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佳作赏析4
早
深冬,酿雪的天气。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
三味书屋是三间的小花厅。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当年“诗云”“子曰”,咿咿呀呀的读书声,街上都能听得到。
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现在所有书桌旁边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默默中我仿佛听到了那严厉的喊声,同时记起鲁迅在文章里写过书屋后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许多蜡梅。
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早啊!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
这个早还有这样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上午,我们把“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这句喊声所包含的深意讲清楚了。而作者本人,也在寿镜吾老先生严厉的喊声中,想起了园子和园子中的蜡梅。这是一个过渡,过渡得很自然,也很巧妙。这时,作者写到:“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作者才真正地明白,一开始闻到的香味原来是蜡梅花香。我们现在退回本文对进门时“三味”的描写,重新回顾一下原文,审视一下作者布下的迷局。
一开始: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
后来: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
现在: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
可以说,闻香识“早”,是本文的主线。正是因为明白了香的“味”,是腊梅花的味,故而在下文中,一个转身,就写到了梅园。来看一下正文: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早啊!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
看了这一段,我们再来回顾前文,看看作者的写作顺序及精心安排:
三味书屋是三间的小花厅。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当年“诗云”“子曰”,咿咿呀呀的读书声,街上都能听得到。
书屋朝西,门两边开窗。南墙上有一个圆洞门,里边有小匾,上题“停云小憩”。东面正中挂一幅画,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朝着行礼的地方。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朴素的八仙桌,高背的椅子,桌子上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不常使用的戒尺。学生的书桌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对课,或者把宣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现在所有书桌旁边的椅子当然都是空的。
这一段的顺序,或者说铺势:一开始,写的是三味——味道的“味”,然后再过渡到三味书屋;在本段中,一开始写的是蜡梅的味,然后再过渡到梅园。布局的思路、安排是一样的。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我们再简单地概括一下。前者:“这味兴许是书的三味吧”——接下来过渡到三味书屋;现在“我”终于明白这是蜡梅的味——接下来过渡到后园的梅园。由这样的结构,我们是否就明白了,写作是有逻辑、有章法的。如果把写作简单地当成是信马由缰、天马行空的话,那兴许这就不是信马,是瞎马,行的不是天空,是假大空了。理解本文的过渡及结构了吗?
我们再强调一次,这里的对称,是由书的三味,写到了三味的书屋;再由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声吼,想到了梅味,于是再写到梅园。总之,是一句话:闻香在先,写物在后;品香在前,写景在后。
为了让大家加深印象,我们不妨编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林冲闲逛,鼻子里闻到了一股虎味,于是寻着虎味来到了白虎堂,进了白虎堂。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白虎节堂。林冲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只听的靴履响、脚步鸣,一个人从外面入得堂来。林冲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本管高太尉。高太尉大喊:好个林冲,安敢辄入白虎节堂?你知法度否?你手里拿着刀,莫非来刺杀下官?这一声大喊,林冲猛醒,连忙解释,洒家原来闻着一股味,叫虎味,于是就寻着虎味,来到白虎堂。听太尉一喊,洒家明白,这不是虎味,是猪味。于是,紧接着,才有了一场“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且不要管是酒家,还是洒家;也不要管是在下,还是在上,这个故事想说的一个道理就是:先误闻虎味,所以就误入白虎堂;而后明白是猪味,所以就去了野猪林。这就是所编小故事的布局。
我们来看梅园这一段:
我忽然明白了清香的来源:是蜡梅花。
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早啊!鲁迅的书桌上就刻着一个“早”字。
本段落中,关于梅花的技法,想必绝大多数老学员一看就知,用的是意法,同时也是对称句。意法,通俗地来讲就是比喻,就是想象。这里的梅花像什么呢?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这样的技法,在前期所讲评孩子的作文中,多有体现,并非难事。
我们来看一篇以前讲评过的《摘葡萄》的片段(二年级孩子写的):
走进葡萄园,我们看到了好多葡萄,感觉进入了一个葡萄的王国。葡萄的颜色有青色的,有红色的,有紫色的,青的如碧玉,红的如炭火,紫色的,如夜明珠一般最是夺目。形态也各种各样,有的长得长长的尖尖的像弯弯的月牙,有的红红的亮亮的像圆溜溜的太阳,还有的是椭圆形的像各色各样的星星。钻到葡萄架下,抬眼上望,有月亮,有太阳,有星星,还有绿色的云彩。我们仿佛置身于天宫中一般。听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葡萄有好多种口味,有玫瑰味,草莓味,还有牛奶加冰糖味,品种也很多,有金手指,红地球,醉金香,巨玫瑰……可好吃了!听得让人直流口水。
再来看另一个孩子写的作文《八月桂花香》的片段:
循着花香找到了美丽的桂花树。整棵树像一把大伞,树上开满了又黄又亮的桂花,一团团、一簇簇,藏在叶子中间,像线团、像棉花、像雪球。仔细一看,它们我挤你,你挤我,挤挤挨挨地聚在一起,竞相开放,亲密得不分开。我拾起落在地上的一朵,它有四片小小的花瓣,像小朋友张得大大的小嘴。站在桂花树下,吹来一阵微风,小小的桂花随风飘扬,飘落在我的身上,仿佛下了一场金色的小雨,美极了,香极了!
