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日出》——佳作赏析2
接着讲《海上日出》。上午我们讲了开头一句: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我们讲到了“写动以静,对比反差”这个技法,是重中之重。刚才大家谈到了“熏习”两字,看来都很有收获。
我们还可以再多讲一些,扯远一些来进行熏习。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我们讲了两篇张恨水的文章,其中一篇是《冰雪北海》。我们看题目就知道冰雪是白的、是冷的,但是作者在本文中却用了“写白以黑”的技法:若由北岸看南岸,更有趣。琼岛高拥,真是一座琼岛。山上的老柏树,被雪反映成了黑色。黑树林子里那些亭阁上面是白的,下面是阴黯的,活像是水墨画。北海塔涂上了银漆,有一丛丛的黑点绕着飞,是乌鸦在闹雪。老柏树、黑林子,还有闹雪的乌鸦,都是黑的。
同样的,作者还用了“写冷以热”的技法:亭子正中,茶社生好了熊熊红火的铁炉,这里并没有一点寒气。游客脱下了臃肿的大衣,摘下罩额的暖帽,身子先轻松了。靠玻璃窗下,要一碟羊膏,来二两白干,再吃几个这里的名产肉末夹烧饼。周身都暖和了……冰雪是冷的,而在这里作者却把笔触转到火炉、羊膏、白干、肉末夹烧饼、周身都暖和了……这些暖色的要素上。
在张恨水的另一篇文章——《清凉古道》中,作者“写清凉以热闹”、“写古以今”的技法体现得也很充分。比如:三牌楼附近,是较为繁华的一段。街道的后面,簇拥了二三十株大柳树,一条小小的溪水,将新的都市和废墟分开来。在清凉古道上,可以听到中山北路的车马奔驰声,想不到一望之遥,是那样热闹。同时,在中山北路坐着别克小轿车的人,他也不会想到,菜圃树林那边,是一片荒凉世界。
曾向这清凉古道走去……十足的乡村风光。路上有三五个挑鲜菜的农民经过,有一阵菜香迎人。后面稍远,一个白胡老人;骑着一头灰色的小毛驴,得得而来,驴颈子上一串兜铃响着。他们过去了,又一切归于岑寂。虽写清凉之古道,但清凉不是死寂。菜香迎人、驴颈上的铃响,写出清凉中还有生机、有活力。清中不清才是真清,凉中不凉才是真凉。
上午,我们例举了《琵琶行》来讲声音,来讲“此时无声胜有声”与“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关系。我们还可以通过一首非常熟悉的诗来体会: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什么叫静?有声才是真静,有动才会有静。这样的思维方式,是从哪里来的呢?既然我们这个群叫“功夫作文·国学经典群”,我们就要把国学与作文拧成一条线。我们来看看老子的《道德经》是怎么讲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美与恶是一起的,善与不善是一体的。有生无,难成易,长中有短,高便是下,音与声相和,前与后相随。我们通过经典,就明白了一些道理,同时也可以理解了这样的技法。
刚才讲的是文章的“头”,现在我们来讲“身子”: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我们先用对称结构的思维来分析,“身子”一共写了四个对称段。为了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楚,我们做一个简化:一个是日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一个是日出来一半的时候;一个是日还让云层包围的时候;最后一个是日冲破云层的时候。这样一简化,对称就更加明显了。什么是对称?看过《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的朋友兴许还记得:对称是思维,是角度,是顺序;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要方式;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流。
在本文中,我们既看到对称是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来写日出的过程,还可以看到这个日出的过程也是一个顺序。刚才我们讲到了《道德经》中所言:有无相生。既然写“日出”——有,那未尝不可以写“日没”。这个“日没”即有没有的“没”,也是出没的“没”。纵观全文,我们就可以看到,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没有的“没”,在第三个自然段写的是出没的“没”。无中生有,有中却无;没中生有,有中却没。
所以讲写东西用对称,就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方向、时间来集中写一个东西,就会丰满、厚实、得趣。假设我们的孩子写“日出”,只是写“太阳升出来了”,那就单调无趣了。我们要引导孩子:太阳没出来之前是怎么样的?出来以后是不是有云彩遮挡?云彩遮挡之后太阳又是如何突破重围的?这样写,怕的不是没东西可写,怕的是写得太多收不住笔。所以我们还是要讲:写作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训练。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便是创造性思维。什么叫创造性思维?换言之,就是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看日出,就有一千个日出的样子。
