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慢慢来,孩子作文不用愁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5:55:15 | 只看该作者
妈妈辅导:
  
  
自从老师开始讲作文,我基本上就追随着学到现在没有中断过,可以说是打破了旧框框,从零开始起步的。孩子也还小,学校里对作文也没有要求,所以还谈不上有来自作文方面的压力,但正如老师所说:“趁现在孩子还小,还把我们的妈妈当圣母玛丽亚、把我们的爸爸当上帝崇拜得不得了的时候,及早地下手教育(作文)。如果有一天孩子叫你‘老’妈、‘老’爸的时候,这个‘老’字一出现,那会有些晚了。”
  
  过了暑假孩子就上二年级了,还剩一篇日记没有完成,以前的日记完成得敷衍了事也就罢了,因为此前我对他的要求,也仅是只要把话说连贯就好了。听了老师的课,感觉现在当务之急,也要让孩子见识各种各样的“猪”跑。同样是完成日记,为什么不能完成得更漂亮点呢?跟孩子商量后,我们决定追随着“猪”跑。几天下来,觉得并不顺利,把这些写下来,也是跟别的妈妈说说我和孩子的学习心得。
  
  首先我们开始实施了第一步——口说作文。在开始口说作文前,孩子对“对称”的理解基本上是没有问题了。有些模糊的是段与段之间的对称,那我就在讲作文结构时穿插着跟孩子讲了一些段与段之间的对称。第一次孩子口说这篇《游上海科技馆》的作文,我没有打断他的思路,他说我写,三百格每张的稿纸,我写了五页,他还没有停的意思。这其中,更多的是“流水帐”,思绪像脱缰的野马,我记录下来的就是他走马观花的见闻。但我觉得在整个叙述过程中,孩子也是在整理自己的思路,因为孩子见到得太多,不会选择素材,他事无巨细地要跟别人分享他的每一个收获,还唯恐自己说得不具体。那晚的聊天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孩子越说越兴奋,那架势哪是没东西写啊,简直是能写的东西太多了。
  
  第二个晚上,我和孩子一起翻看前晚的口说作文记录,我看着前晚这篇没有结构、毫无章法的游记,决定好好给孩子补上结构这一课——“头、身、脚,戴帽、穿衣、套鞋”。以前讲这些,比较笼统,这次就针对这篇文章,为了说明问题,我还给他画了一幅导图。磨刀不误砍柴功,这天晚上,我没有让他改作文,也没有让他继续说作文,而是跟他一起学了结构。从他学过的课文中找“头、身、脚”,找“身体”里段与段之间的对称。这一天,孩子还明白了,对称还得需要中心,比如有了耳朵的对称,还得有嘴巴为中心;妈妈的马尾辫是中心,妹妹的辫子扎歪了,就不是对称也不是中心了。孩子学得不亦乐乎,妈妈也觉得这样的亲子学习过程既愉快又和谐。
  
  第三个晚上,我俩就开始大刀阔斧开始改作文,还是孩子说,妈妈写。这次的目的主要是捊出一个清晰的结构。整篇作文的“头、身、脚”,“身体”部分每一段的“戴帽、穿衣、套鞋”,结合妈妈画的结构导图,保持原口说作文里的一些素材不变,没用的就舍去。在改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特别注意对称的应用,不用我提醒,他就会说加上个什么跟前面对称,或者说这样一改可以跟上一句对称。这是不是前几天熏习的结果呢?偷笑一下。这样一改,文章大致就像个样子了。此时觉得晚上的时间实在太短了,一晃就到了睡觉时间,孩子的作文要完成确实不容易啊。
  
  第四晚的修改,主要是我引导孩子的思维向深处发展,这个最是体现妈妈的能力的时候,真是妈妈的见识有多广,孩子的作文就能写多深。比如在写地动仪的大时,我引导他:要形容某样东西,你可以直接拿个类似的来比较,也可以拿个比他小得多的东西来比较。怕孩子听不懂,我又继续引导,我们说小妹妹的皮肤好白啊,像雪那样白;我们还可以这样说,小妹妹的皮肤好白呀,我站在她面前就像是煤堆里钻出来的。孩子一听就明白了,于是就有了那句“像小老鼠看大象一样”。再写到看机器人跳舞,《茉莉花》那段描写,是综述了那天表演后机器主持人的话写出来的。别小看孩子,说明他平时用心着呢!不知不觉就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关于后面的“脚”,孩子也想不到那么多,是我引导孩子,看了动物世界是什么感觉?我们要为自然界做些什么?先进的科技又是谁的功劳?这些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发展科技最终又是为了什么呀?一连串问题的提示,就给孩子把结尾的内容提示出来了。
  
  经过了四个晚上的努力,一篇作文在我的引导下,在孩子的口述下,终于完成了。确实不容易啊,这对我的耐心也是一个大挑战,面对孩子不能领悟的内容,做妈妈的千万不能有不耐烦的情绪,不然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孩子不愿意做了,那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看到孩子的进步,妈妈还要及时表扬,当然内心里也会感到特别欣慰。由于当妈的水平有限,所以特别期待能得到老师的指点,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5:55:38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点评:
  
  这位妈妈用四天的时间,四个晚上,这么用心地辅导。一年级孩子的作文,写到这个程度,是与家长的付出有关的。可以说,如果我们在孩子刚刚迈步的时候,像这样辅导孩子十篇、八篇作文,到了孩子三年级的时候,就不用再辅导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这个意思。如果现在不下功夫,现在不投入,到了着急的时候,“抓猫、抓耗子”都是个“抓瞎”。这个功夫,值得我们早下。一旦孩子的作文观建立了,后面就不用你再操心了。
  
  我们在妈妈的辅导中看到,孩子的对称意识已经初步建立了。同时,这篇作文的“头、身、脚”也有了,一看就有架子了。每一段的“帽、衣、鞋”也有了。呵呵,看到这篇作文,估计上帝也会笑了——果然是非常的弟子啊!
  
