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dujingb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班活动记录 兼 资料帖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6 03:17:24 | 只看该作者
传统中国画颜料之重色

http://www.meihao.org/html/14/10614-21593.html

在中国远古绘画中,色彩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直至唐宋,中国绘画几乎都是重色的。

甚至在明清之前,中国绘画的名称不是现代所称“中国画”,而是用色彩中的两种颜色名称--“丹青”为其命名,由此可见色彩是中国绘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之际,在色彩的探索、研究和运用上,已相当成熟,并形成了一整套的用色原则和方法。南齐的谢赫将中国绘画特有的设色规律和用色原则加以总结,在《古画品录》的“六法”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敷彩制形理论。

在色彩的运用上,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走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中国绘画不以客观环境为依据,崇尚人的主观感受,从来就不重视“光”的作用,更不认为在不同光线条件和空间环境中色彩会有微妙的变化,认为世界上所有物体的颜色都是固有的,即使是在漆黑一片的环境中,色彩也是依然存在的,绘画所表现的是介乎于自然和自我之间的“固有色”。

中国绘画注重色彩的象征性和表意性,并以社会规范和固有色的施彩原则进行“随类赋彩”。唐宋之际,中国画的色彩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宋之前,色彩是绘画的一个重要表现语言,南朝时期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还强调色彩在表现对象、塑造形体方面的重要性:“画家布色,构兹云岭”,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但是,到了唐朝,这一“以色貌形”的观念却发生了改变,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则变为弃色求墨了,他认为“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并由此肯定“运墨而五色具”。这种墨可胜色的理论和实践,最终演化为“意足不求颜色似”的审美追求和批评标准。尽管如此,唐朝时期的绘画还是以工笔重彩为主,仅据《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当时颜料的品种就达七十二种之多。宋之后,由于大兴水墨写意之风,色彩在画面上逐渐淡化,施彩的原则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只施以一些透明的淡色或少许矿物质颜料,与此同时,颜色品种也在迅速减少。可悲的是,这种状况不但得不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据王绎在《写像秘诀》“采绘章”中记载,到元朝时中国画的颜料就只剩三十多种,而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画中常使用的颜色就只有十多种,难怪有人常常会误认为中国画就是无色的水墨画。

      在传统中国画中,颜色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矿物质颜色,也即我们平时常说的“石色”,另一类是植物质颜色,也即是“水色”。顾名思义,“石色”颜料就是从各种有色矿石(贝类)中经过筛选、研磨、过虑、水漂、沉淀、加胶(粉状颜料没有加胶工序)制作而成的颜色,如石青、石绿、朱砂、石黄、雄黄、蛤粉等;“水色”则是从各种植物的根茎叶片中提取汁液加工制作而成的颜色,如藤黄、花青、胭脂、曙红等。

但是,传统颜料经过长时间的沉寂后,有许多已失传,现有品种也不能满足现代工笔花鸟画的需求,对新材料的探索研究成了八九十年代画家的首要任务。可喜的是我国从二十多年前就开始挖掘传统,并花大力气开发研制新品矿物颜料。苏州姜思序堂颜料厂是一个老字号颜料生产工厂,在颜料品种、型号和数量上都有所发展,对中国画颜料的推陈出新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特别在植物质颜料的制作上,有独到的优点。北京在矿物质颜料的研制开发上后来居上,他们选用天然稀有矿物质,有些还是宝石级矿石,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方法,精心打磨制作。它们品质纯正,色彩沉着稳定,色泽晶莹,永不褪色,是其它任何合成颜料所无法取代。北京现有多家颜料生产厂家,主要生产矿物质颜料。他们生产的颜料品种多,型号齐,有数百种之多。在色彩的品种上主要有石青、石绿、朱砂、石黄、雄精、赭石、云母、蛤粉等系列,在颜料的型号上按不同色相、明度和颗粒进行编号,分别以五克、十克等不同重量包装成袋装、瓶装等。我国生产的矿物质颜料无论在品种型号还是在理化性能上都与日本的岩绘具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在产品的价格上却要便宜得多,它完全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02:48:04 | 只看该作者
2010-11-07 周日 上午10点20分左右 35号楼活动室


第七周读经活动,主题:古代儿童游戏。

参与者:小B、DD、小F、大A、MH,小A,YS,及各自的妈妈,还有特别嘉宾——小D的奶奶刘老师、中途参与的MM和HH姐妹俩,还有呆了一小会儿的大D。活动快结束时,Sophia母女也来了。

环节如下:

