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空山泠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学探讨] 为什么要老实、大量读经

[复制链接]
131#
发表于 2009-12-29 19:06: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沧海一粟 于 2009-12-28 19:29 发表
第二個法印老實讀經。請問你有沒有老實讀經?什麼叫老實?第一項讀真正的經叫老實。你為什麼讀三字經,為什麼讀唐詩?不老實嘛!為什麼不老實?你自以為是嘛!你並沒有瞭解讀經教育的原理,不瞭解語文教育的道理,就是不瞭解教育嘛!你不瞭解人生嘛!不瞭解天地之道嘛!你自己想一套,所以不合法印了。這個不合法印不是不合讀經的法印,是不合天地的法印,你浪費了孩子。所以老實讀經吧!讀真正的經。為什麼要教三字經?假如你告訴我說,因為三字經是天地間最高的道理。我佩服你,你真是在讀經了;假如不敢這樣講,你就在殘害你的孩子。我們分析一下這個人的想法:這個人教三字經,我們說請問你為什麼教三字經?他說三字經比較簡單啊!我們說我們是不是教簡單的東西,讓孩子成為簡單的頭腦?他說是。那我這佩服他。(眾笑)因為他為他的教育理想奮鬥嘛!他說不是,我們要把孩子教育成高明。那我們跟他說,那你為什麼教不高明的東西?他自我矛盾。所以就沒有法印(沒有印的法)。不只沒有印讀經的法,他也違背了天地之道,違背了良心,這叫莫名其妙。所以他說我們莫名其妙,我們說他莫名其妙,因為他的妙處我們不懂。所以各位——要多想一想,想一想就知道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


在探讨“老实读经,大量读经”这个原则是否真正普世适用的同时,还有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就是读什么经的问题,正如这里暗示的,读三字经,是不高明的方法,那么王教授极力推崇的读论语,就是最高明的方法吗?在论语之上,还有没有更高明的经典?读论语真正成为圣贤的,历史上有哪些?如果指不出来,那么更古代的那些圣贤,到底是读什么经典成为圣贤?包括孔子,老子?我们能不能再作进一步的思考,因此而走出盲目崇拜权威的怪圈。

[ 本帖最后由 szflying 于 2009-12-29 19:0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2 金币 +3 收起 理由
天津清羽 + 2 + 2 您的这个问题请参考季谦先生的百问千答 ...
石心 + 1 跑题,现在在说大量读经。请另开一贴。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发表于 2009-12-29 19:20:50 | 只看该作者
说实在的,看到天高任鸟飞兄,能够这样执著战斗,真是非常感动,颇有当年桑弘羊舌战群儒的胆量和气度,在读经网上,如是兄基本是一个人在战斗,动不动就引起一批权威粉丝大段引用权威的打压,那里的人只有一句话,只要是教授说的,就一定没错,只要是老实大量,就一定出人才,在那里看看,只觉好笑,这种集体性失去思考能力的地方,真的无话可说。现在战火又烧到儿教网了,所幸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自己的思考了,赞叹天高任鸟飞的战斗精神!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金币 +2 收起 理由
paisley + 2 + 2 看完14页再来看你对鸟儿这评价,一点不错!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发表于 2009-12-29 19:30:42 | 只看该作者
请楼上参考季谦先生《读经教育问题网络回复类编》之有关经典教材的问题的回复:

曾经也有人问,我编读经本的标准何在?

即使是中文,除了学庸论语、老子庄子、诗经易经,可说字字珠玑外,其它莫不或部头太大,或难免泥沙杂下,故也只好择取选编。如书礼春秋、古文、诗歌词曲,往往都是百中取一,甚或千中取一。面对满目琳琅,何澣何否?TO BE OR NOT TO BE?去取之间,实煞费心。有的篇章选了又弃,废了又选,又和友朋学生孩子商量,举棋不定者久之,生怕有鱼目之混或遗珠之憾,而对不起天下孩子。此情此意,实天地鬼神所共鉴之(我是说连打字行的老板都已不耐烦)。由此想见古人选文之难。即如唐诗三百首,亦是从十百万首之中精拣而出,但如质疑何以放着杜甫的皇皇大作秋兴八首不顾,而选打起黄鹦儿,莫教枝上啼;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等,责问渠标准何在?恐衡塘退士一时亦难以自解也。
然而我的标准何在?自十年以来,亦略有可以说者:依序如下:
一,义理上的深厚高明。        
二,文学上的优美瑰丽。
三,文化上的影响流传。
四,社会上的哙炙人口。
五,性情上的恬适自在,隽永可人。
虽然已有标准,但,其衡量轻重,亦多取之在我。一人之见,盖难辞井蛙之咎,一人之心,亦恐难厌于天下人人也。诚知罪过,而不得免焉。
往者已矣,亦任之而已,他日再有所编作,当更慎之,以补前非也。


关于读经教育何以最强调四书以及读经要按何顺序读之建议

日期:  2005/04/04   发言人:  感恩   
主题:   疑问
内文:
请问四书是哪四书,而读完应先读什么?请教优先次序,可否推荐好的字典?谢谢!     

