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果行育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八一八国学诵读的方法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1-9-14 00:03: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果行育德 2011-9-13 13:53 金钱 +10 吟诵注意韵律,诵读则没那么高要求
果行育德 2011-9-13 13:53 威望 +10 吟诵注意韵律,诵读则没那么高要求
==============
是的,诵读可能要求不高,但是不是也应该要求字正腔圆地读呢?今晚我读的时候又试了下,发现还是慢条斯理,抑扬顿挫地读起来舒服。这样遍数确实少一些,但觉得也许能让人静心,连续读了五遍,需要半个多小时。但读的过程中还是会思想开小差,有时候想意思,有时候直接神游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是滴,舒缓着读才是享受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1-9-14 08:26: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11-9-13 15:16 发表
(续)

要写的那么多,涉及诵读方法、书单、注本、文言、诗歌等,还有传统故事书、传统手工制作等一系列资料,一下子写不完,只能慢慢写了,指不定就是个裹脚布了



屠宛陵曰 ...
端着小板凳学习了半天,受益匪浅。。。没工夫多写了,就写一点体会,就是第一条:诵读方法。这里的诵读方法应该就是现在所说的“吟诵”了。一百多年前是不可能有咱们现在的“诵读”方式的。今日之“朗诵”“朗读”,乃是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尤其是日本传入的诵读方式,通过话剧电影进入中国,在抗日朗诵诗中定型。今日之朗诵,其基本方法源于印欧语系重音语言,全看轻重、节奏、速度、架势,不管高低、曲折、长短、声韵,是外国人读汉诗,不顾汉诗文固有的创作原则,偏离了汉语古诗文的原貌。
而“吟诵”才是古诗文唯一正确的诵读方式。
如果不会正确滴“读”古诗文,何谈后面的一切呢。。。

[ 本帖最后由 secretgarden114 于 2011-9-14 08:3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吟诵这块,就靠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1-9-14 09:01:36 | 只看该作者
看来市面上提出的各种方法,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想到或没想到的各种细节,古人都曾经提到啊!
    因材施教,古代的私塾一点都不刻板呢!真是与我们普遍的认知不一样。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9494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1-9-14 10:00:36 | 只看该作者
这帖子开得好,搬个板凳继续听课。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谢谢参与!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0:10:19 | 只看该作者
诵读的方法大致的框架先这么多吧,细节方面,朋友们可以自行多讨论,各自贡献自己的经验。小羽妈和新叶都提到吟诵,我想这个我不敢越俎代庖,小羽妈有心得,人家在这方面还去专程参加了培训,怎么说都比我师出有名,儿教官博就有一篇小羽妈关于吟诵的专文介绍:大家都来吟诵吧   ,这里还有一篇刚发不久,趁热端上:吟诵走入了学校,走进了课堂
小羽妈说得对,我引用的文中,其中提到的诵读就是现在提倡的吟诵,朗诵是民国后的事了。吟诵是国学诵读的一个绝佳诵读方式,可惜失传很久了,小时候我听我父亲吟诵过,尾音拖得很长,而且呈波浪起伏状。遗憾的是每次父亲一念,我就捂着耳朵喊:不听,难听死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声音还能清晰回现,亲切动听。可我用家乡话学着父亲的调调吟给自己孩子听的时候,她虽不是捂着耳朵拒绝,但仍然兴趣缺缺 。儿时朗诵的习惯养成了,重新回到吟诵,非情有独钟者不能呀。

不扯远了,上回书说到7岁童子能说书,此话不是俺发明的,是宋朝《王虛中訓蒙法》中提到的,还给出了具体办法:

記訓釋字:可令日記所讀書上。訓釋字三兩箇。如不亦說乎。說,喜也。不亦樂乎,樂甚喜也。若不能曉得甚喜,則以方言教之,如云大故歡喜。人不知而不慍。慍,怒也。若不能曉得怒字,則以方言教之,云怒是惡發也。如此記時,則讀過論語,記得論語上訓釋了,七歲便可說書