  我们今天的讲评,不讲别的,只讲结构和逻辑。刚才我们讲了,这篇作文有架子、有结构,正正规规、有板有眼。想来这几天,看过《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的人,都能深刻地体会到,书里这几句话的深意:我们讲对称结构,就是解决孩子写得散、写得乱的问题。现在,这篇作文基本没有散乱的问题,我们接下来更进一步地分析一下,把这篇文章修得更干净一些。
  
  这篇作文的题目叫《游上海科技馆》。作文的第一句话:暑假里的一天,妈妈带我去了上海科技馆。开门见山,对孩子来说,就要这么简单。开门见山是什么意思?就是作文的第一句话就要跟题目相关。如果第一句话做不到,那就前三句话;如果前三句话做不到与题目相关,就要第一自然段里做到。头三句话如果没有出现“上海科技馆”,说明交通拥堵——打车打不上,等公交车也等不着,所以就姗姗来迟。如果头一个自然段里面,还没有出现“上海科技馆”,那就不是交通拥堵的问题,而是迷路的问题。赶了个大早来看科技馆,但到了晚上才发现,到的不是上海,而是海上。所以说,我们的小作者就是《变形金刚三》:一开门,哈!上海科技馆到了!车也省了,票也不用买了。多好啊!开门见山就是这个意思。开门不见山,立马找“扇”,不是煽情的“煽”,是扇耳光的“扇”。
  
  我们再看下一个自然段,“戴帽”意识很好:上海科技馆好大呀!——帽。所以我们就讲:
作文没有头,午门要斩首。穿衣不戴帽,让你当被告。开门不见山,嘴巴会被扇。
  
  有了这个“帽子”,我们就知道怎么配“衣服”了。这个“帽子”说的是馆子的大,那么我们一句一句地看,句子是不是为段落服务了呢?哪些话跟这个“大”无关呢?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哗啦啦的水”等那些话,跟“大”无关呢?那么,我们在尊重小作者的基础上试改一下:上海科技馆好大呀!科技馆的广场足足有我们学校操场的两倍大。广场的周围有若干(最好是数词)的喷泉,像“水灯”一样排列着。站在科技馆的门口,那哗啦啦的水声,仿佛远处传来的瀑布声一样。科技馆有四层楼高,在房子的中间有一个巨大的玻璃圆球,比科技馆的房子还要高一点,更让人觉得整个建筑开阔高大。广场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绿色的地动仪,我站在地动仪下面,就好像小老鼠看着大象一样。这样的小改动,是不是句句都在说“大”?
  
  再看第二段:科技馆的游人可真多呀!妈妈带着我来到卖票的地方,看见那里人山人海。我们排了好长时间才买到票。终于进了馆,一进大门就是科技馆的地下一楼,我们看到地下一楼的两个电影院门口排起了两条长龙。我和妈妈又来到一楼,去参观动物标本馆,里面的游人也是挨挨挤挤的。这段的帽子是人多,有这个帽,就不用当被告,对不?这一段基本的问题不大。但今天我们要进而再讲一点技巧,什么技巧?大家知道藏头诗,我们现在灵活一点,把这个帽也藏一藏,这样小改一下:
卖票的地方,人山人海。我们排了好长时间才买到票。进了馆,是科技馆的地下一楼,我们看到地下一楼的两个电影院门口排起了两条长龙。我和妈妈跟着涌动的人潮来到一楼,去参观动物标本馆,里面的游人也是挨挨挤挤的。科技馆的游人可真多呀!
  
  “两条长龙”写得好!我们加了一个“涌动的人潮”,也是为了说明人多。把前面那个帽子放到最后再戴,行不?这样是不是可以体会出,文字就是游戏呢?
  
  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两点:“戴帽、穿衣、套鞋”,先是一个僵化的过程,一步一步地学,一点一点地照着做。学通了、学明了,就可以玩弄文字了。不是文字玩弄得我们成天愁眉苦脸的,而是我们嬉皮笑脸地、开开心心地、屁颠屁颠地玩弄文字,对不?那么第二点,当我们有了这个出门要穿什么衣服的整体构想之后,是不是就可以先穿衣,再套鞋,后戴帽了呢?是不是随你怎么穿了呢?假如裤腿够宽,你就是先穿了鞋,再来套裤子也没有人管你啊!这就是游刃有余了,对不?但是,对于孩子我们还是要让他们站军姿、走正步,“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地走。
  
  
这里的动物做得太逼真了。我看到了会飞的老鹰,正在吃羊的豹子,还有池塘里正在做游戏的鱼儿。我还听到耳边传来大象的叫声,老鹰的喧闹声,豹子的吼叫声。我轻轻地摸了一下野鸡的羽毛,毛毛的,柔柔的,摸上去很舒服。我觉得就像在做梦一样,自己真的来到了动物王国。
  
  这一段基本没问题,写得很生动。但再细一点说,还是有些可以改进的地方的,比如:“正在做游戏的鱼儿”可以改成“嬉戏的鱼儿”;“摸上去很舒服”这一句,写得还有些粗,是不是可以改成“我轻轻地摸了一下野鸡的羽毛,柔柔的,顺顺的,好象一阵清风拂过。”一个意法,把这个“舒服”写得更加"舒服"。大家有收获了吗?
  
  我们有一些朋友下午才开始来听,可能没有听到上午的课,所以有些不明白。这是一位妈妈,用四天时间辅导孩子的结果。第二个,我们今天讲评不是对孩子,是对家长,是让孩子的家长思路更开阔一些,目的是帮助家长肚子里灌很多的“水”,然后消化吸收后,再来给孩子一滴水。这是我们讲评的目的所在。
  
  我们看下一段:科技馆里还有其他许多小馆,我印象最深的是机器人世界。里面的机器人有的会下棋、有的会工作,还有的会画画。会跳舞的机器人给我们带来了舞蹈《茉莉花》,我好像在春天的阳光里,看到了两个孩子在嬉闹,我真想去抱抱他们。还有翩翩起舞的小姑娘,撑着雨伞跳舞,好像真的把我们带到了江南水乡。妈妈跟会射箭的机器人比赛,结果三支箭一支射到了地上,一支射到了网上,还有一支射到了靶的最边上,妈妈也太笨了。我在会弹钢琴的机器人的伴奏下,唱了一首《小燕子》,赢得了很多掌声。机器人真的很能干,但是比机器人更能干的是科学家们,因为他们用智慧制造出了能干的机器人,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快乐、开心,我们还可以跟机器人做朋友。

