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891#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4:53:25 | 只看该作者
幸福临在 发表于 2014-2-7 13:26
申爸新年好!
说说我家的情况。
我们是从11月中旬开始听,按您的建议,从小喇叭开始,反反复复听了几遍, ...


问题出在《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这个片子申爸知道,特别不好.....到目前为止,申爸也说不清楚,这个好和不好,到底怎么区分。爸爸妈妈们给自己的宝宝选择别的申爸没有考察过的资料,申爸说不上....但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申爸考察过,这片子破坏孩子的那种“自在的状态”的效率特别高。
相比较而言,《蓝精灵》就不会。

选择什么影视资料给孩子,是一个特别微妙的事情。

把《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停掉,三四天之后,孩子那里的“挫败感”就会消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2#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4:53:53 | 只看该作者
米米爸爸 发表于 2014-2-7 17:15
这个话题想了很久。周围,网络上,少儿英语学习是热火朝天,各种方法培训班不计其数。反对者则声言,中国(甚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少儿英语培训市场,整个是一个大骗局(年市场额上千亿)。...



内个什么,介是米爸写的?赞一个。

马年第一帖,米爸就说英语的事情,看来,米爸确实在和英语较劲。
这一点,申爸一直不信。

英语每年的市场有千亿?申爸真的没关注过这个事情。米爸的视野宽,申爸的视野,在这个事情上,确实窄,汗呢。既然申爸没关注,自然不在这个角度看问题。

说说申爸在大申那里的想法吧。
孩子养到现在,相信爸爸妈妈们确实有感受:孩子是有天赋的。
掌握语言,就是孩子天赋能力之一。这个事情,和孩子生下来就会哭,一样是天赋来的。
于申爸而言,凡是天赋能够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不值得费劲巴拉地去思考,解决。要做的,只是想办法,找到天赋的钥匙,插进锁孔,轻轻地拧一下.......
就这么简单。
凡是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了的,效果都会适得其反。

什么是钥匙?
作为第二语言,开启这把锁的钥匙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孩子得自己想要从英语资料中提取信息。说白了,就是孩子自己想弄明白,是什么意思。这件事情呢,关键很微妙:孩子想弄明白动画片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可是,你不能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语言上来。
看上去,这和我们的常识相左。
我们都知道,一部红粉小猪,你不告诉孩子,小猪说的“hello”的意思是“你好”,不一句话一句话地告诉孩子,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孩子就不会知道整部动画片,说了个什么意思。
这是常识。
很可惜,我们的这个“常识”,是不对的。
大申掌握中文的过程,震撼了申爸:从来没有人告诉孩子,“你好”是你好的意思,打招呼,可是,大申自己就明白了,“你好”是你好的意思,打招呼。
这于大申,是自然的事情:自然,自己而然。他天生就是那个样子。
申爸需要利用这个“自然”。很显然,孩子的这种天赋能力,长大了,肯定是会消失不见的。可是,当初,申爸却并不着急。申爸断定:在孩子6-8岁这三年时间里,这个天赋肯定还在。
申爸没有让大申在上小学之前学习英语,这是原因之一。
更主要的原因,还真不在这里。
申爸的意图很明确,申爸要利用大申天赋的七个花瓣,生出足够多的七色花,交道大申手里。
解决智力问题。

可是,这个智力呢,它的建构的充分条件,肯定和英语没关。
简单论证一下:假设学习外语是建构起一个人良好的智力的必要条件,那么,在中国,在魏源翻译西方的著作之前,人们都不接触外语。那个时候的人,就不会有良好的智力出现了。事实显然不是这个样子的。故,外语不是关键。
既然外语不是关键,它于申爸培养大申的意图来讲,就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东西。尽管那个时候,申爸还不知道伴随聆听是建构智力的关键,可申爸不想让不相关的事情来干扰。大申一直到上了小学的那年的十月份,都没有学英语。
大申入学的时候,英语的基础是0。

