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楼主: jiangy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私塾教育与现行体制内教育综合讨论帖

[复制链接]
151#
发表于 2007-11-10 22:56: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0 水瓶子 的帖子

各有见地!!洗耳恭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发表于 2007-11-11 00:5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8 霏霏 的帖子

妞妞好厉害!妞妞妈更厉害!
好羡慕妞妞的福报,这么小就读经,还读得这么好,我们国家将来有人才了,好高兴。

我女儿背经是最快的一个,但读经却是最差的一个。怎么讲?就是强记功夫一流,笨功夫却很油。所以到现在还得复习,尤其孟子,今年差不多大部分就算对付孟子了。
女儿背的经典也是您说的那些,书经春秋还没背呢,唐诗宋词更加没碰,顶多他感兴趣自己读着玩。
佛经没要求她背过,不过以前读无量寿经,后来又读了金刚经,地藏经,六祖坛经,愣严经。都是读一段时间又没读了。当然心经和普贤行愿品跟我读得最多,如果这也算的话。
就读哪些经来说,我与赵老师有过沟通,意见一致,根本经典:四书、易经和老庄,其他可以家长自选。妞妞读了那么多,又还小,真好,可以花多些时间复习,把这几部根本经典烂熟于心,羡慕呀羡慕。我孩子要这么小就好了。

妞妞数学这么出色,您担心什么,要我就蒙头睡踏实觉了,她这样用得着您引导?您等着她引导您吧,呵呵。。。我女儿不是在引导我帮她找书吗?妞妞计算慢不用担心,我们家这位去年回家外公问8乘以9等于多少?她想了想:62。但就这水平,愣把她姐姐初一提高班的题目三两下解决。

不过就个人浅见,让妞妞背点伤寒论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发表于 2007-11-11 01:05: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6 果行育德 的帖子

就我那个水平,是不可能指教小月儿的。如果果行老师老师有关于读经和数学学习的疑问,当然最好替大家问出来,但是我恐怕要找我的高天赋同学才能有一个回答。(战战兢兢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发表于 2007-11-11 01:0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8 霏霏 的帖子

不知您女儿多大?如果孩子经典读得差不多了,看看《几何原本》也不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发表于 2007-11-11 01:2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2 果行育德 的帖子

月儿读的那些佛经当然算了,要是能背下来就更好了。月儿姐姐是妞妞的榜样呢!背过的经典也是一直在复习着,没停过,现在妞妞读新的都是从开始就整本通读,喜欢这样读,上午读一本新书,下午复习一本旧的有时读有时背。

想到一起了 ,我也想让妞妞背伤寒论呢,果行给推荐一下版本、出版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发表于 2007-11-11 01:2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4 newagua1 的帖子

女儿5岁8个月,这些经典虽然都背过了但不知道她看不看的了几何原本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发表于 2007-11-11 01:28:53 | 只看该作者
子君别走,有事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发表于 2007-11-11 01:31:5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5 霏霏 的帖子

伤寒论的出版社我可没注意,是赵老师帮她买的。明天问问赵再告诉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发表于 2007-11-11 01:39:22 | 只看该作者
子君:有个问题,与读经和数学无关。记得我跟你说过要训练月儿写议论文,因为有感于中文逻辑性不强。但具体怎么训练思辨?只是议论文吗?怎么一点点起步?
正好这里有一篇文章,也说明了我担心的问题,我该如何安排语文逻辑?

[转帖]谈“内容正确”与“逻辑正确”

  回想起自孩童时代十几年的中文教育,满脑袋都是各种“内容正确”的要求,比如主题要选对、中心思想要正确、立场立意要积极、论据论述要健康、结论导向要向上……。所以,我们好像很小就练就一双火眼睛睛,特别能明辨是非,无论什么内容,一眼就能看穿它是“根正苗红”、还是伪装巧妙的“腐朽余孽”。而且,这种对内容正确与否的鉴别和掌握我们已操演的熟练入髓,完全不必思考,可以像战士掏枪一样的条件反射。在成人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我们就是凭着这一从小练就的条件反射,一次次的“听从了正确的指示”、“表达了正确的态度”、“认清了正确的形势”、“站到了正确的队伍”……
  
  原本平安无事。但一开始学英语,问题就出来了。
  
  我们大学在当年来说条件真是不错,英语都是欧美的洋教员任课。他们经常会给我们出一些题目,而这些题目常常让我们“明辨是非的条件反射”变得无所适从。比如:
  
  “Does foreign aid work? Or does it only help the rich country by keeping the poorer country dependent?”
  
