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果行育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八一八国学诵读的方法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1-9-20 11:32:32 | 只看该作者
说说我身边一个孩子读经的事

这个孩子是我从开始自己带孩子读经,到与身边人交流经典这若干年中,唯一一个被我带动读经坚持下来的妈妈。现在这孩子不到7岁,从4岁开始读经。4岁之前读过三字经、弟子规。去过读经学堂一年,在家读两年。这孩子也是通过读经识字的,没读过什么课外书,因她妈妈与我同修佛教,佛经里面的故事倒给讲了不少。我刚刚又具体确定的问了这孩子妈妈,现在孩子的情况是,古文观止里面的小文章能自己读,阅读故事书读一小会儿可以,时间长了就不想读。能准确认识读过的汉字。
她家没有电脑,遗憾不能请她自己与大家交流,我代为转述。

忘了,这孩子自主阅读课外书不行,不太愿意读。我问她妈妈想过什么原因吗?孩子妈妈说她分析主要的责任在于家长,没有亲子阅读或者是亲子阅读的时间太少,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

[ 本帖最后由 霏霏 于 2011-9-20 11:5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11-9-20 13:59: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11-9-19 13:35 发表


进入阅读状态,有两个障碍必须扫除。一是识字障碍,二是名物典故障碍
  
   
     看到这一层,我心里埋藏很久的一个困惑似乎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小羽一二年级可以看儿童小说,但看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错别字非常多,对很多常见词语不理解,对成语典故更是张冠李戴,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好用成语,但用得不是地方。读古文时问题更严重,很明显他并不明白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不会断句。一直到现在,他用词、用典的问题都很突出。
     我思来想去,总是觉得他这种状况和读经认字有关系,忘了说了,小羽也是通过读经来认字的,小学一二年级他通读《论语》能有一百多遍。但我想问的是,认字等于识字么?认字就是会认读字音,但不明其义;识字才是真正的会读和理解吧。那么识字通过读《论语》、《老子》这样的诸子散文开始合适么?启蒙教育从四书五经开始是否科学?小羽读《论语》时是小学六岁,我尚且觉得不对劲儿,那些两三岁的幼儿呢?。。。。不想再问下去了。

............................................................................................................................................................................................................................................
     根据果行给的博客,我把这篇博文再转一部分供大家参考,我想说,这篇博文给我指出了一个方向。

   古人为了让孩子识字。专门发明了字卡。我们这次印发的学习资料里面,有一篇《宏远谟斋家塾程课条录》,是清代黄之骥撰写的,在这篇文献中他提到,为了让学生识字,他用竹片做成非常精致的字卡,要做上万张。然后配合指读《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蒙学读物,一般三个月之内就能识完三千汉字。初步达到自由阅读的水平。如果识到五千字,就能通读《四书》,如果识完六千五百字,就能通读《十三经》。古人还专门整理出《四书不二字》和《十三经不二字》。可见古人用心之良苦,学风之踏实,令我们倍感惭愧!为什么必须单个集中突破识字关呢?因为仅仅是读经的话,在孩子眼里,永远是一大片字,而不是很清晰、很明确的单个字,所以单个字离开了那本书,他就认不准。我们老师领读是有限的。说句良心话,我们再负责任的老师也不可能全天陪着孩子们一起读书。等孩子们读熟了。就会由他们自己来读了。这样他们就读滑了。一滑而过,留不下对于文字的印象。当他们换了读本之后,就会丧失读书的兴趣。因为在一句话里面出现一两个陌生字,他们就会对这一句话很反感。如果一篇文章,有一两句完全不懂,他们就会对这一篇文章丧失兴趣。这就是没有经过专门识字训练所造成结果。
   唐彪在他的《家塾教学法》中提到一个故事,他自己的儿子三年换了四任老师,孩子还是进步很慢,不会读书。这令他非常失望最后导致绝望。有一年他带着孩子到一个偏僻的山村去躲避战乱。把孩子送到一个乡下的学馆里面去读书。结果三个月时间,这个孩子不但把以前的书完全背过了,还读了大量的新书。他就很谦虚的去请教这位落第秀才。因为他以前聘请的老师都是有很高的学问的。这位落第秀才说,我看到这个孩子字还没识完,我就给他补了这一课,教他先识字再读书。唐彪问,那以前的老师为什么不那样做,他们的学问都很高呀。这位落第秀才说,正是因为他们的学问都很高,所以不屑于做这样的小事。我没有那么高的学问,也没有那么多的欲望和奢求,我只是一心一意教孩子识字读书,仅此而已。
   这个故事对我震撼很大。我们认真的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都在自诩很有抱负,想通过创办私塾,开办书院,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这种心态是在搞运动,不是在做教育。教育是一个很单调很无聊的工作。就像在工地施工的农民工一样。他们不关心这个工程将来是做什么用的,是不是一个大会堂,是不是一个博物馆。他们只是对一砖一瓦负责。一块砖一块砖去认真的垒,一把泥一把泥去认真的抹。我们的一线老师就是这样。字要一个一个地教,书要一句一句地读。孩子的鼻涕也要亲手擦干净。正是这样踏踏实实的工作,才有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中国文化复兴是一个工程。我宁愿做一个这样的施工队,农民工。因为大师是不需要太多的,大概一个时代有一两个就足够了。
   
