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901#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5:01:00 | 只看该作者
嗯,宽爸说得是。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现在,宽爸是更容易读金庸,还是更容易读朱自清。

这就涉及到学校的教育。
要把眼界拉宽,看我们这个环境中,受到教育的状况和未受教育的状况,这很难。原因在于,你如果客观地分析,就会犯“政治上不正确”的毛病;不做客观地分析.....这样的分析很多。这分析有什么用呢?
我们找一个地方,米国,看它那里的情况,比较容易跳出这些窠臼。

米国是坦然接受文盲这说法的国度,他们也坦然接受社会有分层这个事实。这和我们这里完全不一样:我们这里是已经是这样了,但不承认。其实,不只是口头上不承认,在情感上,绝大多数人也是不承认的。我们这里说一个人是文盲,那是带有人格上的侮辱的味道的。
在美国,即使是大城市,经济发达,像纽约,也有布鲁克林区这样的城区,里面文盲成堆。这些文盲不识字,不能阅读。或者,他们能够读懂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标语,短语,但无法阅读更深更复杂的文字。文盲阅读尚且不能,遑论书写。文盲的共同特点,就是词汇量小。他们都说英语,这没问题,可是英语的词汇量得到十万左右,才能够像我们这样自如地阅读,文盲的词汇量,全加起来,三两万到头了。

米国是义务教育法执行得最彻底的国家之一。那些文盲,也会有小学的时候,也必须接受九年的义务教育。现在的问题是:那九年时间,他们干什么了?
英语是表音文字,这个,不像汉语。汉字是一种混合着表音和表意的文字,掌握起来非常困难。英语呢?只要能说,对这文本看起来,很快就能够读了。它那个单词,本身就能够表达出该怎么读。至少能够暗示出来。这有点儿像外国人说中文,他结结巴巴地说:“我昨...昨天非常高....”他想不起来“高”什么,“高兴”,你张口就可以给他接上。外国人很高兴,说:“啊,对,高兴.....”然后,接着往下说。
大申做他的英语阅读练习。遇到不认识的单词,跑过来问申爸:
___________is standing under the tree.
题里,要选择填空到横线上。
这个句子里面,其他的词大申都认识,除了standing。
申爸不告诉大申standing是什么意思,也不读给他听,而是用手指甲把别的字母都挡上,只露出s,让大申读。大申读/s/;然后,把tan留出来,让大申读。大申不知道怎么读,申爸就读/tæn/;最后,用指甲留出ding。这个大申知道怎么读。大申不等申爸问,就已经能读出来整个词[ˈstændɪŋ]了。读完了,转身就跑了。他不用申爸告诉他,这个词是“站立”的意思。他早已经知道 [ˈstænd],知道[ˈstænd]代表什么。他只是不认识“stand”,当然,更不认识“standing”了.........哦,顺便多说一些事情。孩子到了这个状态,英语的阅读就基本上差不多了。尽管他确实还不能阅读。什么状态呢?他已经从读音上,在整体上“学会”了三五千个单词。有意思的是,刚才那个题的题干里面涉及到的单词,大申除了“is”以外,在英语课上,从来都没学过。“tree”都没学过。申爸不知道他是在哪里,什么时候学会那些词的。这个情况,和汉语的识字,情形一样。单词是不用背的。孩子进入这个状态,他会“成群成群”地自己学会单词。注意,这里有一个很微妙的事件:大申把这道题做对了,答案是A. Fox。把答案放回句子里,是这样的Fox is standing under the tree.大申显然明白这句话里每一个词是什么意思,他显然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于是,申爸去问大申:“你刚才做题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大申张口就答:“Fox is standing under the tree.”申爸的意思是“用汉语说‘你刚才做题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于大申来讲,他已经准确地回答了申爸的问题。申爸一时没明白这一点,又问了一遍,大申不耐烦地同样的答案,又答了一遍。申爸一下子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改口,比较精确地问:“你刚才做题的那句话,用汉语说是什么意思?”大申一愣,下意识地问:“要翻译么?”申爸:“是,翻译。”大申吭哧瘪肚了半天,磕磕巴巴地说:“狐狸...狐狸站,站底下,那棵树。”大申说到这儿,如释重负,觉得回答完了问题。申爸继续要求:“你完整地把整句话翻译出来。”大申说:“狐狸站在树底下。”申爸继续问:“狐狸是以前站在树底下过,还是现在正在树底下站着,还是将要站在树底下?”大申不屑地说:“这还用问,当然是现在就在树底下站着。”申爸问:“你是怎么看出来这层意思的?”大申自信地答道:“这还用问!当然是现在。”没人教过大申语法,他是从文章中得知是“现在”的......