日期:  2005/04/05   发言人:  王财贵   
内文:
一,四书者,宋朝朱熹将论语,孟子,配上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文章,合称四书.其实是两本书和两篇文章.但大学一千七百字和中庸三千五百字,都是长文,其实也各可成为一本小书.
而朱熹认为论语为孔子之书,大学为曾子所述,曾子是孔子弟子,中庸为曾子学生子思所作,而孟子又是子思之门人.故此四书代表孔门四代之心传,合称四书,以作为儒学最基本,且最高明之典范.一切儒学由此开始,最后会归于此.所以读经教育,最强调四书,其来有自也.

二,关于读经之顺序,读经之理念,只是选经典熏习浸润之,一般共认之经典,其价值都己甚高,故不必一定有什么先后.如勉强要分,则以义理为先,辞章为后.义理之中,又以平正为先,偏向为后.平正之间,又以通论为先,特论为后.故所有读经顺序,建议以四书为首,老庄居次,而易经诗经又其次,以下则为其它,以佛学为外来,故殿于最后.但以上顺序只是建议,若依各人方便,可以调整.


[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粟 于 2009-12-29 19: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发表于 2009-12-29 19:37:43 | 只看该作者
古人确实读经,而且很熟(兼谈为什么古人读经还会出现一些小人奸恶者)

日期:
2005/04/12
发言人:
疏楼龙宿

主题:
两个问题请教王教授?

内文:

教授您好:不才在网站上看过一些您的理念并上过了师资班的研训课程后,深深为你们的理念所折服;但是仍然有两个问题想不透:

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辉煌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代,此时能人辈出,百家争鸣,众多的传世之作均在此时完成,而后世反而少有此创举。以兵家思想为例,孙子兵法今天还是为世界的军事家奉为宝典,但后世都没有超越的作品。如果说读经万能,那春秋战国时代还没有独尊儒术,当然更不可能要小孩子读经,那为什么这个时代的人反而显露出这么不可思议的才能呢?其疑问一也。


如果说读经能让小孩子培养高尚的品格,那读经读最多的就是古代读书人,但为什么这些人在做了官以后还是有君子、有小人、有贤有不肖呢?其疑问二也


劣者才疏学浅,这两个问题始终想不透,请王教授为吾解惑。


日期:
2005/04/12
发言人:
王财贵

内文:
有疑而能下问,甚为敬佩。尤其此二问,甚有思理,亦是一个人的见识,到某一个高度,所会发生的疑问。问出来,不闷在心里,可以让我有机会回复,而供大家思考,若能将此问题解决,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很谢谢您。
首先,要指出,此二问题皆是假问题,皆是来自思考的谬误所致,亦即皆来自问题本身,只要指出问的问题本身之不当,即可解决之。
第一,说春秋战国时代小孩没读经,为何反而大才辈出。此乃不通历史之问。其它未经证实者暂不说,只看论语,即可知古人确实读经,而且很熟。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要知读诗能至授政而达,出使而专对,文章之烂熟是其第一步。看春秋战国乃至任何诸子百家之书,动不动就大段小段引诗书之言,尤其孟子号称语录,在言谈中,随意引证,信手拈来,莫不恰到好处,经典不熟,能如此乎?
又荀子劝学篇,明说:「学恶乎始,恶乎终,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又云:「君子知乎不纯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诵数以贯之,其意是:反复诵读,将文句贯串起来。皆以读经为成学之初步。墨子号称能读百国春秋,此能读,大概亦指能背诵而随时可以引用的意思。又惠施学富五车,亦应是能背如此多书,而不是说阅读过那么多书(因阅读五车的竹简书,并不难,不必做为惠施的特色)。古人书不多,但皆取其精华,所以每本书皆可能会背诵。史记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这何止背诵而已?孔子学琴,一首琴曲,不知弹了多少遍,要到精神与作者相通才肯罢休,此亦类似读经之法也。不只成就哲学家要背书,即使成为文学家,也要多背书,如史记说屈原是「博闻强记」,所谓强记,当然是说记得许多书了。要记得许多书,才能写出像离骚的文学作品呀。
这种读书传统,至少我们知道孔子以来,一直流传两千多年。所以偶尔我们在历代的名人传记中,还可以看到他们从小读经的记录。
但若进一步问:「何以古人不积极提倡读经,现在反而大声疾呼?」此好有一比,就像人人一天都吃三餐,就没有人来提倡吃饭了。每个孩子都读经,何必再说呢!
您是因为没看到古人特别强调读经,所以以为古人不曾读经。又,以为经典只是指儒家四书五经之类,其实所谓经典,即是有用之书。不一定要儒家出现才有好书可读。故此问题之提出,是在这问题本身出了问题呀。
第二,此类问题,早时在本网亦曾讨论过,我及几个朋友有数千字长篇的回应,如今事忙,不能再作长答,您可回溯查看。(或有谁能记得,请帮忙查出)
简答如下:人有善性,然亦有恶质。君子小人贤能不肖,乃人生必有之品类。任何教育,只是愿其君子多小人少,邪恶是不可能一概消灭的。只要这种教育不是造成邪恶的来源,即不可因世界尚有小人奸恶者在,即回头反噬教育。
每一种教育或许有其特殊功能,而读经正是最能陶养心性的教育。如果还要质疑读经对人性的变化之效,则不知天下还有那种教育能比读经对品德之养成更具效果,如有,吾人亦愿舍弃读经,而改学其它呢。
进一步说,只要看看清平之时,孜孜以天下为念,「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是谁?每至乱世之时,挺身而出,救国救民者是谁?文天祥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不都是因为他饱读诗书么?
中华民族所以能延续几千年,成为地球上最长远文明古国,至今犹生命力旺盛,经典教育之功,实不可没。
不知您以为如何?
再谈可也。


