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小花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诵读记录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1-4-30 21:05:4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杂念”

以前读书的时候,告诉小花要读得清清楚楚,最好耳朵在听自己念,眼在看,手在指,这样不容易有杂念。
当她正在读诵,中间想起什么就说话或是做别什么时,我也告诉她,这就是有“杂念”了。

有一次小花做数学口算作业,用的时间比平时多一点。
她说,“我算的时候有杂念,想别的事情了。”

今天,小花背《论语》1-10篇之前,我说希望她不要一边玩一遍背了,这样就会注意到容易串的地方。
小花说:
“妈妈,有时背到哪里我不知道,知道背哪里我就有杂念了;
我一边玩一边背,心里什么都没有;
表明上有杂念,心里没有杂念。”

我很惊诧孩子的这种自我观察体会。
孩子们熟读熟背的时候有各种表现,其中6、7岁的孩子怎么引导才好?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8 金币 +8 收起 理由
shopping66200 + 2 + 2 了不起的孩子。
端妈 + 2 + 2 小花真厉害呀,这么小的孩子都能这么好 ...
slowdays + 2 + 2 小花好厉害呀!
WINGOO + 2 + 2 小花说的有点佛学的悟性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07:22:4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M版的转贴

ZT 行走在诗意语言的密林里
李振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ccc960100r3u0.html

  结    语
  1932年,白话文已逐渐在语文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入学试题中出了一道对对子题目“孙行者”,曾引起轩然大波。攻击者纷纷认为这是“复古”“开历史倒车”,对此陈先生不以为然,在天津《大公报》上撰文进行了反驳,文中指出了对对子有四大好处:①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字及其运用;②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③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④可以测验思想条理。陈先生反复强调了对对子是符合汉民族语言特性的汉语言测试的最佳方法。

  70多年过去了,2004年1月北京大学特招考试语文试卷又出现了对对子“九天揽月,华夏英雄驰宇宙”,2004年高考,许多语文试卷中也出了对对子的题目。历史绕了一个圈又回到那个地方。毕竟,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就像我们无法漂白的黄皮肤一样,永远是炎黄子孙的文化标志。

名人谈“对课”
               “对课”是作诗的基础                        
    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大约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不但名词要对名词,静词要对静词,动词要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面,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例如先生出一“山”字,是名词,就要用“海”字或“水”字来对他,因为都是地理的名词。又如出“桃红”二字,就要用“柳绿”或“薇紫”等词来对他;第一字都用植物的名词。第二字都用颜色的静词,别的可以类推。这一种功课,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对课”可以帮助掌握文字的运用
    我们小时候念书,得对对子。老师说“风”,我们对“雨”。对对子跟写小说,距离自然很大。掌握了写对子的本事,也有好处。要写对子,就要很仔细地分析每一个字,风是自然现象,雨也是自然现象,性质相同;风是平声字,雨是仄声字,声音不同,恰好平仄相对。这样慢慢地学习,就逐渐掌握了文字的运用……对对子,只有汉字才可以这样做,七个方块字对七个方块字,五个方块字对五个方块字,整整齐齐,声音、字数、字的性质,都是对着的。——老舍《本固枝荣》

为语文基础训练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我们往往以为学对对子只是为了学作诗,这种看法应当改变。属对练习能够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这一点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多年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教不教语法修辞等知识的问题。不教,学生显然需要得到一些这方面的训练;教,又觉得只是一堆术语、定义,并不能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如果我们能从前人进行属对训练这个办法之中得到一些启发,研究出适合于我们需要的训练方式,再配合上简要知识的讲解,也许能为我们的语文基础训练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

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启蒙写作教学
    对对子在旧时书房中是开笔作文之前的必修课,每天于下午放学前进行之,花时间不多,而效果却很大。一般读一两年书的学生即能参加这一学习活动。一般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因为重在记忆,读时不容思考。对对子则不同,要让学生思考,这中间就显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才情,不同的想像,因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说写作教学,这便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启蒙写作教学。字音、字义、词性、词组、结构,在天天对对子的教学中,便日积月累,记熟了,能熟练掌握了。
                                ——邓云乡《清代八股文》

