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王安石(解读1)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仁宗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这个文章,是初一的课程,我们以下简称《伤》,从字上来讲,不算太难,我们在前几讲讲过,读文章,理解文章有四个程度:浅,深,偏,圆。我们对孩子来讲古文,可以多讲文字义,讲孩子能理解的程度。但为了跟孩子讲好,我们在这里力图再讲的深一些。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王安石。王的第一个大帽子是唐宋八大家。简单的来说,他是一个文学家,语言学家。第二个大帽子是政治家,改革家。在历史上,我们知道有王安石变法。第三个帽子,王是一个思想家。当然,我们要知道,在过去,这个文字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合而为一的。比如说孟子,他是一个思想家,但他也是一个政治家,孟子的文章里,文学成就也很好。用来表达自己狭隘感情的,表达自己小资情调的,那是文字家。
文章要来表达政治主张、思想见识才是真正的大家。我们学文学史,读的是这些人的文章。我们学思想史,读的也是这些人的文章。我们学经济史,讲的也是这些人的文章。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这个的观点。过去在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下,这些人的才干是合而为一的。是一能而多能的。
比如司马迁、屈原、曹操、三苏、等等。再比如,我们知道很多经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这是武则天写的。在过去,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甚至军事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合而为一。 为什么讲一经通经经通?我们读一个文章,一下子就学了文学、政治、经济等等。何乐不为?现在还要分这么多的科?在过去,讲一得三甚至得四得五,何乐不为?
说的小一点,我们说读古文是为了写作文,这是说的直接的功利的。说的再大一点,我们说读古文是长见识、长才干的。再说的大一点,读古文是明心见性的。这一点也不为过。
在初中,还有一个文章。 叫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其中有一句话,孙权讲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意思是对吕蒙讲,让你读书,不是让你钻到书堆里,让你成为书呆子,成为知识渊博之士。为的是什么?以前我们讲过,就是红楼梦里的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做人最高的学问。我们这几次讲楼、亭、潭讲的很细。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咬文嚼字。是让大家了解读古文的方法。读古文的态度。
在孟子里,我们为什么不讲文字?在孟子里,我们一直提倡深解意趣,不求甚解。就是要讲到他的思想、他的精髓。前者是方法,后者是目的。一定不要把古文当知识。如果把古文当知识,那这个要求就太浅。也会让自己与孩子“为博士邪”。满口之呼者也,而百无一用。这个不是我们读古文的用意。这也是很多现代人用来攻击经典的一个方面。
我们怎么读?读到什么水平 ?不敢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不敢说读了古文就能治理好公司企业。但至少我们敢说读了古文,我们如何做一个圆融的人、一个觉悟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然,真的读好了,写作文,语文的阅读、分析何在话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都能看的清、看的明。一个文章的分析,又有什么难的。世事洞明了,把这个洞明写出来,不就是好文章了嘛!所以说,过去这些人,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是一体的。
再举个例子,诸葛亮,是个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但他还是文学家、教育家。我们最熟悉的,是他的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讲的多好。什么叫俭以养德,现在我们做家长的,孩子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穿什么就买什么。想用什么就买什么。如何让孩子静的下来。如何让孩子养德?
刚才看到博客里一个好友的博客,说昨天因为与孩子上电脑的事,与孩子闹翻了。现在孩子有了电脑,什么都有了。有时跟朋友开玩笑。讲孩子有个鼠标,电脑里爸爸妈妈、 吃的喝的全有了。电脑里,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当然是精神上的,多么的丰富。这样的丰富,如何让人明志?如何让孩子致远?
