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行走在诗意语言的密林里
李振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7ccc960100r3u0.html
结 语
1932年,白话文已逐渐在语文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的入学试题中出了一道对对子题目“孙行者”,曾引起轩然大波。攻击者纷纷认为这是“复古”“开历史倒车”,对此陈先生不以为然,在天津《大公报》上撰文进行了反驳,文中指出了对对子有四大好处:①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字及其运用;②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③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④可以测验思想条理。陈先生反复强调了对对子是符合汉民族语言特性的汉语言测试的最佳方法。
70多年过去了,2004年1月北京大学特招考试语文试卷又出现了对对子“九天揽月,华夏英雄驰宇宙”,2004年高考,许多语文试卷中也出了对对子的题目。历史绕了一个圈又回到那个地方。毕竟,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就像我们无法漂白的黄皮肤一样,永远是炎黄子孙的文化标志。
名人谈“对课”
“对课”是作诗的基础
对课与现在的造句法相近。大约由一字到四字,先生出上联,学生想出下联来。不但名词要对名词,静词要对静词,动词要对动词;而且每一种词里面,又要取其品性相近的。例如先生出一“山”字,是名词,就要用“海”字或“水”字来对他,因为都是地理的名词。又如出“桃红”二字,就要用“柳绿”或“薇紫”等词来对他;第一字都用植物的名词。第二字都用颜色的静词,别的可以类推。这一种功课,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对课”可以帮助掌握文字的运用
我们小时候念书,得对对子。老师说“风”,我们对“雨”。对对子跟写小说,距离自然很大。掌握了写对子的本事,也有好处。要写对子,就要很仔细地分析每一个字,风是自然现象,雨也是自然现象,性质相同;风是平声字,雨是仄声字,声音不同,恰好平仄相对。这样慢慢地学习,就逐渐掌握了文字的运用……对对子,只有汉字才可以这样做,七个方块字对七个方块字,五个方块字对五个方块字,整整齐齐,声音、字数、字的性质,都是对着的。——老舍《本固枝荣》
为语文基础训练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我们往往以为学对对子只是为了学作诗,这种看法应当改变。属对练习能够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这一点值得作进一步的研究。多年来,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教不教语法修辞等知识的问题。不教,学生显然需要得到一些这方面的训练;教,又觉得只是一堆术语、定义,并不能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如果我们能从前人进行属对训练这个办法之中得到一些启发,研究出适合于我们需要的训练方式,再配合上简要知识的讲解,也许能为我们的语文基础训练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
这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启蒙写作教学
对对子在旧时书房中是开笔作文之前的必修课,每天于下午放学前进行之,花时间不多,而效果却很大。一般读一两年书的学生即能参加这一学习活动。一般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因为重在记忆,读时不容思考。对对子则不同,要让学生思考,这中间就显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才情,不同的想像,因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说写作教学,这便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启蒙写作教学。字音、字义、词性、词组、结构,在天天对对子的教学中,便日积月累,记熟了,能熟练掌握了。
——邓云乡《清代八股文》
===============================
贺益德老师:
一部经典从开始读诵到最终运用,至少有六步工作要做:一、熟读字音;二、熟识字形;三、熟解字义(训诂);四、通达全经义理(哲学体系);五、熟悉历史验证;六、学会灵活运用。所以彻底熟悉一部经典,包括字音熟、字形熟、字义熟、哲学体系熟、历史验证熟、灵活运用熟。能够背诵经文,仅仅是第一步的字音熟,也就是说只完成了录音的任务;直到每一个字都识熟了,就又完成了摄影的任务;等到每一义都通通明了之后,一部经的字音、字形、字义才开始组合成为一个有机体,这才算打下了基础。孩子有了这一基础,就可以自由阅读、自由研究;今后的路只须向过来人问问方向,而孩子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一直走下去。所以儿童读经的任务,是要使儿童有步骤地达到字音熟、字形熟、字义熟,也就是背熟、识熟、解熟。下面一一略加说明: 一、背熟。一部大经,使孩子在快快乐乐、不知不觉中流利地从头背到尾,这是我们要努力追求的教学艺术。需要做到下列几点: 1.有水平相近的读经伙伴。 2.划分最基本的小段。小到什么样程度呢?如果一个小段,第一天读三十遍可以达到不结巴,第二天读三十遍可以达到很流利,第三天读三十遍可以勉强背诵,第四天读三十遍可以流利背诵,这个小段就是合适的。 3. 预习三天,到第四再背,至少背十遍。 4. 两个小段背熟了,就合并成一个中段,加读加背遍数;两个中段背熟了,再合并成一个大段,加读加背遍数……一直到把全经一口气流利背完。 5. 可以不假思索地大段背诵了,再背下去就会「油」──含混;可以进行慢背比赛、随意抽背比赛、一人领读众人跟读……加以对治。
二、识熟。可用《三字经》、《千字文》做识字教材;背熟之后一字一字抄写;抄写若干遍,即默写;又一字一字查字典、组词(也就是把字典上该字的词组抄下来并顺便了解其意思)。有了这一样基础,读其它经典的时候生字就会大大减少;剩下的生字也用同样的办法识熟它。还要扎实教好偏旁部首和笔顺。
[ 本帖最后由 小花妈 于 2011-5-3 12:0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