      科技馆里还有其他许多小馆,我印象最深的是机器人世界。这段的帽子戴得不精练,改成:科技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机器人世界。因为我们这里要强调的不是有很多小馆,而是机器人世界。妈妈跟会射箭的机器人比赛,结果三支箭一支射到了地上,一支射到了网上,还有一支射到了靶的最边上,妈妈也太笨了。这一段可以不要,因为讲的是机器人,没有讲机器人妈。讲的是机器人,就不要把重点放在会射箭的妈妈身上。
  
  这个鞋有什么问题呢?好像是动画里的小孩子,穿着一双大大的鞋子一样的。在书里面我们讲过,这个鞋子是补充地位、从属地位,所以我们就要把这一段:机器人真的很能干,但是比机器人更能干的是科学家们,因为他们用智慧制造出了能干的机器人,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快乐、开心,我们还可以跟机器人做朋友。精简一下,改成:“机器人真的很能干,但是比机器人更能干的是制造这些机器人的科学家们。”如果再讲给人们带来方便……就跑了题了。所以,还要精练。
  
  我们看最后的“脚”,脚与鞋一样的,是从属的。我们玩得很开心,连时间都忘记了。工作人员都快准备下班了,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游览到,有些小馆门口还有人在排着长队。通过这次游玩,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护动物、呵护地球,同时要向科学家们学习,把更多的科学技术带入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我们可以精练一下:我们玩得很开心,连时间都忘记了。虽然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游览到,但是我还是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科技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总的来说,孩子写的东西很丰富、很饱满。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水平,跟妈妈的细心辅导密不可分。我们今天的讲评,目的就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把“头、身、脚,帽、衣、鞋”讲得更细一些,从而通过“头、身、脚,帽、衣、鞋”。把作文改得更干净一些、更清爽一些。也希望这位妈妈,能回家循着这个思路,再修枝剪叶,让作文更干净、更有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5:56:18 | 只看该作者
点评后的作文:
  
  
《游上海科技馆》(一年级)
  
  暑假里的一天,妈妈带我去了上海科技馆。
  
  上海科技馆好大呀!科技馆的广场足足有我们学校操场的两倍大。广场的周围有若干(最好是数词)的喷泉,像“水灯”一样排列着。站在科技馆的门口,那哗啦啦的水声,仿佛远处传来的瀑布声一样。科技馆有四层楼高,在房子的中间有一个巨大的玻璃圆球,比科技馆的房子还要高一点,更让人觉得整个建筑开阔高大。广场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绿色的地动仪,我站在地动仪下面,就好像小老鼠看着大象一样。
  
  卖票的地方,人山人海。我们排了好长时间才买到票。进了馆,是科技馆的地下一楼,我们看到地下一楼的两个电影院门口排起了两条长龙。我和妈妈跟着涌动的人潮来到一楼,去参观动物标本馆,里面的游人也是挨挨挤挤的。科技馆的游人可真多呀!
  
  这里的动物做得太逼真了。我看到了会飞的老鹰,正在吃羊的豹子,还有池塘里正在嬉戏的鱼儿。我还听到耳边传来大象的叫声,老鹰的喧闹声,豹子的吼叫声。我轻轻地摸了一下野鸡的羽毛,柔柔的,顺顺的,好象一阵清风拂过。我觉得就像在做梦一样,自己真的来到了动物王国。
  
  科技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机器人世界,里面的机器人有的会下棋、有的会工作,还有的会画画。会跳舞的机器人给我们带来了舞蹈《茉莉花》,我好像在春天的阳光里,看到了两个孩子在嬉闹,我真想去抱抱他们。还有翩翩起舞的小姑娘,撑着雨伞跳舞,好像真的把我们带到了江南水乡。我在会弹钢琴的机器人的伴奏下,唱了一首《小燕子》,赢得了很多掌声。机器人真的很能干,但是比机器人更能干的是制造这些机器人的科学家们。
  
  我们玩得很开心,连时间都忘记了。虽然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游览到,但是我还是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科技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5:56:55 | 只看该作者
作文9

(原文):
  
  
《北宋国都——汴京——开封》(四升五年级孩子)
  
  下了火车,我们匆匆放下行李,就随导游来到了开封。一小时的车程中,导游为我们介绍了五天的行程,要去开封、洛阳、焦作、安阳、汤阴及郑州市区。
  
  到了开封,我们先不去“包府”,先去清明上河园。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张择端铜像,张择端正是清明上河图的著者、画者。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代京城的繁华热闹;有集市、有行人、有轿子。旅游一番后,我们看到了趣园,里面有梅花桩、走钢丝等游戏。
  
  我们一番不亦乐乎之后,宋辽大战开始了!辽国气势磅礴,宋却乱了手脚,皇上也很害怕,此时辽国已经开炮,可就是打不中,老是把鱼给炸出来。天空上出现一个黑烟圈,宋船中弹了。天子先生在岸上终于下令开炮。“轰、呯、啪”,辽船连中三弹,烟雾散去后,辽船不见了,我对皇帝先生说:“臣以为辽将已经阵亡了。”皇帝哈哈大笑,反溃到:“乘胜追击残余兵卒!”
  