顺便说一句,大申不具有典型意义。原因很简单,在申爸前面,没有申爸。申爸无法从前人那里接受指导,知道智力如何建构出来。当时,申爸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构智力这个核心问题。所有的枝节,无关大局的,统统砍掉不要。
这么说吧,假设说申爸家也有一个路路,申爸不会让路路在六岁五个月的时候,才接触英语。申爸会早早地让路路接触英语,因为接触英语,并不影响伴随聆听。
呵呵, 找到伴随聆听是建构智力的关键这件事情,和让孩子伴随聆听建构起良好的智力这件事情,是两件事情。当年,申爸和大申花了巨时间了精力,来干第一件事情。现在呢,后边的孩子有福了,不用费劲巴拉地弄第一件事情了。后边的孩子可以花比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弄好第二件事情就行了。
节约出来的时间干啥?“添花”呀。大申不过是块锦。白的,上面啥都没有;后来的孩子,等长到大申这么大,不但是锦,上面还有漂亮的花。

具体地说,钥匙的这个方面,其实就是英语视频。包括英语动画片,纪录片和电影。
我们这个时代,在教育孩子这个事情上,和以前的时代,有巨大的不同。这不同,就是随手即是的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想像一下,在1979年,当时,一个人要学英语,得到一盘转录了N次的《英语900句》磁带,弄个录音机,能模糊不清地听,就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了....
只要善用今天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孩子的学习,很容易。

我们得对孩子的语言天赋,有信心。这个信心表现在哪里?把《红粉小猪》打开,让孩子自己去看,去听,他自己就把英语学会了。
任何去“教”,去解释,去考核的努力,都会适得其反。

申爸说说,大申现在的英语,到了什么程度吧。
在Magic Tree House这种层面的有声故事.....Magic Tree House是米国针对10岁的孩子,给他们自主阅读的材料.....大申“能听懂”。
这个“听懂”,无法考核。就如同,你对一个三岁的孩子,你知道他能听懂你说的话,但是,你无法考核孩子的理解到底到了一个什么程度,一样.....当然,对一个三岁的孩子,你肯定知道,肯定有些话,他“听不懂”,可是,就具体的某一句话,你真的无法知道孩子到底是“懂”还是“不懂”。
申爸确实需要知道,大申的英语到了一个什么水平。
怎么办呢?
有办法。
大申喜欢汉语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听了很多很多遍了。
大申喜欢这个故事,反复听,乐此不疲。
既然喜欢这个故事,那就把这个故事变成英文的,申爸给大申听。
这个名著呢,让孩子接触这个东西,有莫大的好处。其中一个,就是资料的丰富性。名著的相关资料,特别多。
Rubinson Crusoe,有简易读物,有相对应的有声书。这有声书呢,还有各种不同级别的。有针对600个单词的有声书,有针对3000个单词的有声书,有针对6000个单词的有声书。还有原著朗读。
大申听说要听《鲁滨逊漂流记》,很高兴。申爸就放600单词的给他听。大申兴致勃勃地听。“这太简单了,一转眼就结束了。”听完了,申爸问大申“听懂了吗”,大申评价道。
这没关系,放3000单词的。
大申说听懂了。
再放6000单词的,听了一上午。
大申说听懂了。
放原著朗读。
大申听说这是“最高水平的《鲁滨逊漂流记》”,就兴致勃勃地坐在沙发上,认真地专注地听了十分钟。过了十分钟,大申找本书,一边看一边听。
在间歇的时候,申爸渴望地问大申“听懂了吗”,大申点点头,又轻轻地摇摇头。很迟疑的眼光。
听了几个小时,大申忽然起身,把Nano关了。
申爸:“你怎么不听了?”
大申:“没意思,我想听《神秘岛》了。”
申爸:“你不是最喜欢听《鲁滨逊漂流记》吗?怎么觉得没意思?”
大申的回答让人匪夷所思:“这个Rubinson Crusoe,老是断断续续的,讲一会儿,就不讲了。没意思。”
不对啊,三个多小时了,Nano一直在不间断地播放Rubinson Crusoe,大申一直坐在沙发上,看他的书。怎么会“讲一会儿,就不讲了”呢?

