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儿童 教育 英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慢慢来,孩子作文不用愁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9:46:36 | 只看该作者
《海上日出》——佳作赏析2
  
  
接着讲《海上日出》。上午我们讲了开头一句: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我们讲到了“写动以静,对比反差”这个技法,是重中之重。刚才大家谈到了“熏习”两字,看来都很有收获。
  
  我们还可以再多讲一些,扯远一些来进行熏习。在《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我们讲了两篇张恨水的文章,其中一篇是《冰雪北海》。我们看题目就知道冰雪是白的、是冷的,但是作者在本文中却用了“写白以黑”的技法:若由北岸看南岸,更有趣。琼岛高拥,真是一座琼岛。山上的老柏树,被雪反映成了黑色。黑树林子里那些亭阁上面是白的,下面是阴黯的,活像是水墨画。北海塔涂上了银漆,有一丛丛的黑点绕着飞,是乌鸦在闹雪。老柏树、黑林子,还有闹雪的乌鸦,都是黑的。
  
  同样的,作者还用了“写冷以热”的技法:亭子正中,茶社生好了熊熊红火的铁炉,这里并没有一点寒气。游客脱下了臃肿的大衣,摘下罩额的暖帽,身子先轻松了。靠玻璃窗下,要一碟羊膏,来二两白干,再吃几个这里的名产肉末夹烧饼。周身都暖和了……冰雪是冷的,而在这里作者却把笔触转到火炉、羊膏、白干、肉末夹烧饼、周身都暖和了……这些暖色的要素上。
  
  在张恨水的另一篇文章——《清凉古道》中,作者“写清凉以热闹”、“写古以今”的技法体现得也很充分。比如:三牌楼附近,是较为繁华的一段。街道的后面,簇拥了二三十株大柳树,一条小小的溪水,将新的都市和废墟分开来。在清凉古道上,可以听到中山北路的车马奔驰声,想不到一望之遥,是那样热闹。同时,在中山北路坐着别克小轿车的人,他也不会想到,菜圃树林那边,是一片荒凉世界。
  
  曾向这清凉古道走去……十足的乡村风光。路上有三五个挑鲜菜的农民经过,有一阵菜香迎人。后面稍远,一个白胡老人;骑着一头灰色的小毛驴,得得而来,驴颈子上一串兜铃响着。他们过去了,又一切归于岑寂。虽写清凉之古道,但清凉不是死寂。菜香迎人、驴颈上的铃响,写出清凉中还有生机、有活力。清中不清才是真清,凉中不凉才是真凉。
  
  上午,我们例举了《琵琶行》来讲声音,来讲“此时无声胜有声”与“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关系。我们还可以通过一首非常熟悉的诗来体会: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什么叫静?有声才是真静,有动才会有静。这样的思维方式,是从哪里来的呢?既然我们这个群叫“功夫作文·国学经典群”,我们就要把国学与作文拧成一条线。我们来看看老子的《道德经》是怎么讲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美与恶是一起的,善与不善是一体的。有生无,难成易,长中有短,高便是下,音与声相和,前与后相随。我们通过经典,就明白了一些道理,同时也可以理解了这样的技法。
  
  刚才讲的是文章的“头”,现在我们来讲“身子”: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我们先用对称结构的思维来分析,“身子”一共写了四个对称段。为了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楚,我们做一个简化:一个是日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一个是日出来一半的时候;一个是日还让云层包围的时候;最后一个是日冲破云层的时候。这样一简化,对称就更加明显了。什么是对称?看过《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的朋友兴许还记得:对称是思维,是角度,是顺序;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要方式;对称是文章表达的主流。
  
  在本文中,我们既看到对称是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来写日出的过程,还可以看到这个日出的过程也是一个顺序。刚才我们讲到了《道德经》中所言:有无相生。既然写“日出”——有,那未尝不可以写“日没”。这个“日没”即有没有的“没”,也是出没的“没”。纵观全文,我们就可以看到,第一个自然段写的是没有的“没”,在第三个自然段写的是出没的“没”。无中生有,有中却无;没中生有,有中却没。
  
  所以讲写东西用对称,就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方向、时间来集中写一个东西,就会丰满、厚实、得趣。假设我们的孩子写“日出”,只是写“太阳升出来了”,那就单调无趣了。我们要引导孩子:太阳没出来之前是怎么样的?出来以后是不是有云彩遮挡?云彩遮挡之后太阳又是如何突破重围的?这样写,怕的不是没东西可写,怕的是写得太多收不住笔。所以我们还是要讲:写作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训练。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便是创造性思维。什么叫创造性思维?换言之,就是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看日出,就有一千个日出的样子。
  
  我们再来看第一个对称段: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在这里,用的是色法。什么是色法?简单地说,就是把眼睛看到的东西写下来叫色法。我们在《作文,多大点事儿》中,讲到过观察的问题。观察不能只是用眼看,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动用起来才叫观察。比如,我们做化学试验,不能只是眼睛看有什么颜色、是什么状态,还要闻一下产生了什么气味,还要听一听是不是产生爆炸,还要用手感受一下化学反应的物质是硬的还是软的,甚至我们还有可能尝一下是苦的、涩的、酸的,还是辣的。六根全部动用起来,才叫观察。
  
  写作文,先看,再听,再嗅,这是横向的观察顺序。还有一个顺序,我们称之为纵向的顺序。比如我们尝苹果,用的是味法:先吃的时候是甜的,细品有点酸,再细品还有点涩,嚼到最后就没有味道了。理解了以上这些,我们就知道观察的顺序,包括纵向及横向的顺序。就写作而言,可以横向展开,也可以纵向展开。
  
