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查看: 39464|回复: 2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经私塾教育与现行体制内教育综合讨论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0-29 11:2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唱反调的又来了.

读经为什么这么火,是因为在网上大家都看到的成功者.

其实,问题是问什么成功,真的是读经吗?

不是,而是这些家长专注于孩子的教育,即使不读经,采用其他方法,孩子一样很厉害,只不过选择了读经这种方式而已.

很小的小孩背这么多无法理解的东西,大多数都是要忘记的.读经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果行的这次实践很好,自己的女儿很优秀,但是豆豆到目前为止进展不大,正好是读经的反面教材.

另果行的女儿是9岁才读经的,归功于读经,实在勉强.

屡次来唱反调,果行、天高, 不要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7-10-29 13:17:03 | 只看该作者
读经并不是什么仙丹,否则胡适、鲁迅都是读经长大的,为何要反过来反对读经?
最为关键的是教育者和教育环境,其次是教育方法。读经作为诸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种,我认为是最好的。
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1,经典内容比起现在的语文教材要值得教,值得背诵,小孩子如果一定要学习语文,不管他有没有天分,经典是最好的教材。如果一个人对经典能够顺畅阅读,他还怕读现代文吗?到处都是现代文的环境,一点都不难!
2,读经教育中关于数学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 学习数学和科学采取现在学校的方法是扼杀孩子的好奇心的,也会扼杀孩子的思维能力。”数学不用认真教,只要让孩子有兴趣,自己学,然后从中指导一二即可!”可惜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这句话的深意,他们以为学习数学和学习科学就是不断的学习公式、定理,不断的累积解题经验,提高解题能力。错得离谱!去美国看看美国的科学研究,没有思维能力和兴趣是走不下去的。
3,读经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国学人才”,而是为了不要浪费孩子的时间。孩子们学点经典,不管他们学习到多少先人的智慧,不管先人的智慧在他们的人生中起的作用是很大还是比较小,都是很有价值的事情。比起我们小学、中学学习的那些语文教材,空洞得很,对我们人生有个啥用?再说了,读经教育如果正常进行,对大部分小孩子都具有提高阅读能力的作用,只不过这点需要几年的时间才看出来罢了。

果行育德先生的女儿能够如此出色,当然首要是因为她的父母给予她非常好的家庭教育,而且她也是有天赋的孩子。如果豆豆是果行育德老师的孩子,他还会这么“多动”吗?
所以我说教育首要是教育者和教育环境,读经作为一种方法有其作用,但是作用的大小跟家庭环境的关系很大。

果行育德老师的女儿是读经之后才突飞猛进的,难道不能归功于读经教育吗?读经前,小女孩只是“聪明”,现在呢?不仅仅是聪明,而是奠定了一生成功的基础(才学),幸福的基础(做人、德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9 14:3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75 newagua1 的帖子

我和果行,天高算是辩友,谁也说服不了说。274楼只算是个提醒而已,不想在本楼里辩太多,因此就只回你这一贴。

“1,经典内容比起现在的语文教材要值得教,值得背诵,小孩子如果一定要学习语文,不管他有没有天分,经典是最好的教材。如果一个人对经典能够顺畅阅读,他还怕读现代文吗?到处都是现代文的环境,一点都不难!”
现在的语文不好,还有很多书可以看,不一定非要在很小的时候背那些拗口的经典。到处都是现代文的环境,但是仍然有很多成年人说话都不清楚,现代文不难,从何谈起?经典可以读,但是不该只背不想,和读经神圣化。

