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雨雨点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两位家长关于是否打孩子的讨论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05-6-24 11:58:22 | 只看该作者
zyao+-->引用:zyao 打,还是不打这是一个问题。
以我6年的育儿教训得出,打是不可逾越的,但打是为了不打,当打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武器,就很危险了。
可以这么说,打是家长最懒惰的教育方法,为什么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只好用打解决问题。问题在孩子生活细节的教育上有漏洞,其实,孩子身上的大多毛病都是家长身上的毛病,所以举手之前检讨以下自己吧。
当然家长不是先知先觉,许多东西发生了才意识到孩子的坏习惯必须纠正,用打及时警告也是必要的,但错误更多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子不教,父之过。
打一次孩子为自己扣掉10分。
我们能保持80分还是可以接受的。

说的好,家长也非圣人,孩子的毛病是在平时生活细节中养成的,孩子的某些习惯实际就是家长某些处事方法的影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05-6-24 14:25:41 | 只看该作者
[QUOTE=Qmom]在讨论的时候,我一直都懒得写出什么具体事例,因为一件事情前因后果的写下来太
麻烦。好吧,现在说说我打我那当时快两岁的儿子q的事儿吧。

---------------------------
Q有个毛病,就是高兴起来喜欢打自己喜欢的人。当妈的自然成了他第一“攻击”目
标。说是攻击,从我的观察来看,他真是没有成心攻击你的意思,就是一高兴控制
不住,伸出手啪啪啪地乱打。而且他只在他最兴奋时打他最喜欢的人。快两岁的男
孩子,有了力气却没有把握轻重的心,小巴掌落到脸上生疼。不好意思地说,我这
个妈给他打哭过三次。尽管如此,我及q爸都坚持认为,孩子是不能打的。不能把自
己降到和孩子同样的层次用以牙还牙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我们尝试过不同的方法:
冷处理,和他讲道理,让他一个人到别的屋子里冷静冷静,讲相关的故事给他听,
用其它小朋友的行为作为榜样说给他听。。。现在回想起来,我这个当妈的真是死
板,抱着“不能打孩子”这条金科玉律,想尽办法想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过了几个
月,对于q打妈妈的问题一直都没有好转。直到一次q又很很地给了我一巴掌,当时
我想也没想就还了他一巴掌(而且是打到他的脸上了)。顿时q和q爸两个人都惊愕地
看着我,然后q大哭,q爸满眼的仇恨。我自责的呀。。。之后,q爸和我反复地琢磨
这件事情,得出的结论是:上次打q,q大哭的主要原因是妈妈的一反常态的样子吓
坏了他。以后应该把孩子这种心理恐惧降到最低,可以尝试体罚方式。

于是,我先告诉q,如果他再打我,我也会同样打他的。在这样又提醒过q2,3次后,
一次当q又打我时,我使劲地用手打了一下q的后大腿。q哭了,显然没有上次哭得那
么凶,因为他记得妈妈和他的约法三章。就这样我发现q要打妈妈时,好象有什么顾
虑然后手又放下来了,不禁心中窃喜。现在,q还是偶尔会忍不住打一下我,可是打
完后还会提醒我说:“妈妈该你打我啦。”
-----------------------------
QUOTE]

你这种情况我的孩子也发生过,我喜欢让孩子感性地认识自己所作的事情,学会站在对方角度看。两岁时候有几次兴奋了或者生气了就打妈妈,从第一次他打我开始,被打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妈妈捂着脸很伤心地“哭”,边哭边说宝宝把妈妈打疼了,妈妈好伤心好难过,孩子马上凑过脸来说:“对不起妈妈。”然后搂着妈妈亲打过妈妈的地方。几次后再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我还是没打过孩子。孩子也变得非常感性。

对于这么小的孩子需要妈妈通过表情、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孩子真正明白妈妈当时的心情。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成人不一样,有时候孩子看到家长强忍疼痛发出的愤怒,他们反而不理解,会觉得有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05-6-25 02:17:20 | 只看该作者
bump:
谢谢回复。你讲的这个方法,我早在Q一岁时就用过了。

不知为什么Q从很小就有这个毛病,小时候咬我,后来抓我,再后来打我,不过都是
他高兴、兴奋和我特别亲近时才伤害我的。而且也只是对他最亲近的人他才这样。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很久了。

Q一岁4个月的时候,一次他看一个叫<<小乌鸦>>的歌曲,看到小乌鸦给生病的乌鸦
妈妈叼来虫子喂妈妈时,Q感动得哭了。然后,Q就打我。我开始奇怪。后来Q越打越
使劲,还边打边说:“妈妈哭呀。妈妈哭呀。”原来,他对感动得哭和疼痛得哭还
不能区分。因为那时,Q一打我我就装哭。(1岁半左右是Q的感情认知的敏感期) 开始
这个方法很管用,到后来也就不行了。他每次打了我然后都会给我揉,向我道歉,
可一转眼就忘记了。(让这么大的孩子用理性控制冲动还是很难的)

不过话说回来了,我打Q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不知道它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在
没有最好的办法(或者说还不知道最好的办法)的情况下,“打”也是一种方法。