讲这个问题,并非是扯的远。是要说明一个道理,回到经典里,古文中去,得到的更多,专精专一。
而不是说在电脑里,看上去得到的很多信息量很大,但这些东西大都是害人的垃圾。一定要让孩子回到经典里去吃到最好的精粮。吸收最好的营养。
这个文章,按说,表面上看,难度不大。讲的就是仲永这个人,从天才初现、到发挥、到泯灭的一个事情。
但是,我们是不是要来思考一个问题?一个大政治家、一个大文学家、一个大思想家,来写一个这样的人,为何?有没有更深的思想、信息需要我们去发掘?我们是不是还可以从本文中得到一些更深的启示?这是我们来讲这个文章的重点吧。
文字义,不是我们的重点。且当我们是高推圣境来读这样的文章吧。再扯点远的。王安石是一个改革家。从历史上看,改革家运气都不好。商鞅的运气也不好。王安石的运气也不好。屈原的运气也不好。改革不是那么好改的。所以说这个恒顺就显得更加重要。大家在家里,对孩子也不要改革,要恒顺。要恒顺中改革。不要改天换日的改。要是改天换日的改,就换老公,换孩子。这样就不好了。
邓小平为什么成功?因为他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在恒顺基础上的改。波兰、南斯拉夫、匈牙利、还有前苏联,是破旧立新的改。改到现在,元气尽伤。所以一定要恒顺。
伤仲永的伤,不是伤害的伤,是哀伤的伤。是可惜、可叹的意思。是哀叹的意思。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这个地方,有个百姓,叫方仲永。
世,就是祖祖辈辈。我们讲,是行武世家、是中医世家、是书香世家。讲的就是这个意思。隶,就是隶属。是属于的意思,不是奴隶。
以前我们讲过,中国汉字的对联,对韵意义就在于此。结合上下文,我们去找一个联合词,就可以不用翻字典,也能知道它的意思,耕就是耕种。是种田人出身。我们在《出师表》里,也有一句话。叫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这里的耕,就是自给自足,种田人家。在过去,中国古代,有四个行业,或者说是四个阶层。最高层是士,是知识分子,因为学而优则仕,所以又可引伸为——公务员。引伸为靠国家俸禄吃饭的人。第二个是农,就是种地,靠天吃饭的。第三个是工,就是手工业者。商是最后一等。
在孟子中讲过,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商人在这四个阶层当中,是最没有地位的。我们在这里有一点要学习到:这个排列,不是富布斯,不是按财富多少来排,是按品德来排的。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不是说你有多少钱才受人尊敬,而是你的品德高才受人尊敬。我们这次看到日本大地震,国民的素质明了的展现出来。我们在设想,如果这样的地震,发生在中国的某个城市,我们是不是还会如此有序?我们看到的图片,讲这次地震,女生、女士会受到男生、男士的关照。要是在中国会是什么样的情况?讲这个,主要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的道德教育,我们的为人教育,是什么样的水平?
如果我们家的是小男孩,如果身边有一个小女孩,没有水喝,
我们家的这个小男孩会不会主动的把这个矿泉水给身边的这个女孩?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和儿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但真的我们身为父母的,是这样去教的吗?我们教育孩子是不是在比收入、比穿的、比吃的、比开的车、比住的房。这是个大问题。再重审一下,过去的阶层,是按道德的水平来排的。不是以财富来排的。人心不古,当然就人人自危了。我们不说别人,我们观照自己吧。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些?说实在的讲,这个文章,我们要更高的境界来看,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因果轮回。当仲永五岁之前,从来就不识什么文房四宝,但是突然有一天,就哭着要这些东西。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不是奇谈怪论。我们刚才讲王安石是大政治家、大学问家、大文学家,不会讲奇谈怪论的。但文章里讲的,我们普通人,会觉得这是奇谈怪论。不是的。我们知道,中国人,我们有个传统,孩子满周岁的时候,会搞一个东西——叫抓周。就是为孩子买一些东西,有的表财,有的表学问,有的表才干。孩子抓到什么,就表示未来可能喜欢什么,成为什么。这个传统,有没有意义?绝对是有的。
用科学的话来讲,是孩子潜意识的反应。但孩子的潜意识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要深究,细问。正如本文的仲永,是种田人家,但到了五岁的一天,突然要笔要纸,然突会写文章,这个是真的,不是假的。
回过头来,我们来讲现在,现在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少了?别说是要笔要纸写文章,现在我们的孩子到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还不会做家务。为什么在古代,我们知道的,天才儿童很多,少年才子很多。而现在我们的孩子,在这方面却很差了呢?问题就出在开窍上,出在明心见性上。