  本文中用的色法,就是一个纵向的顺序。虽然日还没有出来,但是经过深入的观察,用一个纵向的顺序,把太阳还没有出来的微妙变化写了出来,这才是会观察。假如我们只是跟孩子讲,要学会观察,要细致观察,那是没有操作性可言的。“六根六尘”之法,便是让孩子学会观察的一个方法。
  
  我们一直强调,作文的生动性从“六根六尘”来。写细致了,必定生动。要细致就要认真学习“六根六尘”之法,好好理解纵向的顺序及横向的顺序。在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纵向的细致的顺序:先从蓝观察到浅蓝;再从浅蓝观察到出现了红霞;再发现红霞扩大了范围,加强了光亮。这便是细致的、有顺序的观察。
  
  有妈妈问:纵向顺序是不是按时间的顺序?我们举个例子来回答,比如孩子们写“妈妈的脸”,这样写:我妈妈的脸很白。细看的话,妈妈的脸上还有汗毛。再细看的话,原来妈妈的脸上还有雀斑啊!这就是纵向的顺序,并不是时间顺序。当然,观察一件事物时,往往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深入的,理解为时间的顺序也不错。而我们在此讲的顺序的参照物是“六根”,而非时间。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自然段: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本段仍然是按纵向的顺序——把眼睛看到的日出引向深入。如果在本段中还有横向的顺序,即运用了意法来写日出的样子——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有了眼睛观察的,还有思维想象的;有了色法,还有了意法——比喻,日出就更加生动一层。我们再来看本段中纵向的观察:先是太阳露出一半的脸,这是形。这一半的脸是红的,但没有亮光。这是色——颜色的色。再来看: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这是状。最后:
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形、色、状一并写出。
  
  作文的生动性从哪里来?“六根六尘”。也就是说,把我们一直在讲的六根——人体的六大系统: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嗅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还有意识系统,全都用上,观察就细致了。观察细致,文章就写得生动了。
  
  我们来体会一下前不久曾讲评过的一篇作文,题目叫《彩虹》:
  
彩虹
  雨过天晴,太阳以东方为背景,神奇地晒出了一道彩虹。
  
  美丽的彩虹由七种颜色组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粗看,像是画家随心所欲的一抹。细瞧,从上到下,好像一层层铺着的锦织玉帛。其中,橙、黄、绿、青、蓝,晒得很含蓄,而赤与紫相比之下却很张扬。几种颜色显得不那么明显,像画家画出来似的。彩虹是一条弧线,像一座弯弯的七彩桥,好看极了。
  
  传说中,彩虹是沟通天上与人间的使者。七色光替代了七个音符,演奏着无声的信息;彩虹是一条弧线,“一身能擘两雕弧”,我就是王维笔下“纷纷射杀五单于”的少年;彩虹像一座弯弯的七彩桥,无限善意地架起一座桥,让牛郎与织女相会。彩虹好美!
  
  当我还沉醉于思绪中的时候,彩虹忽隐忽现的,最后像是被晾干一样不见踪影,我略有些失望。
  
  妈妈一拍我:“儿子,咱们来制造彩虹吧。”我很诧异,问:“彩虹还能制作啊?”妈妈露出神秘一笑:“一会你就知道了。”
  
  妈妈找来一个放大镜,用一张白纸铺在地上,然后用放大镜对着太阳光,咦,一条彩虹,如月牙一样,近在眼前,触手可及。彩虹,是光投射的影,还是影散发的光?或者,是光与影一同谱成的彩色旋律?我调整着放大镜的位置与角度,这彩色的旋律便在我的手掌里跳跃、舞动。“我制作彩虹啦!彩虹回来啦!”我和妈妈都开心地笑啦!不经意间,发现妈妈的镜片上也有一弯彩虹,我惊奇地问:“妈妈,为什么你的镜片上也有彩虹?”妈妈笑而不答。
  
  啊!我知道了,只要有光的地方就能制造彩虹!妈妈搂着我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心里有阳光,处处见彩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2-3-4 19:47:32 | 只看该作者
《海上日出》——佳作赏析3
  
  
接着讲巴金的《海上日出》,来看第三个对称段: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先来简单地回顾一下。昨天我们讲了两个对称段:第一个对称段讲的是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的景致;第二个对称段讲的是太阳出来一半的时候的景致。今天讲第三个对称段,讲的是太阳出来了,但却被云层包裹的景致。在本文中我们要体会一个深意,虽然太阳被厚厚的云层所包裹,但是太阳的光芒却是掩遮不住的,正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太阳终会发亮的”,就是这样的一层意思。
  
  我们讲过,没有一篇好的文章是为了写景而写景的,也不会有一篇好文章是单纯写情的。特别是经典的文章,似乎是在写景,但实则来讲是寓情于景的,这也就是古人尊崇的“道法自然”。古人通常会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来反观自照,抒写人生的感悟,甚至是书写对宇宙的感悟。因此,这是一个大的方向。对于孩子们写作文来讲,一开始简单的可以写情写景,但道法自然,通过写景来体悟生活、自然、人生,这是要努力的方向。否则,一堆美丽的词藻组成好词好句,虽登得了堂,却入不得室。
  
  我们来看本文,如果单纯的论句子和词汇,怕是比不上文艺青年。但正是因为作者能够通过太阳升起的一个场景,来寓意对生命、生活、人生的思考,这就要比那些文艺青年高出很多,这是我们要体会和提高的地方。我们讲这样的名文,目的是让大家见到“猪跑”,不能简单地低头“吃肉”,还要看看一头“好吃的猪”是怎么长出来的。如果我们的眼光高了,欣赏的意趣多了,那我们辅导孩子的功夫也就增加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还是那句话:亲子作文,辅导孩子的作文,并非要求家长们亲自提笔上阵,而是用你欣赏的眼光和远见,来为孩子提一些思路,给孩子一些启发,开拓孩子的思维。
  
  我们看到这一段,还有什么可以启发的呢?刚才我们讲了:是金子总要发光的,是太阳总是要发亮的,乌云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论语》中有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为政,行德政、仁政就好像是北极星。我们知道,北极星是夜空中很亮的一颗星。它能够不动,占据它应有的位置,而其它的星星拱而围之。还有一句话,大家也可以参考: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简单的意思是:一个人想要自绝于天地、自然——说白了就是自绝于自己,但是怎么能伤到日月呢?只是不自量力罢了。套用本文的话来讲:云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太阳,就有这样的力量。如若一个人的一生,有能够效仿自然、效仿太阳的这种精神,何人能绝于你呢?
  
