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linlin1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9年小牛鑫儿和妈妈的读经小楼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21:18:36 | 只看该作者
  鑫儿2014.5.9开始复习<<学庸论语>>,大学,中庸,论语分为三篇或四篇这样几部分,逐步熟悉起来,开始读的时候确实生分了许多,不过一遍就有一遍的不同,跟起初读的确实是不一样了,基本上每一部分6遍以后就自己能读了,就开始下一部分。这样昨天5.25完成各部分的熟悉过程,也就是每部分读了6遍,学而第一因为特别熟只读了3遍。
  今天5.26开始<<学庸论语>>整本诵读,开始要看她的速度来定几天读一本,没想到这样分篇读下来后,可能时间也比较短,今天直接就把一本读完了,分了三次,每次大概50分钟左右,到最后一次,我看是没问题了,就直接鼓励她读到底了,她也没有太畏难,后面的部分也是前几天刚熟悉过的,也就这样完成了。
  想当初刚读完100遍的时候,记得论语要一天读完还是挺勉强的,现在到底大了,效率感觉一下子上来了,其实也不是一下子,我和鑫儿都知道,还是一天天的坚持得来的,有时候看似有了突然的变化,其实是履霜,坚冰至,希望她能从这样的经历中体验到一些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4-5-26 21:39:0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小插曲,今天鑫儿在读三字经的时候,读到“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突然来一句,这就是压悟空的,我一下没反应过来,后来想到了,不禁莞尔,孩子自然会有联系的能力,多读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4-6-9 21:45:00 | 只看该作者
《学庸论语》从昨天开始,早上分两次诵读完毕,每次一个小时,中间休息15-20分钟,这样两个小时读完,只是我一直要在旁边坐着,必要时陪她一起念,这样基本能保证这个速度。如果走开,或者让她自己念,还是比较容易速度慢下来,开始玩东玩西了。春花姐说的一天两遍或是一天三四遍,实在是望洋兴叹,确实达不到这个标准,加上还有妹妹安安,现实情况的限制,目前就先这样吧,这次学庸论语三十遍结束,应该累计有160多遍了,接下来就准备开始读孟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4-6-21 20:25:50 | 只看该作者
2014.6.17鑫儿开始读孟子。
老方法,每篇读20遍后往下,分篇读诵完毕后再整本读。梁惠王上目前一天能读4-5遍,也是大约2小时的时间,5遍以后可以自己读,偶有几处错误或不认识的字需提醒。孟子大概是家里播放的音频听得最久而没有读过的经典了,我自己读得也少,鑫儿没读几遍可以开始自己读,一方面或许是识字的缘故,另一方面或许就是音频听得多吧,感觉读起来还是比较熟悉的样子。

另外英语上还是让鑫儿先读着体验英语,这一块没有像中文那么有计划,做得比较随意,经典和体验都读过,目前还是读体验,时间也没有做精确的记录,遍数上也不做规定,开始只是让鑫儿跟我读着,读了很多遍后慢慢她就自己会读了,然后就换下一本, setA level 1一直是这样做的,那时基本上都是跟我读,跟录音读很不习惯,效率也很低,还是跟我读好一些,一本基本上也要读个十几遍才能自己读,开始我感觉基本上是背,虽然要求指读,但是单词单挑出来是不认识的,只是读熟了以后背出来罢了。后来我就把读熟的句子中找出单词单独问她是读什么,开始一般都说不出来,我就让她再指读一遍,她就知道了,这样多反复几次,有些频率高的单词单挑出来也认识了。

这样setA level1读的时间是有点久的,因为我希望她能认识一些非常常见的单词,这样就需要把句子读得很熟。同时也教她认了些字母,也做得比较随意,目前26个字母还是没有认全,能认一半左右,setB level1现在读了5本,从setB level1开始,我希望她能跟录音读,稍微做了一些努力,让她跟录音读,实在听不出来的我就模仿读一下,这样有了setA level1的基础,读得流畅多了,Our garden开始,她基本上是听音频读出来了,我提示得很少,这本也简单一些,不过我能感觉到她听音频更习惯一些了,而不是非得我也跟着读一句才能开口。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另外,她跟读到自己能读的遍数也明显减少,大概4-5遍后能自己指读,可能需要提醒1.2个单词,一方面常见的单词认识了不少,降低了难度,一个句子当中新面孔少了,明显就觉得容易了,另一方面类似的句型也读得多了,多少有些印象,这样我感觉上是半认半背的情况下,较少的跟读遍数后就能自己读出来了。 单找一些常见的单词一般是认识的。这里我所谓的“认识”就是看到能读出来,不包括知晓它的中文意思。由于体验是配图的,一些名词她基本上根据图也能知道,我也不特别跟她提,她问我就说一下,重点还是像读经那样先熟练地读下来再说。这是认单词和了解意思的一个基础。