附(联谊中心P43):
日期: 2005/4/12
读经老师
回应:
好文分享


您好!


近日刚好重读唐先生以下<说>文,一来是篇好文,想与大家分享,二来,与您的问题有一点点相关,所以将全文打出。不知读后,能否解您的惑。


《说读书之重要》 (唐君毅,略)


菜根谭里有句话,”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若能心地干净,善读书,依唐先生上文所述,则读书后必是君子,反之,自然成为小人奸人恶人!儿童读经只是奠定基础,日后成就如何,要看各自的造化,孔子说:有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的。人才的养成,不容易,尤其是大才!这不知能否解您第二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发表于 2009-12-29 19:42:10 | 只看该作者
《論語》釋題

時間:西歷2009年12月10日
地點:北京首期全日制讀經師資培訓營
主講人:王財貴老師



有人曾經問,為什麼這本書叫做“論語”,這個字應該是lun(四聲)啊,為什麼讀做lun(二聲)?其實這是無所謂的,假如讀lun語,應該也沒有錯,不過讀lun語,可能意思比較好一點,尤其從古以來都讀lun語。還有,這個字,其實本來也應該讀做lun不是讀做lun。

“論”字是破音字,我們看這個字的結構,一個“言”字旁 旁邊是一個“侖”,這個是形聲字,言字旁就是形符,侖字旁就是聲符,“侖”是讀音,這個字就讀做lun麼。所以這個字就是形聲字,意思也就是說,這個侖偏旁是一個注音,現在我們有拼音,寫在字的旁邊,古人沒有用拼音的習慣,但是中國字有80%都是形聲字,所以往往看到一個字,我們可以讀它的偏旁,八九不離十,所謂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
  
那麼這本書叫做論語,“語”我們知道是語言,這些都是語錄,語言的記錄,所以語就不需要解釋了。那為什麼叫做論語?我們要瞭解這個“論”字。這個“論”字,一個言,一個侖,雖然它是聲音,但是這個聲音也代表了意義,所以就是形聲兼會意。那這個意是什麼呢,我們要再分析了。它上面是一個“亼”,這個字念做“集”,這個大家都應該認識,加個“口”不就是“合”了嗎,我們叫集合。所以集就是合的意思。這個集本來是屋頂的梁跟櫕的集合,屋頂是有兩面的斜坡,然後中間有梁把它連接起來,連接起來就形成一個結構,這個結構叫做“亼”,所以“亼”是合起來的意思,相合的意思。下面這個是什麼呢?是“冊”。所以“論就”是“集冊”兩個字合起來。它都跟這個侖的聲音無關,所以就是所謂的會意字——就是兩個字連起來,我們體會它的意思。所以要瞭解“論”的意思,我們要從“集”跟“冊”來瞭解。