  因此我们要讲,好词好句并不是学习作文的正路。好词好句体现不了思想与境界,体现不了正知正见,那只不过是华砖丽瓦罢了。
  
  下面,我们再来讲第四个对称段: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我们再来比对上一段——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在本段中——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此时的云层更厚,太阳的境遇更差。如果说前文是“云层包裹着太阳”的话,那本段中就是“云层大有吞噬太阳的汹汹气势”。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然而太阳“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我们通常会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赤者”很多,“墨者”会有什么样的作为呢?当你的内心足够光明,外界的黑暗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能效法太阳的精神,即便是有黑色,那太阳不照样给它镶一道发光的边吗?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抱怨生活得不如意,但如果我们的内心是光彩四射的,那不也是可以给不如意的生活镶一道发光的边吗?太阳没有被黑云所吞,那是因为太阳的强大;黑云反被太阳所感染,也是因为太阳的强大。正可谓是:莫道云吞日,终是太阳红。所以,我们要给黑云镶上一道发光的金边。通俗地讲,就是:弱者是被生活所修理,而强者是去修理生活。
  
  我们接着往下看:
  
  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此时太阳不仅给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接而还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强者不仅修理生活,还要装点生活。太阳的光芒不仅修理装点了黑云,还修理装点了海水。同时也启发了作者,唤醒了作者,激发了作者,醒悟了作者。如若我们深一步去臆想的话,这里的对象是表法的:黑云表天,海水表地,而“我”表人。太阳的光芒、太阳的精神、太阳的气质,影响天,感动地,震撼人。这能不说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就是本文给我们的精神食粮。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文中通过日没-日出-日吞-日明,描述了一个完整的过程,给我们的启发很多,深思很多。再深一步地讲,我们可以通过《易经》的“乾卦”来理解:我们知道日代表阳,阳即是乾,乾卦中表明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哲学呢?这也是我们在开头的时候讲的,要通过本文去体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道理。阳是乾,乾卦的卦象中有一句总言,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乾卦的卦象上,是六个横,我们从最下往上讲: 最下的一横,意思是“潜龙勿用”,可以意指“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用人生的道理来讲,叫“蓄含能量”;用孩子们读书来讲,叫“十年寒窗苦”,要沉下心,静下气,蓄势待发。有一句话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是此意。没有积累,没有沉淀,就拿出来用,功力不够就气尽神散。学习、工作、人生,都是如此。用《论语》的话来讲,“不患无位,患无所立”也是此意。正是因为要“患无所立”,所以才要积累、沉淀、处下、蓄势。
  
  第二横叫“现龙在田”。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就如本文中所讲的太阳,刚刚出了半个脸,能显现出一定的光芒。这个光亮还只是初春的树上的绿芽,有生机有活力,是一个好的征兆。但龙没有高飞在天上,只是低低地在田上。所以,一方面要循着这个光明的路走下去,另一方面不可急功近利。
  
  第三横叫“终日乾乾,夕惕若厉”。这个时候光芒四射,一个人成熟长大,才华横溢。但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要警惕小心,要居安思危,不可骄傲自满、浅尝辄止。
  
  第四横叫“或跃在渊”。简单的意思是,前进的路不会一帆风顺。正如本文中所讲,太阳出来却也会有乌云笼罩,所以更当精进勇猛,一跃而起,一突而出。
  
  第五横叫“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正如本文中所讲“给黑云镶上金边”,给生活镀上颜色,修理生活,给生活一些颜色看看。所以,太阳站在了云之端、雾之上,生活被你踩在了脚下,因此叫“飞龙在天”。
  
  第六横,叫“亢龙有悔,盈不可持久”。正所谓“否极泰来,盛极必衰”。因此要功成身退,而天下遂,用强者必伤,所以退而守之。这便是自然的规律,这何尝不是人生的规律呢?我们通过讲这个卦,再来体验本文,是不是更有一些领悟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12-3-5 13:50:25 | 只看该作者
真不错,学习,先标记一下,慢慢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14:19:17 | 只看该作者
作文14

(原文)
  
  
雨(四年级,10岁)
  
  小雨是轻快的乐章,在窗户上蒙上一层朦胧的轻纱,给人无限的惆怅;中雨是交响乐,在屋檐上吹着号角;大雨是锣鼓,在水泥地、钢管子上奏乐;暴雨是炸弹的挑衅,轰隆隆地“轰炸”车窗。
  
  在一次暴雨中,我们看到,雨一滴一滴地落下来,雨里面掺有一些灰尘,很脏,是云朵和水池的杰作,是二氧化碳的“功劳”。但是接到手上之后,却是纯洁无瑕,像透明的珍珠,像一层透明的膜。
  
  又觉得很冰爽,很凉快。凑近鼻子闻一闻,感到有一股奇怪的味道,沁人心扉,像是腐朽的木头,又像是竹子的清香,像陶土,像铁锈。好奇心一上来,把雨珠往嘴里一送,感觉好咸,又好甜,好苦,好刺激,好冰凉。
  
  这些雨,一定是玉帝艰辛的汗水,天上柳枝上的露水,观音的宝瓶里的神水吧!一定是宙斯突发感慨,写诗捣墨时漏掉的水吧!
  