     我们讲完了识字的重要性,接下来说一下名物典故。我们印发的资料里面有一篇《蒙学的文化价值浅谈》,这篇文章提到,《幼学琼林》是一部关于名物典故最好的著作。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一篇古文或者一首唐诗,一般后面都要跟着很大篇幅的注释。我们读一句,要翻好几次后面的注释。或者说,我们读一篇古文,需要查阅几十次辞典。大家想一想你还有兴趣读下去吗?那就是名物典故在障碍我们。古人在小时候把《幼学琼林》《文龙鞭影》《文字蒙求》等启蒙著作背的很熟。名物典故烂熟于胸,读起书来当然津津有味,其乐无穷。比如《幼学琼林》里面提到“旋风名为羊角,闪电号曰雷鞭”。毛泽东在《鸟儿问答》一诗中写到“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还有“列缺乃电之神,望舒是月之御。”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再比如“父所交游,尊为父执;己所共事,谓之同袍。”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到“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如果我们不看注释,肯定不知道羊角指的是旋风,列缺指的是闪电,父执指的是父亲的朋友。如果我们背熟了《幼学琼林》,这样的注释根本就用不着。古文古诗往往用典很多,几乎一句话就有很多典故,看注释,查词典都很麻烦,有的你还查不到。我个人感觉这是我们成年人也无法逾越的障碍。我们都没有兴趣读书,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所以我们这次学习不是什么会议,也不是什么论坛。我觉得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再继续讨论研究了。我们叫做“中华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研修班”。所谓中国文化启蒙教育,大而言之,就是所有在世的中国人都需要接受中国文化的启蒙。小而言之,就是专指学前教育,包括识字、识数、生活习惯、礼仪规范的培养等。本次研修班的学习模式是请大家都来当小学生,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从《三字经》、《千字文》、《童子礼》等基础课学起,结合《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小学生守则》等文献的解读,切身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努力寻找古典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结合点,进一步整理出一套严谨的、系统的、科学的、操作性比较强的中国新语文教学模式。主要课程:《三字经》、《千字文》、《童子礼》、《幼学琼林(选)》、《文龙鞭影(选)》、《性理字训(选)》、《文字蒙求(选)》等。参考资料:《蒙学文化价值浅谈》、《宏远谟斋家塾程课条录》、《任应秋的中医学习法》、《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礼仪养成教育提纲》、《中国小学生守则》、《美国小学生守则》等。
     我要向大家提两个问题,你作为一个关心现代教育的人,有没有认真研究过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如果没有,你就没有资格批评现代教育。作为一个立志复兴传统文化的人,你有没有认真读过类似于《宏远谟斋家塾程课条录》、《任应秋的中医学习法》这样的原始文献,如果没有,你拿什么去推广传统文化教育?

[ 本帖最后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1-9-20 14:0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金币 +14 收起 理由
V3V + 2 + 2 请给我一个博文链,谢谢
学而妈妈 + 10 + 10 谢谢你转发博客的文章,很赞同她的想法。
luluq + 2 + 2 给我一个博文的链接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11-9-29 09:15:55 | 只看该作者
国学诵读的方法真的是有很多东西可以深入探讨,期待更多家长参与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11-10-5 15:30:05 | 只看该作者
paisley的楼可能对您帮助更大,建议多爬爬。

在那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http://bbs.etjy.com/thread-234654-1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1-10-18 11:3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八一八国学诵读的方法

一下子爬完楼,受益匪浅。谢谢各位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11-10-29 12:56:4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才发现这个精品楼,读了一遍。有空时还会再读几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11-10-30 19:49:17 | 只看该作者
要学的太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11-11-5 23:27:30 | 只看该作者
精品楼,值得好好学习,体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11-11-6 00:19:04 | 只看该作者

八一八国学诵读的方法

天之历数在尔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11-11-6 02:34:37 | 只看该作者

八一八国学诵读的方法


             十年就这样过去了!   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3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43 , Processed in 0.078525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