这是大申到目前为止,最精确地描述他听英语的时候,自己的主观感受的话。
我们来分析一下,大申这话是什么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3#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4:54:41 | 只看该作者
它这个英语吧,对于小孩子来说,把天赋考虑进去,简单。
英语呢,不过是大餐前的开胃小菜。
数学和语文才是大席里边儿的主菜。
这个什么,申爸已经解决了大申英语的问题,似乎,就不重要了。
可是吧,米爸把申爸的思绪勾起来了......这个英语,似乎也还有好多需要说的东西。这些东西,于申爸,被现在考虑的数学和语文比下去了,觉得没啥可说的......其实,不是这样的。确实有很多细节的事情,得说说清楚。

申爸正在琢磨郑振铎.....还是提不起兴致说这些。
还是把主要的说说吧。细节的东西,等以后再细说。

解读大申这个话。
美言妈说Magic Tree House在米国,其实是八九岁孩子读的东西。
大申也看Magic Tree House,美言呢,也看。不过,他们两个的看,不一样。
大申只能看他跟Tony学过的那些本。其他的,他就只能听,不看。“看不懂,”大申说。
美言不同。美言根本就没学过,拿过哪本,都能看。
美言是真看,大申是假看。

美言看完了,肯定能说出书中的内容。是繁是简,详细还是粗略,用英语说还是用中文说,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美言能说。
大申不能说。大申除对自己学过的书说自己“看懂了”,没学过的说自己“看不懂”,其他的,什么都说不上来。
这种状态,申爸没经历的时候,会感觉很奇怪:孩子怎么会连书中的人名,书里的主要内容都说不上来呢?看完了Dinosaurs before Dark,书中有个小男孩儿,叫Jack,有个小女孩儿,教Annie,他们去看恐龙了。这总能说上来吧?
不能。
真实的情况是,大申确实不能。
他只能说,自己“看懂了”。其他的,什么都说不上来。
这是事实。和奇不奇怪没关系。奇怪也是事实,不奇怪,也是事实。

分析一下大申这句话,就知道为什么了。
我们知道,我们有感受。我们知道,我们有自己捕捉不到的感受。可是,尽管不能捕捉到,但是感受是存在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有了感受和一点儿感受也没有,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我们知道,我们捕捉到了某种感受。可是,捕捉到了是捕捉到了,我们无法把它表达出来。能不能表达,把它说出来是一回事,我们捕捉到了那种感受,是另一个回事。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我们知道,我们表达了某种感受。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倾诉出来,也可以是写出来。倾诉得不到对方的共鸣,写出来没人看得懂,这都可能,但这都没有关系。共不共鸣看不看得懂,是别人的事情;共不共鸣看不看得懂和自己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这很微妙。
这很重要。