注意,古人一般是7、8岁发蒙,没我们现在这么早。这里说的说书其实就是训诂,也不说多,每日三两个字。俺以前跟jiangying争论最多的是读经要不要讲解的话题,俺是执意不讲解的,这个执意,还不仅仅是受了权威的影响,更多的是自己体验到,现在的孩子,没有古时淳朴学风,开讲早了,长其浮华,得少知足,既不落实现实,也不愿求其深刻道统。我想自己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现代人就有很多读了几天经书,便抄袭古人以显渊博。我翻阅了古代私塾的一些讲习,发现我的做法跟他们主旨差不太远。平日里我也不是完全一字不讲,涉及到生活中,我也会就切近他们的日常事件进行一些开导讨论。具体做法,《王虛中訓蒙法》也有涉及:


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而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札也,钝者或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人皆寻乐,谁肯寻苦?读书虽不如嬉戏乐,然书中得有乐趣,亦相从矣。

读书一两年,即教以属对。初两字,三四月后三字,渐而加至四字,再至五字,便成一句诗矣。

小儿无长精神,必须使有空闲。空闲,即告以典故,但典故有死有活。“死典故”,日日告之。如:《十三经》何名?某经作注者谁?作疏者谁?《二十四史》何名?作之者姓名?日告一事,一年即有三百六十事。师虽枵腹,能使弟子作博学矣。如闻一典,即逢人宣扬,此即有才者,然间三四日,必须告以“活典故”。如问之曰:“两邻争一鸡,尔能知确是某家物否?”能知者即大才矣。不能知而后告以《南史》(忘出何人传中):先问两家饲鸡,各用何物,而后剖嗉验之。弟子大喜者,亦有用人也,自心思长进矣。

說書:小兒止可說句語義理,又須分明直說,不可言語多。如說仲尼居。則言仲尼者,孔子字也。字,是表德也。居,坐也。曾子侍者,曾子,乃孔子弟子也;侍謂侍奉也,乂手立於其側也。子曰者,子謂孔子,乃弟子稱師曰子也;曰,說也。此言孔子坐,曾子侍奉,而孔子說也。如此則分明而稚子易曉也。又須說易者。其難者,且未可說。故先說孟子為上。孟子中若有難說者,亦且放過,直待曉得易者都了,然後與說難者。如此,則其進有漸,而亦不苦其難也。

由此文看,古人教童子,刚开始的讲解是适当训诂,然后讲一些历史背景及常识,还有就是对对子,这个对对子跟我们现在组词的性质相似,也包含了古文的语法知识和选词,现在也有学国学的家长教孩子《笠翁对韵》,这个是很好的对对子的蒙学教材。《龙文鞭影》就是常识教学了。



关于典故成语和古代常识,建议本版建立两个专楼,每个家长都可以把你熟悉的典故成语和古代常识放进来,学国学的家长,自己也要好学,乐于分享,我们不能只等别的家长分享,而自己坐享其成。国学版需要我们大家都来参与奉献。点滴汇成大海,儿教国学版是你我的家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童子讲解注意别讲太多、太深,等年龄稍长,经书也读得很熟了,这时候再引导读注,明天就讲讲如何读注,以及注本的选择问题,我先歇会儿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35 金币 +35 收起 理由
bale + 1 + 1 精品文章!
secretgarden114 + 10 + 10 从后往前学,又学到这个楼了
子云008 + 2 + 2 举双手赞成,果行前辈可挑头否 “关于 ...
lidazlee + 2 + 2 說書:小兒止可說句語義理,又須分明直 ...
学而妈妈 + 10 + 10 请每天讲一点,让我们日日熏习,泡出国 ...
新叶 + 10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1-9-14 10:18:03 | 只看该作者
等到果行的贴子了,排队学习。谢谢!尽量介绍详细一点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先说框架,详细的以后楼里讨论吧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1-9-14 10:32:54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时候能讲到7岁大童应该从哪里读起?

[ 本帖最后由 dlli2002 于 2011-9-14 10:3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9-14 10:5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7 dlli2002 的帖子

呵呵,我的东西是裹脚布哈,你都等得不耐烦了

不知以前有没有过诵读国学,如果没有,建议先读《大学》吧,1500字,字数少,先热热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1-9-14 11:3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5 果行育德 的帖子

非常有用的好文!

细节处明天再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1-9-14 12:22:32 | 只看该作者
俺们家这个,我着重讲解过的就是有酒食,先生馔 跟念咒语一样,念完就把好吃的推给我吃~~~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把你也惊动啦,呵呵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0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4 19:23 , Processed in 0.099514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