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36:4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保护孩子的“闪光点”</div><div class="bt_content">赵化南</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在英国的亚皮丹博物馆中,有两幅藏画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幅是人体骨骼图,另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说起这两幅藏画,里面有着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原来,这两幅画是当年一个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麦克劳德从小充满好奇心,凡事总好寻根究底,不找到答案不肯罢休。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看看狗的内脏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便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套住一只狗,将其宰杀后,把内脏一个一个割离,仔细观察。没想到这只狗不是别人家的,而是校长家的,且是校长十分宠爱的狗。对这事,校长甚为恼火,感到太不像话,如不严加惩罚以后还不知会干些什么出格的事。但是,到底如何进行处罚,经过反复考虑,权衡利弊得失,校长采取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处罚办法:罚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很聪明,他知道自己错了,应该接受处罚,并决心改正错误。于是他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画好两幅图,校长和教师看后很满意,认为图画得好,对错误的认识态度很诚恳,杀狗之事便这样了结了。这样的处理方法,既使麦克劳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保护了他的好奇心,还给了他一次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使他对狗的解剖派上了用场。后来,麦克劳德成了一位著名的解剖家,与医学家班廷一起,研究发现了以前人们认为不可医治的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两人于1923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p style="TEXT-INDENT: 2em">老校长对小麦克劳德杀狗事件的处理独具匠心,对我们颇有启发。如果当初这位校长对麦克劳德简单粗暴地严厉训斥,通知家长要他赔狗,那就有可能把麦克劳德身上闪光的探索欲、好奇心一同砍伐殆尽,很有可能后来他不会成为有名的解剖学家和医学家。相比之下,我们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和学生错误的处理,往往简单生硬,不善于保护孩子的积极性,甚至做了扼杀他们好奇心的蠢事。 <p style="TEXT-INDENT: 2em">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一生有两千多种发明。儿时就有一颗好奇心,探索欲望非常强烈,也非常淘气。有一位老作家曾经说过:“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淘气是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心驱使下的行为,是儿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起点和动力,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应加以保护和引导。既使出点儿小毛病,捅点小乱子,也应适当地表现出宽容和谅解,要循循善诱充分说理,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心灵上的“闪光点”,给他们以广阔的自由天地</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37:09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要孩子好好学习 父母更应天天向上</div><div class="bt_content">乐善耀</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当今的父母对子女都有很高的期望,但对自身的期望却不是很清晰。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对全市1313户中小学生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学生家长的学历层次高中、中专程度占调查总数的44.3%,初中文化程度占24.8%,小学以下占1.9%。调查结果还显示:59.3%的家长平时没有时间参加业余进修或自学,45.4%的家长每天在家看书读报仅为0.5~1小时。 <p style="TEXT-INDENT: 2em">有一些父母望子成才甚至逼子成才,但自己却从来不看书、不读报,认为学习是孩子的事,他们对自己。对孩子执行两套截然不同的行为标准;孩子每天放学后必须看书做功课,而自己下班后可以打麻将,泡舞厅……一句话:只要孩子好好学习,不要自己天天向上。<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家庭中,父母首先应成为学习的主体。要孩子好好学习,父母自己首先应天天向上。父母终身学习不仅是完善自身、开发自身潜能、最大限度实现自身价值、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和谐同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可以说,学习是每个人进入现代社会大门的钥匙。<p style="TEXT-INDENT: 2em">另外,父母带头学习是给孩子营造的最理想的家庭学习氛围。因为影响孩子成长的不仅仅是父母直接对孩子的教导或者是唠唠叨叨,更重要的是父母自身的一言一行和自然流露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通常我们刻意地、有意识地要求培养孩子的种种努力会被自己不经意的自我放纵而轻易抹去,父母注重自我发展、终身学习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6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1 14:46 , Processed in 0.10242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