1. 相互介绍。因为这次来的小朋友多,还有新来的奶奶和姐妹,因此加入了自我介绍环节。之后我简单讲了今日活动安排。

2. 读论语,《为政第二》前半部分(至“君子不器”)两遍。因为大大缩短了论语的篇幅,虽然是第一次诵读《为政》篇,感觉并不吃力。随着读经活动的次数增多,孩子们的状态越来越好了,都很专注地朗读或跟着妈妈尽量读出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东张西望的情况比以前少了很多。后来小息时DD妈妈提到DD在家里很主动地背出第一句“学而时习之……” MH妈妈也提到有一次MH看着忙乱着准备出门的爸爸妈妈,感叹道:“关关雎鸠!” (不知他的小脑袋里在想什么,呵呵。)

接下来诗经《关雎》两遍。其实应该读三遍,我一时忙乱弄错了。

3. 欣赏《中国木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一书。



孩子们对这些图片的专注令我意外。讲到以不同动物头像形式的木偶时,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猜测这是什么动物,如虎精、狮子等。对于提线木偶、柱头木偶,大家同样感兴趣。感谢小D奶奶带来的两个绒毛玩偶,让孩子们有了直观的认识。我也稍微解释了一下这样的软木偶与从前的硬木偶有何不同。小B妈妈说家里有木偶玩具,下一次会带来给小朋友们欣赏。


3. 才艺表演。小A毫无悬念地又背了《悯农》(她对这首诗感慨多多),大D害羞,没有表演;DD原本要读ERIC CARLE的Brown Bear Brown Bear, What Do You See,念到一半有些疙瘩,小B替她接上去,一口气把整本书都背完了,令人惊叹。DD处变不惊,遂改背一首唐诗(好像又学了一首新诗呢)。MM和HH姐妹俩初来乍到,太羞涩了,没好意思当众表演。MH唱了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YS也背了一首唐诗。小F和大A在妈妈的鼓励下,小声地唱了一首英文歌You Raised Me Up。期待下次也能看到大D、MM和HH的表演。

4. 讲传统故事。这次讲的是《司马光砸缸》、《文彦博取球》、《大船》(吴儆芦插图),有关古代儿童的游戏捉迷藏、球类活动、缝纫与布娃娃。出乎我意料,虽然前两个故事妇孺皆知,估计孩子们在家里也都听过,可每个人还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图画书。尤其是《大船》的插图线条明朗,颜色鲜艳,孩子们特别爱听,休息时间还有人自己取书翻阅呢。这次我设计了提问的小机关,问孩子们各种方法都失效之后,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缸里的孩子、怎样把洞里的球取出来,大D非常积极地举手回答,说出了正确答案。

比较糟糕的是,讲到《大船》里的大鱼一口吞掉了大船时,MM似乎受了惊吓。尽管我罗嗦地添上几句,力图澄清船里的人安全无虞——因为被小姑娘救出来了,似乎不是很见效。:(


(前两个故事包含在同一本书内,为照片中下行左一。)




5. 欣赏传统画作,展示了当代画家李伯实的画作明信片,了解古代儿童的游戏,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蒙眼捉人、放风筝等。但此时孩子们的心有点野,老盼着去做游戏,所以电脑上的图片只是匆匆播放了一遍。

顺便可以欣赏国宝档案2009年06月02日:古代婴戏图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aj0E5NamWY&;feature=related

6. 接下来的游戏环节是个大失败。因为我高估了这些小不点儿的理解能力,更因为我没有把规则说清楚,导致活动室里乱成一团。

7. 休息与小餐时间。我把汉字演变的讲义发完,让大家带回家去给孩子们讲解。这次讲的汉字是德 马 犬 众 为 孝 (所选取的汉字来自《为政第二》)。此间,大家传看《百岁童谣@花巴掌》与《民间木偶》 两本书。

8. 休息过后,小F妈妈带着大家复习了前面三首儿歌:《大老虎》《笑》《妈妈早》,启发大家用关键汉字组词,并玩了抢答题,看谁先认出卡片上的字。

9. 最后是绘画环节。小F妈妈为每位孩子都准备了一本空白画册与一盒彩色铅笔,然后带着大家画了花朵、蝴蝶、太阳、青草与蜗牛。每个孩子都兴致勃勃地在自己的画册上作画。


总结经验教训:

1. 孩子们对《民间木偶》一书其实都很有兴趣,小眼睛睁得大大的。但因为我事先并没有准备“隆重推出”这书,潜意识里还是把它当作救急的东西,只是为了填满每个孩子贴贴纸时其他人等候的世界,所以没有展开详述。事后后悔:完全可以延长这部分时间,让大家仔仔细细欣赏每一幅木偶的照片,并把木偶的分类、制作过程等讲解得更清楚。

