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8446|回复: 1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早识字读书的将来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6-30 04:5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5年06月30日     一直在思考让孩子保持照相记忆能力和提前掌握大量知识对孩子将来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看到sofiemama的经历后,头脑里好像明白了一些。    清楚的一点,孩子的学习方式不适合现在的学校教学方式。老师的讲解灌输对这样的孩子来说太慢,往往注意力不能集中,会应付考试,还会引起老师的不喜欢,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影响,还会独特与同学。一下子也想起来,身边的好朋友煜其实就是这样的孩子。她父母给她的早教就是很小看文字卡片,她上学时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反抗老师不学习。严重偏科,数理化都不学,但是她没有那么强的照相记忆能力,所以考大学时受挫。动手操作能力差,体会别人的情绪和周围情景去适应的能力差。但是她其实逻辑思维能力是很强的,爱思考,有悟性。这些特点和她在小学时受到老师不喜欢的待遇是有很大关系的,当然受她的父母影响也大。好象为了避免这样的不好的影响,孩子就只能不在体制内上学。象现在有些孩子在家里学,或者半天在学校。提前很小就考大学。那么这样的生活,不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的步骤,对孩子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很多成人对童年都很向往,都认为那时无忧无虑,没有现在的生活压力,也不用考虑经济自立。所以就非常反对让孩子提前进入大学和成人的社会生活。希望孩子能多多享受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不希望孩子进入尔虞我诈的成人社会。仔细思考一番,却感觉是因为我们从小是没有独立的精神和能力才导致的。我们的社会文化没有把孩子的成人独立走入社会看成是一种可庆贺的成长,而是一种憎恶,最终原因我们认为自立和谋生是困难的疲累的,现在过大的压力和竞争更加剧了这样的看法。传统上我们国家也是有庆贺男孩女孩的成人礼,现在却完全丢弃了。在重独立自立的西方国家,很多孩子都是先工作或者去体验生活以后,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职业特长和一生的奋斗方向,才又去上大学的。这样大学所选专业是真正自己喜欢的,也是人生职业生涯中的真正一环。从这个角度看,孩子提前进入社会也不是什么坏事情。    或者缩短了的小学中学时间,孩子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先去工作,远游,创作等等,然后再去上大学。解决了这个疑问,但是还有和同龄人生活培养情商的问题。    孩子理解他人心理感受能力和交往的基本技能应该都是家庭中习得的。然后在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去实施自己的交往技能和体会并修正。孩子这方面的自我建构,自信,性格,影响力,领导力和价值观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建立并稳定的。跳级和半天的学习生活使孩子独特于大部分同学,肯定是对孩子有影响的。但是也有可能家长,老师引导的好,对孩子有更好的影响。假如是真的这样,那么孩子在14,15岁性格稳定,独立生活能力具备的条件下,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去开始自己的社会生活体验,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极好的。    这样的生活对孩子的交朋友的情感需求能满足吗?想想我自己一直喜欢上学是因为学校里有朋友同学,放假回家了没有朋友才让书来陪伴。但是一个独立的人对朋友的需求更多应该是精神上的,而不是象我小时那样,要人时时陪着。这样的话,孩子的半天学校生活环境应该能满足的。跳级提前上学交往的是比自己大很多的孩子,这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呢?好像感觉人需要的朋友是和自己心理年龄差不多大的人,而且对方能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生理年龄也许不是特别重要?但是这样总是变化的生活和朋友的分离,没有很长时间一直结伴的同学,也许是个大问题。但如果有几个孩子组成一个小群体,一起这样的学习生活呢?    也许这样的思考都是空中楼阁,还是要问问有这样的经历的人是最清楚的。这样的后续教育不考虑清楚,孩子现在要不要识字读书学习系统的知识都是个疑问,只能是保持孩子多方面的学习探索的兴趣和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体魄。此帖由 dyly 在 2005-12-05 16:26 进行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renjifei + 2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5-6-30 17:20:05 | 只看该作者
大家来讨论讨论吧!

dawnch, linkspeed,NF,大风爸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5-6-30 19:26:50 | 只看该作者
比较担心这种模式。十几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比自己大的人(往往意味着更强的能力)一起,一定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我一直很努力,却永远赶不上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5-6-30 21:49:28 | 只看该作者
说一下不识字不搞早教的孩子吧。身边有很多,可是看着他们并不幸福。例如朋友上三年级的孩子,竟然每天晚上要做作业到12点,因为作业题目很难,基本上都是妈妈辅导完成的,每天到了10点钟,孩子就恨得把所有的书扔得一地都是,大吵:我要时间玩!孩子每天放学从小学回家后就没有出过家门。最近最后一门考试结束了,孩子一进家门跪在了妈妈面前:“我太累了。”看过他们的试卷,竟然有五六页(一页两小页)那么长,比当年我们初中的考卷还要多。这不是一个特例,而是典型的小学生的生活。他们幸福吗?减负、减负,现在的教育简直是在摧残孩子。除非不生活在中国,否则每个孩子都给这么毁了。

