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dujingb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班活动记录 兼 资料帖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0-12-9 17:32:55 | 只看该作者
豆瓣很火的小组“父母是祸害”,参加人数比论坛的人还多,一个小组的人气能比过论坛,如果不急于表现出蔑视和感叹的话,总会值得人思考些什么吧。

实话说,看到那里孩子向父母宣战,我能体会。但是我既不能支持也不能反对,我所看到的是被压抑的灵魂需要伸展。准确说,如果不是我前年的一些经历,我是无法理解孩子不孝悖逆的行为的。前年我参加过一个心理医疗义工团,亲闻十几位很优秀的大学生倾诉隐私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对父母的怨恨。虽然他们是优秀生,平时看起来也很体贴父母,很“孝”,然而,我能感觉到生命的源头越来越干枯。我感到自己绝对胜任不了心理师的角色,在旁边辅佐我都非常心痛。

这种经历,使我很难再开口谈“孝”了,我可以用这个要求自己,但绝不用它来要求孩子。对那些大谈言教的人,我更是苦笑。读圣经,我尤其喜欢约伯记,存在主义在这里就挖掘了许多灵感。在约伯患难时,劝说他的几个人虽然话语冠冕堂皇,但是并不理解他人经历的痛苦和彷徨、绝望,相反,这几个人都试图把约伯拉低到他们那浅薄的教条层次。

话说回来,孟子对舜封象的辩驳是非常无力的,因为象是他的弟弟,便要给予福禄,那就是牺牲有庳的百姓,让“至不仁”的象去治理,岂不是视天下犹草芥?百姓的福祉是舜手中的人情?孟子有了自己的思想,其后便不自觉地仅凭观念推演,不顾事实地自圆其说。还有墨子,这人如果放在西方,可以跟耶稣或圣经里的圣者一拼高下,然而在我国,自从被孟子激烈驳斥他“无父无君,禽兽也”,墨子从此在历史中不曾抬头。墨子有局限性,但孟子的言辞太过,甚缺公正。他捧舜和抑墨,都是用一种极致手法。这种流弊,到现在都可以时常在网络看到,这方面我是从来不认可的。有时八卦地想想孟母,那个固执而坚硬的女人,也能释然。

本想就前面的问题展开讲些自己的体会,话匣子一开,就不知所云了。果行觉得教孝还不如自己孝,对孩子,有慈才有笑,才有孝,才有效。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新叶 + 1 + 1 谢谢,只剩下一分了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0-12-9 18:35:47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我要指出,许多人过分重视孝道,便贬损了人格的尊严,因而在政治上容易成为专制政治的拥护者。”

针对这句我再多几句嘴,事物总是相对的,然而一种价值观的提倡,很容易”过分“。中国的24孝故事,便有很多的过分。孔子把人的主体从宗法中提炼出来,如果按西方文化启蒙的定义,那么孔子带领的启蒙早西方2000多年。但是,而后经过时代诸多因素的过滤,又陷入了人格自我设限的格局中,这也是宋明理学受到五四知识分子抨击的原因之一。

说一个文献中看到的惊诧事件吧,日本侵华的时候,中国居然有民间宗教认为日本人统治中国是天意。民间百姓也简单,不管谁当皇帝,只要安居乐业就满足。把家维系得太紧,就不怎么关心社会了。满人不是统治过中国近300年吗?日本人进来当皇帝也没啥惊奇吧。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如果看到羔羊般的”顺民“同胞,将是怎样的义愤?还有一类民国知识分子,在理学中成长,后来出了趟国门,看到了”狼“的社会,感叹道:”圣人欺我!“

将心比心,若我生活在那个年代,必反传统,也必定是被后人指指点点没见识的那类人。以此心相比,更加觉得当时仍挺住传统的知识分子之可贵,并非他们没看到那般景象,也并非他们不痛惜,可贵的是,他们是真的明白孔子,他们更理性,这才是难得。或许正因为我是个俗人吧,所以现在看到有人痛批胡适,我却下不了手。搁我在那个年代,未必比他强多少。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10-12-9 18:5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V3V + 2 + 2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1:0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2 果行育德 的帖子

此楼占座,稍后回果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1:06:1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周国学堂活动主题:八仙的故事。