  接着我们来到了开封府,进门的左边是牢房,在此府内有普牢也有死牢:普牢有石床、有伴且门大宽敞;死牢无床无友且门小低矮(住死牢真的会发疯)。走进公堂,里面是官印放大150倍的雕刻。往深处走,看见了包拯的卧室:槑堂。奇怪?因为以前家里一个呆子倒霉,俩呆子倒“梅”透顶,所以意为“梅花堂”。
  
  古都也有古风气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5:57:12 | 只看该作者
妈妈辅导1:(蓝色是孩子原文,绿色是妈妈辅导后修改文)
  
  
最近跟儿子讲对称讲得太多了,说实话有点怕他逆反了,所以这次改作文我都没有特别强调对称和“六根六尘”这些概念,只是凭感觉在修改。不过理念其实还是贯穿在其中的。
  
  《北宋国都——汴京——开封》,标题看起来不太像作文标题。破折号也太多了,至少去掉一个吧。去掉后面的开封?要不去掉汴京?最后他同意破折号都去掉,文字保留开封,就变成了《北宋国都开封》,我说那加上“游”字吧。先加在前面,后来我放到后面,他说好像放到后面更好,于是标题变成了《北宋国都开封游》。
  
  下了火车,我们匆匆放下行李,就随导游来到了开封。
这一句其实我挺看不顺眼,不过感觉跟全篇的不顺眼相比,它可以忽略了,所以跟他说,这句咱们暂且不管,饶过它。不过开头还是点到了开封,至少没走弯路,这倒是他的特色,一般开头点题,结尾收手他都不会忘。为这表扬他一小下,一下子把帽子戴上了。
  
  一小时的车程中,导游为我们介绍了五天的行程,要去开封、洛阳、焦作、安阳、汤阴及郑州市区。这一句我认为跟本文无关,跟开头的帽子不搭,让他删掉了。既然开头点到了开封,后面的内容被我删了,就建议下面顺势介绍一下开封。所以后面加了以下内容:开封是北宋时期的国都,曾经有一百多年的繁荣。提到这个城市,大家都会有许多共同的记忆,比如,张择端画的那幅长得不得了的《清明上河图》、包拯曾经坐镇过的开封府、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大相国寺等等。这些都是在我的提示下加的。接下来要怎么转入下面的正文呢?总要过渡一下吧?加了下面这句,基本上是我加的了,用词征求了他的意见,他把我的一些文绉绉的词给否了:来到了这个千年古都,它会带给我什么样的趣味呢?我期盼着。
最后我问他用省略号还是句号,他未置可否,最后就用了句号。
  
  到了开封,我们先不去“包府”,先去清明上河园。去哪就说去哪嘛,干嘛要说先不去哪、先去哪,绕来绕去的,啰嗦得紧,让我给否了。我现在写这个修改过程的时候想起来,其实人家还用了正反两方面的手法来写咧,哈哈。不过我确实看着不顺眼,给删了,改成了这样:没多久,我们来到了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底本建造的清明上河园。
因为又要提到张择端,又要提园子名字,还要让人明白这个园子并不是宋代就有,而是现在建的,所以就帮他提炼成了这样子。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张择端铜像,张择端正是清明上河图的著者、画者。
  
  接下来他根据先看到的景象来写,我肯定了他的写法是可以的,不过因为前面那句写下来之后,后面我们就顺势介绍《清明上河图》了,这样就把铜像绕过去了,所以铜像这句最后就删了。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代京城的繁华热闹;有集市、有行人、有轿子。这一段是他描写的《清明上河图》图景,我表扬他从三个方面描写了京城的繁华热闹,体现了对称。不过,有些单薄了,能否把它充实一下呢?我提示他可以加形容词,修改如下:《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代京城开封的繁华热闹:有拥挤嘈杂的集市、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华丽宽敞的轿子,还有南来北往的车马、穿梭如织的船只。这些词有些是他的,有些是我的,有些是我提示他的。之后我说,咱们描绘了半天,读者怎么知道你描绘的是图上的景还是园子里的景呢?咱们是不是用一句话把这些景从图上搬下来呢?他好像不是很明白,后面这句话基本上是被我拽出来的:这些繁荣的场景都被现代的能工巧匠一一重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走在园中,犹如来到了画卷之中。依我的意思,最后这句是想写成“犹如穿越时空,回到了千年前的宋朝”之类的,不过他说要犹如来到画中,那就来到画中吧。
非常老师补充——这不仅是妈妈的意思,也是我的意思,呵呵!
  
  旅游一番后,我们看到了趣园,里面有梅花桩、走钢丝等游戏。
这个趣园是园中建的一个游乐园,有点像室外拓展的那种,孩子们喜欢玩,所以他印象深刻,但跟整个主题无关,所以建议他删除了。而且我着实把他这个“旅游一番后”大大笑了一番,笑他说,你的重点就是这个“旅游一番”,可你用两个字就把人家打发了,然后却去写这个“后”。
  
  我们一番不亦乐乎之后,宋辽大战开始了!
这个写法是他一贯的特色,就是不清不楚,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唉,都不知道说什么好。这没头没脑的,哪来的大战啊!而且,这个“一番不亦乐乎之后”,跟那个“旅游一番后”一样,哈哈,又让我着实笑话了他半天。这句也删了,下面的内容基本是我做主改的:
  
  一条小河从园中穿过。在这里,每天会为游客上演一场模拟的宋辽水师大战。宋朝君臣正在河边游乐,辽船来攻。写第一句的时候,他说,一条小河哪里能打仗。不过那条河确实也不算大,就这么凑合了吧。辽国气势磅礴,宋却乱了手脚,皇上也很害怕,此时辽国已经开炮,可就是打不中——改成:辽国连连开炮,可就是打不中宋船。老是把鱼给炸出来——改成:却老是把鱼给炸得飞出水面,看得岸上的游客呵呵直乐。本来我说改成跳出水面,他说要飞出水面。天空上出现一个黑烟圈,宋船中弹了——改成:细心的人们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黑烟圈,原来是宋船中弹了。天子先生在岸上终于下令开炮——这一句我很想让他改,因为我觉得这个“终于”不是很恰当,好像一开始皇帝不下令开炮,是因为他觉得用不着开炮似的,我想让他改成气急败坏地下令开炮,或者胆颤心惊之类的,但他坚持不改。“轰、呯、啪”,辽船连中三弹,烟雾散去后,辽船不见了——这里当然有点怪异,就是宋军反败为胜得太快了,当然现场就是这样的,所以也不怪他,但是我还是建议他加了一句“宋炮气贯长虹”。在“辽船连中三弹”之前,以表示宋军的炮非常厉害,所以才赢了,哈哈,虽然勉强,但总算有个借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5:57:33 | 只看该作者
妈妈辅导2:
  
  我对皇帝先生说:“臣以为辽将已经阵亡了。”皇帝哈哈大笑,反溃到:“乘胜追击残余兵卒!”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编造一个他自己对皇帝说话的情节,问他为什么,他说,那就删掉好了。我感觉这样写有些突兀,而且前面用的还是逗号呢。我给他改了一小下,把说改成大声喊了,也说不清为什么,好像这样稍微合理一点点,似乎就是说小孩子自己在喊着玩似的,就没那么不合理了——
我大声对皇帝先生喊道:“臣以为辽将已经阵亡啦。”皇帝哈哈大笑,反馈道(三个字错了俩):“乘胜追击残余兵卒!”
  
