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小花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语》诵读记录

[复制链接]
131#
发表于 2011-4-20 19:24:39 | 只看该作者
经版现在哪里吹来了背风,把我也吹晕乎了
不错不漏的,我都眼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小花妈 + 2 + 2 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遍数不放松!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1-4-20 19:4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1 WINGOO 的帖子

我们跟着的周末读经班,是一直要求背的,孩子也习惯了。

小花从单篇就开始背诵,好像有几个阶段:
有的串啊错之类的,属于单篇内的,其它篇没有相似的,这是在单篇背的时候慢慢解决的。
也不是背到一字不差才开新篇的,听春花姐说遍数要多,所以大概背会后,也一直在读在背,单篇也就可以一字不差了。

但是几篇连起来,又会出现很多篇和篇之间串的情况,也是逐步连背,慢慢串的少了。

后来1-10连背,还是至少有十几处串,有时还会出现以前从来没错过的情况,似乎是由于连背时间长,孩子不容易注意那么长时间的原因。
继续连背一段时间,也许大脑扩容了,慢慢就做到了。

齐和小花年龄不同,
小花可能到了可以“注意”的年龄了,孩子“注意到”这些部分,在下次整体背的时候就会留意。
齐还小,背诵就和流水一般,不知道专门“注意”,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 本帖最后由 小花妈 于 2011-4-21 10:3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发表于 2011-4-20 20:30:14 | 只看该作者
我家那个年纪大的,挑书纠错就很怒。我现在都随他读了,错也错不到哪里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06: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3 小润妈 的帖子

我感觉呀,
大孩子眼睛当家,看着书读不容易错。
小孩子耳朵当家,读会以后嘴巴当家,看着书好像也看不到似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小润妈 + 2 + 2 真的是这样哦!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11:3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4 小花妈 的帖子

其实我现在是想让小花多读读《论语》1-10的,
但是她嫌看书读累,说眼睛累;
听到背就很高兴,可以一边背一遍玩;
也因为《论语》后面的篇章是在读,不想让她太费眼,所以也就顺着她了。

目前看来,只有读新篇背会之前,她能看着书读一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发表于 2011-4-21 17:10: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小花妈 于 2011-4-21 06:04 发表
我感觉呀,
大孩子眼睛当家,看着书读不容易错。
小孩子耳朵当家,读会以后嘴巴当家,看着书好像也看不到似的。


非常形象!
继续上路,咬定遍数不放松。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1-4-22 19:05:39 | 只看该作者

家塾中的读书

节选自南怀瑾先生《亦新亦旧的一代•第九篇六十年来教育的变和惑》

当时在“家塾”中发蒙的学生,读的是什么书呢?大致约分两种情形:

如果是以读书考功名的,一开始,就很可能是读《论语》,其次《孟子》,其次《中庸》,其次《大学》。由六岁到九岁之间,关于以上所列的四书,必须要背诵得滚瓜烂熟,以备应考“童子试”的初步考试。至于《幼学琼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也是应读的课外读物,而且都须要背诵熟练,以备不时之需。当时读书注重“背诵”,所以便养成读书人“朗诵”的工夫和本领,有腔有调,合板合拍,等于唱戏或唱歌一样的有趣。至于书本,像《启蒙》学生所用的二十篇《论语》等,虽然都是木板墨印,但是都有一篇一篇的散卖的薄本,即使撕烂了或墨涂坏了,还可以再买一篇回来。

如果只以读书认字为目的,一开始,便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增广昔时贤文》等等,各随所便,并不是规定一律。

因此,有些学生多的“家塾”,每天早上,老师各个分别的圈点教读了每个不同的书本以后,不管你懂不懂得意义,便由学生们自己去念读“背诵”,之乎者也,哄堂叫读,不亦乐乎。从前有人描述“家塾”的散漫情形,便作过一首打油诗,记述当时的实况,如云:

一群乌鸦噪晚风,诸生齐放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百家姓》),天地玄黄宇宙洪(《千字文》)。《三字经》完翻《鉴略》(《通监史略》),《千家诗》毕念《神童》(《神童诗》)。其中有个聪明者,一日三行读《大》(《大学》)《中》(《中庸》)。