什么叫开窍?什么叫明心见性?就是明理,做人的道理,如何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我们前面的讲课中说过。做人明心见性,用儒家的道理来讲就是仁义礼智信。换句话讲,就是温良恭俭让。就是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本来的自我。
现在我们的教育,不管这些了,就是英语,奥数一通学。结果是如何呢?大家可能也听说过国外的一些教育。在美国,初一初二的数学水平也就是四则运算。还要用计算器来算。但在中国,小学一年级,有不少孩子的心算水平就相当高了。可是能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在中国现在确少有了。要是有,也必定不是从学校教育里出来的。我们要好好理解王安石这个文章的现实意义。有多少在国 内学校教出来的所谓数学高手,在国外却被评为没有创造能力。
换句话说,抓周也好,还是这里的仲永,五岁就具备才能也好,是前世就有的。说前世,可能说有太玄,我们可以讲,是代表之前的因,一个孩子抓周,抓到一个东西,是之前的因,所以造成今天的果。是孩子之前的潜意识,修的因。
同样的,这个仲永,五岁能写文章,是之前修的因,造成现在的果。所以在作者后面的评论中,就讲到——彼其受之天也,是天生的,是先天的。我们中国人讲天生,讲先天,用佛学来讲,是因果,这是一个意思。
仲永到了五岁的时候,一下子跟父母要文房四宝。如果我们隔裂的看,觉得这是个奇事怪事。其实这一点也不足为怪。大家要明白就是前因后果的问题。用佛学来讲,叫因缘聚成。条件成熟了,就这样了。大家不好理解这个因缘聚成,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昨天,你回家了,做了饭,做了菜。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前因,因为你家里有这些菜,或是说你只能做这些菜。你家里为什么有这些菜?是因为你之前买的这些菜。为什么你之前买这些菜?因为家里人喜欢吃这些菜,或是别的原因。以此类推,一定有因。这个因,不是一日而成的,是很久很久就有的。所以,我们可以讲,你做了这顿饭,是因为有前因。
同样的,仲永突然一天开口说要文房四宝,不是没有原因的,是有前因的。这个道理我们要清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同样,我们孩子过周岁抓周,为什么抓了这个而不是那个,也是有前因的?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信因果,有的人不信。同样的,有的人信佛,有的人不信。
如果学过金刚经,我们知道在金刚经里头讲,如果有人听说这部经,受持了,不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诸善根,已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听到这部经了,相信了这部经所讲的道理了,是若干时间以来种的善果。这个道理是深远的。
同样,仲永能够五岁就要文房四宝,同时能马上写出一手好文章。也是若干时间以来种的善果。因缘成熟所以现在就显示出来了。这个道理,一定要往前看,要看到前因。是有原因的。
讲了这么半天,就是要让大家明白,本文中五岁的仲永能够突然有一天要文房四宝,我们说读古文,学古文,浅浅的讲,浅浅的理解,那只有文字义。就文字义来讲,上网一查,都可以知道是什么意思的。
我们要从文字义,理解的更深一点,就要去究问这些问题。
如果就是文字这么简单,那大文学家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的帽子就不应让他戴了。
之前,我们在多次讲过,要把古文学好,须具备一定的佛学基础。如果用佛学来看古文,那就是得最大的利益,有最大的收获。如果只是学文字义,可以说,古文的门都没有入。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当惊异。焉,我们之前多次讲过了是于之。就是父异于之。对这件事——要文房四宝这件事感到很惊异。
这个焉字在古文里与诸是相反的。诸是之于的意思,比如我们说,求诸于人,这里的诸,就是之于的意思。
借旁近与之——他的父亲异之,所以就近借别人的文房四宝给他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仲永拿过这文房四宝,当即就写一首四言诗 并且署上了自己的大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讲的是孝,讲的是悌。养父母——孝,收族——同宗族里的关系。收,即是收聚,引伸为团结的意思。这里我们要提一个问题了,一个人突然会写字,突然想写字。写的第一首诗就是孝悌。这个问题,也是要深究的。我们在论语学而里,有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什么呢?一个人,在家要讲孝,出了家,要讲悌。这是最基本的两点,这两点,没有理由,是人的本性。做不到这两点,人也不是。这两点做到的基础上,然后再讲言慎重——谨,再讲行为要诚信——信。这个言语慎重了,行为诚信了,再扩而大之,爱别人,爱大众。博爱,这样才可以立人。
换句话讲,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表现是什么?就是孝。为什么要孝?那是你本性的发扬。没有理由,你是个人,你有本性,就自然而然的有孝。没有别的理由,这就叫修身。悌,就是齐家,就是搞好宗族的关系。说白了,就是自己的家人,七大姑八大姨,表兄堂妹的关系,这就是齐家。爱父母,亲家人,把这种爱心扩大了,才有可能爱社会爱同事。自己的家人,自己的父母都爱不起来的人,怎么可能爱别人?怎么可能对社会承担责任?