“2,读经教育中关于数学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 学习数学和科学采取现在学校的方法是扼杀孩子的好奇心的,也会扼杀孩子的思维能力。”数学不用认真教,只要让孩子有兴趣,自己学,然后从中指导一二即可!”可惜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这句话的深意,他们以为学习数学和学习科学就是不断的学习公式、定理,不断的累积解题经验,提高解题能力。错得离谱!去美国看看美国的科学研究,没有思维能力和兴趣是走不下去的。”
读经教育中关于数学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错误的。到底是兴趣导致成功,还是成功提高兴趣,这是个鸡和蛋的问题。兴趣产生容易,消失也容易,维持最难。早期学数学,有个好处是孩子发现我比别人数学好,有成就感,更感兴趣。中国的数学教育有点问题,不能成为支持”数学不用认真教,只要让孩子有兴趣,自己学,然后从中指导一二即可!”的理由。美国的研究机构中的人都对专业感兴趣,也是个不完全归纳,成功的人都有兴趣,不等于有兴趣的都成功。我本人就是有兴趣没成功,兴趣消失的例子。
另外读经教育是违反他自己说的兴趣论的。一句“小朋友,跟我读”,而不管小孩是否有兴趣。试问:豆豆有兴趣吗?凭什么说:学数学要兴趣,读经就可以不要兴趣?另外,孩子问问题的时候,一律不于回答,不是典型的抹杀孩子的孩子爱问问题的兴趣和天性吗?


“3,读经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国学人才”,而是为了不要浪费孩子的时间。孩子们学点经典,不管他们学习到多少先人的智慧,不管先人的智慧在他们的人生中起的作用是很大还是比较小,都是很有价值的事情。比起我们小学、中学学习的那些语文教材,空洞得很,对我们人生有个啥用?再说了,读经教育如果正常进行,对大部分小孩子都具有提高阅读能力的作用,只不过这点需要几年的时间才看出来罢了。”
死记硬背就是在浪费孩子的时间。提高阅读能力不一定就得读经,阅读经典不一定要背,而且还要全文背。

“果行育德老师的女儿是读经之后才突飞猛进的,难道不能归功于读经教育吗?读经前,小女孩只是“聪明”,现在呢?不仅仅是聪明,而是奠定了一生成功的基础(才学),幸福的基础(做人、德行)。”
果行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确实是这样吗?
另外,果行的女儿在阅读和数学都有很好的基础,并有提前量的情况下在9岁选择学习经典,其他知识自学或是暂时放弃,这样的选择应该也没什么错。
但是,2、3岁,甚至一岁的小孩就读经,象豆豆这样学习成绩本来就差,需要学习的人选择读经,方法对吗?

我这里说的“读经”特指“王教授的读经理论”,和学习经典无关。我是坚定的赞成经典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10-29 15:19:49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讨论蛮激烈的!
在我看来,并没有要求孩子一定要达到什么什么样的境界!毕竟还是小孩子!也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刻意地教!基本上就是见缝插针,看他心情很好的时候拿起书本给他读一小段!只要有空,彼此很开心,都可以一起读两句!
我想: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有爱学习才能学得好!我应该为他创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希望他能从小在书本的熏陶下,爱惜书本,爱学习,如果能提高一些学习能力,譬如:记忆力,理解力,那就更好了!
学习也许应该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么简单!
个人拙见,不成系统,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0-29 21:32: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76 jiangying 的帖子

jiangying君是老朋友了,倍感亲切。
我真的很喜欢您的性格,见文如见人,jiangying君说话直接,但不刻薄。明朗而少城府。按此判断您会命好,少坎坷。呵呵。。。给您算命来了。

豆豆进步是因为读经三个月,退步是因为10天没好好读经,您说是不是反面教材?

原来看您挺重视逻辑思维,准备向您讨教一二,后来看了您一些帖子,典型缺乏逻辑训练,经常把原则命题与事件命题混搅在一起,思维疏阔。那个什么读经神圣化根本是自己想出来的问题,稻草人问题就别打了,免得轻易打倒后沾沾自喜的自欺,甚是可笑。

读经教育是违反兴趣,那现在的应试教育是不是也违反兴趣更甚?读经死记硬背,麻烦看看现在的应试教育,背得更离谱,连答案都要背。读经不一定提高阅读,但学语文就能提高阅读?这些教育界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全部用来责难读经,为何?

孩子一定要懂其意思?请问孩子叫第一声妈妈时懂不懂妈妈就是“那个生我的女人“?是先懂再教?

