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空山泠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为什么要老实、大量读经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09-12-30 14:32:18 | 只看该作者
應朋友的邀請過來看了一下,我很贊同mayavati 版主的講法與態度。

我認為老實大量讀經乃是讀經教育的宗旨性的提法,至於具體的“雙十”教法,也是被這個宗旨性的提法所覆及的一種可能性。“雙十”具體的教法,到底有沒有問題,這個是可以見仁見智的。“雙十”教法,可以適合於一個孩子、某些孩子,但不必適合於一切孩子。季謙先生也並沒有將老實大量讀經拘死而變成僅僅只是“雙十”教法這一個具體的模式,老實大量讀經可容有有種種不同的模式與方法。希望大家明白這種道理。不要因為一具體的教法上的爭執而上升成為對讀經教育的整體的否定。我相信大家也不會這樣膚淺的。

[ 本帖最后由 大秦武士 于 2009-12-30 14:4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5 金币 +5 收起 理由
空山泠雨 + 1 + 1 我很赞同。
沧海一粟 + 1 + 1
无为而学 + 1 + 1 我很赞同。
tracylin2002hk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09-12-30 15:02: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9-12-30 08:25 发表
前来为季谦先生辩护的人们(包括提供“谈资”的),他们对季谦先生提出的“老实大量读经法”(即对儿童实施的 十年/每日十小时/读经法)表面上是没有疑问的——


       上述“对儿童实施的 十年/每日十小时/读经法”,在季谦先生《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的演讲(在全球读经教育交流网中,在此就不引用了)的原话中,是指西藏活佛的一种教育方式(姑且不论此一提法是否有点夸张),在这句话之前的说法是“一天读经八个小时以上,读它十年”


    需要说明的是,“老实、大量”,是读经教育的“原则”,不等同但含摄了“十年/每日十小时/读经法”,但“十年/每日十小时/‘读经法’”并不等同于”老实、大量读经的原则”。不知如是是如何引用季谦先生的原话并将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的。之前已有人澄清了,在季谦先生的说法中,大量读经指一天读四小时以上。



[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粟 于 2009-12-30 15: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发表于 2009-12-30 16:08:06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考古一下。

深圳梧桐山读经学堂孟丹梅,王财贵门下女弟子,曾经如是说:http://www.37ct.com/viewthread.php?tid=16866

我前前后后推广读经差不多有十年了,那在2001年的时候,那个时候,我第一次面对面地遇到教授,教授给我讲,因为我的孩子在旁边嘛,他说“你要做最好的”。因为那个时候他知道我学习佛教,我还记得教授用这个话“你要听上法还是要听小法?”我说,“我听上上法。”然后教授说,“那读经教育的上上法就是老实大量,让你的孩子就一天八小时读经。如果你想培养人才,她读经的同时多阅读;如果你想培养大人才,只读经不要阅读,有一天她读的第一本书是《资治通鉴》、《古文观止》、《史记》的时候,天下没有她不能读的书。”

孟丹梅还有如是说:什么叫大量,大量就是一天八小时,三百六十五天都在读,什么叫老实读经,就是除了读经,其它事情都不要干,你其它事情都不要干,将来什么事情都干得好,如果你现在读经弄一半,你八个小时,用七个小时读 经,如果用一个小时阅读啊,它是七加一,是减法的,是七加一小于八的,是小于五,小于六,甚至等于零的。

(果行注:以上季谦先生提出8小时是在2001年。关于10小时读经法,从08年初最先提出到如何安排10小时,我还保留有原来的邮件,当然,怎么挤也挤不出10小时,后来以9.5小时作罢,真佩服老师们的执着。)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9-12-30 16:1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发表于 2009-12-30 16:28: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高任鸟飞 于 2009-12-30 08:25 发表

他们对季谦先生提出的“老实大量读经法”(即对儿童实施的 十年/每日十小时/读经法)表面上是没有疑问的——但在我所知道的实际情形中,真正能坚持身体力行并对学生严格遵照这个教法实施训练的私塾与儿童读经教育者,为数是极少的。