这就是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区别。表音文字,只要有一点提示,在文中,就能猜出那个单词。人类擅长干这个。
能够流利地说,于英语,就能够流利地阅读。
可那些黑人文盲,怎么就做不到呢?
[发帖际遇]: 大申爸 乐于助人,积极发帖,得到新儿教奖励 1 威望。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5:01:17 | 只看该作者
山东璐妈 发表于 2014-2-14 11:12
请教大申爸,我家小璐现在听哈利听到第三部了,经常问我想知道哈利波特长得什么样的,我说等你听完了咱们可 ...


给孩子英文的电影,第一部,试试吧。看孩子的反应再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3#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5:01:47 | 只看该作者
zhaiyali 发表于 2014-2-12 09:24
网上看到一篇关于国学的文章,里面有些申爸推荐过的听书,如《三国》,《西游记》,与历史有关的故事等等,求申爸指导:大申在听这些书的时候,是否发生过文章里的这些类似想法(关于为人处事、价值观,暴力血腥、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的说法与现在的冲突)。如果发生怎么解释呢? ...



这些观念,都是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事实。更重要的,这些观念对今天整个民族文化和文明,有深刻的影响。

应该怎么对待事实,就怎么对待这些观念就好了。至于说,如何对待事实,每个家长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那是另外的事情。

一般来讲,孩子看这些书的时候,不会去注意这些范畴。这些书里面,自有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地方在,他们自然地会被那些东西所吸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4#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5:02:40 | 只看该作者
千江一月 发表于 2014-2-11 09:56
为了吸引楠楠爱听书,我先是下了藏獒多吉的动画片。楠楠非常爱看。看了好几遍,很感动,眼泪汪汪的。不过这 ...


申爸个人觉得,对男孩子来说,《藏獒》是部不错的小说。
唯一不好点儿的地方,是有些地方有点儿血腥....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大申爸 头上,大申爸 赚了 2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5#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5:02:59 | 只看该作者
瑶瑶的妈妈 发表于 2014-2-15 13:08
所以我还是想不通申爸说的词汇是构建智力的基础,听小说怎么可能不听情节呢?乐趣何在?


瑶瑶妈妈着实点到根子上.....那么,瑶瑶妈妈能不能说说,听小说听情节的乐趣是到底何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6#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5:05:22 | 只看该作者
小河临窗 发表于 2014-2-11 14:07
因为担心孩子不当唤醒,到处看贴求安慰,无意中进入了申爸的高楼,爬了几天,心情跌宕起伏。
我娃:目 ...


其实呢,妈妈们都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到底是在听什么.....是感性的,还是知性的,是伴随的,还是情节的.....问题是,即便知道了,有能怎么样?
申爸的意思是说,区分这个,很困难....呵呵,你把脚伸到申爸的靴子里试试:你怎么能够单凭一个帖子里妈妈的几句话,就去判断孩子到底是个什么状态?况且,我们很难找到一些衡量标准,测度出每个孩子到底是感性的、知性的、伴随的、情节的....什么什么的,在听。
主要是吧,测度和区分这个,确实没什么用......当然,申爸是从实操的角度,而不是从别的什么角度来说的....作为适龄孩子的爸爸妈妈,他只需要知道:找一个长长的故事,一直在那里放,孩子自己就伴随聆听了,这就可以了。

当然,具体地给这些东西以定义,去研究,应该是一件有趣儿的事情。不过,申爸自己不感兴趣于这个。原因也很简单:作为聆听,引导孩子伴随聆听,在真的实实在在的教育孩子这个意义上,于申爸,已经是解决了的问题。
解决了的问题还要再去细抠,实在没意思。