经典文化不是不讲解,十三岁(孩子个体悟性强的也可不必到十三岁)以后可以讲解。三四岁小屁孩你跟他讲什么?你讲”道可道“?这就不违反人性?

凡提倡儿童读经要讲解的,在我看来,此人人文素养最多达到窥见经典庙堂之好的层次,门都没找着,更别提登堂入室了。可以说我傲慢,但我还是这么说。

其他就不辩了,你讨厌”王教授的理论“,我却很喜欢。意见不同,却交流得蛮有趣。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金币 +4 收起 理由
mayavati + 4 + 4 精彩精辟!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10-29 21:38:37 | 只看该作者
豆豆还在休整期间,过两天接着读经。谢谢大家关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0 09:4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78 果行育德 的帖子

果行好,本只是提醒一贴,不想在您的楼里辩论,但牵涉到逻辑一事,不得不说几句.

"原来看您挺重视逻辑思维,准备向您讨教一二,后来看了您一些帖子,典型缺乏逻辑训练,经常把原则命题与事件命题混搅在一起,思维疏阔。那个什么读经神圣化根本是自己想出来的问题,稻草人问题就别打了,免得轻易打倒后沾沾自喜的自欺,甚是可笑。"
重视逻辑思维和经过系统逻辑训练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这和教孩子经典不必自己懂经典是一个道理。我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逻辑就没有错误,我只说过中国人缺乏逻辑训练,中国人逻辑差,我的逻辑在比大多数中国人好。我在中学时代经过大量的几何训练,锻炼出的现在的逻辑能力,但是几何毕竟只是逻辑的应用而已,但就这样的能力我都已经可以轻松把MBA等考试中逻辑试题做对80%(当然我没有参加这些考试),而从论语,孟子中我看不出如何可以训练逻辑。
如果“读经神圣化”是自己想出来的,那”数学不用认真教,只要让孩子有兴趣,自己学,然后从中指导一二即可!”难道又不是自己想出来的?

“读经教育是违反兴趣,那现在的应试教育是不是也违反兴趣更甚?读经死记硬背,麻烦看看现在的应试教育,背得更离谱,连答案都要背。读经不一定提高阅读,但学语文就能提高阅读?这些教育界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全部用来责难读经,为何?”
很明确,我不认为所有的学习基于兴趣才能学,在一定程度下学习需要强迫。我在贴中说道“到底是兴趣导致成功,还是成功提高兴趣,这是个鸡和蛋的问题。”实际上如何提高和引起孩子的兴趣才是关键,而不是坐等孩子自己产生兴趣。学习基于兴趣才能学是读经者的逻辑基础,不是我的,但是奇怪的是,王教授又认为读经不需要兴趣。如果是在读经是正确的前提下,强迫孩子读经,这个逻辑,基于我的假设是成立的。但是,读经支持者认为读经要强迫,数学要等兴趣,就是矛盾的了。另外,读经支持者,认为现在的语文不好,所以要读经,这个逻辑不正确。我并没有把教育界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全部用来责难读经。我只是说用读经的某些方法读其他读物效果更好。

“经典文化不是不讲解,十三岁(孩子个体悟性强的也可不必到十三岁)以后可以讲解。三四岁小屁孩你跟他讲什么?你讲”道可道“?这就不违反人性?”
这话问得好,你叫他背“道可道”,这就不违反人性?

“凡提倡儿童读经要讲解的,在我看来,此人人文素养最多达到窥见经典庙堂之好的层次,门都没找着,更别提登堂入室了。可以说我傲慢,但我还是这么说。”
本人人文素养确实不高,显然没有您对经典了解,但请问对经典了解,就懂教孩子吗,那是不是科学家都会教幼儿园的孩子数学和物理呢?