以前在群里看这一个视频,说有个孩子跟父母生气出走了,饿的时候,一个好心人给了他一碗饭,他冲人家跪下来说谢谢,那个人说了一句话,我才给你一碗饭,你就跪我谢我,你的父母给了你多少饭,你谢都没有,别说跪了。这个事情,讲的就是这个理,孝悌是人的立身之本。是本性使然。如果没有这个本性,人都不是。
我们在座的,有的人听过地藏经。通俗的讲地藏经,就是孝经。一切教育,一切宗教,无不经孝为立身处事之本。所以这个道理要明白。什么叫开窍?通俗的讲,就是一个孩子知道心痛父母了。这就是开窍了。换句话说,明是非者谓之智。这个孝也好悌也好,这么简单的,发自本性的道理都不明白,怎么讲孩子会有智呢?怎么讲会有慧呢?这个大智慧开了,通了,别的还有什么难的呢? 所以,论语中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这些明白了,做到了,还有空余的时间,就可以学文了。再这样学文,那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就特别简单了。
现在我们的孩子,到了初中了高中了,学习为了什么为了谁也没有搞清楚,这样子下去怎么能谈得上真用功。
我们回过头来看本文。正因为孩子明心见性--用什么来证明他明心见性呢?他一开头写的人生的第一首文章,就是孝与悌。这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了,所以,就有如此异能。这个是真实的事情。
我们学佛学的时候,知道罗汉、菩萨、佛都是有神通的。为什么有神通,就是因为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程度不一样,所以,神通本事就不一样。当然,我们说的神通,不要神秘化。
有的孩子,小学就能做饭,有的大学了也不会做饭,这个小学生就是有神通。有的孩子,学一个东西,马上就学会,有的孩子学这个东西的时候,还走神,那么前者就是有神通。这个神通的神,不是神仙的神。
大家不要理解错了。这里的神,就是我们的心识罢了。这个神,就是我们讲的开窍的窍。也是我们讲的明心见性的心。远的我们不讲了,但在本文,我们要体会到,仲永的第一个作品是什么?是孝、是悌。为什么仲永的第一个作品是孝,是悌?这个孝与悌,与做人——与明心见性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大家去深思,才能读出甚深的味道。有朋友问了,怎么明心见性啊?怎么有神通啊?你回去你家里的老人孝,对你的亲人悌,你回去,跟自己的孩子作个孝,作个悌的表率,让他也这样跟着你学。你就有神通。大家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个不孝的人,可以大富大贵的?绝对是没有的。
昨天,我们昨天讲到仲永的第一首诗就是孝悌。我们是不是可以读出另一个隐含的意思,人生的第一堂课就是孝悌。这个孝悌为什么非常重要?我们学习一个故事来知道这个孝悌的重要。在《东周列国志》里面,就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当时管仲病重快死了,齐桓公去问他谁可以接替他的职务?桓公曰:“然则易牙何如?”仲对曰:“君即不问,臣亦将言之。彼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必不可近也!”齐桓公问管仲易牙这个人如何?能不能当接班人?管仲回答说:老板,你就是不问我,我也会告诉你,这个易牙、竖刁还有开方,这三个人,不能太亲近。桓公曰:“易牙烹其子,以适寡人之口,是爱寡人胜于爱子,尚可疑耶?”齐桓公不解的问:易牙这个人,把自己的孩子杀了,来满足我的胃口,说明他爱我胜过爱他的孩子,怎么能说他不能亲近?这里就有一个易牙烹子献王的故事。说的是当年齐桓公当了大王,易是桓公的厨师长。有一天桓公就对他的厨师长说天下美味我都吃过了,独独没有品尝过孩子的味道。我听说处子的味道非常鲜美,不知是不是这样的?于是这个厨师长回到家后就把自己的亲生孩子杀了烹了让桓公吃。所以这个桓公就很喜欢易牙。当管仲说不能亲近易牙的时候,桓公很不理解。我们来看管仲是怎么回答的。仲对曰:“人情莫爱于子。其子且忍之,何有于君?”这样的人又会好到哪里去呢?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们不扩展开来讲,但有个问题要大家来思考。