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江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学校】越层阁楼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37:3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r><td></td></tr><tr><td class="bt_conten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有关家庭作业的10个建议</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1. 与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家庭作业的数量,以及孩子所交作业的质量。 <p style="TEXT-INDENT: 2em">2. 设置一张时间表, 包括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不要把时间安排在快要上床的时间,因为这时孩子可能已经困倦了。周末的作业最好安排在星期六,不要等到周日的晚上再着急写。 <p style="TEXT-INDENT: 2em">3. 鼓励你的孩子把家庭作业分成“我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和“我需要帮助的”。家长应该只帮助做好孩子不能独立做的那部分, 例如听写等。 这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 <p style="TEXT-INDENT: 2em">4. 给孩子定个规矩,在完成作业之前,不容许看电视或玩耍。 <p style="TEXT-INDENT: 2em">5. 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光线明亮,环境安静无噪音,有利孩子集中注意力,也有利孩子的眼睛卫生。 <p style="TEXT-INDENT: 2em">6. 对孩子完成作业好的表现及时表扬,注意表扬要具体、直接。比如,说:“听写20个生词,你答对了19个,比昨天有进步了。” <p style="TEXT-INDENT: 2em">7. 当你的孩子正在做家庭作业时,家长最好离开这个房间,让孩子独处,不要给孩子造成有机会依赖家长,什么都问,要让他独立思考。 <p style="TEXT-INDENT: 2em">8. 当孩子的作业写完了,不要轻易给孩子改正错误,那样不会让他有深刻的印象。让孩子自己检查,如果错了自己负责。另外老师也可以根据作业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p style="TEXT-INDENT: 2em">9. 可以帮助孩子组织一个学习小组,两、三个同学一起学习,有利孩子的进步。 <p style="TEXT-INDENT: 2em">10. 允许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有片刻的休息时间,喝喝水,上个厕所什么的。</div></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37:50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培养孩子成才的几点因素</div><div class="bt_content">王海兵</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1.父母爱好并经常参加体育、文艺、科技或其他活动,并把它们视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孩子就会爱上这些学科,能像学说话、学走路一样模仿并逐渐掌握这些学科的奥秘。<p style="TEXT-INDENT: 2em">2.父母对工作、学习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也会极大地影响孩子,使他们成为不屈不挠的奋斗者。<p style="TEXT-INDENT: 2em">3.辅导孩子学习知识、技艺时,应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态度要亲切、耐心,方法要生动、有趣,并及时对孩子的进步予以表扬和鼓励。<p style="TEXT-INDENT: 2em">4.引导孩子注重技巧与纪律,培养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孩子的提问力求有问必答,自己也不懂时,或翻阅书刊资料,或请教别人,或如实地回答不知道,切不可随口应付愚弄孩子。<p style="TEXT-INDENT: 2em">5.在注重孩子的基础教育的同时,可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可能,知道他们集中发展某一技能,为其成为这一领域的干才打好基础。<p style="TEXT-INDENT: 2em">6.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使孩子得到名家的指教,以便为孩子开拓正确的成长道路。<p style="TEXT-INDENT: 2em">7.孩子一时显露才能,父母应予以高度的重视,使孩子自小就意识到他们走在一条备受关心、充满荣誉的光辉大道上。从而对事业、对未来充满信心。<p style="TEXT-INDENT: 2em">8.从小要对孩子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他们养成“干什么都应竭尽全力而为之,差一点都不行”的习惯。要知道,这是成才者必备的品质。</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38:04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孩子不喜欢讲话怎么办</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确实,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明明会说话,却很少开口,即使碰到困难也很少张口求援,还有的孩子习惯于用摇头、点头来表达意思,很少直接开口回答问题。如果让这些很少开口的孩子和同伴相处,发现他们有说有笑,而一回到成人身边就不太说话,那就可以肯定这些孩子没有言语障碍,只是跟成人的交往有障碍。 <p style="TEXT-INDENT: 2em">孩子在家长面前表示沉默,是不良沟通的结果。有些家长自己不会说话,不给孩子提供讲话的机会,于是孩子失去了说话的兴趣。也有些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最好孩子不要来缠着自己,安安静静地一个人玩,自己则忙于家务或其他事情,不去关注和理会孩子,久而久之,亲子间的沟通被冷漠所代替。