集是集合,那“冊”是什麼呢?古時候的文章,是寫在竹簡上面的,竹簡多了,把它用線編起來,寫出這個字就叫“冊”。所以在閩南語裏面讀書還叫做“讀冊”,這個讀冊是多麼古雅的詞語。那“集冊”是什麼意思呢?“冊”上面寫的是文章,而一根一根的竹簡,一定要按照順序來編輯,而文章裏面是有意義的,編輯是要有順序的,所以有理有序的東西叫做集冊,所以“侖”就是有理有序的事物。有條理,有秩序叫做“侖”,我們可以從由侖所結構的一些字來瞭解這個意思。比如說,除了言字旁之外還可以加什麼旁?加“亻”,就是“倫”,這個叫做人間的應該遵守的條理以及秩序,叫做“人倫”。所以古代有所謂“五倫”,五種我們在人間生活最必須注意的條理跟秩序,假如這個條理秩序亂了社會就亂了,所以叫做“五倫”。哪五倫呢?父子有親,這是親情的倫理,長幼有序,就是兄弟要友愛了,長幼有序 這是第二倫,它有順序的,還有呢,夫婦有別,君子有義,朋友有信,像這樣子就是五倫。所以“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條理跟秩序。

還有哪個字?車輪的“輪”, 加一個車叫“輪”。車輪是有條理跟有秩序的結構,你看它的條幅不是都要很平均嗎,假如這個幅不平均,車輪可能就不平穩,還有車軸跟外面的輪廓距離要相等,要不然車子就一顛一簸了,所以椽子做一個輪子,對條理跟秩序的要求是很嚴格的,所以用這個字做偏旁。還有呢,“氵”,這個“淪漣”,水波,你如果在平靜的水面上投下一顆石頭,它起的漣漪,那個漣漪就是淪漣,它有秩序的,因為它從一個同心圓,一直擴散,一直擴散,是不是有條理有秩序。

那么,加個言字旁就是有條理有秩序之語言,所以這本書我們稱為lun語不叫lun語。那麼“論”為什麼還有lun的聲音呢?“論”是一種形容詞,形容它有條理,有秩序,而如果我們把這個字作為動詞用,就是討論、議論,就有互相表達、互相溝通的意思,甚至互相辯論、互相指責的意思。當有這種意思的時候它做動詞用,動詞用就念做lun。那麼你看論語,論語有孔子自己的表達,它是不是跟你討論呢?不是。如果是弟子問孔子來答,這個跟一般的討論也不一樣,何況論語裏面沒有所謂的互相的辯論,互相的指責,所以這是代表一個聖人
他的心中的義理的表達,而所表達出來的都那麼樣的合乎條理,都那麼樣的有秩序,所以這本書古人就把它稱為論語。

稱為論語,說它是一種有條理有秩序的一種表達,其實只說到這里,還不能夠盡論語這本書的內容特質。我們知道論語是在中國歷史發展中,所有讀書人都很尊重的,古人對很尊重的書就會有一種稱呼,叫做“經”。我們常說“四書五經”,“四書”跟“五經”放在一起,“四書”就有“經”的地位。其實到了宋代以後,號稱“十三經”,“論語”也就在“十三經”裏面,所以論語本來就要把它當做“經”來看。那麼四書五經——所謂的五經或者稱為六經,因為樂這部經號稱是失傳了,或者說樂本來就沒有文字記錄,所以樂的經是虛的,因此稱六經也可以,稱五經就少了樂——所謂易、詩、書、禮、春秋。如果是六經呢就再加個“樂”,在“禮”後面加個“樂”,因為禮跟樂往往是相配合的,所以禮樂可以放在一起。五經的順序可以這樣說,易、書、詩、禮、春秋,還有另外一個順序,就是詩、書、禮、易、春秋。其實你隨便稱也無所謂,但是假如比較嚴格要求的話,它必須有個順序,就有這兩種順序。

第一種順序是什麼順序?——歷史的順序。就是按照這些書成就的歷史的早晚,所以《易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一部書,號稱是從伏羲八卦開始的。那麼《尚書》呢?尚書的第一篇叫做“堯典”,從堯舜開始。詩就是《詩經》,詩經最古老的是所謂的“商頌”,商就是商朝
那麼又比尚書再晚了。這個禮,禮樂,大體上可以上歸到周公制禮作樂,所以說是周朝的作品。至於《春秋》,是春秋時代孔子的作品,孔子去讀歷史,他有做一些筆記,他的歷史筆記,從魯隱公元年,大體上是從周平王東遷,就是從東周初期開始寫的,一直寫到他這一代
那這一部書,這部書叫做“春秋”。其實“春秋”就是代表春夏秋冬的意思,以春秋代表四季,四季就是一年,那麼年復一年,都是春夏秋冬,這樣就是形成歷史,所以歷史的書在魯國叫做春秋,孔子的這個春秋筆記也叫春秋。那麼孔子所記載的這段時間,從東周初年,一直到孔子這個時代,也因為這部書叫做春秋,所以這部書所記錄的時代,我們也稱之為春秋時代。所以孔子是了不起的,他著一部書叫春秋,就把那個時代叫春秋。所以春秋是最晚出的。