让我们来看:大申听了Magic Tree House,完全没有感受,是一回事;大申听了Magic Tree House,自己有了感受,是另一回事。从大申的话儿来看,大申显然听了Magic Tree House,有了感受。这是毋庸置疑的。要是大申没感受,他根本不会去听;
现在,大申捕捉到自己的感受了吗?
这是一个问题。
从大申对Magic Tree House的反馈看,大申没有。
让我们来看大申对Rubinson Crusoe的反应。
显然,大申捕捉到600词的Rubinson Crusoe带给他的感受了。并且,申爸笃定,大申能够说出....不管是用汉语,还是用不大好使的英语,都行.....他自己听600词的Rubinson Crusoe时的感受;
对于3000词和6000词的Rubinson Crusoe,大申捕捉到聆听时的感受了吗?申爸不确定......或者,大申听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试图去捕捉那些感受。他仅仅满足于“肯定有感受”,就得了。大申听三、六千词的Rubinson Crusoe,他肯定有感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现在,问题是原著。
..........
[发帖际遇]: 大申爸 捡到的钱包找到了失主,获得新儿教奖励 1 威望,恭喜啦!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4#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4:55:09 | 只看该作者
大申对听原著的评价:“这个Rubinson Crusoe,老是断断续续的,讲一会儿,就不讲了。没意思。”
这句话太宝贵了,透露了很多信息。
在大申看来,最重要的一点,他听的,肯定是《鲁滨逊漂流记》。大申知道是,听起来也是,大申才会去听。
鲁滨逊漂流记是十八世纪早期写的。那个时候,英语的语法和现在的英语语法,有不少不同的地方。特别是,十八世纪的英语用词,和现在不同。对于大申来讲.....大申现在聆听的时候,应该掌握了3000个的词汇,申爸猜。可这3000个词汇,相当一部分,是专有名词和现代科学词汇,比如DVD、Laser、Ultraviolet rays、Mammal、Black Hole、A-bomb、H-bomb、Archaeopteryx 、Nazi、UN、US、Lenovo、Samsung这些。大申的英语主要是在日常接触中学会的,不是学自专业的语言课本。这些流行的词,他会了,他看腾讯里的英语八卦新闻没问题、看BBC的纪录片没问题。可是,听Rubinson Crusoe,这些词汇对他一点儿帮助都没有....就是说,听原著,大申会遇到很多词汇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当大申对一个主题感兴趣,去听。可听的时候,他遇到很多词汇的障碍,这时候,在大申感觉世界里,他听到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想像一下,在灿烂的阳光里,有一个小黑屋子。除了在屋子的一面墙上,有一些小孔,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以外,屋子里面全黑。你站在屋子里,往外面看。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就好像一幅画,你可以看到一些细节,但细节和细节之间,是一片漆黑。
或者反过来说,一片漆黑中透露出少许的星星点点的局部。每个局部很清晰,但拼不成一幅完整的景色。

这就是大申在那个小屋子里所看到的。现在,说说申爸所看到的是什么样子的。
申爸近视。申爸摘掉眼镜,走进那个小屋子。申爸瞪大眼睛看,看到的是什么景象?申爸看到的是黑色的背景上一块块亮斑,里面影影绰绰有些什么东西。有些斑暗一些,有些斑亮一些,这是因为有些孔大一些,有些孔小一些。
这些明明暗暗的斑,对申爸没意义,除非申爸看清楚那些影影绰绰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那些星星点点的局部,对大申有意义。大申看到的,是一个个清晰局部。
申爸要的,就是这个。小孩子学英语,他天然地看“清晰的局部”,除非引导错了,才会变成亮斑。
随着掌握的词汇量的增加,大申眼前的孔,数量会加多,面积会增大,直到一个临界点,大申能够把看到的拼凑成一幅完整的景色。
这时,大申就彻底掌握英语了。

在大申表述中,最生动的是,大申认为Rubinson Crusoe是“断断续续”的。Nano肯定是一直在播放,没停过。大申的表述,很形象:清晰的景色和清晰的景色之间的什么都没有。
这是一种微妙的移觉现象:如果大申先听一段他根本没接触过的词汇,大申完全没感受;接着的一段,完全由大申已经掌握的词汇构成,这段,大申完全听懂了。听这两段,让大申形成了某一种感受;要是先听到的那一段,干脆停播。等到第二段,再开始播。这样,大申形成了另一种感受。于大申,这两种感受,完全一样。这时,大申的“断断续续”的主观描述,就一点不奇怪了。
断断续续的东西,听起来自然没意思。

对于成人,在正常情况下,我们都知道英语故事是否在播放;我们能清晰地分辨,一句话,里面有个关键词没有听懂,而句子的其它部分,每个单词我们都知道我们“知道”,我们也知道,那个生词妨害了我们听懂那句话.....
我们的大脑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来处理这些没用的信息。我们意识到有一个生词的时候,一分心,下面好几句话,就听不懂了。
大申不然。
大申的小脑袋不去处理任何和提取故事的意义没关的信息。大申不关心词....不管是生词还是熟词....也不关心句子....大申根本不管“这句话是不是听懂了”.....大申小脑袋只做一件事:提取意义。
就和大申的阅读是同样的情形。