还有些家长不懂得与孩子沟通的艺术,即便是与孩子一起玩,也很少与孩子交流,养成了亲子间交流贫乏的习惯。 <p style="TEXT-INDENT: 2em">为了改变孩子在家长面前沉默寡言的习惯,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的习惯,尽可能多地与孩子交流,启发他们讲话,对不肯正面回答问题的孩子可以重复提问,直到他们作出正面、完整的回答,然后给予鼓励,如“讲得很好!”“我懂了”等。 <p style="TEXT-INDENT: 2em">对少数极少开口的孩子不妨采用代币奖赏法,这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当孩子讲出一句话后,发给他一个代币(如小红星),作为对讲话的奖赏(强化),等积累到一定数量的代币后,孩子可以得到一个玩具或被允许参加一次活动,如上动物园或吃一顿快餐。这种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明显的效果。</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40:24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6%" align="center" border="0"><tr><td></td></tr><tr><td class="bt_content"><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怎样帮助孩子克服羞怯心理</div><div class="bt_content">刘绍泉</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羞怯是一种情绪。每个人都有过羞怯的经历,这是非常正常的,只是羞怯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不一样罢了。有的人到成年以后还摆脱不了羞怯,以至形成“对人恐具症”,所以应该重视孩子的羞怯体验和行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羞怯不当回事,那羞怯将有可能伴随孩子终生。孩子羞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大多数羞怯的孩子都伴有学习成绩差,不与他人交往,不愿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逃避课堂讨论,不主动发言,不愿在公开的场合抛头露面,做什么事情都要父母陪伴,不能单独外出,怕见陌生的人,在陌生人面前不知如何应对,说话爱低着头,声音比较小,爱脸红,说话办事都爱在别人后面,甚至连笑也不敢先于别人。 除此之外,有时羞怯的小孩也会恃强凌弱,表现出惊人的举动,但在内心深处却是很羞怯的。有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平时总爱一个人玩电动小汽车,看起来很内向,很文静可有时与他的同学却又打又闹,直到他上了小学四年级,他的父母才意识到:孩子实际上很羞怯,他的好强只不过是一种掩饰而已。羞怯的本质就是一种不自信。<p style="TEXT-INDENT: 2em">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p style="TEXT-INDENT: 2em">一、是家庭原因。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环境。<p style="TEXT-INDENT: 2em">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定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心理障碍。据调查,有羞怯行为的孩子,其父母本身就存在羞怯情绪,在别人面前说话办事畏畏缩缩。另外,对孩子经常打骂、责备,或夫妻离异,对孩子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使孩子缺乏依靠,缺乏交流和亲情的抚爱。孩子从小就觉得比别人差,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形成羞怯自卑的症结。 <p style="TEXT-INDENT: 2em">二、是学校环境的影响。<p style="TEXT-INDENT: 2em">孩子的成长,学校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表扬,人缘也好,孩子在学校表现出很自信。而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往往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责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种害怕、羞怯的情绪,总觉得比别人差,不敢与他人交往,用一种退缩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受伤的心灵。 <p style="TEXT-INDENT: 2em">三、是重大的生活事件。<p style="TEXT-INDENT: 2em">孩子若体弱多病或受过一次重大的心理刺激,如受人欺负,被人打骂,被人耻笑,造成自尊心受损,都可能使其变得易于羞怯。 <p style="TEXT-INDENT: 2em">如何使孩子克服羞怯心理呢? <p style="TEXT-INDENT: 2em">首先,要多给孩子以抚慰。<p style="TEXT-INDENT: 2em">离开母体,孩子就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随之就慢慢形成自我的意识。孩子处在婴儿期间,同样不能忽视其心理的发育。不要过多的或过长地与孩子分离,要尽量用母乳喂养,让小孩在母亲的怀抱中有一种温暖、安全的感觉。无论这时孩子是否能听懂你的语言,也要多与孩子进行语言、目光。情感的交流。当孩子慢慢长大以后,你要多拥抱他(她)。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成人每天要有四个深情的拥抱,孩子每天要有20个拥抱才能达到心理平衡。” <p style="TEXT-INDENT: 2em">其次,要多给孩子以鼓励。<p style="TEXT-INDENT: 2em">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胆怯的孩子更需要,他们本身就自责,缺乏勇气,在做某件事之前,预见的是自己不行。如果这时给他一些鼓励,增加他的勇气,他会把事情办得很好。一本文摘上有这么一段:有一个8岁的孩子自述羞怯时的感觉“哪感觉自始至终如咒语一般镇住了我,”她的母亲于是鼓励她要有勇气告诉她:不管什么事,你都能把它干好!当母亲这样鼓励她时,她说“就像王子来到我身边解除了咒语”。 <p style="TEXT-INDENT: 2em">第三,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p style="TEXT-INDENT: 2em">平等、理解、温馨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勇气和自信。克服孩子的羞怯,要有这样的环境。在孩子面前不要滥用家长权威,尤其是对易羞怯的孩子。家里的事尤其与孩子有关的事,要多征求和尊重孩子的意见。例如,带孩子去公园,要征求孩子去哪个公园,准备带些什么,使他觉得自己是这次小小旅游的组织者和主人。这样他就会以主人的姿态出现,树立他的自信心。在家庭中,家长对孩子也要多用些民主型的语言,如:“你认为怎样”“这样行吗?”如果孩子为你做了些什么,你要表示“谢谢!”让孩子觉得在家庭中他是平等的,这有利于克服孩子的自卑情绪。 <p style="TEXT-INDENT: 2em">第四,要鼓励孩子交朋友。<p style="TEXT-INDENT: 2em">结交朋友是孩子社会化的一种表现。羞怯的孩子,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去交友。这时家长就应该鼓励他,首先让亲朋好友或比较熟悉的孩子与他一起玩,克服他交往的恐惧心理,然后再鼓励他在同学中交朋友。当孩子带朋友到家中时,家长要表现出热情,别不当回事,以增加他的勇气。 最后,要支持孩子参加有益的活动。当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就很容易摆脱羞怯。所以平时多让孩子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多鼓励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言,千万别让孩子生活在集体活动的圈子之外。</div></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6-8-17 09:41:08 | 只看该作者
真不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41:32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别给孩子“精神虐待”</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目前,在北京、上海、武汉等4座城市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好,几乎100%的家长认为最苦恼的事是孩子学习成绩差,而身体好,思想好都排在后面。可见高期待已成为我国未成年子女的父母的重要情绪结。这种情绪结一旦产生,就会容易产生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精神虐待”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溺爱,也大于打骂体罚。<p style="TEXT-INDENT: 2em">“精神虐待”有多种表现。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施加压力,或者发现了孩子的思想违背了自己的意愿,便采用警告、恐吓、揭短、讽刺等方式来治服孩子,这极大地束缚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精神。有些家长为了防止孩子产生骄傲情绪,便常用挖苦的形式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来比照自己孩子的缺点,这使得自卑这团乌云遮盖了孩子的心灵空间。众多的精神虐待并没有使家长感到满意,继而家长又加大了“精神虐待”的强度,导致了恶性循环,并且诱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两代人的隔阂越来越深,甚至产生敌对情绪。<p style="TEXT-INDENT: 2em">有关专家指出: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应从三方面着手:首先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尊重孩子的主观愿望和实际能力,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其次,注重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再次,加强自身修养,改善自己的观念。而有过“精神虐待 ”的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行为上的障碍,比如自卑、焦虑、自私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社会。<p style="TEXT-INDENT: 2em">童年少年是最美好的时光,也是一个人身心完整的发育成长的阶段。这个时期的情绪体验既显得“单纯”,又终身难忘,它对一个人的心智结构,道德观念、性格模式的铸造至关重要,深深影响人的一生。因此,笔者呼吁,请走出教育误区──精神虐待,不仅家教如此,学校社会教育也应如此</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41:46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bt_content">汤慧敏</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当前,家庭教育已日益受到家长的重视。但是,仍有不少家长对此有许多模糊认识,存在许多问题。<p style="TEXT-INDENT: 2em">一是要求过高。有的家长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智力发展情况如何,就过早地实行“专业定向”培养。这样做对幼儿造成了过重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幼儿身心健康,结果却欲速则不达。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如兴趣爱好、智力水平、身体素质等,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进行适时、适度的培养。应该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天地,发挥幼儿天真烂漫的本性,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p style="TEXT-INDENT: 2em">二是包办代替。有些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孩子的一切事情全由父母包办,连孩子上幼儿园,爸爸、妈妈、奶奶、爷爷一大帮人接送,结果孩子胆子很小,能力很弱。目前还有一种新的现象,有的幼儿家长是公司经理或厂长,孩子上幼儿园都用小车接送,有时还在孩子口袋里放钱。这样娇生惯养,不利于孩子健康身心的形成和发展。