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911#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5:13:37 | 只看该作者
接着说哈。
学父着急是没有用处的。申爸还没想出来。这个得慢慢地想,慢慢地写。
申爸不写散文。如何为文,体验是写不来的。说的一点点,不过是从思维的角度看过去的情形罢了。
申爸要说的,现在还根本没有。得写完了,才有。

这个,那什么,灵活型专才和熟练型专才。
....哎呀,这个太难写。直接写不行。申爸写了好几次,都不成。

举例来说吧。
大家知道郎朗。
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从三岁就开始练琴....这个那个什么,每个爸爸妈妈,想想自己的娃,三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儿的,对比一下,就知道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现在,我们需要推测,当年,郎朗的爸爸妈妈的意图是怎样的。
可以肯定,当年,郎朗的爸爸妈妈,真心希望儿子成为钢琴家.....郎朗今天就成为钢琴家了,他没有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这从一个细节可以推测出来:郎朗四岁的时候,“遇到了”沈阳音乐学院的朱雅芬教授。呵呵,这要不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刻意安排.....可能当时费了老鼻子劲了.....你自己去让自己的娃“遇到”一个专业音乐学院的教授试试看.....
我们说郎朗。申爸听了n多次郎朗的现场了。郎朗的琴,弹得确实好。有机会.....他的票,已经是天价了....申爸还会再去听。
郎朗是一位卓越的现场演奏家。
申爸要说什么呢?申爸要说,郎朗已经很好很好,但可惜,他注定成不了人类史上那些顶级钢琴演奏家中的一员。那些顶级的名字,霍洛维茨、阿劳、阿格里希、鲁宾斯坦、古尔德.....郎朗的名字是无法与他们并列在一起的。尽管郎朗才刚刚过而立之年,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发展。他尽可以向着一流钢琴演奏大师的行列里努力,但成果,估么着肯定不中。
为什么这么说呢?
演奏钢琴这件事情,在演奏者技巧这一关过了以后,再发展,就不是发展十根指头灵活的操作了。它需要的是思考。真正的顶级大师的演奏,是思考的结果。他们的头脑里思考声音的能力登峰造极,同时,对钢琴这架乐器,也了如指掌。他们知道钢琴可以发出怎样的这个世界上还从没有过的声音。他们借了自己对钢琴演奏的技巧的纯熟,能够“想”出来,怎么样把头脑中想的声音,在十指上弹奏出来。他们经过练习,确实也弹奏出来的。可是,声音就是声音,单纯的声音是没什么好不好这一说的。他们创造出来的声音,是为了表达什么的呢?只有表达什么,才谈得上好不好。这就需要他们把自己的创造皈依到对音乐的理解上去。
绝世的钢琴演奏的神品,是演奏者再发挥作曲家早已框定的基本乐型,加进自己的感受,创造出来的这个世界上还从来没有过的一种音乐。
所以,即便是霍洛维茨,他在1986年4月20日下午4点,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礼堂的拉赫玛尼诺夫,他也只是在那个场合,那种氛围,那种心情下面,才能演奏出来。这是一个82岁的老人在被迫去国离乡60年之后,第一次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才有的绝唱。他演奏完了,也就完了。同样一首曲子,再拿回来给霍洛维茨演奏,根本就出不来那天4点钟那个音乐。
绝顶的音乐不是重重轻轻的敲打钢琴的键盘.....绝顶的音乐是思想,是感情,是想象力的结晶。
这些品质,是扎根在深厚的智力基础上面,靠时间的涤荡才能有的东西。
智力是一个人的最基础的平台。
郎朗的平台不足以支撑他达到霍洛维茨、阿劳、阿格里希、鲁宾斯坦、古尔德这些人的高度。

如果你问申爸,怎么样最好?这很简单,在郎朗5.5-7.5岁的时候,他一边练琴,一边播放着咱们那些故事。他的平台的高度就有了。
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知道自己的潜力有限,能看到的,却达不到。
有人说,“教育是使一个人获得自由的必由之路。”
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来看郎朗的钢琴教育的道路。
郎朗的爸爸妈妈是在郎朗刚刚能够控制自己,能够去敲击钢琴键盘的年龄,就开始严格的训练,训练钢琴演奏的。大家留意,这件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这么做,更可以保证一个人成为熟练型专才;况且,这么做,也必不能保证一个人成不了灵活型专才。灵活型专才和创造性专才的差别,仅仅在于智力的基础的雄厚程度,而不在于别的什么方面:灵活型专才的智力足够强悍,可以去发现不同领域的本质,找到在不同领域做好事情的诀窍,从而把事情做好;熟练型专才在于从小就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某一件事情,从而,他在这件事情上,做得很好。