他们绝大多数(因各种原因)在时间上或进度上或经文选择上或期限上都有所删减。也就是说,季谦先生这个教法一经提出,就只有“极个别”的私塾真正“言行一致”地遵行过。如山东莱州赵升君老师,就在本教法具体公开提出之前,已先行实验了一段时间(约半年左右)——问题在于,你只要对季谦先生“特殊的教法”提出公开质疑,马上就一定有许多表面上没有疑问而实际上却从未身体力行(或实施)者们站出来,以各种堂皇言辞(理性/理念/学术诚恳/整体把握 等等诸如此类)与大段摘引,去维护这个教法。



不知道如是先生所反對的究竟是“大量讀經”還是“十年十小時大量讀經”。

你之前舉了很多模糊的例子說各地都有因為大量讀經而導致孩子變得不愿意思考(大意),現在又說大部分人對于十年十小時都有相應的刪減。你明明說實驗這種教法的是山東萊州趙升君老師,緊接著又說這是季謙先生的“特殊的教法”。這都是些攪混不清的說法。

“从未身体力行(或实施)者们站出来”,這沒什么可奇怪的,因為假如是道理,不必一定要親身經歷,而我們也知道,所謂“十年”“十小時”,只是一種趨向性的說法,季謙先生自己在演講時也說“如果家長有足夠的信心,那么可以讓你的孩子讀十個小時”,這個“信心”是個前提,而“讀多了就會背”“不要把孩子當小偷去管,當石頭去教”“老師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德性的教育更重于德行的教育”“不可以逼迫一個三歲的孩子說你一定要坐在這里聽”“他能聽就給他聽,能看就給他看,能讀就給他讀,能指就給他指”等等,都是季謙先生在演講答疑中屢次提到的做讀經教育的前提。

也許有些老師在違背了這些前提的基礎上去采用所謂“十小時大量讀經”而出現了一些問題,但這和季謙先生的提倡是沒有關系的,因為季謙先生是全面性的提倡,他必須要這樣去提倡,至于現實中做的人能否全面性的采用,那不是倡導者應該負責的。

以上說“十年十小時大量讀經”,再說“大量讀經”。

前面有人提示了,季謙先生所說的“大量讀經”,指的是每天讀經四小時以上。這個“大量”,是針對“少量”而說的。因為社會上普遍讀經量很少,所以才提出“大量”讀經。比如我在這個論壇,看到很多母親都說,一天最多一小時,能二十分鐘三十分鐘就已經不錯了,不同意“十小時”,就一下子降低到“一小時”“二十三十分鐘”,這不也是很大的問題嗎?過猶不及,不及也猶過啊!

季謙先生也說,讀經就像吃飯,我也想用吃飯做個比喻。

假如一個健康的孩子的胃平均一天最多能吃二十四斤飯,但是,常理是必須空出十斤的地方來休息,還要空出四斤的地方來消化,剩下就是一天最多還可以吃十斤飯。但是這十斤飯的內容也可以很豐富,除了必要的五谷雜糧蔬菜水果外,往往還要吃一點零食啦,點心啦,垃圾食品啦,也可能是一些營養品,這些也許都不是必須的,但也是對于口舌的照顧,是生活的點綴,乃至于對當時的成長看起來有一些好處。現在有一個營養學家站出來說,那些點綴其實不是必須的,如果你這個家長有信心,那么就讓孩子不要再吃垃圾食品和零食,只吃小點心和營養品就可以了,如果你的信心再強一點,連這小點心和營養品都不用給他吃,就吃十斤飯,他就茁壯成長了。吃十斤飯,吃它十年,這是說的最高的道理。這個道理沒有錯,但不是說一定要按照最高的道理去行事,孔子說“堯舜其猶病諸”,圣賢也做不到絕對的完美,何況在現代社會的一個普通人。

假如,一個父母或者老師,奉了這個圭臬,看到孩子去吃了點心,就好象如臨大敵,把孩子罵一通或打一頓,結果使孩子對吃飯很反感,這當然就過了,而季謙先生常說,“這不是有智慧的老師”,一個有智慧的老師,是要用光明來引導光明,讓一個孩子自己從吃飯中體會到生長的快樂。一個家長或者老師的素質,就體現在這智慧上。