2010-12-12 周日 上午10点左右 35号楼活动室

本周由小F妈妈代讲,稍后会贴上小F妈妈的总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0-12-21 21:46:42 | 只看该作者
请问是在哪个城市?如果在深圳,我一定带两孩子去参加!请问~~~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dujingban + 2 + 2 真抱歉,我们在国外。您可以自己组织啊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2:30:4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周国学堂活动主题:木兰从军。
2010-12-19 周日 上午10点20分左右 35号楼活动室

参与者:DD、大A、小F、MH、小A、各自的爸爸妈妈,和新加入的Sophia母女。

环节如下:

1. 读论语,《为政第二》前半部分(至“君子不器”)两遍。接下来诗经《汉广》三遍。小MH大声地跟着其中几句朗诵,颇得诗经韵味,简直令人诧异。记得两个月前他还扒着门坚决不肯进教室,哭丧着脸说“我不要上学!”DD也跟着念了好几句论语,真好。

2. 才艺表演。Sophia非常大方地背了《咏鹅》,MH唱了一首歌(俺孤陋寡闻不知是哪首),小A唱了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这首歌还真受欢迎,点唱率超高),DD羞答答断断续续地唱了一遍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第二遍MH加入进来,DD就大声了一些。大A和小F来得晚,没赶上。

3. 故事环节。这次讲木兰从军的故事。有幸从图书馆借到一本优秀的图画书,兼容了诗歌与美图,并包了中文与英文。这本图画书是Song Nan Zhang (张松南)绘的THE BALLAD OF MU LAN一书(顺便说一句,这书的英文标题译得真好)。


(图片来自amazon.com)(没有来参加国学堂活动的小朋友,可以在图书馆网络上预借这本书。)

这本书的出色之处在于:1,笔触细腻,人物英姿勃勃,符合传统中国画一贯的特色,勾勒出的华人形象与我们对传统仕人仕女印象一致,与欧美画家笔下华人或狰狞或羸弱的古怪形象有天壤之别。2,意境传神。3,每页画面左右两边嵌着《木兰辞》诗句,图片下方配以现代中文与英文解释,加入了一些语句,补足了细节。4,环衬(即封二与封三处)做得十分精心,不仅呈上北魏时期地图(包括鲜卑侵入路线与木兰从军出征路线,还展示了北魏时期的陶俑、屏风漆画、书法、瓷器、雕塑、壁画、钱币等实物,并在下一页做了详细说明,美不胜收。)5,绘者懂得欧美童书的创作规律,画面的说明性很强,细节多,即便不借助文字也可看懂许多情节。

其实国内书市上还有好几个不同版本的《木兰从军》图画书,都非常优美。只是我家藏书只得其中一个版本,而且开本不大,所以张松南先生的作品就成为不二之选。

木兰从军的故事联系着前一周“孝”的主题,同时也开了新话题。我拿着书开讲,心里一时打鼓,不知这较为复杂、面对8岁以上儿童的绘图风格是否能吸引这些三四岁的孩子们。小家伙们很给面子,听得十分认真。我先说起,封面上木兰的战马也全身披挂,不知是否符合史实,印象里似乎只有中世纪比武大赛时才有这样华丽披挂的马匹(汗,备课没备好)。讲到东南西北买马具那段时,我给孩子们看了一些马匹用具的图片;讲到“朔气传金柝”时解释了一下那个“柝”其实就是刁斗,古代行军用具,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打更,并给大家看了刁斗的图片;讲到“对镜贴花黄”时,也出示了几张唐朝妇女的花黄装扮(这一点上,南北朝妇女与唐朝妇女心有灵犀),可惜时间匆忙,用的是黑白打印件。最后大家一起朗诵了一遍《木兰辞》。



(额间花黄)

4. 接下来是游戏时间。其实在朗读《木兰辞》最后几句时,孩子们已经忍不住,跳下椅子逃去玩乐了,剩下我们几个大人,抑扬顿挫地念诗,颇有点滑稽。:)孩子们玩儿时我们几个家长讨论,都提起每日挤出时间来读点经典着实不易,小点的孩子每天睡得早,时间无多,大点儿的孩子又都有兄弟姐妹,把父母忙得团团转。MH妈妈说,每天惟有洗澡时候能给MH念一点论语和诗经,这逼着她自己得把论语和诗经都背出来。