我们对自己的孩子都亲近不起来,都不能真正的爱起来,那又怎么可能对朋友、对同事、对别人亲近起来,真心起来呢?桓公曰:“竖刁自宫以事寡人,是爱寡人胜于爱身,尚可疑耶?” 于是桓公又问到了第二个人——竖刁。这也是一个故事了。当年竖刁为了讨好、亲近桓公,为了能时时侍候桓公就把自己阉割自宫了,成了太监。齐桓公就问了:竖刁这个人,为了能够亲近侍侯我,把自己自宫了来,他爱我之身胜于爱自己的身体,用这样的人该不会有问题了吧?仲对曰:“人情莫重于身。其身且忍之,何有于君?”管仲回答说:人情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自己的身体都不知自重,都能够忍心自宫,自己身体都不在意的人又怎么能对你桓公好呢?桓公曰:“卫公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于寡人,以寡人之爱幸之也。父母死不奔丧,是爱寡人胜于父母,无可疑矣。”于是桓公又问了第三个人,他说卫国的公子开方他都不想继承千乘之国的遗产,而到我们国家到做我的公务员。他以能得到我的重视为幸,而自己的父母去逝了,他也不回家奔丧。他爱我胜于爱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忠心耿耿这样的人用起来应不是问题吧?仲对曰:“人情莫亲于父母。其父母且忍之,又何有于君?且千乘之封,人之大欲也。弃千乘而就君,其所望有过于千乘者矣。君必去之勿近,近必乱国。”管仲回答说:人情之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之情,而这个人对于父母之情如此淡漠,父母去逝了都忍心不回家奔丧,这样的人对自己的父母这样的态度,那对于齐老板你,又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并且,他有好的遗产可以继承,而现在他不要这份遗产一定是舍千乘之遗产来求万乘之遗产,所以建议你一定要远离这些人,如果太亲近而重用了,国家必乱。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一个不爱其子;一个是不爱其身;一个是不爱其父母。爱不爱其身,我们在学古文的时候讲过: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身体肤发受之于父母,这些话讲的就是要爱自己。为什么要提倡这样?爱自己才能爱别人,孝父母才可以孝天下。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回到这个历史故事上来。后来齐桓公死的是很惨的,他年老的时候,这三个人就把桓公关在一个小屋子里,用泥石封起来只留一个透气的洞。死后数月,没有知道。身上爬满的蛆虫,全身恶臭。一代霸主却是这样的惨死。我们今天讲这个故事目的是为了大家真正的认识孝、悌。人情莫爱于子,人情莫重于身,人情莫亲于父母这三点是人性的自然,这是本来就有的。我们昨天讲过孝、悌。这个没有道理可讲,是人就要这样做,这是人与动物的差别。在这个东周列国志里管仲就讲:人情莫爱于子,人情莫重于身,人情莫亲于父母,这三点是人性的自然,违反了背离了人性的自然。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来讲,别说是背离人性的自然了,就是巧言令色的人,也“鲜矣仁” 讲的这个道理不能不明。所以这个仲永人生的第一个作品讲的就是孝悌。这个地方的意思很深。换句话来讲,作者这样的安排也是用意很深。昨天我们讲过了孝悌之道是大福报。任何教育、任何宗教,都会把这个孝悌放在第一位。我们从因果福报来讲,我们知道文由心生,正因为这个孝悌之心的种子,在心田里种的太久了,所以这一下子就表现显示出来。这个深意,大家一定要读出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于是仲永的父亲就把他写的这首诗,在乡里面让读shu人传阅欣赏。自是——就是从此。这里再讲一点读古文的技巧,自是为什么是从此呢?我们组个联合词。自是自从,自就是从,从就是自。是,我们常讲这是,这就是是,是就是这。同样,这就是此,所以自是就是从此。我们说这人,可以说此人。这与此,此与这是同一意思。这样我们就深入了解了自是——从此的意思。所以我们说读古文,或者说学文科也是需要理解的。不是死记硬背的,理解了何必要背呢?