  一定是海拉遇上了伤心事,流下的一滴滴泪水吧!那银装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圣洁,如天堂一般神奇。

  
  
美丽的雨,是你装点了这个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14:19:43 | 只看该作者
妈妈辅导:
  
  
这篇作文是我让六六看了非常老师的“六根六尘”法,根据其中的例子“雪”来写的。草稿基本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只有其中一句是从网上抄的,修改的时候删掉了。他说这篇是他煞费苦心写出来的,希望我不要改,我说:好,咱们基本不改,只做一些小的调整。
  
  原文:雨是地球的诞生,雨是植物的复苏,雨是江河的形成。
改后:删除。开头他写了很久都无从下笔,最后写了这么三句话。我问他这几句话什么意思,他说排比。看得出他是有意识地在制造对称。但是,这几句话没把他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要改的话恐怕要重新组织语言,但是我又觉得这个头跟后面的身子关系不大,建议他删掉算了,他说好。不过删了之后,小雨中雨大雨那段就直接成为开头了,说实话我心里也没底,这样好不好。凭直感我觉得应该可以。我这人比较感性,但怕自己感得不准。请老师指教。
  
  这次修改,为了尊重作者本人的意见,本着基本不动的原则,所以改动不大。这句之所以要改,因为前面说“小雨是轻快的乐章”,后面却说“无限的惆怅”,感情基调上不相符。
  
  原文:中雨是交响乐,在屋檐上吹着号角;大雨是锣鼓,在水泥地、钢管子上奏乐;改后:中雨是喜庆的锣鼓,在水泥地、钢管上奏乐;大雨是雄浑的交响乐,在屋檐上吹着号角;
这里的修改有两点,一是为了跟小雨的“轻快的乐章”在节奏上保持一致,在锣鼓和交响乐前面加了修饰词。二是,中雨和大雨后面的内容换了一下,因为他觉得中雨没有交响乐那么多种乐器。
  
  原文:暴雨是炸弹的挑衅,轰隆隆地“轰炸”车窗。改后:暴雨是挑衅的炸弹,轰隆隆地“轰炸”车窗。
改完前面两句后他马上提出“炸弹的挑衅”改为“挑衅的炸弹”,显然他发现了这里跟前面句式稍有不一致。
  
  原文:在一次暴雨中,我们看到,雨一滴一滴地落下来,雨里面掺有一些灰尘,很脏,是云朵和水池的杰作,是二氧化碳的“功劳”。改后:
在一次雨中,我看到,雨一滴一滴地落下来,里面掺有一些灰尘,有点脏,是云朵的杰作,是二氧化碳的“功劳”。
  
  
这一块算是色法?因为前面一段是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写的,如果在这里用“暴雨”的话,显得偏心了,所以去掉了“暴”字,变成普遍地讲雨。“我们看到”是他在写实,写的是一次我们全家人淋雨的经历,但是我说你又没说我们是谁,后面也没再提我们,干脆就直接说你自己呗,所以去掉了“们”字。接下来两句都是“雨”字开头,他自己觉得重复,去掉了第二句中的“雨”字。“很脏”,我说跟基调不太符,总体来说咱们还是要赞扬雨的,实在要写实地说脏,那就改为“有点脏”吧。后面杰作和功劳,其实我不知道他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脏是云朵水池和二氧化碳的功劳呢?不过我没强调我的这个不解,只稍问了一下,他说那去掉水池吧,因为是雨落下来的时候看的,还没掉到水池里呢。
  
  这段算是触法。两个“像”,都用了透明,我建议他改一个,他把前面改成了晶莹。“又觉得”前面改成分号,因为感觉用句号的话,后面这两个“很”很单薄,还得加话才好,否则节奏上有点怪。
  
  凑近鼻子闻一闻,感到有一股奇怪的味道,沁人心扉,像是腐朽的木头,又像是竹子的清香,像陶土,像铁锈。改后:凑近鼻子闻一闻,感到有一股淡淡的却很奇怪的味道,像是腐朽的木头散发出霉味,又像是竹子的清香沁人心扉,又像陶土,还像铁锈,诸味杂陈,说不清楚是什么味道。香法。奇怪的味道,后面还说腐朽的木头,这用词,总觉得要怎么改改才好,怎么样不大改却能不这么别扭呢?我让他加了个淡淡的,以示这个奇怪的味道并不那么明显,嘻嘻。沁人心扉后面紧接腐朽的木头,有点不妥,调了一下。调了之后,前面这两个像很长了,后面的像陶土和铁锈就太单薄了,给他抻一抻,弄啰嗦点儿,哈哈。
  
  好奇心一上来,把雨珠往嘴里一送,感觉好咸,又好甜,好苦,好刺激,好冰凉。这些雨,一定是玉帝艰辛的汗水,天上柳枝上的露水,观音的宝瓶里的神水吧!一定是宙斯突发感慨,写诗捣墨时漏掉的水吧!一定是海拉遇上了伤心事,流下的一滴滴泪水吧!那银装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圣洁,如天堂一般神奇。改后:好奇心一上来,把雨珠往嘴里一送,感觉好咸,又好甜,好苦,好刺激,好冰凉。这些雨,一定是玉帝艰辛的汗水,天上柳枝上的露水,观音宝瓶里的神水吧!一定是宙斯突发感慨,写诗捣墨时溅出来的水吧!一定是赫拉遇上了伤心事,流下的一滴滴泪水吧!这里基本没改,只去掉了“观音”后面的“的”字,另外把“海拉”改成了“赫拉”,我印像中赫拉比较常用一点,虽然是音译,叫海拉也未尝不可。
  
  那银装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圣洁,如天堂一般神奇。改后:删除。银装素裹一般用来写雪,要改改才能留下来。他说是从网上抄的,既然如此,那就直接删了吧。反正别人的句子删着不心疼哈。
  
  原文:美丽的雨,是你装点了这个世界。改后:
美丽的雨,是你装点了这个世界,你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我喜欢你!
  