从三岁就开始严格的训练....不止是郎朗啊,作为顶级小提琴演奏大师的梅纽因,也是从这么大的年龄,爸爸妈妈就开始严格训练小提琴的......梅纽因写过一本书,叫做《人类的音乐》。这本书,作为书,也是顶级的。这么评价,倒不是因为这书出自梅纽因之手。把这书的作者盖住,读过这书的人,都不会否认,这是一本一流的作品。梅纽因能写出《人类的音乐》,但郎朗肯定写不出来。这就是两个人的差别所在。
尽管郎朗写不出《人类的音乐》,但一点儿不影响郎朗的音乐会和梅纽因的音乐会一样精彩。
这就是熟练型专才和灵活型专才的异同之处。

其实呢,郎朗已经很棒了。任何一位父母,能够把孩子培养成郎朗那样的钢琴演奏家,都是足以自豪的。

接下来,说最大的分岔.....也就是第一个分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2#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5:15:13 | 只看该作者
事实上,对于任何东西的精深掌握,都需要加以强制学习的训练的。
不管是文学家.....他们在这方面留下的资料最多。他们本来就是以写文为业的么.....还是科学家,他们在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的时候,都是这样认为的。不只是这些“家”,就是黑帮头子,也是一样。不信,大家仔细再看一遍《教父 I II III》就知道了:那么多街头混混儿,凭什么他成为了God Father?
其实呢,这正是郎朗的爸爸妈妈,梅纽因的爸爸妈妈,在他们还小,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让他们练钢琴,练小提琴的动机所在。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出在,即便申爸刚才举出的那些钢琴演奏家,他们开始学琴的年龄,也不都是三岁。七八岁才开始的,大有人在....再晚的就鲜见了。作为一种手指运动技巧性的演奏技艺,再晚就极难了。

“对于任何东西的精深掌握,都需要加以强制学习的训练的”,这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应用到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教育中去,会形成不同的情况。
要是从孩子三岁开始,有家长就用这种观念来指导,教育孩子,这就是最大的一个分岔。
其实呢,沿着这个思路,走这条路的爸爸妈妈是很多的。比如,国学诵经的幼儿园教育、从两岁开始识字的教育、四岁就能背300首唐诗的教育.....这些都是。不管父母口头上承认不承认,本质是改变不了的。在这条岔路上,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想办法,把接受那些枯燥东西的过程游戏化起来,走得就会轻松很多。

我们成人,会有很多很多观念。
举些例子。
“精读”就是一个观念。读书要“精读”,特别是针对某些书,更要“精读”,申爸完全赞同这个观念。但是,对于多大的孩子,要让他精读?这就会造成另一个分岔。从一开始自主阅读,就开始“精读”,肯定有爸爸妈妈这样做。沿着这条岔路走,正确吗?申爸的感觉是:谈不上正不正确。好不好,全看家长怎么引导孩子来“精读”。
即便是赞同伴随聆听的爸爸妈妈,也未必采用申爸推荐的有声读物来让自己的孩子伴随聆听。采取不同的资料,会有问题吗?会有。如果绝大多数孩子都采用申爸推荐的资料,做伴随聆听的资料,某个不采用这套东西的家长,就失去了和其他家长交流的机会。遇到问题,很难采用前人的经验。其他方面呢?只要资料的质量好,问题恐怕不多。

不管怎么样,孩子走哪条路,只要爸爸妈妈抓住5.5-7.5岁的这个关键期,把人之所以优势于整个生物界的最基本的因素:智力,建构好,哪条路都问题不大。

在智力建构之后,下一个大岔路口就在眼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3#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5:19:08 | 只看该作者
国手虽漫应 一招存一机
迅雷涂鸦 发表于 2014-2-18 02:22
申爸,俺家的娃目前啥都不听,只喜欢听三国(之前亮剑,两万里等都听)了,但不听原著也不听评书,只听易中天品三国和曾仕强论三国智慧,这边听一集那边听一集的轮流听,这属于啥情况?请给个意见? ...



