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松管
低音管﹝巴松管,中国大陆音乐界又称大管﹞,其意大利文Fagotto来源于乐器的形状--柴棒,是木管乐器中双簧乐器家族的成员,自19世纪巴松管衍变成现在的样子。从那时候以来,它在管弦乐,协奏曲及室内乐作品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巴松管有着独特的音色,宽广的音域,并可灵活演奏出多种音乐特色。音色具有比较明显、浑厚的簧乐声调特点。
像双簧管一样,它有两片簧片,并可借着超吹(overblow)技巧将音程提高八度(或以上)。巴松管得音色暗沉而庄严,宛如男中音的音色,特别在中音与高音部份更近似男中音的音色。低音结实有力,多于交响乐队中重复低音弦乐器。低音管很长(约8 英尺), 因此乐器是折起来的。巴松管的按键系统使演奏者便于操作广泛间隔的孔, 控制音高。
巴松管的变形乐器是低音巴松管(也称倍低音管)(contrabassoon), 较巴松管音域低一个八度,是交响乐队木管乐器组中音域最低的乐器。
交响乐队中巴松管声部一般至少由两位演奏员分别演奏两只乐器(双管编制)。近现代的大型交响乐往往还会使用低音巴松管。
巴松管的音域最低端在大字1组的B♭0 并且扩大向上大约三个半八度至D2; 可以吹奏更高的音但比较困难,且很少用到。巴松管音乐使用低音谱号和次中音谱号。
以巴松管【低音管】为特色的音乐作品
胡梅尔(J. N. Hummel), F小调W75巴松管协奏曲,
莫扎特,《降B大调巴松管协奏曲》, K191
韦伯,《降E大调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 Op.35
韦伯,《F大调巴松管协奏曲》, Op.75
史特拉汶斯基,舞蹈配乐、交响诗《春之祭》 (乐曲的开头是一段著名的不同于传统用法的巴松管独奏)
圣桑,《g小调巴松管奏鸣曲》, Op.168 19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