  接着我们来到了开封府,进门的左边是牢房,在此府内有普牢也有死牢:普牢有石床、有伴且门大宽敞;死牢无床、无友、且门小低矮(住死牢真的会发疯)。走进公堂,里面是官印放大150倍的雕刻。往深处走,看见了包拯的卧室:槑堂。奇怪?因为以前家里一个呆子倒霉,俩呆子倒“梅”透顶。=花,所以意为“梅花堂”。我把开封府这一整段保留了一遍,可以看到,很短,感觉文章要表现的主题不鲜明。孩子写作文就是把自己印象深的写得长,比如趣园,比如打仗。开封府只有这几句,而且两个“呆子”还占了一行,牢房占了两行还多,别的就没了。哈哈,这一句已经被我啰嗦地改成了一大段,先是过渡,然后是介绍开封府。因为我觉得上一段是皇帝的话“乘胜追击残余兵卒”,然后一回行就“接着我们来到了开封府”,好像不太搭界,所以需要缓冲一下:硝烟的余味尚未散去,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清明上河园,来到了开封府。开封府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政府,是当时京城的京官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据说北宋总共168年,一共有183位开封府尹,也就是说,每位开封府尹平均任职时间不足一年。而我们最熟悉的包拯任开封府尹的时间为一年零三个月。
(这些介绍都是导游词,嘻嘻)
  
  进门的左边是牢房,在此府内有普牢也有死牢:普牢有石床、有伴且门大宽敞;死牢无床无友且门小低矮(住死牢真的会发疯)。走进公堂,里面是官印放大150倍的雕刻。
本来跟开封有关的事,他知道的估计就只一个包青天了,可是全文跟包青天有关的文字,可能就只这一句吧,就这个官印,还真是简单啊。再说了,怎么这么快就进了公堂了呢?唉,不管了,先另起一段,慢慢写来,好不好啊?真是的,写之前还提醒了,要慢下来,一快就成流水帐了嘛,这走进公堂,马上就往深处走,走得也够快的。
  
  往深处走,看见了包拯的卧室:槑堂。奇怪?因为以前家里一个呆子倒霉,俩呆子倒“梅”透顶。所以意为“梅花堂”。
先说这一段吧,说完了另起段重写。这段写包拯卧室的,其实大家都有兴趣,因为卧室名难倒了不少人,梅字基本上没人认出来,我现在还为没拍下这个室名来而遗憾呢。不过后来改写的时候,写着、写着发现跟不上思路了,这段还是删了,因为跟主题没扯上关系。当然,要是写长文章,扯上去还是容易的,但是儿子写东西总是拐弯太快,一不小心几句话就不知拐哪去了,最后只好删了。好吧,现在开段重写开封府。下面紧接的是过渡完了介绍了开封府之后。
  
  府门前有一面大锣和一面大鼓,据说是给老百姓鸣冤用的。进了门,院子当中一块巨大的玉石,上面刻着“公生明”三个大字,表示只有公正才能生出光明。
选了这两个景来写,是因为这都跟为老百姓申冤、公正廉明等有关,与后面他写的官印可以连上。
  
  走进公堂,迎面是颗巨大的官印,上面刻着篆体的“开封府印”四个大字,是原官印放大150倍的雕刻。据说这样的金属印因为盖的次数太多,每年都要磨平好几个,说明当时的开封府尹公务非常繁忙,事无巨细都要操心。
盖印这句是我加上的,是导游词里说的。
  
  进门的左边是牢房,在此府内有普牢也有死牢:普牢有石床、有伴且门大宽敞;死牢无床、无友且门小低矮(住死牢真的会发疯)。
我把前面写牢房这段复制到这里来,以便对照。这一段很明显看出小作者有意地设计了词句的对称,后来还很担心我把他的对称给改没了。后面那个括号也是他的特点,总喜欢把一些情绪放在括号里来表达,后来我让他把括号去掉了。
  
  在府门的左边是牢房,分为普牢和死牢。普牢门大而宽敞,可以同时关押多人,有石床,床上铺稻草,牢犯可与同伴相往来;死牢门小而低矮,只能关押一人,且无床,犯人只能直接睡在地上,由于无人陪伴,等死的寂寞足以使人发疯。牢房设计很奇特,墙是流沙做的,如果有人想砸墙逃跑,就会从一个口流出流沙报警,这样,犯人就很难有机会越狱;牢房很小,没有活动的空间,使人感觉很难受。这些因素使得北宋的人们很惧怕犯罪,严格自律,所以,治安很好。我猜想,这也许就是这里牢房很少的原因吧。
这一段是我说,写了半天牢房,到底想干什么呢,跟咱们的主题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能说明什么呢?而且如果就这样结束的话,最后一句居然是“足以使人发疯”,然后就接结尾“古都也有古风气啊!”这不是很奇怪吗?总得再说点什么吧。能说点什么呢?牢房很小,很难逃跑?当时在游览的时候,我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牢房的间数很少,我说偌大个开封府,它的监狱应该算是国家监狱了,传说中的天牢也应该在这里吧?怎么这么小呢?修改过程中我也说了我这个想法,提出,是不是宋代的牢犯非常、非常少呢?于是我们俩合作写了最后这几句,有些牵强哈。
  
  古都也有古风气啊!
结尾感觉有些突兀。就算前面的内容不是修改以后的也一样。可他说不突兀。我说你前面也没咋写什么古风啊。你这鞋子穿得跟衣服也不搭吧?而且现在文章已经改了,结尾怎么也要看一下吧。等于换了衣服,鞋子也得看看要不要换哦。于是回去看了看全文,发现开头段的结束处需要响应一下。
  