  结尾他写得不太用心。前面的写完了就去吃饭了,吃完了再回来,说是想好的结尾忘了。后来又改成“雨啊,你是万物之母,令人捉摸不透”。我感觉他只是在玩文字,其实没有深想他写出来的词句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万物之母为什么捉摸不透呢?而且文中也没写万物之母这层意义啊。这新加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他说那算了。最后还是用了原来这句结尾,加了一句生命源泉。最后他想不用“喜欢”这个词,可又没想出别的词来,急着去看《还珠格格》了,不了了之。


妈妈辅导后的修改稿:

雨(修改稿)
  
  
小雨是轻快的乐章,在窗户上蒙上一层朦胧的轻纱,给人无限的遐想;中雨是喜庆的锣鼓,在水泥地、钢管子上奏乐;大雨是雄浑的交响乐,在屋檐上吹着号角;暴雨是挑衅的炸弹,轰隆隆地“轰炸”车窗。
  
  
在一次雨中,我看到,雨一滴一滴地落下来,里面掺有一些灰尘,有点脏,是云朵的杰作,是二氧化碳的“功劳”。但是接到手上之后,却是纯洁无瑕,像晶莹的珍珠,像一层透明的膜;又觉得很冰爽,很凉快。凑近鼻子闻一闻,感到有一股淡淡的却很奇怪的味道,像是腐朽的木头散发出霉味,又像是竹子的清香沁人心扉,又像陶土,还像铁锈,诸味杂陈,说不清楚是什么味道。
  
  
好奇心一上来,把雨珠往嘴里一送,感觉好咸,又好甜,好苦,好刺激,好冰凉。这些雨,一定是玉帝艰辛的汗水,天上柳枝上的露水,观音宝瓶里的神水吧!一定是宙斯突发感慨,写诗捣墨时溅出来的水吧!一定是赫拉遇上了伤心事,流下的一滴滴泪水吧!
  
  
美丽的雨,是你装点了这个世界,你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我喜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14:20:54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点评1:
  
  从妈妈的辅导来看,孩子的作文确实是费了一番心思。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看,能够把雨写得这么生动活泼,实属不易。
  
  修改思路:
这篇作文是我让六六看了非常老师的“六根六尘”法,根据其中的例子“雪”来写的。草稿基本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只有其中一句是从网上抄的,修改的时候删掉了。他说这篇是他煞费苦心写出来的,希望我不要改,我说:好,咱们基本不改,只做一些小的调整。
  
  透过这一段文字来看,孩子很用心思,可以说是竭尽心思;而妈妈在孩子的作品面前,确实也做到了尊重孩子、尊重他的创造。我们讲,对孩子的作文,要扶上马、送一程,要亲子作文。“亲子”作文,不是“亲自”作文;扶上马、送一程,也不是说扔下孩子,自己上马跑上一程。亲子作文,讲究的是顺手牵羊,借坡下驴,不能说小牛不喝水,强去摁他的头,而是要尊重孩子,保留孩子创造的成果。换句话来说,当孩子对他写的东西自鸣得意的时候,我们做妈妈的也不妨吹吹打打,来个伴奏,这才是一个正确的辅导过程。
  
  我们再看第二个细节,原文:小雨是轻快的乐章,在窗户上蒙上一层朦胧的轻纱,给人无限的惆怅;改后:小雨是轻快的乐章,在窗户上蒙上一层朦胧的轻纱,给人无限的遐想;把原文的“惆怅”改成了“遐想”,很对。所以,我们说,这位妈妈辅导得很到位,很讲究。
  
  这里就讲了一个对称的深化。对称,有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还有对称段,这是横向的关系,也就是讲的词与词、句与句、块与块、段与段的关系。但一个严谨的结构,还不仅如此,还要有竖的关系,那就是词与句、句与块、块与段的关系。
  
  综合起来讲,这个关系,就是词为句服务,句为块服务,块为段服务,段为中心服务。小作者前面讲的是“小雨是轻快的乐章”,后面却说“无限的惆怅”,感情基调上不相符。所以,妈妈的意见是对的,“轻快”与“惆怅”不是一个基调。
  
  如果多说一些的话,我们还要讲到,学校里要求抄词抄句,美其名曰“积累”,其实从根本上来讲,一个好词或是一个好的句,好与不好,是要看文章的背景的,也必须要在这个大背景下,才能谈得上好词好句。否则,文不对题、张冠李戴,怎么能谈得上好词与好句呢?
  
  我们再举个例子来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里面的遣词造句轻灵活泼、生动有趣,都是为了主题服务的。换句话来说,就是要保持字词、句子、段落与中心意思的方向的一致性。
  
  从本文的两个词来讲,“轻快的乐章”与“无限的惆怅”显然是矛盾的,方向是不一致的,所以要改。妈妈的辅导没有问题,只是道理没有跟孩子讲得更透一些。好词好句的标准是什么?是准确!准确的标准是什么?是文章的主题!明白了吗? 如果还是不明白,那我们就有一条微博伺候:
  
  
非常国学:【亲子作文】抄词抄句,抄好词抄好句,悟不了作文,只会误了眼睛!如“懵”不弃——懵,意为脑袋不清,还不放弃抄词抄句,那就按照《潜伏》的意境说句潜台词:抄家伙!截眼镜!上!冲!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段:
  
  结尾他写得不太用心。前面的写完了就去吃饭了,吃完了再回来说是把想好的结尾给忘了。后来又改成“雨啊,你是万物之母,令人捉摸不透”。我感觉他只是在玩文字,其实没有深想他写出来的词句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万物之母为什么捉摸不透呢?而且文中也没写万物之母这层意义啊。他说那算了。最后还是用了原来这句结尾,加了一句生命源泉。最后他想不用“喜欢”这个词,可又没想出别的词来,急着去看《还珠格格》了,不了了之。
  
  为什么要讲这一段?我也觉得看《还珠格格》比写雨更有意思,不了了之就不了了之。好,为什么这样讲?如果说,我们把写作文看得跟进大牢、上刑场一样的,这作文有什么意思?孩子写作文的时候,我们给孩子五花大绑加五花大棒,搞得孩子“一腔辛酸泪,满纸荒唐言”的,有什么意思?把孩子整得皮开肉绽、愁眉苦脸的,有什么意思?
  