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有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有用之人。因此,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和健康向上的优良品质的培养不能忽视, 也是当务之急。 <p style="TEXT-INDENT: 2em">三是放弃教育。有些家长对孩子干脆采取不管态度,放任自流,认为让孩子吃好、穿暖就行,教育是教师的责任。这些孩子由于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亲情,出现了不良心态,养成了自私、孤僻、不合群、横行霸道等不良个 性品质。幼儿正处于个性的萌芽时期,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对此,家长决不能等闲视之。</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42:54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学习障碍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学习障碍儿童的发生越来越引起教育学家、神经心理学家、医学家们的重视,也是急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p style="TEXT-INDENT: 2em">随着社会的进展,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有资料表明,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生率高,如美国为10~20%左右。我国在1982年是10%左右。 <p style="TEXT-INDENT: 2em">学习障碍儿童发生因素,主要有医学遗传学、神经心理学、教育学、环境污染、烟碱、酒精及饮食品中兴奋毒素等原因,导致脑功能轻微失调,主要影响神经中枢传导递质,神经肽、酶类及蛋白质代谢、信息传递等功能失调。如父母患精神病、癫痫病等神经质症,容易遗传给子女而发生脑功能失调。环境污染如含铅汽油、汽车尾气,使孕期妇女、婴儿、儿童的铅摄入过多。铅是最古老的和研究最完善的神经毒质,可以在法老年代的埃及人手稿中找到它对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作用的记载,包括油漆匠、排字工人和补锅匠的毒性影响,现在愈来愈多的注意集中在它对婴儿发育神经系统的作用和子宫内铅污染。其来源是环境、食品和水、油漆,空气中80%以上的铅是含铅汽油中而来。铅能引起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及血红素代谢途径中酶类影响。铅可在婴儿脐带中及胎盘中找到,其浓度和母体紧密相关。6岁以下儿童血铅水平大于40微克/公升,即可明显出现注意力分散和思维紊乱。 <p style="TEXT-INDENT: 2em">酒精对中枢神经会产生伤害。父母饮酒是通过遗传因素而传给子女的。 <p style="TEXT-INDENT: 2em">吸烟的父母会使其子女由于烟碱对神经递质的激动而受伤害,烟碱是中枢兴奋剂,它是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及中枢儿劳酚胺的释放,包括生长激素、内啡肽,而导致神经递质紊乱,从而影响注意力及学习和记忆。 <p style="TEXT-INDENT: 2em">饮食因素主要是中国餐馆特征,使用味素即谷氨酸单纳的摄入而影响中枢系统的,可使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亢进导致小儿多动、精力涣散。兴奋性毒素的摄入主要是味精、海藻酸、鹅膏草氨酸。其途径是来自汤料、饮料中的添加剂,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方便食品、饮料和饮食中,如通常市场上供应的汤料,每份都含有足够的谷氨酸单纳,可供一个儿童每公斤体重130微克的谷氨酸,即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足以使小儿多动及精力涣散导致学习障碍。 <p style="TEXT-INDENT: 2em">学习障碍的治疗,首先是采取兴奋剂利他林,许多研究和临床证实其并不能改变脑功能,只是一种暂时性改善症状而已。此药没有疗程,一般是哪天上学哪天服药,不上学不服药。因为不能治愈,故而一些神经心理学家主张用感觉统合训练方法来改变学习障碍。 <p style="TEXT-INDENT: 2em">近年来我们通过中药制剂复方育脑调神冲剂和外用一贴静治疗中小学生学习障碍,经过了千余例中小学生临床证明,效果显著,可以达到治愈并能提高学习能力和成绩。</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47:22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让孩子亲近田野</div><div class="bt_content"></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如今城里的孩子们离田野越来越远了,平日里家长上班他们上幼儿园,家长下班他们才能回家;闲暇时间则被送往各种音乐、绘画训练班,回来路上顺便逛逛商店,在五光十色的现代文明中享受一番;假日里至多去趟公园,游览一下精致的人文景观,什么是真正的田野,他们没有任何鲜明的印记。<p style="TEXT-INDENT: 2em">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没亲近泥土的童年即没有真正的童年。泥土是万物之始、生命之母,充满着勃勃生机。带着孩子在各种植物间穿行,耳闻目濡于蓬勃的生命和无尽的形象之中,感知领略生命的魅力。这是孩子人之初很重要的一课。<p style="TEXT-INDENT: 2em">田野也是位艺术大师,在田野里不仅可以培养孩子对线条、形体、色彩、音响、生态的敏锐观察力和感受力,而且能孕育诗情画意,并能激发出神奇而珍贵的灵感和想象力。这种独到的体验正是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永恒的源泉,要知道这一切在画室和琴房里是学不到的,画室和琴房所能学到的只是技巧,而技巧什么时间开始学习都不算晚,但如果到了青少年以后再踏进田野自然,那时对社会的认识已较为成熟,就不会再有那种新奇、幻化、天真的感受了,庄稼不再是排队的兵,鸟儿不再会说话,泥土里也没有任何宫殿……<p style="TEXT-INDENT: 2em">田野更是一部大教科书,这里包含着生物学、地理学、遗传学、化学等各方面的丰富知识。美国有一对夫妇,男的是社会学家,女的是中学教师,他们认为在学校学不到真正科学知识,便把四个孩子带到偏远的农场自己培养。除了每天收听广播里的高中课程辅导外,其余均在翻土、施肥、喷药等劳动中讨论种子发芽、遗传、农药等知识,然后到图书馆借来书籍进行专题阅读,这种特殊的教育方法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兴趣,尤其是学与用的结合,促使孩子不断地探索,养成了很强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书本知识反而变得容易起来。