我们再来看第一个对称段: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在这里,用的是色法。什么是色法?简单地说,就是把眼睛看到的东西写下来叫色法。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中,讲到过观察的问题。观察不能只是用眼看,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动用起来才叫观察。比如,我们做化学试验,不能只是眼睛看有什么颜色、是什么状态,还要闻一下产生了什么气味,还要听一听是不是产生爆炸,还要用手感受一下化学反应的物质是硬的还是软的,甚至我们还有可能尝一下是苦的、涩的、酸的,还是辣的。六根全部动用起来,才叫观察。
写作文,先看,再听,再嗅,这是横向的观察顺序。还有一个顺序,我们称之为纵向的顺序。比如我们尝苹果,用的是味法:先吃的时候是甜的,细品有点酸,再细品还有点涩,嚼到最后就没有味道了。理解了以上这些,我们就知道观察的顺序,包括纵向及横向的顺序。就写作而言,可以横向展开,也可以纵向展开。
本文中用的色法,就是一个纵向的顺序。虽然日还没有出来,但是经过深入的观察,用一个纵向的顺序,把太阳还没有出来的微妙变化写了出来,这才是会观察。假如我们只是跟孩子讲,要学会观察,要细致观察,那是没有操作性可言的。“六根六尘”之法,便是让孩子学会观察的一个方法。
我们一直强调,作文的生动性从“六根六尘”来。写细致了,必定生动。要细致就要认真学习“六根六尘”之法,好好理解纵向的顺序及横向的顺序。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纵向的细致的顺序:先从蓝观察到浅蓝;再从浅蓝观察到出现了红霞;再发现红霞扩大了范围,加强了光亮。这便是细致的、有顺序的观察。
有妈妈问:纵向顺序是不是按时间的顺序?我们举个例子来回答,比如孩子们写“妈妈的脸”,这样写:我妈妈的脸很白。细看的话,妈妈的脸上还有汗毛。再细看的话,原来妈妈的脸上还有雀斑啊!这就是纵向的顺序,并不是时间顺序。当然,观察一件事物时,往往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深入的,理解为时间的顺序也不错。而我们在此讲的顺序的参照物是“六根”,而非时间。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自然段: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本段仍然是按纵向的顺序——把眼睛看到的日出引向深入。如果在本段中还有横向的顺序,即运用了意法来写日出的样子——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有了眼睛观察的,还有思维想象的;有了色法,还有了意法——比喻,日出就更加生动一层。我们再来看本段中纵向的观察:先是太阳露出一半的脸,这是形。这一半的脸是红的,但没有亮光。这是色——颜色的色。再来看: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这是状。最后: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形、色、状一并写出。
作文的生动性从哪里来?“六根六尘”。也就是说,把我们一直在讲的六根——人体的六大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还有意识系统,全都用上,观察就细致了。观察细致,文章就写得生动了。
我们来体会一下前不久曾讲评过的一篇作文,题目叫《彩虹》:
彩虹 雨过天晴,太阳以东方为背景,神奇地晒出了一道彩虹。
美丽的彩虹由七种颜色组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粗看,像是画家随心所欲的一抹。细瞧,从上到下,好像一层层铺着的锦织玉帛。其中,橙、黄、绿、青、蓝,晒得很含蓄,而赤与紫相比之下却很张扬。几种颜色显得不那么明显,像画家画出来似的。彩虹是一条弧线,像一座弯弯的七彩桥,好看极了。
传说中,彩虹是沟通天上与人间的使者。七色光替代了七个音符,演奏着无声的信息;彩虹是一条弧线,“一身能擘两雕弧”,我就是王维笔下“纷纷射杀五单于”的少年;彩虹像一座弯弯的七彩桥,无限善意地架起一座桥,让牛郎与织女相会。彩虹好美!
当我还沉醉于思绪中的时候,彩虹忽隐忽现的,最后像是被晾干一样不见踪影,我略有些失望。
妈妈一拍我:“儿子,咱们来制造彩虹吧。”我很诧异,问:“彩虹还能制作啊?”妈妈露出神秘一笑:“一会你就知道了。”
妈妈找来一个放大镜,用一张白纸铺在地上,然后用放大镜对着太阳光,咦,一条彩虹,如月牙一样,近在眼前,触手可及。彩虹,是光投射的影,还是影散发的光?或者,是光与影一同谱成的彩色旋律?我调整着放大镜的位置与角度,这彩色的旋律便在我的手掌里跳跃、舞动。“我制作彩虹啦!彩虹回来啦!”我和妈妈都开心地笑啦!不经意间,发现妈妈的镜片上也有一弯彩虹,我惊奇地问:“妈妈,为什么你的镜片上也有彩虹?”妈妈笑而不答。
啊!我知道了,只要有光的地方就能制造彩虹!妈妈搂着我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心里有阳光,处处见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