小东西们有几个阶段,特别可爱。
第一个阶段,是从一岁会走到两岁半三岁左右。这个阶段呢,小家伙稚拙地摆动着两跟小胳膊,跟在你后边,乍巴乍巴地走。能听懂些话儿了,你跟他说什么,他就干什么,绝不讲价,绝不偷懒,绝不不喜欢。你说,给爸爸倒杯水去。他就跑到饮水机那里,倒杯水,也不管杯子干净不干净、里有多少脏东西,也不管手上,身上倒得全是水,也不管杯里的水晃荡得厉害,地板上是撒着一条水线过来的。到了你面前了,捧着水,奶声奶气地说:“你喝,你喝。”你起身去把水倒掉,他还乍巴乍巴地跟在你身后,嘴里不停地问:“干嘛呀?你要干嘛呀?”等把水倒进水池,他扬起小脸儿,黑溜溜的小眼睛盯着你,还不依不饶地问:“你咋不喝呢?”
简单的语言,他能听懂。祈使句,他能化作行动,这于大人,是极有趣的,极好玩的体验。
渐渐的,到了三岁多,四岁了,简单的把命令化作行动的游戏,小东西玩腻了,他开始挑挑拣拣,不想做的事情,不干了。
这个时候呢,他也明白,事情有个先后。
小东西开始朝三暮四。
这个时候,你让他干一件他不想干的事情,他不干。可是,你让他在干一件他不想干的事情之前,先做一件他想干的事情,他干完想干的,就去干不想干的了。尽管很不情愿,但还是会去干。只要你预先“说好了”。

叶圣陶说,教育孩子的全部要义就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这个习惯,无非是说,孩子在某种情境底下,就会自动去干某件事情。
不止孩子,所有的人都一样。只不过,孩子在习惯这个问题上,表现的更加稚拙,也就更明显罢了。
习惯,你是不可以一个一个地刻意去养成的。一个一个地去刻意地养成,那实在太多了:按时起床是习惯;好好吃早点是习惯;睡前刷牙是习惯;按时写作业是习惯;按时上幼儿园是习惯;看二十分钟动画片就停止,也是习惯。
所有的都可以变成习惯,你怎么一个一个地去养成的?不行的,那样会累死人。
况且,一旦孩子有了“自己不想干的事情”,大人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就开始了。你怎么把“在必要的时候,让孩子遵从大人的意志”变成一种习惯?
妈妈上班都快迟到了,小东西还在那里不紧不慢地摆他的积木,一点要出门去幼儿园的意思都没有。妈妈火冒三丈,责备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孩子他就是不懂事。他没上过班,哪里知道什么是“迟到”?
除非,你给孩子养成一种通用习惯,来克服孩子不喜欢做的事情,让他去做。
这种通用习惯,有吗?
有的。
如果孩子在七点二十,必须起身去幼儿园,妈妈才不迟到,那么,在七点钟的时候,妈妈问宝宝:“你现在是去幼儿园呢,还是搭积木?”宝宝不喜欢去幼儿园,喜欢搭积木。那妈妈就很大度地说:“好,让宝宝搭十五分钟积木。时间到了,要马上穿衣服,跟妈妈走,去幼儿园。”
孩子很高兴,去搭积木了。妈妈把iPhone上好十五分钟,计时。然后,妈妈去洗碗做家务,该干啥干啥。
闹钟一响,孩子扔下手里的积木,去抓衣服。说好的,得穿衣服去幼儿园了。

你只要给孩子养成这一个习惯.....说好多长时间,上闹钟,闹钟闹了,就按说好的去干.....这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包括养成其他的任何一种习惯。
其实呢,有了这个习惯,别的习惯,不用刻意去养成。
孩子晚上不肯睡觉。
你说,好吧,现在,爸爸给你讲故事。咱们讲四十分钟,等闹钟闹了,就马上去洗脸、刷牙,然后关灯睡觉。孩子喜欢听故事,等闹钟闹了,他就去洗脸刷牙然后睡觉了。
为什么四十分钟呢?四十分钟之后,是晚上九点一刻。这个时候,睡觉。
要是距离九点一刻,还有三十分钟,怎么办?那就定三十分钟呗。
就这么着,只要半个月,孩子到了晚上九点一刻,就困得不行。生物钟么;他到了点儿,不管在干什么都要去睡觉。这样形成的,就是按时睡觉的习惯。

孩子在小的时候,两个通用习惯,只要养成了,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不止是小的时候的所有问题,也包括一生的所有问题。
说好时间,定时,到了时间,就结束这个事情或启动下一个事情。这个习惯是第一个通用习惯。
还有第二个。


[发帖际遇]: 大申爸 花了 3 金币 资助失学儿童,真是热心人啊,你也想试试帮助别人的快乐吗?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4#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5:19:27 | 只看该作者
国手虽漫应 一招存一机
接下来,小东西一天不停地往大了长。
孩子的小头脑,早已经不满足简单地把祈使句化作行为,带来的快感了。
他的小脑袋,开始放开。对所有的语言放开。
这个所有的语言,不仅包括母语,也包括一切外语;不仅是能听懂喜欢听内容,有包括“听不懂”的内容。他只是喜欢听罢了。
你给孩子什么,他听什么。他不挑不捡,没啥脾气,表现得乖巧而顺从。
从教育的角度看,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美的事情了。
昨天哪个爸爸妈妈说的来的,你体验到你的宝宝的这个特点,这真的很神奇。