2. 讲故事的时候,我其实应该设计更多的问答,充分动员每个孩子都加入进来。比如,为什么假山底下有个大水缸,这种史实性的信息,可以先让每个孩子都乱猜一通之后再由我揭晓谜底。由我一边讲故事,一边直白地说出来,就不那么有趣了。

3. 考虑到这些小朋友们的平均年龄大约只有4岁,下次做游戏之前,必须由我们成人示范一遍才行。

4. 这次原本设计的重头戏是“投壶”(古时成人游戏),包括游戏由来、古人图片、今人照片,以及游戏道具。不过因为时间不足,延到下次。

5. 小D奶奶建议某一次的主题可以为“剪纸”,不仅我有不少剪纸作品,饺子家也有剪纸图画书《虎年的礼物》,而且孩子们还可以动手亲自剪纸,乐趣多多。

6. 今后我尽量在前半周确定本周读经活动的文化主题,也会请大家带上相关的玩具或教具,把我们的活动做得更有趣有益。

[ 本帖最后由 dujingban 于 2010-11-11 01: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0-11-9 10:26:37 | 只看该作者
读经课安排的很丰富,孩子一定不会觉得枯燥,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0-11-9 15:11:1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真是用心呀,超赞!难得一见的精品楼,心情舒畅。不过建议楼主可以改一下标题,应该叫幼儿国学人文班

幼儿学诗经真的很好,韵律节奏强,朗朗上口。读诗经,还可以多识草木鸟兽之名。网上可以下诗经草木、鸟兽图鉴书籍,我以前下过做教具,时隔久远,具体名字忘了

斗胆说点自己的想法,国学内容实在太丰富了,用心收集,会发现很多宝贝,古文化不是老学究,而是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细节当中。幼儿学中国人文,楼主做了非常棒的尝试,也是一条非常值得借鉴的思路。教学相长,我们和孩子都在共同用心贴近祖先文明。

另外,在我不多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幼儿其实很喜欢听故事情节复杂的传奇故事,很符合这个时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短的寓言故事反而不那么受欢迎。如果读诗经,楼主可以加一些史记里面应景故事,还可以让孩子表演情节,每个小朋友都给几句台词。如果给孩子读论语,家长自己读些《公羊传》,不读《春秋》无以知孔子呀,而不读《公羊传》,也无法读懂《春秋》。

幼儿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是感知,家长多学一些,就能依据幼儿的感知,辅佐其他人文知识熏陶,让古人文贴近现代生活,激活孩童人文感知能力。

依循成长的自然,这才是真正的该怎么教就怎么教。当然,以背诵为目的就不需要父母这么准备了,那是一个简单的函数关系,读经时间与背诵量成正比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0-11-9 15:33:1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真是用心的家长,顶一下。

看标题以为是迂腐的陈词滥调,跟着果姐的脚步进来,才发现是宝藏。

[ 本帖最后由 jiangying 于 2010-11-9 15:37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新叶 + 2 + 2 一直以为果版是果哥呢
果行育德 + 10 + 10 ^_^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0-11-9 15:41:57 | 只看该作者
另外补充个建议,易经可以玩着学,每个小朋友发6根小棍,完整的3根,断开的3根,然后发3个硬币,教给他们摇卦的方法(网上有),再打印一张大大的卦象图贴在墙上,每次摇完卦,让孩子们跟图比照,这样,很快就学会认卦了,而且能体会到卦象的奇妙有规律的无穷变化。64卦,玩几次孩子们就会认了,不需要背诵。然后,有兴趣的孩子想细细钻研,这些卦够他们玩很久很久。。。。

再推荐两个花草博客:
老蒋:http://blog.sina.com.cn/hzjh1763
春草花园:http://bd1560.blog.163.com/blog/static/8316372010722114232248/

淘宝民俗书籍:http://www.04525.com/list-50004809-2.html
其中有楼主的那套民间工艺全集

以后有机会我再多留意适合幼儿的各方面资讯,今天先给楼主加油!祝福孩子们!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10-11-9 16:2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01:05:22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shifachenn、鸟版、果姐和jiangying的鼓励!

我每次上来都找不到自己的帖子,前后翻页好几次还是没法从汪洋大海里把我这小鱼捞出来。多谢鸟版给我把标题换成红色,以后找起来就方便了。多谢jiangying超版置顶,不过今天害得我更多花一倍时间找自己的帖子,最后灵机一动想“不会给我置顶了吧?”

