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大申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 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271#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13:31:26 | 只看该作者
阳阳妈2010:
说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越是本能的东西,越没有法子调整。 ...



在孩子小的时候,错过了,都很难调整。
这一点,申爸一开始就清楚。只不过,申爸只是盯住几个关键的东西,不要错过。剩下小来小去的事情,随它去吧。

你什么都想拿,那你最后就什么也拿不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2#
 楼主| 发表于 2015-4-25 10:46:02 | 只看该作者
曦牛 :
看了这段,我想起10月国庆前,女儿幼儿园开了个家长会,家长会结束后,幼儿园请了一个育儿专家做育儿培 ...



有些伪专家是很坑人的。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说孩子进入小学之前,要认识1200个字。这是不靠谱的事情。教育部明文规定在幼儿教育阶段,不宜教授幼儿识字。

如果孩子已经识了字,取决于家长的想法。要想在游戏中,让孩子认识更多的字,那就认,不必有什么负担。申爸认为,对应于孩子强大的认知能力,孩子认识些字,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从申爸在大申班级观察的结果来看,即便孩子学前认识了很多字,不到小学二年级的下学期,孩子也不会主动去自主阅读的。
小孩子认识了很多字,对上学之后,考试成绩有好处。这是一定的。
也就是说,让孩子在学前认字,一般不会带来主动性自主阅读时间的提前,但对入学后的语文考试成绩有好处。

于申爸自己。申爸没让大申在学前认字。没有让大申认字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的。站在小学三年级往回看:
如果学前认字,肯定会花孩子相当一部分时间(如果幼儿园教认字,另当别论),这部分时间可以让孩子从事更有价值的活动。这是提前认字孩子的机会成本;
到了三年级,学前认字的孩子的识字量和不认字的孩子识字量,就拉齐了。这是最终的结果;
学前不认字的孩子,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学会认那些字;
不只是学会认那些字,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在课堂上学会知识的方法。这是学前不认字的好处;
学前认字的孩子,上学后考试成绩会更好一些。这是学前认字的好处;
学前认字的孩子,进入主动自主阅读的时间要早于学前不认字的孩子几个月。这是学前认字的好处;
学前不认字,把时间节省下来,放在聆听,增长词汇,建构智力上。孩子一开始自主阅读,阅读水平就非常高。这是不认字的好处。
分析完,申爸决定不让大申在学前认字。

这是申爸自己的分析,可以供同样面临学前认字问题的家长参考。

[发帖际遇]: 大申爸 乐于助人,积极发帖,得到新儿教奖励 1 威望。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0:13:34 | 只看该作者
黑森林蛋糕 :
“只看作者”看了两天才看到最后,而且还没有结局,
我的胃口被吊的啊
LZ发散的讲了那么多,确实令人受益匪浅,
一会让人觉得要绷紧自己做点什么,一会又让人觉得放松放松,不要着急紧张.....
可是,真心想看到最后的谜底 ...



不断有妈妈在问:结论呢?没有结论。

确实如此。
申爸编织了很多线索,可都没有结论。
本来,申爸是想写结论的。可是,后来,改主意了。

改主意的原因,很简单。
弗赖登塔尔是这么说的:“人们长期认为把一个领域研究的基本结果教给学生是最为明智的做法,然而,现在许多人则相信:这些基本结果的重要性取决于是否是学生自己发现它们的。”

申爸写这么多东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这些东西能产生效果。
这效果就是:让更多孩子具备良好的智力。
智力啊,这个东西.....多好的东西啊!

所以呢,这回,咱们调过来!
以前,是申爸写,妈妈读,评论。现在,由大家写,申爸读,评论。大家写,大家读,大家评论。

妈妈有什么感觉,就怎么写。感觉是不会错的。感觉永远是对的。
至于说线索,“缺少的结论”的线索,都在美言妈和米爸的帖子里,特别是在申爸和美言妈对答的评论里面。
欢迎妈妈们写。写出来的东西,没有对错。

申爸呢?两次的调查还没给评论呢。申爸写调查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4#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0:14:2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读书的回馈的回馈:“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米爸开了一个帖子,讨论“为什么要上学。”
米爸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题目。
本来,申爸想在那里和米爸讨论“为什么要上学”。都写了一大堆了。可是,就在发帖之前,申爸发现,米爸的楼吸引了一些特殊的人物。那些人物思维也非常活跃,可他们和这里活跃的妈妈们有一个最大的不同:这里的妈妈们思考的根本动机是为了做,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里很多人的根本动机是为了....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反正,和真正教育好一个实实在在的有血有肉的孩子,没有什么关系。只有米爸在为根本动机在努力,可惜,好像效果并不显著。
为了节约时间,多填几个坑起见,申爸决定不把话放在米爸的帖子里......要不然,申爸会有花很多的口舌去争辩,肯定也不会有任何结果,白花好多时间。浪费。申爸决定把东西放在这里。