安安也非常喜欢体验英语上花花绿绿的图,常常要我讲,鑫儿就非常踊跃地要求自己来讲,来,安安,姐姐给你讲,正中下怀的事儿,既复习了,又让两个小家伙能集中地待上一会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22:00:50 | 只看该作者
  孟子开始读的时候,每篇我带鑫儿读个5遍左右,她就能自己读了,到第10遍时已经读得很流利了,于是我就定为读10遍往下走,读到离娄下,差不多半本的时候再返回来复习前半本10遍,也就是前半本先分篇读完10遍,然后按顺序读,从梁惠王上到离娄下,这样重复10遍,这样还是把前半本读完20遍,再读下半本。
  孟子妈妈真是读得很少,因为篇幅大的缘故吧,不过鑫儿好像上手得很快,我揣测一是可能前面读经的功力累积,二是年龄的增长,三是家中音频还是经常播放的缘故,孟子也应该是听得很多。这几天还是每天早上读两个小时左右,和读易经时的时间安排差不多,8点到9点读完三篇,休息20分钟到半小时,9点半到10点半再读三篇,这样一个上午6篇的量。这样她也有时间户外,自己阅读等等,余下我也找时间给安安读读书,目前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安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21:35: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4-8-7 22:07 编辑

     2014.8.7 孟子目前读到尽心下,估计二个月左右能把孟子分篇20遍读完,再回过头来整本读。
  鑫儿目前的状态是轻松多了,当然只是四岁多的小女孩,妈妈陪着还好,要是走开一会儿,就容易走神,也容易讲很多话,但是提醒一下,通常能尽快回来,这样也挺好了。每天早上读两个多小时,虽然和读经班的大量不能相比,但在家里,还要兼顾妹妹的情况下,这样一个速度和效率我觉得也可以了。
  下午睡醒后有时还会读些孟子,有时会读些小文,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心经,弥陀经,朱子治家格言,或是英语,这些经典短文开始尝试让她背起来,之前只是读从来没有要求过背,孩子记忆好,虽然很大段大段地记下来,但是真要包本背,精确地背我感觉还是有些难度,可能年龄大些更好,自己知道哪些地方总是卡,自己可以特别留意一下,现在如果要精确地背,可能成人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不过这些小短篇背起来的难度就比较低,稍微有些卡,多提醒一下,慢慢就背下来了。
  安安一岁半,姐姐读经时就在旁边晃来晃去,目前还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吐,能发的音是很多了,还不会连起来,这几天有意思的是,姐姐读经的时候,有时每句话最后一个字,安安会有旁边跟着发音,孟子曰,她说曰,天时不如地利,她说利,姐姐听了高兴得不得了,休息的时候还常常抓着安安给她讲故事,教她发音,安安一个字一个字地跟,有些发得很准,鑫儿就很有成就感,对我说,妈妈,你看,她发得很好了,说得很好了噢!我常说,安安你真幸福,有这么好的姐姐,你看,一个字一个字教你呢,你有什么进步,姐姐都高兴得不得了,是呀,这种手足之情我自己是没有体会,看了特别温馨。虽说姐姐比妹妹大几岁懂一点,但总的说来还是小,两人还要抢东西,你玩这个我也要玩,过会又都不玩了,如果妹妹先拿到,姐姐现在还会软硬兼施说,小宝给姐姐,并作出要抢的姿态,常被我喝住,安安现在也大了些,不像以前那样有求必应了,自己玩的东西有时也不肯给,然后姐姐又无比较温柔地说给姐姐吧,有时软硬都不行,我建议她等,妹妹什么东西也玩不了很久,过会就扔了,然后姐姐再去拿吧,作为姐姐,只好耐心点了。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linlin124 头上,linlin124 赚了 4 金币 ,真开心。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4-8-7 22:03:55 | 只看该作者
转薛仁明老师的一篇文章
案:這是澎湃新聞(東方早報的新媒體)根據我今年四月在北京大學的講座錄音整理而成。此文轉載較多,但有些疏漏,因此我稍事整理修改,重新張貼於此。



我原先的題目是“以书院取代大学文科”。







薛仁明:我们被科学主义洗脑得多彻底,连拿三柱香都觉得愚昧



澎湃记者 田春玲

2014-07-10 12:13









  “ 中国大学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完全没有能力处理人的安身立命。今天书院培养的学生,必須有办法安身立命,将来,这些人才有办法去安别人的心。”   IC图