发这个记录帖,本来的意思是方便我们这里国学班(就按果姐的建议改)的父母万一错过了哪一堂,可以有机会浏览活动记录、下载资料。没想到我级别太浅,很多附件上传不了,基本上就变成文字帖了。

无比感谢果姐的建议,花您这么多笔墨和时间,惴惴不安。您给的建议太有道理了,我谨记在心。那些材料,我都记下了。

不过我们在海外,很多资料得等我回国时再买。现在每次的主题也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主要也是因为书籍、图片等物缺乏,得迁就我家里现成的材料。为了诗经犹豫那么久,也是这个原因。毕竟这里的孩子能保持住普通程度的中文就很不易,花精力去学诗经,怕孩子父母觉得不值得(虽然我女儿小A在家是读诗经的)。所以我选了12首诗,尽量少些生僻字、与现在意义相距太远的字,既能让孩子们亲近诗经,又能派点实际用场,给这些海外华人孩子学认字。能否请果姐和各位帮我看看,选得恰当否?有什么删减、增加的建议吗?

关雎
桃夭
汉广
燕燕
击鼓
竹竿
黍离
子衿
蒹葭
无衣
鹿鸣
白驹

读诗经时加史记,分配孩子表演史记里的故事,这个办法真好。记下了。

感谢果姐对易经的好建议。太有道理了。现在我一点都不懂易经,抓紧学起来,也许今后就能照着这法子做了。一年后我们要搬家,如果在新家邻里也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新开一个儿童国学班,可能我会带大家读易经吧。主要是我有私心,怕新开的班又从“学而第一”读起,小A要闷得发疯。

果姐说得对,国学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所以我觉得像我这样每次胡乱安排一个主题,实在不是个办法。我现在的思路比较好笑:
1. 先看本周论语与诗经的诵读内容中有没有比较生动的故事(通常是没有);
2. 再看看家里有哪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图画书,根据选出的两三本来确定下一次的主题;
3. 再发散开去找些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史实材料我先自己消化,编辑完文档之后群发给父母,课堂上不一定讲太多,这些孩子都太小了。

孩子们最爱听故事,传统故事就是每次国学班的重头戏,所以只好从故事这里开始。但深感材料匮乏(汉服之类的,想都不敢想)。我家里的传统文化童书还算丰富,可能比国内的家庭还多些。即使如此,也只是国学里的沧海一粟。这些童书多为寓言、名人故事、传统美德故事、民间传说,外加一些西游记故事。传统音乐碟还算多,但是不知道怎么和每次的文化主题配起来。也许某一次活动会专门欣赏戏曲?

经小D奶奶提醒,我也觉得我该列个宏观计划,把大类条分缕析地列出来,不能像现在这样细细碎碎地安排了。

各位请不吝指教,太需要大家的建议和意见了。谢过:)

[ 本帖最后由 dujingban 于 2010-11-10 01:2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42 金币 +42 收起 理由
果行育德 + 10 + 10 加分,早到一年级。
shifachenn + 2 + 2 奖励
jiangying + 30 + 30 希望能早日升到一年级,另外,你可以收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0 01:27:18 | 只看该作者
“另外,在我不多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幼儿其实很喜欢听故事情节复杂的传奇故事,很符合这个时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短的寓言故事反而不那么受欢迎。”

说得很对!我好像也有这个观察。

决定下次把那本超厚的大开精装《柳毅传书》(戴宏海绘画) 搬过去讲。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金币 +10 收起 理由
secretgarden114 + 10 + 10 很喜欢楼主的这些扩展活动,这才符合小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0-11-10 16:10:26 | 只看该作者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嘛,我尽管才学浅薄,但仍很高兴能参与这类有意义的探讨,从这楼里,我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还得谢谢楼主先。

唐君毅先生、霍韬晦先生都主张孩童读经,第一本选《诗经》,这个疑惑我悬置了很久,why?孔子说过,诗教,可以让人"温柔敦厚"。再看看唐先生和霍先生的言行,果真温柔敦厚。为什么读诗经能培养温柔敦厚呢,难道诗经里面有这类说教?NO!诗经开篇不就是谈恋爱嘛,国风里面,怨妇可不少。孔子居然说读诗,远之事君,迩之事父。怪哉!