现在,问题来了:大申的小脑袋,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5#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4:55:27 | 只看该作者
天上下雨,地上流水。
我们来看下雨。
夏天,下雨。
在农村,土地,地上坑坑洼洼,到处是土。土面。
不是城里的水门汀地面哈。

天阴了,雨点开始掉下来。
眼前干燥的土面上,掉上了第一滴雨点。
一个雨点,砸到干热土面上,渐出一小圈小水滴。土面被砸出一个小坑。大雨点的水,马上被干土吸收,缩成一个土球。那圈小水滴,也各自缩成一圈小土球。
白花花的土地上形成了一小圈黑色的小泥球。

雨在不断地下,越下越大,雨点密集地从天上掉下来。地上的小坑越来越多。干土被雨水浸润,干气渐渐退尽,再掉下来的雨点,形不成土球,而是砸一下,泛上一些水,湿润润的。
干土地覆盖了一层湿润的土层。
这时候,要是雨停了,过一会,太阳出来,土地表面就盖了一层干硬的土,你可以把它揭下来,就像初冬早上河面上的冰层一样。土层下面,还是没有吸到雨水的干燥的土。

雨继续下。
地表已经看不到干土了。四周都是水汽,温度降下来,不干也不热了。
大滴大滴的雨点,狂暴地砸在湿润的地面上,溅起的小泥点拥拥挤挤地乱窜。
在倾斜一点的地方,开始有泥流在滚动。
底下还有干土,滚动的泥流滚不多远,就停下了。

雨继续下。
地上越来越湿。
滚动的泥流越来越多,滚动的距离越来越远,滚动着的泥也越来越稀。
终于,有一条泥水,开始向低洼处流淌。
越来越多的泥水想低洼处汇集,低洼的地方满了。泥水溢出来,向更低洼的地方流淌。
雨越下越大。现在,雨点砸到地面上,溅起的是水滴,不是泥了。
一片白茫茫的水的世界。

泥水形成小溪,匆匆忙忙地往村外的河里流。
雨还是没停。
地上已经不是小溪,而是一片大水,水底夹杂着些泥沙,浩浩荡荡地往村外的河里涌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6#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4:55:43 | 只看该作者
枯藤古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22个字,加上两个逗号,两个句号。
你从这26个符号里面,感觉到了什么?
这是一幅清冷的画面。深秋,也许是冬季的黄昏,空气冷冽,天气明净.....还有一个凄苦的人......

内什么,美言妈找个米国朋友,同样把这26个符号给他看,问他,感觉到了什么?
一些难懂的中国字,仅此而已。

“昏鸦”是两个符号,文字符号。
“hūn yā”也是两个符号,声音符号。
“昏鸦”这两个文字符号在美言妈的米国朋友看来,代表“两个难懂的中国字”;
“昏鸦”这两个文字符号在申爸看来,代表着......这个很复杂。
申爸看到“昏鸦”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黄昏,太阳已经落山了。昏蓝的天空很明净,西边一抹红晕。东南边,归巢的乌鸦无精打采地向西北飞着。一个个黑黢黢的影子。
接着呢?申爸感到了什么.....乌鸦不是好鸟儿,代表着灾祸;黄昏也不像清晨那样,带给人清新的同时,也把希望送来。
黄昏感觉不好,乌鸦更加难堪。
看到这两个倒霉的字,心里即便不是马上感到清冷惆怅伤感悲哀凄凉冷清黯淡沮丧,至少跟热烈活泼奔放火热高昂激烈奋发不沾边。

同样是“昏鸦”这两个符号,在米国人那里,和在申爸这里,代表着完全不同的东西。
现在,问题是,在申爸这里,“昏鸦”这两个符号所代表的那些东西,是怎么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7#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4:56:00 | 只看该作者
内什么,介玩意儿写起来可真费劲啊。