  来到了这个千年古都,它会带给我什么样的趣味呢?我期盼着。结尾应该写一下到底感觉到了什么趣味吧,期盼是否得到了满足吧?哈哈,先看一下我炮制的结尾——我站在死牢门前,仰望天空。天色已近黄昏,我们要离开开封了。这一句本来是我一手打出来的,原文是——我还站在死牢门前无限怅惘之时,天色已近黄昏。我们要作别开封了。儿子说这不是他的句子,所以改成了上面那样。我说离开开封两个“开”字重了,他说就喜欢重。而且说,正好啊,仰望天空才能看到天色已近黄昏嘛。很遗憾,我们还没有去大相国寺呢,只能等到下回了——我想用“留待”下回,儿子非用“等到”。不过,在回去的车上,我满心欢喜——这句是我写的,因为要结尾,就要把情绪从怅惘和遗憾那里拉回来,所以勉强用了个欢喜,谁知儿子还喜欢上愁绪了,说要把欢喜改成惆怅,我说那结不了尾了,他说好吧,那就欢喜吧。后面就写为啥欢喜了——我第一次触摸到了这么遥远的历史心跳,仿佛回到了宋代,做了一次赵匡胤的子民。这几句是我先写然后他来参与,然后我全删掉,让他重新写出来。我是这样写的:我第一次触摸到了这么遥远的历史心跳,感觉自己穿越了历史,似乎回到了千年前的宋朝,做了一次赵匡胤的子民。
他把穿越历史那句删了,也许是忘了,“似乎”改成了“仿佛”,“千年前”去掉了。第一句,触摸心跳那句,他重写的时候有些不自在,显然,他还是觉得这不是他的句子;当然,我也觉得不是。不过没关系,让他感受一下不同风格吧,也不是坏事。
  
  啊,古都,古风,我来了!最后这一句是从他原来的结尾“古都也有古风气啊!”化出来的。我想,人家写这句也是花了心思的,说不定还自认是得意之作呢,就这样删了未免心痛嘛。所以就以它来结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5:59:58 | 只看该作者
妈妈辅导后更改的作文:
  
  
《北宋国都开封游》四升五年级孩子作品
  
  下了火车,我们匆匆放下行李,就随导游来到了开封。开封是北宋时期的国都,曾经有一百多年的繁荣。提到这个城市,大家都会有许多共同的记忆,比如,张择端画的那幅长得不得了的《清明上河图》、包拯曾经坐镇过的开封府、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大相国寺等等。来到了这个千年古都,它会带给我什么样的趣味呢?我期盼着。
  
  没多久,我们来到了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底本建造的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代京城开封的繁华热闹:有拥挤嘈杂的集市、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华丽宽敞的轿子,还有南来北往的车马、穿梭如织的船只。这些繁荣的场景都被现代的能工巧匠一一重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走在园中,犹如来到了画卷之中。
  
  一条小河从园中穿过。在这里,每天会为游客上演一场模拟的宋辽水师大战。宋朝君臣正在河边游乐,辽船来攻。辽船气势磅礴,宋军乱了阵脚,皇上也很害怕。辽国连连开炮,可就是打不中宋船,却老是把鱼给炸得飞出水面,看得岸上的游客呵呵直乐。细心的人们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黑烟圈,原来是宋船中弹了。天子先生在岸上终于下令开炮。“轰、呯、啪”,宋炮气贯长虹,辽船连中三弹,烟雾散去后,辽船不见了。我大声对皇帝先生喊道:“臣以为辽将已经阵亡啦。”皇帝哈哈大笑,反馈道:“乘胜追击残余兵卒!”
  
  硝烟的余味尚未散去,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清明上河园,来到了开封府。开封府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政府,是当时京城的京官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据说北宋总共168年,一共有183位开封府尹,也就是说,每位开封府尹平均任职时间不足一年。而我们最熟悉的包拯任开封府尹的时间为一年零三个月。
  
  府门前有一面大锣和一面大鼓,据说是给老百姓鸣冤用的。进了门,院子当中一块巨大的玉石,上面刻着“公生明”三个大字,表示只有公正才能生出光明。走进公堂,迎面是颗巨大的官印,上面刻着篆体的“开封府印”四个大字,是原官印放大150倍的雕刻。据说这样的金属印因为盖的次数太多,每年都要磨平好几个,说明当时的开封府尹公务非常繁忙,事无巨细都要操心。
  
  在府门的左边是牢房,分为普牢和死牢。普牢门大而宽敞,可以同时关押多人,有石床,床上铺稻草,牢犯可与同伴相往来;死牢门小而低矮,只能关押一人,且无床,犯人只能直接睡在地上,由于无人陪伴,等死的寂寞足以使人发疯。牢房设计很奇特,墙是流沙做的,如果有人想砸墙逃跑,就会从一个口流出流沙报警,这样,犯人就很难有机会越狱;牢房很小,没有活动的空间,使人感觉很难受。这些因素使得北宋的人们很惧怕犯罪,严格自律,所以,治安很好。我猜想,这也许就是这里牢房很少的原因吧。
  
  我站在死牢门前,仰望天空。天色已近黄昏,我们要离开开封了。很遗憾,我们还没有去大相国寺呢,只能等到下回了。不过,在回去的车上,我满心欢喜。我第一次触摸到了这么遥远的历史心跳,仿佛回到了宋代,做了一次赵匡胤的子民。啊,古都,古风,我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01:22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点评:
  
  我们看到这位妈妈的辅导,我们就是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正如浙江-阳妈说的:“我觉得内容改得怎么样不是关键,孩子能和你一起引着思路来修改他的作文已经是了不起了。”有了这个了不起,再说别的,那就是多余的,这个精神,是我们最该学习的。
  
  我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为什么一开章不讲作文技法,讲的是语重心长话亲子?其意义就在这里。家长的境界就是孩子的水平,这是一点也不假的。所以我们不要光看孩子的水平怎么样——孩子的水平,其实就代表了妈妈的水平。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妈妈也好,孩子也好,有了“头、身、脚”的意识。这个头身脚有多重要?非常国学[亲子教育]要想跑的快,全凭车头带。要想飞得高,目标够的着(ZHAO二声)。作文“头、身、脚”,段落“帽、衣、鞋”,说多重要就有多重要。威胁一下:作文不写头,午门斩首!段落不戴帽,让你当被告,抓你进大牢!现在孩子的作文,散乱是一个大问题。解决这个散乱的“药”在哪里?全文的“头、身、脚”以及段落的“帽、衣、鞋”,这是解决之法。所以我们要讲,这篇作文的小作者及妈妈在这方面的意识很强,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对称句的运用。为什么后来我们在读的时候感觉很美、很顺、很有节奏?就是因为对称词、对称句的运用。
  