  写作文就要以轻松的态度来写,放松的心情来写。前面发的几个微博,大家看后都笑了,我们就要跟这个一样的轻松,笑着也是写,愁着也是写,何必不轻松一些来写呢?不要以为当妈妈的,一脸的严肃,一身的紧张,孩子的作文就能上去。所以,我们还是要放松下来,跟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作文,太简单了。
  
  非常国学【亲子作文】作文多大点事儿?老奶奶煎鸡蛋——太简单。
  
  再告诉一个小秘密给大家:看孩子的作文好不好?有一个指标,就是看妈妈的脸。妈妈脸色轻松的,孩子作文就会好;脸色凝重的,孩子的作文就写不好。绝不会相反,有道理没?刚才有妈妈说,这图配得好。那不是一般的好,连老太太都笑了,您还笑不起来?所以,这就是我们要讲的,通过看别的妈妈的辅导,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写作文如上刑场,谁也写不好。
  
  好,现在我们从这位妈妈写的留言中,来看这篇作文的前题是什么。老师,我是听雨。我把儿子今天写的《雨》发上来,请指教。谢谢!文章是让他学习了您博客中关于六根六尘的文章,仿照里面写“雪”的例子来写的。
  
  通过我们在书里,或是博客里讲的“雪”的例子,让孩子做一个仿写,是写这篇作文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来评论孩子的作文才有意思。我们在书中讲过,对于孩子的要求、标准,就是要立一个让他跳起脚来能够得着的目标。就这一点来讲,妈妈的目的也达到了,孩子写得不是一般的好,是非常的好。
  
  在这篇作文中,我们能听到雨的声音,也能尝到雨的味道,闻到雨的气味,同时,孩子还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雨的神话里——意法。可以说,孩子对于“六根六尘”是理解领会的。我们还是要重申,怎么样来点评,怎么样来看孩子的作文。前不久,我们说到了一个流水账的问题
  
  非常国学【亲子作文】街上摆摊,不用记账;搞小卖部,店主兼账务;开小公司,要个记账的财务;开个大公司,一个财务不行,得有个财务部。大公司财务部看小公司财务的账,是流水账;小公司看小卖部的账,是流水账;小卖部看小地摊,账都没了。什么岁数什么账,作文流水账不可怕,记清就行。怕的是糊涂账、黑心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14:21:38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点评2:
  
  讲的是什么意思?我们不要居高临下,刚才我们讲了,妈妈的脸色问题就是代表了孩子的作文问题。为什么妈妈的脸色会有问题?因为妈妈总是看到了孩子作文中不尽人意的地方。用我们在群里通常说的一句话:曹味太足。我们不是曹操,我们的孩子也不是曹植——不要指望他七步成诗,在辅导孩子的时候,要看到写得好的地方。看不到,就去挖掘孩子写得好的地方。挖掘不到怎么办?就跟自己的孩子说:你的流水账比流水音还好听,明白了吗?
  
  我们要看主流、看长处,好孩子永远是赞美出来的,大棒子只能打出棒槌。所以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再看到孩子的作文,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孩子,包括我们在这里的讲课提到的孩子,都要去看他们的长处,看到孩子什么地方发挥得好,值得表扬。
  
  
江苏-莹妈:那过多的赞美会不会让孩子自大自满呢?
  
  非常:江苏-莹妈——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刚迈出一小步的时候,您就夸他太棒了——这让孩子自大自满了吗?
  
  再强调一下,在我们这个群里,当看到孩子的作文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养成一个习惯,去看孩子的长处、优点,而不是求全责备,能做到吗?
  
  我们要讲,这篇作文,从孩子写作的前提来看,确实写得很生动,想象大胆。这也是孩子头一次用“六根六尘”法,来学习把作文写得生动灵活,值得肯定。
  
  说到本文,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的作文达到一个鲜明的、明确的主题呢?我们先起个名字,不叫《雨》,改个名字,叫《神奇的雨》,这样主题就更加集中、更加明确了。
  
  那么,从哪些方面来描述“神奇的雨”呢?我们还是要在尊重孩子的思路,以及尽量使用孩子原有的素材的前提下来讲,用对称的方法来看。第一对称段,雨的声。这一点,小作者写得很充分、很丰满。喜庆的锣鼓,吹着的号角,挑衅的炸弹。还有什么呢?悠扬的风琴,可以不?这些东西,这些声音,小作者可以尽情地去发挥、去想象。大家可以参考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之声,让白居易写得是惊天动地,更何况是雨声呢?
  
  那么,小作者在写到第二个自然段的时候,是这样写的:在一次雨中,我看到,雨一滴一滴地落下来。我们记得,在讲《北宋国都开封游》的时候讲过,写东西,有的时侯要脱离时空,什么叫脱离时空?指的不是站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角度来看雨,而是拉长镜头,站得高高地、远远地来看雨。正如第一自然段一样,听到的雨声,不是某一时间、某一地点,而是一个大排练,因此这里的“有一次”就大可不必,明白了吗?
  