季謙先生說阿貓阿狗都能當老師,就好比說,你這個人會給孩子喂飯就可以了,你知道這個飯里的營養成分是什么,甚至你知道這個飯是怎么做出來的,當然最好,但是假如你只知道什么是應該吃的,什么是不應該吃的,知道他能吃就讓他吃,不要問他好不好吃,什么味道之類的,這樣的人就可以帶孩子了。而并不是說,你只要能強行把飯給孩子灌下去,也不管他咀嚼吞咽的快慢就可以了。

以上是我對讀經教育的理解,也是我為什么覺得季謙先生的理論是合理的理由。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2 金币 +12 收起 理由
石心 + 10 + 10 说得太好了!
空山泠雨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发表于 2009-12-30 16:35:15 | 只看该作者
最新报道::http://gcontent.nddaily.com/6/4f ... log/d42/d372c3.html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深圳鹿鸣学堂负责人孟丹梅是王财贵的弟子,为了培养有深度文化教养的人才,她和家长有一份特别的《公约》。按照要求,“家长须完全认同本学堂的教学理念,3-5岁入学学制最少5-8年,10岁以上入学学制最少3年,凡理念不一致、犹豫不定、没有长远心、见异思迁者概不接收”。“家长绝对不准给孩子零用钱,不准带手机及任何声像类机器。男生发型:寸头;女生:刘海不过眉,两鬓不蓄发,不散发,不染发,不留怪异发型。”“本省就近的孩子3-5岁每两星期回家一次,5-7岁每月回家一次,7岁以上的孩子3个月回家一次,期间不准探视,外省每年可探视2次,每月通一次电话。其余沟通以书信为主。”

    孟丹梅坦言,以上几条,家长可能以为不近人情,然人情甚误事。古人云:心如平原纵马易放难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以上都是几年实践经验所得,有益学风及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生、老师,保守一些才是本分,通过约束而长进才是真自由。

    孟丹梅在东北推广读经教育七八年了,因为机缘,她去年春节开始在深圳梧桐山落户,接触了深圳很多对教育孩子比较慎重和智慧、对传统比较热爱的同道家长。“私塾与一般教育机构不一样,必须是家长的首先选择,因此私塾不存在招生的问题。”在她看来,新的典范对原有典范不是否定,而是相当大的超越。其中语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必要载体,也是一个国家智慧文明的表现方式。她希望天下父母不要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不要把孩子折腾得太辛苦,“因为大道至简,教育的真理非常高明,也非常简单,简单到一般人都不相信”。

    “这里的孩子至少能背上四五本经典!”据孟老师介绍,先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可以了!读经过程中发现不认识的字、词、句、段均可以含糊过去。《易经》全文24020个字,每日读30分钟,3天之内便可读完一遍,一个月便可读10遍,一个人若立志读它6个月,便可读上60遍,相信再难理解的字、词、句、段都会迎刃而解。

(果行注:从以上看去,私塾孩子与父母极少沟通谋面,如此一来,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将非常重要和深远,这种情况,究竟要不要提升读经老师的个人修养品行?还是只要老实大量读经就可以的?家长们自己思考吧,果行不再多言了。)

[ 本帖最后由 果行育德 于 2009-12-30 16:56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2 + 2 《易经》我自己已经读过60遍了,可是大 ...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发表于 2009-12-30 17:07: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5 果行育德 的帖子

多一种选择而已,认同就去,不认同就不去,无可厚非。假如有想让孩子接受这样教育的家长呢?也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吧。求同存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发表于 2009-12-30 17:24:15 | 只看该作者
正确的教育(克里希那穆提)

正确的教育,与任何的意识形态都不相关——不论这意识形态保证能在未来产生何种乌托邦;正确的教育,不是以任何体系为基础——不论它是多么精心构想得来;正确的教育也不是一种手段,借以把个人加以某种特定的限制。真正的教育,乃是帮助个人,使其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事,而非按照理想的模式来塑造孩子。

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能将生活加以整体地处理。理论家就像专家一样,对整体毫不关心,他只关心某一部分。只要一个人追逐某种理论的模式,他便不是完整的;而大部分依持理论的教师都忽视了爱心,他们心中干枯无情。为了研究孩子,一个人必须警觉、小心、自觉,而这么做比起鼓励孩子遵守一种理论,需要更大的智慧。