      “我的看法很简单,中医、中国音乐、中国美术、书法、还有所有中国学问,全部统统应该撤离大学体系,我们把大学体系还给谈西方学问的人。”4月27日,应北京大学教育知行社邀请,台湾作家、学者薛仁明在北京大学做了一场题为“用书院取代大学文科”的讲座。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项目引来众多质疑和争议,该如何发展“中国学”是争论的一个焦点。
        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文化的薛仁明认为,大学是西方的产物,一項是站在客观的、分析的角度来看事物,在大学的体制内,不适合学习中国学。在大学里面学到的中国学,不是真正的中国学,是“西体中用”的中国学,骨子里,还是西方的东西。




        以下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整理的演讲摘录:




从台湾人偏爱中医谈起






        我先谈一件比较远的事情,(今年)3月13日,我父亲突发脑中风,送到台湾很重要的一个医院,当天下午我弟弟先收到了一次病危通知单,晚上我到的时候又收到一次病危通知单,医生告诉我母亲说,我父亲非得要动手术不可,即使动手术,要不就是救不回来,要不就是成为植物人。我们兄弟商量,我也跟我内人商量,第一个决定就是不插管,医院又希望我们把我父亲送到加护病房,我们也拒绝,我们要让父亲在一般病房,我们要亲眼看到父亲,我父亲如果还有一点意识,他也会很在意旁边是不是他的亲人。
        后来医院要插鼻胃管,我们也拒绝了,医院说不可以进食,我弟弟也尝试先让他沾一点水,后来再沾一点藕粉,主治大夫还把我弟弟痛骂一顿。
        我内人是学医的,她觉得医院点滴里面放了太多消炎药,一直在跟医生讲放太多了。结果医生说,妳懂什么?然后我内人跟他说,我懂,你们放太多了,我们不希望放那么多,他是我公公,他跟你的关系没有我们亲。
        后来医院还是一直坚持我父亲脑血管破裂,一定要动刀,我内人就问他,你们动刀之后结果会怎么样?医院也说不清。我父亲在医院待到第八、九天就出院了。出院后,我弟弟就找了一个针灸的师傅,开始帮我父亲针灸。
        那段时间我在大陆,回去台灣後,我的第一件事就带我父亲到台北找我的一个中医好朋友,请他帮我父亲把脉,开药。配合每个礼拜针灸针两次,到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我父亲的静脉血块雖然还没有完全打开,但他现在已经可以走路快到让我的小孩跟不上了。
        我特别提这件事情,其实要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前段时间在上海《东方早报》上看到一条新闻,说上海有一群不知道是文人,还是学者,还是医学相关的人,开了一场中医批判大会,非常严厉地在批判中医,据我所知,对中医的批判这两年来在大陆其实一直没有停,批判的声音非常厉害。
        我在台湾所看到的情况,恰恰相反,现在的台湾,有越来越多的人基本是不相信西医。我認識一群五、六十歲的知識份子,年轻时,每个人都是自由主义者,每个人都是全盘西派,没有几个人看中医的。但他們年过50之后,竟然没有人看西医了,每个人都在看中医,讀中医,谈中医。在他們眼裡,西医只有特殊的情况比较好,譬如你需要开刀干嘛的。如果是慢性病,大概就没有人看西医了,因为大家都知道,看了也是白看。

    现在,大陆对中医的批判,很简单,就是中医不行了。中医之所以不行,其實就是厉害的中医越来越少了。至於今天台湾有越來越多的人开始看中医,恰恰是因为,很多人遇到了蛮厉害的中医。台湾一方面則是被西医统治很久,很清楚西医是怎麼一回事;另方面則是中醫的處境有了根本改變。台湾的中医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不成气侯,第一个,以前在日本统治时代日本就是西医教育了,台湾的中医基本上没有什么传承。第二个,在两岸还没有来往之前,台湾几乎很少有中药材,因为台湾自己能产的中药材非常有限,所以当时台湾的中药材多半是天价,這當然不利中醫的發展。
        因此,在两岸还没有开放交流之前,台湾像样的中医非常少,所以中医非常没有说服力。等兩岸开放之后,有些人来大陆学習,當時大陆还有一些老中医,学成返台後,早先药材的问题也被解决了,所以就开始有一群有说服力的中医了。因此台灣人對中醫的信任就開始逐年攀升了。
        那麼,为什么大陆這邊,现在像样的中医反而是越来越少了?我想,這恰恰就是今天我們要談的主題。好中醫之所以越來越少,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目前的中医教育體系没办法培养出好的中医,为什么呢?因为目前的中医教育全部都是用西医概念来训练的。
        当初把中医的教育之所以會用西医概念来讲,就是因為我们百年来有個最大的一个迷信。迷信什么?迷信科学。当时觉得中医不科学,所以我们就开始把中医科学化,就必須引进西医的那些概念,然后把中医所有的名词用西医的概念来理解,来分析,这么一分析,中医好像可以被客觀理解了,但真正的中醫就死了,中医就失去了真正的生命力,最后,就培养不出像样的中医。


中国音乐、中国美术哪去了?


