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休息在家,刚好有了更多的时间来陪同儿子进行德慧智经典诵读。其他小孩子还得在父母亲的陪同下,进城参加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学习,学习书画、钢琴、舞蹈、剑桥英语等等,有的甚至于还糊里糊涂地去学习毫无精神能量的心算、口算等等。总而言之,就是一年忙到头,为学知识而劳苦奔波。我由于经济方面不太宽裕,所以不去想那么多,恒下一条心,认准德慧智,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给儿子搞好一本万利、简单易行、经济实惠、系统全面、科学严谨的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
言归正传,今天征求了一下儿子的意见,说想学《大学·中庸·论语》,于是拿了一本大字拼音国学经典读本和一本袖珍本。正式诵读之前,先静一下心,认真观看封面上的孔子圣象,直到闭上眼睛也能在心里清晰地观出来,然后恭敬地诵念三遍:“我爱孔子爷爷!我爱《大学》!”完了之后开始诵读《大学·经一章》。对于《大学·经一章》,儿子和我都早已经背得滚瓜烂熟,还没等到我教,儿子已经迫不及待地滔滔不绝地背诵了起来,不一会儿,也就轻松地背完了。对于《大学·经一章》,已经耳熟能详地诵读了很多遍了,感觉它不象是儒家的经典,很象是黄帝学说。刚好学习了当代著名的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在《浅论道德救世》一文里说过的一段话:“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什么神秘的,她很简单,很朴素。关键的环节就是修之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里的这段话,并不纯粹是儒家的思想,准确的说这个提法源于《黄帝四经》。汉朝的时候,运用黄老思想——《黄帝四经》和《老子·德道经》治国,曾经创造过两次辉煌,唐朝的时候同样利用老子的《道德经》治国也出现了两次盛世。这是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最鼎盛的时期。”。学习之后就非常赞同和坚信这个观点,怪不得儿子背诵得特别快而且很不容易忘记。
在诵到“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这句话时,儿子忽然问我:“什么是‘德润身’?我告诉他:”德就是《老子·德道经》里所说的德,也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里说的德,德具有品格性和看不到的能量性。如果好好诵读《老子·德道经》《黄帝四经》《周易》和《德道三字经》《老子感应篇》等等具有上善能量属性的经典,就能轻松地获得经典里面所富含的上善能量,从而不断滋润营养你的身体和精神系统,让你慧性灵通,‘心广体胖’”。因为儿子确实有点胖,所以他对‘心广体胖’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不用详解也是“自知者明也”。说完了儿子不好意思地一笑了之。接下来很顺利,不一会儿也就诵读完了全篇的《大学》。诵完后,仔细欣赏了一下书上的两块精美绝伦白璧无瑕的玉石图案。
喝点水并且休息了一会儿之后,开始继续诵读《中庸》,诵读前先仔细欣赏了一下精美的青铜器与玉石图案。还是和诵读《大学》一样,诵之前说了三遍“我爱孔子爷爷!我爱《中庸》!”。刚刚诵完开篇第一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儿子就高兴地问:“老爸,什么叫‘修道之谓教’?我就善巧方便地回答说:“教你修养道德,每天认真地大声开口诵读德慧智经典就是真正的教育。如果你真正诵读好了以《老子·德道经》为核心的中华德慧智经典,就很有可能自然而然地达到老子爷爷所说的‘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的良好境界”。
当诵到“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这句话时,儿子又问:“老爸,什么是‘半途而废’?我又回答说:“‘半途而废’就是比喻工作还没有做完就停止了。比如德慧智经典诵读,就不能‘半途而废’,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或者长期晒网。高兴了就诵读一会儿,不高兴了就不诵了,让这些宝贵的德慧智经典在一旁睡大觉。对于德慧智经典诵读,就应当和一日三餐每天要吃三顿饭一样,你的身体要吃饭,你的精神系统也要吃饭。不过,精神系统最喜欢吃经典里面富含的道德能量,《老子·德道经》《黄帝四经》《周易》等经典就好象是每天要吃的白米饭、面条、馒头等等主食,很容易让人吃饱。而《七小经合璧》《大学·中庸·论语》《黄帝内经》等等经典就好象是豆浆、油条、面皮等等早餐或者说可口的零食,能够让你开胃,调换口味。主次是不可颠倒的,要以主食为主,其它为辅助。” 当代著名的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在《浅论道德救世》一文里还语重心长地教诲过:“真正的古文经典,就是人类精神系统的食粮和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这种古文也就如同人们一日三餐需要进食养身的食物,患病时所要服用的药物。当人们进食之时,并不需弄清楚粮食蔬菜是如何种出来的,并不需要弄懂每种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糖份、热量的含量多少,进入人体以后如何消化与分配。人们在服用医生所开出的药物时,同样不必弄懂药物的成分和化学分子式,和各种成分的用途与作用,以及在体内的饱和、半衰、排泄时间。为什么单单对于经典这种精神系统的粮食和药物却如此挑剔呢?非要先当农民耕种,当工人加工,当营养学家分析,当医生研究,当药物学家探索,然后才肯服用呢?我们为何不先实践起来,先把能量吸收进去,等精气神旺盛了以后,再慢慢的消化理解,能量达到饱和的时候,自然就会归类、运用。”当然,真正的古文经典毫无疑问就应该是《老子·德道经》《黄帝四经》和《周易》。
诵完《中庸》,休息了一会儿便开始诵读《论语》。刚刚教诵完三个章节,儿子已经开始懒洋洋地有点疲倦,没精打采地对我说:“老爸,我不想读《论语》了,过几年等我长大了再读吧。”我也就见好就收,不勉为其难。因为我以前诵读过两遍《论语》,感到很有点费劲,确实不如《老子·德道经》《黄帝四经》《周易》等明显具有上善能量属性的经典,伏羲黄帝老子的道德根文化经典诵读起来比较朗朗上口,越诵越精神,能够给人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可口的五德能量甚至是最高质量的道光德能。此时我也就自然而然地记起了大字国学经典读本《七小经合璧》里面的《三字经》,这部通俗易懂的《三字经》已经经过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重新修订,与黄帝老子的道德学说从根性上进行了连接,从大场性上予以沟通,将道德的光能输入其中,从而使这部小经小中见大,以小映大,以便能更好地对儿童进行道德培养和文化教育。这部焕然一新的‘德慧智教育版《三字经》’里面有几句话:“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经典读。大学者,明明德,自修齐,至治平。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中庸者,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里面所说的“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确实很精到,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论语》里面的确有许多善言,比如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朝闻道,夕死可矣。”《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德不孤,必有邻。”等等。如果能够真正记下这些脍炙人口的善言,一定会终生受益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