至于吟诗作对,那是“发蒙”两三年后的必修功课。开始先学对对,初由一字一对,再慢慢地到达长篇长对。因此,李笠翁所著的《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 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芎。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边塞,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等,便是当时学习韵对的范本。到了《四书》读完,大约十几岁的年龄,学会作诗,那是并不太难的事。至于是否能够作得好诗,却是另一问题。总之,当时把吟诗作对与读书作文章,完全连在一起,因为从童子试的“考童生”开始,作诗是必须的一手绝活,等于现在考试中的英文,非要你学会 不可。我们当时在十二、三岁便会作诗,那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后来我碰到很多位前清遗老,所谓“秀才”与“举人”的老先生们,到老仍然作不出真有才气的 诗,那也是司空见惯的常事。这正如赵翼所说:“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一点不错。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金币 +6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谢谢分享
slowdays + 2 + 2 受益了,谢谢!
shopping66200 + 2 + 2 多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1-4-22 20:21:03 | 只看该作者

和“挑书”有关

王财贵2009 - 09 - 29

谢谢关心和建议,敬答如下:
一、几年来都或多或少都有这种题目,是要测验考生是否见到任何句子,都能知道其前后。譬如从「无,名天地之始」推及其起句是「道可道,非常道」。

能识字自己看卷的考生,可以自己看题中出现的句子向前推,如尚不识字的学生,老师应先念出题中出现的句子,然后再要考生从这一章的开头背起。想不出来,才提示一两字,扣一两分。这应是合理的。

这种倒推显然比顺背难些,所以全书题库中这种题型甚少,又经过抽选,全考卷最多只会出现一两题,若每题扣两三分,也只扣去五六分,如果其他全会,也可通关。无大伤也。

如果众人皆觉不便,那在今年检讨会上将提出讨论,此后或者就不再出这种题了。

不过,例如考老子,还是会出先给「第六十章」一句,然后是空格的考题。或考唐诗,先给「送别王维」一句,然后空格,以测知考生是否全文掌握。当然论语的章节不会这样考,但易经可能这样考,例如给出「离卦第三十」,然后空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1-4-22 20:22:41 | 只看该作者

感受遍数的意义

这种考题,就是“挑书”,“是要测验考生是否见到任何句子,都能知道其前后。”
小花背诵,我也发现她很容易从给定的那句接着背下去,但是向前推上一句,往往茫然不知。
通过这小段时间的连背,这方面有一点点的进步,
给出一句,她会往下背几句,找找感觉,有时就记起是哪篇的了,有时能找到前这篇前面的某一句,慢慢推到这句。

好像大脑中,
从初读《论语》的零零散散,
到读会以后的一个整体,
再随着背诵的熟练,篇章句子逐步清晰,各归其位的感觉。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shopping66200 + 2 + 2 真好。
端妈 + 2 + 2 读经这几个月,我压根没跟端端提过一个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1-4-26 20:31:56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读经还和以前一样,每天晚上大概1小时,早上看情况十几分钟。记录本不在手边,以后补上。

读:
上周末开了宪问第十四,上上周开了子路第十三,准备以后每周开一篇。
这些新学的每天都读,读到孩子自己说想背的时候,就改成背。

背:
《论语》1-10每天或隔天背一次,连背很熟练。
有时会出现2、3处不精准的地方,在以后的遍数中慢慢精准。

上周末临时决定和亲友一起去孔庙和国子监。
在孔庙的十三经碑林中,偶然发现《大学》(104号石碑),很兴奋地叫小花来朗声读了一段,感觉非常好。
她说她是背的,因为很多繁体字不认识。

国子监有科举制度展,发现有清朝的《钦定本朝四书》,其中《孟子》翻开摆着。
我一直对古书每页有几行,每行有几个字好奇。以前见过的古书行数字数往往不一样。
这次数了数清朝《钦定本朝四书》,一页有9行,每行有25个字。
不知那时的读书人,用的是不是一个版本。

评分

参与人数 6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端妈 + 2 + 2 小花真棒哇!
shopping66200 + 2 + 2 很有成就感吧!
slowdays + 2 + 2 真好哇!
xly2004 + 2 + 2 也满足了一把好奇心。钦定本类似Bible ...
小润妈 + 2 + 2 小花妈做事总是这么认真。
joelie + 2 + 2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816|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4:21 , Processed in 0.082549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