        至於中国音乐與中国美术,也一模一樣。前陣子我去龚琳娜家,聽她說她老公老罗,常常跟中国音乐学院的一群教授舌战群儒,因為,那些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心里面的中国音乐,跟老罗心里面的中国音乐完全是两码事。
        那些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都认为老罗不懂中国音乐,可是,后来我听琳娜和老罗說了一下,我當下知道,真正不懂中国音乐的,是这些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他們有一大群人,整天就忙著用西樂的概念来理解中国音乐,然后再把中国音乐改造成西乐那样的标准。
        同樣地,记得去年8月我在中国美术学院,有个朋友跟我讲,當年美术学院成立时,请了近代史上排名前三的画家黄宾虹(黄宾虹与齐白石号称“南黄北齐”)來美院當教授,但他们卻從不让黄宾虹真正上课。为什么?他们担心黄宾虹“误人子弟”。黄宾虹讲的那一套,跟中国美术学院那一套完全是相背离的。我今天中国美院只是借你黄宾虹的名声,如果你真的来这边讲,那不是乱套了嗎?
    我必须要诚实地讲一句,數十年來,两岸大学裡的人,都不太有资格谈中国的东西,包括中医、中国音乐、中国美术、书法、还有所有的中国经典。即使他们可以谈得头头是道,但他们谈的东西並没有真正的生命力。他們會把中医的力道削弱,他們會把中国音乐的力量弱化,他們會讓中国美术異化,他們會把所有的中国经典弄得越來越遠離我們的生命。
        正因為中国学问的每一个环节,统统都遇到同样的困境,所以今天的题目,準確來說,不是“以书院取代大学文科”。我真正的看法,很简单,中医、中国音乐、中国美术、书法、以及还有所有中国学问,统统都应该撤离大学体系,我们應該把大学体系还给谈西方学问的人。這才是最根本的解決方法。




大学体制是设计给西方学问的


        别人姑且不论,我说我自己。我是台大历史系毕业,高中时怀着对中国历史的憧憬,被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给打动了。结果,等到我真正读了历史系,4年下来,我读越多的书,我卻是离通天人之际越远,还没有读的时候,或許还稍微有一点点近,後來越读,就反而离得越远。为什么?从我们进历史系的第一天,就学史學导论,老师就开始教我们怎么写论文,就开始教我们怎么分析,怎么批判。我后来回头想想,笑死人!我们连书都还没有好好读过,就开始教我们批判?然后又教我们怎么做卡片?怎么引用资料?換句話說,所有的书,都只是资料;學了半天, 全部都是在分析,在整理,在作比对。大學沒教我们要好好地、虛心地、慢慢地读书,更沒教我们要如何從中受益。
       幸运的是,后来我实在受不了,大学四年级就决定不再读研究所。當時的感覺是,如果我还继续在大学里面读中国学问,那就叫自欺欺人。
        那幾年中,我最认真上的一个中文系老教授的课,他讲儒家,講易傳,《中國思想史》;人其實是個謙謙君子。可數年之後,有一次我回台大去旁听他的课,是一門面对大众的通識課。结果,只有三个人听课。我想,中国学问如果再这样談下去,會把整个中国学问都談完掉。
        后来我越来越清楚,那不是某一个個別老师的问题。今天即使再有心的人,进入这个体制,你也会做得很牵强,做得非常事与愿违,即使你是唐君毅、牟宗三、钱穆,統統一樣。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唐君毅晚年的一些真實困境,他比较诚实,比较诚恳。整个体制本来就是设计给西方学问的,中国学问在这种地方一定不适合。
        为什么不适合?第一个关键就是在于西方学问的根本体制,是必然站在客观的、分析的一个角度。至於中国学问呢?简单地讲,两句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你把人家讲到听不懂,固然对方有问题,你自己也有问题,这个才是中国学问。孔子跟人家讲话会不会讲到人家听不懂?不可能!孔子不只跟有学问的人讲话,他跟當時的許多人都談得上話。一个人的学问只能跟有学问的人讲,那个人的学问是假的,那个不是中国学问,那是西方概念的学问。
        什么是大学?大学是西方的产物,西方的大学就是所谓知识的殿堂,什么是知识的殿堂?我们要站在客观的、分析的角度来看事物。今天,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地方来谈中国学问,结果是什么?就是一定要把中国的学问改造纳入这个架构,这样子你才能够被承认。大家都知道港台的新儒家,他们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中国儒释道三家纳入西方的哲学体系,取得了西方的认可,开始跟西方所谓的对话,从此他们在学院占得一席之地。现在,台湾谈所谓中国哲学,一大半都还是新儒家的徒子徒孙。
        问题在哪?最后中国学问儒释道三家的力量从此消失掉了,儒释道真正的力量就再也不见了。这种做法简单的讲就是“西体中用”,把中国纳入西方的架构来讨论,来谈。大陆这边姑且不论,据我所知,这是台湾的主流,台湾所有会被认可的东西全部都是西体中用的东西,可是,所有西体中用的东西,骨子就是西方的。
        假设有一天,中医、书法、美术、舞蹈,只要是中国的,我们真的撤出来了,全部脱离大学,另外成立一个体系,我们暂时把这个体系叫做书院体系。屆時名稱如何,都還可以再商議。今天要先討論的是:这个书院到底怎么操作?到底它的面貌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问跟西方学问的第一个最大的差别是,西方学问他要把情感给抽离出来,用一种理性的,客观的态度来分析。中国学问的第一个特色是要问你的感觉在哪里,中国的学问一定要清楚的看到你这个人。有真人才有真学问,这是中国式的说法。


