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 唧唧(jī jī):(有争议)三种: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2. 机杼(zhù)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梭(suō)子。 5.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6.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8. 辔头:马笼头。 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9. 溅溅(jiān jiān):浅浅,急水流动声。 30. 帖花黄: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31.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
花木兰身处年代
关于花木兰身处年代的说法,主要是两种说法:
第一:北魏太武帝向北行军大破楼兰期间。
第二: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比如“万里赴戎机”六句,对仗精工、词语遒丽,纯属律调,当是文人的手笔。又如“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制度。
诗歌背景
我国北方民风彪悍,不少妇女同样豪迈尚武,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英勇善战,十分著名,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霜,妇女尚如此,男儿安可逢?
可见作为北方乐府民歌代表作的《木兰诗》,是有着一定的生活依据的。
题木兰庙
唐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过商丘
明 曹琏
亳上商丘绕故宫,荒台古幕冷秋风。
火星有庙应分野,金果无园发旧丛。
代父尚看传孝烈,死国犹复许孤忠。
悠悠往事空留迹,尽关行人感慨中。
木兰祠
清 徐作肃
远廊东南孝烈祠,木兰桑梓记隋时。
仓皇戎檄催穷老,慷慨中闺有健儿。
铁甲环来杂配冷,鸾书绝去令威迟。
千年血食瞻灵爽,伏腊金枝宛宛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