這裏邊又有一個意思,這幾部書都是古代流傳的書,孔子對於這幾部書,是經過整理的。比如《易經》他整理過,“書”“詩”也都經過整理,各種書都經過整理,而整理的手法卻不一樣。古時候的書或許不只是這五部,但是孔子選一些書來做他的教材,教給他的弟子,而在選書的同時也加以整理。司馬遷做史記,稱孔子整理這五部書,各用不同的手法,叫做“删詩書、订禮樂、系易、作春秋”,這四種手法來整理這些古代的重要文獻。

“詩書”是用刪的,為什麼?因為詩太多了,從朝廷、皇宮、貴族到民間的各種歌謠,古代所流傳的詩非常多,號稱有三千篇,但是孔子刪掉一些,或許是不優美的,沒有什麼意義的,沒有教化作用的,於是刪剩下目前我們看到的詩經就305篇,號稱“詩三百”,所以詩是要刪的。不一定所有的這些歌謠以及典禮時候所唱的歌詞,不一定全部都要留下來,所以要刪。“書”是歷史的記載,或許是記言或者是記事,記載歷史的事件,或者是記載歷史中重要人物的言論。歷史那麼長久,孔子之前從堯舜算起,也兩千多年了,那麼從堯舜夏商周以來的文獻,一定是很多的。所以這些文獻,有的或許沒有什麼大的意義,不足以流傳,不足以警惕人心,所以孔子就把它刪了,刪剩下的,現在所流傳的叫做尚書,孔子所刪掉的都已經泯滅了,孔子所保留的都繼續保留下來,所以我們可以從詩書來瞭解古代的歷史文化。

再說订禮樂。周公曾制禮作樂,但是到了孔子這個時候,所謂禮壞樂崩,所以孔子必須重新修訂。所以禮樂不是刪,禮樂是訂,修訂。因此論語上有記載,“子曰吾自衛反鲁,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孔子周遊列國,最後一站是衛國,從衛國回到魯國,“吾自衛反鲁,然後樂正”,朝廷所演奏的音樂,才恢復正規。然後“雅、頌各得其所”,該奏雅樂的時候奏雅樂,該奏頌樂的時候奏頌樂,為什麼?因為孔子對禮樂有精深的研究,所以連魯國的國家音樂團的團長,就是所謂的太師,還要接受孔子的教導。所以論語上有一章叫做,“子語魯太師樂,曰”,孔子告訴魯國的國家首席音樂領導,說:“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纯如也,徼如也,繹如也。”可見孔子音樂素養是很高的,所以禮也要订,樂也要订,叫做“订禮樂”。

對於“易”,古代的易大體上用在卜筮上,孔子看到這個“易”,他有很深的感受,因為所謂的卜筮,是人來問神明,請神明來告訴人生的命運,在這裏就有一種很深的意義在裏面。孔子發現這個深的意義——就是這個龜甲跟蓍草的卦,它是可以溝通人與神的。人與神就是人與天,人與神透過龜甲跟蓍草的溝通,這裏是不是也可以說人心可以通於天心?所以孔子讀《易經》是讀出這個意思——人德可以合乎天德。所以《易經》是人德而合乎天德的一部書。《易經》最重要的意涵,或者說最重要的一種意義,就是“窮神知化”——讓我們追究神明之德,而體會天地造化之理。像這樣子深化易經的內涵,是從孔子開始的,而孔子或是孔子之後的孔門,對於易經的道理記錄下來,放在易經的後面,就好像把兩者綁在一起,這個綁在一起的綁就是“系”,所以“系易”就是對於古代所流傳的易這部書,而有另外的義理的開發,附帶在它的後面就叫“系易”,于是就開了易經哲學的傳統,這是孔子的貢獻,這是用“系”的。