只到前年,我长了一些见识,才意识到今人之心不容易柔软,尤其是头上顶着救世类宗教光环之后,是不容商榷的,没有讨论余地的。如果你反对,那你反对的不是他个人,而是反对他代表的天道,是在作恶。这就是人以圣贤自居最恶劣的弊端。

我这才意识到”感触“二字。感触大者为大人,感触小者为小人。并不是读了多少诗书,做了多少自己认为的好事,你就是大人君子了。作为人,很平实的说,我们都有凡人都有的感情,感触大者,同感容易起来,对他人情感容易体会,特别是对孩童,呵护容易产生。感而遂通,中医说没有感觉,就是麻木,对孩童都不愿去体会,只能说是麻木不仁了。

而读诗经,非常容易契合平凡可爱的人类正常感情。孔子是平和诚实的,他对正常的感情是肯定认可的,承认并且尊重它。孔子也不是要求人们刻意节制压抑感情,而是发而中节,凡是有个度就行,超过这个度,受伤的其实是自己。后来我读中医的书,更是感叹,七情六欲怎能人为压抑,压抑出来都会生病的。以不伤害别人的方式发泄出来,却能诞生诗歌、绘画、音乐,人性在这类负面情绪中居然可以得到升华,产生宇宙间的共鸣,诞生美。这是一片多么开阔的意境。

扯远了,回来。话说诗经,楼主挑选的应该很合适,环境不同,挑选篇章也会不同。不过我家闺女比较喜欢小雅,尤其喜欢运用”兴“的手法的诗,也许孩子喜欢”兴“那种无端的联想吧。我无法回到童年,也不知道怎么挑选比较合适,只好把自家孩子的偏好告诉你,供你参考。我私下想,雅者,正也。或许雅的风格真的很符合孩童的纯洁吧,谁知道呢?

离奇的故事中,山海经是我们家那位的最爱,还有佛经里的故事也非常有趣,光怪陆离,但不知孩子们的口味,试探着讲一些再看孩子们的反应吧。我以前在暑假里给小小孩讲过目犍连使神通的故事,他们看起来很感兴趣,下课了还在嘀嘀咕咕比比划划,好像自己也神通广大了

先这些吧,余后想起来我再过来。抱歉前面说了一堆废话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0-11-10 20:49:14 | 只看该作者
心不安,觉得自己指手画脚了一堆,没提出一些实用的方法,有点对不住人

读经,要让孩子不觉得闷,据我观察,节奏和韵律是重中之重,看了你们的诵读,我觉得是这么操作的,这个我就省略不说了哈。

这里说说识字吧,一直没有带小娃以读经为识字的经验,后来看到过一些现象,所以觉得识字要先行,再不济,读经和识字也要同时进行。具体怎么教孩子识字,尤其是海外的孩子,我想还得一步步来,不能躐等。现在市面上有很多识字的理念,我也说不好谁的理念更好,适用就好吧。

有位读经老师今年寄了一箱识字卡片给我,邀我共同研究,很遗憾呀,我的兴趣不在这里,不舍得花时间思考这个,那一箱卡片可怜的被束之高阁蒙灰,心里实在觉得对不起那位老师。

假如我教小娃国学,我想可能会把识字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论语诗经什么的,小娃跟着读就行,读熟了,能认字就认,不能认就拉倒,以后有的是时间。读经的重点在于韵律节奏,读得快乐,对经典有感情。个人认为,儿童读经,那么多抽象的字,意思也不懂,并不利于幼儿识字。如果有人肯定地说他的孩子识字是读经的结果,那我建议他看看另外的反例,再想想是不是自己原因归纳错误。国学识字我觉得用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教材比较好,再配合一定的阅读。

这里传上来那一箱卡片的pp,估计你们也能自己做:

PIC_0457.JPG (101.8 KB, 下载次数: 0)

PIC_0457.JPG

PIC_0458.JPG (115.36 KB, 下载次数: 0)

PIC_0458.JPG

PIC_0459.JPG (112.5 KB, 下载次数: 0)

PIC_0459.JPG

PIC_0460.JPG (103.79 KB, 下载次数: 0)

PIC_0460.JPG

PIC_0461.JPG (123.61 KB, 下载次数: 0)

PIC_0461.JPG

PIC_0462.JPG (111.96 KB, 下载次数: 0)

PIC_0462.JPG

PIC_0463.JPG (104.17 KB, 下载次数: 0)

PIC_0463.JPG

PIC_0464.JPG (133.44 KB, 下载次数: 0)

PIC_0464.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新叶 + 2 + 2 请问这些卡都是一个卡上一个字吗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7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04:37 , Processed in 0.091834 second(s), 3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