内什么,爸爸妈妈们不能满足于,引导出这种行为,观察到这个现象,就完了。
这么好的一件事情,你打算拿它来干什么?
申爸的意思是说,孩子的神奇,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这种形式,爸爸妈妈打算利用来做什么,以实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意图呢?要知道,一个孩子,爸爸妈妈要是在5.5岁,引导出孩子的这种神奇的表现,未来有整整两年的时间,孩子会持续这种“给什么听什么”的状态。伴随聆听,一整天的时间,他可以全部在听。那能听多少东西啊!
好比说,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在自然科学方面有长足的发展,这个神奇期,就可以放自然科学方面的MP3,给他去伴随聆听;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在人文社科方面有长足的发展,这个神奇期,就可以放论语圣经道德经,钢铁病菌和枪炮,寂静的春天.....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在文学方面发展,就可以放四大名著朱自清散文老舍小说。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不过是打个基础,均衡发展,就每种都放一些给孩子去伴随聆听。

做到这些就完了吗?没有。还远呢。
不是你想给孩子听的书,就能找到MP3的录音的。其实,绝大部分的书,都没有有声书。有一些你看重的资料,没有有声书,需要你给孩子读。
这个读,机会就来了。
要是,你天天在睡觉之前,读,那么,几个星期之后,孩子就养成了另外一个习惯:在晚上临睡之前,听爸爸妈妈读天书。
这个习惯很有用。
须知,孩子总有一天,他不肯伴随聆听了,他不肯你放什么,他听什么的。现在呢,很好,你完全按照你的意志,给孩子放你想要的主题的东西去听。他没有怨言,高高兴兴地接受;你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两年尽管时间很长,但也是过一天少一天的。等这个成长的红利消失了,你想起来,啊,应该让孩子接触社会交往规则方面的东西;啊,应该让孩子接触经典的散文;啊应该让孩子接触优美的诗歌......可是,那个时候,孩子已经不听你的意志了,你给,他不要,咋办?
除非,你现在就为未来做好准备。

现在,孩子表现出神奇的形式,你利用这一点,临睡前讲天书;听天书变成一种习惯,这习惯告诉孩子,每天睡觉之前,听爸爸妈妈“讲故事”,至于讲什么,我不管,反正是“讲故事”,他讲我就听。
这其实是用一种形式,接力了另外一种形式。当另外一种形式失效了的时候,这种形式开始起作用。

当大申执拗地把申爸正在播放着的《论语》改成《鲁滨逊漂流记》的时候,表明他不肯“给什么听什么了”。《论语》又重要,怎么办?申爸晚上的“讲故事”,变成读《论语》;读了一个月,大申对《论语》有了感觉,于是,申爸就给大申放蔡志忠的动画片《论语》,《演说论语》,让他自己看去;当申爸觉得大申应该了解人文社会科学中最基本的那些观念的时候,就开始给大申读《改变世界的观念》。大申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听了几个月之后,他自己开始看《新知文库》;当申爸觉得语文重要的时候,就需要告诉大申,语文要学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怎么办呢?利用天书。申爸开始给大申读吕叔湘的《语文常谈》.......现在正读着呢,还不知道将来怎么样......
这种利用神奇的形式培养出来的听天书的新形式,在大申不神奇了之后,还保留下来。这新的形式,带给大申各种“形式”:论语这种形式,基本的社会观念的表述形式,语文的内容这种形式......这些新的“形式”,大申带着,自己再往前走。

教育,就从这一种形式到那一种形式的方式,交替着向前走。
这个游戏,你做熟练了,让孩子接受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不难。但,这是一个体系,一个系统。任何一个环节断掉了,就不灵了。起精髓在于:前瞻。你要看到前面有什么,需要什么,利用当前的便利,预先养成新的习惯,新的形式。
国手虽漫应,一招存一机。

现在,说迅雷的问题。
孩子既然有你给他什么他就听什么这么种神奇的能力,那听易中天,就不奇怪。因为你给他易中天了。易中天对迅雷来讲,是很看重的。要不,怎门浩如烟海的有声读物,单单易中天跑到孩子的播放器里面去了呢?
不必花精力“惊奇”于孩子的神奇。这已经是一个事实了。爸爸妈妈要做的,马上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这种神奇。
一个思路是:习惯于讲座这种形式.....就是一个人,一个讲台,在上面或生动形象或干巴巴地说....对于孩子未来,非常重要。我们是不可能在任何一个题材里面,都找到生动的影像资料的。
孩子习惯了讲座这种形式,将来,你可以找到任何题材的讲座....大家到超星学术视频里去看看就知道了.....让孩子习惯讲座,接受讲座。以后,他就能自学超星学术视频里的任何东西了。
这个,在孩子未来需要看某个学术讲座的时候,再考虑这个问题,来不及了。
孩子知道有,但看不了,不习惯看。
这个事情,要在现在解决。

另外,迅雷是爸爸呢,还是妈妈啊?申爸到老也没搞清楚。
下边,该说另外一个通用习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5#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8:06:17 | 只看该作者
ottotto 发表于 2014-2-18 16:28
申爸,你好!花了个把月时间终于爬完你的楼了,从看申爸的贴之初就想回帖请教,最后还是决定等爬完整座 ...