===============================
贺益德老师:
一部经典从开始读诵到最终运用,至少有六步工作要做:一、熟读字音;二、熟识字形;三、熟解字义(训诂);四、通达全经义理(哲学体系);五、熟悉历史验证;六、学会灵活运用。所以彻底熟悉一部经典,包括字音熟、字形熟、字义熟、哲学体系熟、历史验证熟、灵活运用熟。能够背诵经文,仅仅是第一步的字音熟,也就是说只完成了录音的任务;直到每一个字都识熟了,就又完成了摄影的任务;等到每一义都通通明了之后,一部经的字音、字形、字义才开始组合成为一个有机体,这才算打下了基础。孩子有了这一基础,就可以自由阅读、自由研究;今后的路只须向过来人问问方向,而孩子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一直走下去。所以儿童读经的任务,是要使儿童有步骤地达到字音熟、字形熟、字义熟,也就是背熟、识熟、解熟。下面一一略加说明:
一、背熟。一部大经,使孩子在快快乐乐、不知不觉中流利地从头背到尾,这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教学艺术。需要做到下列几点:
1.有水平相近的读经伙伴。
2.划分最基本的小段。小到什么样程度呢?如果一个小段,第一天读三十遍可以达到不结巴,第二天读三十遍可以达到很流利,第三天读三十遍可以勉强背诵,第四天读三十遍可以流利背诵,这个小段就是合适的。
3. 预习三天,到第四再背,至少背十遍。
4. 两个小段背熟了,就合并成一个中段,加读加背遍数;两个中段背熟了,再合并成一个大段,加读加背遍数……一直到把全经一口气流利背完。
5. 可以不假思索地大段背诵了,再背下去就会「油」──含混;可以进行慢背比赛、随意抽背比赛、一人领读众人跟读……加以对治。

二、识熟。可用《三字经》、《千字文》做识字教材;背熟之后一字一字抄写;抄写若干遍,即默写;又一字一字查字典、组词(也就是把字典上该字的词组抄下来并顺便了解其意思)。有了这一样基础,读其它经典的时候生字就会大大减少;剩下的生字也用同样的办法识熟它。还要扎实教好偏旁部首和笔顺。


[ 本帖最后由 小花妈 于 2011-5-3 12:0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WINGOO + 2 + 2 谢谢,搬我家去:)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07:24:39 | 只看该作者

引上面文章

总觉得孩子读经,
除了背诵经典,还是有一些基本功要做。
比如最基础的识字,了解字的含义等等。

前段时间买了《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文字比较简单易于理解,可以读读学学,作为了解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

[ 本帖最后由 小花妈 于 2011-5-3 12: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13:09:34 | 只看该作者

净空法师谈传统小学教育

http://www.amtb.cn/11/11-02-02.htm
從前儒家的小學,就是學前清陳弘謀編的《五種遺規》,過去我曾經教大家念過,從這裡面我們可以看出來,古時小學教育的教學宗旨確實是修定。我們在台中的時候,李老師選擇這本書給我們做修身必讀的參考書。過去我們買了很多《五種遺規》,買了二、三十本,一個人一本,從前都曾經發過,現在《五種遺規》也不見了,我看書架上這個書都沒有了。

你要不好好的教導小孩,他那個小頭腦也會胡思亂想。怎麼樣教他修定?當然不能教他去盤腿打坐,小孩坐不住的,可以教他背書。背書叫修定嗎?背書他就不會胡思亂想。所以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一部一部教他背,不講解的從前七歲到十二歲是小學,小學學的東西是灑掃應對,完全學怎麼做人、怎樣說話。小學教育是德行、言語,一舉一動要有規矩,說話要有分寸。所以經過那樣一個訓練,這個十一、二歲的小孩很像大人,他有威儀,一舉一動都像個樣。這是生活教育,從小養成。「少成若天性」,小時候培養成的,就像天賦一樣。從小培養生活教育,怎樣侍奉父母,怎樣對待兄長,人倫關係搞得很清楚,輩分分得很清楚,懂得禮節,這是社會秩序、家庭和睦、社會安定真正的基礎。除這個之外,就是讀書,讀書要背誦,老師只教句讀。因為古時候的書沒有標點符號,念的時候老師給他圈句子。你看我們現在這個《四庫全書》裡面,沒有標點符號,所以念的時候老師用紅筆圈句子,教句讀。因為以前的書不像現在有分段落,有標上小標題。好像我們這個《無量壽經》它分四十八段,每段都有個標題,從前沒有,這是後人做的。所以老師教句讀,再督促他背誦。

從前念書的標準,念十遍還不能背的,就不能教了,他承受不了。那怎麼辦?每一個人天賦都不一樣,從前上課的時候,天賦好的、根性利的、聰明的,每一天給他上的分量多一點,可以給他念十行、念二十行。二十行是一面,我們這個一頁就是二十行。這二十行念十遍的時候,他一定會背,這就是他的能力可以教二十行。十遍不能背,那就減少,教十行。十行再不能背,就教五行。五行再不能背,教三行。用這個方法。所以,往往一個老師教十個學生、二十個學生,每一個人念的行數不一樣,看他的能力。假如他要是五、六遍就能背了,這是天分好的,老師要督促他背一百遍,要大聲的念出來,這個樣子他永遠不會忘記。那個笨一點的,天賦差一點的,一定要念到十遍才會背的,老師要督促他念兩百遍。所以根性比較愚劣一點,要勤快、要多背,所謂「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家一遍就會,我要用十遍的功夫,勤能補拙,老師督促他的遍數。