申爸知道,有这种情况:有不少爸爸妈妈心里很矛盾。这些爸爸妈妈不想给孩子大量的资料去听,可又被伴随聆听这种说法打动了.....就一直纠缠。其实呢,申爸早说过,通向顶峰的路,不止一条。申爸只是说,伴随聆听,这条路肯定走得通,并且,只要给适龄孩子长长的故事在那里放,就能伴随聆听。爸爸妈妈如果不甘心走别人走的老路,完全可以自己去探索出另一条新路出来。申爸倒是很感兴趣于可能的新路是什么样子的......
嗯,那个什么,老路上到底应不应该这里上个坡,那里架座桥.....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不值得费心。

[发帖际遇]: 热情好客的 大申爸 花了 2 金币 请坛友去旅游,有想去的吗,快回帖吧!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7#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5:05:40 | 只看该作者
瑶瑶的妈妈 发表于 2014-2-15 14:14
申爸这段话总算和我一直想的吻合了。我之前就说过,听的细节不必过于纠结,就像孩子吃东西,只要吃的是 ...


嗯,瑶瑶妈妈不肯说听情节的乐趣具体何在....那,换一个话题。瑶瑶妈具体说说,你自己理解的“理解力”,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8#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5:07:04 | 只看该作者
瑶瑶妈的话头,先放在那儿。继续说“后来的”事情。

我们回过头来,再说朱自清。

像朱自清、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这些人,活得是很滋润的。
为什么呢?

有一次,申爸和一个朋友聊天儿。聊到书法。
他张嘴就说:“大申爸,大申几岁了?”
申爸告诉他,大申8岁了。
他下意识地说:“那得赶紧,让大申学书法!再晚了,就来不及了。”很激动的样子。
这没头没脑的,申爸实在不知道从何说起。
是的,学习书法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也不用这么着急激动啊。
原来,前两天,这位朋友在一位很著名的书法家的家里喝酒聊天儿。喝得高兴,聊得开心。到了傍晚,那书法家喝high了,就展纸弄墨,即席写了道德经中的几章。前后也就两袋烟的功夫。写完了,书法家很是得意于自己的这篇作品,自得之意溢于言表。他细心地题签钤记,让助理去装裱。朋友向助理打听,这幅字能值多少钱。“十几万吧。要是碰上识货的,三十万也是它。”
朋友吓了一跳:“我这辈子,第一次现场看到艺术家创作。”停了一下,他继续说:“你说,咱们累死累活地抢单子,做生意。三十万,得费多大劲才能签下单子?他们轻轻松松,写几下,半个小时不到,就三十万!”
很显然,这朋友是给刺激到了。不怪那么焦急地催申爸让大申学书法。

说正格的,那位书法家,他能够挣那么多的钱,根子上,是因为他能够提供某种稀缺的东西。这种东西稀缺,是因为没几个人能创作到他的那种程度。
他不过是掌握了某种能力,他利用这能力,创造出大家都需要,但没人能提供的产品而已。
朱自清、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这些人,也都有这能力。只不过,书法家是创作书法作品,他们是写散文而已。

申爸要说的,不是这个。
申爸要说的,是他们的最好的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得先说好:那位书法家,可不是随手写一幅字,就值“十几万”的,更不是想写一幅值“十几万”的字,就能写出来的。创作一幅好字,得先构思。这要很长时间。构思到一定程度,还得有一个契机,刺激他一下,他才能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把构思好的那幅字,白纸黑字地写出来。写出来,不过是个创作实现的过程。申爸那朋友碰巧了,撞到了书法家创作实现的那个过程了。
和一般的想象正相反:他们创作他们作品的过程,尤其是“实现创作”的阶段,是一个极其享受的过程。整个过程其本人都能够获得愉悦的体验。
我们读哈利,看金庸读琼瑶网上追写手,我们体验到愉悦。他们创作的愉悦,只能比这愉悦来得强,不会比这愉悦来得弱。

哈哈,那啥,干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了:自己愉悦轻松,就跟整天玩扑克看小说一样。
一个人,比如朱自清,他写文章,是怎么愉悦的呢?