结果,四个没有读过中学的孩子均以优异成绩考入了著名的哈佛大学,并分别成为电脑、畜牧、天文、造船方面的博士或专家,成了教育学上的一个奇迹。<p style="TEXT-INDENT: 2em">所以,我们这些家长应该从繁忙的工作中,从金钱物欲的追求满足中抬起头来,在不同的季节选择一个日子,牵着孩子的手或把孩子放在自行车上,迎着田野吹来的风,走上通往田野的路。在阅读田野的舒畅中,边走边和孩子亲切交谈,并用自己的感受引导、点拨、提升他,还可以大声朗读唐诗宋词……<p style="TEXT-INDENT: 2em">在田野这个大课堂里给孩子奠定一个富有活力的人生基础,让他成为一个富有自然修养的人。</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06-8-17 09:48:15 | 只看该作者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tr><td align="center"><div class="title">为孩子创造好精神环境</div><div class="bt_content">肖苏</div></td></tr><tr valign="top"><td><div class="bt_content"><font lang="ZH-CN" face="宋体"><p style="TEXT-INDENT: 2em">《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提醒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施教为孩子创造好精神环境应该看到当代少年儿童的主流和希望,不能把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变化带来的问题都看成是孩子的问题,也不应简单地用上一辈人的标准来衡量今天的孩子。<p style="TEXT-INDENT: 2em">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具有五大优势,四大问题。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那么,当今我们的孩子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p style="TEXT-INDENT: 2em">近日发布的国内第一本全面展示我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的蓝皮书《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显示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具有五大优势与四大问题。<p style="TEXT-INDENT: 2em">五大优势为:关注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善;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乐于参加少先队活动,并在活动中提高了综合素质。四大问题为:部分城市少年儿童很少参加家务劳动;半数左右的少年儿童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少年儿童的闲暇时间过少;在少先队组织及其活动中还不能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p style="TEXT-INDENT: 2em">“蓝皮书”是由全国少工委办公室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在进行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调查始于去年5月,在对90年代以来国内有关少年儿童的专题性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同时,还抽样选取了10个省市的45个区、县,对4O00多名6~14岁少年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p style="TEXT-INDENT: 2em">从蓝皮书还可以看到,我国少年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从整体上说比较融洽,许多孩子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帮助。在回答“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只能有一个人同你在一起,你会选择谁?”(限选一项)时,选项依次为母亲40.5%;父亲25.3%;同学或其他同龄伙伴17%;老师8.9%。这说明孩子们认为与父母在一起会安全。当问到“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最能理解和安慰你的人是谁”时,选项依次为母亲39.6%;父亲15%;同学或其他同龄伙伴19.7%;老师 10%。有25%左右的少年儿童认为父母是最看重自己的人,还有36%以上的少年儿童在回答“谁是你目前最要好的朋友”时,选择的是父母亲。<p style="TEXT-INDENT: 2em">在家庭中,父母主要关心孩子的哪些方面?孩子们普遍认为,父母能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关心自己。他们将父母对孩子关心的问题依次排了队:学习、健康、思想品德、吃饭穿衣、与同学交往、体育锻炼、业余爱好等等。其中,80%以上的父母显示对孩子学习、功课的过分关注,不过这种关注本身恐怕就是孩子学业压力的一个源头。<p style="TEXT-INDENT: 2em">同时,课题组通过问卷发现,在当今的少年儿童看来.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有温暖的家”,以下依次为“为社会作贡献”、”有知心朋友”、“健康”等。从中可以看出,少年儿童的幸福感表现在3个方面:拥有良好的精神成长环境──父母的关心,为社会做贡献得到社会的承认、朋友的理解;个人发展需求的满足──健康、成功、自由、赢得尊重;功利性需要的满足──金钱。在这3个层面中,精神需求所占的份额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渴望“有一个温暖”的家,这值得广大父母深思并付诸行动。</div></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3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9-21 12:09 , Processed in 0.103878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