中国式书院教育的可能性尝试



        整个中国学问建立的第一个基础,是恢复中国人的感觉状态,所以我们将来书院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先恢复这个感觉系统。现在两岸有非常多的所谓书院,但它的实际操作方式可能离我讲的还是非常远。
        到底怎么做?宋代以后的书院並不一定是中国最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大家知道,整个中国文化的氣象格局是从宋代之后开始萎缩的,书院固然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有功劳,可是整个书院实际操作的方式对中国文化的萎缩可能也有推波助澜的恶果。
        现在两岸到处都在做,到处都在尝试,我觉得可以参考的,一个是在台湾的台北书院,另外一个是我这几天待的辛庄师范。
        我先谈一谈台北书院,台北书院其实是一个非常松散的机构,大概就10个左右的老师开课,目前在上课的老师只有五六个,学员来上课也非常松散,就是今天你要上某某人的课,你就来报名交钱,他什么时间你就来。另外一个老师有兴趣,那你就去,非常松散。但是,台北书院上课的内容,师资,还有环境,卻很值得参考。
        先讲环境,尤其晚上的时候,那个空间感会让人家感觉是进入唐宋古画的那种画面,一走進去,就覺得这个地方好安静,整个心可以静下来。我记得有一个美术编辑頭一次到台北,我带他到台北书院,看到台北书院的讲堂,他说,好想在这边上一次课。我們試想,今天如果單單走進北大現在這種西式教室,你會不會沉靜下來?你會不會特別想坐下來上堂課?不會吧!
        其次,台北书院上课的内容分两大块,第一块讲经典,这里讲经典跟大学讲法完全不同,他不是分析式的讲法,更不是什么寻章摘句,考证,到底是什么意思。他们讲经典是直接扣着生命来谈,那些外在枝枝节节的东西不谈,也就是说,他们这种谈法是绝对不能写论文的,因为也没有分析论证,可是,你听着,听着,生命会被触动。台北书院上的,叫做生命之學。
        第二,台北书院有很多艺的课程,他们請一位台湾最好的京剧小生曹复永先生来谈戏曲美学。首先他戏演得好,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把背后的美学说的很清楚,这个很不容易。他们也请几个重要的书法家,谈书法跟生命的连接,书法后面整个中国人生命的态度。谈艺的目的是什么?艺是凭感觉的东西,从感觉中恢复中国人该有的感觉,然后再拉到中国人的生命状态。
        第三个,台北书院的师资,他们的师资最重要的他们除了是经师之外,更重要是人师。所以,台北书院的师资本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一定要有相当的年纪。因为没有相当的年纪,你生命没有办法累积到那个厚度,生命的智慧没有办法到达那种通透。
        至於北京辛庄师范,則和台北书院很不一样。现在全世界有一种体制外的非主流教育体系,叫做华德福教育,外表看來,辛庄师范是要培训华德福的中学师资,可他们的实际操作,我感觉他们在尝试中国式书院教育的可能性,这个尝试非常有意思,这个尝试可能比两岸其他的书院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具有启发性。
        辛庄师范所招收的学生,从20几岁到40几岁,很多人其实在外面已经当了很久的老师了,到了这个地方,一切归零,重新当学生,过团体生活。每天早上5:30起床,6点开始站桩、练武术,7点吃早餐,这个师范没有厨房的员工,所有的学生就是厨房的员工,这个师范也没有打扫的工人,所有师范的学生就是打扫工人。早餐之后,他们上比较重要的主课,中国文化,他们第一个邀请的是台湾的王鎮华先生谈中国文化的精神。王鎮华先生所讲的某些内容其实不见得有多好,但是,王振华先生人非常好。王先生坐在那兒,自然就有種說服力。王鎮华先生的调性,可能也是辛庄师范想要达到的一个理想。你讲什么其次,人要保证后面的这个学问,这个是中国学问的根本。
       我在他们那边上史记,不管谈刘邦,谈项羽,都是在谈他们自己生命的连结,谈怎么跟你生命的连结,谈怎么对应当代的社会,这是辛庄师范谈学问的方式。
        上完史记之后,有一个小时是带着他们看京剧,让他们恢复中国人的美感,让他们感觉到中国人身体线条,中国人声音,中国人的审美标准。中午,他们又有一群人先回去做饭,到了下午,他们要去田里面种地。傍晚有一些人再回来做饭,晚上去禅修,最后再自习读一个小时,半个小时的书,10点30分准时就寝,集体生活这样子过一年,他们这些课程有一个特色,基本上不空谈,即使谈中国学问也不空谈,谈来谈去一定要你自己有感觉,不谈没感觉的东西。
        辛庄师范跟台北书院有一些通性的东西,不谈纯粹抽象的东西,不谈跟生命无关的东西。所以林谷芳先生在台北书院创办的时候,他就特别强调台北书院所谈的学问叫做立命之学。