以上两个片段,都来自于我们这个群的孩子们的作文。通过比对有几点要说明:
一是“大作文小道理,小作文大道理”。孩子现在不是肚里没“货”,而是不知如何消化这些“货”,所以就需要学习一定的技法。而那种简单地认为作文不需要技法的观点,是“无法无天”的。孩子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法,就等于增强了“胃”功能,就等于增强了“胃肠”的消化能力,肚里的“货”才能消化得更好。
二、这些技法,孩子们是一定能学会的,要相信孩子们的能力。我们,包括在听课的妈妈们,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弯腰、俯身、蹲足,去说孩子们听得懂的话。而高高在上,挺直腰板,颐指气使,命令指责的态度是不对的。
三、通过对吴伯箫描写的梅花与孩子们描写的葡萄或桂花相对比,我们发现作文只有深浅偏圆的不同,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的不同。“大作文小道理,小作文大道理”,名家的作品与孩子们的作品,所运用的技法是相同的。
这是关于梅花的描写,运用意法来写的一段分析、评论。梅花是通过色法写到了意法;再由意法写出了味法;再由味法写出了触法:梅飘香而送暖。步步行进,层层深入,最后由梅花点出了梅花送暖引来的主题:早。这就算是破了题。换句话来说,不仅是到了野猪林,还要看到、看清野猪林的“猪”。在本文中,又由这个“早”字,引出了一段关于早的故事:
这个早还有这样一段来历:那年鲁迅的父亲生了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要帮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听了没有说什么,默默地回到座位上。他在书桌上轻轻地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就再也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取材?这个问题有点大,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明的,但我们可以从本文中来体会。选择的故事的主人翁鲁迅,与三味书屋有着不了的情缘。鲁迅先生也写过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而让三味书屋得名。这是在人物上的选择。第二是题材上的选择,在本文的故事中,没讲七仙女,也没讲八仙过海,讲的是“早”。人物的选材,故事的选材,均符合本文的主题。这就是我们在读《早》这篇文章时,对选材的体会。
还要讲的是,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前文中,寿镜吾老先生的话真正地想说明什么?在前文写到三味书屋的时候,作者写道:想到几十年前若是遇到这种情形,寿镜吾老先生该会喊了吧:“人都到哪里去了!”在本段文字中,作者写到: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一问一答,一呼一应,问者、呼者,似乎无意,但答者、应者却很有心。不能不赞叹吴老写作的高妙所在。说到这个问答与呼应,我们再来体会一首诗。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问答与呼应,相当精妙,大家慢慢体会。我们明白了题眼在哪里,明白了作者是如何表达主题的,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在“脚”发出的感叹了:
是啊,的确要早。要珍惜清晨,要珍惜春天,要学梅花,作“东风第一枝”。
回到原文的开头:
深冬,酿雪的天气。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从新台门走几分钟,过一道石桥,踏进坐南朝北的黑油竹门就到了。
在深冬,在酿雪的天气,就开始珍惜清晨,珍惜春天,确实有一种“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意味。不能不说,很早了。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