5. 用午餐。午餐时间过后,开始了认字环节。这次讲的汉字是兵 户 兄 旦 衣 十 兔 (所选取的汉字来自《木兰辞》)。因为刚才已经疯玩过一圈,孩子们现在静下来了,都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些演变过程中的汉字,只除了小A太疲劳,躺在椅子上假寐。大A极其专注地看着每一张讲义。想起前几次他还笑着和我争辩说有些象形字一点儿也不像“被象形”的东西,让人暗暗佩服孩子学习的热情是无处不在的。争辩、提问、难缠,绝不代表孩子没用心,也许反而更说明孩子的好学和细致思维。

6. 用字卡复习学过的字,包括本次与以往十二次学过的字。Sophia记性很好,看到“八”字立刻喊“瓜!”,看来用太形象的汉字演变图也有缺陷,小家伙们会不会以后都把“八”当成“瓜”呀?

7。小F妈妈带着大家画画,这次画的是blowfish,俗称刺刺鱼。小家伙们一听画画都来了劲儿,安安静静,画得好不认真。大A色彩感特别强,画得比老师还好。


感想与总结:

1. Sophia的感知力和自控力令人惊叹。虽然是第一次来(上一次也来参加过,但那已经是讲故事环节,并没有加入到诵读经典的环节里来),两岁多的小姑娘竟然能安安静静地端坐许久,不吵不闹,聆听大家诵读经典,很快也会是个爱读经典的孩子了吧。

2。感谢MH妈妈带来意粉、小F妈妈带来面条作为大家的午饭。她们准备得实在是太多了!!大家努力地吃,还是剩了两座山在眼前。下次我会单独联系一位家长带饭,这次怪我没说清楚,害得热心的MH妈妈和小F妈妈同时准备了午饭,浪费了真可惜。

3. 《为政第二》前半部分已经读了6周,《汉广》也已经读了三周,所以从下次起,将诵读《为政第二》后半部分;新诗歌将会是《击鼓》。我会把《击鼓》相关材料群发给大家,第十三周活动时也会带去讲义。《为政第二》的讲义大家基本上都有,我不再打印了。Sophia估计还没有,请发邮件向我索要(万一我忘记发给你们)。

4。根据孩子们读《汉广》的情况,我觉得今后选取诗歌时,音韵节奏特别美、特别上口的可以作为首选(以前光考虑题材、篇幅、生僻字了,而且判断“美”的标准是从成人角度出发的,可能和孩子感觉不一样)。这些小娃娃们读诗经时,我们实在也不能指望他们理解多少,只要在他们的小脑袋里留下一个“回还复沓、绵延悠长”的美好感觉,让他们在长大之后还记得小时读诗经的优美纯真,就很好了。

5。如果这次是给大孩子讲《木兰辞》,配合讲讲古代军事常识、战役故事、战甲战马种类等等,并与西方历史上的军事制度一一比较,一定十分有趣。

6。木兰从军的故事有一个迪斯尼动画片版本,如果哪个孩子有兴趣,各位可以从图书馆借DVD看,或在youtube上欣赏音乐片段(只是可能要稍提醒孩子:动画片里加了很多不符史实的幽默细节)。


预告与提醒:
1. 下周日为26日,因圣诞活动跳过这次。第十三次活动将在1月2日进行,35号楼活动室,上午10点-下午3点。感谢MH妈妈订房。 下次的主题估计为古代战争故事,配合诗经《击鼓》。如果哪位父母有好点子、好材料,请不吝提供!非常感谢!