题外话:
关于被孩子打了,作为家长该不该装哭这个问题我曾经在摇篮上和小巫辩论过一次,
那次辩论特别的好。可惜现在都找不到了。

小巫的观点是:被孩子打,家长不能装着哭或很伤心的表情。因为家长不应该用自
己的情绪来控制孩子的行为。这容易让孩子成为一个看别人脸色行事的人。

我的观点是:被孩子打,家长可以装着哭或很伤心的表情。因为家长比较夸张地表
达出自己的情绪来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可行的。

虽不能说同意小巫的观点,但“家长不应该用自己的情绪来控制孩子的行为。这容
易让孩子成为一个看别人脸色行事的人。”这句话很给我启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05-6-25 06:38:37 | 只看该作者
qmom,从q的怎么习得兴奋后打你的经历看,更验证了我认为孩子的情感表达方式是来自于她的模仿和体会.

我的邻居一个8个月的女孩,兴奋时就抓人,情感特别热烈,看到她喜欢的人呲牙咧嘴的就过去了.她妈妈不喜欢.我提示她一点后,她自己总结出来.她一高兴和孩子亲密时,是抱着孩子假装咬她的,嘴里大声的'啊,啊"着,孩子自然就以为高兴喜欢别人时应该这样流露情感.她带孩子很累,有时是又爱又恨,所以也常对孩子亲昵着说:哎呀!你这个小坏蛋!!!!孩子也常有回报,掐妈妈,吃着奶兴奋时掐,兴奋时也掐.孩子对妈妈也是爱恨交加的.


“家长不应该用自己的情绪来控制孩子的行为。这容易让孩子成为一个看别人脸色行事的人。”
我在想,如果解决了我们的爱孩子的方式问题,不去控制孩子"教育"孩子,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05-6-25 08:56:03 | 只看该作者
dyly+-->引用:dyly qmom,从q的怎么习得兴奋后打你的经历看,更验证了我认为孩子的情感表达方式是来自于她的模仿和体会.

Q的咬人、掐人、打人绝对不是从我们大人身上学来的。因为我们都没有这样的习惯
(就算是逗他也从不这样的)。

我思考过很长一段时间,包括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试探各种解决办法。经过反复地长
时间地对Q观察和努力。我得出的结论是:

Q的一些行为是伴随着他的敏感期而出现的。完全是一种自身发展的需要。而非用这
些行为来表达情感。

在他6到10个月用口探索世界的敏感期,Q不爱咬书,不爱咬玩具,不爱咬其它的东
西,就爱要人肉。我曾经在<<斯波克育儿经>>里读到过说有的孩子就是觉得人肉口
感最好。那时他咬我就是拿我磨牙吧。等他这个敏感期过去以后,他再也不咬我了。

掐人也是,Q的精细动作发展得特别地早。刚一岁就可以拧开瓶盖。有一段时间他特
别喜欢掐人,后来他拇指食指的捏拿动作练好了,他就再不掐我了。

只有打人我还不知道和什么敏感期有关联,每次都是他和我一玩高兴了就来那么一
两下。感觉好象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什么就打了。Q爸也是,从谈恋爱到现在,有时候
一高兴就上来“欺负”我两下。Q打我时,那表情和神态和他爸一模一样。我想这就
是遗传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05-6-25 09:42:25 | 只看该作者
Qmom:

我表达的不清楚,我说的模仿体会是她看到故事书里有这样的表达时,也有自己的模仿体会。我说的不清楚。:)

你的思考也很有见解,我也好好想想。还是我看到观察的孩子太少,每个孩子都是个体,也许同样的行为表现也是不同的原因造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05-6-25 09:43:56 | 只看该作者
<i>只有打人我还不知道和什么敏感期有关联,每次都是他和我一玩高兴了就来那么一
两下。感觉好象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什么就打了。q爸也是,从谈恋爱到现在,有时候
一高兴就上来“欺负”我两下。q打我时,那表情和神态和他爸一模一样。我想这就
是遗传吧。</i>

呵呵,不过这一点看来她是模仿她爸爸的情感交流方式吗!这个遗传也是后天的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05-6-25 10:58:25 | 只看该作者
可问题是他爸爸从来不这么对他呀。就算是对我这样,q看到的次数也不很多。而且,
Q爸也从来都不是打我、掐我、咬我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05-6-25 13:37:53 | 只看该作者
Qmom+-->引用mom 可问题是他爸爸从来不这么对他呀。就算是对我这样,q看到的次数也不很多。而且,
Q爸也从来都不是打我、掐我、咬我呀。。。

柿子挑软的吃,孩子精得很,我孩子经常欺负我LP,我的存在就是纪律,我也很少很少打他们(一个月没一次),但他们就掌握规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05-6-25 13:41:08 | 只看该作者
dyly+-->引用:dyly Qmom:

我表达的不清楚,我说的模仿体会是她看到故事书里有这样的表达时,也有自己的模仿体会。我说的不清楚。:)

你的思考也很有见解,我也好好想想。还是我看到观察的孩子太少,每个孩子都是个体,也许同样的行为表现也是不同的原因造成的。


模仿没道理, 彬彬有礼的教授之家也会出打打杀杀的孩子,人之初性本恶,小孩子也需要纪律的不能太多爱护以至溺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1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8 00:35 , Processed in 0.07702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