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从此以后这个仲永就一发不可收拾——才能全都显现出来。指一物就能“作诗立就”,立——就是立刻马上,也许比曹植的七步诗还要快。就就是成就,就是完成,就便是完成。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功成名就。就即是就就即是成。随便指一个物,命一个题。仲永就能马上做诗写文一首。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什么叫文?什么叫理?通俗的讲,文就是文采,字词的准确,美感。也可以说是修辞,是词藻的华美,就叫文。当然,这个文也是纹,是动物比如老虎,班马身上的纹。很漂亮很有观赏性。这个纹,光有纹还不行,还要每个纹之间搭配合理,构图一致,这就叫理。比如老虎的身纹,如果横七竖八的,不成章法的那是图鸦,不是理,就不好看了。以此延伸,我们也知道树也有文理,我们可以通过树的文理来分别这是什么木才,那是什么木材。红木有红木的文理;檀香木有檀香木的文理;鸡翅木有鸡翅木的文理。这个理就是规律,就是结构。就是整体,文章也是一样的。光有文,不能叫好文章;光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严谨统一的理不能叫好文章,叫哗众取宠,也叫绣花枕头。这个理不能简单的理解成道理,要深刻的理解成条理。说的远一点我们一般说别人讲话是指别人说话有条理,不是说别人有道理。大家都长着一个几公斤的脑袋,道理谁都会讲,但讲的有条理,让人信服,这个就不容易了。一个文章中的理是什么呢?我们以前讲过这个理,就是一个大厦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这个是文章的支撑。什么是文呢?就是一块块的砖。钢筋混凝土是本质,是主体。钢筋混凝土是本质,是主体,再码上砖,再做一下外装修。这个楼就结实好看了,这就叫文理。从我们现实的来看,现在的小学,初中教育实在说是有问题。小学老师、初中老师对作文的理解,往往强调这个文了,所以让孩子抄词、抄句、抄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九年——下来,孩子还是不明作文为何物?到了高中大体上来讲,孩子才初明白作文原来是这样的——是理,到了高中明白一点点作文原来是要有理的。所以我们这个群,就提一个概念叫功夫作文。就是要从理入手,这个理明了了,掌握了,就得真正的写作的功夫了。
(个人的体会:本人认识到这个理更晚了,是在上班后了。之前认为好的作文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后来到了单位写的东西让老师傅一看,就把那些个华美的词全砍掉了。当时砍的我心痛啊!可是砍掉后才慢慢明白什么叫理了。换句话说,当时砍掉的不仅仅是华美的词藻,更砍掉的是十多年对语文、对写作的错误认识;砍掉的是中国语文教育的误区。这个一砍也是对中国语文教局的莫大疯刺!大家再细想一下自己的孩子——如果写作还有点水平的话——哪一个是自己的语文老师教出来的?说的再严重一点,再过份一点,我们的孩子写作文写的好,就是沾有了与仲永一样的天份罢了!与老师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这个理?大家去深究。我们不是在愤青,而是看到事情的本来。这个文理我们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能明白文章的结构。) 我们在楼记里讲到了这个结构。这个理的意思,今天再把在楼记里讲的话再重复一下。没有逻辑没有推理的文章,是没有功夫的。经得起推敲咀嚼的,才是有功夫的文章。文章的功夫,更重要的是在严谨的结构上,而不是单纯的在文字上。而我们在学校里,往往强调孩子的文字,而忽视了结构。这是很多孩子看了不少课外书,肚子里有不少货色,但就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原因。没有结构,不成章法就如盖房子一样,没有结构,再垒很高级的砖,也成不了质量高的楼,就是这个道理。
[ 本帖最后由 我的好奇谁抢了 于 2012-2-27 16:3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