2. 请大家记得:如果每次订房可以订到下午3点,我们就会在活动室用午餐(我会在群发邮件里预告用午饭),请自备小碗和刀叉。

diaodou.jpg (70.12 KB, 下载次数: 0)

diaodou.jpg

huahuang.jpg (20.73 KB, 下载次数: 0)

huahuang.jpg

majiaotou.jpg (146.93 KB, 下载次数: 0)

majiaotou.jpg

maju.jpg (61.29 KB, 下载次数: 0)

maju.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击鼓》有纯洁、简单和质朴的美,我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2:38:38 | 只看该作者
时间来不及,53 54楼暂时仍然空缺,得闲一定补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别那么认真给我回复,被你们感动着。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0-12-27 17:09:24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内容摘自《传习录》,我信而好古,拿上来与你们分享: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王阳明)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以洩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

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持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dujingban + 2 + 2 诗歌对于孩子的成长发端如此重要。感谢 ...
子墨宝贝儿 + 2 + 2 我好喜欢。。。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01:05:05 | 只看该作者

资料帖

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 唧唧(jī jī):(有争议)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2.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3. 惟:同“唯”。只。
  4. 军帖:征兵的文书。
  5.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6.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7.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8. 辔头:马笼头。 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9. 溅溅(jiān jiān):浅浅,急水流动声。
  10.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11.金柝(tuò),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18. 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
  19. 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23. 郭:外城。
  30. 帖花黄: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31.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花木兰身处年代
  关于花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第一:北魏太武帝向北行军大破楼兰期间。   
第二: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如“万里赴戎机”六句,对仗精工、词语遒丽,纯属律调,当是文人的手笔。又如“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制度。




诗歌背景
  我国北方民风彪悍,不少妇女同样豪迈尚武,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英勇善战,十分著名,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霜,妇女尚如此,男儿安可逢?   

可见作为北方乐府民歌代表作的《木兰诗》,是有着一定的生活依据的。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过商丘

曹琏
亳上商丘绕故宫,荒台古幕冷秋风。

火星有庙应分野,金果无园发旧丛。

代父尚看传孝烈,死国犹复许孤忠。

悠悠往事空留迹,尽关行人感慨中。


木兰祠

徐作肃
远廊东南孝烈祠,木兰桑梓记隋时。
仓皇戎檄催穷老,慷慨中闺有健儿。

铁甲环来杂配冷,鸾书绝去令威迟。

千年血食瞻灵爽,伏腊金枝宛宛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1-1-4 01:09:5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周国学堂活动主题:古代战争(内有小作业)

2011-1-2 周日 上午10点20分左右 35号楼活动室

参与者:DD、MH、小B、大A、小F、小A、各自的爸爸妈妈。

首先感叹一句:今天的国学堂很过瘾!大家七嘴八舌讨论了很多东西,不论是小朋友还是父母,都积极参与、提问、讨论。希望今后每次都有这样的互动。


环节如下:
1. 读论语,《为政第二》后半部分(“子贡问君子”至结尾)两遍。接下来诗经《邶风•击鼓》三遍。这阵子忙过节,大家可能还没来得及细看上次发的讲义,所以我提醒大家“大车无輗,小车无軏”中的两个生僻字分别念做“泥”和“月”。《击鼓》讲述的是戍边将士思归,与本次主题直接相关,同时也承接上次主题“木兰从军”。我向大家粗略解释了全诗的大致意思,并提了一下“土国城漕”“孙子仲”这几个词的含义(其余的,请大家看讲义吧)。这次的论语和诗经都是新篇章,孩子们不熟悉,基本上没怎么跟读,但安静地听着爸爸妈妈们朗读。正如果行育德在我们的帖子里回复所说,“《击鼓》有纯洁、简单和质朴的美”,它也是我最喜欢的诗经诗歌之一,不过因为初读,大家语速都还偏慢,《击鼓》之美还未完全展露。请大家在家中也和孩子吟诵几遍,慢慢就能体会它质朴的感情与有张有弛的节奏感。

2. 才艺表演。千呼万唤,DD唱了一首Happy New Year(看来她对这首歌的英文版比较适应,中文版似乎太难),小A唱了Teddy Bear,MH也唱了同样的歌。小B自信地背诵了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点儿疙瘩都没有。真让人佩服,小小年纪已经会背很多首唐诗啦!最有趣的是,上次MH向大家表演了鲸鱼游泳,这次也打算故伎重施,戏耍一把。我才刚说“准备表演节目”,他就冲下地,摆好了爬行游泳的姿势,连小A也跟着趴到地上去啦。把我们笑坏了。