回答瞳妈的几个问题:

1、我计划目前先听完中华五千年,然后听世界五千年,然后听评书,再到百家论坛,期中穿插儒勒凡尔纳。请问申爸我这样安排是否得当?如不妥的话,请申爸帮我指指路。
这样的顺序,没什么大问题。如果不穿插儒勒凡尔纳,而是让孩子把两种五千年听完,再把儒勒凡尔纳听完,再继续听,更好些。

2、女儿更喜欢听女声的故事,所以对儒勒凡尔纳的其他小说不感兴趣,有什么办理吸引她呢?
爸爸妈妈怎么知道孩子感兴趣呢?首先,孩子要听;其次,孩子可以十分专心地听;再次,更重要的,孩子可以复述,就情节和爸爸妈妈讨论。
可这些,恰恰都不是伴随聆听的表现。
只要孩子不拒绝,就放着。过一段时间,孩子“要听”,这第一项满足了,但后边三个,没有。
孩子就在伴随聆听了。
伴随聆听最重要。一方面,伴随聆听比有意识地聆听,可以听更多的东西,另一方面,孩子的小脑袋,在伴随聆听的时候,处理信息的效率,比有意识聆听的时候,更高。

3、由于女儿有科学方面的承蒙,所以她对科学方面很感兴趣,女儿现在6岁半,请问《可怕的科学》是亲子阅读好,还是等以后她自主阅读好呢?
你要是能亲子阅读《万物简史》、《阿西莫夫科学指南》更好些。《可怕的科学》可以留作将来孩子自己读。

4、《神奇树屋》是买哪个版本的?
有原版的卖。学英文,最好不要中英对照的读物。

5、现时英语这朵花要用什么材料来添呢?
多听就行。

6、我与女儿每天颂读经典可以当作你建议的第三件事来做吗?顺便也是读天书呢。
完全可以。把时间固定下来就行了。

7、如何训练小孩盯着对方的眼睛说话?
先告诉孩子这样做。然后,每次说话,都提醒孩子要看着眼睛。这得慢慢来,过几个月,孩子就习惯了。

8、女儿在聆听方面,女儿有时是伴随聆听,有时就很认真地听,时不时就故事内容问问题,请问申爸我女儿这状况可否?
给孩子听儒勒凡尔纳的男生朗读,过段时间,孩子就伴随聆听了。

[发帖际遇]: 大申爸 在新儿教发帖时心情特好,花了 1 金币请回帖人喝酒,想喝,回帖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6#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8:09:40 | 只看该作者
这些个日子,申爸给叶圣陶朱自清和吕叔湘他们三个迷住了,整天价在他们三个的全集里钻来钻去。晚上,给大申读完《语文常谈》,不想睡觉,继续看他们的文,闹得很晚才去睡。
晚上睡得晚,早上起不来,楼也搭得不快了。

他们哥儿三个,叶圣陶是大哥,与毛泽东同庚,长两个月。吕叔湘最小,比叶圣陶小10岁,也正好比他晚10年去世。朱自清比叶圣陶小四岁,死得最早。朱自清以散文出名,这是每个汉语教育出来的人都知道的。没有人没在学生时代,在语文的课堂上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在他们哥三个里面,朱自清最有名气,吕叔湘名声最小。吕叔湘是一位语言学家,并且是学术领袖,很长时间都在领导社科院的语言研究所。他很有领导才能,申爸读过他在《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成立式上的一篇演讲。这演讲,吕叔湘讲得汪洋恣肆又清晰感人,极具鼓动力,是申爸看到过的最好的鼓动性演说之一,不输给任何一位政治家。叶圣陶呢?就很斑杂。知道他的人,知道他是童话家、小说家、散文家、出版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至于什么家,要看知道他的人是站在什么角度上看他。叶圣陶应该做过新中国的教育部的副部长。孩子们现在都学习语文课。这“语文”两个字,就是叶圣陶造出来的,一直用到今天。



(1987年4月26日,叶圣陶、吕叔湘夫妇和陈竹隐在朱自清雕像揭幕典礼上。
次年,叶圣陶和吕叔湘先后辞世)