不过呢,这个引子,很重要。我们可以借此,引入两个的名词:“为了赢的思考者”和“为了做的思考者”。
据申爸判断,米爸吸引来的那些人物,很多是“为了赢的思考者”。这是申爸不去辩论的原因。申爸总是赢的。最后,申爸赢了,为了赢的思考者全走了....他们输了么.....申爸赢了,有什么价值么?
和“为了赢的思考者”比,“为了做的思考者”不一样。所有“为了做的思考者”,最后总是赢。为什么呢?客观的现实就是现实,它是客观的,总能认识到的。如果一个“为了做的思考者”原来想错了,在辩论中,意识到自己想的和客观的事实不一样,那就改呗。随口说一句:“哦,我原来想的不对。”就完事了。他的根本动机是找一条正确的路,把最后的事情做对。只要路找对了,管它路上的观点是从哪儿来的。那些观点本不重要,路重要。顺着找到的路,把孩子教育好重要。
除了这些重要的,别的都是浮云。
所以,你只要是抱着“教育好我的孩子”的目的,发帖讨论,那最终赢的,总是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0:15:19 | 只看该作者
molingyd :
现在关于反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言论铺天盖地,就和支持的一样多了,说人生是马拉松,可是马拉松就真的比赢在起跑线上轻松吗?“赢在起跑线上”也可以理解为在早期,在关键期,在对的时期给予孩子对的东西,那后期一定的更轻松不论是对父母还是孩子。当然这个对的时期,对的东西,没几个人能把握。于是不得不对申爸的思考和实践致敬一下。 ...



有了这个工具,顺手,把朵拉妈的这个问题回答了。
在“为了赢的思考者”和“为了做的思考者”那里,这个“赢”的定义不一样。
“为了赢的思考者”潜意识里面,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好,自己的育儿观念对了,这就是“赢”。
“为了做的思考者”潜意识里面,自己和孩子找到了成长的正确的道路,沿着正确的道路去走,就是“赢”。

这样的话,“为了做的思考者”最后总是“赢”的。因为“路”就摆在哪儿,总能认清,找到;
“为了赢的思考者”最后总是“输”的。因为不会有任何一个人,一开始,他的观念总是对的;不会有任何一个孩子,在各各方面同别的孩子去比,都是好的。

“赢在起跑线上”。大小妈妈说得一针见血:这个命题本身有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6#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0:17:08 | 只看该作者
有些兴趣是天生的,本能在起作用。仔细看看妈妈们对于自己早期读书生活的回忆。我们可以发现: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强烈渴望或者说兴趣,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必然。只要读的书不被娱乐所占据,就是后期良好发展的基础。 在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反应困苦的农村,父母不识字,也不认为孩子读书有什么好处,打着骂着不让看书,去放牛割草下地干活,可孩子自己却非找书读不可的例子。这种情况下,就和情绪没关系。申爸要抓的,就是这些“必然”,大道。不管家庭怎么样,父母什么态度,什么生活环境,智力发展的某些阶段,是必然的。孩子五岁,必然喜欢听;孩子八岁(假设说上了小学,识了字),必然喜欢读。所有孩子皆如此。在同是重视教育的家庭里,孩子长大后,他们之间的智力差异,取决于当初听了什么,和读了什么。只要父母不错误地把娱乐孩子的资料给孩子听和读,量给足了后,智力就建构好了。因果关系很清晰,非常明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7#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5:02:17 | 只看该作者
duducurl :
终于进来了!这里的爸爸妈妈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别有洞天啊!两天看完了贴子所有的回复,又花了一天等待 ...



申爸遭到duducurl的表扬了(啊,是嘟嘟妈,看到签名了。)
得意一下先。

那啥,申爸要说的是,有关孩子,情绪的问题,还有智力形成的关键期的问题。
因为申爸没有接触过小女孩儿,所以,申爸这里所说的孩子,都指小男孩儿。女孩儿,也应该一样....这个申爸是推测,实情确实不知道。

情绪和情感确实是最影响人的思维和决策的因素。
这一点,大家都同意,毋庸置疑。

关键是,情绪和情感的发育过程。
对孩子而言,情绪、情感、精神世界还有所谓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键期,在7.5以后。就是大申正在处于的这个年龄。情感中枢在孩子一生下来,就起作用,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一个人形成一个完善的情绪控制、疏泄体系,这得等自我控制的大脑机制:前额叶开始发育之后,才可能。
否则,就只有情绪在泛滥。
大脑的可塑性决定了,任何一种以大脑为基础的心理活动,都可以“提前唤醒”。
情绪也一样。

孩子的爸爸妈妈,因为爱之切,都会有一种本能的“天才”倾向。具体表现一例:觉得科学总结出来的书上写的,说这个事情,是孩子在8岁时候才有的,他们总会根据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个别现象,觉得孩子“现在就有了”。

再举个最重要的例子。
孩子的“选择”。
其实呢,理性的分析,一个人的选择,其来源只有三个:
1、习惯。在一样的情境下,采取一样的行为来应对。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当下的情绪。
3、根据自己的观念,理性地进行选择。

根据观念,理性地进行选择,大脑的前额叶不发育,是不可能的。
要是不到年龄,孩子的前额叶是不会发育的,这是为神经生理学所证明了的。这个东西是比较硬的,相信这个,没错。