春秋呢?春秋是“作”。孔子不是說“述而不作”嗎?但是春秋是以述為作。所以孟子曾引用孔子說:“知我者其為春秋乎?罪我者其為春秋乎?”為什麼呢?因為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贼子惧。孔子以歷史的記載方式,來表達他對於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的評判,這種評判叫做“道德的判斷”,孔子是以道德的眼光來看歷史,這件事件不合道德,孔子是要貶他的,這個人不合道德,孔子是要貶他的。而孔子的文章做得非常簡練,所以叫做“一字褒貶”。好的讚賞他,用一個字來表示,孔子認為不合理的,貶低他,用一個字表示,叫“一字褒貶”。而被孔子所褒的稱之荣誉華贵,好像就是升官進爵一樣的光榮,而凡是被孔子所貶過的,千秋萬世你就抬不了頭了,叫做言語斧钺,就好像斧頭大刀架在脖子上,這麼樣的嚴苛,這麼樣的嚴酷,令人恐懼。所以孟子才說,孔子作春秋,而那些亂臣賊子都害怕了,這叫歷史的懲罰。所以春秋是“作”。

這樣子孔子對於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對這六經經過一番的處理,然後流傳給我們後世。孔子把他以前兩千多年中華民族智慧的成果,濃縮為這五本書、六本書,流傳下來給我們後代,請問我們要不要去好好珍惜,我們要不要去讀經啊!沒有這些經典,我們孔子兩千多年的智慧就泯滅了,從孔子以後,為什麼中國人都要去讀經典呢?為什麼都要去尊重孔子呢?這就是一個民族智慧之源!沒有源頭活水,這個民族怎麼活下去啊!所以這個是天經地義的。發展兩千多年的一個民族,一個號稱有文化的民族,有智慧的人物、有歷史的文獻,經過一個這麼樣的所謂的天縱姿之,孔子的資質是不錯的,至少不比我們差,但是孔子是努力的、用功的、誠懇的、一心一意地想要追求真理,想要維護這個社會的安定,想要協助這個國君
來愛國愛民,到最後他沒有政治的機會,不得位、不得勢,所以最後來教化子弟,他要把人生的理想流傳下來。果然中國讀書人不負孔子所望,代代相承,源遠流長,一直到現在。縱使在歷史上,有許多的時候是不信聖人的,不信經典、 毀壞傳統,但是它被毀壞了,又很快的再興起,被忘記了,又很快地再被迎接回來,因此這是人性所在,這是一個民族的希望所在,乃至於這是人類的希望所在!

我們講到五經或者六經,順便講一下這五經六經的來源,講了這個來源,我們就稍微瞭解它的意義。那麼剛才我們還說有另外一個順序,這個順序是我們去接近五經的順序,就是我們去體會經典的順序,就是說我們從哪里開始,進入經典世界比較容易呢,所謂難易的順序。

“詩”是最先可以讀的,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什麼叫“興”?興是做詩的一個文體,就是“興起”,看到一個什麼樣的景色了,於是我就興起跟這個景色
或有關或無關,若有若無的一種心境。看到“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我們就興起了一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心境或是一個嚮往之情,這個叫做“興”。“興”如果用在我們文學上,就是興發你的志氣,興發你對於人生理想的追求,至少是興發你的情感,讓你的情感能夠深刻,能夠優雅,這個叫做“興”,所以詩可以興。每一個人去讀詩,都有他自己的體會,這個體會往往都會傾向於,廣大幽深而高遠,不是你讀詩了以後會變成急躁膚淺,甚至是憤恨,應該不會產生這樣的效應。所以詩人的心是,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人以無邪的心來寫作,我們透過這些寫作,也興發我們無邪的心,這是一個人的入道之門,一個人要走人生的正路,必須先有開闊、優雅的心情,所以詩是我們第一步要接近的經典,因此排在最前面。

“書”是歷史,歷史也可以興發人,我們看到歷史的各種朝代的興衰,我們看到人物的忠奸,會興發我們的志氣,因為人都有內在的善的心靈、善的期待,我們都希望世界往好的方面走,所以我們讀到時代衰的時候,我們心中也會跟著憂傷,我們看到奸臣弄權,我們心中興起的憤怒,看到又有忠臣孝子出現,我們滿心的歡喜,看到這個歷史的時代又興盛了,百姓安和樂立,我們有一種嚮往之心,像這樣的歷史就可以興發人。所以詩書都是興發的。