  “Do children learn more quickly than adults?”
  
  “When should people be made to retire, 55 or 65? Should there be a compulsory retirement age?”
  
  ……
  
  最要命的是,这些洋教员每次还要求“Give a presentation”,甚至要求“Discuss both side”。这时候我们惊奇的发现,我们的问题不是“不知道怎么用英语说”,而是“压根不知道说什么”!反正那时候我们经常的场面是:反应快点的同学还能干巴巴的凑上两个理由;反应慢点的只会说一句“我同意/我反对/我觉得都有道理”,然后就没词了。于是洋教员就会和蔼的指导“Well, don't worry. You can express your opinions in Chinese firstly.”。可换上中文,我们居然还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或一句。
  
  没奈何,只好老老实实跟着洋教员学习什么叫“论述”。可不论不知道,一论还真吓一跳。别看我们平时聊天、侃大山的时候一个个歪理邪说连篇累牍,真到了层层说理的时候才发现,许多我们下意识里理所应当的事情,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一环接不上另一环。比如:我们在论述“小孩容易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常常响当当的说“因为成年人守旧,不愿学新东西,所以小孩更容易学习新知识”。可洋教员不接受。他们认为“成年人不愿学习”和“小孩容易学习”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它们没有关联到相同的逻辑因素,所以之间也没有逻辑关系,不可以进行推导。
  
  至此,我们才听说:讲道理需要“逻辑正确”。
  
  要想论述“小孩比大人更容易学习”,首先要有一个前提是“掌握了很多知识的人,是有可能守旧而不愿学习的”。之后要把“大人”和“小孩”都关联到“知识多少”这一逻辑因素,从而使它们产生逻辑关系。然后才能推导因为“小孩的知识比大人的知识少了很多”,所以“小孩因守旧而不愿学习的可能性也少了很多”。
  
  事情还远不止这些。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些洋教员和本国的老教员完全背道而驰。他们几乎不关心你是否“内容正确”。只要是你的“逻辑正确”,洋教员们就会慷慨大方的给你分数。比如:在说明“老年人早退休的好处”时,如果有人宣称“老年人早退休有助于缓解地球温室效应”,因为“越来越多的退休老人会迫使政府修建更多的公园和绿地,供他们休憩和散步。这些增加的绿地会消化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缓解全球的温室效应”。通常,我们的老教员们会干脆利落的告诉你“胡说八道、风马牛不相及!”,而那些洋教员们则歪着脖子想一小会,然后耸耸肩膀说“OK! That is resonable”。
  
  我们起先很不以为然,去找那些洋教员们理论,认为他们教条、呆板,是“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而那些洋教员对我们的不理解也感到不可思议。他们也理所当然认为“只有逻辑正确,你的思想才能让人信服和接受,才能以理服人”,“如果你反对别人的意见,也只有用正确的逻辑去指出对方错误的逻辑,才能让别人觉得公正和切题”。在那些洋人看来,如果你“没有正确的逻辑而硬说别人错误,那就是不许别人说话、不许别人思考,那就是侵犯了别人与生具来的自由和权利……,Forbidding one's mouth equals forbidding one's soul.”。
  
  听到这里,我们当时大都脑子跟不上趟,觉得听着新鲜、想不明白。回来寝室里大家琢磨琢磨、讨论讨论,开始体味到一种不同的滋味。想起平日里经常见到许多人洋洋洒洒却离题万里,想到有人激烈争吵却各说各话;更联想到我们国家社会、政治、法律的许多荒谬言论、可笑政策、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漠视弱势与少数……,真好像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
  
