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iangy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私塾教育与现行体制内教育综合讨论帖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07-11-8 14:01:08 | 只看该作者
当时我问了林放问夫子的一个问题:礼之本?我记得当时求教了很多人,但没人能给我满意的解答

礼之本在于人的无能。人不如飞禽会飞,不如虎狮身强壮等等,但我们依靠团体的力量和智慧建立了一个比其它动物好百倍万倍的生存条件,其精髓就在于团体,组成这种有利的团体,就需要互惠互利,面对能力还没有丰满的小孩给予无私的帮助,面对慢慢体蓑的老人给予无私的支助,面对能力相当的人要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维持团体良好的合作就是道德之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发表于 2007-11-8 14:05:56 | 只看该作者
果行育德,我用你对“文化的根”的解释来替换文化两个字,再来看看那句话:
我深深意识到没有儒家文化真正的内涵,尽管人心向上向善,也结不出道德的果。

你女儿都说了道德在四书五经之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发表于 2007-11-8 14:18:55 | 只看该作者
当时我问了林放问夫子的一个问题:礼之本?我记得当时求教了很多人,但没人能给我满意的解答

人从单个人的能力来讲是不强大的,不能象飞禽一样飞,不如虎狮身强壮等等,但我们依靠团体的力量和智慧建立了一个比其它动物好百倍万倍的生存条件,其精髓就在于团体,组成这种有利的团体,就需要互惠互利,面对能力还没有丰满的小孩给予无私的帮助,面对慢慢体蓑的老人给予无私的支助,面对能力相当的人要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维持团体良好的合作就是道德之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发表于 2007-11-8 14:2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2 susan_1201 的帖子

请看前面我关于道德的体验,有人生而知之,有人学而知之,我是困而知之。夫子生而知之,颜渊跟随夫子学而知之。这些孩子不学四书五经,怎能体会真正的道德?尤其这个年代。所以赵老师说的是应境而言,并没说错。只是我孩子喜欢思考罢了,对待这种问题,老师也会深一步解释,别小看了读经老师的智慧。孩子没到这一步,决不说下一步,因材施教,这与学校教育完全不同。

然而困而不学,吾莫如之何也以矣。

你的思维太跳跃,有时候真不知如何与你沟通,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发表于 2007-11-8 14:2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3 susan_1201 的帖子

你回答的礼之本简直是胡扯,哪跟哪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发表于 2007-11-8 14:3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3 susan_1201 的帖子

你先把论语读它三百遍,我们再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发表于 2007-11-8 14:39:42 | 只看该作者
果行育德,你已经读典多少遍,需要化典变成通俗的东西教化我等无学之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发表于 2007-11-8 14:47:52 | 只看该作者
经典是启迪人的智慧还是人性?人性是什么意思?人的贪和不自控是不是人性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发表于 2007-11-8 14:54:54 | 只看该作者
果行育德,我觉得您该到深入浅出的时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发表于 2007-11-8 16:43:42 | 只看该作者

此篇送与子君分享

2007/11/01   發言人:  青竹   
主題:   王教授《论语》---VS---净空法师《弟子规》    內文: 《论语》和《弟子规》……

古今所有老师苦心经营,其方便之法有多门,而目的无二,只怕听者生种种心而误会,辜负初衷,甚可悲悯。
跟随过王财贵教授的铁杆粉丝赵升君先生一段时间,亲受读经熏习之后,心灵深处便慢慢的感受到了王财贵教授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
《论语》等乃承载华夏文化、民族灵魂之沃土,仁义之本蕴于《论语》经文之中,《论语》经文亦体现仁义之本,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彼岸未达,筏不可弃,救渡华夏儿女中华民族之魂魄,《论语》为之筏。
木铎声声中,夫子一如来……

2007/10/21   發言人:  王財貴   
主題:  Re:淨空老法師相關開示(值得我們深思之)
   