  明白了这个,我们的第一个对称段,写的是脱离时空的雨声;第二个对称段,我们可以写“雨的色”——也要脱离时空。怎么写这个雨的色呢?可以有两个对称块:一是正面的,雨有的时候是纯洁无瑕的,像晶莹的珍珠,像一层透明的膜;又觉得很冰爽,很凉快。另一个是“负面的”,有的时候,雨又是里面掺有一些灰尘,有点脏。但是“我”从这里看到了雨的神奇:以自己一身之污,来荡涤自然,换来世间的干净清亮。这样写,雨神奇不?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对称段,还是要脱离时空来讲“雨的味”,也可以是两个对称段。雨落大地,夹杂着泥土沙石,又像陶土,还像铁锈的味道,流入江河湖海,但是它又能化腐朽为神奇,可以富养鱼虾,浇灌万物,甚至我们喝的水中,都有雨的影子、雨的味道,又是那样的纯静、甘甜。这样写,神奇不?
  
  好,我们再看最后一段,这一段可以说是小作者写得最棒的地方。但我们可以加个帽子——雨的神奇,还在于它能为我们带来神奇的传说。这样,再展开来讲那些神话故事,就灵动有趣得多了。这里,特别要提出一点的是,作文八法里的一法,好作文要引经据典、谈古论今。什么叫引经据典、谈古论今?神话、故事、传说、经典、名言、格言等统统包括。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可以体现作者的积累与涵养。
  
  我们再来重温一下:
这些雨,一定是玉帝艰辛的汗水,天上柳枝上的露水,观音宝瓶里的神水吧!一定是宙斯突发感慨,写诗捣墨时溅出来的水吧!一定是赫拉遇上了伤心事,流下的一滴滴泪水吧!
  
  我们再来小结一下,《神奇的雨》以四个对称段展开:一是雨的声音;二是雨的形态;三是雨的味道;四是雨的传说。最后的结论是:雨是神奇的,正因为雨的神奇,才让我们有遐想,有寻问,有思考。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作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14:22:18 | 只看该作者
辅导后的作文:
  
  
《神奇的雨》
  
   小雨是轻快的乐章,在窗户上蒙上一层朦胧的轻纱,给人无限的遐想;中雨是喜庆的锣鼓,在水泥地、钢管子上奏乐;大雨是雄浑的交响乐,在屋檐上吹着号角;暴雨是挑衅的炸弹,轰隆隆地“轰炸”车窗。
  
   雨一滴一滴地落下来,有的时候纯洁无瑕的,像晶莹的珍珠,像一层透明的膜;又觉得很冰爽,很凉快。有的时候,雨又是里面掺有一些灰尘,有点脏。神奇的雨以自己一身之污,来荡涤自然,换来世间的干净清亮。
  
   雨落大地,夹杂着泥土沙石,又像陶土,还像铁锈的味道,流入江河湖海,但是它又能化腐朽为神奇,可以富养鱼虾,浇灌万物,甚至我们喝的水中,都有雨的影子、雨的味道,又是那样的纯静、甘甜。
  
   雨的神奇,还在于它能为我们带来神奇的传说。这些雨,一定是玉帝艰辛的汗水,天上柳枝上的露水,观音宝瓶里的神水吧!一定是宙斯突发感慨,写诗捣墨时溅出来的水吧!一定是赫拉遇上了伤心事,流下的一滴滴泪水吧!
  
   雨是神奇的,正因为雨的神奇,才让我们有遐想,有寻问,有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14:22:50 | 只看该作者
作文15

(原文):
  
  
《夏天来了》
  
  夏天来了,荷叶长出来了,荷花开了,桂花也开了。在绿色的荷塘里,有的小鱼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有的小鱼在吐泡泡,做游戏,还有的小鱼潜到了荷塘底下,看上去还真像个小潜水家呢!
  
  在夏天蓝蓝的天空上,有几朵白云。有的像小白兔,有的像小白羊,还有的像又甜又软的绵花糖。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偶尔吹来一阵凉爽的风,让人心旷神怡。柳树轻轻的摆动了一下柔软的枝条,那婀娜多姿的枝条就像一位少女在翩翩起舞,美丽极了。
  
  人们喜欢在大树下一边乘凉一边闲聊。小鸟一边飞来飞去一边唱着清脆悦耳的歌曲,花儿和小树轻轻的摇摆,好像在说,唱得真好,好好听呀!
  
  在荷塘边的椅子上,总是聚集了许多人。有的在喂鱼,有的在休息,有的在聊天,还有的在看书。大家都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悠闲自在,开心极了!
  
  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时常能听到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各种声音,小草们随风摆动,好像在跳一支属于它们自己的草裙舞,旁边有风为它们唱歌、伴奏。
  
  在热得发烫的鹅卵石小路上,孩子们忘情的奔跑着,像一只脱僵(疆)的野马,似离弘(弦)的弓箭。孩子们根本感觉不到小路的烫,反而跑得更快了。我想,或许,这就是夏天的热情吧!
  
  夏天还是一个多数水果成熟的季节,有西瓜,有哈密瓜,有香瓜等很多很多水果都是在夏季成熟的。所以,夏天可以说是果香四溢呀!
  
  夏天宁静的夜晚到了,人们还喜欢在大树下一边乘凉一边聊聊天跳跳舞。孩子们还是像白天一样,在草地或小路上追逐打闹玩游戏,玩累了,就回到家安然入睡。月亮高挂在天上,星星在眨着小眼睛,它们好像在说着同一句话:夏天的夜晚是最美丽的夜晚。
  
  眼看着夏天就要过去了,人们有一些感伤。我想,这正是因为夏天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才让人们不想让它离去。因为它有漂亮的景色,晴朗的天气,遣(惬)意的生活,好玩的游戏,好吃的水果。我想,也许,这就是夏天独特的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14:23:22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点评:
  
  大家要明白一点:不要把我们的成见强加于孩子,而要引导、鼓励孩子打开想象的空间。夏天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本文中,孩子的夏天并没有写出炎热,而处处写的是清凉。从文章的提高上来看,在尊重孩子、充分利用孩子的写作素材的前提下,来小改一下。我们可以为它起个头:
  
  
夏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炎热的季节,夏天,以它的奔放,来展示他的热情。但奔放,并不意味着夸张。夏天里的奔放还有一丝丝的清凉,一点点的悠闲,一些些的自在。
  
  这样起个头,好不好?
  