大学能让你安身立命吗?


        目前中国大学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完全没有能力处理人的安身立命。你在这个地方待得越久,你只会越惶恐,你的生命只会越不安稳。你即使有某些地方好像还安稳,常常都是因为外在的肯定,社会的认可。可是你内在生命的安稳并不是因为你在这里学到什么东西,这个大学体系给你哪些安稳的力量?哪些生命的指点?没有。大学没有能力扮演这个角色。
        现在,整个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心不安。南怀瑾讲过,二十一世纪全世界最大的病是精神病。我上一次来北大讲《躁郁时代的读书人》,后来好几个人跟我说,他们之前从来没看过我的书,也没有听过我的讲座,那一天纯粹是冲着我的题目来的。为什么?因为他有这个困惑,有这个躁郁。
        这个躁郁的问题不只是大陆和台湾,是全世界的问题,大陆的浮躁躁郁恐怕在全世界比较靠前,因为大陆信仰真空,然后被一些莫名其妙的科学崇拜,把自己给活活困死。
        我昨天接受《北京晨报》访问,记者跟我提了一个看法,因为我跟他强调了台湾的祭祀传统保存得非常好,现在非常多的人,甚至知识分子,都参加早晚三柱香,不管是对家里面的祖宗神位,或者到庙里面,很多人保持着这个习惯。
        這個记者很認真,模拟了有些知识分子的话语说:早晚三柱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愚昧的事情吗?我只好不客气的回答,会觉得早晚三柱香是非常愚昧的这个想法,才是真正的愚昧。我跟他说,今天所有的华人世界,除了中国大陆之外,台湾、香港、马来西亚那些华人,甚至不止是华人,韩国、日本每天三柱香,每天祭祀,或者祭祀是他生活很重要一部分的人真不知有多少,难道你好意思说,除了中国大陆之外,其他所有这些人都是愚昧的吗?
        老實說,我们被科学主义洗脑得多彻底,洗脑到连拿三柱香都觉得是愚昧。这么愚昧的教育,才是最可怕的。弄到最后,只会让你的生命越来越不安。


书院将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中国大陆最严重的问题是人心不安,所以,将来书院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心安的问题,让人安身立命。今天书院培养的学生有办法安身立命,这些人将来才有办法去安别人的心。
        因此,书院将来扮演的角色可能会比大家想象的更大,更积极。他不仅要扮演老师,扮演文化工作者,甚至要扮演从政者的角色。换言之,书院将来要培养的是一个个可以身心安顿的士人,中国传统讲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那个“士”。
        大学是培养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的重點是追求客觀知識,是進行思索、不斷思考的。书院要培养的是士,士是什么?士要先有感受,先能够感觉,然后自己先能够心安,“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先修养自己,修己以安人,这个叫做士。
        知识分子没有修行的问题,没有修养的问题,他们是每天在想,每天在批判,每天在分析,跟士完全不一样,千万不要把士跟知识分子扯在一起。
        培养出士之后,士除了教育文化之外,很重要一个角色是要从政,这就牵扯到现在中国最大的一个问题,政治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将来慢慢地变,第一个,绝对不可以走向政党政治的路,走到那条路,只有那些公共知识分子很兴奋,可是中国就完蛋了,中国一完蛋,世界也就完蛋了。
        第二,中国共产党也要慢慢告别一党专政,他既不走政党政治,又不是一党专政,那怎么办?中国共产党要慢慢转型,转型成什么?要转型成士党,就是中国古代的士人政治。
        那中国共产党转型成士党之后,士第一个要恢复天下为己任这个担当,更重要的是士要恢复修己以安人,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这个中国文化,先安顿自身再来安顿别人,这个更重要的一个原点,可能往这边慢慢转之后,中国共产党才慢慢找到一条真正属于中国的路。
        我今天谈“以书院取代大学文科”,看起来是一个非常不现实的命题,可实际上是最有现实感的命题。