內文:
說:
「紮根重要」。
又說弟子規等,
「是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人學習的根本」。
「無上菩提根本是十善業」。

以我所知,這些意思,是近幾年老法師常表示的,社會上很多人都耳熟能詳。有子所謂「君子務本」,老法師念茲在茲,從「根」從「本」上教人,一代大德之見識與心量,自是不凡。

然,所謂「根」,所謂「本」,有兩層意思。論語第二章「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句下,朱子注云:「本立則其道充大,孝弟行於家,而後仁愛及於物,所謂親親而仁民也,故為仁以孝弟為本論性,則以仁為孝弟之本。或問:『孝弟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謂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謂之『行仁之本』則可,謂『是仁之本』則不可!蓋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則有箇仁義禮智四者而已,曷嘗有孝弟來?」

一個字,有多層意思,一般人是常弄不清楚的。朱子此注,明白地分出了「本」的兩層意思,可以說一個是自「體」上說的本,一個是自「用」上說的本。而「體」又是「用」的本,用是體的「末」。故,若從體上說「本」,這個本,是本中之本。以仁和孝弟二者來說,仁是「本」是「體」,孝弟是「末」是「用」,乃至一切生活規範,如感應篇、十善業,都是「末用」。但另一方面,若從「用」一面說,一切「本體」的實踐,都要落實,而落實,必從小處開始,所謂「倫常日用」,從小處做起,日漸擴充日漸提升。如果沒有「末用」,即不能實現「本體」的真義。故「孝弟」是「行仁」的「本」,這個「本」,是「開始」是「初階」的意思,不是「內在根據」的意思,也不可以說是「最重要」「最根源」的。朱子表示得很清楚了。

老法師道通儒佛,安有不知此理。故其言云:

「所以我們今天學習,十分的肯定就是從《弟子規》開始。有這個根本,你學世出世間法才能夠成聖成賢;沒有這個根本,你成不了。」

「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起步,從《感應篇》做起。」

一再強調,弟子規等,是「開始」,是「起步」,老法師說得是很清楚的。恐怕有些信眾不是很清楚,以為「弟子規」等,真是「聖教」的根源依據,甚至以為從生活規範出發,就自然「生出」仁德,只要做好弟子規,就可望成聖人。因此,便不識聖人真本事,容易棄高遠而不學,那誤會就大了,想必非老法師之原意也。

總之,是內在之「仁德」生出「弟子規」,不是有了「弟子規」的要求就能走到「仁德」地步。沒有了內在之「仁」,弟子規是沒根的,是假的。反之,沒有生活中弟子規的實踐,仁德是不踏實的,是空的。成德艱難,本末相發,方為正理。
   

日期:  2007/11/02   發言人:  青竹   
主題:  呼朋引伴   
內文:
偶尔不经意想起《论语》中一句两句,以往疑虑如冰消融,茅塞顿开,心中一片清凉……若是打小便生在读经乐园那更会是一种享受。
“思而不学则殆”,圣人训,诚然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愈是想用学问充实自己,愈是觉得这句话意味无穷,旧书不厌百回读,经书百读犹觉新。现如今虽不再是当今学校教育下的学生,可死马求医之心不死,坚信学犹未晚,先前得知赵升君先生发起成人读经班,共同读经研习《牟宗三全集》,心中一片欣喜,普天之下,志于求学的学子们,听此是否有如蜂得蜜之感?
转贴一个帖子:
……凡是尊重王财贵先生的人,大概没有不尊重牟宗三先生的,赵老师于此尤甚,他说:“学问的长进,我以为,以读牟宗三的书为甚。往往一句话胜过一辈子所学。一般的书虽是盛及一时,要之皆主观发挥多于客观了解。若论客观了解,真实学问,千百年来牟宗三一人而已。他的书读多了,自能慧眼独具,无往而不利。其他非不才也,要之,一家之言而已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72|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6:52 , Processed in 0.07434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