3. 故事环节。这次时间充裕,我也改进了从前讲故事时的照本宣科,一边讲一边不断地插入解释,收效不错,孩子们听得尤其认真。这次用的是青岛出版社《中华少儿传统美德故事•见义勇为篇》其中的“巾帼小英雄荀灌搬兵解围”的故事。比如,读到荀灌是东晋人时,我解释了“先后出现16个政权”是什么意思;读到荀崧镇守襄阳时,我提到襄阳历来是兵家重地(小B妈妈补充郭靖次女“郭襄”的“襄”就来自于襄阳);解释了拴马桩是什么东西、“拳术和棍棒”分别指的是什么东西、“巾帼不让须眉”的含义、战时夺马的必要性、“埋伏”是什么意思、并插嘴评论说荀灌能文能武,虽是女孩也能写出像样的书信搬兵、“夹道欢迎”是什么意思……孩子们听得兴味盎然。

4。文化史实环节。我给孩子们看了历代的兵车,大家细细讨论,兴味很高。我展示了云梯车和冲车的图片,小B反复追问为什么要用梯子呢。我把书卷起来,装作高高的城墙,小B妈妈在一旁解说,小家伙们大约懂了。我还拿云梯车和冲车和欧洲古代比较,其实东方西方古人想的办法都差不多,比如最早时候找把梯子爬墙,后来发现这种办法伤亡率太高,于是改进,出现了这种稳固而大量输送爬城士兵的带轮子靠人力推动的装置,中国叫冲车,欧洲叫siege tower。又比如久攻不下,就开始使用“奸诈的”挖地道炸毁城墙的装置,例如洞屋车(小朋友们评论说这很像一座房子)。说到虎车时,不得了,这些三四岁的孩子们天马行空地想啊想,离题万里啦。小B看到老虎就说“这是大老虎!”并且立即宣布“我的小弟弟属老虎!”接着他忙忙地去问妈妈家里的各人分别是什么属相,那边厢小A赶快接嘴,说我们家某某人也属老虎,听到小B妈妈说某人属兔某人属马,马上又说我们家谁属兔谁属马。一直羞答答的DD也开口说“我也有……”我没听清楚她说什么,以为她说她们家也有谁属老虎,原来她很骄傲地回应小B,告诉我们她也有个小弟弟!这些联想又联想的小家伙们笑得我们东倒西歪。最后小A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虎车上的是老虎不是狮子呢?我回答说,老虎是中国土产的,狮子在比较早的古代没有,后来从外国传进来的。(查了一下资料,狮子在东汉传入中原,那时汉朝已通西域。)

小B不懂楼上的人为什么要扔大石头砸下面的人,我只好用最直观的比方:“你在城外面,我在城里面。你想冲进城来把我杀死,我可不想被你杀死,只好丢大石头把你砸死啦。”(好血腥啊)小B还提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什么要打仗呢?”我解释说,古时候人们互相抢东西、抢地盘,说不拢就打打杀杀,打赢了的人把输了的人的东西都抢走;到了近代就有所进步,开始坐下来谈了(小B妈妈补充说这叫“谈判”)。唉,纯真的小朋友很难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有这种残酷的人类活动吧,我没有反复强调战争是永远值得谴责的,保卫战争也是迫不得已——这是个失误。

DD和小A虽然一声不响,似乎也挺有兴趣。MH还小,没太仔细听,估计长大了一样感兴趣呢。

5。延伸故事环节。因为刚才小朋友们对虎车特别感兴趣,所以我又多讲了一个勇斗老虎的故事(故事出处同荀灌故事)。我们几个成人听得啧啧称赞,惊叹少年与牛竟有如此勇气蛮力,与恶虎相斗三个时辰!小朋友们关注的似乎不太一样。小B问什么叫做“妇女”,妈妈解释后他举一反三总结道“那爸爸就是妇男!”小A更有惊天趣语。她想出来一个打杀老虎的办法:“我们可以用斧头砍老虎的头,或者砍它的膀胱!”(这样老虎没法尿尿,就憋死了。) 哈哈哈,真是乐趣大A。