接着写吧。
孩子经历过无数的黄昏。
黄昏的所有景象,都被孩子存贮在小脑袋里面。太阳在西边红色的霞天色渐渐黯淡夏天的黄昏天气不那么热冬天的黄昏天气更加冷影影绰绰的人影捉迷藏大声数数数到了就开抓黑洞洞的门洞里可能藏着的妖怪......
以后,当环境中出现了这里任何一个景象的时候,它就可能激活孩子存储在大脑中的这些所有这些景象。可是,得有个条件。
这个条件是什么呢?
这个条件是:太阳在西边红色的霞天色渐渐黯淡夏天的黄昏天气不那么热冬天的黄昏天气更加冷影影绰绰的人影捉迷藏大声数数数到了就开抓黑洞洞的门洞里可能藏着的妖怪.......这里的每一个景象,都必须和一个什么东西联系起来。
这个东西,最常见的就是一些个固定的音节。
假如这些个音节,听起来是[huáng hūn]。
嗯,[huáng hūn],这只不过是三个音节而已,它本身看不出什么别的具体的意义。
它的具体意义来自“太阳在西边”有人说这是[huáng hūn];“西边红色的霞”有人说这是[huáng hūn];“天色渐渐黯淡”有人说这是[huáng hūn];“夏天的黄昏天气不那么热冬天的黄昏天气更加冷影影绰绰的人影捉迷藏大声数数数到了就开抓黑洞洞的门洞里可能藏着的妖怪”有人说这都是[huáng hūn]。后来,孩子长大些了,能认识钟表了,有人指着钟表告诉孩子说“像这样,时针指向6点,分针指向12点。这就代表[huáng hūn]。
有一个人,一百年前,他在某一个深秋的黄昏的时候,吃吃地想了某个件事情,入神地想。想着想着,自己不觉吃吃地笑了。当他回过神儿来,感觉到自己在吃吃地笑,才警觉,闭口不笑了。这可是不常有的事情。这件特别的事情被大脑记住,存储起来。这件事情,于他,也和[huáng hūn]联系在一起。

我们发现,[huáng hūn]是个抽象的东西!
它本身没有任何意思。它就是一个代表,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所代表的,不过是我们头脑中形成的那些印象而已。
这个[huáng hūn]有什么用呢?它很有用。
当孩子在生活中再遇到和[huáng hūn]有关的景象的时候,他的小脑袋自动把那新景象存储起来,并且索引到[huáng hūn]名下。再以后,一旦这个新景象出现,大脑就把存储起来的景象唤醒,同时,也试图去把所有的索引在[huáng hūn]下面,存储在小脑袋中的其他的[huáng hūn]景象唤醒。
这种直接的体验,我们不妨称它做第一情景。

昏鸦这个东西,要是孩子没有见到过一只乌鸦,他是想象不出是一种什么东西的。
一个孩子,他在家门口的秃柳树上,看到一只大鸟,黑色的羽毛,随随便便地披在身上,不光滑也不紧凑,没精打采的样子,一幅落魄像。这种长着一个大嘴的鸟,叫[wū yā]。
这个孩子很幸运,在第一情景中,直观地感觉到了[wū yā]是个什么东西。
乌鸦这种鸟,尽管分布广泛,但不是每个孩子都看到过真乌鸦的。就像每个孩子都知道狐狸是种什么兽,但很少有孩子见过真的狐狸是什么样子的一样。
这些个孩子,是怎么知道的乌鸦呢?看书。
在《伊索寓言》的绘本上,那个傻乎乎地唱歌的大黑鸟,叫[wū yā]。
这种透过图画得来的体验,我们不妨称它做第二情景。

第二情景不止是图画。照片和视频,都是第二情景。不管是图画也好,照片也好,视频也好,都不是“真的”。从真的得来的直观体验,是第一情景;从不是真的得来的直观体验,都是第二情景。