三岁前我们大谈12岁前什么都不教的时候,看看学前版,六岁后谈的最多的是孩子学习如何艰苦。

我还是会继续,只是希望孩子学习轻松、别人花很多时间完成的事情,孩子很快完成。希望他多点时间去玩。如果可能dawnch孩子上半天学校的生活模式觉得还是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5-6-30 23:14:30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学校的问题并不是减负的问题。问题在于孩子在学校不快乐! 我们所在的这个区是教改实验区,孩子所在的学校用的是教改教材。我想应该是减负的教材。所谓的减负,从语文上我看不出来什么,阅读量倒是大了。数学真的是减了,一年级二学期没有学乘法,加加减减折腾了整一年。作业量,我感觉不多(别的孩子是否有这种感觉我不知道),但孩子在学校里仍是不快乐,她经常抱怨,上课的时间太长,下课的时间太短,老师讲得太慢。 看看周围的孩子,听孩子二、三年级的家长说,觉得孩子做作业慢,记不住字(能认不会写),不会拼音。。。。。。反正她们一凑在一起就讨论交换治理孩子问题的招。 显然,减负虽减,但孩子未必学得好。功课虽少,但孩子仍然不快乐。  补充:再讲讲实验班的情况,我们这个区有个实验目标是“八岁能读会写”,进入这个班的孩子都要有一部手提电脑。课程特点是大量识字,大量阅读,绕过写字难关,用电脑写作。但据一些家长反映,孩子吃不消课程,识字方面,一是会认不会写,二是把字认倒了,比如“练习”,把“习”认为“练”,把“练”认为“习”。我不知道学校是采用什么识字法造成这样。(我的孩子虽然喜爱阅读,喜爱写作,但因为实验班选择是黑箱操作,我们未能进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5-6-30 23:42:14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只要用心教孩子就行了, 至于方法手段,没有一定的,再好的手段方法,不用心去做,也会事与愿违,例如楼上举的例子。早识字也好,十二岁再读书也好,读经也好,不读经也好,只要把心用在孩子身上,没有不有回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5-7-1 00:04:27 | 只看该作者
我是晚婚更晚育,我邻居们的孩子们给了我更多的观察经验。其中一个,如果家长当初愿意披露也可以算是神童了,爸爸是学历史的,孩子还没有上学就会认很多字。而且很多是我都不认识的生僻字,这个孩子特别喜欢自学,尤其是动物类的图书。可是我发现他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小的年龄思维就被固定了,大多数问题他都是通过检索在大脑里存储的知识里发现一个固定的答案,不能偏离。我觉得这就象一个生物硬盘。我喜欢那些思维起来没边没际瞎编乱找的孩子,他们的空间更大些。而且后来一个野到顶了的孩子证明,入学后在全面学习的能力上很快超过了前面哪个孩子,先前哪个孩子表现出对数学的乏味,和对书写的抵抗,不过他自己学起英语来又很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5-7-1 00:15:34 | 只看该作者
大风的爸爸+-->引用:大风的爸爸 我是晚婚更晚育,我邻居们的孩子们给了我更多的观察经验。其中一个,如果家长当初愿意披露也可以算是神童了,爸爸是学历史的,孩子还没有上学就会认很多字。而且很多是我都不认识的生僻字,这个孩子特别喜欢自学,尤其是动物类的图书。可是我发现他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小小的年龄思维就被固定了,大多数问题他都是通过检索在大脑里存储的知识里发现一个固定的答案,不能偏离。我觉得这就象一个生物硬盘。我喜欢那些思维起来没边没际瞎编乱找的孩子,他们的空间更大些。而且后来一个野到顶了的孩子证明,入学后在全面学习的能力上很快超过了前面哪个孩子,先前哪个孩子表现出对数学的乏味,和对书写的抵抗,不过他自己学起英语来又很行。
你说的这两个是特例。我看到的另一个却相反,孩子很早识字除了会阅读,由于家长引导得好孩子会即场天马行空地编各种故事,想象力丰富,能在几百人面前讲半个小时故事,玩起来还是很疯的孩子头。看他们成长的过程,觉得家长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识字与否不是禁锢思维的证明。不要因为识字而忽略了玩和动手的能力是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5-7-1 00:22:56 | 只看该作者
bump+-->引用:bump 你说的这两个是特例。我看到的另一个却相反,孩子很早识字除了会阅读,由于家长引导得好孩子会即场天马行空地编各种故事,想象力丰富,能在几百人面前讲半个小时故事,玩起来还是很疯的孩子头。看他们成长的过程,觉得家长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识字与否不是禁锢思维的证明。不要因为识字而忽略了玩和动手的能力是真的。
我们说的都是个案,孩子都是很具体的,生理解剖的角度来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5-7-1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思考很有价值,应该往深里走!那种所谓还孩子快乐童年的高调,除了并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童年快乐,更未能联系孩子一生的发展来看。如果说这种高调还有意义,那也只是对目前国内不合理教育的一种消极反抗,并没有多少合理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3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2:38 , Processed in 0.079288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