他们哥儿三个,都是学者。朱自清在唐宋诗文上面,学术上的成果最为人称道;吕叔湘是汉语语法学的开山鼻祖之一。他的《中国文法要略》是汉语语法的奠基作之一。叶圣陶的研究领域,在教育学。叶圣陶是中国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
学问这个事情,我们建构起来的这个概念,似乎研究我们日常较比不常见的,才是学问。教育是每个作父母的,都要面对的事情,比较起唐宋诗词、汉语语法来,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故在印象里,叶圣陶在学问上,似乎比不上朱自清和吕叔湘两位。实则不然。语法这个事情,说穿了,也不过是研究说话儿这件事,比起教育孩子,更加稀松平常。
在学术上,他们都是大家。大家就大家在,无论研究对象稀不稀松平常,重要的在于他们的研究有没洞见,成不成体系。
他们的洞见和成体系,是有目共睹的。

说这个干什么呢?申爸想说语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7#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8:10: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9-8 08:31 编辑

语文这潭水,深极了
春节之前的哪一天,申爸浏览新浪上的新闻。
首页要闻里有一条,标题是“未来高考可能只考语数英”。申爸看了标题,微笑了:这就对了。
申爸的意思,英语考不考倒不一定,申爸不太关心。语文和数学,考这两门,足矣。这两门课的区分度足够了。
在很早以前,早在申爸当年高考的时候,申爸感到,靠死学,小学完全能考满分,初中也可以勉强对付。赶到了高考,光靠死学,得高分,那是不可能的。
这感觉如此地强烈,在以后的岁月里,一直都在。

和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比较起来,语文和数学有些不一样。
比如说,你圈定试题本身和试题在解答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知识点:用到的知识点不能出圈儿。在这约束条件下,给一个学会了所有圈定的知识点的孩子,出一套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试卷,出一套数学语文试卷,让他去做。
对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没有人能出一套试卷,让所有人的得分都不超过20分;可是,数学和语文就不然了。如果出题的人水平足够高,他想拉开区分度的话,他很容易就能出来一套卷子,让绝大多数的孩子,都得零蛋!可是,我们也要看到,总有少数的孩子,这样的卷子,即便得不了满分,他也能得到很高的分数。但仅仅限于“少数”的孩子而已。

申爸有很多朋友,他们的孩子已经上初中了。
申爸和他们聊天儿。
他们告诉申爸,在北京,很多孩子都参加奥数的竞赛,走美杯啊(这个走美杯很奇怪啊,怎么叫这么怪异的一个名字。直到去年年底,申爸好细儿,到他们的网站上走一遭,才发现,它是“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青少年数学活动的简称。“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这个名字,取的确实好。不奇怪了),迎春杯啊什么的。一般的孩子,去答奥赛的题目,也就得三四十分。“可是,总有那么一两个牛孩儿,你出什么题给他去做,他都给你得100。”朋友这么评价道。
奥赛这件事情,因为关系到小升初的择校,家长们趋之若鹜。好的坏的行的不行的,都送去试试。“万一要是能考好呢?”家长们都这么想。
可这里没有“万一”。成绩出来了,得二三十分三四十分的孩子,大把的抓。能够考得好的,只是那么很少数的孩子。
这是个典型的“陪太子读书”的游戏。
那些少数的“怎么考都给你得100”的孩子,是些学会了数学的孩子。
其他的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行。
数学的区分度,就这么高。

在数学上,学得好的孩子和学得不好的孩子,差别大了去了。大申刚入小学的时候,申爸知道了这些。申爸就在想:才过去短短的五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么大的差别?

语文呢?语文更甚。不要说孩子,就是我们这些大人,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问题:一篇文章里的每一个字都认识,可就是不知道那篇文章写的是什么。
读不懂,这个还不是最厉害的。最厉害的是,要是让你写一篇同样主题的文章呢?
读都读不懂,还要写出来。那实在是要命了。
听说读写,本来就是语文的基本教学目的。



[发帖际遇]: 大申爸 接到新儿教神秘人物的邀请,收到了旅游经费 3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8#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8:12: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9-8 08:30 编辑

语文这潭水,深极了

嗯,语文。
我们先看一看,这潭水,在它的表层,看起来,是怎么个样子的。景色如何。
表面看完了,再弄个潜水器,到湖的深层去,看看它到底有多深,深底里,看起来,怎么个样子。