6. 接下来是游戏和午餐时间。午餐时间过后,开始了认字环节。这次讲的汉字是鼓 车 林 我 老 生 这六个字。学“车”时我们比较了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MH妈妈提问说,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到底是怎么来的?我说,来源不同,有一些是古人在草书行草中的写法,有一些来自于古代民间传抄文稿时所使用的不规范的汉字(古人也喜欢偷懒呵),还有一些则是建国后为了扫除文盲,专家拍拍脑袋想出来的简化字。小F妈妈说,她的祖父祖母幼时读的是私塾,对简化汉字非常反感,从不使用简体字。我又补充说,其实汉字简化从民国时期就开始了,当时受过欧美教育的大家们希望将汉字全盘拉丁化,不过这个想法到了建国后也没能完全实现(幸好没实现啊)。比如繁体字的“龍”,活生生就是张牙舞爪而威猛的龙的形象,而简体字的“龙”就像个怪物了。大A觉得怪物这个说法很有趣。MH妈妈还问了古人的发音是怎么样的,我提到粤语发音比较近中古音,而上古音已经没有完整留存于现代方言了,是专家学者仔细考古的对象。也提了古时方言众多,孔子“诗书执礼皆雅言”。

7。之后,小F妈妈带着大家画画,这次画的是大鲨鱼。小A本来已经累得不行,嚷着要回家,看到可爱的大鱼又不肯走了(其实困倦得已经没力气拿蜡笔)。



感想与总结:

0。这次因为大家放开讨论,气氛特别好,孩子们也踊跃评论,甚是可爱。请大家多鼓励孩子,每次都能积极提问、评论、讨论,父母们也是!活动时大家都不甚清楚的话题,我会在课后找资料,群发给大家。

1. 这次本想给大家欣赏有关战争的乐曲《秦王破阵乐》(“秦王”不是秦国君王,而是秦王李世民),因为Benjamin父子没来,要等下一次才能借他们的CD机播放。有兴趣者可以听听这个版本 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200/546616.shtml  (其实我家CD上的版本和这个不太一样)

2。与中国的兵车相比较的中世纪兵车,可见与神奇校车同系列的Ms. Frizzle's Adventures: Medieval Castle 深入浅出趣味盎然的好书  


当然更可以同时借一本Ms. Frizzle游历古代中国的书



3。感谢MH妈妈带来银耳汤和水果、小F妈妈带来点心、小B妈妈带来炒饭。这次我准备了巧克力蛋糕和汤圆,看来还算受欢迎。

4。给大家布置个不讨厌的小作业,请听一首歌:蔡琴演唱的“出塞曲”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RguZeGOk8l4/(视频剪辑似乎是为某一部电视剧所做,但歌曲本身并不如此局限,遮住显示器聆听也许更能领会歌曲之美) 短短两分多钟,你不可能不为这雄浑的大漠气势与其中蕴藉着的思乡之痛所打动。而且旋律简单,听三两遍就能跟唱。下一次活动时我会播放给孩子们听,我们成人就跟着唱吧。给大家的作业就是预习、听个耳熟。

5。在这次活动时大家讨论到的话题,如荀灌故事、简体字演化、古人的语言发音、秦王破阵乐等,我将会搜集相关资料,在下一封邮件中一起发送。或者请登录我们国学堂的活动记录帖子阅读。

6。第14次国学堂将在本周六(1月8日)30号楼进行(请注意,不是35号楼)。多谢DD爸订房!主题为长城和少数民族。提醒:各位在准备自己所属的“中国地理历史文化”专题报告时,如果需要什么材料,请尽管和我联系,我会帮着找一些配套材料。

冲车 历代攻城的重要武器.jpg (51.2 KB, 下载次数: 0)

冲车 历代攻城的重要武器.jpg

春秋战车.jpg (37.51 KB, 下载次数: 0)

春秋战车.jpg

洞屋车.jpg (69.08 KB, 下载次数: 0)

洞屋车.jpg

虎车.jpg (30.34 KB, 下载次数: 0)

虎车.jpg

火箭车.jpg (51.29 KB, 下载次数: 0)

火箭车.jpg

流马.jpg (18.43 KB, 下载次数: 0)

流马.jpg

炮车.jpg (37.41 KB, 下载次数: 0)

炮车.jpg

偏箱车.jpg (25.4 KB, 下载次数: 0)

偏箱车.jpg

正箱车.jpg (29.97 KB, 下载次数: 0)

正箱车.jpg

云梯.jpg (74.96 KB, 下载次数: 0)

云梯.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31|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0:11 , Processed in 0.233747 second(s), 3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