“其他就不辩了,你讨厌”王教授的理论“,我却很喜欢。”
我不是讨厌”王教授的理论“,而是认为中间有些错误,他的方法剔除几条,其他的套在其他方法上还是不错的。实际上很多学习经典的孩子都没有按照他的说法做。

此贴后,短期不再回贴。

以后再来唱反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10-31 05:15:49 | 只看该作者
这位jiangying先生,您无非就是想说让小孩背诵而不理解是不对的,教育数学的方法也不应该仅仅让小孩子自己学。
请注意,背诵经典是13岁以前的事情,数学是随着理解力提升而自己学,老师的作用是启发和提纲。

背诵经典而不讲解涉及到很多原因,如现在的老师水平太差,如经典的内容很多是生命实践的智慧,过早讲解是一种限制等等。恕我无礼,如果经典对您的人生没有任何重大的改变,那么您是无法理解这点的。所以我不想讲背诵这方面。

关于数学科学教育。首先,数学科学教育的目的不是逻辑能力,逻辑不过是一种工具!几何也不是逻辑的应用,几何是纯粹思维构造的系统,是人的认知能力,而不是逻辑能力的表现。认知是什么?我们回到数学科学教育的目的上来。认知能力是从感性材料中抽象出概念,抽象出一个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并且能够基于一些逻辑的工具+直觉而推演出一些知识。

我的一个很有天赋的同学说,初中做几何题,开始很兴奋,后来很无聊。为什么,因为重复来重复去,她既然已经掌握了整个几何系统的本质,那些题目翻来覆去都是旧的东西,不过是一些trick,一些无聊的推理!这点就说明了,数学的目的不是掌握一些思维方法,不是应用这些思维方法,而是学会这么去“认知”!数学固然积累了很多知识了,如果一个学生真正学会了如何认知,那么根本不存在什么“兴趣”和“成功”的问题。有这个天赋,就自然往数学或者科学发展,没有这个天赋,就自然而然走别的路--但是成功的数学科学教育是让即使没有天赋的孩子,也知道认知是怎么一回事,也不会害怕认知。知道认知是怎么一回事,不一定能够学好数学,但是他的数学也不可能会很差,除非他完全不花时间在数学上。

从数学科学的教育目的来看,我们采取的教育方法就很自然出来了。我们不可能代替孩子们的思考,不可能给他们灌输一些解题方法,不可能在堂上滔滔不绝之后,就让他们做非常多的习题以作训练---习题当然要做,但是这个方法为什么不好?因为我们代替孩子思考。然而事实是,我们代替不了,代替是一种阉割思维能力的行为!如果进入高等教育,只是为了学习一些技能,或者为了迅速掌握某些知识,是可以采取这个“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抄、课后做习题”的办法,但是初等教育呢?初等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积累知识(这个积累其实跟死记硬背一些方法也没什么差别,很多数理成绩好的学生只是学会了方法技巧,还不会“认知”),而是为了启发孩子的思维。你要让他们保持天性的好奇心,让他们喜欢主动思考。你说他们不会喜欢思考,错了。这个跟是否“成功”无关,只跟教师的教育方法有关。

我从来都不认为“兴趣”一定要走向“成功”,您是如此功利的看待学习吗?对认知不害怕,有基本的认识,这是一种国民的科学精神,是人文方面的。我对哲学感兴趣,而我没有那个天赋成为哲学家,难道这说明了我的“兴趣”是来源于我的哲学比较厉害吗?完全颠倒。在任何一个领域,顶尖的人永远都只有少数几个,但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不仅仅是不要浪费顶尖的那些人们的天赋,而是要让每个人都能够尽量开发自己本身的virtue(包含“长处”“德性”“本性的好”的意思)。而认知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天生具备的,只是有人天赋高,有人天赋低,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都尽量开发出这个能力,而不是荒废它,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别人强就荒废这个能力,就害怕认知。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大都没有自己思考的能力,没有认知的基本能力,那么科学教育就彻底失败了。