申爸说,要说语文,就写贴。看帖的爸爸妈妈呢?也知道申爸要写语文。这个语文课,感觉很讨厌。胶皮糖似的,留着没啥用,扔掉又甩不开。那么,每个人都好奇:语文这个课,开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怎么才能够把它学好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语文这课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段话,是读贴的爸爸妈妈,心里的想头。申爸把它写出来。
申爸有一个想头,需要交流给爸爸妈妈们;读贴的爸爸妈妈们心里也有一个想头,有疑问,想知道自己的疑问,答案是什么....或者说,自己的疑问,怎么解开。于是,爸爸妈妈们预备好,看申爸怎么说。
双方都有需要。这就需要交流。
表面上看起来,语文是解决思想有效交流的工具。

你这个交流,不是你想交流,就能交流。我们日常随时随地都在说话,这就是交流。那...交流应该很简单了。可是吧,它这个事情,交流确实是很简单的,要是你交流的内容是简单的内容的话;交流又是很复杂的,要是你想交流的是内容本身就很复杂的话。
昨天,申爸买的《悲惨世界》,快递给送来了。厚厚的三大册,没拆开的时候,就是一个大纸砖。这么厚的一部书,维克多·雨果用了一百三十万字,不过是要交流一些东西。雨果要交流的,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一种感觉。一种根基于身边周遭平常一般的小人物,他们的日常活动,形成的史诗般波澜壮阔,撼人心魄、感人至深的感觉。不管他是谁.....即便是大申.....只要有本事把这一百三十万字读完,他都会为雨果所交流的感受所激动。一种极端的激动的感受,让人终生难忘。

这个事情吧,问题就来了:这里看帖的爸爸妈妈,每个都知道《悲惨世界》,可并不是每个都看过《悲惨世界》。
交流呢,涉及两方。想交流的一方,得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接受信息的一方呢?得有办法看懂对方所写的东西,听懂对方所说的话。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要是交流的是复杂的思想,那就更不容易。
简单的口头交流,是人生而有之的能力。可惜,交流复杂的思想,不是。
既然不简单、容易又不是天然的,就需要学。
语文这潭深水,表面上看过去,不过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置的课程。

事实呢?事实上,没这么简单。要是这样简单的话,学生们就不会厌倦语文课,上课打瞌睡。大学也不会试图去取消语文课了。
要看到语文课的“不简单”,得弄个潜水艇,开到这潭水的最深处,看看那里究竟是怎么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9#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08:29: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大申爸 于 2015-9-8 08:30 编辑

语文这潭水,深极了

现在呢,准备下潜。

在下潜之前,先说两件事情,两件很复杂的事情哦。
第一件,孩子们都不喜欢语文,尤其不喜欢作文。这得有一个原因。申爸说的不喜欢,是现象,绝大多数孩子的现象。当然,会有个别的孩子,非常喜欢语文,非常喜欢写作文。绝大多数孩子,不喜欢语文的原因,应该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个别孩子喜欢语文。
把这个原因找到。
我们找到一个原因,既能解释绝大多数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也能解释为什么有个别孩子喜欢,进一步,是否还能解释为什么绝大多数孩子不喜欢学习呢?
如果能,找到的这原因,就很有价值。

很多的爸爸妈妈呢,心底里认为,中国的教育不行,美国的要好得多。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死板,扼杀孩子的天性;美国的是素质教育,宽松启发,适合孩子的发展。于是,确实很多有条件的爸爸妈妈,把孩子送到美国去读书。从小学就开始。
中国的教育,有没有问题?当然有。不过,那个很复杂,不是咱们这里说的主题,不去说它。
申爸要问的问题是:美国的小孩子,喜欢学习吗?
教育环境好,还是不好,那是外部的事情;孩子内在呢?美国的孩子,打心眼儿里就喜欢学习他们的“语文”吗?
呵呵,很遗憾,不喜欢。
美国的孩子也是地球上的人。他们和中国的孩子也一样,喜欢上学,但不喜欢学习。不信,你去问问美言妈。
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喜欢学习。

在美国,由于文化上的差异,面对这种“不喜欢”,老美的心态是:随他去吧。真的也就随他去了。中国人不行,中国人重视教育:你不是不喜欢么?那不行,我逼着你学。
在我们的心底里....哦,不,在小学生家长的心底里,有一个十分矛盾的心声:尽管我自己不喜欢学习,可是,有孩子喜欢学习,这说明,人应该是喜欢学习的。只是我的孩子特殊,他不喜欢。不喜欢不行,压他喜欢。据说,刚开始,总是不喜欢的,等学进去了,就喜欢了。
每个孩子的爸爸妈妈都这么想....
这很要命。
其实呢,所有的小孩子,只要是孩子,都不喜欢学习。
面对这不喜欢,美国人和中国人就分岔了:美国人是随孩子去;中国人是压着孩子学。

让我们把潜水艇沉下去,看看语文这潭水,深处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世界。然后,找到让孩子成为那些“个别喜欢学习语文”的孩子中的一员。