清华园的荷塘,是朱自清“日日走过”的地方。在写《荷塘月色》之前,他是没想到要写一篇荷塘的文的。直到有一天,或许是一件小事触动了朱自清,他决定写一篇荷塘的文。荷塘,各种景色的。春天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夏晨薄雾中包裹着的一池清水;间或一两声布谷鸟的鸣叫;山雨欲来,黑云压城下的池塘;夏日正午烈日下面,乎乎地冒着热气的池塘,荷塘旁边临水廊柱上的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 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各种各样的景色,都可以写。但朱自清最终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

其实这个事儿吧,真实的情况可能确实就像朱自清说的,“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大晚上的,自己就去了。去了呢,在荷塘,看着眼中的美景,想把月下的荷塘写出来的冲动,一下子就来了。
注意:一个人有了一个想干什么的冲动,然后,真的就把这件事情干出来了,这是非常让人愉悦的体验。要是,这冲动和做成事情的时间间隔又非常短,愉悦上边就更叠加愉悦了。

然后呢?朱自清回到家里,动笔就写。他在荷塘边,有了写这荷塘的念头,头脑里就开始构思他的文了。把头脑中的构思出来的东西,变成文字,写在纸上,这也是一种让人愉悦的体验。
另一点:我们头脑中形成模糊的感受,把它清晰地写出来,这亦会给人带来愉悦的体验。人类的大脑应该有一种机制:模糊的感受到清晰的观念阐述描写记叙,这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会带给大脑自身无可名状的愉悦。
文,写完了。草稿有了。
朱自清开始修饰,润色这粗糙的草稿。
首先,是文的主题。这文,到底要表现什么呢?文以意贵。意应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体验,一些感受。其中,有这么一种:有时总会感到无端的淡淡的“不安定”,这“不安定”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自己也不知道。这“不安定”让自己无所求,无所欲。清净,却不安。在这“不安定”的心灵里望出去,整个的世界都是暗暗的,淡淡的.....可是,当在这淡淡情绪里,忽想到了点儿什么,自己的兴趣起来了,黯淡的世界就开始转成暖色的色调,变得有生气。
写这样的一种感受,肯定是值得的。

怎么做好这主题呢?朱自清就把江南采莲的事情,加到文的后边。这文,大略地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这主题是永恒的。因为人的这种无端的淡淡的感受,是恒有的。写这种感受,用那么少的字儿表现出来,《荷塘月色》算是登峰造极了。
其次,这文的音韵。采用连绵叠韵双声,这些音韵学上的技巧,朱自清自然之道得很熟很熟,他开始采用这些技巧,润色文字,让小文读起来,音韵叮当,自然流畅,朗朗上口。
再一点:我们明确知道的规则,我们运用它到我们的生活,一定会给人带来愉悦感。但这种愉悦感,强度比不上前面提到的。
文写好,润色好了,可以拿出去见人了。

朱自清把这文,抄送给叶圣陶、俞平伯、郑振铎、丰子恺他们。这些什么人?这些人,也都是能写出《荷塘月色》来的高手。他们自己写都写得出,这《荷塘月色》哪里好,自然一眼便望知的。于是,高手们的叫好声一片。
这个叫好,不是无知者的起哄。朱自清心里知道,自己的这篇文确实是好,这时候,得了从顶尖高手那里肯定,踌躇四顾,心满意足。
这种社会交往带来的愉悦感,是登峰造极了的。


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满是的过程都愉悦。那愉悦,可不是打打牌追追小说那样的愉悦程度能比。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发表了,第二天,就成为经典。只要有散文的集子,都要收,给学生看的课本,就要选.....这得给作者带来多少稿酬.....当然,那个时候,版权法还不通行,朱自清似乎没收到想象那多的稿酬。
当然,朱自清写这个《荷塘月色》,本也不是为了稿酬的。

现在,问题是,孩子们怎么也能写出《荷塘月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9#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5:08:15 | 只看该作者
嗯,这个事情,越来越纷繁复杂,大家相互间,快听不懂在讲什么了。
让我们退回到原点,看一下大图景:所有的岔路都是在哪里出现的,为什么会有岔路,怎么对待岔路。

当初,申爸第一次开始认真考虑大申的教育的时候....可以实操的一个人的教育的时候....申爸首先注意到的、想去抓的,是什么呢?
申爸的意思是说,你去看,你身边的人有多复杂,教育就有多复杂,并且更复杂。如果申爸住不住最根本,最关键的东西,随手抓挠到一件事,就抱定了这件事,想法子往前走,那肯定不会应对这纷繁复杂的好方式。
申爸曾留意到,只要说到大申的教育,在申爸自己的意图上,就会引起误解:申爸,你是不是想把大申培养成一个科学家?申爸,你是不是想把大申培养成一个学者?申爸,你是不是想让大申从政?申爸,你是不是想.........
申爸都不想。还不到想这些事情的时候,况且,这些事情,申爸总觉得不是父母该想的事情。这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这是一些职业。一个人可以糊口谋生的职业。
当然,生存是最重要的事情,教育孩子,不能不考虑孩子将来生存的能力。可是,在大申小的时候,总该有站在生存背后的更重要的事情可做。