教育者必须付出所有的心思、所有的关怀和情爱,以创造出正确的环境和智慧的培养,使得孩子长大成人后,能以智慧处理他所面临的人生问题。然而,要做到这一点,教育者必须了解他自己本身,而非依赖种种意识形态、体系或信仰。

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孩子本身(the child as he is)而不将我们认为的他“应该如何”加诸他的身上。将他围困于“理论”的框架里,是鼓励他的顺从附和。如此会滋生恐惧,在孩子的心中产生了“他的真面目”和“他应有的样子”之间的不断冲突;而一切内心冲突,都会向外表露于社会。理论,是我们了解孩子,以及孩子自我了解的实际障碍。
  
一个真正希望了解孩子的父母,并不通过某种理想的幕布去看孩子。假如他爱孩子,他便会观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倾向、性情和他的特性。唯有当一个人不爱孩子的时候,才会把某种理想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因为如此一来,由于要求孩子成为这样的一种人或是那样的一种人,一个人的野心,便借着孩子而获得实现。如果,一个人爱的不是理论,而是孩子,这时,才有帮助孩子了解他真实自我的可能。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恭喜99 + 1 + 1 我好喜欢。。。受益匪浅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发表于 2009-12-30 19:17: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paisley 于 2009-12-29 04:26 发表
想起读经激辩时反对者反问:“为什么历代奸臣贼子都为饱学之士”,现在我知道饱学而为奸是怎么来的了。


看到如此多的狡辩,只为维护那权威的不倒,干枯的心灵只有教条。没有人会去体会每天8小时、10小时离家读经孩子的感受,如果背诵任务没有完成,他们一月一次与父母的通话机会都会被取消,再来些戒尺什么的体罚,孩子泪眼婆娑望着空洞的窗外,那种伤害,怎样的开发人性啊。有个男孩告诉我,那种生活像地狱。

大量读经加上低素质的老师,把人性拖进黑暗的深渊。

狡辩之士,置活生生的孩子于不顾,无一丝警醒之意,无一毫反省之回转。我也知道饱学为奸是怎么来的了。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5 金币 +6 收起 理由
子云008 + 2 + 2 我很赞同。
866yu + 1 + 1 孩子不應該離開父母.這樣讀經,寧願不讀.
无为而学 + 1 很简单,不去了就是,找虐呢?
得一 + 2 + 2 学习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发表于 2009-12-30 19:36:24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维护这个权威不倒?如果这个权威倒了,哪些人的利益会受到损害,恐怕这才是真正的利害关键,那些孩子们,不过是晃子吧,十年以后,果真能如愿成圣成贤吗?这个问题,恐怕维护者是懒得思考的。
孩子在家里读经就不行,读经少点就不行,这个理论根本就是站不住脚的,不过是提出来为一部分人服务的理论。试看历史上哪个圣贤是老实读经大量读经出来的?孔子少也贱,啥事都做,才成其为孔子,如果孔子是老实读经大量大读,明白人都可以想想结果是什么,何须争辩,简单的事实,理论家弄一大堆文字,其实简单得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0 20:09: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果行育德 于 2009-12-27 23:02 发表
鸟儿真是不信人间尽耳聋呀,我现在已经提不起谈这些的兴致了。看了看帖,参与的都是家长,还是好歹说几句吧。

各家孩子各家管,父母的决策影响孩子的一生。“老实大量读经法”到底是否正确?答案不在鸟儿那里 ...


为什么要把私塾乃至一般幼儿园都想得这么可怕呢?
孩子是不是快乐,精神状态是不是饱满,有心的家长通过观察是可以判断的。
请相信人,相信人性。当然,社会上是有不少不良现象,幼儿教育领域也有,但请相信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多数人大体上是善良的。就象一块田地,你撒下种子,只要条件大体适宜,多数都能成长,发霉坏掉的只是少数。
如果对人、对人性没有这种信心,我们就会在患得患失中丢掉更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08|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8:44 , Processed in 0.108306 second(s), 3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