  当然,如果把所有这些“正确不讲理”都“归功”于中文那是非常偏颇的,这里还涉及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许多问题。但语言是心灵的源泉、语言是心灵的窗口。要解决心灵问题,语言恐怕难辞起咎。我们的中文教育似乎也应该向英文教育学习学习,多教导一些“逻辑正确”、少说教一些“内容正确”。
  
http://blog.sina.com.cn/u/4755c615010008q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发表于 2007-11-11 06:3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9 果行育德 的帖子

谈“内容正确”与“逻辑正确”
=========
所谓“逻辑正确”,我觉得也只是因为西方的科学传统。西方的思维是很喜欢“分析”式的,不断的细化,不断的展开。他们研究非物质层面的内容也是采取这种方式,大概的说,可以称之为“较真”的精神。对“内容正确”的判断,本身已经经过了人的思维,只不过这个思维在中国被隐蔽了,而西方则把这种思维规则发扬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纯粹的”逻辑正确“,像数学语言:由于平行线不相交,所以相交的不是平行线,这种推理是有前提、有限制的。这个前提就是对”平行线“的定义,我们“定义”了平行线是不相交的。而这个定义,才是最最重要的,最最根本的,对“一定范围内真相的把握”,而这个定义却是内容而非逻辑。然而在非欧几何中,平行线是可以相交的。所以欧式几何的那个推理就不再“正确”了。

因此,关键的还是“内容”“公理”“前提”之类的东西。那么我们要像西方人学什么呢?我们要学的是,必须清晰的意识到自己推理所依赖的前提,依赖的“内容判断”。然后我们要把推理的逻辑过程尽量清晰的展示出来。

而把推断的逻辑展示的过程,其实是加深我们对所推断的前提的认识的过程。像那篇文章的例子:“老年人早退休有助于缓解地球温室效应”,因为“越来越多的退休老人会迫使政府修建更多的公园和绿地,供他们休憩和散步。这些增加的绿地会消化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缓解全球的温室效应”。这个逻辑,如果政府一定会修更多的公园和绿地,那么“增加的绿地消化大量的二氧化碳”确实是对的,但是不能得到“缓解温室效应”的结果,因为“缓解温室效应”的可能原因一定有两个:1,释放的二氧化碳变少 2,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 很明显,这个例子只是展示了一个“思维的过程”,也可以称之为“逻辑的过程”,但不是真正的逻辑正确,反而是一个“逻辑错误”的例子。这个论说之所以受到洋教员的认可,是因为这个推理至少尽量的展示了逻辑,而不是一句论断。

所以我们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时候,都会用到逻辑,只不过中国人的逻辑粗疏成了习惯(不展示逻辑过程,或者简略逻辑过程),西方人的逻辑习惯细密(把逻辑过程展示开来)。阅读西方哲学的时候,我们都会受到西哲这种思考习惯的熏陶。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熏陶,在不断学习西方科学和哲学的时候,都会得到这种训练的。

很多人数理很好,但是论说水平未必好,为什么?其实很简单,因为论说是建立在对论说对象的认识基础上的,数理学得好的人,未必对什么“老年人几岁退休”之类的问题感兴趣,没有兴趣自然没有了解,没有了解就连一个基本的论说前提都没有(事实上对社会、政治的论说所依赖的前提认识是非常之多的,根本不像数学这么少),那怎么展示他们的逻辑?

因此,与其说要训练孩子的思辩能力,不如说培养孩子对论说对象的兴趣吧!学会分析的思维方式,学会清楚了解自己论说的前提,训练自己论说的时候不要超出前提之外,这种训练都并不难,对一般经过数学科学训练的人来说,都可以具备这种思辩的敏感。只是要圆熟,要在关于社会、政治、文化领域进行很好的论说,都必须依赖于对这些领域的深刻了解。而这些,都是内容的部分。所谓论说,不过是把思维推理过程详细的展示出来,论说前提、假设都摆清楚,推理过程不要自相矛盾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03|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6 07:01 , Processed in 0.24330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