        (本文根据北京大学教育知行社提供的演讲录音整理,感谢秦一然对本文的贡献。录音整理:沈苗。本文未经演讲者审订)


        演讲人简介:

        薛仁明:独立学者、作家,一九六八年生于台湾,系福建漳州长泰县山重村薛氏来台之第十二代。台大历史系、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毕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22:19: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4-9-25 22:29 编辑

     鑫儿今年9.1开始上幼儿园中班,小班没有去,直接就去了中班,离家很近,也方便妈妈带着安安接送,每天早上都是妈妈抱着安安送姐姐去幼儿园,鑫儿对幼儿园的适应性很好,完全没有分离焦虑,她自理能力也可以,应该不给人添麻烦,这样开开心心地去,开开心心地回来,且在家里中午总是不愿意午睡,去了幼儿园倒是睡得很好,从她自己以及侧面了解到的,也许有个环境确实容易入睡,而且老师的话大概也比妈妈管用噢,吃得也很好,据她自己说,总是吃得精光,有时还第一名,第一名老师会发什么小红花之类的。每天回来,我们都鼓励鑫儿讲她在幼儿园的一天,从早上讲到放学,鑫儿讲得兴致勃勃,情节可能有错乱,不过基本上的活动都条理清楚地讲出来了,这样我们也了解到她在幼儿园的情况,和同学的互动,听起来也是还可以,和某个小朋友玩得特别好,天天一起过家家,幼儿园的玩具又很丰富,每天过不同的家家,扮演不同的角色,不亦乐乎啊,就是可能会讲得比较,睡觉太晚了,搞得安安也听得很兴奋,睡得很晚。
  关于鑫儿的入园问题也考虑了很久,这边的读经学园很少,送寄宿的肯定是不考虑,走读的一般都有点路程,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很多,对于小孩子来说不合适,而且费用也非常高,说到费用,也没有办法,都是高在房子上,这样鉴于各方面因素的权衡,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家最近的普通幼儿园。鑫儿增加了跟小朋友玩的时间,我也可以有一些时间专心带安安,给她读读书,只是鑫儿的读书时间会有减少,只能先这样,慢慢再调整吧,毕竟20个月的安安已经非常活跃,让妈妈一边带姐姐读书,一边应付安安的各种要求有点力不从心。
  鑫儿的孟子读到36遍,非常流利,也能大段大段地背,不过火候还是欠缺,继续读着,时间少了,但尽量还是每天坚持,早上,晚上读一点,也能读上两三篇,不怕慢,只怕站,现阶段先慢一点吧。平时我有时读读唐诗三百首,有时读读诗经,像这些诗的内容,相比较而言,以后背诵可能会方便一些,就先放到后面有时间再读吧,先把大部头的,晦涩的先读掉。等孩子大了,自己的意见大了,再塞这些经典可能会比较有难度,但是到时读读诗什么的应该不难。所以这些简单的还是放在后面,即使不读,损失也不大。
  安安已经能发很多音了,妈妈念论语时,有时一句话一个字一个字都能跟出来,或者有的两个字也行,不过三个字还不行,也喜欢拿着书让妈妈讲故事,拿着七大姑八大姨的全家福一个个指,让妈妈讲是谁是谁,现在很多人妈妈一讲,嗖,安安就自己指出来了,以后过年回去认人想必会方便点。现在就慢慢给安安读着论语,期待什么时候安安跟妈妈一起读论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21:5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4-10-10 21:56 编辑

