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教孩子读经用的是熊老师讲的,七遍和七的倍数,效果很好,您可以试试
灵活圆通地创立德慧智经典诵读的教学模式
熊春锦
德慧智教育是道德素质心灵的灌溉和培养,既然是灌溉与培养,那么就应当因地因时因人而制宜,也就是说教学需要灵活把握,死记硬背既要运用,但是也不能过度提倡。否则就是在消磨孩子们的诵读积极性,摧残他们稚嫩的心灵。
七岁之前的儿童读入大脑记忆的重复次数,一般不会超过二十一遍,许多儿童仅七遍就能映入心灵和大脑;十五岁之前的少年,一般不会超过四十九遍。这也是先天之数七的七倍数。某些经典诵方法,硬性规定要求孩子们反复诵读八十遍,则是按照成人的记忆模式的更性规定。八十遍是一种对中年和老年人的要求,九九八十一遍,人类完全进入后天以后,记忆已经形成牢固的线性思维,早已经丢失了孩子们天然具备的立体性思维。
人类的记忆系统的感受与接收,其实是一种逐渐退化的模式和过程,人类从小到大,是由三岁之前具备的“立体性”接收,逐步退化到七岁之前具备的“平面式”接收,这种平面式接收经过八岁到十六岁的过度和转换,在十六岁以后就逐步退化到线性接收模式。这种线性接受模式基本维持和持续到人的成年时期的末期,当一旦进入老年生命阶段以后,也就下滑到“点状性”接收阶段。记忆力也逐步明显地解体为分散而难以集中的状态。这种由体而面,由面而线,由线而点,由点而无的记忆能力演变,我们的德慧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准确地掌握好和把握住。
经典教育工作中,对处于先天状态尚未完全丧失的教育对象,要学会用七和七的倍数制定教学方案;而对于已经完全离却先天状态,完整进入了后天状态的教育对象,那么就要注意用九和九的倍数。其实对于高龄老人,我们运用再多的九的倍数也不见得能够使他们记住。因为他们的记忆特点很可能早已经丧失了点状记忆。因此某些经典教育方法中,采用强迫孩子们硬性诵读八十遍的规定,我们不要去借鉴或者生搬硬套地移植。教育方案绝不能够犯机械单一的毛病,制定符人体生理机制的教案,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方案一定要在直指心灵的前提下,灵活圆通,不能千篇一律。应当灵活把握,创造建立起符合德慧智教育原则的教学模式。
历史上道德故事,以及世界上优秀的寓言和故事,对于德慧智教育的顺利展开,极其重要。德育故事能够较大限度地承载德慧智的理论,老师讲好故事,讲生动,讲得引人入胜,就能紧密地扣住孩子们的心灵,道德故事最容易渗入心灵,形成永久的记忆和终生教益。我们讲故事一定要注意运用德慧智理论进行分析,要运用道理进行合符时宜、扣住主题的点评和分析,进行画龙点睛一般的、言简意赅的点评。良好的点评分析,将比空洞的反复的理论说教,效果胜似百倍。
[ 本帖最后由 得一 于 2009-3-31 23:07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