  第四,我们在“作文八法”里讲过好的作文一定要谈古论今,引经据典。所以在这里,作者选用了这样的一个古城的游记的题材,我们可以看到什么?看到妈妈及孩子知识的积累,很显底蕴。当然,关于“作文八法”,我们现在还没有讲。在这里,我们只是从一个侧面,来了解谈古论今的作用。这是我们从妈妈的辅导中,需要大家重点学习体会的四个方面。在这四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就是妈妈的耐心。在亲子作文中的那个头“亲”,亲是第一位的,“作”是第二位的。
  
  我们现在来点评这个修改后的作文。刚才看到有朋友讲:“这样写游记似乎不妥。”这话说得似乎更不妥。今天,我们在就尊重作者、尊重妈妈的基础上,来讲这个作文要怎么写才更有意思。手里有《作文,多大点事》这本书的朋友,课后可以从书中找两个范文来看:一个是吴伯萧的《话故都》,一个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什么要大家看这两篇呢?游记,一般来讲写的是“身之游”;但游记,写“心之游”,那是一个更高的层次。特别是《小石潭记》,我在书中这样写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于是,作者一下子就醒悟到,这样的心境不是风景,是不好的,是寒凉的,所以不可久居。
  
  这个游记题目是《北宋国都开封游》,实在地来说,这个题目,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讲,确实很难。特别是写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要把这个游记写得厚重且丰满,是相当不容易的。不仅是给孩子出了一个大难题,也是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一方面是因为作文里的内容很多,也就是说,作者与妈妈在这个古城里“游”得太深,所以要把她们拽回来十分不易——我们的小作者都恨不得跟辽国人作战,恨不得已经做上了赵匡胤的子民。所以说,这些题材,如果不加以利用十分可惜。另一方面,我又恐怕说得过深,这又是孩子笔力所不能达到的。但不管怎么样,与其浅讲不如循着原来的思路深讲;与其看一头瘦弱的“猪”跑,不如我们来看一头又强又壮的“猪”跑。
  
  我们现在也同样地依葫芦画瓢,来讲两条线:一条是身之游,一条是心之游。为什么要把心之游,提上来讲?正如妈妈在辅导中的一句话:依我的意思,最后这句是想写成“犹如穿越时空,回到了千年前的宋朝”之类的,不过他说要犹如来到画中,那就来到画中吧。所以刚才,我在转播中特意点评了一句:这不仅是依妈妈之意,也是依我之意,我们就是要“穿越时空”。那么怎么穿越?我们的小作者,这里写的游记是以一天的游历来写的,写的是一天当中游过的、玩过的、看过的、想过的、耍过的。这一天“穿越”得不够,怎么穿越?我们现在回到了家里,我们把这个时间扔掉,把这一天穿越过去。怎么讲呢?如果说,小作者写的是在电影院里看到的电影,那么,我们现在要写的是回到家里,去“看”那个看到的电影。我们把这个前提定下来之后,我们连火车都不用下,直接就回到家了。
  
  我们来把这个调定下来,原文是这样写的:下了火车,我们匆匆放下行李,就随导游来到了开封。开封是北宋时期的国都,曾经有一百多年的繁荣。提到这个城市,大家都会有许多共同的记忆,比如,张择端画的那幅长得不得了的《清明上河图》、包拯曾经坐镇过的开封府、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大相国寺等等。来到了这个千年古都,它会带给我什么样的趣味呢?我期盼着。我们现在改一下,目的在于定一下调:穿越时空。假期里,妈妈带我去了宋朝的古都,开封。这是一个我想往已久的地方。这个城市,曾经有一百多年的繁荣,也留下了许多历史的记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包拯曾经坐镇过的开封府、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大相国寺。这样,就把为什么是我想往已久,讲了出来。
  
  我们怎么来写上河园呢?戴个帽子——《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代京城开封的繁华热闹。现在这个繁华的景象又在清明上河园,展现了出来。这样好不好呢?我们来看一下原文:没多久,我们来到了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底本建造的清明上河园。现在我们一穿越时空就改成:《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代京城开封的繁华热闹。现在这个繁华的景象又在清明上河园展现了出来。
  
  原来是小作者身心还在开封,还在当天的游历中。现在,我们带着小作者穿越时空回到家里,再来回望、回想去过的开封,就好像是之前小作者看到的是一个近景,现在我们要拉回镜头去看一个开封的远景。这样写是不是就更大气,更加的不宥于时间的限制了呢?这一段的衣服我就不帮小作者穿了,照着实景去写就行了。
  
  我们再看开战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一条小河从园中穿过。在这里,每天会为游客上演一场模拟的宋辽水师大战。宋朝君臣正在河边游乐,辽船来攻。辽船气势磅礴,宋军乱了阵脚,皇上也很害怕。辽国连连开炮,可就是打不中宋船,却老是把鱼给炸得飞出水面,看得岸上的游客呵呵直乐。细心的人们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黑烟圈,原来是宋船中弹了。天子先生在岸上终于下令开炮。“轰、呯、啪”,宋炮气贯长虹,辽船连中三弹,烟雾散去后,辽船不见了。我大声对皇帝先生喊道:“臣以为辽将已经阵亡啦。”皇帝哈哈大笑,反馈道:“乘胜追击残余兵卒!”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尊重小作者,在不浪费素材的基础上,来穿越时空,戴个“帽子”——然后,繁华中的平静,让金戈铁马、舰炮声声打破了。在上河园中,又为我们上演了一出辽宋水师大战。
  