这更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这个属性要强。它是一个人一生做任何事情的基础。
任何别的生物,在根子上,有什么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人知道在不同的环境下,怎么做能取得更好的结果。人在一个个体的生长期间内,就能适应环境。不仅适应,还能影响和改造环境。这件事情,别的生物都做不到。
从物种的角度看,谁都不得不承认,人这种生物,和其他的生物,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不反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连续统的观念,你就可以去比较....尽管在教育一个具体的孩子的时候,去做这种比较,感觉很奇怪.....比较的结果就是:人具有某种本质上的,根本性的属性。这属性,造成了人和其他生物界的根本不同。
申爸把人的这个属性,叫做“智力”。
”智力“是一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拿出来用的东西。

解决掉良好的智力建构的问题,就等于解决掉了孩子教育的绝大部分问题!因为,一个拥有良好智力的孩子,他一旦获得了这良好的智力,就好像孩子自己获得了一个好使的工具。这是一个万能工具,用它来做什么都好使。

在人类这个物种的每一个个体中,智力都是存在的。从对成人的观察上看,智力在人群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凡是取得了高成就的人,你去观察实际生活中的他,马上就会感觉到:这个人智力好,很好。
但是,智力好这件事情,你把整个人类作为一个样本来考察的时候,他仅仅发生在一个很小的样本中间。
一个事实提醒了申爸:没有人能够在别人成年之后,再大幅度地提升他的智力。
另外一个基本的假设,也提醒所有人:一个孩子,他出生的时候,应该具备获取良好智力的潜质。
申爸拿这两个条件去卡:一步一步地缩小年龄范围。
申爸发现,这个智力的形成,和一个很提别的年龄段有关。
总体来讲,这个年龄段涉及到孩子从五岁到整个小学年龄段。
这个过程很复杂,在这楼里,申爸说了很多很多具体的情节。这里不去再提它。

现在,我们知道,孩子在5.5-7.5这个年龄段内,建构起了他一生要用的智力基础。从教育手段的角度来看,伴随聆听是“已验证的”有效手段。
申爸的思路和在大申那里的实践,只是一个样板,一个参照,benchmark。要是别的爸爸妈妈没有整体的思路,孩子又适龄....可以参考,去做.....申爸当初,就希望自己也有这样一个benchmark,可惜没有.....有的爸爸妈妈有自己的思路,让我们来看,相对于benchmark,岔路是从哪里分岔出去的,为什么会这样分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0#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5:13:17 | 只看该作者
很多一流的学者,专注在英才教育这个领域研究探索。
总体上而言,这些学者的问题就和当初皮亚杰时代的问题一样:他们太关注于学术传承和在前辈的论著中寻章摘句。他们忽视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去跟踪一个实实在在的孩子。他们的研究领域,已经为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已经翻得差不多了。他们的领域需要新的事实加入进来,就如同当年皮亚杰观察他自己孩子做的那样。

不过,这些学者的思考,有很多很有见地的东西。
“灵活型专才”(adaptive expertise)和“熟练型专才”(routine expertise)就是他们提出的一种非常有见地的区分。
在生活中,我们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做什么像什么,只要有需要,他们自己乐意,他们很容易地就能深入到一个新的领域里面去。“学科”的限制,对他们来讲,是不存在的。在他们进入的每一个领域,他们都是专才,都取得良好的成果。
还有一些人,这些人的数量更多,他们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呼风唤雨。凡是涉及到他们的专长领域的事情,他们没有不知道的。在他们的专业领域,他们的表现出的博学、灵活和高水准,令人赞叹。
前一种人,英才教育的专家们称他们做灵活型专才;后一种人,英才教育的专家们称他们是熟练型专才。

先要认识到,不管是灵活型专才还是熟练性专才,都是好的,是需要的。以培养灵活型专才为目的的教育实践和以培养熟练型专才为目的的教育实践,都是合理的,值得肯定的诉求。

让我们回到主题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5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05:15 , Processed in 0.109813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