  我们说作文就是用文字作画,没有一幅画是固定的。所以,还是要看你的笔锋怎么转,或者说,还是要看你的画画的颜料怎么涂抹。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原文:
  
  
夏天来了,荷叶长出来了,荷花开了,桂花也开了。在绿色的荷塘里,有的小鱼在快活地游来游去,有的小鱼在吐泡泡,做游戏,还有的小鱼潜到了荷塘底下,看上去还真像个小潜水家呢!
  
  如果我们细细地去分析,这一段讲了荷花、桂花、还有鱼,但桂花“种”在中间,似乎有点唐突。我们可以这样帮小作者画一下:
  
  
夏天来了,荷花开,荷叶长,荷叶如护花使者一样,打开绿色的伞,罩着粉红的荷花。
  
  荷塘里,有的小鱼快活地游来游去做游戏,有的小鱼在吐泡泡,有的小鱼潜到了荷塘底下,像个小潜水家呢!夜晚,桂花的暗香最浓。
  
  这里要讲的是荷叶与荷花的关系,我们在作文八法里有一条叫意境。什么叫意境?简单地来说,就是摆关系。一是讲了花,二是讲了叶,再把这个花与叶的关系重新摆一下,就成了一幅整体的画。这不就是一个凑字的游戏吗?
  
  再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来帮孩子凑字:天,打雷了,下雨了——这是两句话,我们再来摆一下关系,凑出第三句话:天,打雷了,下雨了。雷声催促着雨,雨滴中又夹杂着雷,很磅礴。这不就有了意境?不就是在凑字吗?最后我们把桂花“种”的地方,挪了个位置,放在了最后:夜晚,池塘边桂花的暗香最浓。这样,就似乎“种”出了趣味,又不影响本段的主题。
  
  好,我们再来看原文的下一段:
  
  
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偶尔吹来一阵凉爽的风,让人心旷神怡。柳树轻轻地摆动了一下柔软的枝条,那婀娜多姿的枝条就像一位少女在翩翩起舞,美丽极了。
  
  这一段,终于写出了夏天的烈日炎炎,但是这小笔锋转得有些快,与后面的一段进行一些调整就好了:
  
  
在热得发烫的鹅卵石小路上,孩子们忘情地奔跑着,像一只脱缰的野马,似离弦的弓箭。孩子们根本感觉不到小路的烫,反而跑得更快了。我想,或许,这就是夏天的热情吧!
  
  小作者一会冷一会热的,会把我们整得感冒的。所以,我们就来调整一下:
  
  
夏季是热情的。鹅卵石小路上,也有它发烫的热情。在小石头路上,孩子们像脱缰的野马,忘情地奔跑着,似离弦的弓箭。或许,孩子们是用自己的喧闹,迎合着夏天的热情吧!
  
  把“鹅卵石、孩子们的奔跑”,调整在这里,也“迎合”了本段的帽子。在烈日炎炎的夏季,这里写的是热,怎么过渡到清凉与悠闲呢?
  
  
但如您能闲坐一隅,静下心来,观赏夏日的天空,有几朵闲云。有的像小白兔,有的像小白羊,还有的像又甜又软的绵花糖。
  
  大树下,有人一边乘凉一边闲聊。小鸟一边飞来飞去一边唱着清脆悦耳的歌曲,花儿和小树轻轻的摇摆,好像在说,唱得真好,好好听呀!
  
  这样,是不是我们在书中提到的“写热以凉”?
  
  夏天,也不总是骄阳似火。不时地,还会有一声炸雷。然后是倾盆的大雨。雨歇之后,便有一阵凉爽的风,让人心旷神怡。柳树轻轻地摆动了一下柔软的枝条,更是婀娜。雨后的草地绿油油,雨后,孩子们的欢声笑音,更清爽。小草们随风摆动,好像在跳一支属于它们自己的草裙舞,旁边有风为它们唱歌、伴奏。雨后的荷塘边,总是聚集了许多人。有的在喂鱼,有的在休息,有的在聊天,还有的在看书。大家都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悠闲自在!
  
  夏天宁静的夜晚到了,人们还喜欢在大树下一边乘凉一边聊聊天跳跳舞。孩子们还是像白天一样,在草地或小路上追逐打闹玩游戏,玩累了,就回到家安然入睡。月亮高挂在天上,星星在眨着小眼睛,它们好像在说着同一句话:夏天的夜晚是最美丽的夜晚。
  
  夏天还是一个多数水果成熟的季节,有西瓜,有哈密瓜,有香瓜等很多很多水果都是在夏季成熟的。所以,夏天可以说是果香四溢呀!
  
  我想,也许,这就是夏天独特的魅力。
  
  因为时间原因,没有过细地讲评。
  
  需要再说明几点:一、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只在大块的地方进行修改、提升,没有去精雕细刻,还有一些地方难免存在不足;二、我们还是尽量地在尊重孩子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升;三、只要辅导得法,孩子提升到这个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点评、修改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树一个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让她学习、模仿。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69|

小黑屋|手机版|新儿教资料网-祝孩子们天天健康快乐! ( 闽ICP备19010693号-1|广告自助中心  

闽公网安备 35052502000123号

GMT+8, 2025-5-10 10:48 , Processed in 0.112491 second(s), 2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etjy.com!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