jiangying您因为自己数学不再出色而失去兴趣,那只说明了1,我国数学教育的失败,让人们只会看到分数的竞争 2,你的兴趣不过是一种虚荣心,不是真正对数学的兴趣。
您一定不满我的说法,我想给举我另一个同学的例子。她高中的时候非常喜欢数学,但是学得并不能算多么好,很质疑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可能在数学上有成就了。但是她自费法国后,还是选择了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您的“兴趣”恐怕持续不了这么久吧?我想说,真正让一个人成就的“兴趣”是天生的,即使你不太过擅长它也能够继续保持这份兴趣)。后来她在法国的学习不错,她认为之前失去信心是因为中国教育造成的问题,法国教育让她坚定的走数学研究之路。法国人讲数学就是启发性的,你要真学到本事当然靠自己阅读文献。多少中国学生只会抱着老师的笔记翻来覆去的看,而没有看文献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呢?这种看文献学习大多数知识的习惯和能力,不就是应该在小时候开始吗?

中小学的数学教材也不过是文献的一种,而且还是极其简单的。中小学的数学教育完全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你根本不必担心学生不自学--呵呵,因为有作业。而这种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哪里来?就是读经教育里面的数学教育理念:让他读、想,他不懂再启发。

其实王教授的学生们已经有很多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了,也很成功,jiangying先生您这么多疑问,何不看看这些老师是怎么教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我跟您说的关于数学教育的目的,关于认知能力是怎么回事,全部是我自己十几年来学习数学的经验之谈,并无丝毫为了说服人而夸大、欺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09:5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81 newagua1 的帖子

newagua1 君,这是果行秀教育的帖,过多讨论没有意思.

只纠正您对我的几点误解:
1.到目前为止,我的数学功底仍然雄厚,仍然喜欢挑战一些高难度的数学题(当然没以前多了)。我从小的理想是当科学家,这个理想一直激励我努力学习,最后没有成功,不过没关系,在其他职业上我做得也不错,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对科学的探知的兴趣随着没能成为科学家而消失,其他的兴趣现在也产生了。
2.如果您在鼠版混过,就会知道我在中学时对名次和分数是免疫的,我读书时根本就不在乎这些。高中物理老师曾经评价我是他见到的唯一一个对成绩满不在乎的1号(学号是按入学成绩排的)。
3.论语我读过,孟子也读过,春秋也读过,老子没读完,荀子没读完,等等。我始终认为这些经典中有精华,有糟粕,但是读经支持者为何不承认?而一味的怪社会,古代没有这些经典的指导,会产生家天下的社会吗?读经支持者说指不出糟粕,不过我看到很多人指出来过,我也指出来过。不过读经支持者不承认,说别人没读懂,。要把这些长篇大论一句一句批驳,我没这个本事,也没这个精力,也不可能这样批驳,毕竟中间有很多精华,不过汉朝的王充写过论衡就批过孔孟,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找。也许读经支持者说得对,别人没读懂,试问大多数人都读不懂的东西适合小孩子读吗?
4.我不是说“让小孩背诵而不理解是不对的”。我的意思是:
   1)小孩子可以背经典,但不能神圣化,放弃其他的
   2)经典学习需要引导,强迫,其他知识学习(如数学和科学),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强迫
   3)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背经不如阅读其他读物。即使背,也不能放弃其他读物(其实这点大家都是这么做的,只是王教授不是这么说的)
   4)小孩喜欢问问题是天性,读经而不解答他的疑问,会抹杀他的天性,象无头苍蝇乱创。可以不直接解释,但不该不回答问题。
5.最后,我请问您是从小读经吗?我虽然比现在的小孩读经晚,但对比同年龄的其他小孩,应该算早的,小学一年级看西游记,三国,水浒,小学高年级看的孙子兵法,论语,中学看的春秋和部分史记,等等。您说现在很多老师的经验,可孩子还没长大,还没成果呀,能看到的成果无非是背到论语多少,孟子多少,对我来说,这样的成果毫无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7-10-31 10:41:3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newagua1 是身在法国的子君乎?

jiangying君可以在这里辩论的,不用理我秀什么, 其他人来辩恕我不欢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47|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5 16:31 , Processed in 0.129751 second(s), 3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