其实呢,小孩子,情绪如果不被过早唤醒,在7.5的转折来临之前,你给孩子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孩子的表现是幼稚的、淳朴的,“傻乎乎”的。
情绪和情感被过早唤醒,是今天这个时代.......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更多由母亲掌管....最严重的问题。
毫无疑问,“智力”的提早训练,也是一种过早唤醒。
总体上而言,这两种过早唤醒,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发帖际遇]: 大申爸 找回了丢失的钱包,得到了 5 金币,感谢好心人。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8#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5:02:50 | 只看该作者
美言妈说得有道理。情感这个事情,实在申爸搞不掂。以前没琢磨过这个事情,也就随便说说而已。

大申的男同学同学里面,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所有那些妈妈是大大咧咧的,或者没工夫管孩子的,或者打小就由爸爸管的,都长得健壮瓷实聪明伶俐,你说他一句,瞪他一眼,他都跟没事儿人儿似的,一点儿不在乎,禁磕打。所有妈妈眼珠儿似地照看的,都胆小腼腆羞怯,稍一说他,就哭了。敏感还老生病。
妈妈养男孩儿,得留点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9#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5:03:26 | 只看该作者
duducurl :
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零。 ...



哈哈,补充一个哈:面对孩子受到重大伤害时的妈妈,智商也为零。

“根本就不想办法,除了埋怨我,就不会干别的。”当说到妈妈遇到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申爸的一朋友这样跟申爸诉苦。

[发帖际遇]: 大申爸 发帖时遇到新儿教神秘人物关注,获得 2 威望,恭喜啦!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0#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5:05:22 | 只看该作者
“死”的怎么就“活”了:“万鬼窟”(二)

这些妈妈们都坏坏地,把申爸的兴趣拉扯得东倒西歪。申爸多聪明的人哪,发现及时,决定不上当。回到主题上来,接着说哈。

话说,人类的大脑,和我们熟悉的正在使用的电脑,在运行方式上,有点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里呢?
我们正在使用的计算机,是串行处理的机器。串行处理的意思就是,一次只能干一件事情。计算机里面有一个中央处理器,就是CPU,它负责控制整台计算的运行。所有的指令,都要送到CPU里面去处理。一个CPU处理的特点就是:一次处理一条指令。
有妈妈说,不对啊!我可以一边用射手播放器放电视剧,一边上网浏览。这不是串行,是并行啊?
其实,于我们,可以“一边....一边”,可是,于计算机,还是串行。
它怎么办到的?
它是把时间切成很小很小的块块儿,再把小块块儿交叉着分配给射手和IE,在为IE服务的时候,射手就等着;在为射手服务的时候,IE就等着。
这些小时间块儿是如此之小,一致于射手播放器在等CPU处理IE的指令的时候,播放的视频的停顿,我们根本察觉不到。察觉不到,我们感觉上就是连续在播,就好像专门有一个CPU在为射手播放器服务一样。这样,看上去就是“同时”的了。
这在计算机科学上,叫做“分时处理方式”。
CPU的分时能力,和什么有关系呢?和所说的“主频”有关系。越高级的电脑,“主频”的频率越高。主频对应于一秒钟里面,CPU可以处理的指令数。主频越高,一秒钟处理的指令越多,处理的指令越多,可以“同时”提供运行的程序就越多。电脑就越好。
这是电脑的工作方式。

我们的大脑的工作方式,和这个电脑不一样。我们的大脑是并行的工作方式。并行的意思是说,大脑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信息。这是真正的同时,不是用“分时处理方式”模拟出来“假同时”。
比如说,你在看帖子,这时候,一只蚊子叮了你一下,你感觉到疼,抬手拍它一下。
我们在看帖子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在看帖子。我们的大脑中接受处理从身体传来的感觉信息的回路,一刻不停都是在运行着的。如果身体没有发生异常的情况,这些神经回路就不会去打扰我们的意识,让我们可以专心地干别的事情。一旦有异常的情况发生了....一只蚊子咬了一口....这个神经回路立刻就向意识报告:有异常情况发生!我们的意识被打断,从正常工作状态脱离出来,去对付那只可恶的蚊子。

人在成年以后,只有和生命体征有关的处理回路,仍然保持着时刻不停的并行处理方式。比如,处理心跳、呼吸、体感、痛觉的回路。成年人不能一边眼睛看《甄媛传》,一边脑袋想“万鬼窟”,一边耳朵听《三国演义》,一边鼻子欣赏旁边夜来香散发出的阵阵香气。
这些高级的神经活动,成年人只能一次做一件。要么《甄嬛传》,要么想“万鬼窟”,要么《三国演义》,要么闻夜来香醉人的香气。你不能同时干这些。同时干两个,也不行。
所以,对于成人来讲,专注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心理特征。集中注意力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要干成事情,必须专注。

在这一点上,孩子不一样。
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他还没长出一个中央控制系统。孩子的大脑处于各自为战的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大脑的各个部分,各干各的,无组织无纪律。
孩子可以一边看《甄嬛传》,一边听《三国演义》,一边闻夜来香醉人的香气。从身体的各个感官接收进来的信息,他可以同时处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21 18:28 , Processed in 0.079263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