至於“禮樂”呢,禮樂是讓你的人格能夠很篤定,讓你知道如何去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如何去盡自己的責任。而且盡自己責任的時候,還要非常平和、非常寬大,以這種平和寬大的心
來與人相處、與事物相處,所以禮中就有樂。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這個和就是樂,先王之道是斯為美,小大都由之,所以在小處在大處,都有禮樂的精神含藏在其中。所以講周公制禮的禮,最重要的不是一般生活的禮節,周公制禮最重要的是制作國家的制度,所以典章制度也算做禮。現代化的國家,最高的禮就是憲法,憲法可以規定整個國家大的架構骨幹,這樣就把一個國家,它的為政之道做了一個規範,這個規範就是禮。而這個規範當中,又有許多的分工,分工就是“禮”,分工是為了合作,合作就是“樂”,所以典章制度有禮樂。乃至於我們日常一般的生活,所謂冠婚喪祭,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這些禮有很嚴密的仪節的規定,這個仪節的規定就是禮。而這仪節規定做什麼呢,是要讓人心能夠好好地盡他的情,能夠“盡其情”,盡其情而使人心感到安定和平,而人與人之間有禮,因為禮的來往也能夠各自表達他的情感。而情感與情感能夠互相的融匯,互相的溝通,起到一個和諧的相處的境況,這樣禮中就含有樂。何況在行禮的時候,有時候還要奏樂,那更是禮樂很明顯的
互相的貼合,再來就是要禮樂相配。所以詩書是興發你內在的志氣,禮樂是落實在生活中,從上到下,從國家一直到民間,都能夠有一定的軌道可循,讓人人都能夠安居樂業,讓每個人都安身立命,這叫禮樂的貢獻。

再來是“易”。易就更深遠了,剛才說過易是“窮神知化”之書,所以易不只是人間的安定和平,易還要讓我們人心上通於天德,用現代話來講,首先詩書是自己與自己的和諧,禮樂呢是自己與社會的和諧,易經是自己與宇宙的和諧,所以由人道而上通天道,《易經》就是講這樣的道理,所以易經是比較深遠的學問,放在後面。

“春秋”最後面,春秋放在最後,為什麼?因為春秋是要把道德的理想實現在人間,這是聖人最後的願望,最大的願望,所謂大同世界。假如人人都有德,人人都是君子,那麼這一定是一個和諧的社會、一定是個安定的世界,所以春秋是期待人人都成為君子,而且人人在社會上做事的時候,都以君子之德來做事,這樣子就再也沒有所謂的犯上作亂,就再也不會有
各個民族之間的矛盾。所以春秋的精神是“興滅國、繼絕世”,是所謂的“选贤与能、講信修睦”,這個是人類永恆的願望,因此春秋是一部難讀的書。而古人說“易”跟“春秋”,是兩部大書,也是兩部艱難的書,假如你讀書能夠讀到易,讀到春秋了,那你的功力,你的境界,也就相當了不起了。我是說真的讀懂了,不是隨便讀讀就對了,是你讀懂易了,讀懂春秋了,對易與春秋能夠心領神會了,那學問就相當高了。

六經的順序有這兩種排法,我們是從論語把它當經典來看,就講到四書五經,順便講講五經的意義,現在如果我們回头再來看四書。四書就是所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其實這不是四本書,只有《論語》《孟子》各是一本書,“大學”“中庸”其實不是一本書,它是《禮記》的兩個篇章,這兩個篇章,文章的字數也相當多,大學就一千七百多字,中庸有三千五百多字,是兩篇大文章。而這兩篇文章,確實與其他禮記的文章不大相同,這兩篇文章是真的是很切實地,很莊重地講一些大道理,其他的文章講的道理沒有那麼大。所謂“大”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全面性。像大學就是立下一個“內聖外王”的規模,中庸就是立下
一個人道與天道相貫通的一個路徑,所以大學跟中庸這兩篇文章確實不一樣,被古人發現了特別提出來。尤其經過朱子的編訂,朱子的注解,就號稱為“四書”。《禮記》老早就是歸在經裏面了,而《論語》跟《孟子》呢,到了宋朝“十三經”的名稱成立之後,才正式歸入經部。到了清朝編《四庫全書》,所謂經史子集,當然論語孟子都在經部,所以我們把論語當作經來讀。

我常建議我們讀書的順序,讀書也要有順序啊,剛才說五經有讀書的順序,如果加上四書,我認為四書五經讀書的順序是,以四書作為開頭,所以四書還在五經之前。一方面可以這樣說,四書好讀,文章容易,因為四書是孔子以後,五經是孔子以前,孔子以前的文章,比較高古難讀,孔子以後的文章比較簡明好讀,所以從四書讀起。第二方面呢,從這裏讀起雖然文意淺顯,但是它的義理不見得就淺顯。我們初學者從四書開始讀是容易的,而“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我也建議從《論語》開始。先讀《論語》,再讀《孟子》,再讀《大學》,最後讀《中庸》,這是一個讀書的順序。當然兒童讀經就不一定照這個順序了,不過我也建議兒童讀經,先讀論語,雖然不是為了瞭解文義,不過為了怕一個孩子他只讀幾個月,只讀半年一年,他讀不到論語就很可惜,所以先讓他讀論語。一個人只要把論語讀了,其他的書現在有沒有讀,還沒有關係,甚至一輩子有沒有讀,都沒有關係,但是論語是非讀不可,因為這是聖人之書。其他人都可以稱為聖人,但孔子是聖人中的聖人,論語這部書呢,是經典中的經典。所以我們要讀書,先從論語讀起,不管是小孩、大人,甚至老年人,開始想要讀書了,開始想要瞭解中國人的智慧了,開始想要體验聖人的境界了,開始想要對自己的修身養性,能夠有一番的長進了,那你應該從經典開始,而經典就應該從論語開始。

謝謝各位!