到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在上課之前要把前面的功課再背一遍,才上今天的課程。所以天天都要溫習前面的,天天都要背前面的,把前面所教的統統背一遍。這本書上到最後了,前面的還是要背一遍,才給你上新的。所以他天天背書,心裡面記著。書是決定不講的,沒有意思,小孩不懂這個道理,他的目的是訓練「定」,訓練記憶,用這個方法。

大概到十二歲的時候,天分好的,讀十三經,讀諸子,諸子是選擇的;還有歷史這一部分,就讀二十五史,二十五史不可能全讀,也是選擇的;或者是讀《綱鑑易知錄》,這就是中國歷史的大綱;天分高的有基礎的就讀《通鑑輯覽》,統統都是念背,在七歲到十二歲當中全部完成。你問他某一句話在哪一本書裡面第幾頁第幾行,他都知道,真的背得滾瓜爛熟。他不打妄想,他心是定的。所以從前古人在十二、三歲時,心很清淨很定,就是用這個方法訓練的。

現在難了,環境太壞了,現在小孩都去看電視、打電動玩具,你叫他背書,不可能的。「大家都去玩,叫我一個人背書」,他才不幹。現在環境不一樣,跟從前教學環境比差得太遠了。你就曉得古人為什麼會開悟,為什麼會證果。現在人很聰明,一切環境比從前都好,為什麼搞幾十年都不能開悟、不能證果,你把這些統統看明白,你就曉得毛病發生在哪裡。古人尊師重道,老師怎麼教就怎麼學,老實念書,老實背書。所以小學階段是學定。

學慧,慧是什麼?讀,讀得很熟,這叫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先是無知,統統都念熟了,我什麼都不懂,光是念得很熟。古時候的學校沒有中學,小學再上去是太學,太學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大學。小學結束,十三歲就入太學了。太學裡面教什麼東西?講解、研究、討論。譬如講解四書,研究討論四書,沒有背誦,完全是講解。古人講「讀書樂」,真快樂!講解就是老師帶著這一群學生,每一天去遊山玩水,「有事弟子服其勞」,老師坐車,學生要給老師推車,準備些酒菜,一路上旅行。為什麼?老師、學生那些書都背得滾瓜爛熟,大家不要帶書,講到第幾章第幾頁,一面走一面研究討論,去旅行玩個兩、三個月,這個課程就教完了。從前讀書樂,不像現在這麼苦!他就分成這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背書,第二個階段講解。小孩的時候不懂事,專背;十三、四歲智慧開了,可以研究討論,這個教學法確實比現代教學法高明太多了。

民國成立以來,把我們中國傳統的教學法廢棄了,採取西洋的,這一下子壞了!根本智沒有了,後得智就更不必談。根本智是無知,後得智是無所不知。從前的教學法,你看童子十幾歲沒有到二十歲的(二十歲是行冠禮),參加國家的考試,中舉人的、中進士的(舉人是省考,進士是國家考),往往派出去做官,十幾歲就做縣長,就去當縣太爺了!人家把政治辦得有條有理。現在十幾歲是小孩,什麼都不懂!教育制度方法不一樣,所收的效果就不相同。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金币 +6 收起 理由
WINGOO + 2 + 2 多谢分享:)
shopping66200 + 2 + 2 多谢分享。
端妈 + 2 + 2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12:01:15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5月3日

五一假三天,风大。还是去了三次公园。
各式牡丹花开得正艳,桃花林中大风一吹,真的看到了花瓣雨呢。
地面上桃花瓣很多,小花喜欢抓起来抛到空中,玩新娘子来了的游戏。

在家时间也多,翻出我买的立体剪纸,玩了个痛快。
以前,别人送的立体建筑立体交通纸手工,比较复杂,都是姥爷陪着一起做的。
这次的比较简单,她可以独立做。
看着众多的作品,小花自信心大涨,说:“我是不是心灵手巧呀!”

读经新开了《论语》第十五篇,复习了《大学中庸》。
小花说:“现在每次读一整篇,我就背得慢了;分成几次学,就背得快。”
卫灵公第十五共42章,于是按照十章一份来读。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金币 +6 收起 理由
tracylin2002hk + 2 + 2 真好哇!
shopping66200 + 2 + 2 真好啊。
端妈 + 2 + 2 真好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1-5-3 16:20:4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M版的博客,好东西太多了。
引用关于识字方面的经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aa3d70100pgo3.html

为了让学生尽早学习重要经典,同时兼顾早期大量识字,我们建议读经教材选取重要的经典和涵盖生字量大的蒙学经典。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学生参加周末读经班(每次三小时读经)在两年内可以完成的经典学习包括《论语》、《大学》、《中庸》、《老子》和《声律启蒙》,总计34000字,生字量为2800左右,涵盖了绝大多数国内小学大纲要求的生字,而且还超过了两三百字。如果学生每天完成40分钟~1小时诵读作业,则在课堂和家庭中的诵读总遍数至少可达50遍,学生可以做到熟读乃至部分成诵,识字效果良好。   