第二件事呢?是这样:昨天,申爸说,学习语文,是要掌握沟通思想,尤其是沟通复杂思想的工具。这是有道理的,不会有什么人反对这么说。
可还有问题。
这种说法.......叶圣陶先生就是这么说的.....基于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我们先有思想,然后,再去沟通思想。语文是沟通这思想的工具。
申爸要进一步问一个问题:我们这思想,是怎么来的?
诶,这是什么问题?申爸啰啰嗦嗦地.....有希望快点儿下潜,去看看景色的爸爸妈妈感觉腻烦。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内什么,潜水艇已经下潜了....
让我们来看看,我们的思想....就是正要沟通的思想......是怎么来的。这个思想呢,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有一个;我们还知道,上个星期的时候,这个思想是没有的.....这一点很笃定......在上个星期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面,我们产生了这个思想.....上周,因为打算交流这个主题,所以就努力往这个方面想.....在努力往这个方面想的同时,也去找和这个主题相关的书籍文章来看。在找来的书上,看到了深受启发的观点。这观点,对形成现在的思想,有重要的启发的作用。
这个,大致就是我们动笔沟通之前.....用语文培养出来的能力进行沟通之前......我们大致能感知得到的和我们要沟通的思想有关的事情了。
其实呢,在真的动笔沟通思想之前,“胸有成竹”是一件扯淡的事情。
可是,“胸中没竹”更加扯淡。
下笔之前,胸中有的,不过是竹子丛的轮廓而已。
精细化的细节,是下笔之后完成的。

有一个事实,很重要,可是,往往被人们忽视:我们要沟通的思想,是沟通完了,才真正形成了的。一席话说完了,我们才知道我们想说的真正是什么;以一个帖子写完了,我们才知道我们要写的真正是什么....所有的沟通,莫不如此。
这样看来,“先有一个思想,要去沟通”,这件事情,是不存在的。至少,是不精确的:沟通的过程也是形成最后那个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什么,申爸一直在说,爸爸妈妈要写。写什么呢?写什么都行。孩子在伴随聆听,最好写孩子听的状态,自己的打算什么什么的.....这个,比较容易写:你正干着呢么。你只要写了,写得长的那种,你体会一下,你马上就知道刚才申爸说的是怎么回事。如果不写呢?你光靠看刚才申爸说的,很难有体会。
注意:这个体会,在未来,孩子的教育中,灰常灰常重要。
假如,某个爸爸妈妈一直潜水,从不发言,更不写比较长的,沟通复杂想法的帖子。看了申爸的这段话,他出来冒个泡,写了自己孩子伴随聆听的状态,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担心,自己的期望....
他写完了,再看一遍申爸的这贴,他有体验。很美妙的体验。
我们说,他这个时候,产生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体验,我们把这叫“第一体验”。
孩子的教育,核心就是让孩子产生“第一体验”,各种各样的“第一体验”。

语文呢,是沟通思想的工具。可是,这个事情,思想在没沟通完之前,是一直处在“没有成形”的状态的。
语文所有的最困难的问题,就都出在这里了。

下面,从另外一个角度....孩子的角度.....看,有哪些很微妙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0#
 楼主| 发表于 2015-9-8 08:32:44 | 只看该作者
语文这潭水,深极了

从孩子的角度看过去,语文起个什么作用呢?

要理解在孩子自身,语文要起的作用,那就必须得知道,在小学,孩子的特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特点,不是表面上的一般般特点,得是本质上的,根子上的。
申爸呢,一直想把这种特点,描述清楚。可很难呐。孩子的本质的特点,是他在思维方面的特点。可是吧,这个事情,大申这个年龄,在思维上的特点,申爸可以感受得到.....隐隐约约地,若有若无地......那特点就应该在那里,应该跑不了;可是吧,申爸要去抓,去描述,那特点就马上化作虚无,从指间手缝中溜走了。不要说看的人不明白,写完了,连自己都摇头。
抓不住。
申爸努力了很多次,都不成功。
可是,要说清楚语文应该怎么起作用,起什么作用....甚或整个小学的教育,应该怎么办,不说清楚孩子的本质特点,那是肯定不行的。
不怪差不多没个小学的老师,都告诉家长:要根据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来教育孩子。可却没人给你说清楚,“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它到到底是什么。
等你的孩子“这个年龄段”过了,你知道你孩子“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是什么了,可也过去了,没什么可以做的了。

说清楚孩子的特点,语文怎么重要,家长该怎么教育,这些困难的事情,自己就清楚了。
这个什么,尽管困难,申爸还是得再努力一次,看说不说得清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70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05:11 , Processed in 0.117529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