第一情景和第二情景有什么不同?有不同。前者是互动的,后者是单向的。
可是,不管第一情景还是第二情景,都会让孩子形成印象,都能让孩子把印象和某个用于索引的音节联系起来。

先说到这儿,暂留一下,顺手回答米爸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8#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4:57:2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一代人,当时学习第一外语的时候,很少有足够丰富的高质量的第二情景的资料。
但现在不同了。互联网让第二情景的外语学习资料,触手可及。

不管是“第一”还是“第二”,既然是外语,你就别想有第一情景。
有爸爸妈妈不服气这个,就试图给孩子第一情景。当然不能到伦敦或者纽约去,就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也会英语的便利,尽量和孩子用英语交流。
这没啥不好的。
可是,很费劲。
申爸是一个能偷懒绝不费劲去刻意硬做的人。教育大申也是一样滴。
当我们知道了第一情景和第二情景的区分,理解了第一情景和第二情景的不同,我们可以利用第二情景,让孩子学习外语。

你知道的,没有人一开始就给孩子听英语的音频。
这没有用。
但是,可以给孩子看视频。英语的视频。
一开始的时候,外语音频是不能建立起任何直观的体验的。只有外语视频可以。
孩子呢,他的表现,很有意思。很“配合”。

孩子不管你给他看的动画片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只要是动画片,他就看,兴致勃勃地看。
假如,一个还在,从没接触过英语。
他第一次这样兴致勃勃地看英语动画片的时候,他理解吗?
他理解。
小孩子,他的小脑筋,主要忙的事情,和我们大人是不一样的。

孩子的小脑筋忙着存储景象,建索引。
当Bomb Smurf把Bomb Gift Box送给Baby Smurf,Baby Smurf抱着漂亮的礼物盒子,满脸幸福地奶声奶气地说“I'm happy”的时候,孩子小脑袋把收到一个漂亮的礼物盒子的情景,和“['hæpi]”这两个音节联系起来,并把这情景索引到['hæpi]这两个音节上面。
这个过程和孩子掌握汉语的过程,一模一样,没什么特别。孩子自己确实也不去区分自己听的是汉语英语德语法语。在存储、索引这种基本的神经生理活动的层面上来看,语言就是语言,没有任何区别。
区别是孩子渐渐长大,才出现的事情。是后来的事情。

注意,这个时候,孩子的小脑袋里已经有大量的索引到[xìngfú]这两个音节上的情景了。['hæpi]和[xìngfú]有什么关系呢?处理这个关系非常重要,也很微妙。这是钥匙的另外一面。后面再详细说。

反正,对孩子来说,这就是“理解”。小脑袋做这种存储、索引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
一个人,对自己接触的东西,“理解”了,那实在是兴致勃勃。你不让他干,都不行。
基于理解的做,是最有效率的做。

这种存储、去和某个音节索引的过程,是人类的天赋能力。人类掌握语言的能力,其核心,就是这个。
这种天赋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减的。
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的小脑袋就不再乐于去做这种存储、索引的过程了。
孩子不去这么“理解”了。新的“理解”方式取代了旧的“理解”方式。

学习外语,要看视频。利用孩子的天赋语言能力,自然是在一个适当的起始点开始,最好。

这个起始点在哪里?5.5岁。
申爸这样认为。

这个,内什么,从实操的层面看,学英语这件事情,灰常简单。孩子到了5.5岁,你就把Smurfs拿来,每天让孩子看一个小时。天天看,英语的动画片看到9岁,那种掌握语言的天赋能力衰竭得差不多的时候,孩子自己就在第二情景中,掌握了英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9#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4:57:52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晚上。
Nano在播朱自清散文《匆匆》的朗诵。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大申在和申爸一起,准备同学聚会。高兴起来了,就说:“这个散文我听过....”接着,不等申爸应和,就自顾自地伴随着,也朗诵起来:“....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0#
 楼主| 发表于 2015-9-6 14:59:26 | 只看该作者
嗯,朱自清的这个《匆匆》。
有很多的角度来看这个《匆匆》。先说朱自清。他写这个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朱自清在当代文学史上,那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朱自清的散文厉害。