  我们刚才讲了,好的作文要引经据典。怎么引?我们加个“脚”——看到这一幕,让我想得更远:想到了岳飞“还我河山”的怒吼,想到了“臣子恨”,想到了“靖康耻”,恨不得也如岳鹏举一样——刺字背上、跨马扬刀,精忠报国。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段的帽子怎么戴呢?虽然有恨,但无遗憾,因为有包公,也因为有开封府。因为包公留给了我们刚直公正,因为开封府还留有些许的政治清明。这样就为下面的衣服有了更好的铺垫。特别是:府门前有一面大锣和一面大鼓,据说是给老百姓鸣冤用的。说明当时的开封府尹公务非常繁忙,事无巨细都要操心。所以,治安很好。我猜想,这也许就是这里牢房很少的原因吧。当然其中关于牢房的描写,还要精练一下,为帽子服务。
  
  我们来看最后的脚:开封还有很多古迹:有岳飞庙,有大相国寺,有天波杨府,还有包公祠。这些,我还没有去过。但,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大相国寺的传说,天波杨府的故事,包公留下的刚正精神,我都体会领略了。没有去过是一种遗憾,但体会到了这些故事,也算是遗憾中的一种满足。虽然历史成为过去,但触摸到了这么遥远的历史又让我心跳。好想能穿越时空,回到宋代:去追随岳飞,与杨家将为伍;去拜访包公,去寻访一下寇准,等等——把常用的历史故事、典故,运用一翻。想回到宋代,做一次宋国了子民,这样就更加细化。最后是——仰望天空,我想喊:古都,古风,我来了!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02:18 | 只看该作者
点评后更改的作文:
  
  
《北宋国都开封游》
  
  穿越时空。假期里,妈妈带我去了宋朝的古都,开封。这是一个我想往已久的地方。这个城市,曾经有一百多年的繁荣,也留下了许多历史的记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包拯曾经坐镇过的开封府、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大相国寺。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代京城开封的繁华热闹。现在这个繁华的景象又在清明上河园,展现了出来:有拥挤嘈杂的集市、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华丽宽敞的轿子,还有南来北往的车马、穿梭如织的船只。我们走在园中,犹如来到了画卷之中。
  
  忽然,繁华中的平静,被金戈铁马、舰炮声声打破了。在上河园中,为我们上演了一出辽宋水师大战表演。宋朝君臣正在河边游乐,辽船来攻。辽船气势磅礴,宋军乱了阵脚,皇上也很害怕。辽国连连开炮,可就是打不中宋船,却老是把鱼给炸得飞出水面,看得岸上的游客呵呵直乐。细心的人们发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黑烟圈,原来是宋船中弹了。天子先生在岸上终于下令开炮。“轰、呯、啪”,宋炮气贯长虹,辽船连中三弹,烟雾散去后,辽船不见了。我大声对皇帝先生喊道:“臣以为辽将已经阵亡啦。”皇帝哈哈大笑,反馈道:“乘胜追击残余兵卒!” 看到这一幕,让我想得更远:想到了岳飞“还我河山”的怒吼,想到了“臣子恨”,想到了“靖康耻”,恨不得也如岳鹏举一样——刺字背上、跨马扬刀,精忠报国。
  
  虽然有恨,但无遗憾,因为有包公,也因为有开封府。因为包公给了我们刚直公正,因为开封府还留有些许的政治清明。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清明上河园,来到了开封府。开封府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政府,是当时京城的京官办公和居住的地方。据说北宋总共168年,一共有183位开封府尹,也就是说,每位开封府尹平均任职时间不足一年。而我们最熟悉的包拯任开封府尹的时间为一年零三个月。
  
  府门前有一面大锣和一面大鼓,据说是给老百姓鸣冤用的。进了门,院子当中一块巨大的玉石,上面刻着“公生明”三个大字,表示只有公正才能生出光明。走进公堂,迎面是颗巨大的官印,上面刻着篆体的“开封府印”四个大字,是原官印放大150倍的雕刻。据说这样的金属印因为盖的次数太多,每年都要磨平好几个,说明当时的开封府尹公务非常繁忙,事无巨细都要操心。
  
  在府门的左边是牢房,分为普牢和死牢。普牢门大而宽敞,可以同时关押多人,有石床,床上铺稻草,牢犯可与同伴相往来;死牢门小而低矮,只能关押一人,且无床,犯人只能直接睡在地上,由于无人陪伴,等死的寂寞足以使人发疯。牢房设计很奇特,墙是流沙做的,如果有人想砸墙逃跑,就会从一个口流出流沙报警,这样,犯人就很难有机会越狱;牢房很小,没有活动的空间,使人感觉很难受。这些因素使得北宋的人们很惧怕犯罪,严格自律,所以,治安很好。我猜想,这也许就是这里牢房很少的原因吧。
  
  开封还有很多古迹:有岳飞庙,有大相国寺,有天波杨府,还有包公祠。这些,我还没有去过。但,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大相国寺的传说,天波杨府的故事,包公留下的刚正精神,我都体会领略了。没有去过是一种遗憾,但体会到了这些故事,也算是遗憾中的一种满足。虽然历史成为过去,但触摸到了这么遥远的历史又让我心跳。好想能穿越时空,回到宋代:去追随岳飞,与杨家将为伍;去拜访包公,去寻访一下寇准……仰望天空,我想喊:古都,古风,我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02:40 | 只看该作者
作文10

(原文):
  
  
《北京地铁》(2年级)
  
  8月5日——8月14日,我们一家和量量一家去北京旅游,主要交通工具是地铁。
  
  我们住在鸟巢旁边,最近的是8号线。8号线是奥运专线,只有4个站,我们在奥林匹克公园站坐地铁,坐到北土城站转10号线。在上海也有一条类似的地铁,是13号线,这条地铁是世博专线,只有3个站。
  
  北京一共有14条地铁,其中最早的是1号线和2号线。其中2号线是一条环线,是扣在其他地铁线的,在上海也有一条类似的环线,是4号线。
  
  我们坐过8号线,10号线,4号线,1号线,5号线,2号线和机场专线。5号线都开到地面上来了,从驾驶舱里我看到地铁从-2楼开到-1楼开到1楼,我觉得应该在地下,但开到2楼,3楼来了。
  
  成都只有1条地铁,北京,上海都有很多条地铁连在一起。我想成都以后也会有很多条地铁连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70|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9 11:34 , Processed in 0.082150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