  鑫儿上幼儿园也有一个月左右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鑫儿爸爸讨论下来,还是选择一种比较兼顾的方案,每周让鑫儿去四天幼儿园,这四天中早晚读经,其余三天,两天着重读经,另一天全家出外游玩,若是天气原因或玩的地方比较近,那么空余的时间还是尽量读经。
  毕竟读经近三年,鑫儿已经比较习惯每天读经的生活,即使去幼儿园,现在抓紧每天早晚的时间,还是可以读不少,基本可以稳定在五篇左右的孟子,一般早起让她先读经,读完两篇大致40分钟,然后吃早饭,背好书包去幼儿园,所幸这个园非常近,步行只要五分钟,这样对她来说,时间还是很宽裕的,只是我的时间比较紧张,看着她读书,总是来不及晒完衣服,得先送她去了。晚上回来,和妹妹玩会,我做晚饭,她们先吃晚饭,晚饭后休息一会,一般六点左右,鑫儿开始读孟子,一般一个小时左右结束三篇孟子,这样算来就是一天五篇,因为在幼儿园午睡不错,所以通常这个点精神还是很好,如果在家里,不愿意午睡,下午就精神状态不好,其实也就只能读个上午,六七篇左右,相差不大,不过下午还能稍微系统读会英语,如果入园,英语就没时间读了,只能见缝插针,偶尔来个五分钟什么的,所以综合这样的情况,送园也是可以,对读经的影响不大,我还能有比较多的时间给安安讲讲故事,带带论语,读读唐诗,户外活动什么的,让鑫儿每周多一天在家,还是考虑到,即使她中午不睡,下午不读经,她和妹妹玩玩或者自己阅读一下,画画图也不错,毕竟在幼儿园,没有那么自由,阅读活动基本上没有,主要还是和小朋友互动以及配合老师的活动。
  安安这两周突然会说很多简短的话了,都是应景说的,一般还是两三个字,今天我带她去公园玩一路上,一边走一边带她读学而第一,两个字三个字地跟读,居然也跟读得像模像样了,还是奶声奶气,臭奶呆的发音,煞是可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6 12:35: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nlin124 于 2014-10-26 12:41 编辑

  今天鑫儿完成了孟子第50遍的诵读,这几天没有去幼儿园,在家里读的量还是多了一些,大概以每天七八篇的速度前行着,还是两小时左右的诵读量。之前她说过希望再复习一下易经,说易经现在好像又不会读了,我说不会的,虽然你现在看着好像不会读了,但是拿起来妈妈带你几遍,很快就能熟了,我说孟子100遍要读到明年了,她说太久了,我想了一下确实也比较久,按目前的速度,孟子100遍完成可能需要8个月左右,当中提出一个月来复习一下易经也是挺好,所以就和她商量好50遍后复习易经,这样我们明天就开始复习易经。
  孩子的长大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以前她也看故事能看很久,但感觉就是在读字,并不明白什么意思,偶尔鼓励她讲一下故事的意思,她也不愿意讲,可能也是讲不出来,不过我相信她有阅读中有她自己默默的懂,她不说我也随她去了,这几天我感觉她慢慢在看懂故事的意思,昨天晚上给她讲一个小故事,是我哪里看到过的,大意是每根柴分开容易折断,合在一起就折不断,我说这个故事讲了个什么道理你大概还是不能懂的啦,睡觉吧,结果她来了一句,妈妈,我说一下,你看我是不是懂的,然后她就把这个团结力量大的意思说出来了,她说这个故事我看到过,噢,我挺惊喜的,说鑫儿,你现在故事的意思看来是有点明白啦,你又长大了,结果今天她又把这个故事找出来了,自己读了一遍。我想经典也是这样吧,我相信孩子有她自己的懂,也许她不能以我们都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但那种懂会在默默地酝酿,那种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不像一个小故事那么直观,那么快地见到她在意思层面上的懂,但是其影响会更深远,也更重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做人做事的方式,她的三观,这是我看重的。
  鑫儿这几天开始学洗祙子,她自己的祙子,除了力气较小,拧得不够干以外,总体还是不错的,昨天连妹妹的黑祙子也一并洗了,我赞扬她又长大了,能做更多的事了,又跟安安说,看,姐姐都能帮你洗祙子了,是不是要谢谢姐姐呀,安安很认真地说了谢谢,哈哈。我说鑫儿啊,等安安能洗祙子的时候,你大概就能洗碗了,结果她就不依不饶地问我,那等安安能洗碗的时候了,我又能干嘛了呀,我说,呃,大概你能烧菜了吧,她无限向往憧憬,鑫儿爸白了我一眼,说这也太夸张了,我只好说,嗯,能拖地板啊,抹桌子了。
       安安能说很多话了,还是二三个字的,当然有些发音还是发不出来,其实也并不影响带读经典了,那些臭奶呆的可爱发音,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慢慢消失,现在提到鑫儿以前的可爱发音,比如西瓜说西搭,太阳公公说太阳冬冬,她常常笑得前仰后合,有些安安其实已经会发的音,听我们这么打趣姐姐,也在那边说西搭西搭,冬冬冬冬,然后自己大笑一通,打算到年底开始跟安安慢慢地读论语,从零开始读论语,又要来一遍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6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23 , Processed in 0.167482 second(s), 2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