[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粟 于 2009-12-30 06: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发表于 2009-12-29 20:04:35 | 只看该作者
读经百问千答

(中文您推荐四经,那英文呢?)

这要请教专家,我在中文读经本的编辑上有一些自信,英文的经典还不至于有大差错,其他经典就要请教专家,我编出来只是给天下人一个参考,如果你没有更好的意见,你读我建议的,大概八九不离十,如果你自己有更好的意见,就用你自己的。也可以给我建议,因为这不是定于一尊,不是一家之言,这是公天下之言,所以有人自己编读经本,也没有关系,但是他必须真的有文化的见识如果只是为了做生意和表现自我,那成了天下的罪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发表于 2009-12-29 20:17:2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高手们的讨论,指导我们这些菜鸟在理性中坚定,在坚定中理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发表于 2009-12-30 04:12:09 | 只看该作者
沧海一粟,麻烦你不要大量转载了好不?凡是动不动大量转载文章,懒得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的,我都认为是诚意不足,懒得阅读(不只这里,其他任何论坛都是这样)。就算你认为自己文笔不好,或者说得不如你转贴的几位透彻,那也还是应该用自己的话来说,不然也太对不起别的各位长篇大论地码字,是不?不然各位都是读经的,要是引经据典起来,那还有完嘛。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天津清羽 + 2 + 2 可惜了,您抽时间定下心仔细看他的转帖 ...
宽裕温柔 + 2 + 2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发表于 2009-12-30 04:21: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8 天高任鸟飞 的帖子

不好意思,我想不起来原文在哪里了,因为当时也没想到存帖,看过了,想过了,就忘记具体字词了。而且你和果行都开了“个人空间”,我没法一一去找回帖。果行后面给的链接是我的观感来源之一,但是隐约记得好像鸟儿也有言词是纠正对“数理读经”的观念的,只是确实想不起来在哪个帖子里的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币 +1 收起 理由
jiangying + 1 + 1 我帮你找找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发表于 2009-12-30 04:40:22 | 只看该作者
回一下沧海一粟:你转载王教授说为何四书之为读经首要,大概是为了回应我上面说,读经学堂读来读去都是读四书,是吗?我对这个毫无疑义,我家孩子虽然才3岁,也从论语读起(诗经也同时开始),后面会依次把四书读完,然后五经。问题是,读经学堂是全日制的,孩子也都是六岁到十八岁为多,以他们的理解力,每天读8小时的经,一年读下来怎么也把四书读完了吧?怎么这两三年了我看到的广告还是这样呢?不读四书之外的经典,到底是什么原因?是老师保守、不敢越过王教授划的圈,还是别的什么?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想“读经不解释”应该也是在各个学堂坚持着的事。我认同,可是这条原则有太多前提条件。如果连最基本的字意都不解释,哪怕是八佾第三那么生僻的“佾”字,“大车无倪,小车无杌”(生僻字打不出来,以下很多会用同音字代替)“恂恂如也……便便言”“当暑,诊浠裕”这些字,如何让学生懂得?还有以下这些:“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其蔽也愚;其蔽也荡;其蔽也贼;其蔽也绞;其蔽也乱”“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这些句子当中的关键字,看起来都认识,实际上含义和今天的意思大有区别,如果老师不解释,学生唯一弄懂的办法就是从大量的其他经典之中看到同样的字,而在不同的上下文当中,以此体验明白。如果只读四书,学生哪里有机会弄明白每句话的字面意思呢?如果连最基本的字面意思都弄不明白,如何体验内化更深的含义呢?这也是我无法理解为什么除了四书不读其他经典的地方。


这个帖子的点击量有三千多,我相信有不少私塾老师也在阅读。希望各位不要认为反对大量读经的发言者是在故意找碴,而要相信我们是在恳切地期待读经事业有一点点进步也好。

[ 本帖最后由 paisley 于 2009-12-29 20:5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7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0:07 , Processed in 0.082502 second(s), 2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