如果在周末读经之外,读经班也举办定期的读经集中学习课程,则可能在一年内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参加全部课程的海外学童可以一年内突破识字关,即使不能参加全部集中课程的学生,如果在假期同步学习,即使效果稍逊,识字量可以达到2000字。
突破识字关后的读经学习,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集中复习所学经典或者继续学习下一部经典,开始经典复习。
===============
春子的中文学习在4岁到5岁的一年突飞猛进,《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的第一轮学习进行完毕,目前《易经》学习过半。基本通过读经达到了突破识字关的目的,顺利开始了中文自主阅读。而过去读过的经典也在逐篇背诵中。现在春子正在按册阅读小学人教版的课本,读小学三四年级的课本问题不大(六年级的拿来也读过,还行),在读一些童书和《十万个为什么》等书。

对于新的经典,春子的学习以诵读为主,不要求背诵,这样做是为了有效保证读经中的识字学习。春子一直同时使用简体和繁体字读经课本,所以她认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没有问题。在学习了《大学》《论语》《中庸》后,春子的《易经》学习以自学为主,即基本不需要听妈妈或者CD领读,直接自己诵读文本,个别不会的字妈妈教一下即可。


[ 本帖最后由 小花妈 于 2011-5-4 09: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发表于 2011-5-3 22:18:19 | 只看该作者
受教了,多谢分享心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09:45:44 | 只看该作者

2011.5.5周四

昨天读到《卫灵公第十五》。

其中,读到“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小花挺兴奋地说:“妈妈你知道我怎么想的吗?就是君子不可以只知道一点点,可以有很长的“寿命”;小人不可以有很长的寿命,可以只有一点知识。”

“哦?挺有意思!君子和小人确实不一样。”还是先给孩子点肯定吧。
这句义理高深,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讲。
于是问她,“你知道寿命的“寿”和这个“受”不一样吗?”
“不一样没关系,我觉得这样好玩!”

好玩就行,愿读就好。
估计小孩这种读经时的瞎猜,从古至今都是有的吧。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金币 +6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哈哈,真有趣呀
WINGOO + 2 + 2 呵呵,真可能一直都有:)
joelie + 2 + 2 真好哇!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1-5-8 19:51:01 | 只看该作者

2011年5月8日周日

这周末开了新篇《论语季氏第十六》。
今天读《论语》1-16。

其中,读到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时,
小花在后面自然加了一个“其次辟行”,

我也在跟着读,一开始都怀疑自己没读对,仔细一看,我没错啊。
后面接着读到“子曰:言忠信,行笃敬”时,
又一次感到孩子的“语感”真好,
有“言”,则有“行”
呵呵,错也错得有水平啊。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哈哈,喜欢,端端偶尔也有类似小发挥, ...
shopping66200 + 2 + 2 小花已经会自己总结归纳并给予发挥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09:46:21 | 只看该作者

齐妈的A、B说,很有意思。

A组 进新的;
B组 背诵的。


回顾小花的情况:(下面的A,主要意思是“读”;)

读诵《大学中庸孝经》时,是两条线。
一条线是在家读;一条线是周末读经班。
其中在家读的进度比读经班要快。
在家读以A为主,读经班有B的要求,但进度慢。
第一条线全文读完后,继续连全书A;
第二条线基本结束的时候,可以完整B。

感觉小花受益于第一条线和第二条线之间的“时间差”,
这样她可以自然而然没有压力地从A过渡到B。
每日时间在半小时内。


读《论语》时,前期只有在家读这一条线。
单篇读前十篇时是A;同时进行了一小段时间《大学中庸》的B。
分篇读完前十篇后,以A为主连前十篇,同时单篇B;
逐渐B的分量增加,A的分量减少;
前十篇可以连B的同时,开始后十篇的A。

目前是后十篇逐篇A,同时前十篇连B。
其中A约2/3多,B不超过1/3。
每日时间1小时左右。

结论:这样看来,还是属于“A+B”的。

==========
补:写完回头看看上面的“说明”,好像好“专业”呀!

我上面的A,主要意思是“读”;
齐妈的A“进新的”,似乎强调“进度和新的”这一层意思。
目前我在“进度和新的”方面,好像慢一些,也是时间所限。

总的感觉,小花到了春花姐说的可以“精”的阶段了。
(春花姐:因为他的能力在长进,后续读的过程中能“精”了,就尽量“精”起来。)

[ 本帖最后由 小花妈 于 2011-5-9 10:4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4|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10:23 , Processed in 0.07860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