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他们的散文,也厉害。我们把朱自清的散文和他们三位的散文,摆在一处,能看出点儿什么呢?
有共同点。比如说吧,他们的用词都精准,他们都很能捕捉细微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他们都能找到有表现力的词句,抓到有本质的特征,把那种刹那间里产生的细微到寂灭的心理状态,摹写出来,让曾经有过类似心理体验的人,一下子就把潜藏在意识深处的体验激活了。当然啦,最主要的,他们的散文都浑然天成,不做作。一个人,可以不喜欢他们的散文,不去读;但是,不会因为做作而不去读。
这一点,把峻青啊,杨朔啊的散文也摆上来,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了。
读他们四位的散文,人们不会怀疑,那里面写的,都曾经是他们的头脑里想过的,他们的眼里看到过的,他们的心里体验过的。
他们知道他们想表现什么。他们所要表现的,是他们可以做到的;峻青、杨朔他们的文,也都曾经是他们的头脑里想过的,他们的眼里看到过的.....这一点有些疑问,在他们不同的文中,他们写的是他们头脑想像出的,他们希望他们的眼里看到的......特别是,他们知道他们所要表现的,不是他们所能达到的。但是,应该是他们希望自己能够达到。不管怎么说,他们怂恿读者去达到。

不同的地方,也有。朱自清的文,修改,雕琢。那三位呢?周作人的文,是修改的,可梁实秋,尤其是林语堂,写他们的那些散文,跟申爸在这里写东西差不多,直接从头脑里流淌出来,写到纸上,完事。顶多改改错别字。朱自清的文,要真像林语堂一样,是从头脑中流淌出来的原汁,那他的头简直就不是人类的头。朱自清肯定是每个句,每个字,每个标点,每个符号都精心琢磨过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那种的。
难能可贵的,朱自清的散文,尽管雕琢,但还质朴,还纯真。好比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的那棵长着蝈蝈的白菜。那白菜和蝈蝈,一看就是假的,可一点儿不影响这玉雕的质朴,纯真:越看越质朴,越看越纯真。这是种境界,艺术的境界。俞平伯先生的散文,也有雕琢的。可是,俞先生的散文,雕琢过的,雕琢得不好,读起来变了形。倒是俞先生一些不事雕琢的散文,读起来清新喜人。

朱自清擅描写。小说家都擅描写,比如沈从文。这个不去说它。以散文见长的人里面,能把描写描写到朱自清的水准的,只有周国平了。描写这件事情,你把它说穿了,它是抓特征的一种能力。
你不管描写自然景物也好,描写心理活动也好,描写静物也好,描写熙熙攘攘的市井中人的穿梭活动也好,你的文,都不是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写下来的。你的文是你回到家里去以后,伏在书房的书桌上写下来的。在你写这文的时候,你面对的,观察的,体会的,琢磨的,不是那个荷塘,不是自己的父亲笨拙地把桔子倒在月台上,不是潭柘寺熙来人往的香客。你面对的,是自己头脑中的印象。
描写的能力是从自己头脑中的印象中抓取本质特征的能力。

申爸这样来写朱自清、周作人、俞平伯、沈从文、林语堂、峻青、杨朔他们的文,大家很习惯的。一提到这些人的文,那就是语文课,课文,范例,分析。
似乎,这些人的文,本来就应该这么来阅读,这么来欣赏,这么来说的。
但,这是谁规定的?

你还记得你怎么读金庸吗?你怎么读琼瑶么?你怎么读哈利么?你怎么读玄幻,怎么读穿越么?
为什么,他们这些人的文,不能这么读呢?
申爸从来没想过,这些经典的范文,竟然可以像读玄幻、穿越一样读。
可是,申爸没想过是没想过,大申,就是这么读的。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大申爸 头上,大申爸 赚了 3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9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0 05:15 , Processed in 0.153082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